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昭仪,历史上最毒的女人是谁

天美资源网

武昭仪,历史上最毒的女人是谁?

是芈八子宣太后吗?

宣太后是战国七雄最强的一雄的太后,她是秦惠文王的宠妃,秦昭襄王的母后。宣太后的弟弟拥立外甥为幼主!由于帝王太小,大权控制在宣太后手中。太后出于国家的利益用私生活不检点,和邻国国王义渠王私通长达三十年之久……并且还有两个私生子,秦国强大时,宣太后又毫不犹豫杀死与义渠王的私生子。灭了义渠国!一个女流用不检点手段管理国家,成何体统。秦昭襄王拜范雎为相,逐渐排出宣太后外戚的势力,废了宣太后逐渐剪除外戚势力,不是古代最狠毒的女人,那我们继续往下看。

吕雉惨无人道吗?

和草莽皇帝刘邦是结发夫妻,创业成功的刘邦,同所有成功人士一样抛弃糟糠之妻。拥有三宫六苑七十二妃的皇帝,肯定抛弃了色衰的吕雉!专宠戚夫人一人。宠爱就算了,刘邦还要废吕雉儿子刘盈的太子之位,立戚夫人儿子如意为太子。让吕后太绝望了,后果很严重!

武昭仪,历史上最毒的女人是谁

刘邦驾崩之后,吕后之子刘盈继位为汉惠帝。实际是吕太后在掌握大权,吕后终于对戚夫人下手了:首先吕雉将戚夫人儿子赵王如意毒害了,然后再把戚夫人弄成“人彘”!并且将戚夫人丢入厕所让人侮辱而死,吕太后儿子汉惠帝受不了母亲政治手腕忧郁而死。惠帝的长子幼帝继位,吕后为太皇太后临朝听政,大量扶持吕家外戚集团势力。专政直到公元前180年终于病死了,之后外戚势力被皇族所灭!吕太后也没有做到狠毒至极,直到将近八百多年后的唐高宗时代……

武曌把狠毒和治国弄权都发挥到极致

一个死了父亲的美人,被皇帝选入宫中。一入后宫深似海,有的女人一辈子也见不到皇帝一次。武则天被唐太宗封为才人,妩媚多姿非常漂亮的武媚娘被太宗看到后,宠幸一晚后便离不开她了,武媚娘恃宠而骄!在后宫中逐渐目中无人,然而太宗突然对她的冷落,几乎让她与极权擦肩而过。袁天罡预言“武氏女子将乱政,取代李唐天下代之”,太宗旁只有武则天是武氏妃子!太宗为了江山社稷冷落了武媚娘!

一冷落就是十多年 ,然而她被太宗点名为上朝的待女。为她以后打理朝政积累了资本!不甘心一辈子默默无闻,寂寞老死宫中的她,在有意无意间和太子李治一见钟情。或许是武氏天天命所归!太宗死时武媚娘未怀孕,只得发配感业寺削发为尼 ,常伴青灯古佛一生。

命运一直钟情于武氏,让她与高宗李治再次相遇。这次王皇后把她弄进宫作为对付萧淑妃的棋子,把受到专宠的萧淑妃弄跨……愚蠢的女人愚蠢起来智商为零,引狼入室的王皇后被武媚娘弄下课!武氏掐死自己亲生女儿嫁祸给王皇后,王皇后因此被高宗废了皇后之位。武媚娘打倒王皇后和萧淑妃,登上皇后之位。

属于武曌的时代开始了,唐高宗时欲退位于太子李弘时。武则天对亲生儿子不放心,他当皇帝,自己就不能实现女皇之梦。于是毒死亲生儿子太子李弘,把政治情敌王皇后和萧淑妃做成人彘泡在酒缸里。扶持的太子李贤,她又觉得其对自己称帝是重大的威胁,又杀死了自己的亲生第二个儿子!立第三个儿子李显为太子,高宗去世后继位为中宗,两个月后又废了中宗李贤。立自己第四个儿子李旦为帝庙号睿宗,李旦就是傀儡皇帝,政事由武则天皇太后处理和决定!公元690年武则天废睿宗正式称帝 ,成为中国上下五千年独一无二的女皇帝!直到公元705年病死于洛阳行宫,终于结束武曌传奇的一生!

武则天把狠毒用到极致,反对她称帝的不管骨肉亲情还是朝中大臣……全部变成森森白骨。极权在她手中也开出了开元盛世的璀璨之花!她是历史上最了不起的女皇帝和唯一一位女皇帝!

武则天亲信的大臣李义府是怎么死的?

李义府这个名字大家可能不太熟悉,但是说起一个成语,大家就都认识他了,这个成语就是笑里藏刀,它就是从李义府这里来的。李义府长得相貌堂堂,笑容很灿烂,但是这个人心机很深,就是典型的小人。

李义府是在很多人反对武则天当皇后的情况下第一个站出来支持武则天的,可谓是打响了战争的第一枪。他也因此得到了武则天的信任,在武则天清除长孙无忌等大臣中,李义府又出了不少力,所以武则天当上皇后之后,李义府就被武则天扶上了宰相之位。唐高宗和武则天念在李义府的功劳上,对他的待遇不错,但是俗话说“天作孽尤可违,自作孽不可活”,李义府凭借着皇帝皇后的庇护胡作非为,最终不仅让自己的大好仕途付诸东流,还断送了自己的性命。

有一次,他到监狱里去监察,结果在狱中看上了一个有姿色的女囚犯,于是他就命令监狱长把她放了,那监狱长知道人家是宰相呀!只能听从命令把女犯人放了,于是李义府就把她带回家当自己的小妾了。但是这件事情没有告掌管监狱大臣,这大臣发觉有个女犯人不见了,这可是大事呀,所以匆匆忙忙就去向朝廷禀报了,李义府为了摆脱罪责,就逼死了这个监狱长。事情越闹越大,那朝廷就更要调查了,结果就查到李义府了,但是唐高宗知道李义府对自己还有用,所以也就睁一只眼闭一只眼了。朝廷有一个很耿直的大臣,他虽然知道李义府受皇帝保护,不加以责罚。但是他内心里的正义促使他揭发李义府,于是他就想唐高宗禀报了,结果唐高宗发现有人撞到自己的枪口了,但是他还是要维护李义府,所以这个大臣就被贬官,到小地方去任职去了。李义府看着自己受唐高宗的庇护,内心不免一些张扬,有一个同为宰相的大臣看不惯他那小人得志的样子,就忍不住说了他几句,李义府也心高气傲,哪里容得下别人指责他,于是两人就开始朝廷上吵起来了。唐高宗就恼火了,说你们大臣之间都不能和睦之类得话,于是就把他们两人各打50大板,贬到地方去了。但是李义府毕竟受唐高宗和武则天的器重,所以不到一年的时间,他又回到了朝廷,官复原职,而那个与他争吵的大臣不久就死在了贬官的地方。

李义府之后不久,又在自己手下出了两条人命,这些唐高宗都视而不见。但是李义府做的事还不止这些,由于他出身小门小户,对金钱比较看重,所以他就想出一些办法,卖官赚钱,他作为一个宰相,门路自然不少,又有自己的儿子和女婿帮忙。于是很多人都找上门来,希望他能为自己谋给一官半职。李义府收了他们的钱,也确实给了实现了对他们的承诺,给他们谋了个小官。这些唐高宗都知道,所以有一天,唐高宗就把李义府叫过来问话,唐高宗说自己听说了李义府的儿子和女婿出现了这样的情况,叫他回去多注意一下,好好整顿自己的家风。李义府一听,知道了唐高宗的意思,但是按照平常人的做法,应该是先想皇帝谢罪,撇清自己与这件事的关系,然后在答应皇帝回去之后好好整顿他们两个,但是李义府就不一样,他反而质问皇帝,是谁向你告密?那皇帝一听,也恼火了,你管谁向我告密,你好好检点自己的行为就好了。李义府不以为然,转身就离开了,把唐高宗一个人撇在那里。唐高宗心里的气一下子就全都上来了,他从未见过有如此藐视自己的权威的大臣,所以他暗下决心,一定要尽早除掉李义府,所以他就慢慢等待机会……

李义府这个人不都是经常给人提供机会嘛!所以不久之后,他做出了一件事情,就让唐高宗牢牢地抓住了把柄。因为古代人也喜欢算命之类的,有一天,李义府就找来了一个人,让他看看自己家还能发达多久。算命的小伎俩我们大家都懂的,无中生有嘛!所以那个算命的就说这座房子有“狱气”,怕是不久之后会有牢狱之灾。李义府一听,就慌了,赶紧问算命的怎么破,算命的就说要有足够多的金钱才可以压制这股“狱气”,所以李义府就更加拼命聚敛钱财,结果聚着聚着就聚到了长孙无忌的孙子的头上。长孙无忌被唐高宗和武则天清除后,他的儿子也全都死了,孙子都被流放到边远地区,结果有一个孙子拼死拼活地终于又回到京城了,但是回来也只是一阶贫民,他也希望当个官,所以他他就靠爷爷之前在京城的关系为自己筹得一笔钱,找到了李义府,希望他帮自己谋一个官。李义府也和平时一样,照收不误,也给长孙氏谋了一个六品的小官。李义府这样的人,每天都会有人盯着他的一举一动,所以有人就立马上报朝廷,说李义府勾结罪臣的子弟是欲谋反。李义府不是在等机会嘛!这一下子就抓住机会了,直接逮捕了李义府,关押在大牢中,之后又把他贬到了地方,结果李义府就死在那里了。

这一次武则天也不保他了,因为李义府不知道收敛,多番惹事,之前是看在他为自己立下功劳的份上才一再容忍,现在他还公开惹皇帝生气,那不就是自己找死嘛!武则天这样聪明的人,怎么会自己去蹚这滩浑水呢……

武则天的野心冷酷残忍是怎样形成的?

感谢邀请

不妨一起来读女皇的诗,从侧面了解她的心路历程吧。

注:本文的彩蛋,将介绍武则天所创造的则天文字 。

《如意娘》看朱成碧思纷纷,憔悴支离为忆君。不信比来长下泪,开箱验取石榴裙。

这是武则天最出名的一首诗,也是最有女人味的一首。

贞观二十三年(649年),唐太宗李世民驾崩。武才人依唐后宫之例,入感业寺剃发出家。

那一年她26岁。

26岁的女人,最怕的莫过于黄卷青灯,美人迟暮。

从诗里,我们可以读出未来女皇当时的害怕与无助:相思、眼泪、誓言、信物……这些元素交织在一起,就像一个溺水者在拼命地寻找一根救命浮木。

幸好李治不是木头,他拯救了武媚。

《从驾幸少林寺》陪銮游禁苑,侍赏出兰闱。云偃攒峰盖,霞低插浪旂。日宫疏涧户,月殿启岩扉。金轮转金地,香阁曳香衣。铎吟轻吹发,幡摇薄雾霏。昔遇焚芝火,山红连野飞。花台无半影,莲塔有全辉。实赖能仁力,攸资善世威。慈缘兴福绪,于此罄归依。风枝不可静,泣血竟何追。

永淳二年(683年)正月,她随高宗驾幸嵩山奉天宫,再到少林寺瞻仰慈恩双塔后赋诗,并题记曰:

睹先妃营建之所,倍切茕衿,逾凄远慕,聊题既事,用述悲怀。

此刻的武则天,已经完成了一系列让人眼花缭乱的动作:在后宫里打倒了王皇后和萧淑妃;在庙堂上驱逐了长孙无忌、于志宁、韩瑗、来济等人;于体制上与高宗并称二圣,达到对最高权力的实际控制。

但是,在此之前,太子李弘死了。

后世有人认为是她毒杀了太子。

《新书·本纪》:“己亥,天后杀皇太子。”

当然,也有人坚持认为太子是死于肺病。

《旧唐书》:“自琰圭在手,沉瘵婴身”

无论真相是怎样,在永淳二年正月这个寒冷的日子里,她写下了自己最后的悲伤。

“风枝不可静,泣血竟何追。”

我相信这一句不仅是怀念自己的父母;还有那个自己生自己养,看着从小长大,却一直不合自己心意的儿子。

李弘是个善良的孩子。

可生在帝王家,最不需要的品格

就是善良。

《腊日宣诏幸上苑》明朝游上苑,火急报春知。花须连夜发,莫待晓风吹。

武则天登基称帝的第二年(691年)所作,女皇的霸气于字里行间流露无遗。

这时候的她,已不再是当初对爱情怀有憧憬的少女武媚,也不再是为人妻子的武昭仪,和武后。

她就是她自己。

她是武曌。

四川省广元市皇泽寺,武则天真容石刻像(63岁时的面容)

最后是彩蛋:则天文字(部分)

1. 照,有两个字对应

大家所熟悉的日月当空

这是双目当空

2. 天,也有两个字对应

3. 地

大地由山和水和土组成(这个……很有道理)

4. 日

乙字代表太阳神鸟:金乌

5. 月,同样有两个字对应

子字代表广寒宫里的玉兔

出字代表广寒宫里的金蟾

6. 星

很萌的象形字,代表圆形的星球,现被用作指代数字零;

例如:公元2000年,汉字可以写作二〇〇〇年。

【关注历史,坚持原创,我是夜未央】

武则天入宫后为何感觉嫔妃再无生育记录?

武则天(624年-705年12月16日),中国古代上第一位正统的女皇帝,在公元690年建立大周朝,始称武周政权;她自立为帝时,已经是67岁高龄奶奶级别的妇人,在当时可以说是前无古人,后无来者。她和一生,波澜起伏,从默默无名,到李世民驾崩后被赶入感业寺庙后准备了度余生,这应该没有任何悬念的事了;但偏偏我们的主人翁唐高宗李治,无法忘怀他在青涩时期武媚娘给他的温暖,一直藕断丝连;

在永徽元年(650年)五月的一天,我们的主人翁唐高宗李治为了祭奠唐太宗李世民周年忌日,在感业寺又与武则天相遇见。两人迅速相认后,互诉离别相思之苦,那感情真是用破镜重圆来述说了; 这一切被无子而失宠的王皇后看在眼里,便主动劝说高宗将武则天重新纳入宫中,以便更好的打击她的情敌萧淑妃。唐高宗李治实际早有此意,便当即答应了。

在永徽二年(651年)五月,高宗李治的孝服时间已满,武则天便再度进入后宫。实际在入宫前,武则天已怀孕,入宫后不久便生下儿子李弘。这情节各位小伙伴想不到吧,什么叫藕断丝连?这简直表现的太吸引眼球了。武则天入宫后不久,就联合王皇后迅速的打败萧淑妃,立马获得唐高宗李治的宠爱。于至次年五月,武则天就被拜为二品昭仪。

而此时此刻的高宗完完全全的被武则天给迷住,独宠武昭仪,是集万千宠于一身了。历史从这个时候已经变的叫人捉摸不透了,从此高宗的皇宫的其它嫔妃几乎再无生育记录见于史册,而武则天皇子皇女却接连不断;

一、谋取皇后位,诬陷皇后杀女。

武则天的命运轨迹告诉她,机会永远都属于有准备的人,为了打击其它的嫔妃,不择其手段。在公元654年,武则天产下长女安定思公主,在公主出生后一个多月,王皇后来看望,并逗弄公主玩,表现得非常喜欢,不断的夸赞武则天生了个聪明可爱的公主;当王皇离开后,武则天趁没人注意时将自己的女儿掐死,又马上盖上被子,像若无其事一样。正好高宗李治来看望,武则天假装欢笑迎接,打开被子一看女儿,却发现自己的女儿已经死了,武则天马上大声啼哭。高宗问身边的人发生了什么事情 ,立马身边的人都说:“皇后刚刚来过这里。”高宗李治勃然大怒,说道:“皇后这么心狠手辣,竟然敢杀了我的女儿!”武则天见势,立马哭泣着数落王皇后的种种罪过。这时王皇后是莫口难辩,李治从此有了”废王立武“的打算,接下来,高宗动用各种手段废除了皇后,立了武则天为大唐的新一任皇后,武则天开始了从后宫走向了朝堂,施展他的政治才能;

二、造机会,干预朝政掌权始。

武则天工于心计,不知唐高宗吃了什么迷魂药;独宠她,在后宫于高宗日日夜夜笙歌,寻欢作乐,完然不顾及高宗的身体,高宗身体逐渐衰弱。在公元660年,高宗风疾发作,头晕目眩,不能处理国家大事,于是让武则天临时帮助处理朝政。

武则天画像

没有过多久,武则天就建议与高宗一起上朝,临朝听政。此后,武则天的政治经验和影响力在朝堂之上,进一步有所增长。 这时的武则天已经开始干预朝政,为后来的称帝埋下的伏笔。也是唐高宗没有预料掉的,高宗去世后,再也没有人能够压制住她了。

三、工于心计,独享丈夫高宗。

武则天和高宗李治一共生了4个儿子,2个女儿。武则天入宫后,高宗与她连生了六个孩子,其它的嫔妃却一个都没有再生。武则天的手段残忍无比,凡是高宗喜欢的嫔妃,最后的下场都是无比悲惨;这可能是她入感业寺度过了几年的青灯了比的岁月,再到入主高宗后宫,一切一切的在告诉她,一定要出人头地,什么手段都可以尝试。想必扭曲的人格在当时就已经在她的内心开始生根发芽了吧。

对宝鸡市麟游九成宫您知道多少?

九成宫,位于陕西宝鸡麟游县境内,是隋唐时期帝王们夏日避暑的一处行宫,也是众多离宫之冠。然而大多人对九成宫的认识,是从书法开始的,对于九成宫背后的故事,却知之甚少。

隋文帝杨坚结束了天下分裂的局面,一统华夏,建立了隋朝,定都大兴城。然而面对大兴城避开难耐的酷暑,隋文帝诏令天下,绘山川图以献,营建离宫以避暑。最终,位于关中西部麟游县境内的镇头这个地方被选中。镇头位于“万迭青山但一川”的杜水之阳,东障童山、西临凤凰,南有石臼、北依碧城,天台山突兀川中,石骨棱棱,松柏满布。最主要的是这里夏日三伏天的平均气温在20度左右,微风拂徐,芬芳馥郁,沁人心脾,的确是一处难得的消夏之佳境,而且这里距离京师也就160公里之遥。

隋开皇十三年(公元593年),隋文帝杨坚巡幸岐州(今陕西宝鸡凤翔),下诏在位于岐州北边的麟游县镇头营造离宫。这次的营造团队是右仆射杨素为总监,莱州刺史宇文恺为将作大匠(相当今日的总工程师),记室参军封德彝为土木监,文林郎崔善为是督工。

虽然修建的是避暑行宫,但是平山填谷,工程也非常浩大,修建时耗费了大量的人力物力。为了尽快完工,作为总监的杨素操之过急,又很严厉,导致数万服役的民夫死亡。《资治通鉴》记载说:“疲屯颠仆,推填沟坎,覆以土石,因而筑为平地。”可见,督工的人对待役夫的手段是极为残忍的。

从隋开皇十三年(公元593年)二月施工至开皇十五年(公元595年)四月竣工,仅历时两年三月,一座“崇台累榭”、“制度壮丽”的宫城便建成了。整座宫殿因山随势,构思奇巧,独具匠心。这座周长一千八百步的宫城由外城(又称僚城)和内城构成,宫城缭墙环绕周围山头而建,主宫殿中轴线呈北斗七星状分布。

内城以天台山为中心,在天台山的极顶之上建有面阔五间、纵深三间的大殿,殿前建造有南北走向的长廊,人字拱顶,迤延宛转。大殿前端有两阙,比例和谐。天台山东南角有东西走向的大殿,四周建有殿宇群;在杜水的南岸还修筑了高大的土阶,土阶上修建了阁楼,阁楼的北边修建了长廊用以连接杜水,杜水之上架桥直通宫内。

隋文帝杨坚取“尧舜行德,而民长寿”之美意,把新营造的避暑行宫命名为仁寿宫。据《隋书》、《唐书》记载,仁寿宫有:大宝殿、丹霄殿、咸亨殿、御容殿、排云殿、梳妆楼等。屏山下聚杜水成湖(时称西海)。这座富丽堂皇的避暑行宫名曰“仁寿”,但从开工以来,似乎就从未太平过。

隋开皇十五年三月,隋文帝杨坚初次来仁寿宫避暑。为建仁寿宫而死的部分役夫的尸体被扔在路边没来得及处理,总监杨素下令立即焚毁。隋文帝知道此事后大怒,斥责杨素:“为吾结怨天下。”然而新的宫殿却得到了独孤皇后的欣赏,并对负责营造行宫的人说:“尔知我夫妇年迈无以自乐,盛饰此宫岂非忠孝。帝王法自古有离宫别馆,今天下太平,造此宫何足损费。”在这位强势皇后面前,隋文帝似乎也没了脾气,最终赏赐了总监杨素。

隋开皇十九年除夕之夜,隋文帝在仁寿宫中远望,见宫阙磷火弥漫,隐有哭声,派人察看后回报:“是鬼火。”隋文帝颇感惊悸,即谓:“此系修宫时服役而死的鬼魂。”随后即派人酾酒祭奠。这座营造在万人尸骨之上的豪华壮丽的夏宫,似乎一点也没有影响到隋文帝的情绪,依然尽情游乐。在他生命的最后十年,曾先后六次来到仁寿宫避暑。

隋开皇十九年二月,隋文帝第四次来到仁寿宫,这次一住就是一年零七个月,直到第二年九月才返回京师。这一次仁寿宫发生了一件有趣的事,隋文帝被独孤皇后气的离宫出走。事情的起因是宫中的美人北周大臣尉迟迥的孙女深得隋文帝的宠幸,这引起了独孤皇后的嫉妒,于是趁着隋文帝上朝之际杀了这位美人。隋文帝得知后,一气之下独自骑马离宫而去,径直进入荒山野谷二十多里,后被大臣高颎、杨素追回。独孤皇后自知理亏,向隋文帝赔礼请罪,加上大臣从中调解,最终获得文帝的原谅。

隋文帝和独孤皇后也是在仁寿宫走完他们最后的人生。隋仁寿二年(公元602年)八月,独孤皇后在仁寿宫去世。从此没人约束的隋文帝彻底放飞自我,和美艳绝世的的宣华夫人陈氏、容华夫人蔡氏打得火热。可能因为纵欲过度的原因,仁寿四年(公元604年)四月,隋文帝一病不起,七月,逝世于仁寿宫。

关于隋文帝的直接死因,坊间野史多有传闻,一致认为隋文帝是遭到急于篡位的杨广的谋杀。但是正史中却无此记载。《隋书》记载,隋文帝杨坚是因病而死;而《资治通鉴》中则出现了前后矛盾的两个记录:首先,采用了与《隋书》一样的记载,但接下来却绘声绘色地声称杨广调戏陈夫人,引起了病床上杨坚的醒悟,并且当即要召见被废的前太子杨勇。而杨广得到杨素的情报后,及时派亲信右庶子张衡入内“服侍”父亲,不一会儿,杨坚驾崩。最后“录事求实考信”的司马光在《资治通鉴》中对此事加了一句“故中外颇有异议。”于是,发生在仁寿宫中的这件蹊跷事,也就成了中国历史上的一个千古之谜。随后杨广在仁寿宫即位,是为隋炀帝。

隋亡唐兴,唐太宗李世民因常年南征北战而积劳成疾,群臣建议修筑离宫,以避长安酷暑。于是唐贞观五年(公元631年),唐太宗李世民下诏以隋仁寿宫为基础,加以修缮,改仁寿宫为九成宫,置九成宫总监管理宫室。“九成”之意是“九重”或“九层”,言其高大的意思。自唐贞观六年到贞观十八年,唐太宗李世民曾五次来九成宫避暑休闲。

唐贞观六年(公元632年),唐太宗李世民首次率文武百官到九成宫避暑。这次陪驾随行的官员人数众多,且天旱不雨,导致九成宫中的饮用水出现短缺。这让唐太宗“圣心怀之不忘”。这年四月,唐太宗和官员信步来到九成宫西寻找水源,发现地上一处土壤比其他地方湿润,于是他以龙杖疏导,竟喷涌出一股清泉。泉水清若镜,甘如醴,故名“醴泉”。宫廷中出现醴泉,被认为是祥瑞之兆。唐太宗遂命魏徵撰文,欧阳询书丹,铭碑立石,以记其事。这便是欧阳询晚年经意之作,历来为学书法者推崇,视为楷书正宗,被后世誉为“天下第一楷书”或“天下第一正书”的《九成宫醴泉铭》。

作为撰写铭文的名臣魏征,自然不会只是叙述九成宫的来历及园林建筑的精美壮观,更不会单纯的对唐太宗文治武功和节俭精神的歌颂了。他通过以仁寿宫和九成宫是先后承袭的关系同一座离宫,却产生了隋亡唐兴的两种截然不同局面的历史教训,尖锐地告诫唐太宗“黄屋非贵,天下为忧”,最后提出“居高思坠,持满戒溢”的谏诤之言。名臣、名文、名书,奠定了《九成宫醴泉铭》的历史地位。

作为皇家避暑休闲的圣地, 无论是隋仁寿宫,还是唐九成宫,似乎都不曾那么安宁。就在唐太宗第四次驻跸九成宫期间,发生了一件针对唐太宗的刺杀事件。

唐贞观十三(公元639年)四月五日,唐太宗再次前往九成宫避暑。随行的有大批文武大臣、嫔妃、皇宫侍从、侍卫人员以及一批护驾军队。在这批护驾的队伍中,有一个名为阿史那结社率的中级武将。他的哥哥突利可汗于唐初归顺大唐,先后封为右卫大将军、北平郡王、顺州都督之职,虽然没什么实权,但富贵尊荣盛极一时,突利可汗对唐太宗感恩戴德,倾心归附。

阿史那结社率沾了哥哥的光,也来到长安入朝为官,担任中郎将之职,属于皇帝的侍从武官。然而此人品行卑劣,阴狠毒辣,一味地钻营富贵,多次受到哥哥突利可汗的训斥,要他改恶从善。他非但不知悔改,反而对哥哥极为不满,居然向皇帝诬告哥哥谋反。唐太宗素知他的为人,对他不予理睬,而且连续十年对其不予晋升提拔。于是阿史那结社率对唐太宗怀恨在心,竟然要铤而走险,来个鱼死网破,刺杀唐太宗。

他利用自己的职务之便,了解到晋王李治将于四月十五日来到九成宫拜谒唐太宗。于是他提前带领四十余名心腹属下,暗藏在九成宫北门外,等待晋王李治入宫时趁机冲入宫中刺杀太宗皇帝。当他们在九成宫外隐藏一天也未见晋王李治出现,担心夜长梦多的阿史那结社率不得不发动强攻。由于事发突然,皇帝的禁卫军措手不及,阿史那结社率带人连发弓箭,直冲寝宫,形势十分危急。

一片混乱中,一个名叫孙武开的皇帝贴身侍卫大显身手,他平时不显山不露水,危急关头果断出手,显出英雄本色。他一边冲锋在前与刺客搏杀,一边从容不迫地召集侍卫们进行反击。阿史那结社率毕竟人少势弱,只得仓皇出逃,最后被禁军全部捕获杀死。

对于这样刺杀皇帝的谋逆之罪,一般都会株连九族,抄家灭门。但唐太宗却反应平淡,不搞株连不搞扩大,除了把阿史那结社率和几个首恶处斩,此外没有波及到任何人。这也显示了唐太宗李世民作为“天可汗”的不凡气度。这次九成宫事变,也是唐太宗李世民自唐武德九年玄武门之变后,最危险的一次经历。

唐永徽二年(公元651年),唐高宗李治下令修葺九成宫,并更名为“万年宫”, 意指颐和万寿。然而到了唐乾封二年(公元667年)又恢复“九成宫”原名。也就是说,历史上九成宫被称为“万年宫”的时间只有16年。就在这十六年中, 万年宫也发生了一件惊心动魄的事。

唐永徽五年(654年)三月,唐高宗李治携武昭仪在此避暑,此时的九成宫已经改名“万年宫”。 当年五月的一天深夜,碧城山上下了大雨,结果引发山洪。洪水冲开了万年宫的北大门(也叫玄武门),直泻宫中,宿卫的禁军士兵一看这阵势四散奔逃。正在北门城墙上值守的右领军郎将薛仁贵一边敲击报警,一边冲进皇帝寝殿,叫醒熟睡中的唐高宗李治和武昭仪,跑出宫殿,登上高处,此时大水已经淹进宫殿。

后来才知道,这场突如其来的洪水,淹死卫士和附近居民三千多人,冲坏宫内大小殿堂百余间,牛马不计其数。正是因为薛仁贵的及时呼叫,唐高宗和武则天才躲过了一次劫难,这或许是唐高宗李治遇到的最严重的一次生命威胁。半夜逃命,狼狈不堪,天亮之后才发现死了那么多人,心情惨淡可想而知。

唐高宗感念薛仁贵的救命之恩,对薛仁贵说:多亏了你,让我免为沦溺,现在我知道确有忠臣啊。为此,唐高宗还专门赏赐给薛仁贵一匹御马。二十八年以后,唐高宗对这次大水还是念念不忘,亲口对薛仁贵说:当年万年宫遭水,没有你的话我已经变成鱼了。

唐高宗李治曾先后八次来到九成宫避暑消夏,他在这里写下了著名的《万年宫铭》;他曾在九成宫咸亨殿里宴请朝廷重臣,在这里饮酒作诗,互相唱和;他在这里观赏《秦王破阵乐》,缅怀唐太宗;他在这里接见了来自中亚曹国、东亚新罗、东南亚林邑以及吐蕃等7个朝觐的使团,展现出唐朝对外交往的繁荣盛况。隋唐时期的多位皇帝,在九成宫“每岁避暑,春往冬还”,使九成宫一度成为当时的政治、军事、文化、宗教和外交中心。

唐贞观八年(公元634年),在九成宫南25里(今下永安村)增建了永安宫;唐乾封二年(公元667年),在九成宫增建太子宫。从此以后,九成宫再未修葺过,日渐败落。最终毁于唐开成元年(公元836年)的一场暴雨洪水之中。从营造到水毁,存世241年的避暑行宫从此消失于历史之中。

时光荏苒,斗转星移,昔日的隋仁寿宫唐九成宫,如今成为了遗址。那座被誉为“人间第一帖,天下无双铭”的《九成宫醴泉铭碑》,还有那座皇帝亲书的《万年宫铭碑》,仍静静竖立于遗址的碑亭中。那些殿、阁、廊基、柱石、水井等遗迹向世人诉说着曾经的辉煌。

免责声明:由于无法甄别是否为投稿用户创作以及文章的准确性,本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您通知我们,请将本侵权页面网址发送邮件到qingge@88.com,深感抱歉,我们会做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