赑屃怎么读,三个贝字念什么?
三个贝字组合成赑字,上下结构,读作bì 。
字义:1、赑,用力的样子;“贝”就是钱,一上两下三个“贝”字码在一起,表示用力的样子。俗话说得好,饭好吃,钱难挣。金钱,名位所在,必然削尖脑袋往里钻,怎能不费劲呢 。
2、传说中的一种动物,像龟,旧时大石碑的基座多雕成它的形状。比如赑屃(bì xì),赑屃是古代汉族神话传说中龙之九子之一,又名霸下、鳌、龟趺(fū)、填下、龙龟等。形似龟,好负重,长年累月地驮载着石碑。
上边一个尸下边一个贝字念什么?
一个尸一个贝叫屃xì。
基本字义
1.有力的样子,
2、传说中一种像龟的动物
“屃”,现代汉语规范三级字,普通话读音为xì,在六书中属于形声字。基本含义同“赑”,如赑屃。
红楼梦里妙玉做了一首诗?
妙玉这个人身上充满了谜,她跟贾府没有任何瓜葛,却位列金陵十二钗,还排在了王熙凤、秦可卿等人前面,不能不令人疑惑,不少人怀疑妙玉身份,最甚嚣尘上的就是公主一说。
妙玉在红楼中出场不多,前八十回中,正面出场的文字,只有两处,其余都是侧面出场,通过其他人物或一件事交代出来。妙玉的两次正面出场,一次是贾母品茶栊翠庵一回,从这一回她私下请黛玉宝钗喝体己茶用的杯具可知,他的身世绝对不一般。
妙玉的第二次正面出场,是在原文第七十六回,荣国府这年的中秋节,有些冷清,黛玉、湘云偷偷从凸碧山庄溜到凹晶溪馆,对月联诗,但当二人联到“寒塘渡鹤影,冷月葬花魂”时,就联不下去了,正是这时候,潜伏已经的妙玉第二次出场了。
妙玉的这次出场,有很多令人怀疑的地方。
虽是中秋佳节,但妙玉是修行之人,且宝玉生日时,曾自称“槛内人”,这样一个自封高洁的女子,本应在庵中静修,却在中秋之夜偷偷溜出栊翠庵,跑到山石后面遥遥地看贾府欢聚的热闹,没想到却遇到了黛玉湘云,就偷偷地听二人联诗,等到二人无法往下联时方才出来。黛玉和湘云还都吓了一跳,问她从何而来。
原文:妙玉笑道:“我听见你们大家赏月,又吹的好笛,我也出来玩赏这清池皓月。顺脚走到这里,忽听见你两个联诗,更觉清雅异常,故此听住了。……”由此可知,妙玉是身在空门,心在红尘。
这些都还是次要的,紧接着妙玉为黛玉、湘云为联完的诗句续上的尾巴才是大关键,它直接透露了红楼梦大结局。
妙玉说黛玉、湘云联诗太过悲凉,因此她续了这么一个结尾。
原文:香篆销金鼎,脂冰腻玉盆。箫增嫠妇泣,衾倩侍儿温。空帐悬文凤,闲屏掩彩鸳。露浓苔更滑,霜重竹难扪。犹步萦纡沼,还登寂历原。石奇神鬼搏,木怪虎狼蹲。赑屃朝光透,罘罳晓露屯。振林千树鸟,啼谷一声猿。歧熟焉忘径,泉知不问源。钟鸣栊翠寺,鸡唱稻香村。有兴悲何继,无愁意岂烦。芳情只自遣,雅趣向谁言。彻旦休云倦,烹茶更细论。
这首续上的联诗,没有任何脂批。我们知道,曹公擅于在诗词中注入谶语,以应将来之事。正如湘云、黛玉此前吟出的“寒塘渡鹤影,冷月葬花魂”可做谶语理解一样,如果我们把妙玉续上的这十三联诗看作谶语理解,就看出了一些门道。
这十三联诗可以四句四句来看。
第一个四句说的好像是宝玉宝钗成婚的情形,宝玉不喜宝钗,二人离心离德,相对无言,宝钗免不得伤心哭泣,只有一个丫鬟在身边日夜服侍。这一句与宝玉的“空对着山中高士晶莹雪,终不忘世外仙姝寂寞林”相对应,也与宝钗曾做过的谜语“朝罢谁携两袖烟,琴边衾里总无缘。晓筹不用鸡人报,五夜无烦侍女添。焦首朝朝还暮暮,煎心日日复年年。光阴荏苒须当惜,风雨阴晴任变迁。”对应。
第二个四句说的好像是黛玉死后宝玉前去潇湘馆凭吊的情形,此时黛玉已死,无视任务,一切空空荡荡,只有床帐仍在,床前之竹仍在,因为长久无人来,青苔已布满台阶。这一点与脂批在二十六回里透露的黛玉死后,潇湘馆的“落叶萧萧,寒烟漠漠”对应。
第三个四句和第四个四句,说的应该是一件事,即宝玉悬崖撒手、出家为僧的经过,这个经过有些神话色彩,读来虽不甚解,却给人一种险奇之感,应该宝玉情感急速变化的一个过程,这也是宝玉的情极之毒。因为不喜宝钗却与宝钗成了婚,喜欢黛玉黛玉却已死去,思前想后,他终于下定决心出家。
第五个四句,才是重点中的重点,尤其后两句“钟鸣栊翠寺,鸡唱稻香村。”似乎正是红楼大结局,所谓钟鸣,即丧钟之鸣,也就是说,栊翠庵是贾府败落的尾声,这一点与贾府败落后妙玉遭泥陷一致,妙玉离开贾府后,贾府彻底湮没无闻。而鸡鸣稻香村,映照的是贾兰的高中,这一点李纨判词里已点明,也就是说,贾府败落之后,贾环高中,因此贾府得以中兴。
后面的几句则都是首尾了,也是对红楼的总结,类似于“满纸荒唐言,一把辛酸泪。都云作者痴,谁解其中味。”之意。
我们看,妙玉看似很随意地替黛玉、湘云补续完整了中秋联句,实际上也是提前交代了红楼大结,交代了众多人物命运的走向,甚至提前透露了贾府败落后还有贾兰高中贾府中兴这么一件喜事,这与秦可卿托梦王熙凤时先是忠告,透露贾府败落定局,接着说有一件喜事如出一辙。
可能不少人读到红楼梦里的诗句就会跳过,尤其有许多生僻难懂字词的诗句,比如宝玉作的《芙蓉女儿诔》,但若沉下心来细读,就会发现曹公隐藏在诗句里的深意和隐喻,因此,红楼梦里的诗句,不仅不能错过,更不可粗粗看过。
作者:夕四少,欢迎关注我的头条号:少读红楼,为你讲述不一样的红楼故事。
三叠字有哪些?
三叠字(83个):
1、曌(zhào)[释义]人名用字。同“照”。唐朝女皇武则天为自己名字造的字。
2、奣(wěng)[释义]天空晴朗无云。
3、厵(yuán)古同“源”,水源,源泉。孨(zhuǎn)[释义]1.谨慎。2.弱,懦弱。3.孤儿。
4、畾(léi)1.古代一种藤制的筐子。2.古同“雷”。2.古同“垒”。4.田间的土地
5、鑫 读音(xīn)财富兴盛。多用于商店的牌号或人名
6、森 读音(sēn)本义:树木繁茂。
7、淼(miǎo)1.形容水大。 2.姓。
8、垚(yáo)山高。
9、靐(bìng)雷声。组词:靐友
10、焱(yàn)1.火花;火焰。2.姓。
11、犇(bēn)同“奔”。1.奔走;急跑。 2.紧赶;赶忙或赶急事。 3.逃跑。
12、晶(jīng)从三日,表示光亮之意。
13、芔(huì)古同“卉”。(hū)迅疾。
14、轟(hōng)同“轰”形容大的声响。
15、磊(lěi)众石,石头多,心地光明坦白。
16、厽(lěi)垒土块为墙。
17、馫(xīn)古同“馨”
18、飍(xiū)[释义]惊跑的样子。
19、灥(xún)三泉。(quán)古同“泉”(quàn)下雨而泉水出。
20、盦(ān)[释义]1.同“庵”。多用于人名。2.古代一种盛食物的器具。
21、猋(biāo)狗奔跑的样子。同“飙”。
22、赑(贔)(bì)传说中的一种动物,像龟。旧时大石碑的石座多雕刻成赑屃形状。
23、蟲(chóng)同“虫”。
24、麤(cū)同“粗”。
25、毳(cuì)[释义]鸟兽的细毛。
26、龘 (dá)[释义]古同“龖”,龙腾飞的样子。
27、骉(驫)(biāo)[释义]许多马跑的样子。
28、羴(shān)[释义]同“膻”。
29、雥(zá)1.群鸟。2、911查询·新华字典2.聚:“嘉贶
30、鱻(xiān)〔释义〕古同“鲜”。
31、矗(chù)[释义]直立;高耸。
晶(jīng)[释义]1.光亮。 2.水晶。 3.指晶体。
32、姦(jiān)[释义]同“奸”。
33、舙(huà)[释义]1.播弄是非。 2.古同“话”。
34、瞐(mò)[释义]1.美目。2.目深。3.美丽的样子。
35、𡘙(tài)太的异体字。
36、品(pǐn)释义1.物品。 2.等级。 3.封建时代官吏的级别,共分九品。4.种类。 5.品质。 6.辨别好坏;品评。 7.吹(管乐器,多指箫)。 8.姓。
37、聂(niè)[释义]姓。
38、壵(zhuàng)古同“壮”。
39、掱(pá)[释义]扒手(掱手)。
40、叒(ruò)古同“若”。
41、惢(suǒ)1.疑虑。 2.善。(ruǐ)1.古代的一种祭祀。 2.沮丧的样子。3.古同“蕊”,花蕊。
42、譶(tà)说话快。
43、劦(xié、liè)1.古同“协”,合力;同力。2.急。(liè)(用力不停)
44、众(zhòng)1.许多。 2.许多人。 3.姓。
45、孨(zhuǎn)谨慎;弱,懦弱;孤儿。
46、歮(sè)古同“涩、澁”。
47、晿(chēng)古人名用字。
48、飝(fei)〔释义〕引申指飞的极快,上天之意。
49、刕(lí)[释义]姓氏。
50、尛(mó)古同“麽”,细小,微细。
51、想 (xiǎng)[释义]1.思考;动脑筋。 2.回忆。 3.怀念;惦记。 4.希望;打算。 5.预料;推测。
52、嚞(zhé)古同“哲”。
53、意 (yì)1.意思。 2.愿望。 3.料想。 4.事物流露的情态。 5.意大利的简称。
54、皛(xiǎo)[释义]皎洁,明亮。
55、怂(sǒng)[释义]惊惧。
56、怼(duì)[释义]怨恨。
57、怒(nù)[释义]1.生气;气愤。 2.盛大。
58、雦(chóu)[释义]古同“集”。
59、纍(lèi、lěi)1.疲乏,过劳。 2.使疲劳。(lěi)连续,重叠。(*幺 yāo1.数目中的“1”2.排行最小的。 3.细、小。 4.姓。)
60、柴 (chái)1.柴火。 2.干瘦;不松软;纤维多,不易嚼烂。 3.质量低或品质、能力差。 4.姓。
61、怘(hù)1.护。2.漏。3.常。4.安。(gù)古同“固”。
62、餐 (cān)1.吃(饭)。 2.饭食。 3.一顿饭叫一餐。(*①歺,中国古汉字中的一个。读音为è,同“歹”。②餐的二简字)
63、湬1.(qiū、)古同“湫”。2.(jiǎo)古同“湫”。
64、洜(luò)[释义]古同“洛”。
65、勗(xù)[释义]同“勖”。
66、崩(bēng)1.倒塌。 2.破裂。 3.被弹(tán)射的物体击中。 4.旧指帝王死亡。
66、盫(ān)[释义]古同“盦”。
67、望 (wàng)1.看;向远处看。 2.拜访;问候。 3.盼望;希望。 4.声誉。也指享有声誉的人。 5.怨。 6.指望子。 7.介词
68、崽 (zǎi)〔释义]1.〈方〉儿子;小孩子。2.幼小的动物。
69、絮(xù)[释义]1.棉絮。 2.古代指粗的丝绵。3絮叨、腻烦。(*糸读音(mì、sī)1.细丝。2.幺。3.微小。4.量词,丝的二分之一。(sī)古同“丝”。)
70、鋆 (yún)[释义](用于人名时有读jūn的)金子。
71、巽(xùn)[释义]1.八卦之一。代表风。2.古又同“逊”。
72、荔 (lì)荔枝。(*艻,拼音jí、lè,〔释义〕指香草。
73、焁 (xī)[释义]馋的样子。
74、㐂(xǐ)同“喜”。
75、崭 (zhǎn)[zhǎn]高峻,高出。[chán]古同“巉”,险峻。
76、焈 (xī)[释义]古同“熙”。
77、枲(xǐ)[释义]枲麻,也泛指麻(*厶的拼音1.(sī)古同“私”。2.(mǒu)古同“某”。
78、堕(duò)落、掉。(huī)同“隳”
79、紮 zhā同“扎”。zā同“扎”。(*乚 ~háo古同“毫”。yǐ古同“乙”。)
80、刕(lí)[释义]姓氏。
81、䆐(guó)〔释义〕同“国”字。
82、燊(shēn)[释义]兴盛的样子。
83、三个“米”,读音(róng)〔释义〕康熙字典【备考】【未集】(不详)。
中国文化博大精深,(还有一些死去的古汉语文字如:三个“个”,三个“米”,三个“因”等。)有待我辈探究。
湘西苗蛊巫术真的存在吗?
据知情人透露,蛊术,属于湘西黑巫术的一种,是指通过利用蛊虫或神秘力量,对人或事施以控制,达到报复目的的邪术。
湘西文化大家应该略有耳闻,其中最为神秘也最为邪乎的就是它的三大邪术:赶尸、下蛊以及落花洞女。不过赶尸和落花洞女,早已有媒体从科学的角度进行了解释,认为赶尸不过是运尸人故弄玄虚骗取钱财的把戏,而落花洞女则是女子婚姻不顺所产生的精神妄想症,是一种精神类疾病。而苗蛊巫术由于传得更为神奇,群体更为广泛,因此一直以来都让人将信将疑。只存在于湘西当地小村庄的一些老人口口相传的故事里。
曾经也有来自湘西的苗族老人在电视上讲述他多年以前得过一场怪病,肚子膨胀,乡医院治不好,怀疑被人下了蛊。于是找到巫师作法把蛊毒去了,又吃了些苗药才有好转。这位巫师也在电视上表演了法术,据说是当地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但是谁也没有见过有人下蛊,因为蛊是要偷偷地下才能起作用,被对方知道了就不灵验了。也不会有人出来承认是自己下的蛊。
不过节目中有一个湘西民俗专家坚决相信有蛊,因为在上世纪50年代初他作为儿童团去抄地主婆的家,在床下搜出一个坛子,打开一看,里面养着蜈蚣、蝎子等毒虫,就是在养蛊。但是,有人在养蛊,不等于就能养成,不等于就会让人中蛊毒。历史发掘发现,蛊早在3000多年前的甲骨文时期,就已经存在,战国时期,中原地区蛊术得以盛行。由于它长期以来,一直以阴损害人的形象存在,很容易威胁到地区和朝廷的安稳,因此被认定为迷信和邪术,成为历朝历代所要打击的对象。只能逐渐从中原腹地,向南方少数民族流传。而巫蛊在最旺盛,最为有名的,非湘西苗族莫属了。
传说中造蛊的方法,一般都是将多种带有剧毒的毒虫,比如蛇、蜈蚣、蝎子、蜘蛛之类,放进同一器物内,不喂食物,让它们相互残杀啮食,最后剩下的就是毒性最大的蛊。按照所投放毒虫种类不同,蛊分为蛇蛊、猫鬼蛊、蛤蟆蛊、虫蛊、飞蛊等。虽然蛊只是一种有形生物,但在传说中,蛊却是能飞,会变幻发光,像鬼怪一样变化莫测的神秘之物。造蛊人通过法术,来遥控蛊虫,给施术对象带来各种疾病,或是暴毙而亡。可以看出,蛊是一种人工施以特殊方法,长年累月精心培养而成的一种神秘物体,它可大可小,多为昆虫或动物。在李时珍的《本草纲目》虫四部中,也曾介绍中了制蛊的方式,把一些毒性大的东西,什么蜘蛛、蛇、蝎子之类,几百只放在一个缸里面,让它们互斗相吃,在一年或是更为久远后,最后活下来那只,就是百毒之王,也就成为蛊。这种由虫蛇互咬叠加百毒的蛊术还不算最狠毒的,最狠毒的是婴蛊毒。
类似于降头术里的”养小鬼“,但比降头术要麻烦复杂得多,也更残忍很多。首先要有一个刚出生便夭折了的婴儿,光这一点就已经非常残忍了,这世上哪会有这么巧的事情,所以一些不怀好意者都会想尽办法让其”夭折“。另外还需要一个未满15岁的处女,用她的血来喂养这个婴儿。等到婴儿睁开眼之后把处女做成活盅使之成为婴儿成长的“培养皿”直到婴儿可以完全被炼蛊人所操控,发出第一声啼哭声为止。但是成”精“之后的婴儿会把活盅反噬,也就是吃掉。下蛊之说,巫之又巫,放蛊必与仇怨有关,仇怨又与男女事有关。换言之,就是新欢旧爱得失之际,蛊可以应用作争夺工具或报复工具。所以下蛊之人一般都会因为男女私情这类事而下蛊。
但是一般人怎么懂下蛊呢?当然是去找蛊婆了,湘西女性在三种阶段的年龄中,产生蛊婆、女巫和落洞女子——穷而年老的,易成为蛊婆,三十岁左右的,易成为巫,十六岁到二十二三岁,美丽爱好性情内向而婚姻不遂的,易落洞致死(就是刚开始说的邪术之一)——三种女性的歇斯底里,就形成了湘西的神秘部分之一。相传在湘西苗族女子中,会下蛊的居多,而且这种邪术还有传女不传男的传统。这是因为早期一些汉族男子进入苗疆后,见到苗女漂亮多情,于是便住了下来,可等到几个月后,男子新鲜劲过后,就借口离开不再回来,留下苗女独自情伤。于是盎便成了女性自我保护,和报复负心汉的手段。这些负心汉当然不知道,苗女们对他留了一手,早在以身相许前,就在他们身上种下了情蛊。这种蛊通常为一对,女人身上一只,男人身上一只,当男人移情别恋后,苗女们会把自己身上的蛊放出来,引诱男人身上的蛊破体而出。这样男子就会久病不起,只有回心转意和苗女重归于好才能让蛊重新休眠,否则最终只能身破不愈或吐血而亡。
后来,蛊就慢慢扩大了它的使用范围,只要是有过节或是矛盾,都可能私下里或是请蛊巫代为下蛊加害他人,弄得人人谈蛊色变。在湘西偏远的山村,如果有人朝你伸出舌头,用食指按压它,就是在提醒你:小心,这里有蛊。那么你在吃饭或是喝水时,就要小心翼翼,因为下蛊人极可能就坐在你的身边。在举手投足之间,把指甲里的蛊粉弹到你的饭碗、茶水或是酒里,让你在不知不觉间中蛊。中蛊之后是什么反应呢?湘西人眼中的中蛊,大多和其它地方的病人表现相同。或长期咳嗽,面色发黑;或腹痛难忍,上吐下泻。一位曾在湘西有蛊地区工作的西医医生,曾接触过大量蛊病患者,结果发现这些中了蛊毒的人,大多都患上了肺结核、风温性心脏病、晚期胃癌、肝硬化、十二指肠溃疡、慢性胃炎等慢性内科疾病。
而由于当地气候湿热,毒虫丛生,容易滋生慢性肝炎、肺结核和慢性肠炎之类的疾病。加上传统医术落后,只会拿草药清热袪温,治疗无效之下,人们便会把这种疾病反应,归结于遭人下蛊。也就是说,所谓的中蛊,其实就是正常的生病,却让封建愚昧的先民或是庸医们,想当然认为被人下了蛊。再联想到某个曾经有过矛盾的人,于是下蛊的罪魁祸首应运而生。
或许,某天村宴,你突然被人下蛊,回家后身体不适;或许,在你和邻里争执之后,被对方诬为下蛊人,遭到村人排斥。所以巫蛊并不可怕,真正可怕的是人心,它令人防不胜防,代表的却是人性的愚昧和黑暗。中蛊者饱受心理和生理双重折磨,而被指认下蛊者,则被整个村子排斥,一生孤独或远走他乡,甚至以死证明自己的清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