细狗撵兔子,渭南蒲城县是有上千年历史吗?
秦风秦韵,一县一品特色农产品大集合之将相故里,蒲城酥梨!
中国农林科技网 2017-11-12 21:03蒲城县隶属于陕西省渭南市。蒲城县历史悠久,自周代即有记载,迄今已三千余年。位于陕西省东部,东与澄城县、大荔县毗邻,西与富平县、铜川市相依,南与渭南市相连,北与白水县接壤。辖区东西最大距离55 千米,南北最大距离49千米,总面积1583.58平方千米。全县分为四个地貌类型:南部为平原区,中部为台原区,北部为丘陵区,西北为高原区。蒲城县是陕西历史文化名城,北京时间的诞生地,被称为酥梨之乡和焰火之乡,周边有唐桥陵、唐泰陵等雄伟的唐代帝王陵墓。蒲城还是国民革命军上将杨虎城和清朝宰相王鼎的家乡,故有"将相故里"的美誉。
尧山圣母庙
蒲城历史
蒲城在西周末期宣王时(前827一前782)属贾。北宋《太平寰宇记》载“蒲城县有贾城。”《长安志》:“贾城在县西南十八里。”晋献公时(前676一前651)向外扩张,占有陕西中部及东北部,蒲地即人晋版图。晋在今蒲城县西头乡设北徵邑。战国时(前475一前211),蒲城先届魏后隶秦。周贞定王十六年(前453),韩、赵、魏三分晋室,魏文侯占据山西西部及陕西中、东部,蒲城属魏的河西地。魏襄王五年(前314),秦夺得河西地区,蒲城又为秦地。
《史纪·秦本记》载:“简公六年(前409),堑洛。城重泉。”秦孝公十二年(前350年),重泉县城始形成。《括地志》载:“重泉故城在蒲城县东南四十五里”。
西汉(前206-25),重泉县初隶河上郡。景帝(前156-141)时属左内史。武帝时(前140-前105)更左右内史为三辅,重泉属左辅。太初元年(前104),左辅更名“冯翊”,重泉即属左冯翊。新莽时(9-25),重泉改为调泉县,属列尉大夫。
东汉(25-220),复改为重泉,并徵入重泉,仍属左冯翊。
三国、魏、晋(220-420),县名隶属未变。
北魏太和十一年(487),改设南白水县。《太平寰宇记》载:“县治即今之蒲城县城,以在白水之南故名。”归白水郡管辖,不久郡址南移至今蒲城县西北。宣武帝永平三年(510)郡治又徙回原址。
西魏恭帝元年(554),改为蒲城县,“以县东故蒲城为名称”(据《太平寰宇记》)。清康熙《蒲城县志》载:“以县东有蒲实村(今作蒲石)而得名”。仍属白水郡。
隋开皇三年(583),蒲城县改隶同州。大业二年(606),废同州,复属冯翊郡。
唐武德元年(618),复属同州。开元四年(716)冬十月,葬睿宗于县城西北丰山,名“桥陵”,改蒲城县为奉先县,属京兆府。开元十七年(729)升为赤县。天枯三年(906)又属同州。
五代沿用奉先县名。后梁开平元年(907)属同州。后唐同光元年(923)属雍州(今风翔县)。后晋、后汉因之。后周广顺元年(951)属京兆府。
北宋建隆二年(961)改属同州。开宝四年(971)复改为蒲城县,属陕西路同州。天禧四年(1020)改隶华州(在今华县)。
金天会八年(1130),蒲城为金统治,仍沿用蒲城县名,属京兆府华州管辖。
元中统元年(1260)废蒲城县。至元二年(1265)复置。初蒲城县属陕西行中书省奉元路同州,后属奉元路华州。
明(1368--1661),蒲城县属陕西省处承宣布政使司西安府华州。
清(1616-1911),初隶华州。雍正十三年(1735),同州改府,蒲城属同州府。
民间文化
蒲城是民间文化荟萃地。来到蒲城,您可以欣赏到富有地方特色的“芯子表演”以及被列为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走马戏”、“石羊道情”、“细狗撵兔”。三秦民间艺术奇葩蒲城焰火,誉满中外,独领风骚。“麦秆画”、“土织布”被誉为“中国手工艺术精品”。 蒲城县书法历史悠久。周、秦、汉、唐文物中即有书法艺术珍品。其后,书法名家辈出,尤以明、清两代最盛。
唐睿宗李旦桥陵
唐睿宗桥陵位蒲城西北约十五公里处的丰山(唐时称为“桥山”,又称“苏愚山”)西南,是唐睿宗李旦的陵寝。桥陵以丰山为陵,在山腹开凿地宫,并在四周建造陵墙。丰山气势雄伟,蜿蜒如巨龙盘峙,登顶南眺,平野辽阔,一望无垠。陵穴高出周围平地250米左右,四周诸峰环绕,山势巍峨,蔚为壮观。唐睿宗桥陵的陵墓建造和石刻艺术是唐代繁盛时期的代表,与乾陵并称为唐代陵墓石刻艺术之最,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蒲城博物馆(蒲城文庙)
文庙也称孔庙,位于县城中心正街路北,坐北朝南,始建于唐贞观四年(公元630年)。文庙共占地约廿五亩,围墙216丈。文庙南北长,东西宽,前后共有四个院子。文庙最南边是一艺术价值很高的“六龙壁”,为文庙照壁,建于明万历四十四年(公元1616年)。左右两边为石牌坊,牌坊下边为象征性的大门两扇。再往北为泮池,泮池中吸一单孔桥,上刻蒲城八景,桥北为戟门。戟门后边为第二院落,大成殿是主体建筑。大成殿北为第三院落,北面为明伦堂,系明三暗五结构。东西各有斋房五间,东为掌酒司,西为典库司。第四院建筑为高台“尊经阁”,又起名“敬一阁”。
一县一品(酥梨)
蒲城是国家农业部命名的“中国酥梨之乡”,是国内外专家公认的"世界优等酥梨最佳生态区"。蒲城酥梨以形美、果大、皮薄、色亮、质脆、含糖量高、郁香爽口、耐储存等特点得了消费者的青睐,蒲城酥梨其果形端正,个大质脆,色泽金黄,味甜多汁,适口极佳。“咬一口、流一手”是中外客商对蒲城酥梨的真实评价。人们形象的比喻为“大如拳、甜如蜜、脆如菱”,被评为“中华名果”。(各地农产品免费上架中国农林科技网农林商城,特色农产品可直接进入农林商城购买)
蒲城椽头馍
关注中国农林科技网,在主界面下方点击官网申请注册会员,免费发布供求信息。关注公众号:中农科技网,浏览海量农林资讯,实用技术!
哪类人将越来越富?
农村老人常说:“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可见没有怎么上过学的农村老人都深知世事无常,穷富终有变。为何题主还要纠结发问农村未来,哪类人越来越富,哪类人越来越穷呢?
穷富在每个人心中的定义都不相同,一些人认为票子,房子,车子代表着富有,一些人认为学到知,思想进步就是富有,也有一些人认为身心健康就是富有,可见对于穷富就是见仁见智,不可一概而论。“人比人气死人”,小龙人认为经常和别人比较穷富只能让自己伤脑伤神,人更应该和过往的自己比进步,进步即是富有,原地踏步或者倒退即是贫穷。
富有的表现形式多种多样,但是核心只有一种,即在合法不对别人造成不良影响的大前提下坚定的朝着自己的小目标奋斗着。在农村对自己有目标有规划的人已经在富有的路上成功了一小半,如果持续的为自己的小目标每天出谋划策,想方设法接近成功,这就是在富有的路上努力着。这种人即使失败了,他也是富有经验的。
贫穷的表现形式多种多样,有的打打小麻将日子得过且过,有的沾染恶习走了下坡路,但核心也只有一种,没有目标,一味的贪图享乐不思进取。生活要么原地踏步走,要么过的一天不如一天,这样的人以后只能过的越来越贫穷。
小富即安,经济过于贫穷会让人陷入困境当中,唯有在不断奋斗和努力下,财富才会逐渐积累,也会越来越富有,以上是我对题主提问的个人看法,对此您怎么看?
兔年歇后语小报?
兔子的嘴唇——两瓣了。
兔子耳朵——挨抻(嗔)的料。
兔子作揖——站起来了。
兔子靠腿狼靠牙——各有各的谋生法。
(有点儿像“猪往前拱,鸡往后
割草打兔子——捎带干的。
搂草打兔子——捎带脚儿的事。
高放炮打兔子——有劲用不上。
兔子扛枪打兔子——窝里反!
兔子扛枪——窝里横!
细狗追兔子——死撵。
细狗真名叫什么?
细狗,也称之为细猎狗,尖脸,垂着的两片长耳朵,且身材细瘦挺拔,动作灵敏。 细狗原籍古埃及,其形象最早可考的就是金字塔壁画上的狩猎场面。大约在西汉时传入我国,继而从皇家御用狩猎犬渐渐传入民间。细狗的特点是速度快、凶猛善咬,但转弯能力差,不适用于山地水乡,“细狗撵兔”是狩猎的一种形式,是用善于奔跑的狗来追逐野兔。在古代的皇家狩猎活动中也经常被采用。
如何抓野兔?
在有些地区野兔泛滥成灾四处祸害庄稼,怎么避免庄稼受到大的损失,去抓捕野兔呢!
有人说可以下铁丝套,可以用细狗抓捕,但是下套驱狗受地形地貌限制,在地势比较平坦的地方,下套命中率不高,下套适用于灌木丛地势高低不平的地方,野兔和野鸡习性一样都有自己的路,出去觅食是一条路,回去的是一条路不管出去绕多远,最终还要回到主路上,所以下套要找到主路。在土质松软的地方我们可以看脚印,有来回脚印的,一般都是野兔习惯走的主路。下套就要找这种路,太平坦的地方下套命中率太低,要找比如较密的灌木丛中野兔经常钻的小洞,密植庄稼地里野兔走的小道,山林土丘下坡的路等等,用细铁丝圈成直径十几公分的活套,铁丝一头在野兔路上就近栓在灌木上,活套支到离地一拳高是最佳位置。
最好的办法是用小号捕兽夹,命中率高,地形受限小。山林坡地、田埂地头、庄稼垅里都能下只要找对路,成功率在90%以上。没有捕兽夹;可以用八号铁丝和电线杆的抽筋线里的钢丝自己制做,夹子制作好后在的底盘上栓一根比下套子用的铁丝稍粗一点的一米左右的铁丝。然后去土质松软的地方找蹄印找野兔路,在土质硬的地方,可以蹲蹲下逆着阳光顺着地皮看,野兔经常走的地方;会踩出平平的小道,在小道中间挖一个浅坑,挖的时侯地上铺上一个袋子,挖出的土放在袋子上,把夹子调试好,把别棍机关卡上;手指轻压夹子低盘上的受力面;以轻压一下低盘下沉,再以相同的力度轻压一下,夹子就爆发这种力度最合适。因为你埋上土后土的重为使底盘下沉一点,只要有野兔轻轻踩上去,夹子就会爆发。把调试好的夹子放进挖好浅坑中,把夹子底盘上的铁丝另一头栓在树木上或栓一根树枝,然后在夹子上轻轻盖上一层细土,如有大块土疙瘩的捏碎了撒上去,埋好夹子后,把埋夹子的野兔路尽量恢复成原态。山林中埋夹子的方法一样,地挖不动可以把树叶揉碎用碎树叶盖在夹子上。
埋夹子只要找对路;可以说是十发九中,很少有逃脱的。对于泛滥成灾的野兔可以适当捕抓,受国家保护的野兔千万不要去抓捕。保护生态保护野生动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