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备访贤歇后语,刘备为什么不请水镜先生?
刘备没有请水镜先生的原因可能有以下几点:
水镜先生司马徽在公元208年病逝,而刘备在公元161年出生,两人年龄差距过大,请水镜先生出山的概率极小。
水镜先生司马徽和刘备的亲信诸葛亮关系匪浅,甚至可以说是师徒关系,考虑到避嫌等因素,刘备未必会做出请水镜先生的决策。
水镜先生司马徽可能在公元208年之前就已经过世,因此即使刘备有意请水镜先生出山,也无法实现。
以上是分析刘备没有请水镜先生的原因,仅供参考。
能者多劳的那个人?
您好,感谢您的邀请!
能者多劳,解释为能干的人做事多,劳累也多。说“能者多劳”是“幸”或“不幸”都有些片面,必须辩证地看待,不能一味地只看其中的幸或不幸。
首先,能者多劳是幸的。有能力的人,做的事情很多,可以独当一面,几乎不用别人帮忙。自己动手,丰衣足食,什么都靠自己,不求他人不靠他人,心安理得,自己也越来越强大。
其次,能者多劳也是不幸的。能者多劳,多劳不一定多得,还会累到自己,甚至吃力不讨好。有能力的人,身边很多的人都靠他,什么事都找他出面,有什么事都是他管。
比如碰到选择,他们会倾向于让能者做出选择,而能者并不是万能的,他也需要有人跟他一起商量,要有人跟他一起分担。比如在家里,能者管家,其实管家也很累,要面面俱到。如果另一半不爱卫生,能者看不下去,就只能自己动手;如果另一半不愿意辅导孩子做作业,只能自己辅导。
比如在公司,做好份内的事是应该的,而能者多劳自然也好,却不好去做分外的事,做分外的事做得好还好,做不好别人就有话说。
能者多劳,幸与不幸都有。能者不一定要多做,有时候要适当地拒绝,不要为难自己。如果不好意思拒绝,一味多能多劳,那只会伤害自己。
诸葛亮为何三顾茅庐?
题主提出的这个问题,非常有新意。
”三顾茅庐“这个故事,我想几乎人人皆知。不管是《三国演义》所演绎的小说,还是追究历史上是否真的出现过杜甫所说的”三顾频烦天下计“的事实,”三顾茅庐“已经成为了成语,连小朋友都能说出一二。
但是今天,我们既不谈小说,也不谈历史,而是借着题主的这个很有新意的问题,来谈一谈刘备为什么要三顾,而诸葛亮为什么要被”三顾“的”哲学“。当然,这是一家之言,仅供分享。
求贤,是一种政治哲学翻一翻正史,经常会发现一些政治人物在崛起之初,到处求贤访贤。而且各自不同。比如,《孟子》里说:
舜发于畎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
再有,就是燕昭王千金买马骨,让天下人都知道他爱才;到了古代史的中后期,这样的故事和历史更是多得不得了。
这些都是因为,求贤,不仅能够招揽人才,充实自己的力量,同时在人才较少的情况下间接削弱对方的力量;更重要的是,求贤是一种姿态、一种昭示、一种政治的宣布:我,是一个值得跟随的领袖,跟着我,你能实现你的理想。
在创业阶段,这种求贤的思路不难理解。即使是当了皇帝,统一了天下,求贤也不能停止。不是为了治国,而是为了”野无遗贤“,人才都愿意出来做事,就说明了这是一个太平治世,统治者是圣君。
所以,像朱元璋这样的,如果有贤人不愿意出来做官,为自己所用的,那就宁可杀掉,也不能让自己的治下有隐士。这种残酷,说明了求贤了政治意义。
刘备愿意三顾诸葛亮,不仅是为了诸葛亮这个人,也是 为了让天下人都知道自己是爱才的值得托付的领袖。
为何要选择啥也没有的刘备?
刘备三顾茅庐,最后诸葛亮才肯出山,这正是诸葛亮的高明之处。通过三顾茅庐,诸葛亮知道刘备是真心请他出山,并且礼贤有加,又是汉室的皇叔。加上这个时候刘备正处于茫茫然而不知所措之举,又是处于人生的低潮期。凭诸葛亮的智慧,其实他肯定早就注意刘备了,至少大概知道刘备的一些情况,加上之前徐庶是诸葛亮的军师,而徐庶与诸葛亮又是至交。所以这一切的一切是那么偶然,实际孕含着必然。所以诸葛亮静观时机,静等刘备来请。在刘备来请时,两人的一番推心置腹的深谈,使诸葛亮认定刘备这个人是他一生中可以追随效命之人。因为刘备无论性格及外表虽弱也不乏英雄之气。而且他也算定,当时当地情况下,凭他的谋略以及关羽张飞的万夫之勇定可三分天下。但是他也知道要恢复汉室何其之难,但是那怕有那么一丝希望,诸葛亮也要奋争。而鞠躬尽瘁死而后已正是他的人生写照。事实也雄辩地证明,诸葛亮没选择也没有看错刘备,正是君臣互帮,所以才有了三分天下有其一,被后人传为美谈。
刘备临终前示意诸葛亮若刘禅不才?
在白帝城托孤的时候,刘备曾语重心长地对诸葛亮说了这么一句话。他说你的才干比曹丕强十倍,如果我的儿子能够辅佐你就辅佐,不能辅佐你就取代他做蜀中的主人。这句话说得诸葛亮哭着向刘备表示,自己一定为蜀汉鞠躬尽瘁死而后已。那么,刘备在托孤的时候对诸葛亮说这样的话,有什么用意呢?
一、刘备对诸葛亮的试探。刘备向诸葛亮托孤的这个情节,在《三国志》和《三国演义》中都记载过,这个情节被后人认为是君臣相知的楷模。甚至在当时,这个情节也受到了模仿。曹睿将曹芳托孤给司马懿的时候,就让曹芳偎依在司马懿的怀里,希望司马懿能够像诸葛亮那样辅佐他。
不过曹睿托孤却没有说出让司马懿自取的话,而刘备对诸葛亮说出的君可自取的话,让大家细思极恐。试问哪一位君主,会愿意将自己打下的江山拱手送人的。因此,诸葛亮对刘备的这句话反应十分激烈。在《三国志》中记载,诸葛亮哭着向刘备保证,自己一定对刘禅忠贞不二,死而后已。
不过诸葛亮的反应,和《三国志》记载得那么高大上不同,在《三国演义》中的描写就很接地气了。在《三国演义》中,诸葛亮听到这句话的表现,完全是一副惊恐的状态。诸葛亮汗流遍体,手足无措,涕拜于地。他在用言语向刘备表达忠心后,还叩头流血。
从这段描写,我们可以看到刘备对诸葛亮的试探。如果诸葛亮应对失策,很可能会引来杀身之祸。这是因为刘备向诸葛亮说出这番话,有着他不得已的苦衷。那就是连续经过荆州之战和夷陵之战的惨败,原先跟随刘备一起打江山的老伙伴大多已经去世,而自己培养起来的新一代将士也损失殆尽。举朝上下,能够支撑蜀汉江山的只有诸葛亮一人了。
原先诸葛亮只管治国理政的事务,并不参与军事。但是在张飞去世后,由于国内无人,诸葛亮也只得担任司隶校尉,管理军务。在夷陵之战后,诸葛亮接受刘备的命令,在成都开设军营,负责编练新军,以弥补战争失败带来的损失。
可以这样说,当时蜀汉的军政大权都掌握在诸葛亮的手中。如果刘备去世,诸葛亮的选择对蜀汉影响深重,刘备对此当然有所担心。因此在临终的时候,刘备对诸葛亮说出那番话,实际上就是要试探诸葛亮的反应,从他的应对中察觉他的心意,然后决定采取什么对策。
诸葛亮对此十分清楚,才会感到无比的惶恐。如果他应对不当,等待他的命运极为可怕。因此诸葛亮才会极力表现出内心的恐惧,用言语和行动打消刘备的疑心。
二、刘备对诸葛亮的警示。刘备直接说让诸葛亮自取蜀汉江山,也是对诸葛亮的一种警示。其实在刘备和诸葛亮的心中都明白一件事,那就是如果刘备一死,诸葛亮就成为了蜀汉实际的当权者。如果诸葛亮想要篡夺蜀汉的江山,是没有人能够阻止的。
刘备作为一代君王,他首要的任务就是保证江山的延续。他嘴上说的是让诸葛亮自取,但是他的举动并不是这样。他曾经采纳了诸葛亮的建议,杀死了刚猛难制的刘封。此举当然不是为了让诸葛亮当皇帝,而是为了将来刘禅的蜀汉江山长治久安。
因此,刘备说出让诸葛亮自取的话,当然不是发自内心的。诸葛亮也知道刘备真正的心思,当然也不敢真的答应下来,只能真诚地表达自己鞠躬尽瘁的心意。刘备此举让诸葛亮自己说出推辞的话,也彻底封住了诸葛亮可能的称帝道路。
刘备是草根出身,对于人情世故十分精通。他能够从一介平民,奋斗为一方诸侯,自然有他的过人之处。他的朝廷中,最根本的力量还是掌握在自己的手中,尤其是军事力量方面。在刘备去世时,最重要的军权还是掌握在他的嫡系赵云、李严和魏延等人手中。这些人和他的部下都是蜀汉政权忠心耿耿的支持者。
直到蜀汉灭亡的时候,这支军事力量还是忠于蜀汉政权的。他们在得知成都危急,便不顾一切地放弃剑阁防线,直扑成都。谁知道在半路上接到了刘禅下令投降的诏书。这些将士都气得拔刀砍石,骂道我们前来救援,谁知道他们竟然投降了,全军上下都放声大哭。从这里,可以看到刘备对军队的影响力。
因此,刘备对诸葛亮点明了这一点,如果诸葛亮真的要夺取蜀汉政权的话,虽然刘备无法阻止,但是蜀汉政权和刘禅也不会坐以待毙。刘备肯定事先做好了相应的准备,不会让诸葛亮的图谋得逞的。在帝王心术方面,诸葛亮还真不是刘备的对手,他嘴上表态后,就不会越雷池一步。
三、刘备此举给蜀汉政权留下的影响。后世很多人都对刘备的这个举动表示了非议。很多人说刘备此举的格调太低,违背了用人不疑,疑人不用的原则。不过刘备有他的苦衷,面对即将成为蜀汉最大权臣的诸葛亮,刘备当然要想办法先约束住他。为了蜀汉江山的延续,刘备也顾不得太多了。
其实在三国时期,东吴的孙策对张昭也说过同样的话。他在托孤孙权的时候,也对张昭说你可以自取东吴。不过张昭还是忠心耿耿的辅佐孙权,将江东的形势稳定下来。可是张昭悉心培养孙权,并且将权力逐步转交给孙权,自己的下场却并不美妙。
只是因为在赤壁之战前,张昭面对曹操的强大军力,建议迎降曹操。这就使得他永远失去了孙权的信任。从此之后,孙权不再听从张昭的建议,并且在公开场合对他冷嘲热讽。对于张昭的威望,孙权也表示不可容忍,甚至对张昭拔刀相向。
从孙权和张昭的例子,我们可以看到君无戏言,刘备说出的这句话很可能会被别有用心的人利用,对蜀汉江山不利。因此,在诸葛亮推辞之后,刘备又让刘禅对待诸葛亮如同父亲一样,更加推崇诸葛亮的地位,好让他不可食言。如果诸葛亮违背自己的承诺,他就会陷入身败名裂的境地。
但是这并不能让诸葛亮和刘禅彻底放弃戒心。在诸葛亮接管蜀汉政权后,他开府办公,将蜀汉的大权全部包揽到丞相府中。刘禅作为蜀汉的皇帝,只是作为名义上的元首,从事国家祭祀这方面的大典。双方采取这种方式,达成了蜀汉政权的平衡。
有了张昭的前车之鉴,诸葛亮对政权的把握十分谨慎。他不但将所有权力都收归丞相府,还为刘禅指派了大批人员,来规范刘禅的言行。在他出师前,还专门上表说“宫中府中,俱为一体”,以防止出现意外的情况。在诸葛亮平时的行动中,他身边都是带着上百名甲士,保卫着自身的安全。
这都是刘备那句话留下的后遗症。诸葛亮在执政蜀汉期间鞠躬尽瘁死而后已,但是由于他的大权独揽,也让刘禅失去了亲政的机会。这使得诸葛亮去世后,刘禅虽然能够维持日常的治理,可是出现意外情况时,他就无法处理了。
当邓艾偷渡阴平奇袭成都时,刘禅只能派没有军事经验的诸葛瞻父子抵抗,结果遭受了绵竹惨败。在此之后,六神无主的刘禅不敢坚持自己的意见,竟然被谯周的言辞所蒙骗,主动投降了敌人,使得先辈辛辛苦苦打下的江山轻易丢失了。
结语:刘备在托孤诸葛亮的时候,对诸葛亮说出的那句如果刘禅不足以辅佐,你可以自取的话,并不是真心话。作为一代君王,他是不会把江山拱手送人的。这是因为在刘备去世后,诸葛亮将成为蜀汉的权臣,没有人能够制约他的行为。
刘备只能先用这句话来试探诸葛亮,看诸葛亮的反应再做打算。诸葛亮当然明确表示推辞,这就使得诸葛亮在道义上不可能违背自己的诺言。同时刘备也向诸葛亮暗示,自己还有手段,如果诸葛亮真要取得蜀汉江山的话,就会遭到刘备遗留下的手段反击。
虽然刘备的此举让蜀汉江山稳定下来,在诸葛亮和刘禅的合作下,蜀汉的政局稳定,对外也发动了北伐。但是此举还是产生了不良的后遗症,在刘禅和诸葛亮之间产生了阴影。不过站在刘备的立场上也是无奈之举,两害相权取其轻吧。
我是历史笑春风,欢迎大家关注我,多提宝贵意见,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