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生之将门农妇,为什么武则天最后把王位还给了李家?
说实话,作为一个权力欲望熏天的女人,武则天能把坐稳的江山重新交还给李家,是心有不甘的,那么她是如果说服自己做到这一点的呢,原因就四个字:认清现实。
(武则天)
我们从三个角度加以分析:
首先:武则天眼里的权欲,她称第二,无人敢称第一翻开古代历史我们会发现,古代女子当政并不鲜见。在封建王朝,由于权力突变或疾病等原因,英年早逝的帝王不在少数,在这种情况下,会经常出现年幼皇帝或者性格软弱的皇帝临朝主政,因此太后、太皇太后或者皇后常常会站出来“垂帘听政”,主持朝中事务,因而也就形成了女子当政的局面。像我们熟知的晚清掌权者慈禧太后就是一个例子。当然,武则天更是为大家所熟知的一个女权主义者。而我们知道,像武则天这样一个权力欲望非常强的人,直接去当皇帝的,是绝无仅有的一位。
(慈禧太后)
对比一下慈禧,虽然慈禧也非常看重权力,但她自始至终都承认自己是爱新觉罗家的媳妇。所以,即便是打算废了光绪帝的时候,她找来的“大阿哥”也依然还是小叔子奕誴的亲孙子,而不是她叶赫那拉家的人,更加没有大肆屠戮爱新觉罗氏子弟,所以她没有夺取大清的江山。
武则天就不一样了,她不顾儿子们反对,不顾李唐庞大的宗室家族反对,也不顾朝中大臣们的反对,甚至娘家人也不抱有希望,武则天一意孤行、力排众议,跌跌撞撞还是当上了一国之君。为了维持自己的君统,谁反对她就杀谁,并且在全国安插了为数众多的酷吏,而且还纵容告密,对那些反对她的,均采取了严厉打击的措施,所做这些,她的目的只有一个,那就是树立威信。
(剧照:武则天称帝)
其次:权衡利弊,是交还、是霸占,认清现实很关键从武则天的种种做法可以看出,她的权力欲望是古今少有的,为了让自己的统治高枕无忧,她不惜残害忠良,为此,她不知灭了多少李唐宗室和大臣,最终连她自己的两个儿子,她也不放过。既然武则天的权力欲望如此之大,当李显和张柬之等人发动“神龙政变”时,她为什么主动提出废除帝号,把自己改为“后”呢?是良心发现吗,显然不是。
(剧照:张柬之等人发动“神龙政变”)
那时候的武则天身体已经衰老,这样的身体,已经让她没办法重新夺回权力,属于心有余而力不足。但是,她那颗万丈雄心应该还是在的。而且,李显虽然夺了武则天的皇位,但是对作为他母亲的武则天,还是比较尊敬的。当时武则天住在洛阳,李显住在长安。李显每隔十天,都会带着文武百官,前去问候武则天。同时,李显虽然已经恢复了李唐,但是,并没有宣布武则天的朝廷是“伪政权”,并没有宣布武则天是“伪皇帝”。
(唐中宗李显)
在武则天看来,在那个男权社会里,即便女人当上了皇帝,也无法改变早已根深蒂固的父系社会。而作为一国之君,百年之后,她自然想得到永生永世的香火供奉,可一念之间,若侄儿成了皇帝,在太庙之中供奉姑姑的神位又算怎么一回事,如果将江山和平交个儿子李显,至少母子不会反目成仇,反而会得到最起码的尊敬,也会享受死后的荣光。于是武则天认清了现实。
(剧照:武则天晚年)
第三:“千秋万岁名,寂寞身后事”,武周只能和平交权古语有云,“人过留名雁过留声”。武则天作为一代女皇,她有权力的欲望,有女人的心思,也有“扒家”的小女子心思,但她最终没有把李唐江山交给娘家人,因为她不想鱼死网破,在预见不到身后事的种种情况下,她没有跟自己再赌一次,因为她知道,如果自己一意孤行下去,只能是身败名裂,而且也得不到子孙后代的拜祭,那样的话,她输的就不仅仅是地位和权力了。
在没有人逼迫的情况下,武则天主动地提出废除帝号,改为“后”,武则天最终否定了自己的人生。短短人生几十年,千秋万世留芳名,这可能才是武则天眼里的终极权力观。
(武则天墓:乾陵)
(一样的历史,不一样的品读;图片源自网络,侵权必删;欢迎点评和关注。)
诸葛亮真的只是一介布衣吗?
明亮耀眼,金陵少年,自来作答。
孔明绝非一介布衣。刘闻水镜先生告,隆中有一不世出之才,又有徐庶自举其才,是以屡,求于南阳耕之亮出辅,竟夺荆,抗曹操,入益州,占汉中,进位王,既而,尤为大位,立汉社稷。而功不可没也亮不特初在隆中为事,而后于对刘禅时,谓己本为“衣”。其出之诸葛亮即真之一介布衣乎?
一、布衣是不可能的,穿布衣倒有可能。
若但从亮身始分起,昔者之诚布衣起。毕竟他早丧母,幼年丧父,但随叔父生活,家已中落。而身为琅邪诸葛氏之,诸葛亮之身负不则简,否则当时传极不达之汉时,诸葛亮何可以读书而未出隆中知天下三分?那诸葛亮之身负何哉?
二、家世显赫。
诸葛亮之先,汉元帝时诸葛丰之司隶校尉,后迁光禄大夫,可谓隆重,而诸葛家亦琅邪之望。虽诸葛丰为人刚,小人而被贬为庶人罪,然当时诸葛氏未衰,后父诸葛珪为太山郡丞,其亦有名。于诸葛珪卒,诸葛瑾与诸葛亮则就之为豫章太守,后为表所属之玄。只可惜玄于道上染了疫,终于南阳病死,亮乃在南阳居。
诸葛亮躬耕南阳时,亮兄瑾已在东矣。时诸葛瑾为避乱江东,为权之姊夫弘咨取,并进之权,因瑾便在江东官,遂拜大将军,领豫州牧,其子诸葛恪是权倾,封丞相、晋爵阳都侯。
三、资深关系户。
非诸葛之兄,诸葛亮之二姊在荆州亦有甚深者阙。诸葛亮之姊嫁了蒯家甚之大子蒯祺,二娘嫁了庞家的庞民为妻。时荆州之地势,以庞、习、黄、蒯、蔡为首之家所用,庞氏以德公为首,蒯家则为甚、越,黄家则为黄承彦,习家则习祯、习询、习凿齿竺数人,蔡家则是讽。而诸葛亮在因其姊与蒯、庞家搭上关后,复因其婚,与黄、蔡二氏所引,故其时之亮谓年深者户荆。
金陵少年评曰:诸葛亮终为汉室中之荆州,使代表,与其身于荆州有而盘根错节之疏网者息息相关之。于是强者世背景下,亮自云“衣”,盖自谦耳。
为什么中国人喜欢扇子?
扇子起源于中国,历史悠久。小小一把扇子,从最初用来纳凉乘风,到后来标榜身份地位,再到文人墨客在扇子上题诗作画,或以扇子为题吟咏起兴,扇子在古人的生活中实在是具有实用、礼仪、审美等多种功能。
发展至今扇子不仅可以称之为实用佳物,还是一种文化符号。古代的文人君子喜爱扇子,或是用之乘凉,或是把玩欣赏,抑或是在文学作品中寄予扇子种种品格操守或精神内涵。那么,扇子与中国传统文化思想到底有什么关联?
为什么扇子从诞生之日起,就一直深受中国人喜爱,且使用至今?今天,我们不妨聚焦“扇子”这一物件,通过对它的一番解读,寻找中国人赋予它的深刻精神文化内涵。
一、文人笔下扇子的文化寓意
“净君扫浮尘,凉友招清风”,所谓“凉友”即是扇子。扇子在现实生活中十分常见,无论帝王将相,还是平民百姓,无论君子雅士,还是闺门淑女,无不喜爱扇子。
扇子除了具有纳凉采风、欣赏把玩之功能之外,人们还常常把它写进文学作品中或托物言志,或以扇为题材、线索促成故事发展。孔尚任的《桃花扇》,铁扇公主的芭蕉扇,济公的一把破扇,晴雯一怒之下撕扇,等等扇子题材颇多,总体来说,文人雅客通常赋予扇子几种寓意:
(一)美人失意或悲伤爱情
唐王建的《调笑令》就有“团扇,团扇,美人病来遮面”把扇子与失落的美人联系在一起;清初词人纳兰性德“人生若只如初见,何事秋风悲画扇。等闲变却故人心,却道故人心易变。”中将扇子与悲伤爱情联系在一起,秋风之下,扇子被抛弃,爱情中人心善变,故而有悲欢离合,让人唏嘘不已。
(二)文人失意
扇子有风骨,君子亦有气节,扇子被抛弃,君子也有被放逐的时候。不少文人借用扇子抒发胸中痛苦与惆怅之感,诗仙李白也是如此。“行将泣团扇,戚戚愁人肠”李白被赐金放还,写下《惧馋》一诗,用扇子表现自己受到流放时悲切痛苦的心情。
(三)高洁、智慧的操守
诸葛亮的羽扇纶巾形象早已在人们心目中留下,手握一把扇,扇中有乾坤。同时羽扇也是隐者高洁品质的象征。“手持白羽扇,脚步青芒履,”“羽扇芒鞋尘世外”,尤其西晋时名士爱清谈,爱隐逸于苍山翠林之间,持一把羽扇,醉酒于江湖,好似神仙。
二、扇子对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弘扬
(一)扇子与儒家思想
儒家的核心思想是仁和礼,仁即善良,善、良音与善、良同音,故此善子又叫仁风、良友。如佚名《欧兜公子传》中描写扇子“乃能奉扬仁风,解吾民之愠”。将扇子比作仁者,能化解百姓愠怒。
礼仪制度是儒家维护统治的重要内容,在礼文化中,上至帝王,下至百姓,等级不同,在衣着服饰、用具方面有严格区别,扇子也不例外,封建王朝帝王出行时,后面侍者所持两把大扇子叫做翣扇,用长尾雉或者孔雀羽毛做成,既能遮风蔽日,又能体现皇帝、皇后的仪仗之威严。
宫廷之人所用的叫做“宫扇”,文人雅士、达官贵人所用的大多是由丝绢、羽毛所制的“纨扇”、“羽扇”,或是宋代以后流行的“折扇”,平民百姓用的是用蒲葵制作的“蒲扇”。
此外,文人们由于扇子夏出冬藏的使用特点引申出了扇子“用之则行,舍之则藏”(出自《论语·述而》)的高贵品格,与文人士大夫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在入世与出世之间徘徊的儒家思想相契合。
唐代宰相张九龄就有《白羽扇赋》“当时而用,任物所长,窃思于圣后,且见持于未央。纵秋气之移夺,终感恩于箧中”体现了士大夫们期待忠君报国,即使弃置,也感念皇恩、无怨无悔的高贵情感。
(二)扇子与道家思想的关联
扇子与道家思想联系也十分密切,西游记中太上老君的阴阳扇,上面画有日月图案,命雷霆九五数,八仙之一钟离权也手持一把芭蕉扇。
扇子在道教中被用作法器即‘法扇’用来镇煞驱邪。从扇子的形制上说,扇子外侧形状多圆润,内侧则棱角分明,有骨有节,因此刚柔相济,《道德经》有云:“勇于敢折煞,勇于不敢,则活”,即勇敢与柔弱相结合才能游刃有余,与扇子的这种形制相契合。
白居易《白羽扇》:“素是自然色,圆因裁制功。飒如松起籁,飘似鹤翻空。”描写的扇子恰似一位仙风道骨的仙人,轻灵素雅,逍遥自在。陆机《羽扇赋》中“混贵贱而一节,风无往而不清”不仅寄予扇子自然潇洒、无分贵贱、风清气朗的高贵品格,也体现了西晋时期的名士风流。
(三)扇子与佛教思想的关联
提到扇子与佛教,让人不难想起《济公游记》里活佛济公的那把破扇,憨态可掬、一身破烂僧衣的济公和尚手摇一把破蒲扇,腰里揣着一个酒葫芦,似癫似狂,嬉笑于人间,每当众人困惑或困难来临,济公笑着口里喊一声:“咪哩嘛哩哄”,再将这破扇子一挥,众人便幡然悔悟,困难也迎刃而解。
为什么扇子拥有这么大的威力,能弘扬佛法呢?笔者猜测,扇子一挥,众生悔悟,这跟济公是中国禅宗祖师有关。
禅宗是佛教传入中国后中国化了的佛教,禅宗主张“心性本净”,只要明心见性,人人皆可成佛,因此“悟心”非常重要,主张通过“顿悟”学佛法。济公的这把扇子一挥,自有洗涤、教化人心的力量。
三、继往开来,扇子至今广泛流行的原因
扇子流行的原因首先是它的实用功能,“扫却人间烦暑,召回人间清凉”,炎热的酷暑,扇子是必备纳凉神器。其次,扇子作为手工艺品可以供人欣赏把玩。一件精美的扇子足可以称得上是一件工艺品。
扇子在用料上有竹、木、纸象牙、玳瑁、翡翠、飞禽羽毛、浦叶等等,通过能工巧匠雕镂、烫、刻等技术加工,再经文人墨客题诗作画,便身价陡增,文人雅士、闺门淑女、王公贵族都喜爱手持一把精致的扇子,作为附庸风雅、谈笑风生的工具。
尤其是在扇子上题诗作画形成了专门的扇面书画艺术,书画扇子成为收藏家竞相收藏的对象。据有关资料显示,2011年,以画家唐寅所画《听瀑图》扇面以拍价1680万元开创了扇子拍卖价格新高。
最后,由于欣赏价值较高、文化内涵丰富,因此扇子也广泛应用于戏曲、舞蹈、相声、文学作品中。
戏曲舞台上,扇子成为各个角色必备的道具,小姐、丫鬟用团扇,农夫、衙役用蒲扇,文人雅士用折扇,谋士、军师用羽扇,扇子成为定位角色,为角色添彩的道具。舞蹈中运用扇子也较多,有专门的的扇子舞,扇子也是相声演员的道具,一把宽大的折扇与手帕、醒木一起是相声的三大法宝。
文学作品自不用说,《桃花扇》《西游记》《三国演义》《红楼梦》等等中国的文学作品都有扇子的影子,或充当智者智慧谋略的道具,或用做男女定情的信物。
不同的人物使用扇子的目的也不尽相同,除了一个共同目的纳凉除外,帝王将相用扇子标榜身份,文人雅士用扇子来附庸风雅,淑女丫鬟用扇子来增添妩媚,就连乞丐也可以用扇子扇风驱蚊。可以说物尽其用了。
四、结语
扇子文化是历史悠久的中国传统文化,在现代,扇子的祛暑功能逐渐淡去,其越来越被当作艺术品收藏和一种文化符号来体现。小小一把扇子,蕴含着中国人的传统文化思想内涵,儒家的仁义礼制、道家的逍遥自在,禅宗的顿悟修为。
由于扇子的实用功能很强,加上各阶层对扇子的推崇,扇子成为身份认同的标志,成为了一种精神符号。俗语说,继往开来,中国传统是中国人的魂,中国人的根,传统代表过去,回望过去并不代表因循守旧,而是回味那一抹留存在中国人心底的记忆,一份精神内在。
扇子就是一份记忆,一种怀旧,一种精神。在快节奏的今天,在享受空调就可凉爽一夏的今天,人们越来越崇尚高效、快速,慢悠悠的扇子于是被我们遗忘到了角落,被搁置柜顶,逐渐披上了灰尘。我们不能遗忘扇子,更不能遗忘扇子背后的精神文化意义。
岳飞死于情商低?
啥叫情商低?就是在人际关系中,屡屡让自己不爽或让别人不爽的能力。那么岳飞情商是高还是低呢?我认为是低的。但是岳飞是否就是死于情商低呢?可以说有很大的原因。下面我们就通过岳飞早年军中经历来一窥究竟。
一、副团长给皇帝上书,讨论国家大事靖康二年(1127年)四月,金军俘获徽钦二宗和皇室成员北上,北宋灭亡。康王赵构在应天府(今河南商丘)即位,是为宋高宗。赵构虽然启用抵抗派李纲为左相,但对投降派黄潜善、汪伯彦等人颇为器重。形势所逼,赵构准备避战南迁,时年25岁的岳飞不顾自己官职低微,向高宗赵构上书。
而李纲、黄潜善、汪伯彦辈不能承陛下之意……有苟安之渐,无远大之略……为今之计,莫若请车驾还京,罢三州巡幸之诏,乘二圣蒙尘未久,虏穴未固之际,亲帅六军,迤逦北渡。《宋史》看这段史实很有意思,岳飞20岁的时候即1122年参加真定府敢战队,同年他的父亲去世,他回家守孝;1124年为了谋生,他又投奔河东路平定军;1127年岳飞转战曹州,因功迁武翼郎。武翼郎相当于现在的副团长,也就是说岳飞从新兵蛋子干到副团长用了3年时间,证明他很有能力。但是你一个副团长给皇帝上书,先不说你越了多少级?就问你知道朝廷是什么战略?皇帝有什么计划?部队首长是什么看法?你连自己的盟友都没搞清楚,李纲是力主抗金的,你却把人家归到投降派?投降派原本秉承的就是高宗的意思,你说人家违逆圣意?你让高宗御驾亲征,宋军有无实力和金军抗争?风险有多高?此次事件,岳飞得到了“小臣越职,非所宜言”八字批语,并且被革除军职、军籍,逐出军营。这里的岳飞,何止是情商低,这是态度不正,妄议朝廷,放到现在,早把你关起来了!
二、不听指挥,对抗组织,擅自出兵1127年八月,岳飞第四次从军,隶属于名将王彦部下。当时军队驻扎在卫州新乡县的石门山,被金军所包围。王彦为避免被歼灭,下令谨慎出战。岳飞责备王彦胆怯,率领部下擅自出战。结果怎么样?宋军七千人被金军围困,只得狼狈逃窜,岳飞自己带领残兵转战太行山区。
抗声谓之曰:“二帝蒙尘,贼掳河朔,臣子当开道以迎乘舆。今不速战,而更观望,岂真欲附贼耶!”……彦兵寡,且器甲疏略,疾战辄不里,乃决围以出,其众遂溃。《要录》岳飞这是什么行为?擅自出兵,违抗军令,不听指挥呀。要是胜利了还好说,将功抵过。可是你搞得全军溃散,你自己竟然带兵跑到太行山打游击去了。搁到现在,这就是无组织、无纪律的一个刺儿头。
通过岳飞早年的这两件事,我们能发现什么?他一心杀敌、拳拳爱国之心那是满满的,但是单凭侠肝义胆就能成事吗?单靠满腔热血就能胜利吗?无视组织纪律、不听领导指挥、对抗组织,这样的人怎能让高宗赵构放心?怎能让组织彻底信任?
当年一个刚进华为公司的北大毕业生,洋洋洒洒写了一封“万言书”给任正非,就华为公司的经营、战略提出了不少意见,任正非怎么处理的?“此人如果有精神病,建议送医院治疗,如果没病,建议辞退。”不想当将军的士兵不是好士兵,但是一个士兵连眼前的任务和敌人都处理不了,只顾着给将军提意见,带着部下去硬拼,这个仗还能打吗?
公元1141年,宋高宗命令岳飞班师回朝,怕岳飞不听,一日之内连发十二道金牌。岳飞痛心疾首地仰天长叹:“十年之功,废于一旦!所得诸郡,一朝全休!”同年十一月,岳飞父子死于风波亭上。岳飞到死也没整明白,军人的天职就是服从命令,军事是政治的延续。你岳飞打仗是为南宋朝廷服务的,是为宋高宗服务的,并非是你一个人觉得爽就万事大吉的。
历史上曹皇后在宋仁宗眼里就是个农妇吗?
(一)政治婚姻
宋仁宗将扇自己一巴掌的首任郭皇后郭氏废黜后,报复性沉浸在尚美人和杨美人的温柔乡里,天天当新郎,夜夜入洞房,最终累垮龙体,导致“累日不进食”。朝廷“内外忧惧,皆归罪二美人。”
在养母杨太后和有毒死郭皇后之嫌的阎文应苦口婆心劝导下,宋仁宗同意阎文应采取强制措施,将二美人强行拽上车“载送别宫”,并于次日下诏:尚美人当道士,杨美人做尼姑。作为补偿,杨太后诏令有高门大族背景的曹氏迅速入宫。
十八岁的曹氏应诏入宫,在宋仁宗不太友好的复杂眼神中,被杨太后立为皇后。曹氏从名门望族之女华丽变身母仪天下的皇后,貌似天上掉馅饼,实际上是被架到火炉上炙烤。
(郭皇后)
宋仁宗的爱情之路如同成长之路一样崎岖坎坷:他情窦初开时,对“姿色冠世,入京备选”的蜀人王氏女一见钟情。皇太后刘娥却“一见以为妖艳太甚,恐不利于少主”,干脆截胡把她嫁给自己的侄儿。
宋仁宗失望至极,“终不乐”,退而求其次,把目光转向杨淑妃的侍女张氏。强势的皇太后刘娥从政治需要出发,生生把代北望族之女郭氏塞给他做皇后。宋仁宗好容易盼到皇太后归天,废黜了郭皇后,正想与张氏鸳梦重温。不料。已经进位为太后的杨淑妃横插一竿子,又把姿色平平的曹氏硬塞给他。
连续两次被迫接受的政治联姻,使宋仁宗的感情受到极大伤害。他的无奈与郁闷,注定了曹皇后的有婚姻之实而无情爱可言的命运。
(刘娥)
(二)顾全大局
《宋人轶事汇编》载:曹氏入宫前的寒食节那日,“与家人戏掷钱。”她扔出一文钱,那钱竟然如被施了魔法般“盘旋久之,侧立不仆。”不久,曹氏接到入宫喜报。
曹皇后出身名门,性慈俭,熟读经史,擅长飞帛书法。但是,在宋仁宗眼里,她只是个“重稼穑,常于禁苑种谷、亲蚕”的农妇,压根儿不懂风情和浪漫的配偶。所以,他把所有的爱倾注到张氏(已升格为张妃)身上。曹皇后隐忍克制,坦然自处。
张妃却蹬鼻子上脸,倚仗宋仁宗偏宠,向他提出想过一回使用皇后仪仗出游的瘾。宋仁宗让她自己去借,张妃还真乐颠颠跑去借。曹皇后没有丝毫犹豫,一口答应。张妃乐得心花怒放,宋仁宗却一反常态,严肃警告她:“国家对车服旌旗仪仗等礼仪章法有严格的规定,从上到下必须遵守秩序!你擅自僭用皇后的仪仗出游,必定遭到朝廷处置!”张妃无奈,悻悻作罢。曹皇后凭借沉稳机智,漂亮地赢回一局。
(张贵妃)
(三)临危不乱
1048年正月,曹皇后谏止宋仁宗正月十五夜再次过灯节计划。三日后,数名卫士趁夜飞檐走壁逼近宋仁宗寝室。曹皇后处变不惊,及时制止宋仁宗出门观察情况,并疾呼殿前侍卫平乱。手无寸铁的嫔妃侍女们被乱兵无情杀戮,惨叫声清晰可闻。太监为稳住宋仁宗,谎称惨嚎声出自被奶妈殴打的宫女之口。曹皇后叱责:“这分明是乱兵在附近杀人,你们居然敢胡言乱语!”
曹皇后鼓励太监侍从们与殿前侍卫里应外合,歼灭乱兵。她亲手剪下出门平乱者的头发,激励他们:“明日论功行赏,以头发为证!”太监侍从们大受鼓舞,“争尽死力”杀敌立功。曹皇后为预防乱兵纵火焚烧后宫,又派人拎着水桶暗中跟随乱兵。乱兵果然黔驴技穷“举炬焚帘”,被尾随的太监侍从们及时浇灭。在曹皇后临危不惧的指挥下,乱兵很快被全歼。
宋仁宗非但不感谢曹皇后思虑周全,反而怀疑这是曹皇后精心策划的一场阻止自己再过灯节的双簧。张贵妃趁机无中生有、添油加醋,企图把脏水泼给曹皇后。
正巧,有个侍女与卫兵私通,事情败露后,曹皇后坚持依法判处侍女死罪。侍女哀求张妃饶命,张妃为她求情,宋仁宗答应赦免。曹皇后郑重地穿戴上皇后服饰觐见宋仁宗,请求依法判处死刑:"如不处决她,就无法肃清后宫淫邪之辈!”宋仁宗因为已经答应张妃赦免宫女,令曹皇后坐下慢慢商量。曹皇后态度坚决,笔直地站立着反复请求。宋仁宗最终被说服,答应按照宫廷规矩处死宫女。在与张妃的智斗中,曹皇后又扳回一局。
不久,曹皇后又躺枪被推到悬崖边:有个官员醉酒后,夜深人静时误闯皇宫,惊动了警卫。宋仁宗担心后宫安全,传话让曹皇后和张妃紧闭宫门千万不可外出。曹皇后“谨听命”,张妃却打开宫门跑去找宋仁宗。宋仁宗认定张妃是因为关爱自己,才不听圣命跑来与自己同生共死,感动得热泪盈眶,顿生废后之心。
宋仁宗认为,曹皇后已经操纵群臣,自己身边“左右前皆皇后之党”,必须立刻废后。宰相梁适劝谏:“普通市民百姓,尚不忍心随意休妻。官家乃万乘之主,岂可再次废后!”宋仁宗思前想后,终于彻底打消废后念头。
(三)历侍三帝
杨太后因宋仁宗始终无子,劝他选择宗室中的贤德孩子进宫抚养。宋仁宗选中濮王赵允让年方四岁的第十三子赵曙,赐名赵宗实,“养于宫中。”
曹皇后视若己出,嘘寒问暖,躬亲抚养。赵宗实三十岁时被立为皇太子后,曹皇后又不厌其烦传授他治国理政经验与心得,深得皇太子敬重。
1056年正月,宋仁宗正接受文武百官参拜时,怪病突发,形同癫痫发作。在接见辽国使者时,宋仁宗再次发病,语无伦次,胡言乱语,情况越来越严重。
宋仁宗突然冲出皇宫,大喊大叫:“曹皇后与张茂则合谋叛逆!”张茂则是宋仁宗素来不喜欢的内侍,听到宋仁宗这么喊叫,吓得魂飞魄散,上吊自杀,被人发现及时救活。曹皇后为避嫌,从此也不敢再靠近宋仁宗。
1063年4月30日,“帝夜暴疾崩。”曹皇后擦干眼泪后,沉着冷静地下令封闭所有宫门,收缴各门钥匙,派人请皇太子入宫。次日,与宰臣韩琦等人“奉英宗即位。”之后,曹皇后被宋英宗尊为为皇太后。四年后,宋英宗驾崩。宋神宗即位后,曹太后被尊为太皇太后。
1079年11月16日,曹太皇太后驾崩,终年六十四岁。她与宋仁宗合葬永昭陵,被追谥为“慈圣光献皇后”。
(四)贤后轶事
宋仁宗执政期间,曹皇后就十分关心民间疾苦,派人到民间访贫问苦后,向宋仁宗汇报。宋仁宗都会根据实际情况,调整改变相关利民的政策法令,夫妻携手共创出“仁宗盛治”。在辅助儿孙皇帝期间,曹皇后表现出卓越的才智和能力,留下很多脍炙人口的故事。
其一,小殿听政。
宋英宗病卧期间,曹皇后被赋予全权处理军国大事特权。她在“御内东门小殿听政”,凭借超强的记忆力,将朝廷内外每日几十份奏报的纲要记得一清二楚;她鼓励朝臣大胆行事,从不自作主张;她凭深厚的经史功底,解决了许多现实中的棘手问题,表现出卓越的女政治家风采。
其二,约束内外。
预防外戚干政,曹皇后随时检查制止曹氏家人是否以权仗势为非作歹,纠正左右大臣和仆人的错误行为。凡有违法乱纪行为,一概铁面无私处理。在她的严格管理监督下,“宫省(设于皇宫内的官署)肃然”。宋英宗病愈前,曹皇后果断诏令撤帘归政,丝毫不恋栈。
其三,公私分明。
为避免是非,曹皇后始终坚持不许曹家男子入宫拜谒。宋神宗时,她年事已高,正在侍奉宋神宗的弟弟曹佾也已是风烛残年。在宋神宗多次请求下,她终于破例同意弟弟入宫进见。姐弟白首相见,恍如隔世,感慨万千。宋神宗想给两个长者留下畅叙骨肉情谊的空间,起身避让。她马上提醒弟弟:“此地不是你留下的地方!”即刻派人将弟弟送出宫门。
其四,保护拗公。
拗公王安石变法,志在改变北宋积弱积贫现状,实现富国强兵理想。但是,在具体实施过程中,百姓对青苗法和助役法叫苦不迭。曹皇后得知实情后,建议宋神宗取消这两条法令。她高度肯定王安石的确志存高远,才学过人,但因“怨之者甚众”,建议宋神宗如果想要“爱惜保全之”,暂且将王安石罢相,外放为官暂避风头。宋神宗因内心深处支持改革,此事不了了之。
其五,谏阻出兵。
燕云十六州自被后晋儿皇帝石敬瑭割让给契丹后,中原大地就直接暴露在辽国枪口下百余年。宋神宗雄心勃勃,经过一番准备,企图收复燕云十六州,建立盖世功业。曹皇后了解实情后,语重心长劝诫孙子:“兹事体大!成败祸福就在瞬间。如得燕云,不过是在南面受到朝贺而已!万一失败,必将刀兵四起,百姓生灵涂炭!况且,燕云如能轻而易举收复,太祖和太宗早已纳入囊中了!何必等到今日!”宋神宗如梦初醒,取消计划。
其六,智救苏轼。
苏轼因乌台诗案被关押在御史台监狱中,身处“人以为必死”险境。曹皇后闻知,强撑病体找宋神宗求情:“我还清晰记得当年情形:仁宗在殿试中录取中苏轼兄弟时,喜出望外道:‘吾为子孙得两宰相!’今日,听说苏轼因写诗被捕入狱,莫非遭仇人诬枉?在诗歌中寻章摘句找过错,即便有错也很轻微!我已病入膏肓,不可再因冤枉好人、滥加罪名而伤害天地的中正和平之气!苏轼此案,‘宜熟察之。’”宋神宗听得“涕泣,轼由此得免。”
在政治舞台上,曹皇后终生勤政爱民,关心民生,约束后宫,亲贤远佞,堪称母仪天下的贤后。北宋出现这样圣母般的贤后,可谓国家和百姓之幸。但是,在个人感情方面,曹皇后因种种原因,始终未得到丈夫宋仁宗的真爱,是一个典型的上对了花轿嫁错了郎的可怜女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