禩怎么读,清代阿哥的级别都是什么

天美资源网

禩怎么读,清代阿哥的级别都是什么?

我是楚风说历史,这个问题我来回答。

现在我们都认为清朝阿哥是指皇帝的儿子,而实际上阿哥在满语中表达的是父母对儿子的称呼,并不一定用于皇家。当然题目中很显然,是问的皇帝的儿子是什么级别?

禩怎么读,清代阿哥的级别都是什么

清朝的阿哥只能说明是皇帝的儿子,是一种身份的象征,根本不是爵位,更谈不上什么级别。

至于清朝的阿哥都能达到什么级别,这里面混得好的有亲王,也有郡王,混的不好,可能只是个镇国将军,更有甚者可能只是一个光头阿哥,一点爵位都没有。

清朝的宗室爵位

清朝的宗室爵位一共有十二个等级,即:和硕亲王、多罗郡王、多罗贝勒、固山贝子、奉恩镇国公、奉恩辅国公、不入八分镇国公、不入八分辅国公、镇国将军、辅国将军、奉国将军、奉恩将军,共十二个等级。

公爵以上为“超品”,所以不要觉得镇国公或者辅国公爵位不高,他们都是皇室宗亲,肯定比一品大员级别还高,当然拿的俸禄也高。

不入八分的国公,并不是指不入流,而是指可以不在京城当差或者居住。

清朝的爵位与明朝的不同,清朝的爵位是要降级的,比如,父亲是亲王,那么嫡子继承爵位直接变成郡王,这里要注意,只有继承爵位的那个儿子才是郡王,剩下的人,没有皇帝封爵,只能是闲散宗亲。

郡王再传下一代直接变成贝勒,当然亲王爵位降到镇国公就不再降了。郡王降到辅国公,以此类推。

也有少数宗亲,由于深得皇帝宠信,并且立有大功,爵位可以“世袭罔替”,也就是说传给下一代嫡子继承人不降级,这样的被称为“铁帽子王”。

大清共有“十二大铁帽子王”,八位开国元勋即:礼亲王代善、郑亲王济尔哈朗、睿亲王多尔衮、豫亲王多铎、肃亲王豪格、庄亲王硕塞、克勤郡王岳托、顺承郡王勒克德浑。

还有后来获得皇帝重用的四位:怡亲王胤祥、恭亲王奕昕、醇亲王奕譞、庆亲王奕劻。

清朝的阿哥都能获得什么爵位呢?

清朝对皇子的分封,和明朝不一样,主要原因还是和文化有关。

明朝从开国皇帝朱元璋就开始订下规则,只要是皇子,一律封为亲王。不论皇帝的儿子多么无能,甚者是傻子,但是一样是亲王,亲王的嫡系继承人是亲王,其他儿子也是郡王。

当初朱元璋制定这样的规矩,主要是少年时穷怕了,为了让子孙后代以后不用为生活担忧,朱元璋给了亲王等明朝宗亲爵位很多特权,最后也成为了一个隐患,明朝灭亡的很大原因就是因为王太多了,老百姓养不起了。

而清朝不一样,它是由北方的少数民族建立的,虽然皇帝(或者大汗)的儿子也是有特权的,但是如果不能有好的表现,是不会给予较高的爵位的。

我们先以努尔哈赤为例,努尔哈赤一共有16个儿子,看看分别被封了什么爵位。

皇长子 爱新觉罗·褚英 废太子,广略贝勒。

皇次子 爱新觉罗·代善 和硕礼烈亲王。

皇三子 爱新觉罗·阿拜 追封奉恩镇国勤敏公。

皇四子 爱新觉罗·汤古代 镇国克洁将军。

皇五子 爱新觉罗·莽古尔泰 因罪夺爵,子孙降为红带子。

皇六子 爱新觉罗·塔拜 追封奉恩辅国悫厚公。

皇七子 爱新觉罗·阿巴泰 追封和硕饶馀敏郡王。

皇八子 爱新觉罗·皇太极 清太宗 (皇子时封贝勒)。

皇九子 爱新觉罗·巴布泰 奉恩镇国恪僖公。

皇十子 爱新觉罗·德格类 因罪夺爵,子孙降为红带子。

皇十一子 爱新觉罗·巴布海 镇国将军;传一代,绝嗣。

皇十二子 爱新觉罗·阿济格 罢英亲王。

皇十三子 爱新觉罗·赖慕布 追封奉恩辅国介直公。

皇十四子 爱新觉罗·多尔衮 和硕睿忠亲王,(追封成宗义皇帝(清成宗),后罢)。

皇十五子 爱新觉罗·多铎 和硕豫通亲王。

皇十六子 爱新觉罗·费扬果 黜宗室。

从努尔哈赤的儿子们的爵位,就可以看出,阿哥们的爵位是不一样的。也就是说出生后,起点都是一样的,没有爵位,后来随着立功的表现,努尔哈赤会为儿子封爵位。

就像努尔哈赤称汗时,封了“四大贝勒”,分别是即大贝勒代善、二贝勒阿敏、三贝勒莽古尔泰、四贝勒皇太极。当时的贝勒就相当于后来的亲王,级别很高。

努尔哈赤的这些儿子,都是可以独当一面的大将之才,所以清朝初期的封爵,主要是看战功,当然也与大汗的喜好有关,但是战功是第一位。

除了“四大贝勒”,其他后来获封亲王等爵位的,都是后来皇太极封的,当然也是看战功和实力。但是皇太极称帝后,也封了自己的儿子豪格为亲王,目的也是想扶持自己的实力。

总结一下,清朝初期的阿哥封爵,主要是看战功和实力,当然还有能力。

皇太极有十一个儿子

皇长子:爱新觉罗·豪格(1609—1647),生母继妃乌拉那拉氏,肃武亲王。

皇二子:爱新觉罗·洛格(1611—1621),生母继妃乌拉那拉氏,幼殇。

皇三子:爱新觉罗·洛博会(1611—1617),生母元妃钮祜禄氏,幼殇。

皇四子:爱新觉罗·叶布舒(1627—1690),生母庶妃颜扎氏,辅国公。

皇五子:爱新觉罗·硕塞(1629—1654),生母侧妃叶赫那拉氏,承泽裕亲王。

皇六子:爱新觉罗·高塞(1637—1670),生母庶妃那拉氏,镇国悫厚公。

皇七子:爱新觉罗·常舒(1637—1699),生母庶妃伊尔根觉罗氏,辅国公。

皇八子:未命名(1637—1638),生母敏惠恭和元妃科尔沁博尔济吉特氏,幼殇。

皇九子:爱新觉罗·福临(1638—1661),生母孝庄文皇后科尔沁博尔济吉特氏,清世祖章皇帝。

皇十子:爱新觉罗·韬塞(1639—1695),生母庶妃克伊克勒氏,辅国公。

皇十一子:爱新觉罗·博穆博果尔(1642—1656),生母懿靖大贵妃阿霸垓博尔济吉特氏,襄昭亲王。

但是等到清朝入关后,就不一样了,这时候虽然也是看战功,但是却没有那么重要了,顺治皇帝亲政后,就曾封自己的弟弟博穆博果尔为亲王。

当然也有因为军功被封为亲王的,就像顺治的五哥硕塞,他就是因为跟随豫亲王多铎率军南下追击李自成,后来又南征南明福王朱由崧,屡立战功,一步步的成为亲王。

顺治的八个儿子

皇长子爱新觉罗·牛钮(1651年12月13日-1652年3月9日),生母为笔什赫额捏福晋。

皇二子爱新觉罗·福全(1653年9月8日-1703年8月8日),生母为宁悫妃董鄂氏,封裕亲王。

皇三子爱新觉罗·玄烨(1654年5月4日-1722年12月20日),生母为孝康章皇后佟佳氏。即康熙帝。

皇四子荣亲王(1657年11月12日-1658年2月25日),生母为孝献皇后董鄂氏。

皇五子爱新觉罗·常宁,生母为陈图塞尔福晋,封恭亲王。

皇六子爱新觉罗·奇绶,生母为唐璟福晋。

皇七子爱新觉罗·隆禧,生母为钮祜禄福晋,封纯亲王。

皇八子爱新觉罗·永干,生母为塞母肯额捏福晋。

顺治的儿子们封的爵位都不低,但是除了皇四子荣亲王因为是顺治最宠爱的董鄂妃的儿子,刚出生就封了亲王,其他的都是康熙皇帝后来封的,康熙还是不错的,能活到成年的兄弟们都封了亲王,只有幼年夭折的没封。

总结一下,这时候虽然封爵不那么考虑军功了,但是皇子获得高爵位还是很难的,一般都是等后面的皇帝封赏,而这时候就不能说是皇子了。

康熙的儿子们

皇长子:胤褆(1672-1735),原名保清,直郡王,后降为贝子品级,生母惠妃叶赫那拉氏。

皇次子:胤礽(1674-1725),原名保成,皇太子,后被废。谥曰密,为理密亲王,生母孝诚仁皇后赫舍里氏。

皇三子:胤祉(1677-1732),诚郡王,谥曰隐,为诚隐郡王,生母荣妃马佳氏。

皇四子:胤禛(1678-1735),即雍正帝,生母孝恭仁皇后乌雅氏。

皇五子:胤祺(1680-1732),恒亲王,谥曰温,为恒温亲王,生母宜妃郭络罗氏。

皇六子:胤祚(1680-1685),幼殇,生母孝恭仁皇后乌雅氏。

皇七子:胤祐(1680-1730),淳亲王,谥曰度,为淳度亲王,生母成妃戴佳氏。

皇八子:胤禩(1681-1726),廉亲王,生母良妃卫氏。

皇九子:胤禟(1683-1726),固山贝子,生母宜妃郭络罗氏。

皇十子:爱新觉罗·胤䄉(1683-1741),初封敦郡王,雍正时革爵圈禁,乾隆帝即位后释放,授辅国公品级,生母温僖贵妃钮祜禄氏。

皇十一子:胤禌(1685-1696),11岁殇,无谥号,生母宜妃郭络罗氏。

皇十二子:胤祹(1686-1763),履亲王,谥曰懿,为履懿亲王,生母定妃万琉哈氏。

皇十三子:胤祥(1686-1730),怡亲王,谥曰贤,为怡贤亲王,生母敬敏皇贵妃章佳氏。

皇十四子:胤禵(1688-1755),恂郡王,谥曰勤,为恂勤郡王,生母孝恭仁皇后乌雅氏。

皇十五子:胤禑(1693-1731),愉郡王,谥曰恪,为愉恪郡王,生母顺懿密妃王氏。皇十六子:胤禄(1695-1767),出继承泽亲王硕塞之后,后改封庄亲王,谥曰恪,为庄恪亲王,生母顺懿密妃王氏。

皇十七子:胤礼(1697-1738),果亲王,谥曰毅,为果毅亲王,生母纯裕勤妃陈氏。

皇十八子:胤祄(1701-1709),8岁殇,生母顺懿密妃王氏。

皇十九子:爱新觉罗·胤禝(1702-1704),3岁殇,生母襄嫔高氏。

皇二十子:胤祎(1706-1755),贝勒,谥曰简靖,为简靖贝勒,生母襄嫔高氏。

皇二十一子:胤禧(1711-1758),慎郡王,谥曰靖,为慎靖郡王。生母熙嫔陈氏。

皇二十二子:胤祜(1712-1744),恭贝勒,谥曰勤,为恭勤贝勒,生母谨嫔色赫图氏。

皇二十三子:胤祁(1714-1785),郡王品级贝勒,谥曰诚,生母静嫔石氏。

皇二十四子:爱新觉罗·胤祕(1716~1774),諴亲王,谥曰恪,为諴恪亲王,生母穆嫔陈氏。

康熙的儿子比较多,这里只是排序的儿子,还有很多因为生下来没来得及排序就挂了的。

从二十四个儿子可以看出,康熙在世的时候获封郡王以上的只有:直郡王大阿哥胤褆(后被康熙下令削宗夺爵、圈禁终身),诚亲王三阿哥胤祉,雍正王四阿哥胤禛、即后来的雍正皇帝,恒亲王五阿哥胤祺,以及敦郡王十阿哥胤䄉。

其他的即使是如日中天的八阿哥胤禩,才是个贝勒,很受宠爱的十四阿哥胤禵都没有爵位,所以康熙在世对于皇子们封爵,还是很慎重的。基本上康熙封爵,主要考虑的就是皇子的能力和家世,当然还有个人喜好。

雍正皇帝对于兄弟们封爵,完全就是派系的问题,支持雍正皇帝的肯定获得高爵位,就像十三阿哥,都干成铁帽子王了。

雍正皇帝的儿子比较少,能排序的只有六个儿子。

长子:爱新觉罗·弘晖(1697—1704年),追封端亲王,生母孝敬宪皇后乌拉那拉氏。

皇子(未齿序):爱新觉罗·弘昐(1697—1699年),生母齐妃李氏。

次子:爱新觉罗·弘昀(1700—1710年),生母齐妃李氏。

三子:爱新觉罗·弘时(1704—1727年),生母齐妃李氏。

四子:爱新觉罗·弘历(1711—1799年),即清高宗乾隆帝,初封宝亲王,生母孝圣宪皇后钮祜禄氏。

五子:爱新觉罗·弘昼(1711—1770年),和恭亲王,生母纯懿皇贵妃耿氏。

六子:爱新觉罗·弘曕(1733—1765年),果恭郡王,生母谦妃刘氏。

雍正的儿子,只有弘历和弘昼被封为亲王,其他的都没有封爵,主要是雍正的儿子活到成年的也不多。

乾隆的儿子们

皇长子,永璜(1728-1750),追封定亲王,谥曰安。

皇次子,永琏(1730-1738),母孝贤纯皇后。

皇三子,永璋(1735-1760),母纯惠皇贵妃,追封循郡王。

皇四子,永珹(1739-1777),封履亲王,母淑嘉皇贵妃。

皇五子,永琪(1741-1766),封荣亲王,母愉贵妃。

皇六子,永瑢(1743-1790),封质亲王,母纯惠皇贵妃。

皇七子,永琮(1746-1747),母孝贤纯皇后,弘历欲立为太子。

皇八子,永璇(1746-1832),封仪亲王,母淑嘉皇贵妃。

皇九子,未命名(1748-1749)幼殇,未封,母淑嘉皇贵妃。

皇十子,未命名(1751-1753)幼殇,未封,母舒妃。

皇十一子,永瑆(1752-1823),字镜泉,号少厂,别号诒晋斋主人,封成亲王,母淑嘉皇贵妃,与刘墉、翁方纲、铁保并称清中期四大书家。

皇十二子,永璂(1752-1776),母皇后那拉氏。

皇十三子,永璟,幼殇,未封,母皇后那拉氏。

皇十四子,永璐(1757-1760),幼殇,未封,母孝仪纯皇后。

皇十五子,永琰(1760-1820),即嘉庆帝。

皇十六子,未命名(1762-1765),幼殇,未封,母为孝仪纯皇后。

皇十七子,永璘(1766-1820),母孝仪纯皇后。

乾隆皇帝对于儿子们封爵,直接就是凭借个人喜好,因为乾隆是个很贪恋权力的人,因此他不让儿子们参与朝政,最后就导致他没有一个合适的继承人,最后选来选去,选了十五阿哥。

因为儿子们,不去参与朝政,所以乾隆看上的儿子就可以封亲王,比如永瑆和永琰,看不上的,比如十二阿哥,永璂,没有爵位,光头阿哥。

嘉庆的儿子们

皇长子穆郡王,母和裕皇贵妃刘佳氏,未命名,幼殇。

皇二子清宣宗爱新觉罗·旻宁,母孝淑睿皇后喜塔腊氏,道光帝。

皇三子惇恪亲王爱新觉罗·绵恺,母孝和睿皇后钮祜禄氏。

皇四子瑞怀亲王爱新觉罗·绵忻,母孝和睿皇后钮祜禄氏。

皇五子惠端亲王爱新觉罗·绵愉,母恭顺皇贵妃钮祜禄氏,同治三年十二月薨。

嘉庆的儿子们,除了老大死的早,然后旻宁和绵忻在嘉庆活着的时候就封亲王了,老三绵恺是郡王,老五因为生的晚,所以嘉庆没有封他爵位。从嘉庆这时候看出,清朝封爵,已经不那么慎重了,只要是皇子,都能弄个好爵位。

道光帝的儿子们就不一一列举了,反正这时候的皇子,怎么也可以混个郡王当当。至于咸丰皇帝更是就一个活下来的儿子同治,后面的同治、光绪、宣统都没有子嗣,不作讨论。

小结:清朝的阿哥们,活的并不容易,尤其是清朝的前期,如果没有战功,想要获得一个好的爵位,是很难的。虽然后来随着清朝统一战争的结束,阿哥们不用立战功也可以授予爵位,但是这时候又需要讨父皇的欢心,同时还需要母亲的家世。

如果阿哥在皇帝面前表现的太好,可能会遭到别的阿哥的嫉妒,暗中使坏,如果表现的不好,可能又会让父皇觉得自己没本事。所以获得高的爵位太难了!

阿哥们真正好过的时候,是嘉庆皇帝以后,这时候的阿哥,基本上都可以获得一个不错的爵位,同时内斗的也没有那么激烈。不得不说还是明朝的皇子比较幸福,怪不得明朝的皇子都不争皇位,一心想当王爷,主要是朱元璋的政策,让皇子们都有亲王爵位,真心比清朝皇子们幸福多了!

四的谐音是什么?

解:死

“四”谐音是“死”。

四,数字,(发音:中文sì,读第四声。英文four)

四的同音字

四 (sì) 嗣 (sì) 寺 (sì) 祀 (sì) 肆 (sì) 驷 (sì) 俟 (sì) 姒 (sì) 伺 (sì) 佀 (sì) 釲 (sì) 鈻 (sì) 兕 (sì) 耜 (sì) 笥 (sì) 杫 (sì) 蕼 (sì) 榹 (sì) 泗 (sì) 汜 (sì) 饲 (sì) 涘 (sì) 泤 (sì) 洍 (sì) 洠 (sì) 瀃 (sì) 巳 (sì) 騃 (sì) 梩 (sì) 禩 (sì) 貄 (sì) 肂 (sì) 娰 (sì) 枱 (sì) 覗 (sì) 竢 (sì) 儩 (sì) 価 (sì) 牭 (sì) 柶 (sì) 鈶 (sì) 飤 (sì) 孠 (sì) 亖 (sì) 似 (sì) 四 (sì) 嗣

簋的铭文怎么写?

铭文:遣白(伯)乍(作)爯宗彝,其用夙夜享卲(昭)文神,用禩(祀)旂(祈)沬(眉)寿。朕文考其巠(经)遣姬、遣白(伯)之德言,其竞余一子;朕文考其用乍(措)氒(厥)身,念爯[](哉)!亡匃(害)!

视字旁的字有哪些?

“礻”字旁的字有以下部分字:祖:【zǔ】组词:祖国、造句:祝愿我们的祖国繁荣昌盛。祝:【Zhù】组词:祝福、祝愿、造句:祝福新人幸福美满。祈:【qí】组词:祈祷、造句:他在向神祈祷保佑平安。神:【shén】组词:神仙、眼造句:她的眼神十分迷人。福:【fú】组词:福气、幸福、造句:现在人们的生活的越来越幸福。礼:【lǐ】组词:礼仪、礼貌、造句:中华民族自古就是礼仪之邦。

礻是汉字的偏旁,是由“示”变形而来,音同“示”礻:是“示”作偏旁的变形。“示”是“神”的本字。从“示”的字,一般与神(包括对神的崇拜活动和心理)有关。如:神、祈、祥。

年老时的乾隆有见过年轻的道光甚至孩童时代的咸丰吗?

年老时的乾隆帝不仅见过年轻的道光,还亲自给他甄选了嫡福晋,举办过婚礼。至于咸丰,乾隆是没见到的,毕竟如果还能见到咸丰,那他可就是真的老妖怪级别的人物了。

乾隆一生经历了康熙、雍正、乾隆、嘉庆四朝,此外还享受了五代同堂的天伦之乐。公元1799年,89岁高龄的乾隆皇帝病逝。毫不夸张的说,他也是中国古代皇帝中的老寿星。

举个很简单的例子,学过历史的人,很多人脑子里第一感觉,乾隆距离末代皇帝溥仪这个辈分人是不是很遥远?毕竟两个人差了将近190岁。其实真实的历史让你吓一跳:乾隆如果多活三年,说不定就能见到溥字辈的六世孙了!

五代同堂的乾隆

1736年,25岁的爱新觉罗弘历即位,也就是我们熟知的乾隆皇帝。他坐了60年的龙椅,禅让帝位给儿子嘉庆后,又继续做了三年多的实权太上皇,说他是中国封建社会中实际掌握国家权力最久的皇帝也不为过。此外他还有一项记录,是其他古代帝王羡慕不来的地方,就是他活到了89岁高龄,应当算是古代已知记载中最长寿的皇帝,可谓前无古人后无来者。

正因为乾隆活得久,也导致了他“耗死”了九成的子女。据史书记载,乾隆皇帝驾崩之前,一共育有27名子女。在17个儿子中,有13个已经去世或者早夭;10个女儿中也有9个离世,唯一剩下的就是下嫁给满清第一贪官和珅儿子丰绅殷德的十皇女固伦和孝公主。所以乾隆的一生,基本上都是在白发人送黑发人中度过的。

这还不算什么,最让人称奇的是,他还是十分罕见的五代同堂。要知道即便是现在科学医疗条件这么发达的今天,五代同堂的家庭凤毛麟角。在农村,即便是四代同堂都屈指可数,在街坊邻居眼里都会得到非常大的羡慕,更何况是更为稀缺的五代同堂呢?所以如果只从这个层面上来说,乾隆的确是很有福气的人。先来看看这五代是怎么来的吧:

公元1728年,乾隆17岁时,生下长子永璜。

公元1747年,乾隆36岁时,19岁的长子永璜让乾隆当上了爷爷,生下了长孙绵德。而长子永璜就没有乾隆那么长寿了,生下儿子三年以后22岁就英年早逝了;

公元1767年,乾隆56岁时,20岁的皇长孙绵德为爷爷乾隆生下了长曾孙奕纯;

公元1784年,乾隆73岁时,17岁的长曾孙奕纯就让乾隆当上彻彻底底的祖宗辈,生下了长玄孙载锡。为了避讳康熙名讳,也称元孙。

这里说说关于乾隆取字辈规则的趣闻。稍微对中国古代文化有所了解的朋友都知道,古人基本上都有按字排辈的传统,以便规范记录子孙后代的传承。据记载,满清皇室字辈是从乾隆手上规定的。据说皇六子永瑢曾经绘制了一副《岁朝图》进献给崇庆皇太后,乾隆看到后很开心,于是御笔题了一句”永绵奕载奉慈娱“,乾隆觉得自己这句话写得太好了,于是命令以后就按永、绵、奕、载四个字为近支宗室的字辈。

话说回公元1798年,就在乾隆病逝的前一年,刚刚十四的载锡就被安排了婚事,或许就是希望他能早日完成乾隆皇帝六世同堂的愿望。乾隆非常高兴,写下了一段话:

《御制诗集》:今年跻八十有八,精神康健,犹日勤训政,本支繁衍早,已庆得元孙。一身亲见七代实自古帝王未有之盛事。

照他自己说法,虽然已经88岁了但自我感觉非常良好,精神康健,或许还会觉得很有希望活到一百岁,见证来孙的到来。这个时候就不是一身亲七代,而是一身亲八代,这可是六世同堂的壮举,世间罕见啊。可惜这次乾隆可能要带着遗憾走了,载锡在他去世三年后,才生下了长子溥庆,如果乾隆能多活三年,他就能见到溥字辈的来孙出世了。

既然乾隆差点就见到溥字辈的来孙,那么他见过道光还有咸丰吗?毕竟从辈分上来说,道光是乾隆的孙子辈,咸丰是曾孙辈。实际上乾隆的确见过道光,还非常喜欢他,咸丰倒是没见到,因为咸丰是道光老年得子,乾隆只要是正常的人类应该是熬不到这天的。

乾隆亲自为道光张罗婚配

1782年,道光皇帝出生,他一出生就得到父亲嘉庆及爷爷乾隆的喜爱。为什么呢?因为他是皇后嫡出。要知道纵观整个清朝就道光这一个嫡子,因此乾隆也是高度关注。据记载,曾经乾隆带着年仅十岁的道光帝狩猎,道光射死了一只鹿,深得乾隆赞赏,认为道光很有自己当年的风范。

《清史稿》:高宗行围威逊格尔,上引弓获鹿,高宗大喜,赐黄马褂、花翎。

所以乾隆亲自给道光选了嫡福晋,当然他之所以这么着急为年幼的道光举行婚礼,就因为他十分喜爱这个孙子,毕竟道光嫡长子的身份摆在那,所以想赶紧盼着孙子道光给他生出个曾孙,保证嫡出的血统。

结果道光帝很不争气,结婚后很多年都没有生孩子,一直到乾隆都死了将近10年,公元1808年,结婚近15年之后的道光才跟侧福晋那拉氏生下庶长子奕纬。那么自然乾隆是没见过咸丰的。

不过提到既然奕纬,就得同情他三分钟,因为他算得上是满清历史上最悲剧的大阿哥。为什么呢?他是被老爹道光皇帝踢裆部致死,最终让奕詝也就是后来的咸丰帝白白捡了个皇位。而道光之所以下此狠手,其实是对儿子“恨铁不成钢”的一种错误表达,最终酿成惨剧。

所以,乾隆能看到最晚辈分的孩子,就是文中说的他的元孙载锡。而载锡跟光绪帝载湉是一个辈分的。光绪帝去世三年后,随着溥仪退位,清朝灭亡。从某种意义上来说,乾隆见到了见证清朝灭亡的最后一代人!

免责声明:由于无法甄别是否为投稿用户创作以及文章的准确性,本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您通知我们,请将本侵权页面网址发送邮件到qingge@88.com,深感抱歉,我们会做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