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枚是哪个朝代的,有哪些诗人词人散文家是姓袁的?
公安三袁(又称三袁)是指明代晚期三位袁姓的散文家兄弟,他们分别是袁宗道、袁宏道、袁中道。由于三袁是荆州公安县长安里(今中国湖北省荆州市公安县)人,其文学流派世称“公安派”或“公安体。袁枚:清朝时期的文学家,散文家,别号为随圆老人,其文采奕奕、才思敏捷,诗文的形式风格等都不拘形式。“枚”意为树干、枝条,引申义为开枝散叶、繁荣昌盛。
人不黄色枉少年谁说的?
1. 人不黄色枉少年是一句俗语,意思是年轻人不应该只顾玩乐而浪费时间。2. 这句话的原因是因为年轻人的身体和精力都处于最好的状态,应该充分利用这段时间去学习、成长和实现自己的梦想。3. 是指年轻人在黄金时期应该注重自我提升和发展,通过学习、工作和锻炼来积累经验和知识,为将来的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红楼梦后四十回真不是曹雪芹写的吗?
引子
“鲥鱼多刺,海棠无香,《红楼梦》未完”,此张爱玲之“人生三恨”也。张写过一本《红楼梦魇》,在书中她说:
小时候看《红楼梦》看到八十回后,一个个人物都语言无味,面目可憎起来,我只抱怨怎么后来不好看了?仍旧每隔几年又从头看一遍,每次印象稍有点不同,跟生命的历程在变。……很久以后才听见说后四十回是有一个高鹗续的。怪不得!也没深究。关于《红楼梦》的作者,对于绝大多数普通读者知道的是曹雪芹著,高鹗续写。然而实际情况呢?这只是学术界比较主流的观点之一,却并非定论。以下就学界对此问题的不同看法略作总结。
“无名氏”说程伟元在程甲本的序文中说《红楼梦》本名《石头记》,作者相传不一,原目一百廿卷,今所传只八十卷,后经其数年以来潜心收集,仅积有廿余卷。一日偶于鼓担上得十余卷,遂重价购之,后又同友人细加厘剔,截长补短,抄成全部……
高鹗亦有一篇序文附和。
先不论二人之言真假与否,这是观点之一,意即作者未知,小说开篇出现的“曹雪芹于悼红轩中,披阅十载,增删五次,纂成目录,分出章回”,“曹雪芹”或是作者托名。
因此,有种观点认为,根本不存在曹雪芹这个人,不单前八十回,整部《红楼梦》都是“无名氏”所著。
“曹雪芹+高鹗”说自乾隆五十六年(1791)“程甲本”问世以来的100多年间,各家评点相继发行。然而,对于作者、题旨、人物的意义与价值等问题,人们大都只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直至胡适的《红楼梦考证》出版,才真正为红学研究开创了一个崭新的局面。此前,王国维先生曾在其著作《红楼梦评论》中郑重提出:应对《红楼梦》作者之姓名与其著书之年月固当为唯一考证之题目。而对此实现重大突破并完成此重大命题者正是胡适。
胡适运用科学的方法,以“大胆的假设,小心的求证”为原则,创立“考证派”新红学,将《红楼梦》的著作权还给曹雪芹。不仅如此,胡适还整理出大量曹雪芹的家世材料。其后的一大机缘是甲戌残本的出现,对胡适的研究功不可没。《脂砚斋重评石头记》残本16回抄本,是迄今所知最早且最接近曹雪芹原稿的抄本,其间有大量其他版本所没有的脂砚斋评注,胡适也因此发现了更多曹雪芹著书的新证据。
其后,胡适又通过大量科学的方法求证,得出120回本《红楼梦》后40回是高鹗续书的结论。胡适首先列举一系列“外证”证明后40回是高鹗“狗尾续貂”,再提出多项“内证”,以证明续书并非曹雪芹手笔。为此,胡适引用俞平伯对程甲本前80回与后40回对比的研究成果三条:①与第一回自叙的话不合;②史湘云的丢开;③不合作文时的程序。此外,胡适还认为小红的故事,香菱的结局,以及宝玉忽然肯学八股并考中举人都与作者前文主旨有悖。
胡适先生治学严谨,单对曹雪芹的生卒年一项,自1921至1961年的40年间便有过六次修正。也因此,胡适的研究,迄今为止只能说尚存漏洞,可以质疑,但并无一人可以拿出十足的证据彻底推翻。
质疑之声《红楼梦考证》出版以来,至今仍被学界主流所普遍认可。但也有小部分质疑的声音,有人曾提出所谓的“脂本伪造”、“胡适受骗”之说,其多为远离常识的无稽之谈,本无需多加评议。
但近年来却又有某民间“野生”红学研究者,提出包括胡适、蔡元培、周汝昌、冯其庸等在内的学者们集体造假的论调。他主要的论据是对比了不同版本的“脂评本”笔迹,得出包含胡适研究证据之一的“甲戌本”在内的诸多脂评本皆为其售卖者陶洙伪造,意即“脂批”为假。
其实,无需反驳其在不同版本间字迹对比时样本选择方面的漏洞,单拿出一个“列藏本”便可将其结论推翻。“列藏本”中存在大量的“脂批”,且很多与“庚辰本”中的“脂批”相同。“列藏本”是在清道光十二年(1832)由库尔良采夫带回俄国的,而陶洙生于清光绪四年(1878),请问他如何能够伪造“列藏本”中的“脂批”?
乾隆年间的清朝宗室裕瑞,堪称研究《红楼梦》续书第一人,在他的《枣窗闲笔》中也早提及过“脂砚”。
何况胡适的考证并非孤证,除去袁枚的《随园诗话》,另有雪芹好友敦诚、敦敏的诗证等等。
“曹頫”说关于《红楼梦》百二十回本作者是曹頫的说法,近些年来确有此声音。袁枚在《随园诗话》中记载:
康熙间,曹楝亭为江宁织造,每出,拥八驺,必携书一本,观玩不辍……其子雪芹撰《红楼梦》一部,备记风月繁华之盛。中有所谓大观园者,即余之随园也。这也是胡适断定曹雪芹为《红楼梦》作者的证据之一,但也有人指出此为后人造假。在《随园诗话》中还有如下这句:
雪芹者,曹楝亭(曹寅)织造之嗣君也,相隔已百年矣。袁枚比曹雪芹只小一岁,不可能“相隔已百年”。嗣君即过继子,而曹頫恰是曹寅的过继子。因此有人据此认为袁枚所指是曹頫。
有没可能雪芹即曹頫同一个人呢?笔者未做深入研究,仅在此抛砖引玉。
“续书绝无可能”说确实有一部分学者认为,百二十回《红楼梦》全书作者都是一个人,后四十回也绝无可能是他人续书。台湾学者白先勇在他的著作《白先勇细说红楼梦》中便持有这一观点。他认为“这么千头万绪的一本书,由另外一个人续,能够贯穿简直不可能。”至于其他人认为的后40回中与前文不符的情节内容和人物性格转变等,白先勇也都在书中给出了自己的理由。甚至熟读《红楼梦》者都能感受到的前后文笔差异,白先生也给出了自己的看法:前八十回写贾府之盛,文字应当华丽;后四十回则是贾府之衰,文字的调子自然要降低,文字并不差。
对此,笔者不敢苟同。同为台湾学者、台大的欧丽娟教授也坚决予以反对。她认为:后四十回绝无可能全是曹雪芹的手笔。欧丽娟教授从事《红楼梦》研究多年,她虽然持有后四十回为续书的观点,但同大部分理性学者一样,不完全否定续书部分的成就。鸥教授认为:虽然高鹗续书有许多不堪之处,但并非所有情节及人物性格都有违于前八十回作者意图。例如林黛玉诸多行为的转变、劝宝玉好好读书等情节。这种写法虽非曹雪芹亲笔,但其实反而是延续前八十回林黛玉的成长,是人物性格发展的体现。
同样,胡适、鲁迅等前辈学者,在批评高鹗“狗尾续貂”之不足以外,也肯定了他的好处,例如在《红楼梦考证》中,胡适写道:
平心而论,高鹗补的四十回,虽然比不上前八十回,也确然有不可埋没的好处。他写司棋之死,写鸳鸯之死,写妙玉的遭劫,写凤姐的死,写袭人的嫁,都是很有精彩的小品文字。最可注意的是这些人都写作悲剧的下场……作一个大悲剧的结束,打破中国小说的团圆迷信。这一点悲剧的眼光不能不令人佩服。其他除了以上几种有代表性的观点外,关于《红楼梦》作者问题,其实还存在大量其他说法。例如有苏州“吴梅村”说、如皋才子“冒辟疆 ”说等。笔者还曾看见过一个什么“郭姓女子”说,此观点认为《红楼梦》作者是康熙朝时“江南第一清官”施世纶的养女、三儿媳郭姓女子。这类非主流的论调有一个共同的特点,便是普遍还在玩儿穿凿附会那一套,处于与实力派论辩的幼稚阶段,所引论据漏洞百出,根本站不住脚。
他们的“考证”方法也可谓五花八门,其中不乏利用《红楼梦》的写作语言进行对比。主张湖南“郭姓女子”说那边找出一堆例子都是“湘土湘音”;如皋“冒辟疆 ”说那边考证出来又都是江苏方言。
笔者看来,这种研究方法是不够严谨的。若论及《红楼梦》的写作语言,抛开目前通行各版本与作者原作的差异性不说,它简直就是个南北方言大杂烩,或者说书中所用方言,于今早已成为多地共用语。即便由此入手研究,也应该考证成书年代当时当地的方言情况,否则一定是越“考”越晕,越“考”越乱!事实上笔者在书中看见更多的还是北方方言,例如,第八二回:“﹝ 黛玉 ﹞正要蒙矓睡去,听得竹枝上不知有多少家雀儿的声儿,啾啾唧唧,叫个不住”。“家雀儿”,就是北方话的麻雀,一般人也不知道“雀”字的发音在此为“[qiǎo]”。
其实出于好奇,笔者也曾以“红楼作者习惯用语”为切入点,做过一点小小的尝试性研究。具体方法是,检索百二十回程乙本,全篇共出现“也未可知”32次;“都笑了”52次;“极好”19次;“真真”56次;“可怜见”18次。而在这些语言的使用频率上,笔者并未发现后40回比前80回少,自然也没发现刻意模仿的痕迹。但能就此认定百二十回是同出自一个作者之手吗?答案显然是否定的。
犹如在思想内容方面,鲁迅说过:
一部《红楼梦》,经学家看见《易》,道学家看见淫,才子看见缠绵,革命家看见排满,流言家看见宫闱秘事…其实在它的写作语言上又何尝不是如此呢?就好像一个大观园,有说是写南京的,有说写北京的,清袁枚说大观园写的就是他自家的随园,而顾颉刚就此考证为假。笔者读《红楼梦》,则发现大观园里不止一处有关于“火炕 ”的记述,当然也有人说,这里指的是南方的“炕榻”,并无火,此又有待再做考证了。
仍旧胡适的说法较为理性:
雪芹写的是北京,而他心里要写的是金陵,金陵是事实所在, 而北京只是文学的背景。当然,关于大观园,还有俞平伯的“北主南从说 ”、“可南可北说”,周汝昌的“恭王府说”等等不一而足,在此不做讨论。
结语一部《红楼梦》,对于作者来说“字字看来皆是血,十年辛苦不寻常”。而对于研究者呢?已经走过了百年不止,不知道还能走多远,还会走多远?二百年过去,这部传奇小说的作者依然成谜,也或许永远不会有答案吧!
历史上姓袁的名人有哪些?
袁绍,袁术。同父异母的兄弟,四世三公,袁绍曾经是后董卓时期最有实力的大军阀,袁术曾经称帝。
袁天罡,著名的预言家。他的父亲袁守诚还在西游记出场过。
袁崇焕,明末的蓟辽督师。
袁枚,清代名人,做过大官,美食家。
袁世凯,大卖国贼。他儿子袁克文,著名书法家。
妲己只是女官的称谓?
商纣王宠爱狐狸精妲己,结果导致商朝灭亡,《封神演义》里把这一段历史写成了精彩的神话故事,妲己也从此成为了狐狸精的代名词。
然而,清朝的袁枚对这段历史却有不同的见解,他认为:妲己并非单指某一人,“妲”是商朝女官的称呼,“己”是指女官级别名次,因此妲己不是人名。
袁枚的独特见解来自他的著作《子不语·纣之值殿将军》,故事也同样充满玄幻和神话色彩:说是清朝时期,有一位智果僧人特别喜欢云游四方,经常没事就去各大名山古寺。有一天他来到一座不知名的大山,却在山里迷了路,不知不觉走进了一个石洞里。
石洞看上去很干净,智果僧人往洞内走去,只见有一名道人端坐在洞内的一块大石上,身上披着树叶做的衣服,下身穿着树滕编织的裤裙。智果僧人以为自己遇到了神仙,连忙上前参拜说:“我在此遇到仙人真是三生有幸,希望仙人能够为我指点迷津,我愿接受仙人的教诲。”
道人摆摆手说:“这里没有神仙,我和你一样是人。你来这里做什么?”
僧人回答说:“我进山好多天了,转来转去都找不到下山的路,现在又饥又渴,能不能给我一些仙酒喝?”
道人笑着说:“饿成这样还想喝酒?我去后山给你找点吃的吧,你在这里稍等片刻。”
没多久,道人拿着一个圆圆的东西回来了,只见这圆物上有螺旋的形状。道人将此物砸开,把里面的浆液喝完,剩下的果实交给智果僧人。僧人捧在手里纳闷,心想这东西看上去像椰子,却没有坚硬的外壳。道人见僧人不敢吃,便解释说:“这是千年茯苓,好东西啊!”智果僧人这才拿起来吃里面的果肉。
道人在一旁看着僧人问道:“岳飞将军还好吗?秦桧这个大奸臣死了没?”
智果僧人抹一抹嘴说:“岳飞将军是宋朝的,现在是大清朝,都隔了好几百年了。”
说完就把《宋史》中关于岳飞的记载都给道人说了一遍,道人听完仰天长叹:“岳将军最终还是没能幸免!”说完大哭起来,一边哭一边给智果僧人说自己的身世。
原来这位道人名叫周通,是岳飞手下的一名小将。当初秦桧用金牌召岳飞回去的时候,周通就知道这是秦桧的奸计,回去肯定凶多吉少,于是逃进了这座大山,并吃了山中的一种灵草获得不死之身。在这里,周通还拜了一位高人为师,他的师傅叫他不要离开山洞,不然就会死。
周通说完自己的经历后对智果僧人说:“你快快离开这里,晚了恐怕会有性命之忧。”智果僧人听完非常害怕,连忙拜别周通后离开。
从山洞出来,智果僧人一直沿着蜿蜒的山路走去,忽然看到山崖上坐着一个巨人,有一丈多高的身材,身上长满了绿色的毛。僧人被眼前的怪巨人吓到了,他转身再次朝山洞方向跑去,并将巨人的事告诉了周通。
周通笑着说:“你不用怕,那是我师傅商商,他原来是商纣王的值殿将军,因为飞廉和恶来要害他,所以才躲避到这座山里。他平时喜欢吃野兽,因此长相也变得和正常人不一样。你可以去拜访他,顺便问问他一些商朝时候发生的事。”
智果僧人觉得自己平时智商不是很够用,知道的事情太少了,今天有这么个机会可以拜访二千多年前的高人,这是充值智商的好机会啊!于是再次来到山崖前,对着巨人礼拜,然后问道:“我听说商纣王是因为宠幸妲己才导致商朝灭亡,具体是怎么回事?”
巨人诧异地说:“你搞错了吧?妲者,是南宫女官的称呼;己戊者,是女官排列的名次。商朝女官有很多,不知你想问哪一位?”
智果僧人被巨人问住了,他哪知道纣王最宠幸的是哪一位啊?于是又换了一个话题:“听说文王受了天命,所以才灭了商朝建立周朝,这又是怎么一回事?”
巨人回答说:“我不知道你说的文王是谁,莫非是西伯侯姬昌?这个人对纣王向来都是非常恭敬的,他并没有称王。”
巨人觉得智果僧问的问题很怪,于是反问道:“你说的这些事都是谁告诉你的?”
智果僧人回答说:“我在书上看到的。”
巨人再问:“什么是书?”
僧人用手比划出书的模样,巨人笑道:“我在商朝的时候没见过这种东西。”
说完,巨人用一只手臂挽起智果僧人飞一般地跑起来,崎岖的山路在巨人脚下就像是平地一样。没多久,巨人将智果僧人放下,并拱手告别,僧人再看周围,已经到了天台县的郊外了。
故事到这里就结束了,袁枚在故事中说了两个朝代的历史事件,一是宋朝时期秦桧陷害岳飞,另一个是商朝时期的那些事。
这里比较新颖的是商朝的事,与史料上记载的完全不同史料记载,妲己是商朝时期有苏部落的美女,商纣王帝辛攻打有苏时得到了妲己,并娶她为妃,从此沉迷于女色而荒废朝政,最终导致商朝灭亡。
袁枚认为,妲是商朝女官的称呼,而己则是排名。“己”字在天干排第四,如果用天干地支的规则去理解,确实是次序的意思,但是己字排第四,那么妲己自然就是排行第四名的女官。《子不语》中的巨人却不知僧人问的是哪一位女官,显然是不对的。
从巨人的名字来看,他的身份不一般。商高是历史上有名的数学家,他也是世界上最早提出“勾股定理”的人。
据《周髀算经》记载:“故折矩,以为勾广三,股修四,径隅五。”
商高提出直角三角形“勾三股四弦五”的定理,比毕达哥拉斯定理还要早五六百年。袁枚在故事中提到这个人,并把他写成是隐世的高人。但在真实的历史中,商高并没有逃进深山,他在周成王时期被封爵,而且还和周公旦一起探讨过学术问题。
故事中欲迫害商高的飞廉和恶来,历史上也确有其人,他们是父子关系,飞廉为父,恶来为子,两人都对商纣王非常忠心。这两个人在正史上的记载很少,恶来是武王伐纣时被杀,飞廉则在北方为商纣王立坛的时候死去。他们父子俩都是商纣王手下的勇将,据《史记·秦本纪》记载:
“蜚廉生恶来。恶来有力,蜚廉善走,父子俱以材力事殷纣。”
关于商高的身份,从他的名字和封为“商子”的爵位来看,他应该是商朝王室家族的成员。如果真是这样,那么他后来被周朝优待也可以看出,他应该像微子启一样投靠了周朝。飞廉和恶来效忠于商纣王,对于这样的叛徒自然是不会放过,因此《子不语》中飞廉父子要加害商高也是合理的。
至于姬昌,确实没有称王,他对商纣王恭敬也是有可能的。自从他在尤里被囚禁后,心里就一直想着要将自己的产业做大做强,并且利用纣王赏赐的“征伐之权”,不断占领周围的小国。
姬昌对商纣王恭敬,实际是想借助天子之名获得征伐的借口,这样才能名正言顺地开疆扩土。他不称王只是时机未到,等姬姓家族有了足够的实力,也就是姬发继承父业的时候才称王,而文王这个称号是他儿子追封的。
结语袁枚通过神话小说表达了自己对历史的独特见解,其中妲己的解释基本上与主流的史书完全不同,属于脑洞大开的想法。但是这个故事中的一些历史人物和事件,还是有一定的史料作为支撑,并非作者凭空想象。
袁枚通过这则故事是想告诉我们“尽信书不如无书”的道理,特别是最后僧人表示自己是从书中看到这些历史时,巨人表示“我当时尚无此物”,这句话更是表达了作者对一些史料的质疑态度。
关于这则故事,大家有怎样的见解呢?欢迎在下方评论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