脱北是什么意思,明代的卫所制度是一种什么样的制度

天美资源网

脱北是什么意思,明代的卫所制度是一种什么样的制度?

大家好,我是唐岛渔夫。

我来简单谈谈明代的卫所制度。

脱北是什么意思,明代的卫所制度是一种什么样的制度

众所周知,明代的地方行政设置有“三司”,这样一个地方分权的特殊行政方式。其中的都指挥使司,主要掌管军事,简称“都司”。当年的大明直接控制的汉人农耕区,被分为十三个布政使司,相当于今天的十三个省,所以相对应的也有十三个都指挥使司。其中,在边境战事激烈的地区,设置有单独的都司。比如辽东都司(大概相当于今天的辽宁),万全都司(治所在今天的河北宣化),大宁都司(治所在今天的内蒙古宁城)。此外,朱元璋在一些重要的边疆和海疆,还加强管理,特意设置了五个行都司,比如福建这个地方,既有福建都司,也有福建行都司,实际是平级单位。所有的“都司”,在地方上名义上的上级,就是前面说的各省的“布政使”;实际上,都司直接向中央汇报,确切地说,是向中央的军事管理机构“五军都督府”汇报。

都司以下,设置卫所,“一郡者设所,连郡者设卫”(《明史.卷九十.志第六十六》)。一个卫的标准配置是5600人;卫以下设“所”,“千户所”标准配置1120人,“百户所”112人。特别值得一提到的守边王爷们的“三护卫”,护卫这个级别,跟地方卫所的“千户所”,是平级单位;百户所以下,设“总旗”和“小旗”,总旗五十人,小旗十人。所以我们认为,后来的满族“八旗制度”,实际上受到了明代兵制的影响,后来更是引申到了“旗人”的说法。

在当时大明全国的汉人传统行政区划内,共有四百多个卫所。绝大部分的卫所,实际上只是一个军事机构,而不具备行政职能,所以只能称为“非实土卫所”,比如天津卫,威海卫这么屌的名字,实际上并没有行政权利,只是个军事堡垒;而有一些卫所,则同时具备守土和行政两个重要智能,则被称为“实土卫所”。正因为如此,都司也分成了“实土都司”和“非实土都司”,比如各省的都司,基本都是非实土都司,而边疆地区,比如辽东都司就是实土都司。

卫所,根据汇报对象的差异,又分成了“京卫”和“外卫”。

京卫就是京畿附近的卫所,这些卫所向中央“五军都督府”(帝国最高军事管理机构,分为中军都督府﹑左军都督府﹑右军都督府﹑前军都督府﹑后军都督府)直接汇报;而“外卫”则直接向地方上的都司领导,也就是都指挥使汇报。然后,都司再向五军都督府汇报。这样的话,不管京卫还是外卫,直接或者间接地都归了“五军都督府”节制,看起来这个部门权力极大。但是不用担心,因为你所担心的问题,朱元璋同志早就解决了。五军都督府只负责兵籍和军政,而所有卫所的调兵权,则归了兵部。

卫所实际上相当于军事屯田性质的“军屯”,也就是我们提到的北魏时期的府兵制的一个变种(见第一章第三节)。明代的府兵制,利用明初战争中的老兵,对前朝元军的招降纳叛,以及后来的地方羁縻,充军发配等等,完全取代了宋代战斗力较弱的“募兵制”的禁军。在府兵制的基础上,朱元璋又吸收了两汉屯田戍边中的一些好的经验,形成了有明代特色的军屯制度。军屯中的军人们世代当兵,长期备战,父死子继。所以,两汉屯田戍边的经验,被复制到了全国包括内地省份在内的各个省,而不仅仅是当年戍边的功能。而北魏府兵制中比较常见的“东市买骏马,西市买鞍鞯,南市买辔头,北市买长鞭”,这种府兵制中常见的战争组织中的临时性和仓促性的问题也不存在了。代之以成建制的卫所预备役士兵,随时准备出击。

所以,跟前面的汉人王朝大宋完全不同。明初汉人尚武,不管是中央正规军还是地方武装,都特别能打。一群群老光棍和小光棍们聚集的卫所,雄性荷尔蒙爆棚。不打仗就觉得手痒,不打仗就没法升迁,也不能够改变自己的现实地位。所以中央军队动不动就远征漠北,满世界追着北元屁股穷追猛打,要求人家交出玉玺,取消帝号;地方上的都司卫所和王府护卫,也是有事没事就也要拉出去遛遛,打打秋风砍砍人,免得一群雄性动物老是长时间憋在一起,搞窝里反。

为什么如此详细地讲明代的卫所,是因为今天的现代中国,被明代的卫所制度影响极深。

卫所的军人们,平时务农,战时为兵,遍布全国,在明朝初年帮助明太祖朱元璋有效控制了全国战乱频仍的混乱局面。同时,由于大量军屯的出现,战乱中人口急剧减少导致的废弃和荒芜的土地得到有效开发。今天中国的很多叫做“屯”“卫”“所”的地名,实际上都和当年明代的卫所制度有所瓜葛。更为重要的是,军人们长期背井离乡,到了一定年龄只能找本地女人进行婚配,娶妻生子。最终的结果就是,大量的非汉人传统区域被有效开发,比如南方的很多山区,很多地方都有“夷娘汉老子”的说法,也就是父亲是汉族士兵,而母亲则是本地原住民族,这是一种普遍的现象。实际上等于是这些戍边的士兵们,用自己的基因,对全国所有农耕区域进行了血缘基因上的汉化。

如上所述的,是汉人传统区域的都司和卫所制度。除此之外,还有羁縻都司。

大明开国虽然打下了一个偌大的国土,但是在农耕区之外,还有广大的游牧和渔猎文明区,无法通过汉人士兵移民屯垦,无法有效强制开发,只能依靠当地少数民族对国土进行控制和管理。于是就形成了羁縻都司,比如东北的奴儿干都司(今天东北和外东北),西南的乌斯藏都司(今天除昌都之外的西藏地区),朵甘都司(今天的川西,滇北,甘南,青海,西藏昌都地区)等等。这些地方,往往由少数民族的部落首领接受大明皇帝册封的都司职务,但和内地都司不同的是,羁縻都司职务往往可以世袭。没有重大变故,大明皇帝基本上不会过问羁縻都司的内部事务,但是羁縻都司要对大明帝国有名义上的臣属关系,必要时需要尽臣属义务。

羁縻都司以下,设置了羁縻卫所。

不管羁縻都司还是羁縻卫所,都是实打实的实土。

朱棣靖难时期的朵颜三卫,就是典型的羁縻卫所。

所谓“三卫”,是指当年被分封在冀北,辽西和大兴安岭以东的三个蒙古部落,每个部落相当于一个卫所;所谓“朵颜”,是因为这三个蒙古卫所——朵颜卫,泰宁卫,福余卫其中势力最大的就是朵颜卫。朵颜是因当地的朵颜山而得名,朵颜卫又被蒙古人称为兀良哈部落,所以“朵颜三卫”也被成为“兀良哈三卫”。像其他羁縻卫所一样,朵颜三卫早期被大明军事征服,但因为地处边远,又是传统的游牧文明区,明政府并没有有效控制。因此,朵颜三卫名义上对大明王朝宣誓效忠,实际上具备很大的自由度。元朝至明初以来,朵颜三卫的广大土地上,盛产蒙古骑兵,活跃在这片土地上的骑兵部队,因卫所名字而被称为“朵颜三卫”。

简单来讲,朵颜三卫是一支骑兵特种部队。这支部队,是一支雇佣军,燕王朱棣造反之前,这支雇佣军因为地缘关系,而受雇于宁王朱权。

同其他雇佣军略有不同的是,朵颜三卫是一支有节操的雇佣军。普通雇佣军只对金钱感兴趣,只要价码合适就挥舞马刀,东家让砍谁就砍谁;有节操的雇佣军,除了对金钱感兴趣,还需要对自己所从事的砍人事业感到无上光荣。钱虽然是个好东西,但鸡鸣狗盗的事坚决不干。所以,面对这样一支雇佣军,除了金钱收买之外,还要能够用道义来忽悠。只要忽悠得力,动之以情,晓之以理,当年的朵颜三卫甚至接受了大明的天下正统,帮助明太祖朱元璋,对抗过同文同种的北元皇帝。

所以,当时的朱棣奔大宁,目的之一就是收了朵颜三卫。

因此,搞清楚明代“卫所制度”,就必须搞清楚以上的内容。

什么是“三司”,什么是“都司”,什么是“实土卫所”,什么是“非实土卫所”,什么是“京卫”,“外卫”,以及什么是“羁縻卫所”等等。

你们见过最大胆的人有多大胆?

在火葬场工作的大伯非常大,但是在火化尸体时 ,却听到尸体发出“哭声”打开炉门一看,却发现尸体突然坐起来,而我大伯却是特别的淡定。

胆量能决定一个人的气魄,胆子越大的人越能办成大事,在生活中,我见过最大胆的人,就是我大伯。

大伯在没退休之前,在我们镇子的火葬场,当一名火化工,每天的工作就是火化一些已经去世的人。

在2009年的时候,同学的爷爷去世,当时我也参加了葬礼,也在旁边观看了火葬的过程,但是只看了几分钟,差点吓得瘫倒在地 ,直接离开了火葬现场,去大厅等待。

从那以后,我特别佩服大伯的胆量,每天面对这么多遗体,可想而知,他的胆子不是一般的大,了解以下的火葬流程以后,你才会知道火化工的胆子到底有多大。

火葬的流程

1、清理非正常死亡的遗体

殡仪馆和火葬场都是一体化的,人去世以后先要送到殡仪馆处理一下 ,为遗体化妆整理仪容,是让逝者看起来跟睡着一样,保留人世间最后的体面与尊严。

一些处理非正常死亡尸体的入殓师,他们的胆子是特别的大。

有些是跳楼自杀,有些是车祸,有些是溺水而亡,尸体都会发生很大的变化。

比如跳楼自杀,整个尸体跟西瓜从三楼扔下一样,入殓师需要将这些分解的块状,一点点捡起来装进裹尸袋里。

再由入殓师用针线将这些不完整的遗体,给缝合起来,光是这一点99%的人都无法直视,更别说亲手操作。

所以在胆量面前,除了火化工以外,殡仪馆的入殓师绝对是大胆的存在。

2、办理火化证明处理遗体

在几十年前,火葬只是在少部分地区实行的 ,那个时候的医疗不发达,火葬政策并不是太严格,就算没有死亡证明,也能接受火化遗体。

所以却闹出了很多乌龙事件,本来准备火化的遗体,突然在太平间复活。

经过医生检查才发现,这个人根本没死只不过是假死现象 ,呼吸和心跳特别薄弱,一旦推进火化炉里后果可想而知。

所以,为了避免这些假死的现象,每一位要火化的遗体,都必须要出示死亡证明,否则给再多的钱也不敢随便的火化。

这些证明办完以后,在很多年前或者现在一些落后的火葬场,遗体的处理办法都是由人工来进行。

火化的师傅会用刀片划开遗体的腹部,这么做就是为了防止在高温的情况下热胀冷缩,尸体发生爆炸。

划开一个口子,有排放压力的地方,一体的肚子就不会因为压力过大,发生爆炸。

3、火化遗体的变化过程

将遗体处理以后,直接装进一次性的纸棺材里,然后放在铁床上推进火化炉里。

当按下开火按钮的时候,火化炉里面的喷头会喷出一些燃烧的柴油,最先燃烧的就是指棺材受益以及遗体的毛发。

等这些东西烧完以后,在大火的燃烧下,遗体的水分开始快速地蒸发。

整个身体变得干瘪 ,开裂的皮肤正在不断地往外滋啦滋啦冒着油。

而这些油都是脂肪层燃烧所冒出来的,在医学界中被称为“尸油”。

这些油渍,最后也会被烧成灰烬,一个体重150斤左右的遗体,只需要一个小时左右就能烧完。

这些肌肉软组织 ,当水分被蒸干以后 ,会被大火慢慢地烧成灰烬,一直到消失为止。

4、遗体在火化的时候,发生了一些奇怪的事情

有些火葬场的火化设备因为比较落后,为了让遗体能够充分地燃烧,在烧到一半的时候,火化工会戴上口罩,直接打开炉门,用铁铲将里面的遗体翻面。

就是在打开的过程中,一股香味扑面而来,这种香味没有人能够接受。

在高温的情况下,尸体的四肢会抽搐,甚至突然坐起来,或者能够听到尸体的嘴巴发出一些声音。

刚开始参加同学爷爷的葬礼时,我却被眼前的一幕差点吓哭,而我大伯非常淡定地完成自己的工作。

直到最后我才明白了一些真相,知乎之所以会哭,会坐起来,并不是一些超出科学的事情,而是有一定科学的依据。

遗体为什么会哭呢?

现在一些落后的火葬场根本不会划开腹部,因为火化师傅的工资并不高,也不想做这种事情,直接将遗体推入火化炉里。

在几百度的高温下,遗体的肚子开始产生大量的热气,当压力达到一定的时候,肚子就会变得特别大。

在压力的作用下,这些气体会从嘴巴排出,经过声带时就会发出一些声音,所以并不是尸体会哭,大家一定要相信科学。

遗体为什么会突然坐起来呢?

人去世以后,很快就会被送到火葬场火化,这种情况遗体并没有太多的变化,身体有很多水分,肌肉还有一定的弹性。

在遇到高温时,水分快速的蒸发,肌肉也开始迅速的收缩,在收缩的时候带动软组织,所以遗体的四肢才会抽搐,如果肌肉收缩的反应比较强烈 ,尸体也会突然坐起来,但是并不会持续太久。

5、火化结束之后的工作

大概一个小时左右,遗体的火化工作就算完成了,现在的火葬场,火化炉里面有鼓风机,将一些烧的灰烬全部吹走,然后再将烧出来的骨头分拣。

一些手指骨,脚趾骨比较细,小的骨头会被烧成灰渣以外 ,像人体的大腿骨,手骨盆骨,比较大一点的骨头还会保持原来的形状,颜色呈灰白色。

所以大家千万不要被电影给骗了,捞出来的根本不是骨灰,而是骨头,这些骨头火化工会用铁锤一点点锤碎,装进骨灰盒里,要给逝者的家属就算完成了火葬工作。

写在最后:

在面对死亡的时候,如果你的表现比较淡定和从容,那就说明你这个人的胆子大到别人不敢相信的程度。

能有这个胆子的人,除了火化工入殓师以外,还有一个职业就是法医。

每天和各种各样的遗体打交道,还能保持一份淡定的心态,所以一般从事这几个行业的人,胆子都是特别大的。

为此,你见过最大胆的人,胆子到底有多大呢?

几百年的北元政权跟明朝算是南北朝关系吗?

公元1368年,朱元璋攻破北京,元顺帝北逃。

之后,明朝北方的大元政权被称为“北元”、“残元”。

在《明史》的记载中,北元的时间并没有几百年,《明史·鞑靼传》记载公元1402年鬼力赤杀坤帖木儿汗,此后北元去“大元”国号,复称“大蒙古国”。

但是蒙古人并没有去“大元”国号得记载,所以“北元”的使用范围在史学界长期争论不休。

我国史学家蔡美彪主张北元截止于公元1388年,这一年蓝玉在捕鱼儿海大破北元,北元政府被一锅端,元顺帝败亡。

不过,蒙古汗的传承一直延续到公元1635年,这一年皇太极击败蒙古最后一任大汗林丹汗,其子献出传国玉玺,从此清朝皇帝兼任蒙古大汗。

实质上,大元国号的废弃与否,体现的是蒙古人是否放弃了争夺中原的目标。这也是大明记载其放弃大元国号的原因所在,因为大明是正统所在,而蒙古人被称为为鞑靼。

在大明看来,蒙古人与大明的关系犹如匈奴之于汉朝、突厥之于唐朝。

如果北元可以从公元1368年一直算到公元1635年,那么大明与北元就是南北朝的关系,但终明朝一世蒙古人受大明册封,虽然也曾兵临北京城下,但并没有真正的实力完成统一,也不是明朝最大的威胁。

所以将北元政权截止在1388年捕鱼儿海之战是有道理的,此后便依然是“大蒙古国”。

总结:北元曾短暂的与大明形成南北朝,但之后的时间里是从属于以大明为中心的朝贡体系的,直到清朝崛起为止。

大蒙古国(1206年-1635年)可以分为四个阶段:

蒙古(1206年-1271年)

元朝(1271年-1368年)

北元(1368年-1388年)

鞑靼(1388年-1635年)

农村双抢是抢什么?

在农村,“双抢”是一年中最忙的时节。大概是五月份,在上个世纪的六七十年代还被称为“红五月”。“双抢”即抢收抢种!当时的机械化还少之又少,全靠双手奋斗,当然时间就很宝贵。

那时每年从“五一”开始,都有一场轰轰烈烈的“双抢”大生产运动,也叫大战“红五月”。国家企事业机关单位,驻军部队,都要抽调人员下乡支援农村的“双抢”工作。学校要放一个星期的“农忙”假,让学生也参与农村的“双抢”。那种火热的劳动场面可能也不亚于当年的南泥湾大生产运动!

那时我还在学校里,每年的“农忙假”,我就回家跟着大人们去劳动。虽然有点辛苦,不过也觉得挺好玩,累了就回家休息。我们家是山区,没平坝地区那么紧张,山区只种大春,小春面积比较少,所以没平坝产粮地区忙,相对来说要松活一些。

农村从“谷雨”开始至“芒种”,即要收小春(称为夏收)又要种大春,农村有句俗语叫“忙种不种,有种也无用”。在这个月里,必须要把收割和播种栽插工作全部完成,这就是最忙的“双抢”季节。

六七十年代,那时就没有放几天大假让人们游山玩水之说,有的就是一一革命加拼命,生产无不胜!

在党中央的领导下,全国各簇人民团结一心,大战“红五月”为守取粮食大丰收而努力奋斗!

(图片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硬脱欧等同于战争吗?

脱欧其实就是英国和欧盟之间一场没有硝烟的战争,而硬脱欧是战争结果的一种,而且是两败俱伤的那种,所以无论对于欧盟还是英国而言,协议脱欧对双方都有利。但是欧盟和英国都希望自己能得到更多的好处,这就是战争的原因。

(图:脱欧示意图)

所谓脱欧就是英国脱离欧盟组织,不管我们外人怎么看英国脱欧这件事,起码英国的高层中有一大批人是想脱欧的,那么就说明脱欧对英国肯定有不菲的好处,总结起来有以下几点好处:

1. 英国2015年缴纳的欧盟会员费高达178亿英镑,因为英国是大户啊,大户当然要多交钱,脱欧后自然就可以省下这笔开支,这么多钱做什么事不行?

2.英国本来就是富裕的国家,但是欧盟其余25个国家参吃不齐,还有“欧盟五猪”国家齐齐破产,整天张手朝英法德要钱,英国可不愿意招待这些“穷亲戚”,更不愿意出那些“肉包子打狗一去不回”的援助钱,脱欧后就可以省下这笔钱了。

3.对于国家来说,英国在欧盟的时候英国就得接受欧盟5亿人的自由通行和工作,英国是最富有的国家,所以大部分欧盟国家的人都涌入英国,来读书的欧盟学生占用了英国的学生贷款,来工作的人占用了英国本地人的职位,这很不令人开心,索性就把这些人都赶走吧。

4.脱离欧盟后就没有分摊难民的义务了,这点是最爽的,对于英国人来说,接受那些“肮脏”的难民有伤风化啊,这就是英国的绅士精神。

说到底,英国在欧盟里是最富有的国家,加入欧盟虽然能够占有欧盟5亿人的大市场,可是损失的东西更多,毕竟大联盟这样的东西一直都是“损有余而补不足”,英国当然属于“有余”的那种,因此一直在受损失。

英国内阁成立所谓“战时内阁”,准备无协议脱欧事宜,财政大臣贾维德或拨出约10亿英镑紧急资金,应对硬脱欧可能引发的额外开支,这是因为脱欧会对英国带来极猛烈的冲击,尤其是硬脱欧,这些冲击包括:

1. 脱欧代表英国不能再和欧盟成员国自由贸易,而应该是和正常国家之间一样产生关税壁垒和贸易保护,特别是硬脱欧的话,那么英国对于欧盟来说就和俄罗斯没什么区别,一切贸易都可能产生关税,这样就等于说英国失去了欧盟5亿人的市场,这对英国的贸易会产业极为严重的打击。

2.英国的物价会上升,因为英国超市货架上的商品很多来自于欧盟其他国家,这些东西如果都被加上关税,那么英国人的消费价格会骤然提高,人民首当其冲受害,那些留欧派人士很可能走上街头抗议,甚至会出现暴力事件。

3.英国没有欧盟的支撑,国际影响力会下降,军事国防能力会下降,英国皇家海军实力不足1982年时的一半,自保都变得困难,如果英国脱欧,欧盟将不会协助保护英国国防,相反还会在某些领域产生对抗甚至是军事摩擦,这是很危险的一点。

4.英国脱欧的另一大麻烦是北爱尔兰问题,北爱尔兰要不要和爱尔兰设立边境关卡和海关?不设?那就不算真正的脱欧,英国人民不答应!设关卡,那么爱尔兰爱国主义者就不答应,这里很有可能会发生热战!

总之,一旦硬脱欧,英国和欧盟之间等于是打了一场两败俱伤的战争,彼此双方都会产生仇怨,那么接下来双方之间的贸易和军事肯定都会向不好的方向发展,英国当然需要准备资金应对可能发生的意外。

免责声明:由于无法甄别是否为投稿用户创作以及文章的准确性,本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您通知我们,请将本侵权页面网址发送邮件到qingge@88.com,深感抱歉,我们会做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