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名状的意思,谈谈您对通俗与庸俗的看法?
通俗,一般指浅显易懂,容易被大众理解与接受。所以,通俗往往也跟大众读物或流行歌曲物联系在一起。比如前些年,我们把武侠小说、言情小说,归类到通俗文学的范畴。更往上走,我们把章回体演义也可以归类入通俗文学,比如《三国演义》、《水浒传》、《西游记》,只不过它们是“伟大的通俗小说”;而如《封神演义》、《说唐》、《说岳全传》、《薛仁贵征东》等,其实也是不错的通俗小说。
庸俗,是指平庸、低级不高尚,所以庸俗在作品里往往表现为恶俗,比如作品充斥着色情、凶杀、暴力、血腥、胡编滥造等。“新鸳鸯蝴蝶派”作家张资平等人的作品,被过去很多人认为属于较为庸俗的作品;但同属于“新鸳鸯蝴蝶派”作家的张恨水的作品,又被人认为是较为上乘的通俗文学作品。
这就像有人薄施粉黛,我们认为是风雅;有人涂脂抹粉,我们认为是俗不可耐,道理其实是一样的。这里同样有审美水平、操作技艺、过与不及的边界问题。
通俗被认为是下里巴人的概念,一般是高雅、阳春白雪的对立面,所以历来是两条泾渭分明的审美路线,两套完全不同的审美标准。就像中国的纯文学与通俗文学一样,从来都有不同的审美与圈子。不过从古至今,很多有识之士都注意这两个范畴的各自优势与缺陷,一直在做探索与融合。比如唐朝李白、杜甫、白居易、王维都是公认的伟大诗人,他们的很多作品千古流传,但大量作品明白如话,属于通俗易懂的作品,但这并不妨碍它们同时成为高雅的典范。比如武侠小说也出现了金庸、古龙、梁羽生这样的大家,大家觉得他们很多作品里传递出的精神、价值、情节设计,很多纯文学作品也未必能够相比。
新时期大陆作家在通俗文学领域也做了不少探索,涌现出了大量优秀作品,比如聂云岚的《玉娇龙》、《春雪瓶》,冯骥才的《神鞭》等,通俗文学杂志则出现《今古传奇》、《故事会》等。至于网络文学时代,几乎所有优秀网络作品都属于通俗文学的范畴,比如这些年影响非常大的《知否知否,应是红肥绿瘦》、《巅峰赘婿》等。
通俗与庸俗的边界有时很模糊,一不留意就会越界。比如前些年的港台娱乐片,比如被形容为“拳头+枕头”的香港武打片,被认为是“凶杀+暴力+黑社会”的香港枪战片,或者像舒淇、钟丽缇所演的“三级片”,各种娱乐选秀,但后来都被大陆广泛接受,经过一轮轮改造与审核后,登上了大雅之堂。最有代表性的,比如电影《卧虎藏龙》、《满城尽带黄金甲》、《投名状》等。至于各种选秀,相亲作秀等电视节目,那就更加数不胜数了。
通俗有时并不是坏事,只要把握好度、加强引导就行了;庸俗则要适当引导与管理,否则容易泛滥成灾,污染社会,造成严重不良后果。文化与科技一样,总要等多年以后,人们才能真正评估某些产品与现象带来的深刻影响与后果。
离职后原单位的领导和同事经常找你咨询问题?
我认为,造成这样的结果主要原因在于你离职前,没有做好岗位知识交接工作导致的,你应该而且有必要为自己的失误买单,继续为前东家提供咨询。
01离职进行知识交接的必要性据研究证明,储存于员工大脑的岗位知识占到了岗位所需知识的70%以上。
可以这样说,一个员工工作能力的高低,一定程度上取决于大脑存储的岗位知识的厚度和宽度。
一个员工离职,如果没有做到有效的知识交接,不仅对接任者的能力是一个考验,对继任者的工作造成很大的障碍,造成学习资源和时间的浪费。对企业来说,也延长了继任者的培训时长,造成企业培训资源的重复浪费。
对于离职者来说,能不能做好知识交接也是判断一个职场人士职业化水平的重要尺度。
02知识交接的主要内容综合起来,属于岗位知识交接的内容有如下几类:
①岗位所需掌握的知识、技能以及其他基础资料,可用岗位说明书的形式交接。
②岗位涉及的法律法规、国家政策、地方政策、规程规范和公司内部规章制度、内部管理流程、办事流程。
③岗位核心资料,包括通信录、客户资料、内部规则、岗位形成的档案资料。
④岗位每月必办事项、目前已办和未办事项。
⑤当前岗位优势和劣势,需要改进和提升的内容;合适的继任者建议内容等。
03题主的困扰以及解决之道题主出现的上述困扰,虽然有企业的交接制度不完善原因,也有前企业对不住题主的地方,但我仍然建议题主抛弃对前东家的各种不爽,从自己的职业化IP打造的角度考虑,妥善处理好离职后的知识交接问题。
为什么这么说呢?
一则,有利于继续和前东家的同事保持紧密联系,有效化解和前东家领导之间的矛盾,为自己塑造好的职业口碑和职业信誉;
二则,能够放下前怨,是一个职场人成熟的标志。对于题主来说,不用再纠结于与前东家领导之间的不快,换一个视觉和角度,抛弃内心的怨气,诚心诚意帮助前东家的部门顺利开展工作,我相信:经过这一段经历,会让别人认识到更高格局的你。
三则,继续帮下去,也才能彻底摆脱这种局面。造成这种局面,想法逃避最终问题还是没解决,继续帮下去,慢慢地前东家找你的时候就越来越少,问题和困扰也就解决了。
以上分享供参考,如果你还有什么好的想法,欢迎下方留言,我们共同探讨。
我是@之舟职读,致力于职场有价值思维、知识、经验分享,用理性穿越迷雾,用感悟陪你成长,欢迎点击关注。
的潜台词是什么谁知道?
崇祯皇帝在北京城破死前确实写过这句话,而不是说过这句话。此事发生在崇祯十七年三月十七日,即北京城破的前一天所写,当时崇祯眼见北京城情势危急,于是紧急召见百官,彼此相视不语,崇祯皇帝大感愤懑,于是乎就在御案上写了“文臣个个可杀”之语,随即抹去,此事记载在明人文秉写的《烈皇小识》里,鉴于其父文震孟当过崇祯皇帝的侍讲,应该是有一定的可信度的。原文如下并附图。
《烈皇小识·卷八》:十七日,上召文武各官,上泣下,诸臣亦想向泣,束手无计。上书御案,有“文臣个个可杀”语,密示近侍,随即抹去。除《烈皇小识》载写外,还记载在《明季北略》、《小腆纪年附考》上,内容大同小异,就是崇祯的书写内容稍微改变了一下,“文武官个个可杀,百姓不可杀”。崇祯皇帝甚至在自缢前也不忘痛骂文武百官,《明史》上有“然皆诸臣误朕”之语,可见在其临死前那是怨念极深。其意思已经是很明显了,无非就是骂手下大臣百无一用,断送了明朝江山,可以说这句话已经很明显了,崇祯在死前骂出了想骂的话,哪有时间给自己的遗言搞什么神秘莫测的潜台词。
对于这句话的品评,我倒不能一杆子打死,其实我倒是认为部分是正确的,其实从某种角度来看,崇祯的确是个受害者,是明朝历代积弊的受害者,这一点是绝对值得同情的。从明朝整个官场生态来看。自明世宗之后,明朝的政坛和士林风气逐渐败坏,正如史学家谈迁指出:“狡伪成风,吏民相沿,不以为非,亦一代升降之关也”。迨至崇祯年间,明末政坛确实涣散,其陋习绝不仅仅是腐败这一面,办事不力、敷衍塞责、虚与委蛇那是非常普遍的现象,至于说空话、漂亮话,然而脱离实际,抛弃责任的的官僚更是不计其数,反而是敢担责,敢任事的官员成为了稀有品种,而且这些敢于任事的官员经常被这些害群之马打压,深受其苦(毕竟喷是不用代价的),于是乎明末政坛形成了一个内耗的闭环,做啥啥不灵,干啥啥不行。
就比如说天启年间的辽东经略熊廷弼,他在奏疏中就直接开骂,自己在前方拼死拼活的经营,卫辽固辽,而朝堂上一群不懂军事的人却化身成微操大师,对其战略方案评头论足。当经营辽东稍有起色的时候,他们就给熊廷弼压力,要求熊廷弼大战重创后金,战事一有不利,个个竟成哑巴一般,一声不吭,可谓是厚颜无耻。
《熊廷弼集·卷十一·奉旨交代疏》:年来,庙堂议论全不谙军中情实,而第凭贼报缓急为战守。前冬去春,贼以冰雪稍缓,辄哄然言师老财匮,马上催战。及战败,又各愀然噤口不敢道一战字。比见臣收拾纔定,而愀然者又复哄然急急责战矣。而崇祯刚开始继位,也想要力图振兴,但很快就被现实打脸,早在崇祯元年就已经感受到对这种朝堂风气的无能为力,急赤白脸的批评这种凡事虚套的风气,“你们每每上疏,求举行召对文华商确,犹然事事如故,召对都成旧套,商确俱属虚文,何曾做得一件实事来”。
《春明梦余录·卷四十八·都察院》:总是借一个题目,凑砌做作,落于史册,只图好看,一味信口诬捏,不顾事理。但凡参过内臣,就是护身符了,随他溺职误事,都不诛处,这是怎么说?大家结合一下晚明的朝堂风气,就是这么坑爹,崇祯这些话如果不是他本人深受其害,根本就不会总结的这么精辟。所以,明朝这台官僚机器在崇祯年间已经是腐朽透顶,运转不灵,这实在不是崇祯个人可以改变的。
甚至在明末的官场上还衍化出一种畸形的道德作风秀,具体表现在国家利益这是可以不顾的,但是空话、漂亮话必须要说出来,露个脸,表演一下自己忠贞的节操,在表演之余顺便给自己捞个钱改善一下生活也是要紧的。
兵科给事中光时亨就是个典型案例,当崇祯十七年正月形势已经万分危急的时刻,左中允李明睿要求大驾南迁,崇祯下部议,结果激烈反对,其中反应最烈的就是光时亨,甚至让崇祯皇帝将李明睿杀掉以安人心。
《明季北略·卷二十·李明睿议南迁》:及太原陷,明睿复疏劝,上深许之,下部速议。而兵科给事中光时亨首参为邪说,言:“不杀明睿,不足以安人心。”当然这种人如果最后殉国也就罢了。事实上,李自成的大顺军破城之后,光时亨立马赶去长跪不起叫爸爸。可悲的朱由检就被这帮人道德绑架,充当了他们表演高风亮节的人质。对此《明季北略》的作者计六奇悲愤不已,大骂光时亨哪怕是千刀万剐也不能洗刷这货的罪恶。
《明季北略·卷二十·附记南迁得失》:且先帝身殉社稷,假令时亨骂贼而死,虽不足以赎陷君之罪,尚可稍白始志之靡他,而竟躬先从贼,虽寸磔亦何以谢帝于地下乎?话说当年陈新甲被崇祯委托进行秘密议和,内容遭到泄露后,光时亨和其他三名言官又以忠贞之态建议崇祯杀陈新甲泄愤,蹊跷的是陈新甲下狱之后,这四位仁兄又奔走相救,这是为何呢?原来就是为了孔方兄,一开始言之凿凿杀陈新甲是要索取贿赂,后面之所以替陈新甲周旋原来是钱已经到位了。利用制造庙堂舆论为自己捞钱,无耻不?无耻至极啊!所以,任谁领导这个庙堂都得头痛,更不要说志大才疏的崇祯了。
《三垣笔记·附识上》:盖前之必杀以索贿,后之弗杀以赂入也。省中之横,至此为剧。从另一方面看,这句话就有推卸责任的成分了,从某种方面来讲,崇祯这人有着猜忌多疑,推卸责任的个性,这种“巨婴型”的个性把能干的大臣都给坑死了,剩下的就是一些缩头缩脚或是真正无能的人,这帮人在他眼里看来自然就是变成可杀之人了。卢象升、孙传庭、陈新甲这三人就突出了其刻薄寡恩,缺乏担当的性格。
先来说说卢象升之死,这还得从崇祯十一年为了避免两线作战,在杨嗣昌的建议下,崇祯授意杨嗣昌对清进行秘密和谈,所谓“款市之议,武陵请于上,上许之矣”,在崇祯十一年三月二十九日给杨嗣昌的回复中说道:“奏内事机,著该抚监便宜酌行,不许抄传”,足以说明崇祯是支持秘密议和的。但是最要命的是崇祯从来不敢承担对清朝行款的责任,而让杨嗣昌代为受过,为之后的杨、卢矛盾埋下了伏笔。
议和失败后,崇祯十一年八月,清军第六次破关而入,卢象升奉命勤王,在入觐过程中卢象升表明了自己的主战立场,反对议和。身为议和幕后推手的崇祯却竭力装出主战的样子,马上甩锅杨嗣昌,说道:“抚乃外廷议耳,其出与杨嗣昌、高起潜议。”,当然以卢象升的个性当然是选择相信皇帝,指责杨嗣昌、高起潜了,此时的卢象升他并不知道他不仅仅得罪了杨嗣昌和高起潜,他更伤了崇祯的脸面,很显然在这一刻已经决定了他的死亡。
在其奋勇抗清之际,不仅得不到相应的兵力和权力,甚至被崇祯冠以抗敌不力的罪名,削夺兵部尚书的头衔,“上乃命宇亮出,削象升职,寻鐫其尚书秩,以侍郎总督”,卢象升为了证明自己率六千兵马在贾庄与清军作战,最后战殁。
卢象升死后寒心的一幕出现了,一开始杨嗣昌、高起潜污蔑卢象升未死。在查明卢象升战死的真相后,崇祯居然幽幽的来了一句“大臣阵亡,虽死事由其调度舛错”,这还要脸吗?这是人说的话吗?卢象升显然被他给逼死的,死后脏水都泼忠心耿耿的卢象升身上。最绝的是卢象升时候四年才得到封荫,这是人干的事吗?
《国榷·卷九十六》:踰四年,予祭葬,赠户部尚书,谥忠烈。再来看看孙传庭,在陕后日夜练兵,在崇祯的一再催逼之下,孙传庭明知道是个必死之局,“奈何乎!吾固知往而不返也。然大丈夫岂能再对狱吏乎!”,结果战败,本人力战而死,他的结局比卢象升更惨,死后没有任何封赠,仅仅是因为崇祯皇帝怀疑他未死。
《明史·卷二百六十二》:或言传庭未死者,帝疑之,故不予赠荫。还有兵部尚书陈新甲,明明替崇祯议和,由于家仆误将议和密件当作塘报公之于众,崇祯害怕陈新甲将真相说出竟然将其杀死以平息物议。
这刻薄寡恩、甩锅的事情做多了之后难免砸到自己脚上,很多时候内阁大臣明知道某个提议是对的,但是却不敢说,只能一味的唱高调,希图侥幸。就比如说在李自成包围北京前夕,崇祯皇帝就放弃宁远撤回关宁军支援京师的意见交给陈演和魏藻德两人商讨,两人干瞪眼不敢说,在私下里的议论就是怕崇祯推卸责任,万一李自成没攻破北京,放弃宁远的责任可得算在我们头上啊!毕竟皇帝是永远不会有错的。
《小腆纪年附考·卷三》:明帝持以示阁臣陈演、魏藻德,愕视不敢对,退言曰:“上有急,故行其计,事定而以弃地杀我辈,奈何!”所以,崇祯皇帝这人显然是缺乏皇帝的担当,他的担待甚至还不如19岁的康熙皇帝,比如说面对三藩之乱,惊慌失措的大臣纷纷指责建议撤藩的大臣明珠、米思翰等人,但康熙却承担起了撤藩导致叛乱的责任,不肯诿过于下,这格局就比崇祯高了很多。
《清史稿·卷二六九》:时争咎建议者,索额图请诛之。上曰:“此出自朕意,他人何罪?”《清圣祖实录·卷九十九》:朕自少时以三藩势焰日炽,不可不撤,岂因吴三桂反叛,遂i诿过于人耶!所以,对于这句话的理解我更倾向于,明之亡,亡于“君臣双误”,一部腐朽的政治机器,恰好遇到一个志大才疏、没有担当的皇帝,也只能走向灭亡一途了。
引用文献:《明史》、《国榷》、《明季北略》、《烈皇小识》、《小腆纪年附考》、《三垣笔记》、《清史稿》、《清圣祖实录》、《熊廷弼集》、《杨嗣昌集》、《春明梦余录》
投名状的解释?
投名状在古代边缘群体用于增强团体内聚力,表达对个人、组织的忠心,有强烈的人生依附性和反社会倾向,通常意思是以非法行为做保证(投名状)而加入非法团体。投名状是加入非法团体的表示忠心的保证。
他的儿子和女儿都去哪儿了?
明朝末代皇帝崇祯帝朱由检一生共有七子三女,抛去夭折的孩子,在公元1644年李自成的农民起义军攻入京城时崇祯还有三子两女在世,分别是长子朱慈烺、三子朱慈炯、四子朱慈炤、次女长平公主、三女昭仁公主。
崇祯亲手杀女并感叹:何故生在帝王家!实际上崇祯一生共有六个女儿,但是有三个女儿出生不久就夭折了,由于这些女儿都是妃嫔所生夭折后也就没有封号,因此后世没把她们计算在崇祯子女之中。
在大明亡国之际,崇祯还有两个女儿还在世,分别是年仅15岁的长平公主和年仅6岁的昭仁公主。
1644年三月十八日这一天清晨,闯王李自成率领的农民起义军对大明首都北京城发起了总攻,这一天崇祯也知道大明将亡,大势已去,但是崇祯自己还抱了一个幻想,那就是他派人将三个儿子分别送出皇宫安置,希望将来大明还能东山再起。
做好安置儿子计划之后,崇祯就带着嫡妻周皇后所生儿子朱慈烺和朱慈炯去与她诀别,崇祯怕京城陷落之后周皇后受辱,于是在命人送走儿子们之后就下旨命周皇后自尽,同时崇祯又让袁贵妃自尽。
周皇后也很烈性,接旨之后就立刻自缢而亡。而袁贵妃也随之自缢,不过由于袁贵妃体型过重把绳子压断了,因此她只是被吊得昏迷过去并没有死,崇祯随即上前在袁贵妃身上乱刺了几剑,也没再关注她是否已经死去就走了。后来袁贵妃命大没死被救了起来,一直活到顺治时期才去世。
之后崇祯又跑到嫂子懿安张皇后的寝宫与其诀别,同样他也希望嫂子张皇后尽快自尽殉国以免受辱。就这样明熹宗天启帝朱由校的嫡妻张皇后也自缢殉国。
随后崇祯就手提利剑向两个女儿长平公主和昭仁公主的居所走去,当时昭仁公主看到父亲来了,她可不知道大祸即将来临,她还很高兴的向父亲崇祯跑去,这一声“父皇”还没喊出来,崇祯提起手中长剑就直刺昭仁公主心窝,于是年仅6岁的昭仁公主前一秒还等着父亲抱抱她,下一秒她就死在了父亲剑下。
亲手杀死自己的女儿时,没有人能知道崇祯当时的心情,但是可以想象崇祯当时心里绝对是万分痛苦,赐死妻子和嫂子,又亲手杀了女儿,崇祯的心情绝对十分痛苦难过。
而当崇祯的另外一个女儿年纪较大的长平公主看到父亲刺死了妹妹,她就知道多年来悬在大明王朝头上的利剑要掉下来了,但是落在她自己头上的剑却是由她的父亲崇祯亲手刺出,她知道自己今天也是难逃一死了,可求生欲还是让她跪在崇祯面前拉着衣襟哭泣。
崇祯看着跪在自己面前痛哭的女儿长平公主,加上他又刚刚杀死了小女儿昭仁公主,他的心应该也碎了,于是他仰天长叹:汝何故生我家!
随后崇祯一狠心又再度挥起利剑砍向长平公主,出于本能的求生意识,长平公主挥起左臂格挡,于是利剑斩断了她的左臂,她尖叫一声昏死过去。
崇祯看着女儿昏死过去,他已经再也硬不起心来继续刺向女儿,再加上当时农民起义军已经攻入京城开始围攻皇城,皇城随时都可能被攻破,崇祯也顾不上再杀女儿了,于是他在心腹太监王承恩的陪伴下踉踉跄跄的跑到了景山上,最后崇祯就和心腹太监王承恩一同吊死了在了景山之上。
长平公主断臂之后一直昏迷了五天五夜,才被一些心地善良的宫女给救活苏醒过来,由于李自成占据京城期间十分短暂就被清朝打跑了,因此李自成都不知道崇祯的女儿长平公主还活着,而清朝入关占据京城并搬进了明朝的皇宫紫禁城之后,为了安抚人心,就开始寻找皇族后裔,袁贵妃和长平公主就是在这时候被清朝搜寻出来。
清朝为拉拢人心,特意公告天下将赡养袁贵妃、长平公主这些明朝皇室女人,因此袁贵妃和长平公主还得以一直留在紫禁城中居住。
在明朝灭亡前夕,崇祯已经为长平公主订下了婚约,其未婚夫就是其母周皇后的本家亲戚周世显,但是由于李自成的起义军一路攻向京城,崇祯没来得及给他们举行婚礼就亡国了,因此长平公主与周世显还没有正式结婚。
明朝灭亡之后,长平公主已经身体残疾,她不想连累周世显,因此她主动向清朝的顺治皇帝请求出家为尼,但是却被顺治的叔叔摄政王多尔衮所拒绝,多尔衮为了表现清朝对明朝皇室的宽厚,特意帮她找到了未婚夫周世显,并以顺治名义下旨让两人尽快完婚,以慰崇祯在天之灵。
长平公主就这样在顺治时期按照崇祯给她定下的婚约嫁给了周世显,婚后不久在清顺治三年(1646年)长平公主就怀了身孕,但是她在怀孕五个月的时候,由于她的身体虚弱染了重病,因此去世,可谓是一尸两命,其丈夫周世显十分悲痛。
后世都十分怜悯这位长平公主,因此很多文学作品以她原型虚构出了很多情节,比如金庸先生在《碧血剑》和《鹿鼎记》中塑造出来的阿九和九难师太,还有梁羽生先生的《江湖三女侠》中的独臂神尼,还有粤剧剧作家唐涤生先生创作的《帝女花》等文学戏曲作品都是以长平公主为原型所虚构出来的。
其实历史上真正的长平公主由于国破家亡使得她心情始终抑郁难解,加之她却是一条手臂后身体虚弱,所以导致她在怀孕期间罹患重病去世,她的命运其实十分悲惨。
崇祯的三个儿子其中一人成了困扰清朝康雍乾三代帝王的噩梦明朝灭亡时崇祯的三个儿子也就是长子即太子朱慈烺、三子朱慈炯、四子朱慈炤,其中朱慈烺和朱慈炯是亲兄弟,都是周皇后所生,朱慈炤是崇祯的宠妃田贵妃所生。
在李自成的军队攻打京城时,崇祯特意派人将太子朱慈烺送到纯国公朱纯臣府上,希望朱纯臣能护送朱慈烺去南京再建大明,当时接到崇祯勤王命令的南京兵部尚书史可法在途中听闻崇祯殉国的消息悲痛万分,他本想营救出朱慈烺到南京,后来才得知原来朱纯臣向李自成献朝阳门投降,并交出了朱慈烺,无奈之下史可法只得撤回南京。
当时李自成攻入京城又攻入紫禁城,他坐在紫禁城的龙椅上志得意满的接见了朱慈烺,虽然朱慈烺当时年仅16岁,但是他自幼就被崇祯立为太子,一直被悉心培养,因此朱慈烺颇有帝王气度,见到李自成举止应答不卑不亢,面对起义军勒令他向李自成跪下,他也坚决不跪,他小小年纪已经国破家亡还有如此气势,都让李自成对他刮目相看。
李自成为了磨一磨朱慈烺的锐气,他故意问朱慈烺:“你们老朱家为何会失了江山?”
朱慈烺则不卑不亢地回答大明之亡乃奸臣误国,还告诉李自成这些主动投降起义军的大明朝臣都是不忠不义之徒,若李自成真心收留他们,将来李自成就会自取其祸,说完这些之后朱慈烺就要求李自成立刻将自己处死。
李自成却对朱慈烺越发刮目相看,于是告诉朱慈烺身为太子没有罪过,明朝逼得百姓造反与朱慈烺无关,所以也不会将他处死。
于是朱慈烺趁机恳请李自成勿伤京城百姓,不要破坏明朝皇陵,并礼葬崇祯和周皇后。李自成听后则仰天长笑,随即他就告诉朱慈烺自己本就是农民起义,兴义军吊民伐罪,怎能伤害无辜百姓,更不会破坏明朝皇陵,礼葬崇祯也是理所应当。
于是李自成下令以天子之礼厚葬崇祯和周皇后,并加封朱慈烺为宋王。
朱慈炯和朱慈炤则被崇祯送到了周皇后之父老丈人周奎家中,周奎是一个极其吝啬的人,爱财如命,李自成占据北京之后不久就以赞助军饷的名义开始大肆拷掠王公贵族,周奎家产非常富有,他害怕被李自成拷掠,于是主动向李自成交出了外孙朱慈炯和朱慈炤。
周奎本来是想主动交出朱慈炯和朱慈炤能免于被李自成拷掠,不过李自成依旧没放过这个老财迷,最终周奎在交出朱慈炯和朱慈炤之后,其家产还是全部被李自成掠走,周奎为此忧愤而亡。
因此在崇祯自缢之后不久他的三个儿子全都被李自成找到了,幸好李自成并没有立即加害这三兄弟,李自成给他们分别封了王爵,不过朱慈烺很有骨气,他带着两个弟弟拒绝接受李自成册封,并且在为父母出完丧之后,朱慈烺就开始绝食明志,想随父母于九泉之下。
但李自成不许朱慈烺三兄弟绝食自尽,于是命大将刘宗敏将他们分别隔离,然后逐个严加看管,后来李自成亲率大军去攻打驻扎在山海关的明朝宁远总兵吴三桂时也把朱慈烺三兄弟都带在军中,企图用朱慈烺要挟吴三桂投降。
结果吴三桂放清军入关,与清朝军队联军在山海关外一片石大战中击溃了李自成的农民起义军,李自成大败往北京逃跑,随着李自成军队的溃败,刘宗敏也顾不上看管朱慈烺三兄弟,因此朱慈烺三兄弟不约而同的都趁着起义军溃败之际逃亡了。
不过朱慈烺三兄弟却也在乱军之中失散了,先说一说朱慈烺,他在逃跑途中被吴三桂的军队找到,当时清朝的摄政王多尔衮听说吴三桂找到崇祯的太子朱慈烺十分高兴,清朝的王公贵族原本都担心入主中原后汉人太多无法统治,因此多尔衮当时就有了让吴三桂扶持朱慈烺在北方称帝,然后成为清朝的傀儡政权,借此兵不血刃收服南方的明朝势力。
朱慈烺十分机警,他看透了吴三桂是不安好心,于是在行军途中他趁机逃跑了,此后朱慈烺不知所踪。
而南方的明朝势力在史可法没能救回朱慈烺之后,就赶紧商议另立新君以延续大明江山,于是崇祯的堂兄福王朱由崧在南京被拥立为皇帝,也就是开创了南明政权。南明后来得知朱慈烺不知所踪后,担心清朝利用身份不明的人第一时间赶紧站出来公告天下,称朱慈烺已被清军害死,并在南京替朱慈烺发丧,朱由崧追谥其为献慜太子,后来鲁王朱以海监国时期又改追谥为悼皇帝。
在1988年史学界爆出消息,原来是找到了在历史上失踪的崇祯太子朱慈烺的下落,有历史学者认为朱慈烺在乱军中逃跑之后,隐遁到了河南省洛阳市栾川县老君山上的道观中出家当道士。
因为崇祯在位时期经常派人到栾川开采银矿,朱慈烺作为太子也曾来到过这里,所以他对栾川一带比较熟悉,加上明朝自嘉靖皇帝朱厚熜之后大多崇信道教,崇祯的爷爷明神宗万历皇帝朱翊钧就曾下旨在栾川老君山敕建金顶太清观,因此朱慈烺就跑到老君山出家当了道士企图借机恢复明朝。
后来朱慈烺发现复国无望,于是就只能在老君山当道士终老,朱慈烺在隐居老君山期间,也吸引了一批明朝遗臣,他们暗中在老君山奉朱慈烺为皇帝,此后朱慈烺一直活到康熙十八年(1679年)去世,享年51岁。现今老君山附近还流传着有关朱慈烺的传说,老君山下还有太子墓和太子碑。
崇祯的第三子朱慈炯可谓在历史上赫赫有名,他可是在后来整整困扰了清朝康熙、雍正、乾隆三代帝王的传奇人物。从康熙时期,一直到乾隆初期,只要民间爆发起义,大多数都会打出朱慈炯的名号,因此朱慈炯在明朝虽非太子却在后来被民间称为朱三太子。
仅康熙一朝就爆发了大概十多起以朱慈炯的名义反叛,其中影响最大的就是康熙十二年(1673年)三藩之乱爆发时,趁机在京城发动叛乱想攻占紫禁城的朱三太子起义,但是由于事情败露,这场起义很快就被清廷扑灭,主谋朱三太子一直潜逃。
直到康熙十九年(1680年)潜逃多年的朱三太子在西安被抓获,后来康熙特意找了前明的大臣和宫廷老太监来辨认,结果才知道这个人根本就不是朱慈炯,这个人是一个京城无业游民杨起隆。
由于杨起隆自幼在北京长大,他与一些前明宫廷太监比较熟悉,听老太监们描述宫廷生活和崇祯皇子们的喜好,杨起隆才萌生出冒充朱慈炯趁乱起义的想法,后来杨起隆被康熙以谋反罪诛杀。而杨起隆起义事件还被二月河先生所采纳,创作进了其原著小说《康熙王朝》中并被改成电视剧播放。
除了杨起隆之外,康熙时期爆发的起义如福建漳州蔡演起义、江苏太仓张念一起义、江南金和尚起义、浙江四明山起义、台湾朱一贵起义等等,很多起义都是打着朱慈炯名号,都称自己找到了流落民间的朱慈炯,要帮助他反清复明,结果这些起义被先后平定,康熙是平定一个起义就杀掉一个朱慈炯。
但是这些朱慈炯全是冒牌货,真正的朱慈炯却始终没有被清朝找到,所以朱慈炯这个名字让康熙十分头疼,不止康熙痛苦,连他的儿子雍正也跟着脑袋疼,雍正时期爆发的反清复明起义也大多是打着朱慈炯的名号,雍正为此也是不胜其烦。
雍正后来为了平复民间反清复明的想法,他特意找到一个名叫朱之琏的知府,公告天下称其为明太祖朱元璋第十三子代王朱桂的后代,并对外称明朝皇室嫡系后裔已经死光,找不到后人了,于是奉朱桂的后人朱之琏为朱氏正统后裔,册封朱之琏为一等延恩侯,并允许世袭罔替,还让朱之琏及其后人负责每年对明皇陵春秋二祭。
至此明朝皇室朱氏后人一直世袭清朝的延恩侯爵位到清朝灭亡,不过后世关于朱之琏的身份其实颇为怀疑,朱之琏是否为朱元璋后裔都有待考证,因为朱之琏的名字没有按照明朝皇室的字辈和五行偏旁部首来起名字,因此朱之琏很可能并非朱元璋的直系后代,而是朱元璋的侄子朱文正的后人,属于明朝皇室旁支后裔。清朝灭亡后末代延恩侯朱煜勋生活贫困,在民国时期居然靠盗挖明十三陵生活,这也从侧面说明雍正册立的延恩侯很可能并非朱元璋的嫡系后裔。
雍正之所以封朱之琏为延恩侯,就是被各种朱三太子起义逼出来的无奈之举,雍正只能随便找了一个朱氏后人封爵恩赏以安人心。
朱慈炯的名号一直到乾隆初期还有人打出来造反,不过到了乾隆中期之后,即便真的朱慈炯还活着也都已经100多岁了,不太可能在世了,所以朱慈炯的名号才逐渐被人淡忘。
其实真正的朱慈炯下落如何至今都成谜,很可能他隐姓埋名隐居起来,也很可能被清朝杀掉的那么多自称朱慈炯的人中就有他,真真假假,假假真真,毕竟后来清朝已经懒得去计较朱慈炯的真假了。
虽然真的朱慈炯下落不明,但是他的弟弟朱慈炤可就受他连累了,康熙当初被打着朱慈炯名号反清复明的事整得也很烦躁,于是康熙就想出了一个办法,康熙在祭拜完了明太祖朱元璋的明孝陵之后,下旨公告天下寻找朱元璋的嫡系后人入朝封爵,使得这些朱氏子孙能被朝廷监视起来,同时康熙也是希冀能找出真正的朱慈炯,如果真的朱慈炯出现,那么康熙就会认定他是冒充,然后以冒充明朝皇室为罪名将其名正言顺诛杀。
但是康熙这一招还是没找到几个真正的明朝皇室后裔,于是康熙又加大力度命官府在民间排查朱慈炯,其实康熙主要是想找到朱慈炯杀掉以绝后患。
在康熙四十七年(1708年)浙江余姚的地方官排查时,发现了一个名叫王士元的75岁老人很可能就是传闻已久的朱三太子朱慈炯。
其实这个王士元不是别人正是崇祯第四子朱慈炤,原来朱慈炤在逃亡途中被一位明朝的王姓官员所救,这名官员担心朱慈炤的身份被泄露,于是让他改姓为王,成为自己的养子,并给他取名为王士元,其含义就是原是王的谐音。
此后朱慈炤就一直以王士元的身份跟随这名王姓官员回到了浙江余姚老家生活下来,并以教书先生的职业一直隐藏于民间五十余年。朱慈炤虽然改名王士元,但他不肯背弃朱元璋定下的宗谱,他给子女起名依旧按照朱元璋给朱棣家族制定的字辈的“高瞻祁见祐,厚载翊常由,慈和怡伯仲,简靖迪先猷”字辈中他的下一辈第二个字为“和”字辈和第三个字的“土”字偏旁部首起名字,只不过改姓为王而已。
当时官府加大排查力度,就是通过王士元的子女异于常人的起名方式引起了官府注意,因此官府抱着宁可错杀一千不可放过一个的想法将王士元当朱慈炯抓捕起来,被抓后的王士元很痛快,他直接交代自己就是崇祯第四子朱慈炤。
按照康熙的圣旨,朱慈炤理应被接进京城封为王爵,但是一个朱慈炯就够让康熙头疼了,这又出个朱慈炤,这还能让康熙安心,因此康熙和朝臣们玩起了偷梁换柱的把戏。
原来朱慈炤有一位同母弟弟即崇祯第五子朱慈焕,不过朱慈焕在崇祯十四年(1641年)时夭折去世,康熙就把朱慈焕的事迹搬到了朱慈炤身上,《清实录》中记载为:朱三供伊系崇祯第四子。查崇祯第四子,已于崇祯十四年身故。
康熙就这样坚持对外称朱慈炤已于崇祯十四年时去世了,所谓的王士元自称是朱慈炤完全是信口开河,于是康熙以冒充明朝皇室为罪名将75岁的朱慈炤及其子孙满门全部诛杀。
写在最后因此崇祯自缢后,女儿长平公主侥幸活了下来,但是命运也很不好,虽然被清廷赡养,实际上是清廷为了对外安抚汉族人心故意表现出的手段,长平公主虽然活了下来却还是在16岁时英年早逝,和她国破家亡有很大关系。
而崇祯的三个儿子最后是一个隐居避世,一个真正的下落不明,另一个则是暴露身份被康熙满门诛杀。
从朱慈炯的一个名号就困扰了康雍乾三代帝王就能看出来崇祯的儿子们影响力确实很大,如果朱慈烺、朱慈炯、朱慈炤三个人有一个人能被史可法救走,以他们崇祯之子的正统身份绝对更比南明的那些皇帝如朱由崧、朱由榔等人更具有凝聚力,也许都会改变历史进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