奉天子以令不臣,曹操就到是怎么来的

天美资源网

奉天子以令不臣,曹操就到是怎么来的?

在现代网约车平台当中,有一家公司根据“说曹操,曹操到”的古语,为自己的公司取名。意图非常明显,强调自家车辆总能在第一时间抵达客户所需的位置。不过这家公司的用意虽好,但是要知道这句话还有下半部分,而且还是专门用来骂人的。或许这家以曹操命名的网约车公司,就需要另开思路想象该如何命名了。

“说曹操,曹操到,当面错过,岂不好笑。”这句话出自明末清初的书评人毛宗岗之手。此人家境贫寒,一生中唯一干过一件惊天动地的大事,便是对《三国演义》的情节进行批注删改。由于不被南方文学界轻易所接纳,为了能够让自己批注版本的《三国演义》畅销,毛宗岗特地伪造金圣叹的语气进行批注,将自己的版本堂而皇之标上“圣叹外书”的旗号。

奉天子以令不臣,曹操就到是怎么来的

不过实际上当代人会看毛宗岗批注的版本,虽然极大程度破坏罗贯中原本设计的小说结构,但是确实也有底层文人的独到。换一个角度看三国,毛宗岗的版本显得更接地气。例如他在《三国演义》14章回的评词当中,对于曹操的评述便非常贴合明清市井阶层的口味。“说曹操,曹操到”也成为他评词当中的经典语句。

而上句详批注的内容,实际上是指代曹操救驾汉献帝。话说董卓遭义子吕布刺杀之后,西凉大军陷入到混乱之中。西凉军阀李傕与郭汜二人,决定效仿董卓的做法,捉拿汉献帝继续挟天子以令诸侯。结果因为双方利益分配不均,最后两人出现内斗火拼的情况。而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汉献帝被一批拥护的文官设计逃出西凉势力的控制范围。

结果遭到李、郭二人联合讨伐,无奈之下有人提议向曹操求救。曹操接到使者的诏书之后,也是马不停蹄奔赴洛阳城内,准备救主汉献帝。而前脚曹操刚到,后脚李、郭二人的追兵便也驻临洛阳。于是汉献帝看到如此情况,不由感叹道:“说曹操,曹操到。”这句话的本意,是求表达曹操一片赤诚之心,汉献帝对其赞赏有加的意思。

而后半句之所以鲜有人提及,也是因为毛宗岗评价的这段故事,对于曹操本人的评价存有贬义。“当面错过,岂不好笑?”的内容涉及到曹操和吕布二人的中原大战,话说曹操挟天子以令诸侯之后,便将矛头对准叛贼吕布。意欲出兵讨伐吕布,以正汉室之名。不料夜袭濮阳城的曹操,正中陈宫为曹操准备的陷阱。大军四散而逃,吕布也是带着军队要亲自捉拿曹操。

而曹操本人有一大把胡须,在战场上非常亮眼。于是吕布捉拿曹操的时候,便以有没有胡子进行评判。曹操自知胡子将会成为吕布的目标,便割掉胡须颜面弃逃。结果吕布撞上曹操,因为他本人没有胡须,结果就听了曹操的谎话向反方向继续捉拿。这个判词的用途,实际上是讽刺吕布有勇无谋,但由于其中涉及曹操的桥段过于狼狈,后续当中也鲜有人提及。

挟天子以令不臣后句?

“挟天子以令诸侯,此诚不可与争锋”出自诸葛亮的《隆中对》。

自董卓已来,豪杰并起,跨州连郡者不可胜数。曹操比于袁绍,则名微而众寡。然操遂能克绍,以弱为强者,非惟天时,抑亦人谋也。

今操已拥百万之众,挟天子以令诸侯,此诚不可与争锋。孙权据有江东,已历三世,国险而民附,贤能为之用,此可以为援而不可图也。

荆州北据汉、沔,利尽南海,东连吴会,西通巴蜀,此用武之国,而其主不能守,此殆天所以资将军,将军岂有意乎?益州险塞,沃野千里,天府之土,高祖因之以成帝业。刘璋暗弱,张鲁在北,民殷国富而不知存恤,智能之士思得明君。

将军既帝室之胄,信义著于四海,总揽英雄,思贤如渴,若跨有荆、益,保其岩阻,西和诸戎,南抚夷越,外结好孙权,内修政理天下有变,则命一上将将荆州之军以向宛、洛,将军身率益州之众出于秦川,百姓孰敢不箪含壶浆,以迎将军者乎?诚如是,则霸业可成,汉室可兴矣。

那曹操为什么要天子?

三国时期,要说走得最妙的一步棋,大概要算曹操主动迎接天子并迁都许昌了,这让曹魏势力占尽了便宜。

看似累赘的汉献帝,成为了曹操最好的工具,一系列的举措都可以顺理成章地进行。

尊重天子和不尊重天子,有截然不同的结果

在三国时期,有四个人对“汉天子”分别采取了不同的对待方式,他们的命运也因此而不同。

第一个是董卓,被大将军何进请进朝堂对付宦官,虽然杀了不少人,但请神容易送神难,最终做了“废立”的事儿;

还有两个是袁绍和袁术两兄弟,前者“另立”,后者“自立”,这就是曹操在诗中写的:

淮南弟称号,刻玺于北方。

众所周知,这三个人都没有好下场,不说成为天下公敌,他们的处境和这个也差不多了。

只有曹操选择了拥护原有的天子——汉献帝,虽然这个汉献帝是董卓所立的,但却代表着当时唯一的正统地位。

汉献帝本身没有什么本事,比较懦弱,正因如此才会被董卓立为皇帝。曹操拥护汉献帝和这一历史事实不无关联。

但是曹操非常聪明。

话说,当时曹操的势力并不大,这主要也是他有意为之,不想太过引人注目,每每在兵力强盛的时候进行分兵,化整为零。而天下形势也不明朗,群雄割据,地方势力特别多,曹操算得上中等偏下的实力。

董卓已死,势力分裂,曹操的大本营兖州被吕布给抄了,自己也差点战死,几乎走投无路,差点投降了袁绍。后来因为程昱等人极力劝阻,于是整兵再战吕布,惨胜!

恰巧赶上董卓旧部李傕、郭汜内讧,汉献帝趁此机会出逃,下诏各路人马勤王。

这时候,之前掌握了汉献帝的董卓一系势力并没有得到好处,所以很多人也不愿意长途跋涉地迎回这么一个傀儡皇帝。

毕竟,汉献帝如果来到自己的地盘,那军政大权该听谁的?这是一个不可避免的问题。听汉献帝的,那就是主动削弱自己;不听汉献帝的,那不是“造反”吗?

所以,像袁绍这种本来离汉献帝很近的诸侯都装聋作哑,当不知道汉献帝的处境。

这时候,曹操等人敏锐地感觉到机会来了!

于是,路途相对更远的曹操长途跋涉,日夜兼程,率领军队响应号召,前去迎接汉献帝。

这还不算完,见到汉献帝之后,曹操更是三叩九拜,把礼节做了个十成十,让汉献帝和一系列大臣感动不已。

以为这就结束了?没有!

曹操早就想到汉献帝一路奔波,在生活上必然凄惨无比,心理上也是饱受委屈。于是他带来了很多生活用品。

在进献给汉献帝的时候,曹操表示,这些物资是先帝赏赐给臣子的,如今他将其进奉给天子。

其实大家心里都明白,什么先皇赏赐,只不过是一说而已。但汉献帝等人一听大为受用,没有了被施舍的感觉。

这样一来,在对曹操的观感上自然极好,后续的诸如迁都、封官等事情就非常顺利了。

而这件事情也给曹魏势力带来了数不尽的好处。

曹操迎会汉献帝之后,有什么样的便利

袁绍等人在最初虽然担心迎接汉献帝到自己地盘的各种不便利,但也只是一时没有想通,等到他们想明白这么做的好处的时候,曹操已经日夜兼程地将汉献帝迎回了许昌。

其实这次迁都是必然的事情,所有的反对也只不过是停留在言语的层面上。毕竟迁都是个大事儿,不出声反对几句显得太不重视祖宗的基业。

这是因为当时的洛阳遭了一场大火之后,一片废墟,根本无法住人不说,还是一个是非之地。无险可守不说,关中诸侯像李傕、郭汜、马腾、韩遂等人没一个好惹的,南边还有张绣等虎视眈眈。

如果曹操真的在洛阳定都,那对于汉献帝等人来说和没逃出来之前没什么变化,所以迁都到许都是唯一的办法。

那么,既然天子到了许都,谁说了算就毫无疑问了。不仅如此,这也意味着天下的正统变成了许都。

这样做有什么好处?

首先对于曹操来说,可以用天子的名义来做事。

像袁绍、刘备、孙权等人说曹操是“挟天子以令诸侯”,其实在曹操自己阵营当中对于这句话有另一种说法,叫做:

奉天子以讨不臣。

这就意味着,曹操想要征伐谁,只需要以天子的名义下一道诏书就可以了,任何敢于反抗的都是叛逆,任何敢于帮助敌对势力的都是“附逆”。

不要小看这一个名义,“出师无名”在当时可是大忌,如果公然反对曹操,谁知道后世的史书会怎么写?这种影响可是非常深远的。

所以可以看到,马超、韩遂、刘备等人反对曹操,都得拿个“衣带诏”来说事儿,就是讲究一个“师出有名”。

在这个年代里,“清君侧”的名义都没用,就看诏书。

“衣带诏”谁也没见过,反正大家异口同声说有,就是一个借口而已。

从侧面也能看出来,曹操利用汉献帝的身份占了多大的便宜。

其次对于士人来说,投奔曹操就是效力汉室。

如果算正统,那么肯定是天子所在地,自然就是许昌了。

这里不仅仅是天子所在,还有很多名门望族,时代显贵,这些人的影响力极深。门生故吏遍天下的可不仅仅是袁绍一家而已。

更为重要的是,投奔许昌阵营效力,那就是为正统效力,就是为汉室出力,这是那些还没有阵营的士人们唯一的出路。

在当时甚至后世很长一段时间里,曹魏都是被承认的正统,蜀汉、东吴等地最多算一个偏安,实际上就是地方割据,这是史书和后世很多王朝所定下的基调。

为什么曹操至死都没有称帝,反而曹丕称帝了呢?

就是因为三分天下的格局已经固定,人才投靠的阵营在地域上有了非常明确的划分,汉献帝的招牌不是那么管用了,所以要立一个新的正统。

这就是掌控汉献帝的好处,只有经历过正规禅让的过程,才会被承认为正统,曹丕把这件事都刻在了传国玉玺之上。

刘备、孙权等人的称帝,实际上从正史的角度来评判,都不算合法政权。

最后对于各路诸侯来说,没有一个人敢称正统。

曹操在《述志令》中说过这样一句话:

设使国家无有孤,不知当几人称帝,几人称王!

这句话说得非常露骨,但很有道理,就是因为曹操管控这汉献帝,所以才使得天下诸侯皆不敢称尊,否则就像袁术一样,天下共击之。

这样一来,曹操势力和其他势力之间就是中央和地方的关系。三国时期从根本上来说还是属于汉末,就像春秋、战国都属于东周一样,最起码在名义上还是一个统一的国家。

那么,所有地方势力都必须要受到曹操的节制,起码占据了舆论上的优势。

这一点有什么用呢?举两个简单的例子。

赤壁之战后,原属于刘表的势力荆州被曹、孙、刘三家瓜分,刘备的“荆州牧”是自领的,并没有得到朝廷的承认,所以孙权可以随时反悔,不认这个“荆州牧”,说“荆州”是东吴借给刘备的,实际是只是“借”了南郡的一部分而已。

但是,如果刘备的“荆州牧”是汉献帝的诏令,那么就不存在“借”与“不借”一说了。

而刘备打下了川蜀之地,也仅仅是称“汉中王”,在汉献帝还在位的时候不敢称帝。而当曹丕称帝之后,刘备立刻在第二年就称帝了。

所以说,曹操在不占天时地利的情况下,抢在了很多诸侯之前迎回了汉献帝,这可以说是曹魏政权的惊天妙手,让本不是特别强大的曹操有了最为雄厚的资本。

至于说敌人说其“篡汉”、“汉贼”等等口号,那都不痛不痒,只能过过嘴瘾罢了,曹操才是实际利益的享受者。

未来在黑夜隐匿,于此静待晓光。

我是待晓儿,专注于文化的科普与解读,欢迎关注与交流。

其实是天子挟曹操以令诸侯?

面对如何使用智慧,曹操在逼迫汉献帝迁都一事中给予我们了新的方式,教给着我们如何去使用天下的智力来为自己服务,下面就一起来看看曹操是如何巧用他人智慧的吧。

大家都知道曹操挟持天子以令诸侯事件, 而挟天子以令诸侯的起因是何就少有人知了。当时,董卓已被吕布杀死,汉献帝已经回到了原来的都城洛阳。都城洛阳十分残破,没有了原来宫殿的宏伟壮观,也没有原来皇宫的气势辉煌,而且身边也基本上没有什么伺候的太监,宫女之类的,甚至汉献帝都没有地方可以居住,粮食短缺,也没有能给予汉献帝帮助的人。更何况文武百官自己也都没有属于自己的栖息之地,因此他们也无闲暇去过问皇帝的困难。而这时曹操的谋士给他提议,让他将汉献帝迎入许昌。因为曹操当时如果常住洛阳的话恐怕不方便,而只有将皇帝迎到许昌才是上策。因此曹操面见汉献帝告诉汉献帝说洛阳已经荒废许久了,无法修复。

而许都粮食财务丰富,而且城郭宫室都能备用,建议皇帝移驾许都,请陛下恩准。当他将汉献帝接到许都之后,就开始了他的挟天子以令诸侯,将朝廷中许多有才能之人归于他的麾下,也正是这样他控制了国家的政治,在政治上有了一个良好的局势。后来,随着投奔他的人越来越多,他手里的实权越来越大,他也形成了属于自己的军事力量,也形成了属于自己的军事团队,而这也为他后来雄踞于北方,统一北方奠定的基础。

曹操从开始显示天子以令诸侯,到后来形成自己的军事力量军事团队,其实很大一部分原因都不是因为他自己的智慧,而是因为他的智囊团,因为他的军师们给予他的建议。他的军师给予他建议,因而他有了挟持天子以令诸侯的想法;他的军师们给予他建议,因而使得他构建了自己的军事力量,统一了北方。

当时曹操和袁绍都占据北方,是北方的二霸,而且袁绍占有四个州郡,地广粮多,他的实力远在曹操之上。而当曹操和袁绍对阵之时,袁绍败了,而曹操胜了,这其实很大程度上说明了斗武力斗兵力的多少不如去斗智慧。曾经的袁绍,他也有很多人为他出谋划策,但是因为他自负因为他自我,因为他过于的高傲使得他身边的谋士越来越少,使得很多人谋士都离开了他,选择去投奔曹操。曹操的与他不同,曹操十分的重视自己的智囊团,他接受了荀攸的建议去打击了袁绍,然后接受了刘晔的建议,设计了新式的武器设备,破了袁绍的作战设备。

后来他又接受了荀攸的建议,偷袭袁绍的粮草,烧毁了袁绍的存粮。就这样,袁绍与曹操对战也是袁绍大败,而曹操取得了胜利。由此也能看出来斗智的重要性,而这也能看出,如果你想建立属于你的智囊团,至少你自己身上需要有的一个品质就是谦虚,那就是不自负。当你觉得自己厉害的不得了,别人都是凡夫俗子之辈之时,你也绝对不会发现别人的智慧。爱因斯坦常说自己无知,孔子也说三人行必有我师,因而他们能够取得成功,因而他们能够借着别人的智慧来帮助自己赢得胜利。而曹操能将汉献帝迁往许都,来挟天子以令诸侯。

其实曹操有个很重要的优点,那就是他会去倾听,他会用倾听去发现别人的智慧,会用倾听去借鉴别人的智慧,而也正是在一次一次借鉴别人的智慧,使得自己越来越强大,使得自己越来越有智慧。成大事者一定会学着借他人智慧,诸葛亮之所以重用马谡,因为军师他在军事理论方面的薄弱。而诸军师为了弥补自己的短板,因而他十分信任马谡,因而他十分想要重用马谡来弥补自己的不足,虽然最后的结果是挥泪斩马谡的悲哀,而这也能看出诸葛亮对他人智慧的渴望,对他人智慧的倾听。刘邦的成功因为手下的萧何、韩信、张良,而他的成功也告诉着我们倾听他人的智慧,借着他人智慧成就自己的重要性。而倾听和谦虚便是曹操在迎汉献帝近许都一事中所教给了我们的启示。

荀彧既然忠于汉室为什么不去帮刘备匡扶汉室呢?

荀彧是一位有“理想”的谋臣,原入袁绍帐下,然而其“闻操有雄略,而“度绍终不能定大业”,所以“乃去绍从操”。这里所说的大业,实际上是“兴复汉室”,即“兴复汉室”就是荀彧的理想。

那么,荀彧为何选择追随曹操,而不是所谓的皇室后裔刘备呢?有三点原因:

一、曹操是“王佐之才”

荀彧追随曹操的时间是在初平二年(即公元191年)。彼时,曹操已是汉朝八校尉之一的典军校尉,灵帝于中平六年(公元189年)驾崩,西北军阀董卓进京倒行逆施,祸乱朝政。曹操于陈留“散家财,合义兵”,首倡义兵号召天下英雄讨伐董卓。次年(190年),袁术等人共推渤海太守袁绍为盟主,曹操任代理奋武将军,参加讨董军。在起义军“日置酒高会,不图进取”之时,曹操独自引军西进。

这一切,都被当时还在袁绍帐下的荀彧看得一清二楚,在当时,曹操就是那位能够“匡扶汉室”的最佳人员,况且,曹操也在做“匡扶汉室”之事。

二、刘备名声未噪

初平二年(公元191年)时,刘备在哪呢?刘备与青州刺史田楷一起对抗冀州牧袁绍,刘备因为累次建立功勋而升为试守平原县县令,后领平原国相。按照汉代的官职,平原县县令为县一级的地方行政机构最高行政长官,县属郡,郡属中央。即刘备当时的职务是一个地级市的市长。而曹操,已是典军校尉及东郡太守。

同时,刘备此时的兵力实在太弱,也不足以吸引荀彧。

三、距离太远

我们再看平原县的位置,在今山东省德州市平原城南张官店,而曹操彼时任东郡太守,治所在河南省濮阳市。荀彧所在的位置(袁绍治所)邺城,在今河北临漳县西至河南安阳市北郊一带。荀彧知道曹操,也离曹操最近。

因此,荀彧选择追随曹操而不是刘备!

免责声明:由于无法甄别是否为投稿用户创作以及文章的准确性,本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您通知我们,请将本侵权页面网址发送邮件到qingge@88.com,深感抱歉,我们会做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