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隆基怎么死的,如果你穿越成为唐玄宗李隆基

天美资源网

李隆基怎么死的,如果你穿越成为唐玄宗李隆基?

唐玄宗的前半生,可谓是光辉岁月,堪称大唐最靓的仔!

可是到了后半生,小日子过得美滋滋,胆子也肥了,做了一大堆错事,差点把巅峰时期的大唐带入万劫不复的深渊。

李隆基怎么死的,如果你穿越成为唐玄宗李隆基

那么这位曾经最靓的仔唐玄宗,究竟犯了哪些错误呢?

第一,唐玄宗重用李林甫、杨国忠等一批奸臣。第二,唐玄宗过分放大了安禄山的权势。第三,禁军和边镇的实力发生了颠倒。

这三个错误,几乎都是致命的。犯任何一个错误,都可能把唐朝一波带走,而唐玄宗三个错误都给犯了,还能挺住,可见他打下的开元盛世底子有多厚了。

面对这些错误,那么唐玄该如何破局呢?当然了,我们现在分析,自然是以马后炮的口吻来看待这些事情了,但完全可以讨论一下破局的方法。

一、唐玄宗不该重用李林甫和杨国忠。

第一,针对太子李亨的李林甫。

李林甫是怎么火起来的呢?需要感谢两个人,一个是武惠妃,一个是韩休。

当初武惠妃想要把自己的儿子寿王李瑁扶植为太子,所以李林甫看准时机,果断投奔到武惠妃那儿,并且发誓一定会效忠寿王李瑁。这可把武惠妃给感动坏了,所以她常常会在唐玄宗耳边说李林甫的好话。

原本中书令萧嵩推荐了韩休为侍中,结果这事儿被高力士知道了,他立马把这件事告诉了李林甫的老情人武氏,武氏便将此事透露给了李林甫。

李林甫多鸡贼啊,二话不说便提前告诉了韩休。这下韩休对李林甫的感情倒是很好,反而跟萧嵩发生了很大的矛盾。在韩休和武惠妃的共同努力之下,李林甫成功登上相位。

所以说唐玄宗想不中用李林甫,的确是一件难事,毕竟又有耳旁风,又有朝中重臣的推荐。不过武惠妃去世以后,唐玄宗废掉李林甫,倒是一个机会。

不得不说,李林甫对寿王李瑁是真心好,就算武惠妃去世了,李林甫依旧一个劲儿地撺掇唐玄宗立李瑁为太子,直到有一天,李瑁的媳妇儿杨玉环,成了唐玄宗的媳妇儿。。。

此后李林甫便极力打击新太子李亨,把李亨搞得战战兢兢。可以说没有李林甫的打击,李亨还真的未必会担心老爹唐玄宗会废了他,也就未必会提前登基了。

第二,啥也不懂的杨国忠。

再看看杨国忠,这就比较简单了,因为唐玄宗喜爱杨贵妃,所以刻意提拔了杨国忠。这样的唐玄宗,真是第一次见,怎么有点儿舔狗的意思呢?

杨国忠比李林甫还要过分,他什么都不懂,却偏偏要对南征北战的事情指手画脚,结果搞得朝廷的指令错漏百出。两次针对南诏的天宝战争,均以唐朝的战败而告终,这为后来大理国的独立,奠定了基础。

由于安禄山瞧不起靠关系上位的杨国忠,所以杨国忠整天找安禄山的麻烦。宰相和节度使之间的斗争,也是后来安史之乱爆发的重要原因。

所以如果唐玄宗能将对杨贵妃的爱和对杨国忠的重用,分成两件不同的事情来看的话,那么大唐或许还有希望继续兴旺发达下去。

二、唐玄宗应该约束安禄山的权力。

李林甫虽然祸国殃民,可是他对安禄山的压制,倒是很让人解气。只要李林甫还在,安禄山在他面前,总是规规矩矩的,像个做错事的孩子一样。

而唐玄宗也乐于见到这种场景,所以说如果这种局面能长期保持下去,即使李林甫是个祸害,也不至于酿成安史之乱这样的大麻烦。

可惜李林甫去世了,杨国忠实在是没本事压制安禄山。这下子算是彻底完犊子了,安禄山的升迁之路,几乎是势不可挡的局面。

几年一混,安禄山就成了平卢、范阳、河东三镇节度。手握三镇兵权,这是什么概念?当时唐朝一共才十个边镇节度使,安禄山一个人就占了三个,不敢想象。

因此杨国忠一天到晚在唐玄宗跟前说安禄山的坏话,甚至扬言安禄山铁定会造反。可是安禄山的骚操作,彻底打消了唐玄宗的怀疑。

首先,安禄山收买了唐玄宗派来的使者,所有前来探听消息的使者,回去都告诉唐玄宗,安禄山是个老实巴交的人,不会造反。其次,安禄山又拜杨贵妃为干娘。这事儿够恶心人的,你做她爹都够了,你还拜她为干娘?那么唐玄宗不就是安禄山的干爹了嘛!这又拉近了两人之间的关系。再者,杨国忠希望唐玄宗召见安禄山,并且断言他不敢来。结果安禄山胆子很肥啊,为了打消唐玄宗的怀疑,果断前来跳了一支胡旋舞。

从此以后,你再跟唐玄宗说安禄山要造反,唐玄宗反而会把你给收拾了!这就是安禄山的厉害之处。杨国忠是真的废物一个。

由此可见,要想挽回大唐,唐玄宗应该限制安禄山的权力。尤其是军权,不能他要什么就给什么,最多给他一个节度使做做,单靠一镇,不就翻不起大浪了嘛!

三、唐玄宗应该加强禁军,削弱边军。

为了守卫边疆,唐玄宗对各地节度使做出了改革,当时唐朝拥有十个边镇节度使,总计兵马49万人之多。平均每一镇不到5万人。

这么一来安禄山担任三镇节度使,那么他手里的正规军,至少就有15万人之多。而同时期唐朝中央的禁军有多少人呢?才不过12万人而已。

单靠某一个节度使,的确掀不起大浪,那么如果一堆节度使合作呢?又好像类似安禄山这种一人兼任三个节度使的人起兵呢?

由此可见,中央禁军的实力实在是不够强,不足以抵挡三路边镇联合攻击。其实要我来看,禁军最起码要达到25万人左右。

只有这样,禁军才能真正保卫朝廷的安危。地方节度使要想跟朝廷斗,是不是要掂量一下自己够不够分量?至少5路节度使联合才可能跟禁军一较高下,这种联合基本是不可能的事情。

总结:唐玄宗到了后期是无牌可打了。

前期的唐玄宗,任用忠臣,开创开元盛世,的确是一代明君。可后期的所作所为实在是令人不敢恭维。

唐玄宗身边聚集了奸佞,所以他压根无人可用。再看唐玄宗的儿子们,由于他曾经处死过三个亲生儿子,又霸占了儿媳妇,直接导致儿子们跟他离心离德。

所以在这种情况下,唐玄宗只好提拔安禄山这个可以逗乐他的人,让他和老杨家、李亨等人抗衡,以此达到局势上的平衡。可惜这一套路玩砸了!

参考资料:《旧唐书》、《新唐书》

顺治皇帝究竟是咋死的?

“荣耀历史”用心为你解答历史

清初的悬案非常多,包括孝庄太后下嫁多尔衮、雍正被刺身亡、乾隆偷龙换凤等等,其中顺治死因也历来为人们津津乐道。

顺治,清朝入关第一位皇帝,却在24岁正当年轻力壮的时候突然驾崩,关于他的死因,《清实录》记载是感染天花,但是这个说法并没有让大家信服,民间还流传着其他两种说法。

第一种:顺治死在郑成功的炮火下

郑成功作为明朝国姓爷,在南明王朝永历皇帝被杀后,然后占据台湾金澎,打着明朝的旗号抗清。

顺治于1661年正月初七驾崩,如果顺治因为郑成功的炮火受到重伤,那么战争应该发生在1660年。

根据历史记载,郑成功北伐失败后退回福建地区,清朝为了不让郑成功立足,确实于1660年派遣安南将军洛托、兵部尚书车克、内大臣达素、都统索浑以及靖南王耿继茂等人率大军进攻厦门,郑成功被迫从荷兰人手中抢回台湾,然后全军撤退到台湾。

整个军事行动清军并没有高级将领阵亡,而且顺治作为皇帝,根本就没可能亲政,此时的他正在北京的乾清宫里为董鄂妃的去世而悲伤不已呢。

所以顺治驾崩仅仅是时间上与这场战役有一点联系,更多的是被反清团体拿来宣传鼓舞士气的。

第二种:出家

这种说法很有市场,而且很多证据都在指向顺治出家。

首先,顺治本人是很信奉佛教的,从顺治14年开始,他每年都会召全国的高僧来给他讲解佛法。顺治17年,董鄂妃去世,再加上政治上的力不从心,顺治心灰意冷,打算出家,而且这次是由僧人茆溪森主持了剃度,但是在孝庄太后、大臣以及众多高僧的极力劝谏下,顺治才同意不出家。(《康熙王朝》中有所表现)

但是顺治仍然不断利用佛法来寻找精神安慰,顺治18年正月初二,自己没办法出家,他便安排自己宠信的太监吴良辅代替他出家,顺治观看了整个剃度过程。

五天之后,正月初七,顺治变驾崩了,这当中的有何联系?不免让人浮想联翩,到底剃度的是吴良辅还是顺治自己,史书里面的记载是不是用吴良辅在掩盖顺治?为什么顺治驾崩后吴良辅便被斩首?这些问题有很大的想象空间。

而且现在还给顺治出家提供了新的证据,主要来源于顺治出家的绯闻寺庙——白云寺。

几年前,白云寺发现了两位高僧的画像,其中一位如下图:

大致一看好像没有什么不同的地方,但是放大之后看:

这位高僧坐的椅子上面绣着龙头,这在封建时代,可是大逆不道,除非这位高僧的身份配得上龙头。再看下一幅:

这位高僧穿的不是朴素的僧鞋,而是朝靴,这是在暗示高僧的身份是朝堂之人?

然后这位高僧的法名叫“醒迟”,而顺治在紫禁城剃度的那一次法号叫“行痴”,两者读音几乎一样。

此外,白云寺原本是并不出名,到了康熙年间,突然香火鼎盛,甚至一度名列中原四大名寺,康熙皇帝3次驾临白云寺,给白云寺立碑,而且还赐予白云寺可以使用皇家依仗。

另外一个巧合就是醒迟大师圆寂于康熙49年,享年73岁,如果以顺治的年龄推算,活到康熙49年也刚好73岁!

这些种种的巧合和无法解释的特殊情况,似乎都在表明顺治是在白云寺出家,至于为什么传说中是在山西的五台山就不得而知了。

第三种:病死

这是正史的说法,但是死因并未讲明,不过在顺治晚年,爆发了天花疫情,在那个年代,得了天花只能是等待死神的召唤。

董鄂妃因天花而死,康熙小时候也得过天花,正因为他得了天花未死,才继承皇位。由此来看,顺治得了天花是完全有可能的,那么24岁驾崩也能说得过去。

其实,顺治死于天花最有力的证明并不是清朝记载的实录,而是传教士汤若望的记载,根据他的记载,顺治在董鄂妃去世4个月后染上了天花,3天之后便驾崩了。作为传教士,与政治的纠葛没那么深,所以他的记载还是有一定公信力的。

其实,顺治的死因,包括雍正是否被吕四娘斩首,只要打开他们的陵寝便可知晓。但是按照国际惯例,帝陵只要不被破坏就不能主动去发掘,所以关于他们的死因还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

唐玄宗李隆基到底是继承谁的帝位法统?

李隆基到底是谁的儿子呢?你肯定会说是唐睿宗李旦。但其实不然,李旦只是李隆基血缘上的父亲,而李隆基宗法上的父亲,却是李旦的大哥李弘。

事情还要从头说起。

武则天在成为唐高宗李治的皇后之后,她的儿子也就是高宗的嫡子,其中长子李弘就被立为了太子。

李弘在当太子期间,孝顺仁德,体恤民情,朝廷上下称赞声一片,如果不出意外,将来定是一代明君,至少不会比他老爹高宗差。

但是,很不幸,李弘在二十三岁时,跟随高宗出行洛阳,身染重病,在合璧宫绮云殿猝然离世。高宗非常悲痛,追封其为“孝敬皇帝”,开了老子追封儿子为皇帝的先河。

李弘死后,嫡次子李贤被立为太子,不过此时武则天已经逐渐掌握了朝政大权,为了实现自己的政治野心,武则天诬陷李贤谋反,并力劝高宗大义灭亲,使得李贤被废为庶人,最终被酷吏丘神勣逼迫自尽。

李贤死后,嫡三子李显被立为太子。公元683年,即李弘死了八年之后,高宗李治驾崩。李显登基,是为唐中宗。

中宗虽然是皇帝,但却完全是一个傀儡,政事完全取决于临朝称制的武则天。李显试图反抗,结果在位仅55天,就被武则天废为庐陵王,贬出长安。武则天改立自己的第四个儿子李旦为帝,是为唐睿宗。

睿宗有前面三个哥哥的前车之鉴,自然不敢反抗,而武则天则变本加厉,使得睿宗不仅不能听政,甚至连人身自由也没有,和软禁在皇宫差不多。

李隆基是谁的儿子

李旦虽然是皇帝,但其实朝不保夕,心情非常苦闷。但也不是没有高兴的事情发生,比如在他当皇帝的第二年,即公元685年,李旦的第三个儿子出生了,这个孩子的名字就叫做李隆基。

李旦是傀儡皇帝,但李隆基却是货真价实的皇子,所以在两岁的时候,就被封为楚王。但在李隆基四岁的时候,武则天突然下令,将李隆基过继给大伯李弘为嗣,继承香火。

前文我们说过,李弘死的时候年仅23岁,没有留下子嗣,其实他这一脉是绝嗣的,如今武则天格外开恩,将李隆基过继到李弘名下,实际上是延续了李弘这一脉的香火,这在古代是一件大事。

不要以为皇帝的儿子,就不会过继给别人,其实这种事在古代非常普遍。比如,唐太宗李世民就曾过继自己的儿子给弟弟李元吉,雍正也曾过继自己的儿子给八阿哥,乾隆也办过类似的事情。

从过继到大伯家的那一刻起,李隆基在宗法上就是李弘的儿子了,他从此要称李弘为“先父”,而改称李旦为“叔叔”了。对李旦来说,从此就没有这个儿子了,李隆基变成了他的侄子。

所以,尽管在血缘上,李隆基还是李旦的儿子,但在宗法上已经成了李旦的侄子。而在古代,宗法关系要远远大于血缘关系,也就是说,李隆基在李旦眼里,侄子的身份大于儿子的身份。如果李旦说了算的话,李隆基是绝对不会被立为继承人人选的。

但好在,李旦说了不算。在李隆基被过继的第二年,武则天正式称帝,成为中国历史上唯一一位女皇帝,而李旦则被降为皇嗣,意思跟皇太子差不多。

李隆基的经历

唐朝对待皇子们的方式和独特,既不是像明朝那样封为藩王,也不是像清朝那样圈禁在京城,而是小时候统一供养在宫中,长大到一定年龄之后,就可以出来做官,是否能有所成就,就看这名皇子以后的造化了,这就叫做“出阁”。

李隆基在七岁的时候,就出阁做官了,具体做了个什么官不清楚,只知道同年八月,因为尚方监裴匪躬、内常侍范云仙私自谒见皇嗣李旦,被武则天知道后,杀死二人,并严令禁止李旦接见公卿大臣,李隆基等几个兄弟只好再次入阁,“皆幽闭宫中,不出门庭者十余年。”

七年之后,李隆基才得以重新“出阁”,此时武则天年龄已经很大了,在狄仁杰的劝说下,放弃了传位于武家的想法,准备还政于李唐,召回了庐陵王李显,立为了太子。

而出阁后的李隆基,先在亲卫府任右卫郎将,后任尚辇奉御,负责掌管皇帝的内外闲厩马匹。

公元705年,宰相张柬之等五人发动了神龙政变,逼迫已经八十二岁的武则天让位于李显,当年年底武则天就去世了。

以上所有这些政治斗争虽然惊心动魄,但其实和此时刚刚二十岁的李隆基关系不大,尤其是现在,皇帝是李显,从宗法关系上来说是他的三叔,而从血缘关系上来说是他的三伯,但无论哪个关系,都轮不到李隆基去考虑皇位继承人这种大事。

李隆基发动的唐隆政变

但是,历史的发展往往并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

李显在被贬之后,生活困顿,流离失所,陪在他身边不离不弃的,只有他的皇后韦氏,因此李显曾发誓说,如果有一天他能重见天日,一定不会辜负韦皇后。

果然,李显在称帝之后,对韦后言听计从,甚至让她参与朝政大事,其情形已经颇有当年高宗李治和武则天时的样子了。而韦后是一个野心丝毫不输于武则天的女人,她时刻梦想着有一天能像自己的婆婆武则天那样,坐上帝位,成为一代女帝。

为了实现这个愿望,她对外勾结大臣武三思,不仅给李显戴上了一顶绿油油的帽子,还形成了一个势力庞大的武韦势力集团,几乎掌控了全部朝政。

但是,韦后也有忌惮的人,就是李隆基和太平公主。太平公主就是武则天的小女儿,也是李显的亲妹妹。这两个人经过多年的经营,在朝政都有一定的势力,李隆基的势力主要在禁军之中,因为他刻意与禁军首领交好,在禁军中威望很高。而太平公主的势力主要在朝堂,当时朝中大佬很多人都是支持太平公主的。

707年,太子李重俊发动兵变,杀死了武三思,沉重打击了武韦势力集团,但却并未动摇其根基。而李重俊最后兵变失败也被杀。710年,韦后终于忍耐不住,与女儿安乐公主合谋,将中宗李显毒死,立李重茂为帝,效法武则天独掌政权。

当年,李隆基和太平公主联手发动了唐隆政变,李隆基引兵进入内宫,守卫内宫的武士纷纷倒戈响应,韦后、安乐公主皆被杀,著名的才女上官婉儿也死于这场政变。

政变之后,太平公主亲自将侄子李重茂拉下龙椅,和李隆基一起拥立李旦为帝,李旦也像哥哥李显那样,第二次登基为帝。

该立谁为太子?

李旦登基之后,就要立太子,但现在他面临一个难题,究竟该立谁为太子呢?

按照嫡长子继承制,应该立李旦的嫡长子李成器,况且在李旦为帝时,李成器就是皇太子。只不过后来李旦自己当了皇太子,李成器又降为皇太孙了。如今李旦重新登基,重立李成器为太子乃是理所当然之事。

但是,李旦之所以能再次登基,一大半的功劳都是出自“三郎”李隆基。如果不立李隆基为太子,是否会让当年“玄武门之变”的惨案再次上演呢?当年的太子李建成,和秦王李世民不就是因此兵戎相见、喋血玄武门的吗?

更重要的是,李隆基早已过继给了大哥李弘为嗣,从宗法上来说已经不是他李旦的儿子了,而是侄子。自己明明有儿子,为什么要传位给侄子呢?

在历史上,并非没有过类似的情形。曹魏时期,大权都掌握在司马家族手中,司马懿之后,司马家族虽未称帝,但其实已有称帝之实了。

司马懿死后,其地位由长子司马师继承,但是司马师没有儿子,只好从弟弟司马昭的儿子中过继了一个过来,叫做司马攸。司马师死后,由于时局比较混乱,如果传位给司马攸,司马攸年龄还小,只怕无法掌握局势,所以就传位给了弟弟司马昭,这也是能够理解的做法。

但是,司马昭临死时,按说应该传位给司马攸,但他却传位给了司马炎,也就是后来的晋武帝。这就是因为,虽然这俩都是他的亲生儿子,但司马攸从宗法上说已经是司马师的儿子了。

李旦也面临着这个问题,他从心里来说,是很不愿意传位给李隆基的,因为李隆基已经不是他的儿子了,但是李隆基的功劳太大,势力也很大,如果不立他为太子,将来如何真的无法预料。

好在,此时李成器站了出来,他说,“国家安则先嫡长,国家危则先有功;平王(李隆基)有功于国,自己决不居平王之上。”最终,在李成器的坚决辞让之下,李旦立李隆基为太子。而后来李隆基登基之后,也追封了李成器为“让皇帝”。

李隆基既然成为了太子,那么在他成为太子的那一刻起,他就已经重归了李旦儿子的身份,过继给李弘的事情自动失效了。因为在古代,皇家最大,别说李隆基原本就是李旦的亲生儿子,就算李隆基原本是李弘的亲生儿子,如果被立为太子,也要改认李旦为亲爹,这叫做“以小宗入大宗”。

因此,李隆基实际上是继承的李旦的帝位,从法统上来说,和血缘关系上来说,都是如此。无论他之前是否有过过继给李弘的经历,是否是李旦的嫡子,只要他将来当了皇帝,那从法统上来说,就是传承自李旦,这一点毋庸置疑。

所以,李隆基在登基之后,对李弘的称号有过一点点调整。李弘刚刚去世的时候,高宗李治追封他为“孝敬皇帝”,中宗李显又为其上庙号为唐义宗,神位祔于太庙祭祀。而李隆基在开元六年,停用了“义宗”这个庙号,仅称为“孝敬皇帝”。

综上所述,唐玄宗李隆基继承的是唐睿宗李旦的地位。

凶手为何竟然好像没事人一样?

整个唐朝一共存在了289年, 有过21位皇帝,但说实话,也只有开国皇帝李渊到唐玄宗李隆基之间的这几位皇帝知名度高一些,特别是唐太宗李世民、唐玄宗李隆基等人,这主要是通过一些电视剧、评书、小说的传播,让人们对这几位皇帝了解的多一些。而自唐玄宗李隆基晚年直到唐朝灭亡这近200年的时间里,唐朝基本上是处于混乱状态,藩镇割据,皇权旁落,所以,唐玄宗之后的十几位皇帝在中国历史上知名度非常低,有些皇帝几乎没有什么存在感。

比如我们今天说的这位唐宪宗李纯,可能也有很多人对他不太熟悉,但其实,这个李纯应该在唐朝后期算是一个比较少有的有为之君了,他甚至被人称为“小太宗”,也就是夸他有其祖上唐太宗李世民之风,唐宪宗也算是一位“中兴之主”,一度有恢复盛唐的迹象。可惜的是唐宪宗李纯的人生是先扬后抑,出场时很耀眼,退场时却非常狼狈,甚至死得都不明不白。

我们可以先从一些历史上知名度较高的事件中,来为大家搜寻一下脑海中对唐宪宗的印象,熟悉唐诗的朋友应该对刘禹锡、柳宗元、韩愈这些大诗人比较熟悉,在被称为唐朝的“百日维新”的“永贞革新”中,大诗人刘禹锡被贬为朗州司马,柳宗元贬为永州司马,这也就是“二王八司马事件”;而大诗人韩愈因为对皇帝迎佛骨一事进行劝谏,被皇帝贬为潮州刺史,路上写下了:“一封朝奏九重天,夕贬潮州路八千”的诗句,这些事件发生时的皇帝就是我们今天说的唐宪宗。

说了那么多闲话,我们还是回归正题,说一说唐宪宗李纯到底是怎么死的,为什么唐宪宗的儿子唐穆宗李恒继位后,害死唐宪宗的凶手依然可以逍遥法外?元和十五年(820年),唐宪宗在大明宫中和殿去世,死的时候只有四十三岁。按照唐宪宗死后朝廷对外公开的说法,唐宪宗是服用丹药中毒而死,但是,朝廷上下私底下都认为,唐宪宗是被内常侍陈弘志和宦官王守澄等人谋害的。

据《资治通鉴》里记载:“庚子,(唐宪宗)暴崩于中和殿。时人皆言内常侍陈弘志弑逆。但云药发,外人莫能明也。”也就是说,虽然大家都认为是宦官害死了皇帝,但是朝廷对外说皇帝是服丹药中的毒,这样一来,事实的真相外人也难以搞清楚了。

唐宪宗的高光时刻

贞元二十一年(公元805年)正月二十三日,唐德宗李适驾崩,其长子李诵继位,也就是唐顺宗,这个时候的唐顺宗李诵早已经中风瘫痪了,他能够强撑着病体在宣政殿接见大臣,正式登极,在许多人看来已经是奇迹了。在登基大典上,李诵已经是口不能言,面前悬挂一道帘子,由宦官李忠言和李诵的爱妃昭容牛氏在他身边伺候着。

唐顺宗李诵在位期间,任用他做太子时的东宫属官王叔文、王伾,以及韦执谊、刘禹锡、柳宗元等人,开始对朝政进行改革,也就是上边说到的“永贞革新”,想一改经历过藩镇叛乱的混乱局面。可惜的是一方面他自己的身体不争气,再一方面他用的人在政治上也不成熟,很快,随着轰轰烈烈改革的失败,唐顺宗李诵也在宦官集团的逼迫和操纵下,无奈的将皇位让给了儿子李淳(后改名李纯),也就是我们今天题目的主人公唐宪宗李纯。

贞元二十一年(公元805年)八月初四,唐顺宗退位为太上皇,唐宪宗李纯正式继位,也就是说,在短短的八个月时间里,李唐王朝就经历了三位皇帝,从唐德宗到唐顺宗,再到唐宪宗。年仅27岁的李纯血气方刚,他对自唐玄宗以来的藩镇割据引起的动荡深恶痛绝,决心将藩镇的权力收归中央,这种想法前几任皇帝也曾有过,最终却碰的头破血流。

但是,刚刚继位的唐宪宗却毫不畏惧,他励精图治、重用贤良、改革弊政、勤勉政事、力图中兴,坚定地开始讨伐藩镇,先后平定了西川、淮西的藩镇叛乱,接着又击败镇海节度使李琦乱军,将李琦父子腰斩;紧接着又开始对卢龙、成德、魏博这三个藩镇用兵,并取得了元和削藩的巨大成果,也使得唐王朝的权威得到了极大的巩固,历史上也将唐宪宗执政的这一时期称为“元和中兴”。

唐宪宗不仅非常勤政,而且为人谦虚,能够听进不同的意见,有虚怀纳谏的雅量,有时候他作出决定后,大臣们如果给出了不同的意见,他会虚心接受,并及时予以纠正。从唐宪宗的前半生来看,他绝对是一位有血性的皇帝,在讨伐藩镇失利的时候,唐宪宗坚定信心、破釜沉舟,正是有了他的坚持,李唐王朝才取得了削藩的成功,唐宪宗的表现也赢得了朝野的一致称赞,被人们誉为“小太宗”,说他英明神武与唐太宗李世民一样。

成也宦官败也宦官

唐宪宗李纯的上位是得益于宦官的帮助,在唐顺宗开始“永贞革新”后,宦官集团为了抵制王叔文等改革派,提前布局,由手握禁军的宦官首领俱文珍,一再向唐顺宗施压,要求将皇长子广陵王李淳(后改名为李纯)册立为太子,唐顺宗只得于贞元二十一年(公元805年)三月二十四日下诏,按照宦官集团的意思册立李纯为太子。

唐顺宗登基后开始的“永贞革新”,由于触动了藩镇和士族的利益,最终不得不草草结束,唐顺宗也由于无力抵抗宦官、藩镇和太子的联手逼宫,再加上他本身身体中风的原因,被迫在他刚继位只有半年多的情况下,就将皇位让给了自己的儿子唐宪宗李纯。由于宦官集团为李纯的上位出力不小,所以,唐宪宗李纯在位期间对宦官是比较宠信的,特别是左神策中尉吐突承璀,这个人也是造成唐宪宗死于非命的原因之一,我们后边再说。

随着唐宪宗的削藩行动取得巨大成功,原本表现突出的优秀青年李纯却像变了一个人一样,就像我们现在说的一样,唐宪宗开始躺在功劳簿上享受人生了。李纯一改过去克勤克俭的作风,开始大兴土木了。其实,早在元和十二年(公元817年),唐军平定淮西叛乱后,李纯就不再是原来的李纯了,据《资治通鉴》记载:“淮西既平,上(唐宪宗)浸骄侈。”

开始享受人生的唐宪宗李纯,不久又犯上了和他祖宗唐太宗李世民一样的毛病,开始沉迷于道家的长生术,他广招天下方士,为他炼制长生不老的丹药,他对那些道士也非常信任,甚至任命他们担任地方官员,此举虽然遭到大臣的反对,唐宪宗也不以为然。

由于长期服食丹药,李纯的身体逐渐中毒,面色呈现青黑,目光散乱,性情也变得乖张、暴戾,有了精神分裂的迹象。俗话说“伴君如伴虎”,性情突变的李纯对服侍他的太监、宫女稍有不满就非打即骂,发展到严重的时候,唐宪宗李纯每天都会在宫里杀人,让服侍他的太监、宫女个个心惊胆战,日夜生活在恐惧之中,长期的压迫之下,就有了反抗,太监们能够想到的就是杀死这个可怕的皇帝。

随着唐宪宗的身体每况日下,另一个人也开始为自己担心了,就是我们上边说到的唐宪宗宠信的吐突承璀,他担心如果唐宪宗死了,新皇帝上台他的好日子也到头了,因为他曾得罪过太子。元和四年(公元809年),唐宪宗就册立了自己的长子李宁为太子,可惜不到两年,李宁就病死了,在唐宪宗的其他儿子里,最有竞争力的有次子澧王李宽、三子遂王李宥,按说澧王李宽年长,应该由他继位太子,可是,李宽的母亲只是一名普通的宫女,而遂王李宥的母亲则是唐宪宗的原配,所以李宥是嫡子。

就在唐宪宗准备册立遂王李宥为太子时,吐突承璀仗着唐宪宗对他的宠信,提出了不同意见,他劝唐宪宗册立澧王李宽为太子,吐突承璀心里打的算盘是既然大家都认为应该立遂王李宥为太子,自己偏偏不按套路出牌,拥立处于劣势的澧王李宽,一旦唐宪宗听取了自己的意见,那自己可是立下了拥立的大功,将来依旧可以恩宠不断。

谁知道,一向对吐突承璀言听计从的唐宪宗,在册立太子的事情上,却有了自己的主见,并没有听取吐突承璀的建议,还是册立了遂王李宥为太子。这样一来,吐突承璀就麻烦了,偷鸡不成蚀把米,不断没有拥立成功,还为此得罪了将来的皇帝,那还会有好果子吃?思前想后,吐突承璀决定铤而走险,决定在唐宪宗死前,召集手下人商议,给皇帝施加压力,废除遂王李宥的太子身份,改立澧王李宽(后改名为李恽)为太子。

吐突承璀这边一动,太子李宥(后改名为李恒)那边也听到了风声,他也不甘坐等被废呀,就抓紧找人自救。正在这时,由于不堪唐宪宗暴虐的太监、宫女也开始行动了,手握另一半禁军的右神策中尉梁守谦和内常侍王守澄、陈弘志利用近水楼台先得月的便利,先行下手了。他们的目的一方面是除掉暴虐的唐宪宗,解除压在他们头上的大山;更重要的也是和吐突承璀的想法一样,立下拥立大功,不过他们拥立的对象是太子李宥。

吐突承璀废立太子的手段是希望借助唐宪宗之手,而王守澄、陈弘志等人则就不同了,他们的办法竟然是弑君,就是直接杀掉唐宪宗,只要杀掉了唐宪宗,太子就直接可以继位了。元和十五年(公元820年)正月二十七日夜里,唐宪宗在睡梦中,不知不觉地就被人掐死了,据《资治通鉴》记载:“庚子,(唐宪宗)暴崩于中和殿。时人皆言内常侍陈弘志弑逆。其党类讳之,但云药发,外人莫能明也。”。

当天夜里,右神策中尉梁守谦率兵冲进吐突承璀的府中将其砍杀,紧接着士兵们又冲进吐突承璀准备拥立的澧王李宽府中,将这位无辜的皇子也杀死了,这件事也就是历史上的“元和宫变”。一夜之间,朝堂已经大变,元和十五年(公元820年)闰正月的初三,二十六岁的太子李恒继位,也就是唐穆宗。

弑君者逍遥法外

朝廷对外公开的说法,唐宪宗是死于丹药中毒。既然说是丹药中毒,唐穆宗继位后就需要有些行动,他将为唐宪宗举荐方士的宰相皇甫镈贬为崖州司户,并将受唐宪宗宠信的方士柳泌乱棍打死,将其他方士也全部流放岭南。从唐穆宗对这件事的处理来看,他贬黜了奸相、流放了方士,好像唐宪宗真的是因为服用了丹药中毒而死的,所有害死唐宪宗的人好像都得到了应有的惩罚。

但是,事情好像不是那么简单,恰恰因为唐穆宗的处理方式,让人们对他这个继任的皇帝也产生了怀疑。因为,就在朝堂内外都在私底下议论是梁守谦和王守澄,指使内常侍陈弘志直接杀死的唐宪宗时,唐穆宗对此却装聋作哑,当做没有听到一样,不但如此,他甚至大举犒赏人们怀疑的弑君凶手梁守谦和王守澄、陈弘志,对直接杀死左神策中尉吐突承璀和澧王李宽的官兵,他也每人赏赐了五十缗钱。

唐穆宗的这个举动就有点耐人寻味了,于是,就有人怀疑唐穆宗李恒和他的母亲郭贵妃,应该也参与了这场弑君阴谋,即便他们母子没有直接参与,也极有可能事先知道消息,对宦官弑君的计划采取了默认和鼓励,所以,才会有李恒继位后,对疑凶以及杀死吐突承璀和澧王李宽的官兵们,那些莫名其妙的赏赐和褒奖了。

说到这里,我们也终于知道,为什么谋害唐宪宗的凶手在杀害唐宪宗以后,竟然像没事人一样,不但没有得到惩罚,反而被新君奖励了,原因就是继位的皇帝本人极有可能也是谋害其父唐宪宗的凶手之一。

疑凶王守澄和梁守谦不但没有受到惩罚,反而在唐穆宗执政期间极受重用,因为拥立之功被封为枢密使;另一位疑凶梁守谦也同样得到了重用,他们在唐穆宗死后继位的唐敬宗时期,依然权倾朝野。而唐敬宗的结局和唐宪宗差不多,也是死于宦官之手,王守澄和梁守谦又故技重施,接着拥立了唐文宗。

大和元年(827年)十月二十日,梁守谦在辞职不久后暴毙;太和九年(835年)九月二十一日,唐文宗命内养齐抱真在青泥驿将另一疑凶陈弘志暗杀;而另一位疑凶王守澄,也在唐文宗暗中掌控神策军后,剥夺了他的兵权,大和九年(835年)十月,唐文宗派宦官李好古带着毒酒,前往王守澄家秘密将其赐死。 至此,谋害唐宪宗的事情基本结束了,但是事情的真相到底是什么样子的,实际上谁也说清楚,唐宪宗到底是死于丹药中毒,还是被人谋害?陈弘志、王守澄和梁守谦到底是真凶还是被冤枉的?事情的真相早已经淹没在历史长河中无法找寻了!

为什么唐玄宗陵在蒲城县?

生前就为自己定下的陵址的例子。在唐一代仅有李世民与李隆基二人而已,唐玄宗在前往蒲城桥陵的祭祀路上,举头望月,天上云团的形状顿时使他大惊失色,他究竟看到了什么?瞬间就决定自己的陵墓建在这里......

‬飞龙在天

(大唐荣耀,只有雄浑的石狮记忆犹新)

唐玄宗一朝的菊花.剑.长恨之精彩,绝对不逊于他的祖爷爷李世民。他用自己的勇气和智慧开创了开元盛世,也留下了绵绵无期的遗憾......

大唐的繁华,马嵬坡下的忧伤,一个个飞楊跋扈的历史定格,瞬间化为花泥、化为尘土。“这一世英名我不要,只求换来红颜一笑。”不知道唐玄宗弥留中是否记得美人一笑,死去方知万事空,只有朝夕与软弱一生的父亲睿宗李旦相守千年,李隆基心中才安宁。

开元十七年(729),唐玄宗拜谒睿宗的桥陵,行进途中,偶一抬头,但见东北天空白雾翻腾缠绕,恰如一条巨龙腾飞在天,这个地方就是陕西省蒲城县东北约15公里处的金粟山上。

(金粟山陵墓群)

站在海拔819米青石结构的山顶,只见峰峦叠嶂,犹如一条巨龙蜿蜒而来,自己的身后,大山如屏、如凤,前面是烟雾缭绕的一马平川;好一处龙盘凤翔的格局,玄宗当即对再一次重新刚启用的尚书右丞相宋璟说:”朕千秋后,宜葬此地。”

开元十八年(730),正式动工建陵,工时长达33年之久。这个时候的大唐,正在鼎盛时期,国力强盛,因此陵园规模极大,整个陵园面积周围达到38公里!

泰陵的建筑风格与乾陵相同,只是规模气势要稍逊于乾陵,泰陵也是以山为陵,在半山腰开凿地下玄宫。整座“山为陵”。气势恢宏,金碧辉煌。以山中的玄宫为中心,在山上四周筑了三重城墻,依次为皇城、内城和外城。每城四面开门,门两侧立有高大的石阙和石雕。

(永恒的无言相守)

陵园内苍松古柏,死一般的沉寂!只有古月高挂天边千年,看尽了封建王朝的薄凉人心;看尽了人世的聚与散,功名与尘土!

地面建筑主要是享殿、献殿、下宫、行宫、钟鼓楼和城阙门楼,从山顶到山坡,次弟而下,反衬出泰陵的英姿。

泰陵神道依山势而建,逐渐上升到达地宫,但是,墓道里由几千块巨石条堵塞,相互间用束腰形铁块连结,上面灌以熔化的铁水,实在是坚不可摧!

‬玄宫世界

泰陵地宫承继乾陵和昭陵地宫的规模,墓室顶部是装饰日月星辰的苍穹,下有山川河流的形制,后室除了梓宫外,还有王缙(王维弟,丞相,书法家、善写册、表、碑)为玄宗写的哀册、文碑、大量的名家墨迹、金银饰品、珠宝明器和唐玄宗的120套玉匣等珍贵陪葬品。杜甫的《洞房》诗中,对此作了暗示,认为是存在的,究竟真相如何,只有眼见为实了。

结语

泰陵只有一座陪葬墓,即1.5公里外的一座墓冢,里面的主人是高力士。唐玄宗一生在位44年,活到78岁,拥有3O个儿子,29个女儿,相比之下,李渊有67座陪葬墓,李世民有167座,李治与武则天有17座,究其原因,大唐的衰落,由他开始,软禁宫中当太上皇两年,使他风光不再。风吹不散离愁,花开不败长恨,除了天边月,没人知。

免责声明:由于无法甄别是否为投稿用户创作以及文章的准确性,本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您通知我们,请将本侵权页面网址发送邮件到qingge@88.com,深感抱歉,我们会做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