陆羽是哪朝人,不由得让你心动?
一杯清茶看人生
甜也在茶 苦也在茶
平淡之时品五味
香也在茶 涩也在茶
春来茶娘蝶舞
喜也在茶 悲也在茶
平生历经诸多事
荣也在茶 枯也在茶
世态炎凉难如意
温也在茶 寒也在茶
红尘俗事缠身处
闲也在茶 烦也是茶
看惯风云多变化
得也在茶 失也是茶
生存身影忙碌躯
品也在茶 饮也是茶
岁月流逝无情谊
浓也在茶 淡也是茶
情人相逢道别离
聚也在茶 别也是茶
世间万物,尤爱茶。喜欢它的安静与清幽。喜欢慢下来的时光,泡一盏茶,让幽幽的茶香,溢满心湖,找一本书,于书中寻日月,或约一知己,轻酌慢饮,畅谈心语。
词人李清照曾说:“豆蔻连梢煎熟水,莫分茶。枕上诗书闲处好,门前风景雨来佳。”
煮一壶好茶,捧一本好书,在明媚的春光里享受美好,怡然自得。
古人,描写茶的诗句很多:
琴茶 【唐】白居易
兀兀寄形群动内,陶陶任性一生间。
自抛官后春多醉,不读书来老更闲。
琴里知闻唯渌水,茶中故旧是蒙山。
穷通行止长相伴,谁道吾今无往还?
白居易一生与茶为伴,早上饮茶,中午品茶,晚上喝茶。他一天要喝三次茶,一年要喝千余次茶,不知喝掉了多少朝霞、喝掉了多少夕阳,甚至连诗人眼中的朝霞、夕阳也散发着一缕缕绚丽、醉人的茶香。
故人寄茶 【唐】曹邺
剑外九华英,缄题下玉京。
开时微月上,碾处乱泉声。
半夜招僧至,孤吟对月烹。
碧沉霞脚碎,香泛乳花轻。
六腑睡神去,数朝诗思清。
月余不敢费,留伴肘书行。
卢仝,自号玉川子,爱茶成癖,被后人尊为茶中亚圣,他的《走笔谢孟谏议寄新茶》即《饮茶歌》是他在品尝友人谏议大夫孟简所赠新茶之后的即兴之作,是一首著名的咏茶的七言古诗:
日高丈五睡正浓,军将打门惊周公。
口云谏议送书信,白绢斜封三道印。
开缄宛见谏议面,手阅月团三百片。
闻道新年入山里,蛰虫惊动春风起。
天子须尝阳羡茶,百草不敢先开花。
仁风暗结珠蓓蕾,先春抽出黄金芽。
摘鲜焙芳旋封裹,至精至好且不奢。
至尊之余合王公,何事便到山人家?
柴门反关无俗客,纱帽笼头自煎吃。
碧云引风吹不断,白花浮光凝碗面。
一碗喉吻润,二碗破孤闷。 三碗搜枯肠,
惟有文字五千卷。
四碗发轻汗,平生不平事,尽向毛孔散。
五碗肌骨清,六碗通仙灵。 七碗吃不也,唯觉两腋习习清风生。
蓬莱山,在何处?玉川子乘此清风欲归去。
山上群仙司下土,地位清高隔风雨。
安得知百万亿苍生命,堕在颠崖受辛苦。
便为谏议问苍生,到头还得苏息否?
壶里乾坤大
茶里日月长
一壶看世界
一盅品人生
茶有万一,爱茶之人只有唯一!
唐宋清三朝才女分别是哪些?
在理学大行其道之前,风气较为开放的唐宋时期曾诞生了大量才女,元明之后虽然理学大行其道,倡导“女子无才便是德”,但青楼却极为注重才艺的培养,因而明朝以后的才女大多诞生于青楼。在这些才女之中,较为出名的主要有以下几位:
蜀中四大才女之一:薛涛薛涛是唐朝长安人,其父薛郧学识渊博,从小便教她读书、写诗。后来,薛郧因得罪当朝权贵而被贬四川,后又因出使南诏沾染瘴疠而命丧黄泉。于是,年仅十四岁的薛涛迫于生活压力,凭借“容姿既丽”和“通音律,善辩慧,工诗赋”,在16岁加入乐籍,成了一名营妓。
凭借出色的才学,薛涛和当时很多著名诗人都有来往,其中不乏像白居易、张籍、王建、刘禹锡、杜牧、张祜这样的诗坛领袖。贞元元年(785年),中书令韦皋出任剑南西川节度使,在一次酒宴上,韦皋让薛涛即席赋诗,薛涛提笔而就《谒巫山庙》,韦皋看罢,拍案叫绝。此后,只要韦皋设宴,薛涛便是侍宴的不二人选,很快成了韦皋身边的红人,并负责一些案牍工作,韦皋甚至向朝廷奏请授其为秘书省校书郎官衔,虽然最终失败,但人们仍然称之为“女校书”。后来,很多求见韦皋的官员通过薛涛走后门,因薛涛闹出的动静实在太大,逐被韦皋一怒之下,将其发配松州。
元和四年(809年)三月,如日中天的诗人元稹担任监察御史出使地方,久闻薛涛大名的元稹特地前去相见,两人就此陷入一场轰轰烈烈的姐弟恋,可惜元稹是个用智而不是用心去谈恋爱的人,这场恋情最终无疾而终。
薛涛虽然不恨元稹,但她也就此脱下了极为喜爱的红裙,换上了一袭灰色的道袍,人生就此从炽烈走向了淡然,晚年移居到碧鸡坊,独自度过了最后的时光。大和六年(832年)夏,薛涛安详地闭上了双眼。薛涛一生作诗500多首,然而这些诗歌大多散失,流传至今仅存90余首。
“巾帼宰相”:上官婉儿上官婉儿是唐朝陕州陕县人,本为官宦世家出身,其祖父上官仪因替高宗起草废武则天的诏书,与其父上官廷芝一起被武则天所杀,刚刚出生的上官婉儿与母亲郑氏同被配没掖廷。不过,其母却并未放弃对其培养,上官婉儿因此得以熟读诗书,且明达吏事,聪敏异常。
凤仪二年(677年),武则天召见年仅十四岁的上官婉儿,并当场出题考较,上官婉儿完美的通过了测验,武则天于是下令免其奴婢身份,让其掌管宫中诏命。武则天称帝之后,对上官婉儿日渐器重,诏敕多出其手,时称“内舍人”。
神龙元年(705年),张柬之等人发动神龙政变,武则天被迫退位,唐中宗李显登上皇位,不过李显却对妻子韦氏和女儿安乐公主言听计从。上官婉儿此后又通过与韦皇后、安乐公主的交往而再度受到重用,并被拜为昭容,而她则劝韦皇后学习武则天。
景龙四年(710年),太平公主势力日盛,上官婉儿又依附太平公主。六月,李显突然驾崩,韦皇后将台阁政职、内外兵马大权以及中央禁军等全部安排了自己的党羽和族人,朝政大权尽落韦氏之手。上官婉儿与太平公主起草了一份遗诏,立李重茂为皇太子,李旦辅政,韦皇后为皇太后摄政,以平衡各方势力,然而宰相宗楚客、韦温更改诏书,劝韦后效仿武则天。
唐隆元年(710年),李显突然驾崩(另说被韦皇后毒死),太平公主和李隆基联手发动“唐隆之变”,韦氏集团被铲除,上官婉儿被李隆基诛杀。
开元初年,李隆基派人将上官婉儿的诗作收集起来,编成文集二十卷,令张说作序。但据张说所著《唐昭容上官氏文集序》。只是此集今佚,《全唐诗》仅收其遗诗三十二首。
唐代四大女诗人之一:鱼玄机鱼玄机是晚唐长安人,初名鱼幼微,字蕙兰。咸通年间,在温庭筠的撮合之下,鱼玄机嫁给了李亿为妾,但因李妻不能相容,鱼玄机到长安咸宜观出家为女道士,改名鱼玄机。
鱼玄机与文学家温庭筠为忘年交,诗词唱和甚多。咸通九年(868年),鱼玄机因妒杀女婢绿翘一案而被捕入狱,获救出狱后,改名名虞有贤或鱼又玄。咸通十二年(871年),鱼玄机因前案被处死,年仅27岁。
其作品有《鱼玄机集》一卷,诗作现存有《赋得江边柳》、《寄国香》、《寄题炼师》、《闺怨》等,共计五十首之多,《全唐诗》有收录。现代作家施蛰存认为,“(鱼玄机)功力在薛涛之上与李冶不相上下”。
千古第一才女:李清照李清照,号易安居士,其出身书香门第,父亲李格非进士出身,乃是苏轼的学生,官至提点刑狱、礼部员外郎。其母则是状元王拱宸的孙女,也极有文学修养,出身于这样一个家庭,李清照从小时候起便打下了良好的文学功底。
宋徽宗建中靖国元年(1101年),18岁的李清照嫁给了时年21岁的太学生赵明诚,夫妻二人婚后生活安静和谐、高雅有趣,充满着幸福与欢乐。然而好景不长,由于当时激烈的新旧党争,李家也被卷了进去,其父李格非被列入元祐党籍,李清照也被株连。
后来,由于靖康之难爆发,赵明诚的母亲也于建炎元年(1127年)三月死于江宁,而丈夫赵明诚则于建炎三年(1129年)八月卒于建康,此后李清照便过着颠沛流离的生活,其所收藏的图书文物大部在此期间散失。
绍兴二年(1132年),李清照到达杭州,在孤独无依的情况下嫁给了张汝舟,然而张汝舟最初不过是觊觎李清照的珍贵收藏,但当发现李清照家中并无多少财物后,便开始对李清照不断谩骂,甚至拳脚相加。之后,李清照又发现张汝舟有营私舞弊、虚报举数骗取官职,于是便向官府告发,并要求离婚。虽然最终成功判离,但宋朝法律规定,妻告夫要判处3年徒刑,故亦身陷囹圄,经过翰林学士綦崇礼等亲友的营救,这才得以被关押9天后释放。
不过,虽然经历了一系列变故,但李清照并未就此消沉,反而激起了更高的创作热情,并将眼光投到对国家大事的关注上。绍兴二十五年(1155年)前后,李清照悄然辞世,享年至少73岁。
李清照“自少年便有诗名,才力华赡,逼近前辈”,曾受到当时的文坛名家、苏轼的大弟子晁补之的大力称赞。她不但有高深的文学修养,而且有大胆的创造精神。从总的情况看,她的创作内容因她在北宋和南宋时期生活的变化而呈现出前后期不同的特点,前期多写其悠闲生活,后期因金兵南下,便又多悲叹身世,情调感伤。作为婉约词派代表,李清照有“千古第一才女”之称
学识通晓古今:严蕊严蕊是南宋中期女词人,生卒年不详,虽出身低微,却自小学习乐礼诗书,后沦为台州营妓,取艺名严蕊。
严蕊学识极广,极善操琴、弈棋、歌舞、丝竹、书画,学识通晓古今,诗词语意清新,因而四方闻名,常有人不远千里慕名相访,台州知府唐仲有便是其一。南宋淳熙九年(1182年),台州知府唐仲友为严蕊、王惠等4人落籍,严蕊逐回黄岩与母居住。
同年,担任浙东常平使的朱熹巡行台州,因唐仲有所在的永康学派与朱熹为代表的性命之学的对立,两人关系极差,恰好当时有百姓告发唐仲有,于是朱熹连上六道奏折告发唐仲有,严蕊也被牵连其中,虽被严刑拷打却始终未曾招供。此事最终惊动宋孝宗,孝宗认为这是“秀才争闲气”,于是将朱熹调任,并将严蕊释放。
严蕊的才学应该是极为出众的,这在史料当中多有体现,例如洪迈的《夷坚志·庚》中便有“台州官妓严蕊,尤有才思而通书,究达今古”的记载,南宋周密的《齐东野语》中也有“天台营妓严蕊,字幼芳,善琴弈歌舞,丝竹书画,色艺冠一时。间作诗词,有新语,颇通古今,善逢迎。四方闻其名,有不远千里而登门者”的记载。不过,关于《卜算子·不是爱风尘》是否为严蕊所作,目前则仍有争议。
与李清照齐名的女词人:朱淑真朱淑真,南宋著名女词人,其生于官宦之家,幼警慧、善读书,是唐宋以来留存作品最丰盛的女作家之一,与李清照齐名。
根据考证,朱淑真的丈夫乃是一个小官吏,然而由于双方才学不能相称,心灵无法沟通,因而夫妻关系并不和睦。婚后不久,朱淑真便因失望而发出了这样的抱怨:“鸥鹭鸳鸯作一池,须知羽翼不相依。东君不与花为主,何以休生连理枝?”
朱淑真的一生极为不幸,在跟丈夫分居之后,朱淑真另觅爱人(另说婚内出轨),而在和情人分手之后,朱淑真“悒悒抱恨而终”,“其死也,不能葬骨于地下,如青冢之可吊。”有人据此猜测她又可能是投水自尽,死于湖中,尸骨都不能安葬。
南宋淳熙九年(1182)有一个名叫魏仲恭的人,将朱淑真的残存作品辑录出版,并为之作序。序文开头说:“比在武陵,见旅邸中好事者往往传颂朱淑真词,每茄听之,清新婉丽,蓄思含情,能道人意中事,岂泛泛所能及?未尝不一唱而三叹也!”
关于朱淑真的作品,有传言说在其去世之后,父母将其生前文稿付之一炬,现存的仅有《断肠诗集》、《断肠词》,共计数十篇之多,乃是劫后余篇。
明末清初“秦淮八艳”之首:柳如是柳如是生于明万历四十六年(1618年),因后来遭到多次贩卖,身世已经无法查清。崇祯元年(1628年),柳如是被江南名妓徐佛收养,后于崇祯五年(1632年)嫁给了的大学士周道登为侍妾。
周道登乃是状元出身,对于柳如是也是极为喜爱,因而常常教其读诗学文,但这却遭到其他妻妾的嫉妒,周道登去世之后,柳如是被赶出门,生活无着的她只得重操青楼旧业。后来,柳如是与李待问、宋征舆、陈子龙等人曾发展过一段恋情,但却均没能修成正果。
崇祯二十一年(1638年),柳如是结识了钱谦益,有感于钱谦益的深情,两人最终成婚,婚后两人同居绛云楼,读书论诗相对甚欢,柳如是还给钱谦益生了一个女儿。后来,清军南下,柳如是本想殉国,奈何钱谦益不仅怕死,最终还降了清朝。
顺治四年(1647年),钱谦益因黄毓祺反清案被捕入狱,柳如是拖着病体四处奔波将其救出,并劝其和抗清的郑成功、张煌言等人联系,柳如是自己更是全力资助,慰劳抗清义军。康熙三年(1664年)五月二十四日,钱谦益去世之后,乡里族人聚众欲夺其房产,柳如是为保家业不失,竟然用缕帛结项自尽,此举虽然将他人吓走,却也就此结束了自己的一生,终年四十六岁。
△柳如是《月堤烟柳图》
柳如是乃明清易代之际的著名歌妓才女,她个性坚强,正直聪慧,魄力奇伟。就文学和艺术才华,她被称为“秦淮八艳”之首。书画也负名气,她的画娴熟简约,清丽有致;书法深得后人赞赏,称其为“铁腕怀银钩,曾将妙踪收”。其留下的作品主要有《湖上草》、《戊寅草》与《尺牍》等。
清代第一女词人:贺双卿贺双卿,清代康熙、雍正或乾隆年间人,初名卿卿,为家中第二个女儿,故名双卿。贺双卿自幼天资聪颖,灵慧超人,七岁时就开始独自一人跑到离家不远的书馆听先生讲课,不仅学会读书写字,而且还懂得了吟诗作文,后人尊其为“清代第一女词人”。
贺双卿十八岁时,善诗能文的内秀使她较其他的乡村姑娘多一份含蓄和深度,后因父亲去世,便由叔父做主,嫁与邻村佃户周大旺。婚后虽然丈夫对贺双卿还算好,但其婆婆却是个泼辣能干的女人,因而婆媳关系极为紧张,经常遭受训斥,而丈夫也在母亲的挑拨下开始帮着叱责妻子。随着时间的推移,贺双卿的日子越来越难过,甚至多次遭受虐待殴打。
根据清代史震林《西青散记》记载,双卿到婆家后不长时间,便久病不愈,在临终前的日子里,“事舅姑愈谨,邻里称其孝。夫性益暴,善承其喜怒,弗敢稍忤”,最终约于雍正末年或乾隆初年,在肉体和精神的双重折磨下,含恨离开人世。
贺双卿是一位普通的农家女子,又是一位杰出的诗人,她遭受了如此不幸的命运,却没有完全向命运低头,在艰难中拿起纸笔抒发自己的真实感受, 她的诗情在艰难因厄中越磨越显出色,透出一种别样的艳丽,闪烁着震撼人心的凄美,为中华词坛增添了一份夺目的光彩。
除了以上几位之外,其余较为出名的还有并列唐代四大女诗人的李冶、刘采春,并列蜀中四大才女的花蕊夫人,以及清代的陈端生、西林春、吴绛雪等人。
陆羽名言?
唐代茶学家陆羽名言:“不羡黄金罄,不羡白玉杯,不羡朝入省,不羡暮登台。
茶香宁静却可以志远,茶人淡泊却可以明志。其字或从草,或从木,或草木并。”
茶为什么又叫茗?
据说是云南某地区的“茶”之土音,大约在东汉时始用来表示茶,现在与茶字基本通用,为茶之雅称。宋代苏轼有诗云:“从来佳茗似佳人。”香港陆羽茶室有名作家台静农题写的茶联:“泉烹苦茗琉璃碧,菊酿香醪琥珀黄。”
不夜侯:喝茶有醒脑提神,解除睡意之功,唐代白居易诗云:“破睡见茶功。”唐代曹邺诗云:“六脏睡神去,数朝诗思清。”晋代张华在《博物志》中说:“饮真茶令人少睡,故茶别称不夜侯,美其功也。”五代胡峤在饮茶诗中赞道:“破睡须封不夜侯。”
消毒臣:唐朝《中朝故事》记载,唐武宗时李德裕说天柱峰茶可以消酒肉毒,曾命人煮该茶一瓯,浇于肉食内,用银盒密封,过了一些时候打开,其肉已化为水,因而人们称茶为消毒臣。唐代曹邺饮茶诗云:“消毒岂称臣,德真功亦真。”
他们的共同点和不同点是什么?
所谓古代十大圣人并无统一定论,其中兵圣公认的首推孙武(孙子),谋圣认可度较高的为张良,他真正做到了以谋定天下,没带过兵(姜尚、诸葛亮等皆有带兵临阵)。
他们的共同之处一是都出身贵族,孙武的远祖是春秋时期陈国公子妫完(即田完)的后代,其曾祖、祖父、父亲祖孙三代曾同在齐国景公朝中为官,且地位显赫,权倾一时。张良先世为韩国贵族,祖父张开地,连任战国时韩国三朝的宰相,父亲张平,亦继任韩国二朝的宰相。二是都具有文韬武略辅佐帝王成就伟业,孙武帮吴王夫差取得霸主地位,张良为汉初三杰帮刘邦谋定天下。
不同之处在于,孙武善治兵可领千军而战,张良善出谋乃幕后智囊。孙武是春秋时期著名军事家、政治家,有《孙子兵法》留传后世,被誉为“兵学圣典”,置于《武经七书》之首。对现在的军事政治依然有着强大的指导作用,被译为英文、法文、德文、日文,成为国际间最著名的兵学典范之书。而张良并未著书立说,只是当时谋略过人。刘邦对张良的评价是:运筹于帷幄之中,决胜于千里之外。给我们留下了“圯上授书”的传说故事、博浪沙剌秦勇猛事迹及智斗鸿门、虚抚韩彭等精彩谋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