许攸怎么死的,历史上喝酒误事的大事件都有哪些

天美资源网

许攸怎么死的,历史上喝酒误事的大事件都有哪些?

俗话说:“酒是粮食精,越喝越年轻。”酒文化在中国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从古至今,但凡遇到佳节、喜事,人们都要把酒言欢,酒过三巡后,什么烦恼都抛到九霄云外了,甚至连曾经的仇人都可以是当下的兄弟,酒的魅力不可谓不大。

正所谓凡事都有两面性,酒也不例外,这东西好是好,但有的时候就会误了大事,甚至要命,这样的例子在我国历史上也不少。

许攸怎么死的,历史上喝酒误事的大事件都有哪些

喝酒丢人又丢城

1863年底,太平天国起义已经因为种种原因开始走下坡路,但苏州自古是就我国的一座重镇,易守难攻,李鸿章在这里硬是打了一年,损兵折将不说,效果还不是很好。于是李鸿章就想要离间苏州城内的将领。

其中,纳王郜永宽、康王汪安均、宁王周文嘉、比王伍贵文,天将张大洲、汪有为、范起发、汪怀武八位高级将领没能顶住李鸿章的糖衣炮弹,决定献城投降。这事不知道怎么就传到了李秀成耳朵里,李秀成这个人可不简单,当即就把八人叫了过去,给他们上了一堂生动的政治课,八人均表示要誓死效忠众王。

李鸿章

虽然得到了八人的承诺,但李秀成深知此时太平天国已经到了穷途末路之际,此八人虽然现在可能不会投降了,但保不准李鸿章还有什么手段,所以李秀成深知苏州已经守不住了,自己如果这个时候还不走,很可能成为此八人献给李鸿章的投名状。

于是李秀成找到了同样对天王忠心耿耿慕王谭绍光,跟他说了这八个人的情况后想要劝说他跟自己一起走,但奈何这个谭绍光脑子一根筋,表示自己要誓死守住苏州城,李秀成见实在劝不动,就自己找了一个搬救兵的借口一人跑路了。

李秀成

没过几天,谭绍光也决定应该犒劳一下手下将士,以稳定他们的心,于是设宴款待了郜永宽等八人。席间,谭绍光同样做了生动的讲话,激励将士们要奋勇杀敌,更是阳奉阴违地嘲讽了郜永宽等人要投降的事情。

这个时候郜永宽等人就有点不乐意了,但还是压住了心中的怒气,没有发作,继续陪着谭绍光吃吃喝喝,但酒过三巡后,谭绍光这个家伙嘴上更是没个把门的,竟然直接就把八人要反的事情给说了出来。

郜永宽等八人见事已至此,深知自己在苏州算是待不下去了,为了先声夺人,八人举刀就把谭绍光给杀了,之后的数日里,郜永宽等八人在苏州城内把谭绍光的亲信、嫡系也杀了个七七八八,最后带着谭绍光的脑袋去到了李鸿章的大营。

喝得好high

不要以为事情就这么结束了,精彩的还在后面。李鸿章见郜永宽等几人带着谭绍光的脑袋来降,表面上一副我很欣赏你们的样子,叫人把郜永宽几人先行带下去休息,并好生伺候,他自己则要赶快去向朝廷汇报这事,并帮几人邀功。

郜永宽几人一听也很是兴奋,以前再怎么威风那也是反贼啊,如今摇身一变成了朝廷命官,怎么能不高兴,一时间就得意忘形了。李鸿章趁机提出要宴请郜永宽等人,几人也没有任何怀疑。

宴席上,李鸿章表现得异常镇定,一点破绽都看不出来,一下说这个王有过人之处,一下又说那个将领带兵厉害,把这些大多是贫苦出身的太平天国将领吹得飘飘欲仙,忘记了自己曾是反贼的事实。当然,吹捧之余,李鸿章也没有忘记频频敬酒,把郜永宽等人喝得烂醉如泥。

喝得忘乎所以

同样是酒过三巡后,李鸿章趁着郜永宽等人正在兴头上,于是说他向朝廷替郜永宽等人邀功已经得到了批复,他去把官服给郜永宽等人拿来试试,就离开了宴席。几人不疑有他继续喝酒吃肉,结果他们等来的不是官服,而是清军明晃晃的刀枪,没有防备加上已经喝得烂醉如泥的几人根本就没有还手之力,最终全部惨死在了李鸿章的酒桌上。

之后,李鸿章再次下令屠杀了4万余苏州太平军,一个活口都没留,杀降这事还让李鸿章颇受后人诟病。

鸿门宴

喝酒误国事

叶利钦在各国领导人当中算是出了名的嗜酒,甚至多次因为喝酒耽误了国事访问,真可算得上一个我行我素的领导人了。

1994年,叶利钦出访漂亮国,按照原本的计划,叶利钦结束了漂亮国之行后还要去另一个国家与他们的领导人会晤,按理说如此头等大事,就算期间有宴席接待之类的活动,叶利钦也不可能喝多少酒。

但叶利钦可不是一般人,硬是在漂亮国的最后一天晚上喝了个酩酊大醉,这种状态下的他还怎么与另一个国家的领导人会晤,于是只能由副总统代劳。这个丑算是出大了,也不知道是不是漂亮国故意这么干的。

大酒量

还是这一年,叶利钦还出访了一个国家,在与该国领导人共进午餐时,叶利钦再次喝得不省人事,后面更是完全不顾及形象地上台跳舞、指挥乐队,甚至还朝台下飞吻。

第二年,叶利钦再度出访漂亮国。一天,他竟然只穿着内衣裤就跑到了大街上,坐在马路牙子上与一名出租车司机闲聊,后来才知道他又喝多了,出来只是因为想吃披萨。

不得不说,叶利钦绝对是一个我行我素的领导人,才不管什么时间,什么场合,只要他想喝酒,喝多喝少谁都拦不住,至于喝完酒以后的事情,他也丝毫不在意,是真的有个性。

海量

喝酒把国家都喝没了

上面说的两个要么喝酒丢城丢命,要么喝酒误事丢面子,下面这个玩得才叫大,喝酒把国家都喝没了,他就是南朝最后一个皇帝陈叔宝。要说这陈叔宝,不得不佩服人家,当皇帝就是要像他这样为所欲为,不然当个皇帝还有什么意思。当然,开个玩笑。

要说中国历史上的荒唐皇帝有不少,但要说最荒唐的,陈叔宝敢认第二,怕没人敢认第一。别的荒唐皇帝怎么说身边也有后宫佳丽三千,人家陈叔宝独宠张丽华一人就可以比拟。如果说美色不是陈叔宝的主攻方向,那么酒就真的要命了。

喝酒的最高境界

陈叔宝对于酒的喜爱程度,我个人觉得可能历史上也只有李白可以和他比比,陈叔宝每天都可以说是泡在酒坛子里的,建康每天酿的酒够不够他喝我都怀疑,反正他陈叔宝自继位以来就没有一天是清醒的,估计白天黑夜他也分不清,反正醉了就睡,醒了继续喝。

对待朝事,人家别的皇帝要沐浴焚香,都分外重视,到了陈叔宝这,像极了如今两个公司间在酒桌上的商务洽谈,不喝点感觉都不会处理国事。

而当隋朝大军已经在长江对岸虎视眈眈了,这在人家陈叔宝看来也算事?长江就不是他杨坚、杨广、杨素、韩擒虎之流可以过得了的,于是每天依旧宴请百官,有恃无恐地喝着小酒。直到被韩擒虎从枯井里把陈叔宝捞出来,估计他身上都还弥漫着那股粮食的香味。

就这样把国家都喝没了

结语

人家李白一口老白干就能写出诸如“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这样的千古名句。我们既然没有这样的本事,那还是少喝一点吧!酒这东西虽好,但喝多了也容易误事,虽不至于像陈后主这样每天一点琼浆玉露就把国家都和喝没了,至少损失的还是自己的健康。

三国许攸真的是愿意自死的吗?

三国许攸不是愿意自死的,是被曹操杀的。建安九年(204年),曹操攻破邺城,占领冀州,许攸立有功劳,但许攸自恃功高,屡次轻慢曹操,每次出席,不分场合,直呼曹操小名,曹操表面上嘻笑,但心里颇有芥蒂。

一次,许攸出邺城东门,对左右说:“这家人没有我,进不得此门。”

有人向曹操告发,于是许攸被收押,最终被杀。

曹操没有惩罚许褚?

题主提到许褚杀许攸这个事情,很显然是以《三国演义》为蓝本来谈论的;如果以这个蓝本来谈论历史就有误导嫌疑,我们结合真实的历史来分析一下这个事情的来龙去脉,透过现象看本质。

许褚杀许攸。

一笔写不出两个许字,但是许褚却把许攸杀了,这个是罗贯中在《三国演义》中这样写,但是不可信。

第一,许褚没有杀过许攸。

翻遍《三国志》和《资治通鉴》并没有找到关于许褚诛杀许攸的记载,但是找到了曹操杀许攸的记录。根据《三国志》崔琰记载:

初,太祖性忌,有所不堪者,鲁国孔融、南阳许攸、娄圭,皆以恃旧不虔见诛。

另外从《资治通鉴》的记录则比较清楚:

许攸恃功骄嫚,尝于众坐呼操小字曰:“某甲,卿非我,不得冀州也!”操笑曰:“汝言是也。”然内不乐,后竟杀之。

在这里没有任何信息显示说是许褚杀了许攸,或者曹操指使许褚杀了许攸,由此可见,许褚杀许攸是不成立的。

第二,许褚会杀许攸吗?

既然历史中没有记载是许褚杀了许攸,而是罗贯中在小说中安排了这个桥段,那么许褚会擅自杀掉许攸吗?我个人认为许褚虽然是曹操的心腹爱将,但是许诸绝对不会这样做的,理由有两个:

1. 许褚奉公守法,不做越轨的事情。许褚勇猛强悍,对曹操忠心耿耿,而且他还有一个非常好的特点就是奉公守法,虽然深受曹操的宠爱,但是从来不做违规的事情,这个在《三国志》许褚传记中有记载:

褚性谨慎奉法,质重少言。

他是值守官,经常护卫曹操的安全,如果本人不能够遵守法度,那么如何做到保卫曹操的安全呢?持宠而骄可不是许褚的性格;因此,不论许攸的言行多么的粗暴,不敬;按照律法罪不当死,那么许褚也不可能擅自去杀掉许攸。

2. 许攸不是一般的人,许褚不会那么做。许褚固然是曹操的心腹爱将,但是许攸也不是一般的人,他从小就和曹操一起玩耍长大的,而且还是至交好友;在击败袁绍的过程中立下了关键的功劳,这两个情况加起来,可不是许褚能够惹得起的,即使出现许攸傲慢有无理曹操的言行,没有曹操的命令,许褚同样也不敢擅自诛杀许攸。

第三,假设许褚擅自诛杀许攸会怎么样?

假设许褚不满许攸对曹操不敬的言行,一时气愤杀了许攸,那么曹操真的只是一般责骂许攸吗?许褚是曹操所看重的,许攸也不是一个小人物,来到曹操阵营后深受曹操看重,虽然屡次挖苦曹操,但是并不意味着别人可以随便诛杀许攸;如果这样的事情可以随便发生,那么就会造成曹操阵营的人人自危,不知道什么时候得罪人而被人诛杀,这种没有法度的行为可不是曹操愿意看到的。

如果作为曹操的下属,他们可以随意杀掉他们认为不对的人,这对于曹操来说是一件好事还是一件不好的事情?我想这绝对不是一件好事,曹操绝对不会允许别人擅自替他做主,这种违制侵犯了他的权力;如果许褚真的这样做了,曹操肯定不会轻易放过他。

因此,如果许褚真的这样做了,可不是简单的责备而已,恐怕是要掉脑袋的事情。

从以上可以看出,许攸并不是许褚所杀,而许褚更不会违规擅自诛杀曹操属下,这样侵犯曹操权力的行为可不是许褚做的事情。

曹操为何要诛杀许攸呢?

许褚并没有擅自诛杀许攸,而是曹操本人下令诛杀了许攸,那么立下如此奇功,并且和曹操从小交好的人为何被杀呢?其实可以从荀彧的一句话可以概括出来,那就是“贪而不智”,这句话真实的概括了许攸的人性缺陷,这也是为何不受袁绍重用,而被曹操诛杀的缘故。

一个人很有才能,即使贪婪也不是致命的问题,但是情商过低,不懂得进退有据,在适当的时候掩饰自己,那么结局定然非常悲惨。

许攸的性格在某种程度上和后来蜀汉杨仪,彭羕等人一样,在顺境中不懂得隐藏自己,在逆境中不知道如何表达自己的诉求,这才导致本应该可以一帆风顺的人生却惨淡收场。

总而言之,根据正史记载,许褚胆子并没有大到敢于诛杀许攸的地步,那么也就不用责罚许褚,更不用作样子;而曹操诛杀许攸纯粹在于许攸自寻死路,不懂得进退的人在那个时代肯定是被淘汰的对象,而许攸恰好就是这个不幸被淘汰的人。

东汉末年的西园八校尉都有谁?

西园八校尉分别是:上军校尉-蹇硕,中军校尉-袁绍,下军校尉-鲍鸿,典军校尉-曹操,助军左校尉-赵融,助军右校尉-冯芳,左校尉-夏牟,右校尉-淳于琼。

西园八校尉是汉灵帝在公元188年8月设置的,汉灵帝设置西园八校尉的目的主要有两个:一是为了加强皇帝直属军事力量;二是担心大将军何进兵权过大,对何进分权制衡。

设置西园八校尉也是受当时天下局势的影响,自184年黄巾起义以来,整个天下都不太平,黄巾起义虽然在当年就被扑灭,但各地的黄巾余党仍在反叛,再加上边境地区羌胡及凉州诸胡的叛乱,让汉灵帝都觉得不太安全,这也是设置西园八校尉的时代背景。

1、上军校尉-蹇硕

据说西园是汉灵帝的后花园,西园八校尉就是由汉灵帝亲自领导的直属军事力量,这支军事力量的领导人就是蹇硕,蹇硕是汉灵帝较为宠信的宦官之一,是汉灵帝在西园军的代理人。

蹇硕当时的官职是小黄门,小黄门是宦官的官职,侍奉皇帝左右,受尚书事,为内宫的皇帝联络处理与外宫的联络事项,是汉灵帝身边的实权人物,蹇硕担任西园八校尉中的上军校尉后,连大将军何进都要受到蹇硕的节制,可见汉灵帝对蹇硕的宠信。

汉灵帝在世时,有意立自已的小儿子刘协为继承人,但是得到何皇后及大将军何进等人的反对,而汉灵帝设置西园八校尉的第二年就去世了,临死前将自已的小儿子刘协托付给蹇硕,希望蹇硕能完成自已的遗愿,立刘协为帝。

汉灵帝去世后,蹇硕想杀何进,但没有得逞,何进逃脱,后来在何皇后的主持下,朝廷立何辩为继承人,这就是汉少帝,于是蹇硕心中不安, 担心何进随时会杀了自已,因此蹇硕向其它宦官十常侍赵忠、宋典等人请求支持,结果蹇硕被十常侍出卖,并告知何进,何进派人逮捕了蹇硕并杀了他,蹇硕就这样死了,他手下的西园军全部被何进吞并。

2、中军校尉-袁绍

说起袁绍,大家就很熟悉了,袁绍在当时官至司隶校尉,等于是京城及附近地区的最高行政长官,袁绍当时在大将军何进手下充当幕僚,并向何进建议征调外军进京逼太后杀尽宦官,结果事情泄露,导致何进被杀。

何进被杀后,袁绍、袁术及何进的部下一起冲进皇宫杀尽了所有的宦官,只要没长胡子的统统杀掉,在京城动乱之际,董卓进京控制局势,袁绍与董卓政见不和,被逼离开京城,后被董卓表为渤海太守。

不久,以袁绍为盟主的关东联军讨伐董卓,由于各怀鬼胎,无功而返。袁绍带着一批人来到河北的冀州发展,袁绍通过自已四世三公的名号,逼走了冀州牧韩馥,自任冀州牧,并通过与幽州公孙瓒近十年的战争,统一了河北四州,在公元200年前后,成为天下最大的势力。

袁绍在官渡之战败给曹操,之后一蹶不振,两年后就病逝了。

3、下军校尉-鲍鸿

鲍鸿当时的官职屯骑校尉,188年8月被汉灵帝任命为西园八校尉中的下军校尉,地位仅次于蹇硕与袁绍,还在曹操之上,同年11月,朝廷派鲍鸿讨伐豫州汝南郡葛陂县的黄巾军,并击破黄巾军。189年3月,鲍鸿因贪污军饷过千万,被豫州牧黄琬上奏弹劾,之后下狱被诛杀。

4、典军校尉-曹操

曹操是大家最熟悉不过的人了,曹操被任命为西园八校尉中的典军校尉时,官职只是个议郎,这是个虚职,曹操之所以能被任命,是因为他的祖父是曹腾,曹腾是多朝元老宦官,而且为人正直有功,在朝中很有威望,因此曹操才能被任命为典军校尉。

董卓进京后,曹操逃离京城,在陈留(今河南省开封市陈留镇)起兵,并参与关东联军讨伐董卓的战争,曹操是当时敢于进攻董卓的二人之一,另一个是孙坚,当时曹操实力弱小,还差一点送了命,被曹洪让马得救,之后曹操被袁绍表为东郡太守,一步一步成为兖州牧。

曹操以兖州为基地,一步一步发展,于196年迎立汉献帝到许都,开始了挟天子以令诸候的故事 ,在官渡之战中击败袁绍,统一整个北方,在赤壁之战败于孙刘联军,止步于天下一统的步伐,之后开始平定关中及凉州,夺取汉中,与刘备在汉中之战中失败,又因关羽襄樊之战几欲迁都。

曹操在襄樊之战结束三个月后因病去世。

5、助军左校尉-赵融

赵融是一个存在感很低的人,只知道当时被封为助军左校尉,后来加入曹操集团,被封为荡寇将军,之后就没有什么记载。

6、助军右校尉-冯芳

冯芳的记载也很少,只知道冯芳当时的官职尚书郎,冯芳也是宦官曹节的女婿,后来曾担任大司农。

7、左校尉-夏牟

夏牟任谏议大夫,后被封为左校尉,何进被杀后,夏牟因与何进旧部分粮不均而被杀。

8、右校尉-淳于琼

淳于琼在董卓作乱时,跟随袁绍逃出京城,成为袁绍手下将领,随袁绍一起平定河北四州,沮授曾建议袁绍迎立汉献帝,淳于琼和郭图反对沮授的意见,最终袁绍没有迎立汉献帝。

官渡之战中,淳于琼担任监军,在白马之战中与郭图、颜良一起进攻白马的曹军将领刘延,后被曹操的声东击西之计击败,颜良被关羽斩杀,淳于琼与郭图逃离。之后淳于琼担任袁绍存粮地乌巢的守将,在曹操偷袭乌巢的战争中,被曹操击败,后被曹操俘虏,曹操在许攸的建议下,杀了淳于琼。

荀彧和荀攸是不是兄弟啊?

不是兄弟,是叔侄,荀攸为荀彧侄子。

荀彧(xún yù)(163年-212年),字文若。颍川颍阴(今河南许昌)人。东汉末年著名战略家,曹操统一北方的首席谋臣和功臣,被称为“王佐之才”。 荀彧在战略方面为曹操规划制定了统一北方的蓝图和军事路线,曾多次修正曹操的战略方针而得到曹操的赞赏,包括“深根固本以制天下”,“迎奉天子”;战术方面曾面对吕布叛乱而保全兖州三城,奇谋扼袁绍于官渡,险出宛、叶而间行轻进以掩其不意奇袭荆州等诸多建树;政治方面为曹操举荐了钟繇、荀攸、陈群、杜袭、戏志才、郭嘉等大量人才。荀彧在建计、密谋、匡弼、举人多有建树,被曹操称为“吾之子房”。 官至侍中,守尚书令,封万岁亭侯。因其任尚书令,居中持重达十数年,处理军国事务,被人敬称为“荀令君”。后因反对曹操称魏公而受曹操所忌,调离中枢,在寿春忧郁成病而亡(一说受到曹操暗示而服毒自尽)。死后被追谥为敬侯,后又被追赠太尉。 荀攸(157年-214年),表字公达,颍川颍阴(今河南许昌)人。荀彧之侄,杰出战术家,被称为曹操的“谋主”,擅长灵活多变的克敌战术和军事策略。荀攸在何进掌权时期任黄门侍郎,在董卓进京时曾因密谋刺杀董卓而入狱,后弃官回家。曹操迎天子入许都之后,荀攸成为曹操的军师。曹操征伐吕布时荀攸劝阻了曹操退兵,并献奇计水淹下邳城,活捉吕布。官渡之战荀攸献计声东击西,斩杀颜良和文丑。又策奇兵,派徐晃烧袁绍粮草,同时力主曹操接纳许攸,画策乌巢,立下大功。平定河北期间,荀攸力排众议,主张曹操消灭袁绍诸子,被曹操上奏朝廷封为陵树亭侯。荀攸行事周密低调,计谋百出,深受曹操称赞。214年荀攸在曹操伐吴路上去世。公达前后凡画奇策十二,唯繇知之。繇撰集未就,会薨,故世不得尽闻也。

免责声明:由于无法甄别是否为投稿用户创作以及文章的准确性,本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您通知我们,请将本侵权页面网址发送邮件到qingge@88.com,深感抱歉,我们会做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