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精不诚不能动人的意思,谈一谈文学作品抒情手法的运用?
欢迎来到文乎问答领地 本人将用最大的热忱和有益有用的问答来回馈你
悟空问答分享知识!
“文章不是无情物,情者文之经。”写文字就是在倾诉感情,表达思想。诗歌、散文、小说等文学作品是离不开抒情的,抒情是一种自然而然的表达形式。以情感人,能激起读者感情上的共鸣。如刘勰说:繁采寡情,味之必厌。
今天来探讨文学作品的抒情手法的运用。
抒情的含义抒情是作者或文章中的人物对事件或景物的主观感情情绪的抒发和表露,是作者反映客观事物不可缺少的一种表达方式。在写作中,情感因素的存在是广泛的。
抒情具有依附性,而不具有独立性,总是人、事、景、物先行,情才随之。就是因情而生文,这情的起根发苗来自客观事物。叙述、描写、议论的对象是具体的,都存在于客观世界中。而情是看不见摸不着的,它存在于人的心里。存在于主观世界中 因而抒情具有鲜明的主观性和个性化特征。情感是抽象的东西 ,对情感的表现过程则是具体化的过程。只有通过具体的,生动的物象把它呈现出来,才能引入联想,启入心扉,使人产生共鸣。因此,抒情总是要与其他表达手段融为一体才能显现出来。
抒情时忌用抽象、概括式的语言直陈感情。常见的抒情方面的毛病:喜用感叹式语句,抒情生硬,有无病呻吟之嫌。解决方法得靠生活实践的磨练,逐渐积蓄。本为饱含深情的事理,行文中情味却不够浓郁。解决方法要靠掌握技巧,勤练笔。
抒情作为一种手段是为了实现文章主旨而存在。所以抒情要与文章主题的基调相吻合,要抒发真挚自然之情,只有从作者心中流从来的真情才能感染读者。
抒情分为直接抒情和间接抒情。
直接抒情就是直抒胸臆。运用强烈的感情色彩和气势的语句,将赞颂、欢愉或愤怒、哀伤等感情毫不掩饰不遮掩地直接倾吐出来。
例如:“江山如此多娇,引无数英雄竞折腰”
“我见青山多妩媚,料青山,见我应如是”
这种方法在诗歌中比较常见。在一般散文中也时有运用。当矛盾发展到高潮,人物内心感情激动到极点时,便会运用这个方法。
直接抒情率直公开,情感浓烈玩,感染力是很强的,但如缺乏激情,或抒情时没有铺垫,便会流于空泛、生硬或浅露,抒情语句会变成苍白无力的口号。所以直接抒情一定要有深刻的内涵 要多方酝酿,层层铺垫,谨慎运用。
间接抒情:借景抒情、借事抒情、借举止抒情、借比喻抒情、借典故抒情、借象征抒情。
借景抒情:
自然天成,融情于景,移情于景,因情造景。
自然天成:物性及我性融为一体几乎感受不到作者的喜怒哀乐。“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心境和所见之物自然融合。物就是心境的映照。言语不加粉饰,心态平和的时候的体验。入乎其内,又须出乎其外。入乎其内,故能写之;出乎其外,故能观之。入乎其内,故有生气;出乎其外,故有高致”。
融情与景。景物虽有加工,但仍保持原本形态情感溶解,在景物中没有直露强加的痕迹。“袅袅兮,秋风洞庭波兮木叶下”“江天波浪兼天涌,塞上风云接地阴”“春风桃李花开日秋雨梧桐叶落时”
移情于景,主观感情强行介入景物出现情感冲击的印痕。不同程度地改变了事物,原本的形态。三杯两盏淡酒,省敌他晚来风急。雁过也正伤心,却是旧时相识。行宫见月伤心色夜雨闻铃肠断声。
因景造情,景物是虚拟、幻化。生造出来的。
鸟何翠兮蘋中?罾何为兮木上。
借事抒情:
描述社会人士地方都是借事抒情。
空床卧听南窗雨谁复挑灯夜补衣?
借举止抒情
特定情景中的表情和举止。停杯投箸不能食拔剑四顾心茫然
回眸。一笑百媚生。
谁复挑灯夜补衣?
休去倚危栏。
借比喻抒情。
以此物喻比彼物。
“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芙蓉如面柳如眉觉如何不泪垂”
“算只有殷勤,画檐蛛网。尽日惹飞絮。”
借象征抒情
象征是通过某一特定的形象隐喻暗示,具有相似特征的某类事物情感观念的表达。
“欲渡黄河冰塞川,将登太行雪满山”隐喻仕途艰险受阻。
“春又归去”。象征抗金收复时机再度丧失。
借典故抒情。
用典有用事和引用前人诗句两种。用事是借用历史故事来表达作者的思想感情,包括对现实生活中的某些问题的立场和态度、个人的意绪和愿望等等,属于借古抒怀。
引用或化用前人的诗文歌赋,也是用典的一种,目的是加深诗词中的意境,促使人联想而寻意于言外。如王勃在《藤王阁序》中几乎句句用典,增强了文章的文化底蕴;
姜夔在《扬州慢》中或明用,或暗用,或化用杜牧的诗,形成了虚实对比,表达了物是人非、今非昔比的凄凉。
典故用得适当,可以收到很好的艺术效果。
抒情的技巧1反复咏叹:在写作中,作者抒情时有意识地重复使用某些词语或句子,以增强抒情的感染力,我们称之为反复咏叹法。
这种反复不是份量相等的语意重复,而是情感的层层上升。每一次重复的词句所关联的内容都是一个新的方面,咏叹说传递的情感都应该比前一词句强烈。
2.排比强化法:抒情时用结构相同或相似,语气一致的一连串语句,把意义相关的内容连续地表达出来,整齐的句式,铿锵的音律,可以增强气势,渲染气氛,强化感情。
3:反问渲染法:抒情时,为了引人注目,提高抒情语句的鼓动力量,用连续反问的形式激发本意,掀起行文的波澜,即反复渲染法。
抒情的本质叶圣陶在《作文论》中指出:
抒情的工作,实在是把境界、事物、思想、推断等等, 凡是用得到的足以表出一种情感的一一抽出来,融会混合,依着情感的波澜起伏,组成一件 新的东西,可见这是一种创造。但从另一方面讲,工具必取之于客观,组织又合于人类心情 之自然,可见这不尽是创造,也含着摹写的意味。
(一)抒发健康的情感。 反对抒发低级的、颓废的和庸俗的感情
(二)抒发真挚的实在的情感。孔子说:情欲信,辞欲巧。信,就是真实;写作要 抒发真情实感。因为不精不诚,不能感人。故强哭者虽悲不哀,强怒者虽威不严。我们 必须在真实的写作中杜绝虚情假意,无病呻吟。也不能故作多情,为文造情。
公安派最早的文学主张?
公安派的文学主张发端于袁宗道,袁宏道实为中坚,是实际上的领导人物,袁中道则进一步扩大了它的影响。公安派的文学主张主要有以下几点。 1.反对剿袭,主张通变。公安派诸人猛烈抨击前后七子的句拟字摹、食古不化倾向,他们对文坛“剽窃成风,众口一响”的现象提出尖锐的批评,袁宗道还一针见血地指出复古派的病源“不在模拟,而在无识”(《论文》)。他们主张文学应随时代而发展变化,“代有升降,而法不相沿,各极其变,各穷其趣”(袁宏道《叙小修诗》),“世道改变,文亦因之;今之不必摹古者,亦势也”(袁宏道《与江进之》)。不但文学内容,而且形式语言亦会有所变化而趋于通俗,这是因为“性情之发,无所不吐,其势必互异而趋俚,趋于俚又变矣”(袁中道《花雪赋引》)。因此,“古何必高?今何必卑?”他们进而主张“信腔信口,皆成律度”,“古人之法顾安可概哉”(袁宏道《雪涛阁集序》),冲破一切束缚创作的藩篱。 2.独抒性灵,不拘格套。所谓“性灵”就是作家的个性表现和真情发露,接近于李贽的“童心说”。他们认为“出自性灵者为真诗”,而“性之所安,殆不可强,率性所行,是谓真人”(袁宏道《识张幼于箴铭后》),进而强调非从自己胸臆中流出,则不下笔。因此他们主张“真者精诚之至。不精不诚,不能动人”,应当“言人之所欲言,言人之所不能言,言人之所不敢言”(雷思霈《潇碧堂集序》),这就包含着对儒家传统温柔敦厚诗教的反抗。他们把创作过程解释为“灵窍于心,寓于境。境有所触,心能摄之;心欲所吐,腕能运之”,“以心摄境,以腕运心,则性灵无不毕达”(江盈科《敝箧集序》)。只要“天下之慧人才士,始知心灵无涯,搜之愈出,相与各呈其奇,而互穷其变,然后人人有一段真面目溢露于楮墨之间”(袁中道《中郎先生全集序》),就能实现文学的革新。 3.推重民歌小说,提倡通俗文学。公安派重视从民间文学中汲取营养,袁宏道曾自叙以《打枣竿》等民歌时调为诗,使他“诗眼大开,诗肠大阔,诗集大饶”,认为当时闾里妇孺所唱的《擘破玉》《打枣竿》之类,是“无闻无识真人所作,故多真声”,又赞扬《水浒传》比《史记》更为奇变,相形之下便觉得“六经非至文,马迁失组练”(《听朱生说水浒传》)。这是和他们的文学发展观与创新论相联系的,对提高那一时期民间文学和通俗文学的社会地位有一定作用。
死而后已的前一句是什么不能动人的前一句是什么?
鞠躬尽瘁,死而后已。不精不诚,不能动人。
人叫人动人不动出处?
不精不诚,不能动人”----出自《庄子。渔人》。真者,精诚之至也,不精不诚,不能动人,故强哭者,虽悲不哀;强怒者,虽严不威;强亲者,虽笑不和。大意是不真诚就不能打动别人。中国有句俗语“精诚所至,金石为开”,可以为这句话作注。这句话劝告人们,要以真诚待人,表里如一,不可虚伪。如果表面一套,心里一套,阳奉阴违,终究会露出马脚。就像《庄子》在这句话的下文所说,无论是“哭”是“怒”还是“亲”,都不能勉强做出样子给别人看,真情实感要发自内心,这样才能打动人。有什么文言文和古人事例能够嘲讽朋友欺骗不守信的?
1.志不强者智不达,言不信者行不果。
--墨翟,战国思想家 2.内外相应,言行相称。--韩非,战国哲学家、教育家 3.善不由外来兮,名不可以虚作。--屈原,战国人 4.真者,精诚之至也,不精不诚,不能动人。--庄周,战国哲学家 5.人背信则名不达。--刘向,汉朝经学家 6.伪欺不可长,空虚不可久,朽木不可雕,情亡不可久。--韩婴,汉朝诗论家 7.以信接人,天下信之;不以信接人,妻子疑之。--畅泉,晋朝隐士 8.人无忠信,不可立于世。--程颐,宋朝哲学家 9.多虚不如少实。--陈甫,宋朝哲学家 10.以实待人,非唯益人,益己尤大。--杨简,宋朝学者 11.诚实是人生的命脉,是一切价值的根基。--德莱赛,英国作家 12.言忠信,行笃敬。--论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