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海没有水,古代人是怎么区分大湖和海的?
这个问题很好回答,大湖和大海的区分大概可以通过两条途径:
一、通过边界即使是在唐朝以前,中国的的疆域也相当可观了。中央王朝所占据的土地也完全的包括了大湖边界的土地。当然,如果只是个人来看,无论是大湖还是大海,他都难以看清楚边界。但如果涉及到政府机构,想探清楚大湖的边界可就是再简单不过的事了。
(湖泊)
首先,渔民就能给出一个大致的边界。这很容易想到,渔民在湖边或者是海边打渔,势必会乘船进入大湖或者大海之中。如果能从一方边界乘船到另一边界,自然可以判断出是否是大湖,还是大海。
而且,可以知道的是,渔民不可能只在湖的一端打渔,应该是整个湖的周围,都会有渔民的存在。口口相传,不难判断出这里是湖还是海。
(渔民打渔)
其次,无论是那个政府,什么朝代,对自己的疆域有一定认识是非常必要的一件事。朝廷或者地方官府,也会派人去测绘山川河流,毕竟即使是古代,行军打仗也是需要用到地图的。
更何况,划分行政区域也一定要了解这些湖泊河流的位置。在官府或者朝廷的测绘下,不难得出湖泊的具体位置与边界。至于大海,只要乘船向外一段距离,自然可以得出外面是海洋的结论。
古代虽落后,这样的航海技术还是有的。早在三国时期,吴国的船队就曾到达过夷州(也就是今天的台湾地区)。所以不难探测出海岸线。
二、通过两个水系的区别来判断湖泊身处内陆,而海洋则在陆地之外。两个水系的区别是非常大的。无论是气候,还是水质,亦或者是水中的生物,都有着很大的区别。
1.气候
湖泊因为在内陆地区,因此相对于海洋,不存在有特别恶劣的气候。一般情况下,都是风平浪静的。或者说很少有大风大浪的情况。而海洋则不同,海洋上的气候相对于湖泊而言是非常复杂的,常有恶劣天气,比如台风等。因此通过气候可以区分湖泊与海洋。
(台风气候)
2.水质
常见的湖泊一般为淡水湖(当然也有咸水湖),而海洋则全部为咸水。从饮用的角度来看,湖泊里的水往往可以饮用(尤其古代湖泊的水质较好)。而海洋的水是不可以饮用的(饮用后会中毒和脱水)。因此通过水质也可以区分湖泊与海洋。
(海洋)
3.生物
因为湖泊与海洋的水质以及深度等环境的不同,湖泊与海洋中的生物也往往不同。或者说,湖泊与海洋都各自有着特有的生物系统。比如我们常见的鲤鱼、草鱼等鱼类,都是湖泊或者说是内陆水系所特有的。而像海带、带鱼等生物,则是海洋特有的。因此通过生物种类也可以区分海洋与湖泊。
(典型的海洋生物)
总之,区分湖泊与海洋的方法有很多。并不是我们所想的那样,古代人无法区分湖泊与海洋。除了我说的这几点外,还有很多方法可以辨别,当然也欢迎大家补充。西游记中的西海真的存在吗?
四位龙王的分管领域,应该是根据中国传统神话来划分的。相传大地是浮在海面上的一块大陆地,四周都是海洋,于是按方位划分为东海、南海、西海、北海。再设置四位分管领导——错了,龙,不是领导。事实上龙在《西游记》神话体系中的地位是很低的。王母娘娘的蟠桃宴,甚至没有请任何一位龙王出席。
有人说西海就是青海湖。当然是胡说。即使在古代,劳动人民用脚步丈量,也知道青海有边有沿,是个湖泊。与“东海”“南海”不可同日而语。
不是海,为什么要叫“青海”而不叫“青湖”呢?这恐怕是对汉语语义变迁缺乏了解。不信你去各地了解一下,有没有什么“南海子”“海子边”“西海子公园”之类的地名?你会不会很惊奇,这是哪个城市?居然坐拥好几座海?答案可能会吓你一跳,这是太原,一个水资源贫瘠匮乏的城市。而这些“海子”,不过是湖——从面积来说,只是池塘的名称。
北京也很多这样的地名。中南海,后海,你不会以为北京是一个沿海城市吧?那你对我们的伟大首都也太缺乏了解了吧?
海,有的时候真的是指海洋,有的时候不过是湖泊或池塘。正如龙王,有海龙王,也有湖龙王、河龙王、井龙王。但是,当四海并称的时候,只能指四方海洋,而不可能是三海一湖。
要说西海是青海,除非你能证明,东海、南海、北海分别是哪个湖泊。
故能成其高的意思?
山不辞土故能成其高,海不辞水故能成其深。现代汉语的意思是:大山不推辞一粒尘土,所以才能那么高;大海能收纳每一滴水,所以才能那么深! 此语的寓意是:一个人要想做成大事,就要从小事做起,不断积累知识和经验,最终才能成就大事。
历史上水至清则无鱼有怎样的出处典故?
水至清则无鱼,出自《增广贤文.上册》,下句是:人太谨则无智。这两句有着很深的哲理,有着丰富的人生警世。有着儒家中庸的智慧,有着为人处世的自省和醒悟。
鱼儿离不开水,水至清则无鱼。水至清水的成份之中已经没有水生动物所需要的矿物质和微量元素,也没有其他虫虾水草之类,鱼就得不到相应的营养而在水中生存。
为人谨慎行事,人太谨则无智。谨慎行事,量力而行,稳扎稳打,一步一个脚印,这是创业前期的必经之路。一旦时机已到,条件成熟,激起直追,拼搏而上。过于谨慎,朿手朿脚,前怕狼来后怕虎。因循守旧,因步自封,甘为平庸无智商。
这两句话是警示世人从容地面对任何事物,保持清醒的理智。人吃五谷杂粮,总有三错四错。世间上没有尽善尽美,遇事一分为二,冷静考虑,把握分寸。不顾此失彼,不走向极端。不为物喜,不以己悲。既是稳步而行,又是发挥自己聪明的才智,有所创造,有所作为。
昔时贤文,诲语谆谆,观今宜鉴古,无古不成今。读了贤文会说话,读了贤文明事理。读懂贤文成大器,兴家创业人上人。
黄河之水天上来?
“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的意思是:
你看那黄河之水从天上奔流而下,波涛滚滚直向大海,再也不会回来。
此句出自唐朝诗人李白的《将进酒》,短短一句话,描绘出黄河奔流的壮观景象。
《将进酒》原是汉乐府短箫铙歌的曲调,题目意绎即“劝酒歌”,故古词有“将进酒,乘大白”云。作者这首“填之以申己意”(萧士赟《分类补注李太白诗》)的名篇,约作于天宝十一载(752)。
他当时与友人岑勋在嵩山另一好友元丹丘的颍阳山居为客,三人尝登高饮宴(《酬岑勋见寻就元丹丘对酒相待以诗见招》:“不以千里遥,命驾来相招。中逢元丹丘,登岭宴碧霄。对酒忽思我,长啸临清飙。”)。人生快事莫若置酒会友,作者又正值“抱用世之才而不遇合”(萧士赟)之际,于是满腔不合时宜借酒兴诗情,来了一次淋漓尽致的抒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