明清瓷器鉴定,清未民初瓷器底足有没有乳突?
“乳突”是底足中心有一圆点隆起,这一特征独具一格。元瓷重量大、器型大,这使得足底上釉极为不便,稍不留神就会损坏整体。窑工们在这种情况下,直接一刀削。螺旋状切削痕和放射状跳刀痕的痕迹就是在工匠修胎底时留下的。
看下图,削底手法是从外向底心推进的,一气呵成,止于底心。但是由于力度收到转速的影响,持刀不够平稳,这才有了螺旋状切削痕迹和深浅不一的切痕轨道。元瓷足底一般为平底或浅窝底,旋削成型,底足通常为裸态。
明早期“乳突”也较大,洪武中期渐渐变小,永乐宣德时期有细小“乳突”。到了成化弘治正德时,“乳突”较少见了,但到嘉靖万历时又出现,随后一直到崇祯才消失。
清道光时期独有的“敲底”也是一个奇葩。清代制瓷向来釉质肥厚,入窑后瓷釉流到底足处与所垫物烧粘连在一起,为了分开只能手动敲断,这就造成底足如狗啃咬一般。
以上的胎底特征并不能让我们一眼断真伪,但只有抓住这些特征,经过综合分析下得出结论,才不失为鉴定瓷器、认识瓷器另一种更好的途径。
清代釉里红瓷器真假怎么辨别?
清代釉里红的烧制,经康熙、雍正、干隆三朝的高度发展,至嘉庆朝已经趋向停滞保守的状态,烧造数量明显减少。
嘉庆初期,因干隆皇帝为太上皇,故一切因循旧制,包括瓷器的生产,且有些瓷器还署干隆款,故其制作方式与前朝无大的差别。
随着清朝步入中期,一方面嘉庆皇帝崇尚节俭.另一方面,清王朝在各方面也不如以前。
官窑瓷器方面,随着唐英的离去,御窑厂取消督陶官的制度,改由地方监管,故瓷器烧造不仅花色品种减少,而且烧造质量也大不如前。
此时的青花瓷时有晕散现象,釉里红呈色不太鲜艳,泛灰暗。
青花釉里红器的胎体渐糙,施釉稀薄,釉色变暗,与干隆时期呈亮青釉是无法比拟的。
光绪青花釉里红器型品种有盘、碗、杯子、碟、瓶、鼻烟壶等。
胎质与青花一样具有精粗之分.精者胎质细腻,粗者多为大件,胎体不细。
釉亦有好坏之别,好者釉质青亮如蟹壳,差者釉面干涩无光。
光绪青花发色有两种,一种为深浓,一种为洋蓝泛紫。
釉里红发色纯正艳丽,亦有暗淡不清之作。
纹饰有龙、凤、海水、花卉、树木、人物、动物等。
谢谢
为什么有人觉得这几年的明清瓷器市场情况不好?
感谢悟空小编的诚邀/慢谈明清瓷品之议谈,本人认为明清瓷器市场之低迷主要根源取之鱼🐠龙混杂犯乱成风/使好(✪▽✪)多新入门甚至包括老玩家都望而怯步/再说与我国整体市场的全行业整顿也有关系/再说古玩行(●°u°●) 」业对与新入门或一般的藏家来说有市无价/甚至于连拍卖场都入不了/只能汪洋兴叹!真正的好藏品都是慢慢的流转到有身份有地位有名气的收藏家手里/价位就成千成万倍递增/所以(* ̄m ̄)期盼中国🇨🇳的拍卖市场早日向民众开放不论身份的高底一事同仁/那么我相信那时候的市场一定火🔥热
紫砂珐琅彩鉴别?
鉴别如下:
1、要看珐琅彩的图案
初期的康熙珐琅彩“有花无鸟”是一个很明显的特点。色底多用黄、绿、红、兰、紫和胭脂。常见图案大都比较规矩,有九秋菊花、折枝大朵花卉、缠枝牡丹等
到了雍正时期珐琅彩比较成熟,工艺上有所突破,更多的采用了白地彩绘。纹饰则多是山水、竹、石、花鸟等景物,配以诗词,凸显雅致。至乾隆时期,技艺上没有雍正时严谨。
但此时又出现了轧道工艺,并且吸取了西方纹饰图案,珐琅彩瓷出现了西洋女人,由于乾隆对粉彩十分喜爱,于是,便有了珐琅和粉彩的结合的艺术品。
2、看瓷胎和造型
珐琅彩艺术品有金属胎(景泰蓝、烧瓷)、陶瓷胎和料胎之分,其中以料胎珐琅彩后人称“古月轩”最为贵重。底轴,为纯白轴,不偏青也不偏黄,轴面光滑洁净无疵。康熙时,古拙、丰满、浑厚,雍正时的秀巧隽永,乾隆时则显规整。
明清瓷器落款余利生这是瓷器下的落款请问属于什么年代?
晚清民国款。
。。晚清也要到光绪、宣统之后,民族资本主义兴起,工匠成立作坊或者作坊定制瓷器销售之后,这类款类似于商标,绝大多数是民国瓷器。。。“余利生号”属于民国瓷器为主,而这类瓷器多是民间日用瓷器,有些陈设瓷、文房日用瓷彩绘较为优美,还是有一定收藏价值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