眉间尺,根据声调填词有什么技巧?
问题:根据声调填词有什么技巧?
想仿照陆游的钗头凤写一首词,先把中文大概意思表达出来了。然后想了很久很久。。。。。
根据声调填词没有什么技巧,首先要看懂词谱,明白词谱中对于平仄、韵脚的要求,其次注意词牌中有没有对仗的要求。另外要根据这个词牌表达什么情感来确定主题。
下面,老街结合钗头凤来简单说一下。
一、一词多名一个词牌经常有很多名字,例如《钗头凤》又叫《折红英》、《清商怨》、《惜分钗》,因陆游词中有"可怜孤似钗头凤"句,又名《钗头凤》 。
我们填词一般使用《钦定词谱》,但是在这个词谱中却看不到《钗头凤》,因为在目录里这个词牌被叫做《撷芳词》。
二、一词多体另外《钗头凤》这个词牌在《龙榆生词谱》中只记录了一体,但是在《钦定词谱》中却有5体。5体就是有5种词谱,每一种都会有些差别,我们填词时可以随意挑选,但是选中了哪个词体就一定要严格依照 这个词谱填词。
三、词谱1、识平仄
撷芳词 双调五十四字,前后段各七句,六仄韵
风摇动、雨濛茸,翠条柔弱花头重。○○▲ ◎⊙▲ 韵●○⊙●○○▲春衫窄,香肌湿。记得年时、共伊曾摘。○⊙▲换韵 ⊙○▲ ●●○⊙、●○○▲,都如梦 , 何曾共,可怜孤似钗头凤。○○▲ ⊙○▲ ◎○⊙●⊙○▲ 关山隔,晚云碧。燕儿来也,又无消息○○▲换韵 ◎○▲ ◎⊙⊙◎、●○⊙▲。注:“○”标平声 、“●”标仄声、 “⊙”标应平可仄、 “◎”标应仄可平、“△”标平韵 、“▲”标仄韵 。
平声, 与普通话1、2声类似,例如这首《钗头凤》中:1声都、2声如;
仄声有三种,上、去、入。上声类似3声:晚;去声类似4声:凤;入声很难理解,今天普通话没有入声了。古代入声在普通话中有1234声都有,例如:1声息、2声隔、3声窄、4声碧。
2、对仗
词中的对仗要注意几点,
第一:相邻两句如果字数相同,一般对仗,例如:风摇动、雨濛茸;春衫窄,香肌湿。关山隔,晚云碧。当然也有不对仗的:都如梦 , 何曾共。
第二:同一个词牌,同一个位置,有的作品对仗,有的作品不对仗。例如陆游的《钗头凤》
红酥手。黄滕酒。满城春色宫墙柳。东风恶。欢情薄。一怀愁绪,几年离索。错错错。春如旧。人空瘦。泪痕红浥鲛绡透。桃花落。闲池阁。山盟虽在,锦书难托。莫莫莫。陆游的词中,桃花落。闲池阁。就不对仗。
3、知押韵与换韵、叶韵
词谱中,“△”标平韵 、“▲”标仄韵 。唐宋人押韵使用诗韵(唐韵、广韵等),可以放宽到诗韵的邻韵,后人制作的《词林正韵》基本就是南宋诗韵《平水韵》的邻韵合并版。
换韵,词中是否换韵,要看词谱的要求,词谱中会标注换韵或者叶韵。换韵就是随便换一种韵(当然要符合平仄要求);叶韵是同韵部内的平仄换韵,例如下面苏轼的《西江月》:
押仄声:雨、浦、吐、古,叶韵必须押同韵部的平声:湖、徐、扶、萸
点点楼头细雨。重重江外平湖。当年戏马会东徐。今日凄凉南浦。莫恨黄花未吐。且教红粉相扶。酒阑不必看茱萸。俯仰人间今古。结束语《钗头凤》算是比较简单的小词,需要注意的是,换韵并不是从仄韵换成平韵,而是由上、去韵换成入声韵。
词中押仄韵时,上去韵通押(可以混用的意思),入声韵独用。
另外选用词牌的时候,多看看古人的作品是表达什么主题,例如《钗头凤》多用来表达较为伤感的情绪,假如用来填写一首祝贺生日的贺词,就不太合适了。
@老街味道
如何理解鲁迅的新历史小说铸剑中的反抗复仇主题?
《铸剑》是鲁迅根据干宝《搜神记》中的《三王墓》改编的短篇小说,小说的主题是复仇,但真正的意义却是在复仇以后。也可以说,复仇以后的事情才是鲁迅真正想要表达的主题。首先了解一下故事梗概,其次再来解读主题。
故事梗概:《铸剑》和原著《三王墓》所讲的故事及结局基本是一致的。说是铸剑人干将和妻子莫邪,花费三年时间为楚王铸剑。剑铸好之后,干将把剑献于楚王,而自己却第一个成为了剑下之鬼。干将生前早已料到楚王会如此做,于是他炼了两把剑,一雌一雄,雌剑给了楚王,雄剑则自己让妻子收了,并嘱咐她,将来让儿子为他报仇。
干将的儿子眉间尺长大后,其母告知了父仇和雄剑的存在。眉间尺便决心提剑为父报仇了,但是楚王做了一个梦,也已经知晓眉间尺要找他来复仇,便下令捉拿眉间尺。无奈之下,眉间尺只能躲起来,在躲避期间遇到了一个黑色人,此人说可以帮他报仇,但是要他两样东西,一样是他的头颅,一样是雄剑。眉间尺相信了他,把两样东西送上。之后,黑色人拿着这两样东西见了楚王,他机智的骗过了楚王,在金鼎前,用雄剑将楚王的头颅砍下,成功报了仇。
主题解读关于复仇复仇本身就是一把双刃剑,它意味着复仇者和被复仇者可能同时走向毁灭。因为复仇的前提是一方的利益受到严重侵害,而且这种侵害在正常的方式下是得不到补偿的,因此要想复仇,只能采用极端的方式,让对方的利益也同样受到相同的侵害。
在复仇过程中,可以看到复仇的两个特点,首先,复仇是以侵害为最终目的的,复仇者要达成的目的是对被复仇者造成侵害,而这样做的动机是其自身已经受到侵害;其次,复仇者与被复仇者之间的力量是不均衡的,复仇者之所以要采取复仇的行为,是因为在正当的情况下他难以得到公正的补偿。这也就注定了复仇的结局--走向毁灭。
在中国的传统文化中,有“父债子偿”、“子报父仇”的说法,但按照主流价值观,人们并不赞成这样的“复仇”方式。中国还有句古话,“忍一忍风平浪静,退一步海阔天空”,便是主张用隐忍的方法代替仇恨。这种隐忍的方式,其优点在于保全自身,从而获得更大的生存空间,相比复仇走向毁灭,确实有明显的优势。选择隐忍还有可能带来更多的好处,首先,如果施暴者没有那么残暴,面对逆来顺受的隐忍者,可能会放你一马。其次,如果隐忍者运气好,还有可能碰上咸鱼翻身的机会,成就“君子报仇,十年不晚”的佳话,反之就会成了“小不忍则乱大谋”的反面教材。历史上选择隐忍的名士大有人在:比如越王勾践,刘秀、孙膑、韩信、司马懿、司马迁等。
中国民间还有句俗语“冤冤相报何时了”,强调的依旧是复仇的危害与隐忍的实惠。冤冤相报只会让双方陷入更大的痛苦和仇恨当中不能自拔,而隐忍则可以使双方在痛苦中得到解放。从复仇的现实结局来说,复仇并不是一个理性的行为,也不是一种值得推崇的处世原则。
那么,问题来了,《铸剑》为什么要推崇复仇呢?要回答这个问题,就必须对复仇的前提加以理性的认识。复仇的由来是仇恨,但仇恨的程度并不相同,一种是弱肉强食,就是双方势力不均衡。一种是均衡势力下的暴力,便是普遍意义上的侵害。势力均衡下的暴力,除非在野蛮时代,否则便会受到社会正义的排斥。所以在这种情况下,选择把“隐忍”的方式具有积极的正面的意义。但是对于非均衡势力下的暴力,受害者本身没有任何机会通过正当的途经来主张自己的权益,获取补偿,复仇便成为化解仇恨的唯一方式。比如:水浒传中众多好汉,都是被“逼”上梁山,这里体现的便是非均衡势力下的复仇。
势力均衡下引发的复仇意义不大,因为被侵害的一方有能力采取正当的方式伸张正义,没有必要走入以牙还牙的复仇轮回中。但是在非均衡势力下,施暴者的性质被改变了,他是以残杀弱者为终级目的的,所以复仇此时的意义便不同了。
《铸剑》中干将就是在这种非均衡势力之下,遭到了楚王的杀害。无辜被杀,一个平民正义的主张无处申诉,干将的冤屈便只能通过复仇这种方式来实现,他的儿子眉间尺复仇的意义便产生了,受到了正义的驱使,必须争取回一些尊严,纵然搭上性命也是值得的。
如果选择隐忍,隐性埋名、没有尊严的苟活着,一个人就会陷入,没有历史,没有未来的虚空当中。这样的仇恨同样影射到了第三人黑色人身上,所以,当他看到眉间尺无法实现报仇的愿望而痛苦时,毫不犹豫的接过他的重任。
所以,对于眉间尺和黑色人,选择生存还是毁灭,意义重大。选择隐忍,从此生命陷入虚无。选择复仇,在毁灭中获得生命的价值。他们毅然选择了后者。这是他们二人的态度,同时也是鲁迅的态度。从这个层面上讲,鲁迅是赞成复仇的。
关于复仇以后:干宝《搜神记》中的《三王墓》,写到大仇已报。三人同葬一处就结束了,而在《铸剑》中的第四节,讲了复仇之后的事情,对复仇这个主题做了一个深刻的提升。
在小说的第四节中,三人的头在金鼎中都被煮烂了,情急之下,王公大臣们开了个会来讨论如何将楚王的头分裂出来埋葬。众人七嘴八舌没有个定论,会议直到第二天早上,做了一个决定,那就是将三颗头颅捞出来一起厚葬,并葬于一处。
从眉间尺和黑色人角度上看,他们肯定不愿意同仇人葬在一起,因为楚王在他们眼中是个暴君,不值得敬仰。从楚王的角度来看,他也不可同逆贼埋在一起,他的身份是何等的尊贵,怎么能与一介布衣平民同冢。但结局就是,不可思议的葬在了一处。原著是这样,鲁迅改编的《铸剑》结局也是一样。
这样的结局,对于楚王来说是耻辱的,但是对于眉间尺和黑色人来说,他们是受到了王一般的待遇,再加上,他们也的确复仇了,看上去似乎是光荣的。原著中没有加以评价,但是在《铸剑》中,鲁迅把这种含有讽刺、荒唐、荒诞的结局,糅进了自己的看法。
首先,小说在原著的基础上,增加了三颗头颅在金鼎中的大战戏份,相当精彩,情节跌宕起伏,想象力丰富。眉间尺在前半部分,性格懦弱且优柔寡断,对于杀死一只老鼠都思来想去,立场不坚定。但是我们在后半部分,在他的头颅与楚王的头颅,相互的激战中,看到了一个成熟的勇敢的坚定的复仇者形象。在他不占优势的情况下,黑色人也割下自己的头颅,加入大战,二人合力将楚王撕裂了。最后同归于尽,全都归于毁灭。这一节的描写,我们看到鲁迅对复仇积极的一面,艰辛且悲壮,但是值得的。
其次,到了第四节,鲁迅别出心裁的写到了复仇以后的会议及出殡。在王公大臣及后妃们的讨论中,鲁迅用了一种调侃式的嘲讽语气,众人讨论的场面就像一出闹剧,这就使得在第三节中悲壮的复仇意义,被大大削弱了。正常出牌,应该是,人们单独给眉间尺和黑色人立碑加以纪念,这才体现出复仇意义的伟大,而将楚王的死忽略掉。但是,鲁迅在第四节中,完全没有要抬高谁或者贬低谁的指向,而是来了一个复仇后的滑铁卢,这是极具讽刺意味的,这讽刺是针对复仇本身的。
最后,鲁迅为什么要来这么一出戏,专写他们们复仇以后的事情。其意义在于,他对所有先驱者的一种怀疑。这些先驱者们在当时是悲壮的,满怀激情的为自己的理想献出了生命,但是过后,即被遗忘,这不得不让人怀疑当初的付出是否是对的?
很明显,鲁迅把自己的生命体验加进了小说里,从根本上讲,鲁迅是主张复仇的,但是在当时20世纪二三十年代的历史条件下,复仇的意义有多大,这就要打个问号了。铸剑全文共几个字?
鲁迅先生的《铸剑》共计4169个字。南北朝时期《拾遗记》中的微型笔记小说《铸剑》共计382字
鲁迅的小说《铸剑》是鲁迅历史小说的代表,根据干宝的《搜神记》中的《三王墓》改写,原载1927年4月25、5月10日《莽原》半月刊第二卷第8、9两期,题作《眉间尺》,副题是《新编的故事之一》。1936年1月,收入文化生活出版社出版的《故事新编》。
南北朝时期《拾遗记》中的微型笔记小说《铸剑》将神怪的铸剑故事,解释成现实了。但作者恐怕并不只是述异炫博,他还想告诉人们天子之所以成为天子,并不是偶然的,他是有神灵保佑的,是和显赫的“远祖”的高贵血统一脉相承的。这可以说,是一种返古思想在作者头脑中的反映。
中华经典故事有哪些?
中国经典神话故事有:
1、盘占开天辟地2、女娲造人3、女娲补天4、共工怒触不周山5、盘瓠王的传说6、黄帝大战蚩尤7、尧的故事8、五谷之神后稷9、舜的故事10、天梯建木11、伏羲兄妹12、仓颉造字13、神农尝百草14、后羿射日15、嫦娥奔月16、精卫填海17、鲧伯取土18、大禹治水19、夸父追日20、龙伯钓鳌21、干将、莫邪铸剑22、牛郎织女23、月桂树24、北斗七星25、烟神和火神26、种子的起源27、哪吒的传说28、八仙过海29、聚宝盆30、孔雀公主31、大鹏斗孽龙32、白蛇传33、廪君和盐阳女神34、丹朱化鸟35、斑竹千滴泪36、英雄朵阿若恣37、山女伏旱魔38、杜宇化鹃39、眉间尺40、怪相真仙铁拐李
上古十大名剑是否真的存在?
玩不玩游戏?看不看古装神话电视剧?轩辕剑、干将莫邪、湛卢等名字是不是十分熟悉?没错,它们都属于上古十大名剑,上古十大名剑共包括轩辕、湛泸、赤霄、泰阿、七星龙渊、干将、莫邪、鱼肠、纯钧、承影。(来源于百度百科“上古十大名剑”词条)
但是,每当我准备一睹传说中神剑的风采时,却发现轩辕剑是这个(以下图片源于网络):
赤霄剑是这个:干将莫邪是这个:还有这个:姿势都摆好了你就让我看这个?虽然这些电脑制作的武器十分酷炫,可是偌大个中国,难道连上古十大名剑都看不到个真影吗?
很遗憾,上古十大名剑除了赤霄外都属于先秦时期的宝剑,然而目前出土的先秦时期的宝剑没有一把属于上古十大名剑。
我们目前能看到的先秦时期的宝剑中最著名的有越王勾践剑、少虡剑等等,目前藏于各大博物馆。为了安慰受伤的心灵,我们就先把这些剑拿来一饱眼福吧。
越王勾践剑于1965年在湖北江陵县出土,是春秋晚期越王勾践的佩剑。该剑全长55.7厘米,宽4.6厘米,剑柄长8.4厘米。剑身处布满黑色菱形花纹;剑格向外突出,正面镶嵌蓝色琉璃,背面镶嵌绿松石;剑柄为圆柱形,有三道戒箍;剑首向外翻卷,刻有十一道同心圆花纹。剑格上方有铭文:“越王勾践自作用剑”。也就是越王勾践自己用的剑。
暗金色的剑身,千年不朽,寒光闪烁,这才称得上真正的上古名剑嘛!听说还有一把少虡剑,也是春秋晚期的剑,赶快去看看!
少虡剑于1923年在山西省浑源县出土,是春秋晚期晋国的宝剑。该剑长53.5厘米,宽5厘米,长条形剑身,剑脊微凹。剑格饰错金窃曲纹,剑首饰错金同心圆纹。剑身有铭文:“吉日壬午,作为元用,玄鏐铺吕,朕余名之,谓之少虡。”铭文是说剑主人给它命名为“少虡”。“虡”是一种像龙的神兽,剑主人希望自己像初生的神兽一样渐渐变强。
嗯,不错不错,李白在《侠客行》中说:“干将今安在,少虡独煌煌。”少虡剑确实称得上一把王者之剑啊!等等,李白说 “干将今安在,少虡独煌煌”,既然少虡剑都被发现了,那干将被发现也只是时间问题了吧?也许上古十大名剑也会有被发现的那么一天?
为了知道有没有可能看到这些宝剑,那我们就先根据古书记载推测一下上古十大名剑是否存在:
1.轩辕剑
这可是是老祖宗黄帝的佩剑,我们发现这把剑最早记载于东晋葛洪的《抱朴子•内篇》:“列仙传云:‘黄帝自择亡日,七十日去,七十日还,葬於桥山,山陵忽崩,墓空无尸,但剑舄在焉。’”也就是在黄帝死后,冢内并没有黄帝尸体,只留下了一把剑。这把剑是不是轩辕剑,葛洪也没有提及。东晋葛洪距离夏代都有两千五百多年,距离轩辕黄帝更是遥远,他怎么可能知道黄帝冢内是不是有一把剑。再说葛洪是东晋时期道教的领袖,黄帝又被奉为道教始祖,他吹捧一下黄帝有一把神剑也是很正常的。看来轩辕剑很可能不存在了,有些遗憾,不过毕竟时代太久远,看不到这把排名第一的神剑也是情有可原。2.湛卢剑
《越绝书•越绝外传记宝剑》中说该剑也是欧冶子所铸,并且为吴王阖闾所得,因为阖闾无道,这把剑自己跑到了楚王身边,秦王听说后就派兵威胁楚王交出这把剑,楚王却依旧不愿交出湛卢。由此人们将湛卢称为“仁道之剑”。另外,据说岳飞曾获得过湛卢剑,而在风波亭事件之后湛卢又被遗失。然而,吴王阖闾在位时期,吴国国力强盛,还一度攻入楚国国都郢都,这把剑又怎么可能属于楚王。史籍中也没有秦王为了夺得一把剑派兵伐楚的记载。岳飞获得过湛卢剑更是无稽之说,《宋史•岳飞传》中岳飞主要使用的兵器是弓、铁枪和刀,并无湛卢剑的身影。看来,湛卢也应该是不存在的。有人说湛卢是“仁道之剑”,寓意固然好,但是湛卢即便真的存在,也不可能是上面这个样子,毕竟先秦时期剑的剑格(护手)部分根本不可能像图中的那么宽大。3.赤霄剑
这把剑应该是存在的吧?毕竟汉高祖刘邦起义时斩杀过白蛇,用的剑应该就是赤霄。陶弘景《古今刀剑录》记载:“(刘邦)以始皇三十四年,于南山得一铁剑,长三尺,铭曰赤霄,大篆书。及贵,常服之,此即斩蛇剑也。”但是司马迁《史记》并未提到赤霄,而是说刘邦斩蛇是“赤帝子”斩了“白帝子”。古人常常用神异来突出开国皇帝的不凡,陶弘景和司马迁一个说“赤霄”,一个说“赤帝子”,说明他们自己也没见过这把剑。看来刘邦起义时虽然斩过白蛇,只是他用的剑未必叫做赤霄。“赤霄”这一叫法应该是后人虚构的。4.太阿剑
太阿剑传说是欧冶子所铸。《越绝书》说晋国为争夺太阿围困楚国国都,楚王激发剑之神威,大败晋军。春秋时期晋楚两国争霸,如若有晋国围困楚国国都三年且楚国反败为胜的战争,必然会被史官记载于史书之上,然而《左传》中记载了晋楚两国之间11场大规模的战争,却并没有发现《越绝书》所言之事。据说太阿剑后来流传到秦始皇手中,《史记•李斯列传》记载:“(秦始皇)佩太阿之剑。”并且这把剑在始皇死后随葬入秦始皇地宫之中。但是想到秦始皇打天下竟然不是激发宝剑之威横扫六国,这把剑存在的可能性仍然十分可疑。5.龙渊剑
七星龙渊,传说中欧冶子所铸的第一把铁剑。龙渊是龙泉宝剑的前身,由于剑名与唐高祖李渊相同,为了避讳而改称“龙泉”。传说春秋时,名将伍子胥因谗言而出逃,途中得到一名渔翁搭救,得以过河逃脱追兵。伍子胥以千金宝剑龙渊相赠,并请求渔翁隐藏自己行踪,没想到渔翁为了自示高洁而拔剑自刎。西周晚期虽然出现过铁剑,但是铸造铁剑的技术较差,以致战国时期人们还是以青铜剑为主要武器,如果春秋晚期的欧冶子真的掌握了铸造铁剑神兵的技术,那么他的铸铁剑的能力至少超越了当时两个时代。他如果真的铸成了龙渊这样的神兵,那么打造一些普通的铁剑肯定十分容易,战国时期至少也有部分国家开始使用铁剑了。看来,作为铸剑大师,欧冶子可能研究并尝试了铸造铁剑,但是龙渊这样的宝剑却应该是不存在的。6和7.干将、莫邪
因为王者荣耀,现在连小学生都知道干将莫邪这两把剑了。这两把剑最早出自西汉《列士传》,讲的是春秋时期干将莫邪夫妇为晋君铸剑的故事,《列士传》中只记载了一雄一雌两把剑,并没有提到这两把剑的名字。从书名和故事内容可以看出,作者更多是想借这个故事表现西汉时期尚孝尚武的精神,所以书中的两把剑可能并不存在。晋代干宝的《搜神记》也有记载这一故事,但是干将莫邪夫妇却是为楚王铸剑,使得这两把剑真实性更加让人怀疑。哪怕春秋时期真的有铸剑师干将莫邪夫妇,以春秋时期工匠的低下的地位来看,这两把剑也不可能以干将、莫邪来命名。所以这两把剑也被pass了。8.鱼肠剑
鱼肠剑同样出于《越绝书》,是铸剑大师欧冶子的作品,吴王阖闾未称王之前是叫做公子光,他想杀了当时的吴王僚自己称王,便让专诸在鱼腹中藏剑刺杀了吴王僚,而藏于鱼腹中的剑便是鱼肠剑。既然是用于行刺,这把剑应该十分锋利且体积较小,是一把特殊的剑,公子光有可能专门让欧冶子打造了这样一把剑。《史记•刺客列传》中有专诸行刺吴王一事,吴王光上位方式确实不太光明。这把鱼肠剑也许被吴王好好收藏了起来,很可能还有面世的那一天。当代仿制的鱼肠剑9. 纯钧剑
该剑记载出自《越绝书》,书中说这把剑是越王勾践的五把宝剑之一,由匠师欧冶子制作,铸剑之时天地异象,可谓是千金不换的一柄神剑。由于越王勾践剑锋利无比,堪称“天下第一剑”,便有人怀疑越王勾践剑就是传说中的纯钧剑。越王勾践剑毕竟没有说自己叫“纯钧”,我们还是不要过早下结论。但是从越王勾践剑的精美程度来看,纯钧剑也很有可能是存在的,只是目前还未发现它的身影。10.承影剑
该剑记载出自战国时期的著作《列子•汤问》,书中同时提到了承影、含光、宵练三把剑,这三把剑原本属于商代天子佩剑,后来由春秋时期的卫国人孔周收藏。列子是道家代表,他在书中列举承影三剑既没有实体,也不能杀人,实际上是一种德行与大道的抽象代表。所以这是一把并不存在的剑。《秦时明月》中三叔公所用的含光剑便是出自这一典故这样一看,上古十大名剑似乎大部分都是不存在的,未免有些让人遗憾。但是,经过数千年的演变,剑在中国人心目不仅仅是一种兵器,而是一种包含着勇敢、正直等诸多德行的象征,剑的精神早在这些故事的流传过程中烙印在了中国人的血脉之中。所以,哪怕上古十大名剑都只是传说,我们也依旧传颂着这些故事,传递着剑的精神。参考文献:司马迁《史记》左丘明《左传》陶弘景《古今刀剑录》《越绝书•越绝外传记宝剑》央视《国宝档案》王者之剑——少虡剑,2013年苗长兴《春秋名剑——吴王夫差剑与越王勾践剑》《金属世界》,1994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