斧声烛影,真的是在烛影斧声中被杀的吗

天美资源网

斧声烛影,真的是在烛影斧声中被杀的吗?

1

斧声烛影最早见于《续资治通鉴长编》引用的北宋僧文莹的《续湘山野录》。

斧声烛影,真的是在烛影斧声中被杀的吗

这篇文章说,宋太祖身体不好,请一个道士给他算算寿数,道士说:今年十月二十日夜晴,则可延一纪,不尔,则当速措置。

如果十月二十日是晴天宋太祖有望再活十二年,但是,赵匡胤心怀忐忑的盼到了这一天,十月二十日天降大雪,宋太祖感叹,这是天要亡自己啊,于是紧急召见当时的储君,也就是他弟弟赵光义。

于是有太监看到在摇曳的烛光中,兄弟俩好像在为什么事儿而互相推辞,然后三更天,宋太祖把赵光义送出了大殿,太祖引柱斧戳雪,顾太宗曰:「好做,好做」。

这个柱斧有人说是佛尘 ,有人说是水晶做的小斧子,但是肯定不会是程咬金的宣化板斧,当天夜里赵光义就留宿在皇宫之中,半夜太祖皇帝打鼾声声如雷鸣,五更天声音熄了,有小太监去看时,太祖已经龙御归天了。

在引用这个故事时《续资治通鉴长编》的作者李焘认为这个故事很扯淡,在司马光等人的笔记中记载当时赵光义在自己的府中根本没有进宫,但是他记录下这个故事,是因为太祖英武,其达生知命,盖有如此者,故事虽然很扯,但是故事的精神是很好的,很符合赵匡胤乐天知命豁达的人生态度。

2

这个故事原本是个很励志的人生鸡汤,但是后来传着传着就慢慢的变成了烛影斧声,赵光义听说哥哥病了,假意前来看望,实际是探听皇兄什么时候挂了自己好登基坐殿。

但是哥俩交流出了点问题,宋太祖说:「好做,好做」是数落赵光义你做的好事。

赵光义做什么好事了呢?有人说他调戏花蕊夫人,被赵匡胤知道了。总之哥两闹翻了,于是赵光义一不做二不休,拿着大殿里的玉斧就砍了赵匡胤一斧子,当天夜里一代天骄宋太祖就挂了,赵光义继位是为宋太宗。

这故事后来经过小说比方蔡东藩《宋史通俗演义》,李逸侯《宋宫十八朝演义》的渲染,变得更加家喻户晓。

毕竟这故事里,有争权夺利,有后宫秘辛,有桃色情事,符合了所有传奇故事的特质,所以这个宋太宗拭兄夺权的故事流传的更广。

人们其实更喜欢听阴谋的故事。

3

现代也有人考证过,说赵匡胤家族有心脑病血管史。所以他很可能死于心脑血管的疾病。

但是人们为什么相信赵光义会拭兄夺权呢。

因为赵光义上台后对契丹用兵,屡战屡败,而且败得很蠢,很多人怒其不争,认为正是因为他害死了宋太祖,自己登位,才导致了这种种败绩。

所以后人宁愿相信是这草包害死文武双全的宋太祖的。

看完了记得点个关注点个赞呗

封神劫解读?

《封神劫》是对“斧声烛影”的再诠释。

剧中赵普完全是个反派,对陈抟这个人物也是揶揄不少,最后正派人物全部死光的结局是现在如何都拍不出来的,邵氏电影虽然有程式化的弱点,但是多多深入其中,还是有遗珠,并且可以看到当时电影人的思想和努力。

李煜孟昶钱俶这三个亡国之君是不是都是被宋太宗赵光义毒死的?

宋太宗赵光义,真的是历史上最阴险、城府最深的皇帝。这大兄弟好像一出生就想着耍阴谋诡计。他不擅长打仗,就擅长在背后搞小动作。

哥哥赵匡胤打下了大宋江山,他来了个斧声烛影,就把哥哥弄去跟阎王斗地主了,自己一声不吭不顾众人反对地坐上了皇位。

此后南唐后主李煜被关在阁楼上闷闷不乐,写了一首《虞美人》,赵光义一看,这分明就是打算复国啊,所以就把他弄死了。

吴越国的钱俶,本来叫钱弘俶,因为跟赵匡胤的老爸赵弘殷重了一个字,所以就把弘给抹掉了。他倒是乖巧的很,早就纳土归宋。在他投降宋朝十周年的日子里,恰逢60大寿。赵光义派来几个使者陪着钱俶喝酒喝到了半夜,第二天他就挂了。

唯独孟昶的死跟赵光义是没什么关系的。孟昶是后蜀的末代皇帝,公元965年,赵匡胤打下了蜀地,孟昶被扭送到汴京,7天以后便离奇去世。他死的时候,年仅47岁,当时赵光义还没上台。

赵匡胤对李煜不错,赵光义就太可恶了。

赵匡胤算得上是个仁慈之君,这位大哥在夺取天下以后,一个功臣不杀,只剥夺了他们的军权,让他们回家各自成为了富家翁,这在历朝历代是很少见的。

他对李煜其实也是不错的,李煜的南唐被他灭了以后,李煜只好拖家带口前往汴京城,成为了宋朝的俘虏。

太宗即位,始去违命侯,加特进,封陇西郡公。太平兴国二年,煜自言其贫,诏增给月奉,仍赐钱三百万。太宗尝幸崇文院观书,召煜及刘鋹,令纵观,谓煜曰:"闻卿在江南好读书,此简策多卿之旧物,归朝来颇读书否?"煜顿首谢。三年七月,卒,年四十二。废朝三日,赠太师,追封吴王。---《宋史》

赵匡胤封他为违命侯,意思就是他曾经对抗过宋朝,属于忤逆之人。但是因为他昔日也是帝王,所以依旧给他爵位。

赵匡胤在位期间,李煜虽然长期受到监禁,却被好吃好喝地供着。这段时间他也创作了不少诗词,流传到了街头巷尾。

可见赵匡胤对李煜挺不错了,至少给了他相对的自由。而赵光义上台以后,情况就完全转变了。据部分史料记载,赵光义早就垂涎李煜的媳妇儿小周后。

为此赵光义一登基,第一件事就是把小周后召进宫。李煜只能是垂泪对宫娥,有苦说不出。为此他更加奋笔疾书,写出了若干伤感的词作。

在李煜创作完著名的《虞美人》后,赵光义勃然大怒,他认为李煜这家伙不识抬举,居然有谋反的嫌疑,所以一杯毒酒,将李煜给赐死了。李煜死了以后,小周后也就跟着自尽了。

钱弘俶再卖乖,也逃不过被杀的厄运。

钱弘俶这个吴越国王,一点骨气都没有。当初后周在的时候,钱弘俶就向后周世宗柴荣称臣纳贡,等到赵匡胤建立宋朝后,钱弘俶又跑来跟着赵匡胤混。

雍熙元年,改封汉南国王。四年春,出为武胜军节度,改封南阳国王。俶久被病,诏免入辞。将发,赐玉束带、金唾壶、碗盎等。俶四上表让国王,改封许王。端拱元年春,徙封邓王。会朝廷遣使赐生辰器币,与使者宴饮至幕,有大流星堕正寝前,光烛一庭,是夕暴卒,年六十。---《宋史》

相比较而言,李煜比钱弘俶有骨气得多。至少李煜在面对国破家亡的时候,他是做出过抵抗的,而钱弘俶什么都没有做,只是一味地奉承对方。

当赵匡胤大军南下的时候,李煜相邀钱弘俶一起奋起抵抗,可钱弘俶居然帮助赵匡胤来对付李煜。结果李煜的南唐被灭了以后,钱弘俶也只能拱手把吴越国送给了赵匡胤。说好听点,他这么做是为了吴越国的百姓,说难听点,他这么做就是没骨气。钱弘俶本打算留守自己的吴越国的,可是在前往汴京朝贡的时候,被赵光义给扣下了。为了活命,钱弘俶只好把吴越国全境都送给了宋朝。此后钱弘俶再也没有回到过自己的封地,而是在汴京城居住。

他60岁大寿的时候,距离他纳土归宋已经10年了。这天晚上的宴会上,赵光义派来了几位贺寿使者,这帮人陪着钱弘俶喝了很长时间酒,等到华灯初上的时候,钱弘俶便去世了。

呆子都知道,这件事跟赵光义完全脱不了干系,他这么做就是要消灭那些对他皇位有威胁的所有人。

赵光义下手的对象,包括身边的亲人。

这皇位本来不是赵光义的,因为赵匡胤还有两个儿子活在世上,而且都已经成年了,分别是赵德昭和赵德芳。

可是赵光义知道,他这俩侄儿的资历太浅,完全竞争不过他,为此他就抢了皇位,还用金匮之盟作为幌子。

按照金匮之盟的要求,等到赵光义百年之后,应该把皇位再传回给赵德芳或者赵德昭,因此暂时稳住了俩侄儿。关于这一点,赵光义也想了很久,他当然希望把皇位传给自己儿子。

为此赵德昭和赵德芳一个被赵光义逼着自杀了,一个离奇死亡。这么一来他就高枕无忧了,至少哥哥这一脉暂时他不用担心。可是他还有一个弟弟赵廷美,要知道,金匮之盟里杜太后说得清清楚,国家必须要有长君,也就是老成持重的君主。显然跟赵廷美比起来,赵光义的儿子就显得太年轻了。为此赵廷美也被赵光义各种贬谪,最终莫名其妙地死去。

这么一来,赵光义所有的障碍物都被清理掉了,他只能把皇位传给自己的儿子,也就是后来的宋真宗赵恒了。

哥哥、弟弟、俩侄儿的死,都跟赵光义有说不清楚的关系,基本可以断定,这几个人都是赵光义害死的。他又怎么可能放过李煜、钱弘俶这些外人呢?

总结:赵光义的存在,没有任何意义可言。

赵光义辛辛苦苦抢来了皇位,可是他真的不会做皇帝。这家伙一辈子最大的功绩,或许就是灭了北汉。此后打算收复燕云十六州,结果被人家大辽打得没有任何还手之力。

经历了雍熙北伐的失败以后,赵光义再也不敢北伐。这也导致宋朝以后的皇帝,全都变得消极惧战。所以说整个宋朝的军事实力是非常差的,这都是赵光义开了个好头。

参考资料:《宋史》

靖康之耻和土木堡之变?

一个发生在宋朝,一个发生在明朝,都是北方的游牧民族打到了京城发生的事!靖康之耻里面有个耻字,而土木堡之变却只是变子,一字之差就看出来,靖康之耻比土木堡之变更加耻辱了!

靖康之耻真是宋朝乃至整个中华民族的耻辱,金国攻陷汴京城,北宋灭亡,整个北宋皇族,上到皇帝,皇后皇妃公主,下到官女官员和平民家的女儿,反正汴梁城所有的人都几乎被金国劫夺去当奴隶,是猪狗不如的奴隶啊,整个皇族只剩下当时在外地的赵构逃过一劫!金国把汴梁城洗劫一空,把人当牲口一样押往金国都城!在这押运过程中,四千多人只剩下一千多人,很多女子,连皇后皇妃,宗室贵女像猪狗一样被金国士兵百般蹂躏致死,肆意的玩弄,根本不把她们当人,很多女子都被摧残而死,或者不堪受辱上吊自杀了!到了金国都城,还举行耻辱的“牵羊礼”,就是所有被俘虏的人不管男女在大庭广众之下全部脱光衣服趴在地上,被士兵用绳子牵着爬行,就是说经过像羊一样牵着的礼仪,以后就是金国的奴隶了!这样毫无人伦道德的侮辱,许多人都上吊自杀了,钦宗的皇后不堪受辱也自杀了!这奇耻大辱的事,宋朝实在没脸在史书上记载,只有在野史中才能记载,这靖康之耻一直都被人记得!

土木堡之变个靖康之耻完全不同,受侮辱的程度轻多了!首先明朝京城没有被攻破,反过来还是明朝先去攻击瓦剌呢!当时的情况是瓦剌还是有点怕明朝的,毕竟明朝开国不久,之前的皇帝把他们打的挺惨的!朱祁镇脑袋发疯了,想效仿自己的祖宗去打瓦剌,决定亲征!朱祁镇毕竟没打过仗,犯了错误,行军过程拖拖拉拉没有及时赶到目的地,结果被也先偷袭得手,全军覆没,皇帝也被人家俘虏了!也先押着朱祁镇一直打到京城墙下,逼着打开城门!可是皇帝换了,朱祁镇的弟弟朱祁钰当了皇帝,才不会傻傻的打开城门,想宋朝一样来个靖康之耻呢!朱祁钰任用于谦发动京城保卫战,打退了也先的军队保住了北京城!明朝祖训说过,不割地,不赔款,不和亲,天子守国门死社稷!明朝压根就没有赔多少钱给瓦剌,瓦剌也就俘虏个皇帝让明朝很丢脸,京城也攻不破,比金国差远了,可是说瓦剌还真没捞到多少油水,当然还是得到一些好处的,就是以后明朝再也不能压制他们,只有他们时常欺负一下明朝!朱祁镇当了一年俘虏后就被放回去了,比靖康之耻中的徽钦二帝强多了,他们可是一辈子都回不去南宋,后来客死异乡,连个坟墓都没有!可以说土木堡之变比靖康之耻受到的耻辱和损失少太多了,说白了就是皇帝被人俘虏在草原上体验了一把穷苦的生活罢了!

宋太祖为什么想花钱买回来?

燕云十六州,乃是中原北部的一道重要防线,主要位于今天的北京、天津、河北、山西北部地区。正所谓“失岭北则必祸燕云,丢燕云则必祸中原”,燕云十六州一旦丢失,整个华北平原再也无险可守,北方游牧民族便可长驱直下威胁中原腹地。而从后晋天福三年(938年)石敬瑭割让到明朝洪武元年(1368年)收复,燕云十六州足被非汉族政权统治了四百余年。

后唐内部政争激烈,石敬瑭割让燕云十六州求援

自朱温篡唐之后,燕云十六州先是被刘守光的桀燕和晋王李克用各占一部分,直到913年晋王李存勖攻灭桀燕,燕云十六州这才完全落入晋王手中,李存勖建立后唐之后,燕云十六州便顺理成章的归属了后唐。

李嗣源执政时期,石敬瑭不仅多次救其性命,且有从龙之功,因而深受重用。李嗣源病逝之后,李从厚继位,为了瓦解地方势力,调任河东节度使石敬瑭为镇州成德节度使,并让李从珂接任河东节度使。然李从珂并不愿离开经营多年的陕西,于是发动兵变攻打洛阳,而石敬瑭也从河东杀来俘虏了从洛阳逃出的李从厚,并像李从珂请功,李从厚遂被李从珂所杀。

李从珂夺得帝位后,石敬瑭被任命为太原节度使、北京留守,充大同、振武、彰国、威塞等军蕃汉马步总管。然而,石敬瑭虽有扶立之功,但却也成为了李从珂最大的威胁,李从珂便想将其调离经营多年的河东,石敬瑭则以辞去马步兵总管、调任别处为由试探李从珂,没想到李从珂果然改任石敬瑭为郓州节度使。

△石敬瑭画像

石敬瑭自然不愿离开根基之地,面对李从珂的催促,便慌不择路的勾结契丹,取得契丹对自己的支持。有了靠山的石敬瑭顿生底气,竟然以李从珂只是李嗣源养子为由,要求其位给李嗣源的亲生儿子李从益,李从珂一怒之下免去石敬瑭所有官职,调兵遣将围攻石敬瑭。

眼看兵临城下,石敬瑭只得向契丹皇帝耶律德光求救,在许诺割让燕云十六州的同时,承诺每年进贡大批财物,以儿国自称。正愁没机会南下的耶律德光喜出望外,立即率兵自雁门关南下救援石敬瑭,偷袭并大败后唐军队。

后晋天福元年(936年)十一月,耶律德光册石敬瑭为皇帝,并与石敬瑭合兵南下进攻京师洛阳。后唐此时虽然仍有一战之力,但李从珂却在战败后意气消沉,各镇将领见状于是纷纷叛逃,结果后唐就此被灭,李从珂则带着传国玉玺和曹太后、刘皇后、儿子李重美等自焚而死。

宋初收复燕云十六州并不容易,主要面临两大难题

由于燕云十六州对中原王朝极为重要,虽然后晋、后汉均无力收复,但后周的柴荣却曾发动北伐,虽然最终因病而失败,但也收复了瀛、莫、宁三州十七县,其中瀛、莫二州便隶属于燕云十六州。而对于北宋来说,也曾想要收复燕云十六州,但却面临两大难题。

1、辽国国力不在北宋之下。辽国不同于我们印象中的游牧政权,在我们的印象中,北方游牧民族更多采取部落联盟式的统治模式,虽然能够因雄主而迅速崛起,但也很容易分崩离析,再加上各部落相对较为独立、凝聚力有限,因此实力其实一直相对有限,虽能对南方中原政权形成威胁,但很难形成毁灭性打击。而自五胡十六国以来,游牧民族受中原文化影响,开始迅速缩小与中原王朝的差距,契丹(辽国)虽然同样是游牧民族,但在统治方式上其实已经与中原王朝极为相似,已经开始采取集权统治,同样是个凝聚力极强的国家。因此,不论是国土面积,还是军队战力,亦或是战争动员能力,辽国不仅不在宋朝以下,甚至由于立国较早的原因,在国力方面还要处于上风。

2、百姓对宋朝归属感有限。从后晋天福三年(938年)石敬瑭割让燕云十六州,到开宝八年(975年)宋朝基本统一天下,具备北伐条件,辽国对于燕云十六州的统治已经接近四十年,也就是说差不多经历了两代人。为了统治当地汉人,再加上该地多以农耕为主,因此辽太宗对该地采取了“因俗而治”的统治方式,即对契丹人和汉人分而治之,形成了辽国版的“一国两制”。对于普通百姓来说,他们可不懂什么“华夷之辩”类的大道理,所求的不过是个温饱和富足生活,对于谁当家做主其实看得并非那么重,因此到北宋初年时,辽国对于燕云十四州的统治已经极为稳固,此地的百姓也已经开始接受了辽国的统治,要说百姓对于宋朝这个新生国家到底有多少归属感,恐怕并不乐观。

正是由于这两点原因的存在,北宋想要收复燕云十六州其实并不容易,而这想必也是宋太祖赵匡胤最终选择“先南后北,先易后难”统一顺序的原因所在。

宋太祖设立“封桩库”,其实更多是为战争做准备

宋太祖赵匡胤在统一天下的过程中,曾将各割据势力所藏的金银财务全部收缴至京师,设置府库储存,称之为“封桩库”。同时,赵匡胤还将每年的结余也存入此库,那么宋太祖赵匡胤真的是为了花钱赎回燕云十六州吗?

关于宋太祖意图花钱赎买的说法,源自于“太祖别置封桩库,尝密谓近臣曰:‘军旅饥谨,当预为之备,不可临事厚敛于民;石晋苟利于己,割幽燕以赂契丹,使一方之人独限外境,朕甚悯之。欲使斯库所积满三五十万,即谴使与契丹约,苟能归我土地民庶,则当尽此金帛充其赎值。如曰不可,朕将散滞财、募勇士,俾图攻取”这段记载。

然而,很多人只注意到了“则当尽此金帛充其赎值”这句话,却忽视了“如曰不可,朕将散滞财、募勇士,俾图攻取”这句。因此,赵匡胤设立“封桩库”的确有赎买燕云十六州的意图,但并非代表他畏惧辽国的军事实力,相反对于武力收取也是下了相当决心的。

我认为,赵匡胤设置“封桩库”或许还有迷惑辽国的作用。正是由于上文提到的两个原因,赵匡胤知道收复燕云十六州并不容易,再加上宋朝刚刚统一天下,贸然与辽国起冲突并不明智,这种情况下,他自然没法明说“封桩库”就是为了打仗准备的,那还不得引起辽国方面的警惕啊!

因此,如果能够用金钱赎买回土地,自然是上策,然而只要辽国那边不是昏君当政,又怎么会为了钱财而出卖土地,我想这一点赵匡胤也是很清楚的。

正所谓“兵马未动,粮草先行”,我认为赵匡胤设“封桩库”更多是为了战争在做准备,毕竟对于两个实力相差不大的国家来说,一旦直接开战,必然不是短期内能够解决的战争,而旷日持久的战争所需要的钱粮,那可不是个小数目。

免责声明:由于无法甄别是否为投稿用户创作以及文章的准确性,本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您通知我们,请将本侵权页面网址发送邮件到qingge@88.com,深感抱歉,我们会做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