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氏璧名字的由来,布衣之怒天子之怒是什么意思

天美资源网

和氏璧名字的由来,布衣之怒天子之怒是什么意思?

“布衣之怒”和“天子之怒”讲的是战国时期一段著名的故事。

其含义不能用字面来解释,这个故事里的“布衣”也不是我们今天意义上的“布衣”,其情节也只局限在言辞上,并没有付诸行动。

和氏璧名字的由来,布衣之怒天子之怒是什么意思

其重点不仅在于人物的身份,也在于其所反应的精神。

“布衣之怒”的由来:唐雎不辱使命

《战国策》记载了这样一个故事,说是秦王对安陵君说,想要用五百里的地方换取他的封地安陵,希望安陵君一定要答应他。

秦国提出这样的要求,打得什么主意自然就很清楚了,毕竟它是有前科的。

“完璧归赵”故事当中,秦王嘴上说想用“十五城”换和氏璧,但真正见到和氏璧的时候,绝口不提“十五城”的事情了。

这样的事情也不止这一次,秦国丞相张仪曾经以割让给楚国商於之地六百里为条件,让楚国与齐国绝盟,但事情结束之后,张仪就不认账了,耍无赖,说当时明明讲好的,是割让商於之地六里。

这次秦国和安陵君说,要用五百里土地换五十里的安陵,这就是故技重施,明摆着欺负人。

安陵君自然不答应,但秦国特别强大,又携“灭韩亡魏”的锐气,安陵君不得不派遣唐雎去和秦国解释一下,希望能化解这段恩怨。

话说,秦王见了唐雎之后,先是想“讲道理”,和他说,自己一片好心,攻灭了那么多大国都没有对安陵刀兵相向,就是因为尊重安陵君。这次想要以大换小,也是为了给安陵君一个面子。可是安陵君不同意,这不是不给我秦国面子吗?

唐雎看到秦王和他“讲道理”,于是他也和秦王“讲道理”。

唐雎说,这不是地盘大小的问题,这是先王和祖宗的基业,别说五百里,就是一千里也不能换,否则不就是不忠、不孝了吗?

秦王一听,道理是讲不通了,那就威逼吧。于是就威胁他:

天子之怒,伏尸百万,流血千里。

唐雎一听,那也用态度强横的方式回答,反问秦王知不知道什么叫做“布衣之怒”?

秦王刚说完自己的“天子之怒”,就马上被问了“布衣之怒”,这面子上自然挂不住。于是就回答:

布衣之怒,亦免冠徒跣,以头抢地尔。

其实秦王这么回答无非就是想堵住唐雎的嘴,说布衣之怒,就是满地撒泼打滚,呼天喊地而已,有什么奇怪的?难道你想给我表演这个?

唐雎和秦王讲,你说的这些是“匹夫之怒”,真正的“布衣之怒”是:

若士必怒,伏尸二人,流血五步,天下缟素,今日是也。

在这句话之前,唐雎有一个铺垫,列举了专诸刺王僚、聂政刺韩相、要离刺庆忌这三件关于“刺客”的事情,这三人都是著名刺客,在当时引起了极大轰动。

然后唐雎说,他今天就要做第四个让天下闻名的刺客了。“布衣之怒”相对于“天子之怒”来说,伏尸不过两人,流血不过五步,但其产生的后果同样严重。那就是今天他和秦王同归于尽,让秦国上下披麻戴孝。

说着话,唐雎提着剑就站起来了。

秦王吓了一跳,没想到“道理”讲不通就罢了,这个唐雎还不受威胁,一言不合就要拼命。只好赶紧解释:

先生坐,何至于此!寡人谕矣。夫韩、魏灭亡,而安陵以五十里之地存者,徒以有先生也。

从这里也可以看出来,秦王也真是个人物,从唐雎举出三个刺客例子就能知道,唐雎这种人爱惜名声更胜于爱惜生命,所以在最后也拍了他一个不大不小的马屁。

“布衣之怒”不能乱用,其形容的对象有特定人群

从“布衣之怒”这一典故中也能看出来,当时所谓的“布衣之怒”,并不是指一般百姓的愤怒,而是指“士”这一阶层的。

这时候的“布衣”,并不是后来所说的“普通人”,而是特有阶层,专指那些有一技之长的“士”。

而这个故事最后也并没有衍变成“刺秦”的事件,其实双方只不过是打个“嘴架”而已,并不会当真。

春秋战国时期类似这样的事情多得很。

比如著名的“渑池之会”,秦王为了羞辱赵王,让赵王现场弹琴,并且还要史书记录,某年某月某日,赵王为秦王鼓琴。

而蔺相如走上前来,要求秦王为赵王击缶,秦王自然不干,于是蔺相如采取的办法就和唐雎一样,也是提着剑就走上去了,嘴里说着要“血溅五步”。

然后秦王就怂了,击了一下缶。蔺相如让史官记录,某年某月某日,秦王为赵王击缶。

再比如,“完璧归赵”的故事,蔺相如拿着和氏璧要撞墙,想要和这块玉石同归于尽,其实也不过是做做样子而已。他知道秦国非常在意这块玉石,而秦国也知道只要不逼迫他,蔺相如也不会真的砸碎和氏璧。

所以,春秋战国阶段里,很多事情都是仅仅在于言辞的交锋上。

当遇到矛盾的时候,双方如果不想通过战争来解决,就要派遣这样的人去谈判。那么出现了激烈争辩的时候,关注点不在于如此下去所产生的后果,而是被动的那一方有没有一个有效的解决方案。

那么,涉及到庙堂国事的时候,这里的“布衣”自然就不是一般人了。他们必然是有一定社会地位的“士人”,如此才能有机会提出并不会真的实施的“布衣一怒”。

所以这个典故也不能乱用,普通人无关国事的愤怒那只是“匹夫一怒”,当不起“布衣一怒”。

未来在黑夜隐匿,于此静待晓光。我是待晓儿,专注于文化的科普与解读,欢迎关注与交流。

红楼梦中有哪些人有同性关系?

很少接触同性恋这个话题,之前也总是唯恐避之不及。可能是由于我对《红楼梦》这部名著情有独钟,所以冒昧地进来作答。

名著《红楼梦》中有多少同性恋呢?《迷你杂志》一直是红学迷,对红楼梦中人数如数家珍,所以冒昧地跟大家切磋这个问题。

之前总是听说名著《红楼梦》中谁谁是同性恋,面积之大,规模之广,令人瞠目结舌。在中国封建社会,断袖、龙阳、娈童这类的字眼一直是看似平静的水面下招摇的水草。不论是否避讳,只要你一入水就能探知它们的存在。

都说了,《红楼梦》是百科全书,果然不错。里面就算是爱情故事,也不只是男女之爱,还有男男之爱和女女之爱。曹公真是……

断袖之爱,表现在贾宝玉和秦钟、蒋玉菡之间,还有那学堂里面的香怜、玉爱。金荣当时告密,说的词语可以说是露骨非常了。

一、《红楼梦》同性恋列举版

以下是罗列《红楼梦》同性恋,仅供参考:

1.贾琏

原文:那个贾琏,只离了凤姐便要寻事,独寝了两夜,便十分难熬,只得暂且将小厮们内清秀的选来出火。

2.冯渊

原文:只他(冯渊)一个人守着些薄产过日子,长到十八九岁上,酷爱男风,最厌女子,但自看上英莲后,一改素日作风,执意要从拐子手中买下英莲,并立誓再不交结男子,也不再娶第二个女子。

3.贾珍&邢德全

原文:这傻大舅(邢德全)掌不住也笑了,一面伸手接过酒来,一面说道:“我要不看着你们两个素日怪可怜见儿的,我这一脚把你们的小蛋黄子踢出来。”说着,把腿一抬。两个孩子趁势儿爬起来,越发撒娇撒痴,拿着洒花绢子托了傻大舅的手,把那钟酒灌在傻大舅嘴里。

(这段贾珍聚赌,请了小戏子陪酒,嫖娈童这样的事情在他们极为寻常。邢德全是坐实了,贾珍是东道主,想来不脱此路。)

4.下人

原文:那喜儿便说道:“咱们今儿可要公公道道的贴一炉子烧饼,要有一个充正经的人,我痛把你妈一肏!”

(贴烧饼:指男男性行为。这里是贾琏和贾珍去尤二姐那里,跟着的两家小厮三个人到下人房里挤一张床睡,喜儿说了这句话,我不认为他们真的发生了贴烧饼的行为,但从言语里来说,主人的这种行为在下人眼里属于很平常但又略带戏谑的事情。)

5. 秦钟

原文:见 第九回 恋风流情友入家塾 起嫌疑顽童闹学堂,当然还有香怜、玉爱、金荣等人。

6. 贾蔷 (非定论,存疑)

一时找不到原文,书中说贾蔷原本住在宁国府,与贾蓉相厚,贾珍也很喜欢他。后来传出不好的风言风语,贾珍为免牵连自己,就让贾蔷搬出去独住了。

(这一段说不上来他们有基情,至多贾珍其人背后行为实在不端,只是有人这么说,需要更多有力的证据。)

7. 贾宝玉 (非定论)

其人其事多有争论,此处不做结论,与秦钟、蒋玉菡、北静王相交,宝二爷始终是脱不了暧昧的嫌疑。

8.薛蟠

原文:原来薛蟠自来王夫人处住后 , 便知有一家学,学中广有青年子弟,不免偶动了龙阳之兴,因此也假来上学读书,不过是三日打鱼,两日晒网,白送些束修礼物与贾代儒,却不曾有一些儿进益,只图结交些契弟。

(薛呆子是明写,被柳湘莲打什么的也就不列举了。)

9. 藕官、蕊官、菂官

原文:“他自己是小生,菂官是小旦,常做夫妻,虽说是假的,每日那些曲文排场,皆是真正温存体贴之事,故此二人就疯了,虽不做戏,寻常饮食起坐,两个人竟是你恩我爱。菂官一死,他哭的死去活来,至今不忘,所以每节烧纸。后来补了蕊官,我们见他一般的温柔体贴。”

其它说法:还有人说李纨对平儿有点那个意思,是因为李纨青年寡居。但从李纨将手搭在平儿身上这点就得出这个结论,实在说服力不够。

二、《红楼梦》同性恋戏说版:

秦钟相中了香怜,俩人装作上厕所,出去悄悄地问:“哎,这位同学,你家里管不管你交男朋友啊?”

金荣就告密:看到了没有?这两个人在厕所里面没干好事!羞不羞啊?败坏社会风气不?真是不要脸啊……

再说蒋玉菡为什么被王爷捉回去了?难道是因为他戏唱得特别好吗?恐怕不是,而是因为王爷相中他了。

那王爷为什么追到贾府来,贾政那么生气呢?当然是因为贾宝玉有和戏子私通的嫌疑了!你这死孩崽子,要是不上进也就罢了,居然还敢断袖!还被人倒登出来了,这不是丢人吗?

所以贾政把儿子揍了一顿。王夫人也不敢很拦。

薛蟠为什么被柳湘莲打了?当然是因为他调戏了柳湘莲,当着面叫柳湘莲什么?

叫“小柳儿”。难道这是叫兄弟的叫法吗?别开玩笑了。

柳湘莲哄骗薛蟠,说的也是我家里有两个特别漂亮的孩子。这个“孩子”,就是男妓。

于是薛蟠这个傻孩子就信了,结果被柳湘莲一顿暴打,傻了。

再说说这个百合啊。这个十二个小戏子里面有个叫藕官的,她是小生。有个菂官,事小旦。俩人扮的是夫妻。

这两个人扮着夫妻,结果就成为了真夫妻,恩恩爱爱的,十分真实。那么这就属于百合了。

结果菂官,病死了。藕官十分伤心,哭得声嘶力竭,简直死去活来。

后来,班子里又填补了另一个小旦,就是蕊官。藕官依旧是恩恩爱爱,一样的体贴温柔。

芳官她们就问,你这不是喜新厌旧,娶了一个忘一个吗?

藕官说,不是的,我不会忘记她,但是我也会对新来的好。其实只要不把死的忘掉,就是真情

藕官说,不是的,我不会忘记她,但是我也会对新来的好。其实只要不把死的忘掉,就是真情,就是正确的做法了。

大家都以为她是说着玩的,其实不是的。一直到菂官的忌日,藕官在给菂官烧纸钱,当然在院子里烧纸钱是不对的。一则是怕着火,二来不吉利。万一是咒谁呢?

于是就被夏婆子给抓到了。贾宝玉撒谎,救下了藕官,询问她是为谁烧纸钱。听了芳官说这个故事,宝玉很感动,还给了藕官一个建议,就是不要烧纸钱,用别的东西祭奠菂官。

贾宝玉虽然本人就很有些痴,但是他并不会觉得孤独,因为他周围不都是薛宝钗这样的聪明人,也有林黛玉,藕官这样的痴人。

我也在想,贾宝玉在黛玉死了之后,会不会和藕官一样,心里想着黛玉,但是对薛宝钗也是一样的温存呢?也许会的,但是永不遗忘,似乎也是一种难得了。

然而那种心有灵犀,深入骨髓的感情,也能够复制吗?

三、《红楼梦》同性恋考究版

红楼里的同性恋和现代的同性之恋不同。

古代甚至民国初年,所谓养个伶人玩个娈童,都是公子哥的荒唐风流,并不是“相恋”。双方地位不对等,而且只限男性;现代同性之恋,无论男男还是女女,大多数是两厢情愿的相恋,而且情感是互相有要求的。

曹雪芹在红楼里重写情字,写宝玉的重情,对秦钟是“钟情“秦钟反过来念.对蒋玉菡是把宝玉的俗世移到蒋玉菡身上,宝玉的真身只是渡劫的幻影. 所以,曹公对同性之恋只是认为是情的一种,都是可贵的情。

上述只是同性恋行为,并非真的同性恋。为什么说是同性恋行为,而不直接说是同性恋?因为里面有很多男的都有男男暧昧甚至性行为,但未必他们都是心理上的同性恋,基本上那些男的都有妻室或者取向比较偏异性恋,但为什么会出现好男风的行为呢?

从上述三个层面出发,我们现在大概知道了《红楼梦》中谁谁是同性恋。我能看到就这么多了,欢迎你补充。

中国的传国玉玺可能还存在吗?

传国玉玺象征着皇帝身份和权威。

秦始皇统一大国后,下令镌造一枚皇帝玉玺,当做“皇权神”的信物,而且,传说传国玉是用著名的“和氏璧”制成的。从此,历代帝王都将其当成权力的重要象征,拥有它也就可以一统天下。

楚威王的时候,有一个名叫昭阳的将领消灭了越国,立下战功,楚威王一高兴,就把和氏璧赏给了他。后来,昭阳宴请宾客,并拿出和氏璧给大家观赏。大家都没有见过这个稀罕的玩意,于是纷纷凑到一起上前观看。突然,一条足足有一丈大的大鱼从潭里一下子跳跃起来,后面还跟着一群各种各样的小鱼。人们从没有看见过这么新奇的景象,于是纷纷前往潭前观看。等鱼群散去人们回到房间时,却发现和氏璧不见了。昭阳悬赏千金,追查和氏璧下落,这样偷盗者迟迟都不敢将和氏璧脱手。过了很多年,有一天,和氏璧突然在赵国的首都邯郸出现。秦昭襄王知道了这件事,打算用十五座城池来换这块和氏璧,这是蔺相如“完璧归赵”的故事。之后,和氏璧一直都保存在赵国的宫廷中直到公元前228年,秦国攻破了赵国,和氏璧由此落入了秦国的手中。随着秦国的覆灭,和氏璧也经历了命运多舛的时刻。公元前206年10月,刘邦率兵攻打咸阳,秦王子婴向其献上自己的传家宝物。

传国玉玺,刘邦细心呵护着玉玺,并将其珍藏在长乐宫到了西汉末年,王莽篡权,他也想要找到那块传说中的玉玺。当时,玉玺是由汉孝元太后王政君,也就是他的姑姑掌管着。王政君对刘家感情深厚,因此不愿意交出玉玺。最后王莽命自己的弟弟威逼老太后交出玉玺,老太后深感痛心,一怒之下将玉玺重重扔在地上,玉玺被摔掉了一角。虽然,王莽命人用黄金将缺角给补上了,但还是留下了瑕痕。

王莽死后,玉玺就藏在他的尸体上,后来被献给了更始帝刘玄。

不久,赤眉军打败了刘玄,传国玉玺也就到了赤眉军拥立的小皇帝刘盆子的手上。再后来,刘盆子投降了东汉的刘秀。于是,传国玉玺彻底变成了汉朝的玉玺,自刘秀开始,一直在东汉历代皇帝的手中流传,负责保管玉玺的则是洛阳的东汉宫廷。

东汉末年,天下大乱。几经周折,玉玺最终落到了汉献帝的手里。公元220年,曹不建立曹魏,传国玉玺又变成曹魏的皇权象征。曹丕派人在传国玉玺上刻下隶字“大魏受汉传国玺”。最后西晋结束了三国时期的战乱纷争的局面,玉玺到了恶人的手里。

西晋末年,朝代更迭频繁,时局动荡不安,玉玺就在这样不稳定的环境下开始了自己的颠沛流离。

俗话说,乱世出英雄,此时群雄崛起,很多人想要称王称霸,于是他们都想得到那个象征着至上权利的玉玺。但天下毕竟只有一个玉玺,而这块玉玺又很难得到,最后他们只好想出了一个卑劣的手法,那就是私刻玉玺。像东晋朝廷和西燕慕容永,他们都是自己刻了一个玉玺。几个人这样,旁边的人看到这种做法后纷纷效仿,于是,象征权利的玉玺的数量越来越多直到公元589年,隋朝统一了天下,将各地流传着的假玉玺全都被没收了。

隋唐皇帝的江山坐得十分稳固,因此,玉玺也就没再出现任何的颠沛流离,而是一直牢固地掌握在皇室手中。后来朱温篡位,中国历史进入五代十国时期,天下割据势力纷纷迭起,而玉玺再遭厄运。朱温得到玉玺没几年,就被后唐消灭掉了。

公元937年1月11日,后唐河东节度使石敬瑭带契丹军攻陷洛阳。后唐末帝李从珂知道自己只有死路一条了,就抱着玉玺跑到玄武楼上自焚,可是,大火过后,人们从灰烬中却不见“传国玉玺”的踪影,甚至连一块外形稍像玉玺的石头也没有找到。从此,玉玺的去向就再也没有人知道了。

由于历代统治者极力宣扬获得“传国玉玺”是“天命所归祥瑞之兆”,自宋代开始,真假“传国玉玺”不断出现。

后周太祖郭威在登基的时候,一心想得到玉却始终都没能找到,无奈只好自己刻了两方印玺,作为安慰。从此,这两块玉玺就代替了真玉玺,一直到北宋都还是皇权的象征。但实际上,宋朝一直在大张旗鼓地对玉玺进行着搜索和寻找,其中也有很多关于玉玺在国内被找到的消息流传出,但却没有一个消息具有真实性,全都只是道听途说,不足为信。

公元1293年,元世祖忽必烈大病归天,将皇位传给了自己的孙子铁穆耳。就在他回大都的路上,右丞相张九思献上了一枚“传国玉玺”,并说这个玉玺是传世的珍宝,至今还没有人见过。从这句话上就可以判断出玉玺是假的,因为真正的玉玺别说是无以计数的人看过,就是拥有过它的人,也已经很多。据说,明太祖朱元璋曾派遣徐达深入漠北,带兵攻打元朝的残余力量,其中最根本的目的就是为了找到玉玺,但最终一无所获。到了明清两代,“发现传国玉玺”的传闻增多,但并没有真正的玉玺,都是一些仿造的赝品。同时,人们爱而不得,已经不再将玉玺看得那么重要了。

按理说,传国玉玺是由材质独特的和氏璧制成,应当能够保存万年。也许,总有一天世人会把它找出来也说不定。

有传说真正的“传国玉玺”是明灭元时,被元将带到了漠北。“传国玉玺”究竟还在不在这个世上?难道真的是“玉石俱焚”了吗?它还能重见天日吗?至少在目前,这是一个难解之谜。你说呢?

玛瑙有绿色的么?

我是讲堂空空–珠宝玉石收藏知识传播者,今天为大家分享绿玛瑙。

玛瑙石有绿色的吗?

当然有呀!绿玛瑙是天然玛瑙中少有的存在,色泽莹润有光泽,质地温润如玉,但是苦于天然的太少,质地上乘的又很少,很多人求而不得。

虽然玛瑙在市场中很是常见,但是天然的绿玛瑙不好找,翡翠的颜色,玉的质地,但是颜色多不纯,所市场上的多半是假的。

但是假的多,不否认真的存在,所以今天咱们就一起来看看绿色的玛瑙。

关于绿色玛瑙,你可能需要知道:

颜色:天然的绿色玛瑙颜色多在淡绿色或者翠绿色,偶有深绿色,市场上多为染色;

质地:绿玛瑙作为隐晶质矿石,质地细腻,胶质感强,但是韧性较低,多有玛瑙纹出现;

硬度:绿玛瑙的硬度多在6~7之间,在珠宝玉石中属于质地坚硬的存在;

透明度和光泽:天然的绿玛瑙颜色多暗淡,抛光之后才会呈现蜡状光泽,有些也会有玻璃光泽,半透明或者微透明;

缺陷:绿玛瑙中有玛瑙纹存在,但是多伴有裂产生,也会有杂质,所以多不纯。

绿玛瑙的价格如何?

玛瑙虽然作为中低档的玉石,但是绿玛瑙颜色稀有,所以在价格上会比其他普通的玛瑙稍高。

鉴于市场上绿玛瑙多为染色或者造假,所以十几块、几十块基本上就能买到了,如果颜色养眼半透明,捎带一些杂质的,可能回达到上白块;天然的绿玛瑙就会贵,1公斤售价几万块不成问题,有些质地上乘,品相很好的,1公斤能达到30万~50万,克价在300~500徘徊。

但是,说实话,真正的绿玛瑙极少,所以基本上是不可见的,大家在购买的时候要看清辨明。

真假绿玛瑙的鉴别方法:

前面也说到目前绿玛瑙的市场价格,但是由于真假难辨,很多人会买到假货,所以说,大家需要掌握一些基本的辨别方法。

颜色:真的绿玛瑙色泽光亮,颜色分布多不均匀,常会带有玛瑙纹,纹路层次分明;假的色泽暗淡,颜色确实会深一些,过于均一,而且纹路多是花瓣状纹路;

质地:真的绿玛瑙质地细腻,坚韧,没有或者很少有裂纹出现,用玉石划不会有划痕,假的绿玛瑙质地柔软,用玉石会出现划痕,瑕疵较多;

透明度:真的绿玛瑙班头或者微透,有些甚至不透,但是假的玛瑙多透明,光泽偏于玻璃光泽;

珍品:绿玛瑙是玛瑙中比较珍贵的品种,真的绿玛瑙中有封闭空洞,其中还含水。

绿玛瑙作为玛瑙中的珍品,稀少珍贵,颜色属于难得的存在,但是相对“单薄”,很少有纯正的绿色出现,比较脆,两个绿玛瑙相互碰撞声音比较清脆。

大家在购买的时候注意品相、质地以及真假状况,这样才能避免采坑吃药。

奇幻龙宝七件圣甲与神器来历?

1、龙角:化作商朝的天子剑,代表权贵。相传得此剑者便能以仁爱治天下;

2、龙眼:化作战国时代的和氏璧,代表信念。刻有授命于天,既寿永昌八个篆字;

3、龙爪:化作汉朝的地动仪,代表毅力。汉朝张衡发明的地震仪,至今无人能破解其原理;

4、龙骨:化作三国时代的木牛流马,代表智能。三国时代最聪明的军师孔明所发明的神器机械工具;

5、龙鳞:化作古埃及的图特卡蒙黄金面具,代表正义。相传古埃及法老王带上面具即能破除黑暗,分辨是非;

6、龙牙:化作古印度的吠陀,代表宽恕。古印度修行者梵天手中的圣物,普渡众生;

7、龙尾:化作古希腊的火炬,代表和平。点燃古希腊和罗马的奥林匹克之火。

免责声明:由于无法甄别是否为投稿用户创作以及文章的准确性,本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您通知我们,请将本侵权页面网址发送邮件到qingge@88.com,深感抱歉,我们会做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