向日葵是谁的作品,向日葵绘画主题思想?
梵高的《向日葵》反映的是他当时的心理态度。虽然他的事业遭到很多人的排斥和贬低,但他的心却任然对己的梦想抱着极大的热情跟感情,如热烈绽放的向日葵般燃烧跟绚烂着。
堪称梵高的化身的《向日葵》仅由绚丽的黄色色系组合。梵高认为黄色代表太阳的颜色,阳光又象征爱情,因此具有特殊意义。他以《向日葵》中的各种花姿表达我,有时甚至将己比拟为向日葵。梵高向日葵与莫奈向日葵的区别是什么?
莫奈画的《向日葵》,就是他对自然光下的向日葵微妙色彩变化的一种描绘表达。
凡高画的向日葵,用色更加的大胆、奔放,笔触更加的迅疾、有力。这就是他内心激情的释放。
莫奈:法国画家,印象派代表人物和创始人之一。莫奈是法国最重要的画家之一,印象派的理论和实践大部份都有他的推广。莫奈擅长光与影的实验与表现技法。
梵高:荷兰后印象派画家。出生于新教牧师家庭,是后印象主义的先驱,并深深地影响了二十世纪艺术,尤其是野兽派与表现主义。梵·高最有名的作品无疑是这幅《向日葵》。他曾多次描绘以向日葵为主题的静物,他爱用向日葵来布置他在阿尔的房间。
梵高的代表作有哪些?
说到梵高的代表作,一定脱不开他的自画像,这篇回答就围绕梵高一生的自画像作品做一个梳理。
“别忘记我” |梵高一生中的那些自画像
生活将我们裹挟,速度是如此之快……每个人都在脆弱孤独的小舟上,毫无目的地航行在时代的大洋之中。
——文森特·梵高
1890年7月末,文森特·梵高的弟弟提奥得知哥哥“弄伤了自己”,急忙搭上一班开往奥威尔的火车赶去。旅途中思绪万千,提奥想到哥哥的为人,“在他身上有某种东西,让人们要么喜欢他,要么厌恶他。”
那么,画家本人对自己的看法是怎样的呢?也许在他一生中所绘的众多自画像中,能够找到一些答案。
“我必须去承受很多不可改变的东西”
《自画像》,1886年
1886年初的梵高,一文不名,常常挨饿,却要勉力支持梅毒的治疗,并且拔了十颗牙。
《自画像》,1886年
羞涩而难堪的他蓄起了胡子来掩饰面部的缺陷,然而说起话来还是会有可笑的气声。“我仍然必须去承受很多,尤其是那些不可改变的东西,比如容貌、声音和服饰。”
“假如我独自承受痛苦,
那么受伤害的只会是我一个人”
1887年,梵高和弟弟提奥在巴黎生活过一段时间,这对依恋亲人的画家来说是一种难得的幸福。
巴黎还聚集着一帮印象派画家,梵高也很开心能和他们接触相处。
印象派特色极浓的点彩法《自画像》
然而,巴黎自有属于大都市的“诱惑”,梵高毫无节制的饮酒吸烟,终于患了重病。
这是1887年梵高大病初愈后的第一幅自画像,在青紫色和黑色的背景中,他消瘦苍白,瘦骨嶙峋。
梵高一生都“为太阳而活”,而巴黎惨淡阴暗的冬季,一直让他抑郁不安。
《草帽自画像》,画中梵高的农民形象和明快背景,都表明了他对农村生活的向往。
于是,梵高的精神和身体情况每况愈下。然而,此时他最担心的,却是自己这样可能会给亲爱的弟弟造成伤害。
提奥的身体也一直不好,也需要正常的社交和恋爱,而整天像个“不定时炸弹”的梵高跟他住在一起,他甚至都没办法把客人带到家里。于是,画家离开了巴黎,“假如我独自承受痛苦,那么受伤害的只会是我一个人。”
这是梵高离开巴黎前的最后一幅自画像,是画家们之间最常见、最传统的一种自画像造型:手拿调色板、站在画板之前。这像是一个职业誓言的具象——不管怎样潦倒,我都是一个画家。
“哪怕仅仅呆在这儿,
我的个性都会得到自由”
1988年,梵高来到法国阿尔勒,租下了两层房间,建立起自己的画室——这就是那所著名的黄屋子。
天真的画家很喜欢这里,欣欣然表示,“哪怕仅仅呆在这儿,我的个性都会得到自由。”
1888年,梵高在写生的路上沉浸在快乐中
梵高真的试着邀请了一些同行,画家高更回应了他。两位艺术家的友谊迅速进入了短暂的蜜月期。
《献给高更的自画像》,1888年
“别忘记我”
但很快,由于艺术和性格上的分歧,高更宣布:“我必须得前往巴黎,文森特和我无法和平共处,我景仰文森特的非凡才智,就此离去,分外痛心。但离开是绝对必要的。”
《扎绷带的自画像》,1889年
深感被抛弃的梵高精神崩溃,后来不久,就发生了那场知名的闹剧——梵高用剃刀割下了自己的耳朵。
他流着血拿着耳朵四处奔跑,想要找到高更,最后把耳朵送到了两人都相识的妓女那里,附上的留言是,“别忘记我”。
“我希望你能看出我面孔比过去平静多了”
黄房子中的梵高好几次疯病和癫痫发作,有时甚至被警察送去医院,邻舍家也不堪其扰。1889到1890年,他不得不来到圣雷米精神病院修养。
《自画像》,1889年
然而,当画家的状况渐渐好转能够作画时,他惊讶地发现自己处在一个以往梦寐以求的环境中。
不像那些冷漠的邻居,病友们对他都非常友好,没人嫌弃他,也没人驱逐他。
病友们甚至愿意为他做模特。而在别的地方,梵高要么雇不起模特,要么出高价也没人愿意(跟疯子)合作。
梵高曾经说过,“我喜欢画人的眼睛胜过那些教堂,在眼睛的深处藏着一种无论多么感人,多么肃穆的教堂都没有的东西。我关心人的灵魂而不是结构,无论这灵魂属于一个贫穷的恶魔还是妓女。” 想来,他也一定不介意描绘这些精神病人。
《自画像》,1889年
在即将康复时,梵高画了一幅自画像,并在给弟弟提奥的信中写道,“我希望你能看出我面孔比过去平静得多了,尽管在我自己看来我的神色比以前茫然呆滞了些。”
其实,画中人的表情也并不呆滞,反而带着一种毫不退缩的决绝。
《自画像》,1889年。这本是梵高要送给母亲的生日礼物,虽然跟母亲很疏远,但他仍然爱着母亲。因为不想让她担心自己,他特地剃了胡子,将自己画得更健康。然而最终,这幅画并没有送出。
1890年7月27日,梵高身受枪伤。传记作家斯通将画家之死描绘得悲壮而浪漫:“他倒下,脸埋在肥沃的、辣蓬蓬的麦田松土里——生生不息的土地——回到他母亲的子宫里。”
《自画像》,1887年
然而实际情况是,梵高拖着沉重的身体一路回到奥威尔村的家中,挣扎了两天才在29号死去。
另一种说法是,梵高是被当地不友善的青少年用枪击中,是他为了保护那些顽劣的青少年,才会说是自己弄伤了自己,“提奥,这是我为了大家好才做出的选择。”
梵高曾说过,“我变得越丑、越穷、越有病,我越要通过创造明亮、有序、灿烂的色彩来复仇。”然而,他的很多画作(包括一些自画像)尽管采取了种种保护措施,仍然消褪了原有的光泽。
《自画像》,1886年
芝加哥艺术中心的艺术品保护科学家的 FrancescaCasadio 评价道:“这些颜料会随着时间推移发生变化,岁月将使它们变得暗淡。没想到,连颜色也背叛了梵高。”
《自画像》,1887/1888年冬
悲伤永驻(The sadness will last forever)。
——文森特·梵高
欢迎关注微信公号:WeLensLens旗下包括出版、新媒体、重逢岛视频、沙龙等业务,是一个致力于发现创造与美、探求生活价值、传递人性温暖的文化传播品牌。编辑:明珠
图片来自网络,版权归原创者所有
下列哪幅绘画是其代表作A.蒙娜丽莎B.最后的晚餐C.向日葵D.格尔尼卡?
C试题分析:《蒙娜丽莎》和《最后的晚餐》是达芬奇文艺复兴时期的作品。《向日葵》是梵高的代表作,梵高为我们描画出了向日葵这样一种颇有象征意味的植物的饱满与生机(虽然它们被放在瓶中)。画家通过描绘向日葵,表达了一种通透、灿烂、蓬勃的生命活力。《格尔尼卡》是毕卡索最著名的绘画作品之一。点评:本题难度较低,考查学生的识记能力。作为世界最名贵二十幅名画之一,梵高的油《向日葵》, 梵高作画时,怀着极狂热的冲动,追逐着猛烈的即兴而作,这幅流芳百世的《向日葵》就是在阳光明媚灿烂的法国南部所作的。 后来的法国的野兽主义、德国的表现主义,以及20 世纪初出现的抽象派,都曾经从梵·高的艺术中汲取了营养。他对西方20 世纪的绘画艺术产生了深远而又广泛的影响。
的作者梵高有什么共同点?
罗是中国人,权谋计谋都有,处理器个数比梵多几个。梵,呆呆,艺术,都是玩笔杆子的,都是高手,说了这么多话,拐了这么多弯,我不是高手吧,倒也是靠手吃饭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