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句话形容父爱,儿子自私自利对父母不够尊重不愿付出怎么办

天美资源网

一句话形容父爱,儿子自私自利对父母不够尊重不愿付出怎么办?

你好,我是木汐寒!俗话说一个巴掌拍不响,我们不妨先站在家长的角度来考虑一下!

孩子最担心最害怕的都与父母有关,你们才是孩子心中最重要的。多看看孩子担心的事,然后以后注意不要再犯,别再伤害了孩子的心。

一句话形容父爱,儿子自私自利对父母不够尊重不愿付出怎么办

爸爸妈妈吵架了

曾有一家儿童心理研究机构对3000余名学龄儿童进行了一次心理状况调查,其中有一条是“你最怕爸爸妈妈的是什么”,回答得最多的是:“我最怕爸爸妈妈生气,怕他们吵架”。

有一个答卷写得很生动:“我最怕爸爸生气,他生气的样子可凶啦!把妈妈都气哭了,我吓得像一只小老鼠,心里直扑腾,饭也吃不下去……”

爸爸妈妈又发脾气了

孩子简直像极了蜡笔小新,又在恶作剧了,当你都催了十遍他还是不动窝的时候,劳累了一天的父母往往难以控制自己的情绪,对孩子吼了起来。

对孩子发脾气,确实会让孩子害怕。在恐惧中,孩子那些让父母心烦的行为暂时看不见了。但他会怎么样呢?有这样几种可能:

乖乖地听你指挥,你让干什么,就干什么;

他被吓呆了,愣在那儿不动;

大哭起来,不会再干你不希望他干的事,也不去干你想让他干的事;

学着你的样子,也发起火来,把你心爱的花瓶扔到了地上。

孩子对人的情绪是十分敏感的。因此,父母发脾气,也一定会影响到孩子的行为和情绪。

但是,孩子还弄不清,父母为什么发脾气。也就是说,在很多父母发脾气的时候,孩子虽然停止了父母所不期望的行为,但他们并不知道自己到底做错了什么。

在生活中,最好不要向孩子发脾气,但如果真的一不小心向孩子发了火,发完脾气后,最好向孩子解释清楚,孩子的问题到底是什么,该怎么做,同时还要通过行动让孩子感受到你的关心和爱护。

可能的话,发脾气前最好提出预警,如:“我都快忍不住要发火了,你能赶快……”,“今天我心情不好,你最好别……”。但是决不能因为发脾气后的内疚,就放松对孩子的要求,该坚持的必须坚持。

偏心,对孩子不能给予同样的爱

前几年热播的电影《唐山大地震》的剧情大家应该都还记忆犹新:

在唐山大地震中,一对儿女被压在了同一块水泥板下,面对只能救一个的艰难抉择母亲忍痛选择了儿子方达,很幸运女儿方灯后来也在这次灾难中活了下来,被一对解放军夫妇收为养女。

但女儿却因为怨恨母亲偏心,怨恨说出的那句“救弟弟”,在外面经历了很多事,吃了很多苦头都不愿回家认亲,和家人足足分离了三十二年。

父母偏心,让某些孩子从小就成长在父母的余光里,同是一对父母的孩子,零用钱、衣服、出游……待遇却不一样,这会给孩子的成长带来阴影。

大量研究发现,父母偏心会对孩子们的心理健康造成不良影响,引发儿童、青少年乃至成年期出现行为问题,即使他们长大后离家生活多年,建立了自己的家庭,影响依然存在。

而且,无论是受到偏爱的孩子,还是被冷落的孩子,还是旁观的孩子,只要觉察到妈妈的偏心,都会受到损害。被冷落的孩子会对妈妈或者受宠的孩子怨恨,受宠的孩子则招致兄弟姐妹的憎恶。

父母失信、撒谎

家长说话不算数,多是因为学习而起,一些父母围绕学习口头承诺某些条件,但当孩子完成了父母的要求,父母却在兑现时推三阻四。

比如有的父母说:赶紧写作业,写完作业看电视,可是孩子写完作业,家长又会留一些学习任务,让孩子继续学习;有的家长答应孩子只要考试成绩达到前几名,就有什么奖励,孩子真的考好了,却得不到应有的奖励。

孩子最讨厌父母轻易承诺又不能兑现,言而无信,“捉弄”自己。

失信同时失威信,家长说话不算数,不仅失去了自己在孩子心目中的威信,同样不利于孩子的成长,甚至还影响孩子的自身形象。

让未形成守信观念的孩子觉得,一个人说话可以不负责任,答应别人的事情也可以不办,这样,孩子就很容易养成“轻率”“无信用”的坏习惯,成人后,这种"失信"的习惯会让自己损失很多朋友和机会。

做个说话算数的家长就要不轻易许诺,不随便许愿;不要为了达到自己眼前的目的,而随便地答应孩子的要求;当孩子提出要求时,要认真想一想,这种要求是否合理、能否兑现,如果是合理的、可兑现的,就要认真地承诺、必须兑现。

不欢迎孩子的朋友

孩子长大了,也希望拥有几个真心的朋友,和自己分享自己的喜怒哀乐,相信妈妈们应该也都希望自己孩子的人际关系好。

但是有些父母可能会因为孩子的小伙伴不太懂礼貌,或太精于算计,或会欺负人,爱撒谎等缺点而不喜欢。

然而对孩子来说,随着身心的逐渐发展,希望家长以“大人”身份对待他们,尊重孩子在选择朋友时所拥有的独自意见。

如果父母们老是管教与间断或不间断表达对孩子的好朋友不喜欢,势必会引起孩子们的反感,从而使双方的隔阂逐渐增大。

父母应当尊重孩子对好朋友的选择。父母要站在孩子的角度去看待孩子的好朋友,善于进行角色换位思考,尊重维护孩子的选择。

父母要承认与孩子之间选择朋友时的差异,并尊重这种差异。有时候给孩子足够的面子,孩子也将会给父母足够的面子。

孩子能与他人建立好朋友是人际关系中一种最基本的关系,要尊重孩子根据双方意愿和喜好进行自由选择。

忽视孩子的优点

在现实生活中,父母经常会把自己孩子的短处和别人孩子的长处相比,甚至把别人的孩子过度地美化和夸张,本想给自己的孩子树立榜样,其实却给孩子带来巨大的伤害,甚至会因此影响孩子的一生。

每一个孩子都有他的长处和优点,虽然孩子的天资有别,学习事物有快有慢,学习成绩也有高有低,但判断一个孩子的好坏,不能只取决于一个方面。

作为家长,不能只凭长相、成绩等某个方面就认定自己的孩子不如别人、没有出息,而是应该善于发现他们的优点,发现他们与众不同的地方,要始终相信自己的孩子是优秀的,要把赞美留给自己的孩子,让他们在你的赞美声中继续发扬自己的优点和长处。

在客人面前指责孩子

人来客往,亲朋好友相聚,谈论各自的孩子,常常成为重要话题之一。

很多父母喜欢在众人面前揭自己孩子的短,似乎是在向别人诉苦,说自己教育这样一个孩子多不容易。

但孰不知,自己只顾着吹毛求疵地指责他的短处,这无形中,让孩子觉得自己什么都不行,没人赏识他,例如学习不行,长相不行,交际不行,干家务不行,让家人为他受累,也觉得父母对自己不满意,和父母逐步疏远。

从以上七件孩子害怕父母做的事中不难看出,孩子心目中的好父母、好家庭,应该有友爱、轻松、宽容、民主和活泼的气氛。相反,他们最头痛的是气氛冷淡、紧张、沉闷、专横、毫无生气的家庭。

用场景描写写出父母令你最感动的事?

《父爱之舟》仿写

沉默的爱

父亲大高个子,身材魁梧,有山的伟岸和挺拔。平时言语很少,对我更不轻易开口,在我眼里,父亲是个威严的人。不过,我也能感受到他对我的浓浓父爱,一股沉默的爱。

一个周五放学后,父亲对我说,“今晚我们去看电影。”原来,电影公司配发给他们单位几张票,他知道我喜欢看电影,就特意为我要了两张。坐在电影院里,电影虽然也很精彩,但爱看电影的我,今天的心思却全不在电影上面。我倚靠在父亲的臂弯里,很温暖,很温馨。虽然还是一如既往地沉默着,但这样的感受不就是潮水般的爱吗!

怎样评价自己的父亲?

原文:http://www.jianjiaobuluo.com/content/107171

父亲在农历新年前十天去世了。因为他既不是富豪又不是明星,所以不能上新闻头条。但在村庄方圆几十公里内,却掀起了轩然大波,村民们奔走相告“好人老表叔因病去世了,享年八十五岁”。

父亲大字不识一个,长的也不帅,但并不影响他成为村民心目中的楷模。他是我们那一带,唯一一个在大城市工作过的城市老人。他十八岁离开村庄,独自到外面闯荡,一生大部分时间都在火车站上班。

上世纪七八十年代,我们那落后的乡村,很少有在城市的亲戚朋友。于是,父亲当时火车站的单人宿舍,就成了村民们的免费旅馆和餐馆了。他每月的工资,除了应付进城村民们的伙食费,偶尔还得帮忙垫付他们的医药费。好像他离开家乡到外工作,最大的乐趣就是不断地为乡亲们提供无偿的帮助。

他退休之后,又回到了他出生的村庄生活。在被诊断为肺癌前,他一直下地劳动,过着自给自足的生活,从来不给我们添任何麻烦。

从住院到去世,前后不到四个月。但这四个月对于他和我们而言,都是一项临别赠礼——他不致于受苦太久,却让我们所有人有时间向他道别,不留遗憾。在这段时间里,我更加了解他是什么样的人,以及他爱我们的方式。

https://uiiiuiii.com/插画师: Bao Luu

我不知道用怎样的言语来描述我的父亲。他善良、亲切与慷慨,这些实在没有必要写出来,因为你随时可以在前来吊唁的人群中听到上千遍上万遍,大家都在述说着从前他们遇到困难时,父亲慷慨无私的帮助他们。他是每个人喜欢的老表叔,是侄子辈喜欢的叔叔,是同事们喜欢的朋友,也是孙子辈的好爷爷。认识他的人,都说他好。

我们都很想念他,特别是我,我总能想起他对我的点点滴滴。小时候,他总是用生活中的小技巧来考验我的反应能力,然后又微笑着对我说,我是全村最聪明的。

我清楚地记得,我妈妈刚去世不久那时,他不得不提前退休,回来照顾我们几个还未成年的孩子。当时就有村子里的人给我父亲出主意,让我退学回家帮他干家务,减轻生活负担和经济压力,说什么女孩子读书也没啥用。那时我是村里唯一有书读的女孩子,其他的女孩都被父母叫回家帮忙干农活了。父亲听后笑笑说,男孩女孩都一样,谁能读下去,就让他读。

我们兄弟姐妹几个,最后全部成了村民们眼中的城里人。我是我们方圆几十公里村落内最早靠读书走出来的女孩子。现在每当村民们看到我,就称赞父亲有眼光、有远见。父亲,虽然你没有读过书,但你有高瞻远瞩的气魄,你就是我心中的楷模。

我永远不会忘记,他生病住院的那几个月,虽然被病魔折磨得疼痛难忍,甚至有时护士连续扎五六针,还找不到血管,她们连声对他说不好意思,但是他依旧会微笑安慰他们别紧张,说:”人老了,血管是难找了点,慢慢来”。

所有替他会诊的医生和护士,都对他产生由衷的敬意。他们都亲切地称呼他“老爷子”,每次来病房,都会伸手摸摸他的头,握握他的手,鼓励他,并祝他早日康复。

图片来源:https://dribbble.com插画师:Mina FZ

在医院的后期,父亲睡眠的时间越来越长,清醒的时间越来越少,分不清白天黑夜,甚至不知道他是在医院还是在家里。每次睁开眼睛看到我们,都会露出微笑,仿佛看见很久没有回家的孩子回来了,问我们坐几点的车,有没有吃饭?

不管谁来看望他,如果碰到他醒着时,那是怎么也不让走的,而且他还有留你下来的理由,一是:他的饭以做好了,床铺也安排好了。二是:乡下现在没有车了,天黑看不见,路上不安全,他不放心。他生命到了尽头,奄奄一息的,心里仍然在关心着别人。

我永远不会忘记,父亲去世的前一晚上,邻居家的狗叫个不停。当我走出门外查看时,空无一人,天上挂着一轮清冷的下弦月。我心里突然涌起了莫名的伤感,他是在向周围的所有人和物告别吗?

我仰起头,抑制住泪水,望着他卧室的窗户,仿佛那就是他通往天堂的入口。我赶紧跑回他的床前,父亲睁着眼,看到我时,又露出了微笑,并抬起手指指他旁边的床铺,让我早点睡觉。

https://uiiiuiii.com/插画师: Bao Luu

我永远不会忘记,他去世的那天早上,冬日的阳光温暖如春日般,阳光从南边的窗户洒入房间,无数空气中的尘埃在光柱中上下翻飞,仿佛是数以万计的天使在他的周围翩翩起舞。

那天,父亲的思维突然变得异常的清晰,他让我端水给他洗脸。我准备帮他擦洗身体时,他要求我把毛巾给站在我身边帮忙的侄儿,并示意我出去。擦洗干净之后,父亲看着站在他床前的我们,说了他此生的最后一句话“你们都很好,我也到时候要走了。”

爸爸,我们爱你。我们一定要好好的,不辜负你对我们的期望,永远不会忘记你的为人处事,继续把你的乐善好施发扬光大。

爸爸,你安心的去吧。早日回到妈妈的身边,告诉她,你把我们教育的很好。

面对一言不合就开吼的父亲?

这样的父亲可能就是传说中情绪控制能力有问题的人吧!看你描述自己似乎已经把他当孩子,确实在情绪控制方面,他可能还处于儿童水平。

但来求助的又不是他,所以只能看看怎么帮你。

你已经采取的方法有给他讲道理,但是他不听;不理他,但是发现他火更大,似乎两条路都不通。那怎么办?

也许你其实没法改变他,你需要接受这个事实,并在这个事实上让自己过得好一些。

首先,你要知道,这不是你的错,这是他的问题。不要把他的问题背到自己身上,内心对自己自责和内疚。

其次,你不需要拼命想拯救他。这是他选择的生活方式,除非他自己愿意改变,没人能替他改变。

第三,你也不要进入被害者角色,你可以尝试让自己学习怎么和这样的父亲相处,让自己的情绪和人生选择不受他的影响。

划清心理界限,让他的问题不要影响你,致力于过好你自己的人生吧!

母亲总是念叨去世的父亲?

少年夫妻老来伴!夫妻多年的相处相互的理解、包容、尊重,对方的一切都会清晰的印在心中,是相互扶持陪伴的伴侣。

谁也离不开谁,如果有一方去世另一方都会一蹶不振伤心难过的。

父亲去世快两年多了,每次去看望母亲,母亲都会提起父亲,然后自己做在哪里掉眼泪!

每逢年前母亲都会病一场,一边说着父亲还在世时的事情。哎呀!快过年了,这要是你爸还在总是煮肉。包冻饺子,灌肠。我总是说他弄的满屋子的味,他么不吱声就盼着你们回来给你做好吃的。

父亲的去世对母亲打击很大,在我心里一直以为他俩的关系是不好的,天天为了小事争吵,妈妈是特能唠叨的人,父亲、弟弟和我都是一致认为母亲的更年期啊更的太长了。 每次母亲唠叨时我们都把父亲推在前面。

可是父亲去世后,母亲没有了笑容,就连平时的唠叨也少了,总是一个人做在椅子上看父亲以前的相片。

早上母亲给我发来微信问我:快过年了,你们啥时候给你爸去上坟啊?我回复母亲:我都办好了,给我爸买了他最爱吃的红烧肉,馒头水果。都预备好了。因为这几天特冷,所以没叫你去,担心你又伤心了,这两天你血压也没降,我和弟弟都很担心你。 母亲这时没在回复信息给我,我知道她又哭了。

我带着儿子去了母亲家,母亲开门的时候眼睛还是红红的,我拿着肉馅和母亲说:妈你说我咋这笨呢?这酸菜肉馅我就是拌不好。

这肉馅都浪费了,他爷俩都不吃!这时儿子也说:姥,我最爱吃你拌的馅子。母亲说我:肉馅不能太多,要不酸菜就会失去原有的味道了! 经过母亲的指导,我们开始动手包饺子,母亲看着我,看着我儿子我俩笨手笨脚的包饺子,脸上也开始有了笑容!

第二天弟弟去找母亲,让母亲陪着她办年货,母亲晚上回来跟我说:你小弟这大手大脚的毛病,没有我看着真不行!我回答说:你看家有一宝,不如家有一老,你不看着点,我们都存不住钱。

在这段时间的陪伴下,母亲脸上也开始有了笑容。陪着她大半辈子的人离去后,她的心里承受不住是很正常的,再多的话语不如真诚的陪伴。

我们要学会排解老人的孤单,让她认为自己是个有用的人,我和弟弟给母亲报了个旅游团,让她时不时的去散散心,一群老人在一起她也会真正的快乐起来!

免责声明:由于无法甄别是否为投稿用户创作以及文章的准确性,本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您通知我们,请将本侵权页面网址发送邮件到qingge@88.com,深感抱歉,我们会做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