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国四大美男子,名动一时的津门四大书家?
大概是因为田英章兄弟的缘故,大家对王维贤等天津欧楷名家也有所耳闻。很多人以为,天津书法界可能就是欧楷的天下。其实,民国时期的京津二地涌现出了一大批书法高手,天津有“津门四大书家”,影响颇大。晚清有“天津府第一欧楷高手”之称的王维贤并不在其中,排名榜首的竟然是位颜楷高手——华世奎。华世奎书法作品
除了华世奎,“津门四大书家”还有赵元礼、孟广慧和严修。现在的书法爱好者可能对这几个人知之甚少,在当时可都有着赫赫声名。
赵元礼的书法早先师从柳公权,后醉心于苏轼书体。经过多年演练,也基本达到了“自成面目”的高度。柔中见刚,可以说是赵元礼追求的一种书法境界。与其他几个人相比,赵元礼的诗文也相当有名,他和著名教育家严范孙、文化名人王守恂以“天津近代诗坛三杰”享誉津门。
现在的人没听说过赵元礼很正常,但是他的一个学生却是家喻户晓,这个学生就是李叔同,出家之后的弘一法师。赵元礼书法作品
临摹天才孟广慧孟广慧书法之高超,在于他的精妙绝伦的临摹功夫。据说他临摹何绍基,郑板桥等前人的书法作品,几可乱真,冒名出售也极难分辨真假。正因为这样,一般都认为孟广慧是四人中掌控书体最为全面,书法技法最为娴熟的人。
同样来自于天津的文化名人冯骥才,对孟广慧的书法评价甚高,称其为:一代书坛大家,百年依旧雄风。孟广慧书法作品
“最美”书风严修严修的书法颇具书卷气,温文尔雅,俊逸秀美,堪为四人中“最美”书风。相比严修在书法,其实他更多的成就都集中在教育领域。世人提起南开大学就会想到张伯苓,却很少有人知道,严修与张伯苓一起用了24年时间,终于完成了南开大学的体系建设。因为贡献突出,还被尊为“南开校父”。严修书法作品
大家气象华世奎“津门四大书家”之所以首推华世奎,不仅因为华世奎的知名度最高,同时也是因为他的书法最有大家气象。华世奎的书法,真、草、隶、篆诸体皆精,尤其是那手雄浑大气的颜楷名动天下。
现在我们还能在天津看到华世奎用颜体题写的“天津劝业场”几个大字,一米见方,气势惊人,功力毕现。不少人看到这几个字后,赞叹不已,称其为“神笔”。华世奎题写的天津劝业场
总的来说,华世奎之所以名列“津门四大书家”榜首,一方面是华的书法造诣的确是出类拔萃;另一方面是华世奎曾任八旗官学教习,是清朝赏加二品顶带的大臣,可谓官高爵显。正所谓字因人贵,华世奎的显赫身份也是影响其排名的关键因素。
当然,文无第一,武无第二,如何排名其实并不重要,重要的是他们的书学修为对后世产生的积极影响。现在不少书家虽然水平一般,心气却很高,甚至可以说目空一切,什么魏晋书风、明清馆阁体,都被他们批得体无完肤,一无是处。而华世奎的颜体骨力开张,功力甚厚,正是有馆阁气魄。平心而论,在这样的书法面前,当世书家有几人不汗颜?
当然,这也只是惊龙轩一家之言,欢迎与大家一起交流探讨。谢谢!
民国时期的男人都是什么样子?
什么时期的男人都是一样的。民国四大美男指的是后人根据现代审美观所评选出的民国时期最负盛名的四个美男子:汪精卫、周恩来、梅兰芳、张学良。 网上亦流传有汪精卫、周恩来、梅兰芳、蒋介石和汪精卫、周恩来、张学良、蒋介石的版本。
小说中形容民国的少帅的句子?
少帅,不抵抗将军,父虎犬子,民国四大美男子
民国时期军阀有几个?
民国时期的军阀,按照性质来分,主要分为北洋旧军阀和国民党新军阀两个阶段。
其中,在旧军阀时代,最牛的军阀,当属袁世凯的北洋新军,他旗下有三个学生最为出色:王士珍、段祺瑞、冯国璋。此三人号称北洋三杰,民间把他们唤作龙、虎、狗。
与此同时,在辛亥革命爆发后,土匪张作霖趁机夺取了东北的最高统治权,因为张作霖是奉天来的,所以他的军队又被称之为奉系军阀。
接着,同盟会成员阎锡山趁机夺取山西的军政大权,因为山西简称晋,故阎锡山的军队又被称之为晋系军阀!
在这种背景下,在清朝刚灭亡时,北方的军阀主要有三个,分别是袁世凯的北洋军阀、张作霖的奉系军阀和阎锡山的晋系军阀。
不过,因为张作霖和阎锡山很快旧表示臣服袁世凯。于是,奉系军阀和晋系军阀就都成为北洋军阀的一部分,相当于整个北方都是北洋军阀的天下。
至于南方,那个革命党的天下,首先是云南都督蔡锷,武昌起义时响应革命军,事后被推举为云南军政府都督。云南简称滇,所以蔡锷旗下军,也换做滇系军阀。
其次是广西,其提督陆荣廷响应革命号召后成为民国时期广西军阀。广西简称桂,因此称作桂系军阀。
另外,南方还有占据广东的粤系军阀陈炯明、陈济棠;占据贵州的黔系军阀刘显;占据湖南的湘系军阀汤芗铭、以及占据四川的川系军阀。
不过需要说明的是,川系军阀并没有形成一个统一的政权,从辛亥革命一直到抗战时期,其内部都是派系林立,总体上有八大派系。
从这层意义上说,在袁世凯任大总统时,中国名义上主要有7个军阀,其中北方1个,为北洋军阀;南方6个,分别是滇系、桂系、粤系、黔系、湘系和川系。
等到袁世凯死后,北洋军阀分裂为直系军阀、皖系军阀和奉系军阀。同时,阎锡山的晋系军阀独立出来,冯玉祥趁机占据西北,成为西北军阀,再加上南方的6个军阀,合计共11个大军阀。
再后来,这几大军阀之间相互火并,革命军则趁机不断发展,先是干掉了粤西军阀系军阀陈炯明,接着统一两广地区,然后开始率军进行北伐。最终,等到蒋介石统治中国时,军阀在名义上已经消失,因为大家都换成了青天白日满地红旗,成为国民政府的一部分。
不过,当时的蒋介石政府,只是名义上统治中国,内部仍然是派系林立,所以人们又将其称之为国民党新军阀时代。在这个时期,中国真正能够称得上是军阀的,只有五个。
这五大军阀是:蒋介石的第一集团军,又称中央军;冯玉祥第二集团军,又称西北军;阎锡山第三集团军,又称晋绥军;李宗仁第四集团军,又称桂军;张学良东北边防军,又称东北军。
当然,除开这五大军阀,中国还有一支军队虽然不是军阀,但实力也不逊于军阀,它叫做红军。
民国有多少个军阀?
1911年武昌起义的一声枪响使清王朝的统治进入了倒计时状态。1912年2月12日清朝历史上最后一位皇帝爱新觉罗·溥仪颁布退位诏书。自秦始皇以来在中国延续2133年的皇帝制度就此画上了句号,然而这并没改变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性质。新生的民国处于一种内忧外患的境地:外有列强虎视眈眈,内有军阀争权夺利。袁世凯作为帝国的旧官僚却堂而皇之成为了中华民国的大总统。
从此中国历史进入到北洋军阀统治时期。1915年12月袁世凯公然复辟帝制,结果在全国声讨之下失败。袁世凯的皇帝梦仅仅做了83天就宣告结束。1916年6月6日袁世凯因尿毒症不治而亡。袁世凯死后原本由他统领的军阀分成了直系、皖系、奉系等几个较大的派系。除了由袁世凯的北洋系分化出来的直、皖、奉等派系之外地方上也崛起了桂系、滇系等一大批军阀。
这种军阀混战的乱局并没随着国民政府取代北洋政府而终止,事实上直到1949年新中国成立前中华大地一直处于各路派系逐鹿争雄的状态。在不算国民政府中央军的前提下民国时代的军阀一共有16个大派系、40多个小派系、上百名大大小小的军阀。整个民国时期各地各省几乎都出现过易主现象,很少有军阀能够始终占据一地。如此这般怎一个乱字了得?
城头变幻大王旗可以说是民国时代的常态:这个地方今天可能是张大帅的地盘,可明天就变成了李大帅的地盘,等到了后天又不知道成为谁的地盘了。很多人在学习民国史的时候都会被一大堆军阀人物的名字绕得稀里糊涂。实事求是地讲民国时期的军阀混战历史的确给人一种混乱的感觉。为了避免被绕糊涂就需要对这些军阀人物各自所属的派系有所了解,从而在混乱之中整理出一定的逻辑性条理性。
袁世凯麾下的王士珍、段祺瑞、冯国璋三人被誉为"北洋三杰"。袁世凯死后北洋系军阀开始分化:段祺瑞凭借手里的兵权和大量追随者成为了皖系军阀的头号人物,与此同时以冯国璋、曹锟、吴佩孚等人为代表的直系军阀则成为与之分庭抗礼的对手。当直、皖两系围绕北京政府的统治权明争暗斗之时东北的奉系军阀势力也在张作霖的领导下日渐壮大起来。
从1912年2月15日袁世凯就任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开始到1928年6月8日国民革命军进入北京城为止这段历史时期在中国历史上被称为北洋时期。这一时期由北洋军阀分化而来的直、皖、奉三系围绕中央政权的争夺呈三足鼎立之势,而地方上的桂系、滇系等军阀则趁直、皖、奉三系混乱之时扩张自己的势力范围。袁世凯死后继任总统的黎元洪和担任国务总理的皖系首领段祺瑞之间的矛盾导致了府院之争。
被称为“鞭帅”的张勋趁机率部进京扶持清朝废帝溥仪复辟,段祺瑞随即以讨逆军总司令名义讨伐张勋。赶走张勋恢复共和后冯国璋出任总统、段祺瑞出任总理。1917年总理段祺瑞与总统冯国璋就解决南北分裂、统一中国的方式问题发生第二次府院之争。1917年11月22日段祺瑞辞职,次年3月22日复职。1918年10月10日冯国璋的总统任期届满后国会选举徐世昌为大总统。
段祺瑞与冯国璋约定共同下野,然而实际上段祺瑞仍在幕后继续操纵政权。 1920年7月14日-19日直、皖两系大打出手。一开始直系攻势略挫:皖系西路第1师师长曲同丰率部猛袭直军,从而迫使直军退出高碑店;与此同时皖系东路徐树铮以西北边防军四独立旅进攻张庄、蔡村、杨村。17日直系吴佩孚率兵突袭松林店,从而迫使皖系西路溃退。接着直军占领涿州并向长辛店追击。
尽管皖系东路徐树铮部追赶直军到了北仓、李家嘴一带,然而这时奉系出兵与直系夹击皖系。历时五日的直皖战争最终以皖系军阀的落败告终。直皖战争后直系代表人物曹锟被徐世昌总统任命为直、鲁、豫三省巡阅使,吴佩孚也被任命为副使,同时还成立了直鲁豫巡阅副使署。直、奉两系军阀由此控制了北京政权,而以段祺瑞为首的皖系则基本退出了历史舞台。
直系和奉系在联手打败皖系后很快就围绕权力分配的问题撕破了脸。1922年4月29日第一次直奉战争爆发:奉系军阀以张作霖为总司令,直系军阀以吴佩孚为总司令。双方激战6天后张作霖败走。等到直系和奉系在英、美等国的调停下停战之时直系已完全控制了北京政府。直系领军人物之一曹锟通过贿选当上了大总统,但此举激起了民众的反对之声,与此同时直系内部的矛盾冲突也愈演愈烈。
1924年9月中旬休整过后的张作霖卷土重来,吴佩孚奉曹锟之命领兵应战。第二次直奉战争就此打响。正当张作霖与吴佩孚激战正酣之际身为直系第三军总司令的冯玉祥率部星夜回京发动政变:囚禁了总统曹锟,随即宣布脱离直系,另行成立国民军。后院起火对直系军阀而言是致命一击。到了11月初吴佩孚的部队已溃不成军。第二次直奉战争就这样以奉系军阀的胜利告终。
11月25日冯玉祥和张作霖共同拥戴段祺瑞出任中华民国临时执政,但北京政府的实权其实掌握在奉系军阀手中。1927年6月18日张作霖在北京就任陆海军大元帅,代表北洋政府行使统治权,成为了国家最高统治者。1928年6月4日张作霖在沈阳皇姑屯被日本关东军预先埋好的炸弹炸死。1928年12月29日张作霖之子张学良通电全国宣布东北易帜,从此东北地区在形式上被纳入南京国民政府的管辖。
第二次直奉战争中吴佩孚正与张作霖酣战之时冯玉祥的临阵倒戈令其陷于腹背受敌的局面。此后吴佩孚为分化对手不惜与打了多年的奉系结成联盟,从而得以集中精力以报冯玉祥反目之仇。两年后的1926年6月吴佩孚和张作霖达成联合组建北京政府、南北共分天下的计划:在联合攻下北京南口之后吴佩孚向南进攻广东;张作霖则向北进攻北方的国民军。
然而形势的发展再次使吴佩孚的计划落空:广东国民政府发起了北伐战争,叶挺独立团等部在鄂南汀泗桥、贺胜桥连续击败吴佩孚的部队,吴佩孚试图与川系、奉系军阀联合对抗北伐军,然而终究还是回天无力——10月10日北伐军攻下武昌城,吴佩孚逃往河南信阳。1927年4月19日武汉国民政府在武昌举行二次北伐。吴佩孚在国民军和北伐军的夹击下彻底失败,率残部逃往四川托庇于杨森,从此彻底退出政坛。
1915年皖系卢永祥率第十师南下驻军吴淞,任淞沪护军使。1919年五四运动期间卢永祥因镇压学生运动升任浙江督军,成为一省军政长官。尽管升任浙江督军后的卢永祥名义上不再管辖上海,但他早已在上海经营多年,自然不会放弃已到手的地盘,于是他推举何丰林接任自己在上海的职权,仍实际掌控着上海的军政大权。这样一来就出现了吊诡的一幕:民国时代的上海还不是直辖市,当时的上海隶属于江苏省。
按说上海理当由江苏督军管辖,偏偏身为浙江督军的卢永祥却实际掌控上海多年,如此一来就引发了卢永祥和江苏军阀派系之间的矛盾。1924年江苏督军齐燮元与浙江督军卢永祥发生江浙战争。这场战争最终以卢永祥战败告终。第二次直奉战争后奉军一度南下进入进入江苏、威胁上海。奉军的到来令毗邻江苏的浙江等省份的军阀非常担心奉军会抢占自己的地盘。
1925年10月浙江军务督理兼闽浙巡阅使孙传芳联络安徽的王普、福建的周荫人、浙江夏超等各路军阀以及暂时投靠奉军的江苏陈调元部共同组成了闽、浙、皖、苏、赣五省联军。五省联军总司令孙传芳在驱逐奉系势力后一度拥兵数十万。这一时期号称“东南王”的孙传芳与张作霖、吴佩孚并称为“北洋三大军阀”。民国十六年(1927年)2月孙传芳组织兵力试图阻止国民革命军北伐,最终在主力军消耗殆尽之后一蹶不振。
第二次直奉大战后张作霖为了让张宗昌在南方替自己挡住直系的反扑就默认了张宗昌的半独立地位。由此形成的这一派系称为直鲁联军。直鲁联军尽管拥有半独立地位,但毕竟是由奉系扶持起来的旁支。奉系但凡有大动作都能得到直鲁联军的配合。奉系在二次北伐中被北伐军击败后直鲁联军在北伐军的打击下短短数周便土崩瓦解。这一派系的代表人物有张宗昌、孙殿英、李景林、褚玉璞、方永昌、毕庶澄等人。
1866年河南巡抚李鹤年为阻止捻军入豫招募了两支军队:一是张曜统带的嵩武军;一是宋庆统带的毅军。末代皇帝溥仪退位后毅军宣布拥护袁世凯,从而成为了北洋系的盟友。北洋时期毅军先后投靠过皖系、直系、国民军、奉系等各方势力。奉系控制北京政府后张作霖担心反复无常的毅军会再次投靠新靠山,所以就下令把毅军缴械。这支诞生于晚清时期的老部队就此从历史舞台上消失了。
毅军在发展过程中曾分化出定武军、宏威军等分支。定武军的首领就是著名的辫帅张勋。张勋在毅军和北洋系都混过,所以他对两边都很熟。民国建立后张勋所部改称定武军。当时其他部队都已纷纷剪去辫子,而张勋麾下的定武军依旧留着辫子,定武军也因此被称为"辫子军"。张勋复辟失败后定武军瓦解:北上北京的五千人被皖系缴械,留在南方的两万人被安徽督军倪嗣冲吞并。
宏威军是毅军的另一分支。1913年二次革命时期宏威军赵倜奉袁世凯之命率部进入河南,后又追剿白朗起义军,因功授河南护军使,1914年督理河南军务。袁世凯死后赵倜任河南督军兼省长,成为了河南事实上的土皇帝。1920年直皖战争时期赵倜拥直反皖。战后直系大将吴佩孚将赵倜排挤开,从而成为河南省的新主人。赵倜和他的宏威军最终被冯玉祥消灭。
第二次直奉战争期间身为直系将领的冯玉祥临阵倒戈导致了直系的瓦解。冯玉祥脱离直系后与孙岳、胡景翼等人一起成立了国民军。在1925年10月的鲁豫战争中胡景翼的部队被直鲁联军打败。在1925年底1926年初的国奉战争中冯玉祥和孙岳被奉军打败后被迫退往绥远。北伐战争期间冯玉祥于1926年9月在五原誓师。誓师大会上举行了改旗易帜仪式:将北洋政府的五色旗更换为南方国民政府的青天白日旗。
国民军改旗易帜后和张学良在东北易帜一样标志着在形式上对国民政府的服从。国民军因此顺势蜕变为国民政府的西北军。二次北伐后西北军一度盛极一时。1928年5月27日孙岳病死后冯玉祥成为了西北军的唯一首领。1930年冯玉祥联合李宗仁、阎锡山与蒋介石在中原地区展开大混战。中原大战后西北军分化瓦解出宋哲元系、石友三系、韩复榘系、孙连仲系、孙良诚系这五大派系。
辛亥革命爆发后陕西临潼人李云龙与张凤鸣、南成祥、张明轩、丁增华等一批绿林义士组成“渭北刀客”。他们喊出了“杀官兵替天行道,打财主杀富济贫”的口号。1912年9月“渭北刀客”在官道刘村伏击了一队官兵。此后“渭北刀客”逐渐由一帮江湖义士演变为在当时的陕西一支不可忽视的军事力量。由陕豫刀客发展而来的陕军先后参加过护国战争、护法战争。
第二次直奉战争中陕军胡景翼部与冯玉祥联合组建国民二军,陕军杨虎城部加入了国民三军。这些加入国民军的陕军各部在国民党时期被并入西北军系,在经历蒋冯战争、中原大战之后陕军各部又相继独立。从西北军中独立出来的陕军各部被整编为国民革命军第十七路军:由杨虎城担任军长兼总指挥。1936年12月12日杨虎城和张学良联手发动兵谏逼迫蒋介石抗日。
西安事变得以和平解决之后杨虎城被迫辞去西安绥靖公署主任及第17路军总指挥职务。1937年6月蒋介石令杨虎城“出洋考察”。从西安事变开始到杨虎城离开西安出国为止第17路军在蒋介石分化收买之下发生了大分裂。最终南京国民政府将第17路军缩编为共22个团约4万人的第38军。1937年七七卢沟桥事变爆发后第38军先后改编入第31军团和第4集团军。
光绪二十八年(1902年)山西省开始编练新军。宣统三年九月八日(1911年10月29日)山西新军起义成功后组织了山西临时军政府:推举阎锡山为都督,温寿泉为副都督。源于清末山西新军的晋军其实和北洋系没什么关系,不过晋军在阎锡山的经营下发展得一直都很稳固。当皖系、直系、奉系三派打得一地鸡毛之时山西始终没受什么大影响。国民政府北伐后阎锡山在1927年6月宣布加入国民党。
此后阎锡山麾下的晋军也和张学良的东北军、冯玉祥的西北军一样在形式上隶属于国民革命军序列。二次北伐胜利后晋军杀出山西,占据了绥远、华北等部分地区,从此晋军也被称为晋绥军。在那个城头变幻大王旗的年代里山西的情况相当固定:在整个民国时期这里一直是晋系阎锡山的地盘。从1911年辛亥革命一直到1949年新中国成立的38年间阎锡山始终在山西屹立不倒,堪称是民国军阀中的不倒翁。
广东的粤系军阀共有七大派:最早成名的是陈炯明的部队。陈炯明是广东革命政府早期的骨干军事领导人,但因为与孙中山政见不一而决裂。1922年6月16日陈炯明发动兵变:炮轰总统府和粤秀楼。8月15日陈炯明在广州任粤军总司令。1923年1月陈炯明在被滇、桂、粤联军组成的西路讨贼军击败后率部退守东江。1925年国民革命军两次东征彻底打垮了陈炯明的残部。
陈炯明脱离孙中山后许崇智凭实力上位。许崇智的部队是1919年广东革命政府进攻福建时组建的(兵力大约有一个军)。孙中山死后许崇智受廖仲恺遇刺案牵连被蒋介石排挤。许崇智这个粤军头牌人物下野后李济深和李福林填补了粤系空缺。李福林的部队是广东土著武装。广州国民政府成立后李福林所部被改编为第五军。后来李福林因为支持汪精卫而被蒋介石排挤下野,其麾下所部被李济深派吞并。
李济深的部队源于陈炯明所部。北伐时该部改编为第四军。后来蒋介石与李宗仁的新桂系大战期间怕李济深会支持李宗仁,所以就把李济深诱骗至南京施以软禁。李济深被软禁后他的三个师长陈铭枢、陈济棠、张发奎宣布拥护中央,于是这三个人又形成了三派粤军:陈铭枢派粤军就是第二十九路军,福建事变后被中央军以武力解散。相比之下陈济棠一度成为统治广东的大军阀,因此被时人誉为“南天王”。
粤军张发奎派曾是武汉国民政府拥护汪精卫的台柱力量。后来广东大部分地区被陈济棠派控制后张发奎只好把部队指挥权交给蒋介石。这一派粤军也就成为了中央军的旁系部队。国军著名将领吴奇伟、薛岳等人就出自这一派。实力强劲的陈济棠后来因为联合桂系挑起两广事变反蒋而被中央政府强势剿灭。此后陈济棠被迫流亡海外,而他这一派粤军的领导人也换成了余汉谋。
1911年辛亥革命之后原清政府广西提督陆荣廷宣布广西独立、投向革命。以陆荣廷为代表的桂系势力被称为旧桂系。1920年旧桂系欲消灭孙中山指挥下处于潮汕的粤军。第一次粤桂战争(又称“两广战争”)爆发,双方激战至1921年6月。桂军失败后陆荣廷被迫宣布下野。旧桂系势力受到重大打击。1921年“第二次粤桂战争”爆发:粤军攻入广西,摧毁了旧桂系的政权。
1924年初陆荣廷与沈鸿英发生激战,李宗仁趁机发兵攻打陆荣廷,将陆荣廷的势力消灭。此后两广地区逐渐由以李宗仁、白崇禧为代表的新桂系控制。1930年以李宗仁为首的新桂系联合冯玉祥、阎锡山与蒋介石在中原地区展开大混战。中原大战后桂系又多次与蒋介石对抗,还曾三次把蒋介石从领导人的位置上挤下去,堪称是国民政府时代的第三强势力。
辛亥革命后清政府时期的云南新军转型为滇军。1912年民国初建时的云南都督是蔡锷,次年由唐继尧接任。唐继尧利用先后任贵州都督、云南都督的机会逐步控制和统一了全部滇军。护国战争后期唐继尧在云南大肆扩军。这一时期的滇军除统治云南、控制贵州外还曾进入四川。护法战争期间唐继尧更是组建靖国军,自任八省联军总司令,从而使滇军的声威达到了顶点。
1927年唐继尧的侍从副官、第五军军长龙云发动政变逼唐下台。从此滇军由旧滇系时代过渡到新滇系时代。此后直到1945年龙云独掌云南军政大权18年。1945年10月3日杜聿明在昆明发动“十·三”政变——下令免去龙云本兼各职,调任军事委员会军事参议院院长,云南省政府主席由卢汉续任。1949年12月9日卢汉通电全国宣布云南起义。至此滇军退出历史舞台。
1902年进入贵州的广西会党起义军攻陷了兴义府城。当地人刘官礼与儿子刘显世、侄子刘显潜乘机扯起团防局大旗协同清军收复府城。刘显世因此被清政府委任为靖边团正营管带。此后刘家已俨然成为盘据兴义的地方小朝廷。辛亥革命后兴义刘家逐渐扩张成为割据贵州的军阀势力。刘官礼死后其子刘显世集贵州军权、政权于一身:对内实行军事统治,对外追随滇系唐继尧向四川扩张。
1920年的贵州在刘显世的统治下表面上维持着一团和气,可实际上兴义系内部已分崩离析:以刘显世的外甥王文华为首的新派势力试图革新。这些人对郭重光等老派势力挟持刘显世控制贵州的做法十分不满,最终王文华以“清君侧”的名义逼迫刘显世下台。王文华本人极具才华,但赶走舅父的做法使他不敢贸然掌控省权,所以只得称病避居上海。1921年王文华部下袁祖铭派刺客到上海刺杀了王文华。
1922年袁祖铭发动定黔战争,从而掌握了贵州的军政大权。1922年8月袁祖铭就任贵州省长。不久滇系唐继尧又入主贵州,然而滇系入主贵州后已无力继续外扩,黔军周西成的势力开始日渐壮大。1928年秋蒋介石指使第四十三军军长李燊回黔倒周,尽管李燊战胜了周西成,却遭到周西成旧部毛光翔、王家烈、犹国材、廖怀中等人的联合攻击。李燊不敌众人,被迫退出贵阳,贵州军政大权落入毛光翔之手。
此后王家烈在配合蒋介石剿共方面深得蒋介石赏识。1932年2月王家烈在蒋介石的怂恿下胁迫毛光翔交印让权,成为了贵州的新主人。中央红军长征期间进入贵州,国民党中央军薛岳部尾随红军进入贵州。红军离开贵州后中央军却赖下不走了。1935年5月3日王家烈带着爱妾梁氏飞往汉口。王家烈的部队就这样在事实上被中央军吞并了。至此作为一支独立军阀势力的黔军实际上已不复存在。
民国时期的四川是军阀混战的重灾区:从1912年“省门之乱”到1935年中央军入川就前前后后经历大小战争四百次以上。这其中殃及全省的规模较大的战争就有29次,几乎每年都有大规模的混战发生。这一时期的四川形成了军阀割据混战的局面:杨森、邓锡侯、田颂尧、刘湘、刘文辉、刘成勋、赖心辉、刘存厚八大军阀割据一方,八大军阀皆有统一四川的念头,与此同时他们也和川外的各路军阀势力有着种种纠葛。
最终在四川八大军阀混战中胜出的刘湘被称为四川王。与刘湘同样出自四川大邑刘氏家族的刘文辉论辈分是刘湘的族叔。刘文辉、刘湘叔侄在四川军阀混战期间是实力最强的两大军阀。两人都有一统四川、成为四川之主的想法。在1932年爆发的二刘大战中刘湘最终获胜。刘湘就此成为了四川最大的军阀和四川省主席,而败于刘湘的刘文辉则被迫退守雅安。
恰逢此时国民政府正打算在川藏边界设立西康省,已无力再争夺四川霸主之位的刘文辉于1927年赶走刘成勋后占领了西康。蒋介石为避免刘湘统一四川后尾大不掉,于是扶植刘文辉主政西康以牵制刘湘的侧翼。此后主政西康省达十年之久的刘文辉被时人称为“西康王”。中央红军强渡大渡河、飞夺泸定桥时“西康王”刘文辉在与红军作战中遭到了重大损失。1949年12月9日刘文辉率部起义接受人民政府的改编。
民国时代的湘军最早是湖南督军谭延闿组建的部队。二次革命失利后谭延闿下野,这支部队也就被北洋系收编了。护国战争期间同盟会成员程潜被护国军总司令部任命为湖南招抚使。从贵州进入湖南的程潜收复湖南大部,于是湘军在程潜手上又浴火重生,由此形成了程派湘军。不过程潜由始至终都没完全控制湖南,所以其后一段时间内谭延闿的旧部赵恒惕借机发展起来形成了赵派湘军。
后来赵恒惕和程潜打了一仗。此战的结果是程派大败,于是赵派从此独霸湖南。赵恒惕独霸湖南后把部队整编为四个师。后来第四师师长唐生智随着自身实力的增长逐步脱离了赵恒惕的控制。北伐战争开始前程潜和唐生智都归顺了国民党,所以北伐战争开始后这两派都混发达了。赵恒惕则在北伐战争中遭到了北伐军的沉重打击,最终赵恒惕所部被唐生智强势吞并。
唐生智的实力发展壮大后竟一度想跟蒋介石掰腕子,结果在蒋介石的打压之下被迫下野。唐生智下野后原唐派湘军军长何健率部投靠桂系。1929年蒋桂战争爆发后何健拥蒋反桂——率部胁迫李宗仁、白崇禧下野,然后在蒋介石的支持下逐渐自成一系。抗战爆发后何健的湘军被国民党中央军吞并,何健也就成了光杆司令。至此作为独立军阀势力的湘系军阀不复存在。
民国时期控制甘肃、宁夏、青海等地的地方军阀被称为马家军。马家军分为宁夏马家军、青海马家军、甘肃马家军三大派:宁夏马家军简称宁马,代表人物是马鸿宾、马鸿逵;青海马家军简称青马,代表人物是马步芳;甘肃马家军简称甘马,代表人物有马安良、马廷勷、马廷贤等。1928年春冯玉祥的国民军与甘肃河州穆斯林发生矛盾,时任宁海军营长的马宝前来请愿,被国民军怀疑“通匪”而遭逮捕枪决。
正在军校学习的马宝之子马仲英遂联合宁海军军官马腾、马仪、马虎山、马古里拜、马七三、马丹巴6人私逃河州召集当地两三万民众建立武装“黑虎吸冯军”。此后马仲英部转战甘肃、宁夏、新疆等地,最终被新疆王盛世才联合苏联击败。1930年中原大战前后马麒、马步青、马步芳(马麒是马步青、马步芳的父亲)一面暗中活动,大肆扩军;一面积极搜集蒋介石与冯玉祥、阎锡山双方的情报,两面下注。
1930年9月东北军入关后冯、阎失利,马麒父子立即拥蒋反冯。马步芳以在西宁组成的青海暂编第一师为资本,布置对国民军余部的进攻;又征得蒋介石方面同意,参加追剿马仲英部的战斗。先以所属第九混成旅第一团由西宁开凉州(今武威)。1931年马步芳亲率部众自西宁经门源、扁都口进占甘州(今张掖)和肃州(今酒泉)。马仲英被迫退处敦煌、安西、玉门,后进入新疆。
同年7月马麒病死,经马步芳等人软硬兼施,南京国民政府遂改变由王玉堂继任的初衷,发表马麟为青海省主席,任马步芳为新编第九师师长。1932年1月马步芳又兼青海省政府委员,旋又兼青海南部边区警备司令。当时胡宗南的中央军第一师进驻天水,有收复青海的意象。感到压力的马步芳遂挑起“青藏战争”,从而迫使蒋介石不得不委令马步芳出兵打退藏军。胡宗南收复青海的计划也只好搁浅。
1933年蒋介石任命孙殿英为青海柴达木屯垦督办,孙率部经包头西进。马步芳、马鸿逵、马鸿宾对此横加拦阻干扰,迫使蒋介石收回成命。但孙殿英不肯示弱,遂与马步芳、马鸿逵、马鸿宾在宁夏血战。1934年3月孙殿英失败。马步芳则在同马仲英、孙殿英的征战中将自身势力由青海扩大到甘肃、宁夏等地,成为西北五马军阀(马鸿逵、马鸿宾、马步芳、马步青、马仲英)中实力最强者。
1911年辛亥革命后革命党湖南人刘先俊等在伊犁策动起义,杀死伊犁将军志锐,起义后满清伊犁将军府所治下的清朝新疆省灭亡,随后新疆伊犁临时军政府成立。新疆巡抚袁大化见军政府势大,于是推荐杨增新为新疆都督,自己则转而出逃。1912年杨增新和军政府议和后逐渐取得全疆控制,同年外蒙古在沙俄的策划扶植下独立,杨增新击败入侵新疆的外蒙军队,保全了阿尔泰(今阿勒泰地区)。
民国十四年(1928年)杨增新通电拥护南京国民政府,宣布易帜归附,7月1日就任新疆省政府主席职。同年7月7日军务厅长兼外交署长樊耀南刺杀杨增新于宴会。事发后政务厅长金树仁一边命其部属把守要隘、固守城防;一边集结部队包围现场。最终樊耀南弹尽被捕。事后金树仁召集新疆军政大员开会,各界一致推举金树仁为省主席。金树仁在掌权后大力扩充军备,对新疆各民族采取压迫、剥削和奴役的政策。
金树仁试图用武力维持自己的统治,然而事与愿违的是这种行为反而激起了各族百姓的愤恨,于是新疆各地不断爆发反对金树仁的各种暴动。在镇压暴动的过程中一名叫盛世才的将领日渐崛起,到了1934年3月盛世才已集新疆军政大权于一身。1944年9月11日新疆王盛世才离开新疆到重庆赴任。至此新疆地方军阀势力实际上已被国民党中央政府完全兼并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