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高祖是谁,李渊第28代玄孙是谁?
李火德
李火德(1206年-1292年),原名炳凤,字闽海,别号伯庄,生于福建省宁化县石壁村。宋朝官员,李氏入闽始祖,唐高祖李渊的第二十八代孙。
诗仙诗圣诗鬼诗佛诗神诗魔是谁?
诗人的这种雅号,一般是根据他们的创作风格或人物性格来取的,是高度概括的一种命名方法,特别唐朝时期,是中国诗歌文化的巅峰,有唐一朝出现的大神级诗人,比其他朝代加起来还要多,他们性格各异、诗风不同,于是后人便根据其特点,分别给了他们诗仙、诗圣等雅号。
诗仙:李白李白是诗仙,这个大家都知道,可为什么叫诗仙呢?
李白的诗飘逸绝尘,宛若一个仙人降临人间,李白好喝酒,也有人称为酒仙,李白字太白,更诱人说他是太白金星下凡,你看,不管怎么说,李白总是跟仙分不开。
李白被称为诗仙,除了他的风格如仙人一般以外,还因他另一个外号——谪仙人。
当年李白第一次出蜀,来到长安,遇到了当朝宰相、文坛领袖贺知章,这两个人年龄相差了几十岁,地位更是云泥之差,但李白当时已经小有名气,他把自己出蜀时所作的《蜀道难》呈递给贺知章,老贺头读了一遍后,指着李白鼻子就说:你丫不是人!你丫是谪仙人!
于是,李白谪仙人的名号就传开了,诗仙的雅号也就坐实了。
诗圣:杜甫有人说,圣不如仙,所以杜甫是不如李白的。
这话我不同意,李白杜甫代表着中国诗人的最高峰,是诗坛上缺一不可的双子星,根本没有高下之分。如果说李白是飘逸绝尘的天仙下凡,那杜甫就是一个尝遍人间疾苦的圣人。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圣人是知行完备至善之人,才德全尽才能称为圣。
很明显杜甫就是这样一个人,他没有李白的浪漫绚烂,却特有自己的沉郁顿挫,在国家最危难之际,杜甫没有屈服于叛军,没有放弃过希望,在安史之乱期间,老杜的编年史式的诗歌,用最艺术的方式,记录下了最惨痛的历史,因而被称为“诗史”。
老杜的诗紧密结合实事,却又穿插着自己的感情,境界十分广阔,最重要的是,老杜思想受儒家思想影响,按照儒家思想,知行至善、能替百姓着想、为国家分忧,就是圣,故而,杜甫也得到了诗圣的称号。
诗魔:白居易李白杜甫是中国诗坛的双子星,那加上白居易,就是三巨头了。
和李白杜甫不一样,白居易被称为诗魔,不是因为他的风格,而是他作诗时的状态。
中学课本上说到白居易,他的风格是简单易懂,他会拿着自己的作品去给邻家老太太读,直到老太太都能读懂没有疑问之后,一篇诗歌才算完成。
白居易晚年欣赏一个后生,名叫李商隐,他曾经疯狂地表示:下辈子我要给李商隐当儿子。
白居易诗兴一来,就如一头发情的母牛,谁也拉不回来,他自己曾作《醉吟二首》,其中写道:
“酒狂又引诗魔发,日午悲吟到日西”。人们说“不疯魔不成活”,白居易对诗痴狂的状态,就跟入魔一样,后人便根据他那两句诗,称之为“诗魔”。
诗佛:王维王维笃信佛教,这大概是受了其母的影响。当年王维建辋川别业,一方面是因为寄情山水,另一方面也是为了给母亲吃斋念佛找一个僻静处。
王维把佛融入了自己的诗中,那些诗词读来,看似是在描写山水之美,但你细细品味,便会觉得禅意绵绵。
这主要是因为王维的诗恬静淡雅,充满了对田园生活的向往,没有纷繁复杂的情绪,便如一个修行之人,世俗的一切都与我无关,眼中只有这片山水。
我们说王维的诗有禅意,到底什么叫禅意呢?词典说,禅意就是禅心,就是清空安宁的心。如果真能把王维的诗读透了,你会觉得心静下来了。
因而,以禅入诗的王维,被称为“诗佛”。
诗鬼:李贺盛唐有李杜,晚唐有小李杜,李贺就是小李杜中的小李白。
说来也巧,李白是仙,小李白是鬼,总之,他们都不是人。
李贺的诗读来也很浪漫,但李白的浪漫是恣意狂妄,而李贺,瑰丽绚烂。
在诗中,李贺喜言神鬼之事,他想象丰富,常用神话故事入诗,以托古寓今,如《苦昼短》一诗,他就写:
“吾将斩龙足,嚼龙肉,使之朝不得回,夜不得伏。”《秋来》一诗,他又写道:
“思牵今夜肠应直,雨冷香魂吊书客。秋坟鬼唱鲍家诗,恨血千年土中碧。”你看,他总是能把心中的情思,与鬼神结合,凝成瑰丽冷峭的语言,故而人们说他创作的诗文是“鬼仙之辞”,又有“太白仙才,长吉鬼才之说。
因而,李贺被称为“诗鬼”。
诗神:苏轼宋之一朝,是词的春天,诗歌有所衰落。因此,这些雅号在唐朝之后,就很少见了,苏轼被称为“诗神”,大概是因为他代表了宋诗的巅峰,基本上也是诗这种文学体裁在中国历史上最后的巅峰。
这个称号是明朝人袁宏道给起的,也得到了世人的认同。
袁宏道说:李白能虚、杜甫能实,而苏轼之诗,出世入世,皆有学问见识,虽然跟李杜相比还是有点差距,但时也命也,并非才情不如李杜。
因此,苏轼挥洒自如,清新刚健的诗风,被称为“诗神”。
好了,以上就是对这些诗人雅号的全部解释,另外还有很多诗人拥有这样的雅号,如陈子昂被称为“诗骨”,因为他“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有风骨;郊寒岛瘦的孟郊和贾岛,分别叫“诗囚”、“诗奴”,都是指他们作诗的状态;还有孟浩然谓之“诗隐”,隐者隐士也,因一句“不才明主弃”得罪皇帝,仕途画上了休止符,从此寄情山水,做了一名隐士,成了山水田园派的代表。
总之,从一个诗人的雅号,就能大致推断出这个人作诗的风格,了解这些,对于读诗学诗是有一定帮助的。
李渊为什么叫唐公?
主要原因是因为李渊的祖父李虎是北国的开国功臣,李渊在自己的祖父与父亲去世以后,年仅七岁的他,就已经有了自己的爵位了就是唐国公。因为他从小就属于贵族,而唐国公这个称号,在全国各地都知道,所以在他称帝以后,就用了自己的爵位的称号也就是“唐”。
另外,用“唐”这个国号的背后还蕴含着一个大的含义,在远古时期有一个出现过“唐”但它是陶唐氏,相传它是一个远古时期的一个部落的名字,位于平阳,部落的首领就是我们熟悉的尧,后来世人称为“唐尧”,而唐尧的后人,延续了很久很久,而李渊将国号定为“唐”也有自己的国家能像唐尧一样永留后世的意义。
还有一个传说,就是在李渊起兵前,去参拜蒙山大佛,当天晚上就做了一个梦,梦中看到蒙山到处都是佛光普照,光中一个身穿铠甲的天神慢慢的降落在李渊身边,手中拿着一个旗子上写一个唐字,并听到天神说:“得晋阳者得中原,得中原者得天下。”后来李渊从梦中惊醒后,更佳坚定了起兵反隋朝的信心。
李世民是谁的孙子?
李昞的孙子。
李世民的父亲是李渊,李渊的父亲是李昞。
李昞(536年-573年),死时37岁。南北朝时期北周人,祖籍陇西,妻为元贞皇后独孤氏。 他出身陇西李氏,家族世代都仕于北朝,其父李虎为西魏八大柱国之一,称陇西郡公。551年,李昞承袭为陇西郡公,564年,加封唐国公。曾任北周安州总管,国柱大将军。隋时继续为唐国公,死后谥唐仁公。 李渊登位后,他被尊为皇帝,庙号唐世祖,谥号元帝。
为何其名声远不如其子唐太宗?
唐高祖李渊称帝时间不很长,是位享福的皇帝。他是真正的开国皇帝,首义首功非他莫属,但历史对他的歌颂好评也不多,而且一些烂事跟他也有关,所以他的名声远不及如他的二儿子唐太宗李世民。
李渊当初是晋阳太守,手握重兵,却也因受隋炀帝猜忌,担心受怕,深感自危,又不敢乱动。因为当时宫中阴传,有李氏要夺天下,己有李姓官员被抓被杀,一干人李姓官员人人自危。适逢天下大乱,瓦岗军起义,杨玄感造反,窦建德举义,各地纷纷起事,李渊手握州兵静观末动。早有文官刘文静,裴寂,结交李渊,见天下动摇,参谋劝进李渊起事。又有李世民力劝起事用兵,李渊不从,李世民大哭,认为祸将临头,李渊终于醒悟,多次依李世民计谋战略行事。于是李世民英武逐渐显露。
收罗了瓦岗寨一班人马,灭窦建德大军,攻灭京城王世充势力,逐渐平定各路反王,豪强。高祖李渊也登基称帝了。之后重臣刘文静与裴寂争功有矛盾了。刘文静认为自己有功反而屈居裴寂之下。李渊不能很好调解反而致使刘文静犯事被杀。是不能用人之失。
史称李世民,英明神武,身先士卒,能冲锋陷阵。麾下战将如云,谋士林立得展其才。因为是老二,只能封唐王,不能立为太子和皇位继承人。
而史称高祖李渊,在当初起事和打天下时,曾暗示过李世民两次,如得天下可以共享的意思。等坐稳了皇位,反而忘了,对李世民反而加以抑制。这就为太子李建成和李世民争夺继承人埋下祸根!
李渊贪享酒色也老了,但也没有传位于太子的想法,太子李建成看在眼里,急在心里,百般奉献,讨好后宫。非常害怕李世民,功高势大,对自己上位不利,三弟李元吉心也黑,想利用俩哥争斗夺得兵权最终上位。于是老大,老三联手,设谋削夺李世明兵权,调散其手下战将谋士。离间收买不成,又设计将李世明下狱,先是想法酒中下毒,谋害不成。又蒙混皇上李渊。而李渊确实没把握好家事国事。终于引发了玄武门之变!有尉迟恭,徐茂功,等一班人防卫,保护,射杀了哥哥太子李建成,老弟李元吉,逐拥兵自重,高祖李渊见状,自知难办,只有李世民一个了!只好顺势立为太子封唐王监国,高祖李渊就做名义上的皇帝,之后高祖李渊为求自保只好传位李世民,自己灰溜溜下来了。李世民凭借自己的实力,文武人才的拥护终于当上皇帝,是为唐太宗。
李世民必仅是兄弟争斗得来的皇位,有点不好听,为了获得人心,小心在意,免罪启用两兄弟手下的官员,招揽天下人才学士,开疆辟土,励精图治,在位时间也长,兴修历史,表彰文武功臣,武有秦琼,程知节,薛仁贵,文有徐茂功,魏征,房玄龄等,所以记载他的功劳事迹也很多。好名声远远超过了高祖李渊。连太子旧臣魏征也被重用为宰相,对他忠直敢言,逐有:吾有三镜名言佳话: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史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知得失!成就了贞观之治,太平盛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