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王下山管天下是指什么生肖,玄冥二老的师父百损道人什么来历

天美资源网

四王下山管天下是指什么生肖,玄冥二老的师父百损道人什么来历?

百损道人只不过是张三丰提了一句,但是相信看过《倚天屠龙记》的人都会对这人有印象。一来,这是被武林第一人张三丰提起的高手,二来当时的大反派玄冥二老很可能就是他的徒弟,徒弟已经如此厉害,百损道人就更不必说了,那他是何来历呢。当年欧阳锋因为被黄蓉欺骗,逆练九阴真经,没想到他天纵奇才,居然练的武功大进,成为天下第一。不过因为逆练,后遗症还是有的,他得了失心疯。疯了以后的欧阳锋四处流窜,饿了就找个饭店吃饭,困了倒地就睡,他武功那么高,没人敢拿他怎样。虽然他疯了,本能的意识还有的,欧阳锋本来就是西域霸主,白驼山山庄好大产业。当年他侄儿欧阳克和他先后来到中原,诺大的产业就交给了管家白大看管。白大跟欧阳克差不多大,只会一点白驼山的粗浅功夫,主要人物就是替欧阳锋看家和管理下人。后来他也听说欧阳克死了,欧阳锋疯了的消息,欧阳家的产业就基本落到了白大手里。

白大知道欧阳锋武功盖世,就算疯了也不是自己敢招惹的存在。所以他尽管在欧阳家俨然一副主人作派,却一直以管家身份自居。果然,有一夜,那欧阳锋不知为何居然回家来了,当时白大正在跟刚纳的小妾亲热,欧阳锋就一下子从屋顶落下来,一时间瓦片齐飞。白大看到老主人回来,慌得上衣都来不及穿,赶紧跪在地上。但是欧阳锋却一直一副痴痴傻傻的样子,东边摸摸西边看看,挨个屋子转悠,白大赶紧穿上衣服,小心陪在欧阳锋后面。不一会儿欧阳锋就转到内院,那是白大儿子睡觉的地方,这时候听到动静也起来了。白大是老来得子,儿子只有十多岁,对这个儿子是百般娇贵。谁知道欧阳锋一见到他儿子十分激动,大叫儿子,一把就把他搂住,可把白大吓坏了。

四王下山管天下是指什么生肖,玄冥二老的师父百损道人什么来历

过了一会儿白大看欧阳锋对着儿子只是亲亲抱抱,这才放下心来。白大儿子毕竟十多岁了,也算是懂事了,欧阳老主人小时候也见过,开始虽然很害怕,但后面也就逐渐知道老主人原来是疯了,就不住安抚他。白大是寸步不离地跟在一边。欧阳锋一会儿突然大叫一声,叫所有人都离开,他要给儿子传授武艺,白大还不放心,但是看儿子还比较镇定,他也怕激怒欧阳锋,就带着下人离开了。这时候欧阳锋脑子不清楚了,只知道自己最得意的就是蛤蟆功,于是悄声跟白大儿子诉说口诀要义。白大儿子也是机灵,一边听一边拿笔记录,不过呢,白大儿子只会一点白驼山入门功夫,蛤蟆功又是极其高明的功夫,要义繁杂,但是白大儿子却还蛮会哄人,遇到不清楚的就让欧阳锋重复几遍,就这么折腾了一大晚上,居然把蛤蟆功给全记下来。

第二天天亮,这一老一少都累的昏睡在地上,白大看屋里没动静,小心打开房门,看儿子只是睡着了,这才放心。白大儿子醒来,就缠着欧阳锋讲解关于武功的事情,欧阳锋虽然疯了,讲解武功却是头头是道,白大儿子资质不算高,他还是用老法子,全部用笔记下来。欧阳锋似乎很疼爱他,也是知无不言,不料到了晚上,欧阳锋突然看到了大哥灵位,原来当年他跟嫂子私通生了欧阳克,现在他疯了,看到大哥灵位不知激发了什么往事,一下子失控了,砸烂屋子里所有东西居然又跑了。白大儿子对此不怎么在意,只是遗憾少了一个讲解武功的人,原来白大平日里没少跟儿子吹嘘欧阳锋的厉害,蛤蟆功的大名他当然知道了,现在居然得到了这等神功,他当然高兴了。不过有一点他万万没想到,由于欧阳锋逆练九阴真经,脑子一直处于混沌状态,他告诉白大儿子的虽然是蛤蟆功,修炼法则却全是反的,里面还夹杂了不少九阴真经的东西,真的练起来,不知道会练成什么样子。

白大看到老主人留下的武功,也十分高兴,于是父子俩一起钻研起来。那蛤蟆功乃天下一等一阳刚内功,反着练居然性质大变,父子二人苦心研究了十年,终于略有小成,已经可以算得上高手了,不过白大知道,这绝不是蛤蟆功,因为掌力阴寒,与蛤蟆功大有不同。十年修炼,白大可能年纪大了,功法又是反的,就再无长进,而白大儿子由于年轻,又曾得到欧阳锋的亲自指导,进阶反而更快。不过呢,这部功法毕竟是反的,而且白大天资算不上高明,所以始终无法突破,白大儿子始终坚信欧阳锋传授的是上乘武功,一直就孜孜研究。由于白大儿子一直潜心研究武功,婚姻大事就这么耽误了,一直到三四十岁才有了儿子,取名白逊。

白逊从小就机灵过人,聪明非凡,学什么东西都快得很,白大儿子终于把一部分精力转移到儿子身上来。他觉得自己练不成欧阳锋的武功可能是资质问题,儿子这么聪明一定可以练成,于是加大力气培养白天。白逊果然天赋异禀,开始学习时进阶很快,二十岁时已经跟白大功力相当,不过不知为什么就突然遇到了瓶颈,修行一年并无进展,白逊决定走出去,他果然不一样,他觉得他山之石可以攻玉,于是决定遍访名师,学习他人功法,来破解自己武功的奥妙。这带师学艺绝非易事,很多师父忌讳自己徒弟有别家武功,不过欧阳家的又有什么好人了,这个白逊虽然只是欧阳锋管家的后人,他的凶狠毒辣却跟欧阳锋很像,而阴险狡诈更是欧阳锋都颇有不及,为了学武,白逊各种装模作样,伪装掩饰,历时多年,终于修习一身武功,性子却愈发阴险毒辣了。他所投门派虽无上乘绝学,但却足以让他触类旁通,他一举破解了之前修炼“蛤蟆功”的几个难题,修为居然大进,与蛤蟆功至刚至阳不同,他逆练的蛤蟆功至阴至柔,他也知道这不是蛤蟆功,于是给自己修炼的武功新起名玄冥神掌。

白逊性子阴毒,武功大成之后就四处找寻高手寻衅滋事,他武功厉害,心机又深,玄冥神掌往往把人打成重伤却不杀死,让人忍受寒毒之苦。如此作死当然引发武林公愤,在一次高手联手追杀之后,白逊居然失踪了。众人不解气,杀上白驼山庄,那时候白大已死,白大儿子也就是二流高手,如何能敌,白驼山庄就此覆灭。十年后,一个道士开始大杀四方,观其武功形态,与十年前失踪的白逊很像,由于他行事阴损,人们根据他名字称之百损道人。而这个人,的确是白逊,当年追杀重伤,他侥幸逃脱,假扮道士,隐姓埋名,还收了两个天资不错的徒弟,那就是以后的玄冥二老了。十年苦修,白逊玄冥神掌已经到了炉火纯青的境界,一时之间,竟然有天下无敌之势。那时候张三丰已经成名几十年,是大家公认的天下第一,白逊这时候自觉武功不输于他,便着手准备挑战张三丰,成为武林第一人。

两年以后,白逊很张三丰之间果然爆发了旷世之战,饶是张三丰纯阳功盖世无双,面对白逊的玄冥神掌依然感到丝丝寒意,他不敢大意,使出十成功力,与白逊比拼内力,连对三掌,击得白逊吐血而逃。这白逊逃走以后,大感不妙,记得十二年前的外伤虽重,却可以慢慢修复,这次内力比拼他无论如何运功疗伤,都于事无补,反而身子越来越冷。原来这玄冥神掌终究是蛤蟆功逆练,有很多缺陷,与内力强于自己的人比拼,居然可以引发反噬,这种反噬是不可逆的,最终白逊居然被自己寒毒给害死了。玄冥二老当时就在身边,看到师父死去的惨样,恐惧不已,是以后来他俩与人动手都特别小心。

大家对此有什么看法呢?欢迎在下方评论加关注

六大派围攻光明顶?

我是古山青衣客,我来回答。

别说四大法王,光明左右使,四大法王齐来,也扛不住六大门派,根本没得打,莫要以为六大门派无高手,他们只是没有张无忌级别的高手而已。

第一、我们先来列举一下,六大门派之中的高手。

少林:四大神僧之二的空性大师、空闻大师、以及传闻中的圆真大师(其实,他就是金毛狮王的师父,成昆),至于其他人,就不单列了。

武当:武当七侠中的宋远桥,俞莲舟、张松溪、殷梨亭和莫声谷。至于宋青书等一众弟子,就做不得数了。

峨眉:灭绝师太,拥有倚天剑的灭绝师太。其他弟子,不值一提。

崆峒派、华山派和昆仑派,就不说了,不算是有高手吧,当然,华山二老和昆仑何太冲夫妇的正反两仪阵,还是很有用得。

第二、实力对比。

光明左右使:

这两个人武功奇高,比四大法王还要高上一线,六大门派中,可以派出少林寺的两大神僧空性大师和空闻大师,来迎战二人,他们应该是实力相当的对手,更何况,少林寺还有一个圆真大师(成昆),不在光明左右使之下。因此,少林派的人出动,可以击败光明左右使杨逍和范遥。

四大法王之首的紫衫龙王金花婆婆:

金花婆婆之所以能排在四大法王之首,并非是因为她武功最高,而是其他三人相让罢了,论真实实力,与灭绝师太相当,或者是差一线,但是在面对有倚天剑的灭绝师太,她估计是要一招秒败了。

四大法王之白眉鹰王殷天正:

这个人的实力很强,在迎战六大门派时,竟然没有败阵,十分勇猛,简直是威风凛凛,但是,说实话,武当派面对白眉鹰王时,绝对是放水了。

毕竟武当和殷天正可以算得上亲家,无论如何,武当派不能对殷天正赶尽杀绝。俞莲舟与殷天正打时,主动认输,说自己多退了半步,而宋远桥直接没有出手。

其实,俞莲舟的武功不在殷天正之下了,而且,俞莲舟有一套自创的无比阴损的武学,因为太过伤阴德,所以没有用,一旦用出来,没几个人能对付得了。

四大法王之金毛狮王谢逊:

此时的谢逊,与宋远桥应该是不分上下的,或者说,比宋远桥可能略微强一线,然而,谢逊已经失明,看不见,所以,在面对宋远桥时,无论怎样都会吃亏的。如果是生死战,谢逊必然会败在宋远桥之手。

当然,谢逊是张五侠张翠山的义兄,所以,武当派大概率会放水啊。

四大法王之青翼蝠王韦一笑:

韦一笑的轻功虽然天下无双,但实际战斗力并不高,而且,此时的韦一笑还没有碰见张无忌,走火入魔留下的内伤还没好,并不能长久战斗,消耗内力时间一长,他就需要去吸血了。

所以,随便找个实力差不多的人,就能将韦一笑缠住了,比如武当七侠中的莫声谷或者殷梨亭,完全可以对战青翼蝠王韦一笑。

个人观点,综上所述,即便是四大法王齐聚,也没有办法击败群雄,武当派和峨眉派完全可以战胜四大法王。

朱棣造反的时候朱元璋的儿子都在做什么?

朱元璋是开国皇帝中身世最悲惨的一位,他十几岁就父母双亡、兄弟死绝,后来他当过和尚还要过饭,到他从军的时候,两个姐姐也先后去世。

不过,朱元璋也是幸运的,因为他遇到了郭子兴,以红巾军作为平台,他有了施展空间且得以发展壮大,最终成为了皇帝,并且他妻妾成群,儿女众多,历史上有明确记载的就有二十六个儿子和十六个女儿之多。

洪武初年,饱尝人间疾苦的朱元璋认为,想要子孙后代不再受苦,就必须让他们都享受至高武尊的地位;再加上他不想让武将掌兵,所以他决定实施分封制,将儿子们分封为藩王,让他们分散到各地建立封国,享受超高待遇,还手握兵权,以此来拱卫中央。

在这些藩王中,有些人被封到富庶之地,成为家财万贯的富贵王爷,有些人则来到边疆地区,成为手握重兵的塞王。

到洪武末期,以燕王朱棣、晋王朱棡、宁王朱权等十三位塞王的实力,已经到了十分可怕的地步了,朱允炆未来怕是难以控制,朱元璋对此也有一定认识,但分封制已经形成尾大不掉之势,所以他除了制定法律来限制诸王之外,就别无他策了。

洪武三十一年,朱元璋去世,此时他的儿子中有七个已经去世了,分别是长子即太子朱标、次子秦王朱樉、三子晋王朱棡、八子潭王朱梓、九子赵王朱杞、十子鲁王朱檀和二十六子朱楠。

这些儿子之中,威望最高的无疑是太子朱标,他在洪武二十六年的时候去世,朱棣一度是众人认为的太子最佳人选,但朱元璋考虑到立嫡立长,而且选择朱标的儿子朱允炆作为继承人,这一决定直接引发了后来的皇位纷争。

朱允炆继位之后,为了消除藩王的威胁,决定实施削藩策略,但他太过急切了,采取的措施也太严厉了,结果把朱棣给逼急了,于建文元年七月就起兵造反。

那么,朱棣起兵造反之后,朱元璋那些活着的儿子都是什么态度呢,他们又做了什么呢?

这些人大致可以分为以下几个类别:

01,已经被废的五位藩王,为了东山再起,除了一位因为反对削藩而自杀之外,其他四位在精神上支持朱棣(五人)。

朱允炆继位之后,开始着手削藩,其心腹齐泰认为,燕王朱棣的势力最大,应该先从他着手,再削其他藩王。

但大臣黄子澄却认为,不能打草惊蛇,还说周、齐、湘、代、岷这五个藩王在洪武年间已经有犯法记录,削之有名,更何况周王朱橚还是朱棣的同母弟,削他就等于除掉朱棣羽翼,未来削朱燕王的难度就小得多。

朱允炆觉得有道理,就先将周王朱橚废为庶人并囚禁,然后派兵到北平附近驻扎,以此来防备朱棣狗急跳墙。

紧接着,朱允炆又先后削去了湘王朱柏、齐王朱榑、代王朱桂、岷王朱楩,其中朱柏的反抗最为激烈,竟然自焚而死,由于他没有儿子,所以藩国就此灭亡,而其他几位藩王则被圈禁在封国。

然而,朱允炆没有料到的是,正是因为他削了朱橚,让朱棣意识到自己被削藩是迟早的事情,所以开始加紧密谋造反,经过一年的积极准备后就起兵造反了。

朱允炆听说朱棣造反了,便将周王朱橚、齐王朱榑、代王朱桂、岷王朱楩四位藩王迁到南京分别圈禁,以此来防止他们与朱棣暗中勾结。

事实上,这四位藩王之中,周王朱橚早就在为造反做准备,其他三位藩王虽然没有具体行动,但也都是反对削藩的。

因此,当朱棣造反之后,这几位藩王打心眼里是支持的,毕竟只要朱允炆在一天,他们就没有翻身之日,只不过他们身不由已,无法为朱棣做什么罢了。

而朱棣称帝之后,这四位藩王的爵位都得到了恢复,有些人的待遇甚至比之前更高,尤其是周王朱橚。

02,年纪太小,还未就藩的六位藩王,他们的态度无关紧要(六人)。

朱元璋实施分封制的时候,不管儿子是否成年,一律封王,但皇子只有在成年之后才能就藩,期间需要在京城学习文化、武艺和礼仪等课程。

朱元璋在位的时候,最后一位就藩的藩王是十九子朱橞朱橞,除了出生不久就夭折的二十六子朱楠之外,二十子韩王朱松、二十一子沈王朱模、二十二子安王朱楹、二十三子唐王朱桱、二十五子郢王朱栋和二十六子伊王朱㰘,都因为年纪太小而没有就藩。

既然这些人都没有去封国,也就谈不上个人势力了,他们的态度也就无关紧要了,毕竟他们也干不了什么。

不过,朱棣称帝之后,对这几个人的态度却不一样,其中韩王朱松自始至终都没能去藩国就藩,或许跟他支持朱允炆有关,一直到他二十八岁去世之后,他的嫡长子继承爵位后才就藩。

至于其他五位藩王,则都在成年后顺利就藩,得到了朱棣的厚待。

03,被迫支持朱棣造反的宁王朱权(一人)。

朱棣起兵造反后,朱允炆曾下旨藩国靠近燕国的宁王朱权(十七子)、谷王朱橞(十九子)和辽王朱植(十五子)带兵赴京城勤王。

朱橞和朱植笃定朝廷必胜,所以都带兵入京了,但朱允炆不放心朱植,所以削去了他的三护卫,并将他的封国改到荆州,让他前去就藩;朱橞则成为朱允炆的好帮手,带兵三千在防守南京金川门。

只有朱权左右摇摆不定,他既没有去京城,也没有接受朱棣的同盟邀约,因为他比较狡猾,想坐山观虎斗,等朱允炆和朱棣打得两败俱伤了,他再来摘桃子。

朱权之所以敢如此,是因为他实力雄厚,宁国府库满盈,精锐将士数万,更有战斗力爆表的朵颜三卫。

不过,朱权的想法被朱棣看透了,所以他采取计策剥夺了朱权的兵权,许诺事成之后与他平分天下,并将他裹挟到军中,让他帮自己草拟檄文。

就这样,朱权被迫上了朱棣的贼船,但他的运气还不错,后来朱棣确实成功了,只不过朱棣没有信守诺言与他平分天下,而是对他十分猜忌,将他分封到南昌就藩。

朱权也知道朱棣对他猜忌心很重,所以在南昌很老实,除了读书写字、吟诗作乐之外啥也没干,最后活了七十多岁才去世。

不过,有证据显示,朱权其实是在韬光养晦,他一直都有自己当皇帝的想法,只不过他一辈子没有遇到合适的机会,所以始终没有行动。

04,公开支持建文帝、反对朱棣的藩王(二人)。

这两个人就是前面所说的谷王朱橞和辽王朱植。

先说辽王朱植,他本以为效忠朱允炆,朱允炆就会厚待他,没成想朱允炆却将他发配到荆州就藩,还削减了他的护卫和待遇,他的实力因此大打折扣,也只能在荆州打发无聊的生活了。

等到朱棣称帝后,他恨朱植当初反对自己,再加上朱植本人在藩国经常违法,所以他经常训斥朱植,搞得朱植整天胆战心惊的。

为了表达忠诚,朱植数次入朝觐见朱棣,态度十分诚恳,甚至还举报儿子朱贵爕纵火杀人后逃逸,以此来讨好朱棣,朱棣见他还算老实,就没把他怎么样,他最终于永乐二十二年去世。

再说谷王朱橞,这哥们就比较倒霉了,朱允炆让他带兵反抗朱棣,他起初还积极与朱棣对抗,后来朱棣打到南京金川门,他见大势已去,就开门投降了。

朱棣称帝后,念及朱橞的功劳,就将他封到长沙,赏赐他三千护卫,还增加他的俸禄。

不过,朱橞没有自知之明,他就藩之后,自恃迎成祖进金川门有功,就开始变得专横跋扈起来,不但“夺民田,侵公税,杀无辜”,还私自招兵买马,打造军械战船,并试图勾结蜀王朱椿造反,只不过被朱椿阻止而没能实施罢了。

不过,朱橞的一举一动最终被朱棣得知,朱棣新仇旧账一起算,将他废为庶人,并废黜了他的封国,这种惩罚算是比较严厉的了。

05,既不支持朱允炆,也不支持朱棣的藩王(四人)。

这四个人分别是朱元璋六子楚王朱桢、十一子蜀王朱椿、 十四子肃王朱楧和十六子庆王朱栴(zhān)。

朱桢在朱元璋儿子中算是比较老实的一个了,做事也比较稳当,他坐镇武昌,手里握有一支精锐军队,洪武时期担任过宗正之职,还与湘王朱柏一起讨伐国贵州蛮族叛乱,算是能力还不错的。

靖难之役期间,朱桢保境安民,不参与纷争,朱棣称帝后对他十分倚重,以他是兄弟之中较年长者,让他继续担任宗正之职,他干得也还不错,朱棣因此很信任他,将他十个儿子全部封为郡王。

朱椿也是个不错的孩子,他从小就孝顺友善,喜欢读书并学有所成,被兄弟们称之为蜀秀才,并且他有治国之能,在任期间将蜀地治理得很好,百姓十分富足。

靖难之役期间,朱椿闭门谢客,在家研究学问,偶尔上峨眉山参拜,朱棣称帝后,他是第一个入朝觐见的,可见他政治觉悟很高,知道审时度势。

朱棣对朱椿的为人深有了解,所以对他也很客气,并称他为兄弟中最仁孝的一个,而朱椿也很识时务,从来没有反叛之心,甚至阻止了谷王朱橞造反,朱棣因此对他越发赏识和厚待,给他的赏赐也多于其他兄弟。

朱楧纯属是个酱油角色,因为他的封地是在兰州,远离中原地带,他在靖难之役期间也比较老实,只是猫在家里吃喝玩乐。

朱棣称帝之后,朱楧倒也识趣,隔三差五就跑到京城觐见,朱棣对他还算不错,让他继续享受荣华富贵。

朱栴就藩的时间比较晚,是在洪武三十年才到宁夏的,府邸还没来得及建造,靖难之役就爆发了,他因为实力弱小而只能作壁上观。

朱棣称帝之后,派人到朱栴建造府邸,但朱栴一心想回到内地就藩,所以阻止了工程建造,还多次上书朱棣请求改封到江南一带,但朱棣一次次拒绝了他,他只得让匠人继续建造府邸。

朱棣去世之后,朱栴又请求明仁宗让他就藩内地,明仁宗不许;明仁宗去世后,他又上书明宣宗,明宣宗也不允许;明宣宗去世后,他再次上书明英宗,明英宗依然不允许。

再后来,朱栴就去世了,死时六十多岁,历经了洪武到正统的六朝,享国四十七年。

简单来说,朱栴的一生,就是在不断争取迁往内地的一生,但他到死都没能如愿,可以说是很悲催的了。

06,其实,朱棣起兵的时候,他死去的七位兄弟中,有三人是儿子继承爵位的,外加朱元璋侄子朱文正这一脉的后人,一共有四个藩王,这些人都是什么态度呢?

先说朱文正这一脉的后人,朱元璋分封儿子为藩王的时候,也封朱文正的儿子朱守谦为靖江王,朱守谦在洪武年间去世,他的儿子朱赞仪因为年纪小而没有袭爵,一直到建文二年才袭爵,但没有就藩。

朱赞仪是朱允炆立的藩王,所以朱棣对他没什么好脸色,将他关在南京教育了大约一年左右,于永乐元年让他就藩桂林,但他在永乐二年就去世了,死时只有二十多岁。

事实上,朱赞仪在靖难之役期间虽然人在南京,但他无权无势,根本谈不上支持谁又反对谁,总体上算是中立派,再加上他是朱文正这一脉的后裔,朱棣也法外开恩,最终放过了他,而靖江王也一直传到明朝灭亡为止。

另外三位是王二代,分别是秦王朱尚炳、晋王朱济熺和鲁王朱肇辉。

朱棣起兵造反的时候,朱尚炳和朱济熺其实都是反对他的,但并没有实际行动。

朱棣称帝之后,朱济熺因为对他篡位而心怀不满,而被他革去爵位,还被他发配去给父亲守陵,改由他的弟弟朱济熿继承爵位。

朱尚炳也比较悲催,一直过得小心翼翼,但还是在永乐九年出事了,朱棣以他对朝廷使者傲慢为由将他的部下逮捕,把他吓得连忙跑去京城请罪,朱棣严厉训斥了他,他回去之后没多久就在惶恐不安中去世了,由其子朱志堩继位。

朱肇辉在朱棣起兵造反的时候因为只有十岁而没有袭爵,因此也谈不上是何态度了。

永乐元年,朱肇辉十四岁,朱棣让他承袭鲁王爵位,当他到兖州就藩,并对他的成长很关心,时常派人去看他,还赏赐他大量钱财,他也因此过得相当不错,其爵位一直传到明朝灭亡为止。

总结一下,朱棣起兵造反的时候,支持他的藩王很少,真正做出贡献的也就宁王朱权一人而已,其他藩王要么保持中立,要么自身难保,要么插不上手,从这一点来看,朱棣能够坐上皇位是多么不容易。

范遥被成昆打败了三次?

《倚天屠龙记》中,成昆有一种独门绝技,名叫“幻阴指”。成昆的“幻阴指”阴寒无比,在书中仅次于玄冥二老的玄冥神掌。也许各位读者有所不知,其实在旧版的《倚天屠龙记》中,成昆的“幻阴指”原名“一阴指”,跟一灯大师的“一阳指”相对应。在新修版的《倚天屠龙记》中,金庸把成昆的武功削弱了不少。旧版的“一阴指”威力强横,除非纯阳内力,无药可解。

旧版描写如下:“你们中了我一阴指后,当世只有四般人能够解救。武当、少林、峨嵋三派的九阳神功,再加上当年一灯大师传下大理一派的一阳指。若想拖延时候,自行运气解救,老实跟各位说,那是绝无用处。”在新修版《倚天屠龙记》中,成昆“幻阴指”的阴寒属性被大幅度削弱,杨逍等人可以自行疗伤,无需借助九阳神功。

杨逍与范遥既为左右二使,武功相差不会太大。但是范遥曾经暗算了成昆三次,都没成功,第三次刺中了成昆一剑,范遥自己却被成昆劈了一掌,好容易才得脱逃,受了重伤。

范遥的叙述暴露出什么信息呢?首先,范遥暗算成昆,这是以暗打明,如果武功差不多,暗算成功的概率要比明刀明枪大很多,这一点可参考霍都暗算耶律齐和朱子柳,只有暗算一个比自己武功高很多的对手才会失手。而第三次暗算,范遥虽伤了成昆,却只是皮肉伤,自己却被成昆打成了重伤,还险些被擒。 《倚天屠龙记》原著中范遥对张无忌说道“此人实在狡狯,武功又强,我接连暗算了他三次,都没成功。第三次虽然刺中了他一剑,我却也被他劈了一掌,好容易才得脱逃,不致露了形迹,但却已身受重伤,养了年余才好。”范遥打成昆,他都不敢光明正大的单挑,只能靠暗算。而且范遥接连暗算三次都失败了,最后一次还被成昆重创。

还有一个很值得参考的地方,在少林寺内,成昆曾趁夜偷袭张无忌。一击不中,成昆能够飘然远遁,虽然当时张无忌正尽全力与三位神僧拼斗,但三位神僧马上就出手相助张无忌,然而成昆已经远远下山去了。若非武功到了极高的境界,在这种情况下,恐怕成昆就得伏法了。

成昆跟谢逊决战时,张无忌在旁观战,他对成昆的武功是这样评判的:“张无忌初时略觉诧异,又看了数十招,当即领悟,成昆武功之强,实是不输于渡劫、渡难等三僧,谢逊若是上来便逞血气之勇,只怕支持不到五百招。”谢逊知道自己的武功不如成昆,他用的是防守反击的策略,先立于不败之地,再寻找机会。

至于后面在少林寺被谢逊狂虐,则并非谢逊武艺高过成昆,而是因为谢逊在黑暗之中,有地利之便,我们都知道谢逊眼睛瞎了二三十年,早就习惯了黑暗了但成昆则不然。谢逊眼睛瞎了,但是成昆狡猾,如果没有外人相助,成昆还是能把谢逊弄死。但是书中最后是在地牢中,面积狭窄,无光,把成昆的优势都剥夺了,成昆失手被谢逊戳瞎双眼。

成昆在和谢逊的决斗里,不是想着如何战败对手,而是想着如何把水搅混,之后可以趁乱摆脱现在被动的处境。当然成昆也是留了后手的,他事先绑架了少林方丈空闻大师,并且安排人随时准备放火,火烧少林寺,只要一乱起来,成昆就有机会脱身。再有成昆本性奸诈,以己推人,随时提防着明教众人,张无忌,丐帮众人,以及黄衫女子等人,突然暴起伤人,所以他和谢逊决战时,还要兼顾随时观察周围的动静。加之赵敏,周颠也在一边煽风点火,扰乱成昆的心神,也让成昆不能专心对敌。

所以正是由于以上的这些原因,成昆才被谢逊在缠斗中,陷入开始关押谢逊的地洞里,猛然陷入黑暗的他,被已盲多年的谢逊抓住时机,弄瞎了双眼,已至败北。

为什么灭绝师太武功那么低还那么嚣张?

灭绝师太的武功可不低,即使没有倚天剑也能和金花婆婆五五开。如果倚天剑在手,明教四大法王也得暂避锋芒。

小时候看《倚天屠龙记》,最讨厌的就是灭绝师太。因为过早的下线,灭绝师太在小说中出场率并不高,但她所种下的恶,却比谁都要多。如果说成昆是背后翻云覆雨的阴谋家,那么灭绝师太就是人前杀伐无道的刽子手。堂堂峨眉掌门,武林名宿,却是一个心狠手辣之人。武当山下逼死张翠山夫妇(影视改编情节),光明顶上欺负张无忌,俨然将自己活成了一个大反派。

当然,最令人生厌的还是灭绝师太不解风情,用极为残酷的手段剥夺了自己两位爱徒的幸福。

首先是为爱忠贞,人见犹怜的纪晓芙,她甘愿放弃峨眉掌门之尊位,直面江湖恩怨的枷锁,只是为了能和杨逍在一起。这本该是一段值得歌颂的爱情,结果却被灭绝变成了悲剧。蝴蝶谷中,那个对张无忌极好的纪姑姑终究是死在了自己师父手中。

然后是周芷若,她本该是一个天真善良,秀丽逾恒的无忧仙子,却被灭绝师太给强行套上了家国大义的枷锁。万安寺塔下,周芷若被灭绝强逼立下誓言,由此走向了黑化的道路。

正是因为灭绝师太的种种“反派”行径,小时候每当提起灭绝师太,我总是会本能般的生出厌恶。当然了,这里面更多的是影视剧的影响。我们那时候看的每一版《倚天屠龙记》,无论电影还是电视剧,都是在极力表现灭绝师太恶的一面,这在我们幼小的心中逐渐形成了一种对灭绝师太的刻板印象。小孩子的世界是很单纯的,善恶分明,不是好的,就是坏的。但是成年人的世界却要复杂很多,因为立场的不同,许多事情是分不出好坏的。

所以,当我长大之后,站在灭绝的立场再读《倚天屠龙记》,突然发现这个女人不仅没那么坏,还有几分可怜。

在小说中,灭绝师太所有的恶,其实都来自于对明教的恨。灭绝师太俗家姓方,哥哥方评家住河南开封,人称金瓜锤,死在了明教金毛狮王谢逊的手中。杀兄之仇,不共戴天,灭绝师太由此与明教产生仇怨。当然了,即使是没有谢逊这回事儿,灭绝师太也不会对明教有什么好印象。毕竟阳顶天失踪后,明教分崩离析,加上元庭背后使坏,明教在江湖上的名声极差,灭绝师太作为正派人士,在不知内情的情况下替天行道,那也合情合理。毕竟当初围攻光明顶,不是峨眉一家,连武当少林都参加了。

灭绝师太与明教的私怨更多的来自于明教光明左使杨逍,当初灭绝师太的师兄孤鸿子,在与杨逍的比武中,被杨逍活活气死。

灭绝师太道:“仇深似海!你师伯孤鸿子,便是给这个大魔头杨逍活活气死的。”

这孤鸿子与灭绝师太可不是简单的师兄妹,在连载版中,二人早就暗生情谊,欲定终身,正是因为孤鸿子的死,才让灭绝师太心灰意冷,削发为尼。而后来的三联版虽然略去了这样的设定,但却用胜过亲兄妹来表示二人的深厚感情。所以,灭绝师太对于杨逍之恨,犹胜过谢逊。

然而,灭绝师太与杨逍的恩怨并没有到此结束。后来杨逍又掳走了灭绝师太视为衣钵传人的爱徒纪晓芙,并且强行夺了她的清白。纪晓芙由此怀上了杨逍的骨肉,后来纪晓芙产下一女,取名杨不悔。

纪晓芙的种种行为放在灭绝师太眼中其实是难以理解的。要知道在遇到杨逍之前,纪晓芙是灭绝师太的爱徒,有着光明的前途;纪晓芙还是武当六侠殷梨亭的未婚妻,门当户对,天作之合。可是纪晓芙为了杨逍,却都全然放弃了。当然了,如果仅仅是这样,灭绝依然可以放过纪晓芙,毕竟他是被杨逍掳走的。所以灭绝说“事情原也不是你的错”。

然而,纪晓芙在被杨逍毁掉一切,强行占有之后,却爱上了杨逍,不仅为他生下了孩子,还取名“不悔”,公然背叛师门,看着自己辛苦培养,寄予厚望的接班人,爱上了自己的仇人,背叛自己的师门,灭绝师太既愤怒,又惋惜。但她还是给了纪晓芙机会,只要她肯杀了杨逍,那么一切都可以既往不咎。但是纪晓芙拒绝了,为了一个强占自己身子的杨逍,她选择忤逆自己的师父。

说道:“好,你失身于他,回护彭和尚,得罪丁师姊,瞒骗师父,私养孩儿……这一切我全不计较,我差你去做一件事,大功告成之后,你回来峨嵋,我便将衣钵和倚天剑部传了于你,立你为本派掌门的继承人。”

站在纪晓芙的角度这是为爱付出,但站在灭绝师太的立场,这却是背叛。所以灭绝师太选择清理门户,也是情有可原。至于后面周芷若的悲剧,其实更不能怪灭绝师太了。万安寺中,灭绝师太传她衣钵,确实对周芷若造成了一定的束缚。但是,周芷若所做的那些坏事,可不是灭绝指使的。

当初灭绝师太临终前,只给周芷若提了两个要求。一个是光大峨眉,一个是赶走元人。一为门派,二为国家,并无不妥啊。况且当时灭绝师太还说了,只有周芷若朝着这个方面努力便可,并没有强求她一一完成。

灭绝师太道:“为师的生平有两大愿望,第一是逐走鞑子,光复汉家山河;第二是峨嵋派武功领袖群伦,盖过少林、武当,成为中原武林中的第一门派。

当然,灭绝师太还嘱咐过周芷若,让她务必取回倚天剑和屠龙刀中的秘密,防止落入奸人之手。但是,她并没有让周芷若去划伤殷离,嫁祸赵敏啊。此外,灭绝师太还逼迫周芷若立下誓言,不准爱上张无忌,可是周芷若她听了吗?如果不是张无忌不喜欢她,估计二人早就成婚了。

所以总的说来,灭绝师太虽然对于周芷若的黑化有一定影响,但却不是主要因素。周芷若之所以变成后面的反派,其实更多的是因为对张无忌的因爱生恨。

如果撇开灭绝师太与明教的恩怨,其实你会发现这个人其实是一个比较正面的人物。比如灭绝师太其实是个非常护短的人,无论纪晓芙还是周芷若,她都是非常疼爱的。万安寺中,她甚至选择了自尽来保护周芷若。

她知师父向来最是护短,弟子们得罪了人,明明理亏,她也要强辞夺理的维护到底

灭绝师太也有着宗师风范,追不上韦一笑,未能救下静虚时,灭绝自承不如对手,没有丝毫掩饰。虽然是仇敌,但却依然当众赞他轻功天下无双,这说明她行事光明磊落,不图虚名。

张无忌对灭绝师太本来颇存憎恨之心,但这时见她身遭大变,仍是丝毫不动声色,镇定如恒,而且当众赞扬敌人,自愧不如,确是一派宗匠的风范,不由得心下钦服。

当然了,灭绝师太平日的行事作风,确实也有些狂妄嚣张,但人家有那样的资格。首先她的武功并不低,至少是能和金花婆婆斗个五五开。内力更是深厚,当初围攻光明顶的六大门派高手中,灭绝内力超过宋远桥、俞莲舟,仅次于少林派掌门空闻。

加之她内力深厚,犹在宋远桥、俞莲舟、何太冲诸人之上,仅比少林派掌门空闻神僧稍逊

如此武功,再加上灭绝身为峨眉三代掌门,又提着一柄倚天剑,地位尊崇,武功绝顶。江湖上谁见了,都得给她三分薄面。长期处于高位,嚣张一点也在情理之中。

不过话说回来,灭绝师太虽然嚣张,性格执拗。但在大是大非面前,却毫不含糊。她毕生都在为光大峨眉与拯救家国而努力,这样的人,虽然因为性格问题而不为人所喜,但绝对不是什么坏人,她的家国大义,更值得人敬佩。所以灭绝死后,金庸先生还是给予她一个很正面的评价。

灭绝师太一代大侠,虽然性情怪僻,但平素行侠仗义,正气凛然,武林中人所共敬。

最后关于灭绝师太在万安寺的下线,许多人认为她是不识好人心,明明张无忌能救她,自己却不领情。但是有没有人想过,当时灭绝师太是怎样的处境?她原本就与明教有着很深的仇怨,如果接受张无忌救她,不就代表她接受了明教,那么自己哥哥、师兄,以及一众徒弟的仇怨,她也就必须放下。但是她放不下,尤其是对于杨逍的这样的人。

再加上后来灭绝师太因范遥善意的谎言,灭绝师太的声誉受到了影响。像灭绝师太这样的人,最看重名声,这是她万万不能接受的。所以,灭绝师太最终选择了自尽这样一种做法,那也情有可原。

所以总结来看,灭绝师太这个人,其实并没有那么讨厌。

免责声明:由于无法甄别是否为投稿用户创作以及文章的准确性,本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您通知我们,请将本侵权页面网址发送邮件到qingge@88.com,深感抱歉,我们会做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