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直机关,其中有国家机关公务员?
我国的国家机关有国bai家元首、权力机关、行du政机关、zhi监察机关、审判机关dao、检察机关和军事机关。
国家机关(State organs)是指从事国家管理和行使国家权力的机关。
组成
国家元首: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
国家权力机关: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务委员会、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及其常务委员会和各专门委员会及其办事机构。
国家行政机关:国务院及其所属各部、委,各直属机构和办事机构;派驻国外的大使馆、代办处、领事馆和其他办事机构;地方各级人民政府及其所属的各工作部门;地方各级人民政府及其工作部门的派出机构,如开发区管委会、公安局派出所、乡镇工商所、税务所等等。
国家审判机关:最高人民法院,地方各级人民法院,专门人民法院和派出的人民法庭。
国家检察机关:最高人民检察院,地方各级人民检察院,专门人民检察院和派出机关
国家军事机关: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军事委员会及其下辖的军委办公厅、军委联合参谋部、军委政治工作部、军委后勤保障部、军委装备发展部、军委训练管理部、军委国防动员部、军委纪委、军委政法委、军委科技委、军委战略规划办公室、军委改革和编制办公室、军委国际军事合作办公室、军委审计署、军委机关事务管理总局共15个职能部门。
国家监察机关:国家监察委员会,以及地方监察委员会。监察机关办理职务违法和职务犯罪案件,应当与审判机关、检察机关、执法部门互相配合,互相制约。
丞相宰相首辅有什么区别?
自从秦始皇创立皇帝制度,中国历史进入了封建专制时代,最高统治者实现了权力的高度集中。皇帝独尊、皇权至上、皇位世袭构成了皇帝制度的基本特征,皇权的本质便是专制的、排外的。不过,皇帝在治理国家的过程中,又不得不依靠朝廷官员的力量,他们有时会影响皇帝随心所欲的行使权力,对皇权形成制约,尤其是作为百官之首的丞相,更是皇权的重要威胁。因此,如何统御群臣,确保皇权的至高无上性,就成为了皇帝们绞尽脑汁想要解决的问题。
这其中的关键,便是削弱相权。
丞相制度是秦始皇设立的。丞相的职责便是佐天子、总百官,地位显赫,权力很大。俗话说,卧榻之侧,岂容他人酣睡,皇权至上,又岂容半点染指?历史上,自丞相设立以来,君王们为了削弱相权,想尽了各种办法,招数多样。
图1 秦朝中央官制
一、汉武帝:提拔亲信近臣
皇帝弱化相权的第一种方法,便是提拔自己身边的亲信近臣。最早运用这种方法的是汉武帝。
汉朝初年,大多数制度承袭秦朝,在中央实行三公九卿制,丞相总百官、理万事,位高权重。到汉武帝开始压抑相权,应该怎么做呢?他的思路是“掺沙子”: 丞相权力很大主要是因为他可以参与决策,那我有什么事情就偏不与你商量,弱化丞相的决策权。
武帝提拔一些身边的年轻的亲信大臣,给他们一些本职以外的加官,比如中书令、尚书、侍中等等,让他们可以在皇宫内出入,这些人成为了皇帝在政务上的咨询顾问,皇帝有什么机要大事的决策都与他们商量。久而久之,在中央逐渐形成了内(中)外朝两套班子,皇帝提拔的尚书等人是为内(中)朝,成为了事实上的中枢决策部门,其办公机构在宫内,被称为内(中)朝,而原先由丞相领导的三公九卿反倒成为了纯粹负责执行的职能部门,被边缘化了,办事机构搬到了宫外,成为了外朝官。
不得不说,汉武帝的这一举措真的是很有政治智慧,隐晦的扩大了皇权。更重要的是,对后世的影响也是很深远的。到东汉时期,设立了尚书台,成为最高决策机构。之后又经过魏晋南北朝几百年的发展,成为隋唐时期三省体制的滥觞。
图2 刘彻(公元前156年 -前87年),即汉武帝
二、隋唐:三省体制,变独相为群相
皇帝弱化相权的第二种方式,就是将相权分散。从隋唐开始发展演变的三省制度正是这一思路的体现。
三省制度萌芽于魏晋南北朝时期,到隋唐正式成为中央官制。隋朝时,将中央决策机构分成三个部门,即中书省、门下省、尚书省,分别负责诏令的下达、审议和具体执行。三省的长官都是宰相,地位平等。这等于是将一个宰相变成了三个宰相,宰相人数增加了,权力自然也就被削弱了,这样做的用意,就在于使宰相互相牵制,以收集权之效。
三分相权还不算完,其后更进一步将权力分而化之。
图3 隋朝三省六部制
唐朝时,三省长官在政事堂中开会议事,共同决定政事,遇有意见分歧,则由皇帝最终裁决。后来,为了进一步防范相权坐大,皇帝又提拔一些低级官员,给他们加上“同中书门下三品”或“同中书门下平章事”的名号,使其能够进入政事堂参政。到了唐高宗以后,则演变为即使是三省长官,如果没有“同中书门下”的名号,也不能进入政事堂。这样一来,相权更加分散,而且,皇帝也可以随时根据自己的意愿对参与政事堂议政的宰相班子进行调整。可以说,到了唐高宗以后,宰相从原先的国家正式公务员变成了皇帝的临时工,皇权进一步扩大了。
后来的宋朝,于三省之外另设参知政事的做法也是沿袭唐朝的这一思路。
这两种方法,归根结底,运用的都是“分权与制衡”的原则。皇帝要集权,就必须分割相权,集权是目的,分权则是手段。这是在中国专制社会中近千年皇权与相权的抗衡中凝聚出来的中国政治智慧。
图4 明朝中央集权制
三、明清:皇权的顶峰
皇权与相权的抗衡到了明清时期来了一个转折。
如果说,之前的皇帝还在为如何抑制宰相而费尽心思的话,那么明太祖朱元璋则完全没有为此感到为难。因为朱元璋更绝,他直接将丞相给废除了,一切事务都由皇帝亲自决策。不过,丞相本来是政府首脑,辅助皇帝的,废除了丞相,虽然皇权扩大了,但是皇帝也累坏了。很快,朱元璋就因政务繁杂深感劳累而设置了殿阁大学士作为自己的顾问,帮助自己处理政事。到明成祖朱棣,进一步成立了内阁。内阁的地位仅是皇帝的侍从顾问而已,权力也就是“票拟”(即在奏章上提出自己的处理意见,用小票写好,附在奏章上,以供皇帝参考)。
其实,内阁的出现也是必然的,因为皇帝的精力是有限的,必须要有人辅助。后来,内阁的权力一路飙升,尤其内阁首辅,更是权压众臣。比如,嘉靖时期的严嵩,万历时期的张居正便是如此。
图5 张居正(1525年-1582年7月9日)
不过,如果有人以为首辅就是事实上的宰相,可就大错特错了。因为,宰相的权力可是制度赋予的,人家本来就是扮演的政府首脑的角色,而内阁首辅的作用不过就是皇帝的咨询顾问,权力到头也就是“票拟”。换句话说,内阁首辅只是皇帝的秘书,最多只能对政事提出意见,而宰相就不同了,人家是可以做出决策的。
既然如此,那么为何首辅能够权压众臣呢?如张居正,竟然还能主持改革。原因很简单,皇帝信任他!他们的权力来自皇帝信任,而非法律赋予。所以,钱穆先生评价张居正说他是“弄权”,是“权臣”而非“大臣”。一旦有一天,他们失去了皇帝信任,他们的权力也就没有了依靠,因此,即便权高如严嵩、张居正长期把持朝柄,一旦为皇帝所不容,流放、抄家也只是分分钟的事而已。所以,内阁首辅根本不是事实上的宰相,它是皇权的附庸,根本无力与皇权对抗。首辅的专权只是表象,本质上这恰恰说明了皇权的强大。
图6 清朝官制
我们可以看到,从秦汉以来,皇权发展的总体趋势是在不断加强,到了清朝,皇权终于达到了顶峰。
清朝皇帝的专权那是出了名的,如盛世时期的康熙、雍正和乾隆,那可真是事必躬亲。所以皇权的巅峰也在这一时期完成。
这一巅峰便是雍正皇帝设立的军机处。军机处的设置原本是雍正帝为了办理西北军务,担心军机泄露,所以在皇帝居住的乾清宫外找了一个小房子,在这里设立军机处,方便皇帝传旨,保守机密。有了军机处以后,皇帝传旨就在这里的进行了,原先的内阁就被架空了。在军机处上班的官员,品级都不高,但是皇帝亲选的,地位重要。而他们的工作也很简单,就四个字“跪受笔录”,皇帝让你写什么就写什么,所以,军机处完全就是皇帝旨意的传达室而已。
图7 清朝军机处内景之一
在专制社会,军机处的设置将皇帝的权威提拔到一个前所未有的高度。而且,它也是中国古代加强皇权的最后一步。所以说,军机处标志着中国专制皇权达到了巅峰。
天道轮回,盛极而衰,自然之理也。皇权在明清时期走向了它的顶峰,然而,过度的集权也导致积弊丛生。终于,伴随着封建制度的衰落,专制皇权也走向了它的末路。
文:楚豫
文字由历史大学堂团队创作,配图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简述中央银行与一般政府机关和金融机构的区别?
从性质上讲,中央银行是货币管理机关,商业银行是企业;从权限上讲,中央银行具有货币发行权,商业银行不具有该权利;从职能分工上讲,中央银行制定货币政策,调控社会货币流通量,控制通胀,商业银行服从货币政策,经营货币达到盈利的目标。央行在我国,是国务院的组成部门之一,属于国家行政机关,相互的区别只是分工的不同
古代的官员等级有哪些?
曹魏時期開始以品級來區分官階的高低,全國文武官員依照九等分級,從一至九順次而下;每一等級中又分為正從兩級,如三品中有正三品、次三品之別。最高的官級為一品,位列一品的官員可都是朝廷中權高位重的官員,如丞相就是一品官。而我們常說的縣令則是七品的官員,也被人們戲稱為七品芝麻官。除了九品官員之外,各個衙門裡還有更低微的官吏,則被稱為「未入流」。像民間的地保、里正則是最基層的吏員了。
而唐代開始,官員體制進一步細分。當時規定文官自正四品以下,武官自正三品以下,才分為上下階,因此,唐代文官官制實際上有三十個等級,武官散官等級是三十二等級。不同官級的官員,享有不同的待遇,也有相對應的服裝規定。三品以上官員一律用紫色, 五品以上則是緋色, 六品、七品則穿綠色, 而八品、九品則是青色。而五品以上官員更有一個表示其身份的魚符,以袋盛之,稱為「魚袋」。三品以上官的魚袋以金飾之,稱為金魚袋,五品以上官的魚袋以銀飾之,稱為銀魚袋。
清朝是中国历史上最后一个王朝,集各种权力于一身的皇帝,总结历史上各朝代的经验,为加强中央集权,削弱、分化大臣权利,以防权臣篡位,建立了一套有别于以前各朝的官制。
内阁:明朝时为了进一步集权而不设宰相、中书省等机构,宰相的权利转移到内阁,由内阁来处理国家政务。清朝继承了这一做法,内阁的首辅大学士以及协办大学士都被称为中堂,即宰相的别称,但实权则由军机处掌握,在军机处任职的官员称为军机大臣,统称大军机,军机大臣的僚属称为军机章京,又称小军机.
中央行政机构:
清朝沿袭明朝传统,设六部(吏、户、礼、兵、刑、工),各部长官(管部的大学士及尚书、侍郎等)称堂官.部下属各司的郎中、员外郎、主事以及主事一下的七品小京官称为司官。
在六部之外和六部并立的中央行政机构有:大理寺、太常寺、光禄寺、太仆寺、鸿胪寺、国子监、钦天监、翰林院、太医院、理藩院、宗人府、詹事府、内务府
军事系统:
清朝军队主要分八旗和绿营两个系统。八旗又分京营和驻防两部分,京营中侍卫皇帝的称为亲军,由侍卫处(领侍卫府)领侍卫内大臣和御前大臣分掌,而御前大臣持掌乾清门侍卫和皇帝出行随扈,权位尤重。其他守卫京师的有骁骑营、前锋营、护军营、步兵营、健锐营、火器营、神机营、虎枪营、善扑营等。骁骑营由八旗都统直辖;前锋营、护军营、步兵营各设统领管辖;健锐营、火器营、神机营由于都是特种兵,设掌印总统大臣或管理大臣管辖;虎枪营专任扈从、围猎等,设总统管辖;善扑营则专门练习摔角。
驻防八旗驻扎于全国各重要之地,视情况不同设将军、都统、副都统、城守尉、防守尉等官。内地将军等只管军事,而驻扎边疆的将军等要兼管民政。清朝的将军是满官的称号,战时则任命亲王为大将军。
绿营即汉兵,驻扎京师的称巡捕营,归步军统领管辖。绿营的建制分标、协、营、汛几级,标又分为督标、抚标、提标、镇标、军标、河标、漕标等,分别由总督、巡抚、提督、总兵、八旗驻防将军、河道总督、漕运总督统率。督标、抚标、军标、河标、漕标都是兼辖,实际各省绿营独立组织为提标、镇标,提督实为一省的最高武官,总兵略低于提督。总兵以下,副将所属为协,参将、游击、都司、守备所属为营,千总、把总、外委所属为汛。
行宪机构:
清朝沿袭明代设监察院,左都御史、左副都御史为监察院长官,右都御史、右副都御史则为总督、巡抚的加衔。
地方行政:
清沿袭明制,大致分省、府、县三级,总督、巡抚为掌握行政、军事、监察大权的高级地方官员,布政,按察两使为督、抚的属官。与督、抚平行的有驻防将军和提督学政,不过驻防将军只管八旗驻军;提督学政只管学校与科举考试,其权力不能与督、抚相比的。省以下有道的设置,道为监察区性质,不算正式行政区。道主要有分守道和分巡道两种,兼兵备衔,另有一些不属布政、按察二司的道,如海关道、管河道、督粮道、盐法道等。省以下为府,设知府,同知、通判等官,与府平行的有直隶厅,设同知、通判。府以下为县,设知县,县丞、主簿等官,与县平行的为散厅,设置同直隶厅。在少数民族地区则设专门机构管理,即土司,一般分为两种:一种由军事部门管辖,如宣慰司、宣抚司、安抚司、招讨司、长官司等,长官为宣慰使、宣抚使、安抚使等;另一种是由行政部门管辖,也设府、县等,官员称土知府、土知县,通常由少数民族头人担任。
清朝官制(总表)文京内官 武京内官 武京外官
大清朝官员等级分“九品十八级”,每等有正从之别,不在十八级以内的叫做未入流,在级别上附于从九品。 每阶均有等级称号,如骠骑大将军、昭武校尉、陪戎副尉等。以不同颜色和图案的冠服佩饰标志官员的品阶,是中国古代武阶制度的一个显著特点,它表明中国封建社会武职官员的等级制度已趋完善。清朝末年,清政府参仿西方军事制度,实行营制改革。
以下大概是清朝的军/官衔
1.正一品
1)文京内官:太师、太傅、太保、殿阁大学士(相当于政治局CW)
文京外官:无
2)武京内官:领侍卫内大臣、掌銮仪卫事大臣。
武京外官:无
2、从一品
1)文京内官:太子太师、太子太傅、太子太保、少师、少傅、少保、各部院尚书(部长)、都察院左右都御使(最高检查院长)、协办大学士(政治局W员)。
文京外官:加衔总督
2)武京内官:九门提督(卫戍司令)、内大臣。
武京外官:将军、都统、提督。
****以下以a表示文京内官,b表示文京外官,c表示武京内官,d表示武京外官****
3、正二品
a:太子少师、太子少傅、太子少保、内务府总管、銮仪使、大理院正卿。
b:各省总督、漕运总督、河运总督。
c:八旗护军统领、(左、右)翼前锋统领。
d:副都统、总兵。
4、从二品
a:内阁学士、散秩大臣、翰林院掌院学士、各部院左右侍郎。
b:巡抚、布政使司布政使。
c:无
d:副将。
5、正三品
a:都察院左右副都御使、通政使、大理寺卿、詹事府詹事、上驷院卿、大理院少卿、太常寺卿。
b:顺天府尹、奉天府尹、按察使、步军翼尉、各省提学使。
c:一等侍卫、火器营翼长、健锐营翼长、前锋参领、护军参领、骁骑参领、武备院卿、参领。
d:城守尉、参将、指挥使。
6、从三品
a:太仆寺卿、光禄寺卿。
b:都转盐运使司盐运使、参政道。
c:包衣护军参领、包衣骁骑参领、王府一等侍卫。
d:游击、下五旗参领、协领、指挥同知、宣慰使、土游击。
7、正四品
a:通政使司副使、鸿胪寺卿、大理寺少卿、太常寺少卿、太仆寺少卿、詹事府少詹事、都察院六科给事中。b:顺天府丞、奉天府丞、各省守巡道员、盐法道、副使道。
d:防守尉、佐
「天猫6.18理想生活狂欢季」钜惠来袭,大牌低价等你抢
广告 「天猫6.18理想生活狂欢季」汇聚全球精选好物,种类齐全,限时钜惠,折扣享不停! 查看详情 >
领、都司、指挥佥事、宣慰使司同知、土
都司、兵备道、代本。
8、从四品
a:内阁侍读学士、翰林院侍读学士、翰林院侍讲学士、光禄寺少卿、国子监祭酒。
b:知府、土知府、都转盐运使司运同、参议道。
c:城门领、包衣护军副参领、包衣骁骑副参领、包衣佐领、四品典仪。
d:宣抚使、宣慰使司副使。
9、正五品
a:各部院郎中、太医院院使、左右庶子、佥事道、钦天监监正。
b:直隶州知州、同知、土同知、顺天府治中、奉天府治中、监掣同知。
c:步军副尉、步军校。
d:关口守御、防御、守备、宣抚使司同知、千户、宣慰使司佥事。
10、从五品
a:鸿胪寺少卿、各部院部外郎、翰林院侍讲、翰林院侍读、詹事府洗马。
b:各州知州、都转盐运使司副使、土知州。
c:委署护军参领、委署骁骑参领、下五旗包衣参领。
d:副千户、宣抚使司副使、招讨使、安抚使、长官司长官使、河营协办守备、守御所千总。
11、正六品
a:太医院左右院判、内阁侍读、左右中允、主事、都察院都事。
b:京府通判、土通判、京县知县、通判。
c:蓝翎侍卫、整仪尉、亲军校、护军校、前锋校、鸟枪步军校、骁骑校、委署步军校。
d:千总、宣抚使司佥事、安抚使司同知、招讨使司副使、长官司副长官、百户、土千总、门千总、营千总。
12、从六品
a:左右赞善、翰林院修撰。
b:土州同、州同、运判、理同。
c:内务府兰翎长、六品典仪。
d:盛京游牧副尉。
13、正七品
a:内阁典籍、主簿、评事、通政使、太常寺典簿司知事、太常寺博士、御医。
b:知县、京县县丞、顺天府满州教授、训导、土知县、县视学。
c:城门吏、太仆寺马厂协领。
d:把总、土把总、安抚使司副使。
14、从七品
a:五官灵台郎、光禄寺典簿、布政使司都事、翰林院检讨、国子监博士。
b:土州判、州判。
c:七品典仪。
d:卫千总、安抚使司佥事。
机关工委是什么单位?
直属机关工作委员会,是市委领导市直机关党的工作的派出机构,简称市直工委,内设办公室、组织部、宣传部三个职能科(室),另设市直机关纪工委、监察室(为市纪委、市监察局的派出机构),并附设市直机关团工委、妇工委、工会工委。
1、直工委全称为直属机关工作委员会,是党委领导的直属机关党的工作的派出机构。
2、主要职能:贯彻执行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制订政府直属机关党的建设规划,指导政府直属机关、企事业单位党的工作,抓好党的思想、组织、作风建设。指导政府直属机关党组织、党员和干部学习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学习邓小平同志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抓好对党员的教育管理和党务干部的培训工作。
3、指导政府直属机关党组织做好党员和干部、职工的思想政治工作,开展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和创建文明单位活动。同有关部门指导政府直属机关和企事业单位的党员领导干部的民主生活会,定期了解党员和群众对政府直属各单位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的意见,及时向党委、党委组织部反映情况和问题。
4、制订政府直属机关党组织发展党员工作规划,并组织实施,指导检查政府直机关的发展党员工作。做好党费收缴和管理工作。负责审批政府直机关党组织的设置,政府直机关党总支(支部)领导班子的组成及书记、副书记的职务任免。
5、负责政府直机关党的纪检及监察工作,按规定权限审核处党员干部违纪问题。负责政府直机关的工会、共青团、妇联等群众组织工作。负责党代会、人代会代表选举的有关工作,协同有关部门组织劳模和先进工作者的评选工作,完成党委交办的其他任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