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王虎符,秦始皇的弟弟成蟜能单枪匹马要来百里土地?
作为秦始皇的亲弟弟,成蟜后来之所以叛逃,不是成蟜不想回国,而是成蟜压根就不能回。
这其中最大的原因,当然就是因为成蟜的亲哥哥秦始皇了。因为当时秦国国内的环境有些特殊,导致成蟜只要回去之后,就一定会面对各种打压,甚至直接被囚禁至死,所以才会不得不选择叛逃。
要想说清楚秦始皇和成蟜的这段恩怨,这还得从秦始皇的父亲,秦庄襄王嬴异人开始说起。
很多人都知道,秦始皇的父亲嬴异人,生来的时候并不受宠,当时他的父亲安国君有二十多个儿子,枝叶可以说是非常的茂密,所以儿子对于安国君来说,平平无奇,毫无特色。这也是异人后来在他国沦为质子的直接原因之一。
异人在邯郸的日子也是非常的难过,因为就在异人到达邯郸不久,秦赵两国的关系就进一步恶化,经常会发生战争,所以这也导致异人备受冷落,生活贫困。但是就在这个时候,一位名叫吕不韦的商人看中了异人。
吕不韦觉得异人是块宝,只要自己加以扶持,将来一定能够大放异彩。所以吕不韦开始接近异人,并把自己府内的美女赵姬送给了异人,这也就是后来秦始皇的母亲。
不得不说吕不韦的眼光和手段,那都是非常厉害的,吕不韦不仅光速获得了异人的信任,之后还慷慨解囊,给异人掏了不少的金银财宝,作为异人的生活费。吕不韦教异人在邯郸这边如何结交宾客,广杰人才,自己则是来到了秦国,拜访了华阳夫人的弟弟和姐姐。
通过层层关系,吕不韦给华阳夫人各种送礼,还费尽心思地给异人说好话,夸赞异人的聪明才智,并且非常的想念华阳夫人,异人是把华阳夫人当成是亲生母亲来看待的。
经过吕不韦的这一番操作之后,华阳夫人非常受用,因为华阳夫人没有儿子,吕不韦直接趁机引导华阳夫人认异人为养子,使其给安国君使劲的吹耳边风,最后说服了安国君。就这样,异人被立为继承人,成了华阳夫人的儿子,后改名为子楚。
这个华阳夫人,就是一位关键人物之一。华阳夫人,芈姓,熊氏,是楚国的贵族,她在秦国的后宫之中,代表的就是楚系势力。因为楚国当时是比较强大的,所以在秦国代表着楚系势力的华阳夫人,无疑也是很强大的。
反观嬴异人的生母夏姬,这位夏姬是韩国人,能嫁到秦国王室,那也就是韩国这边的公主或者贵族之女。只可惜,当时的韩国势力实在是不怎么样,所以这位夏姬在后宫之中的待遇,自然也不会高到哪里去,这也正是他们母子被冷落的重要原因。
再后来,秦昭襄王去世,安国公即位,史称秦孝文王。但是秦孝文王仅仅即位三天之后,就离奇暴毙了。而秦孝文王去世之后,接下来即位的就是秦始皇的父亲嬴异人,史称秦庄襄王。因为秦庄襄王是华阳夫人的义子,所以华阳夫人也就变成了华阳太后,而生母夏姬,也就变成了夏太后。
就在嬴异人继位之后没多久,因为之前的赵姬和嬴政一直在赵国这边被押,赵国这边一看这局势,当即决定把赵姬和嬴政送回了秦国。嬴政是秦庄襄王嬴异人,在赵国做人质时期与赵姬生下的,时间比较早,自然也就是长子。而成蟜呢?成蟜是秦庄襄王已经逃回秦国之后,生的儿子,也就是次子。成蟜的母亲,叫韩夫人。
这个韩夫人是从哪里来的呢?
因为当时秦庄襄王自己先逃回了秦国,赵姬和嬴政并没有能够跟在其身边,但是身为王身边怎么可能没有女人呢?当时的夏太后因为背后的势力和手段,都比不上华阳夫人,所以在政治方面根本插不上话。虽然政治插不上话,但是让自己的儿子娶个媳妇还是没有问题的。
也正因为当时赵姬和嬴政还在赵国,非常危险,所以夏太后就在自己娘家这边,物色了一位新人,为秦庄襄王生儿育女,这位新人,也就是韩夫人了,因为这位韩夫人是夏太后娘家这边的,也就是韩国的人,所以这俩人,同属于一股势力。
只要嬴政死了,那么成蟜就会顺位成为次子,只要没有嬴政,那么成蟜就会顺利继承王位,只要成蟜继承王位,那这朝堂不就成了韩系势力的天下了吗?她们计划得非常美好,那这个时候赵姬母子回来,不就彻底打乱的她们的美好计划了吗?她们所计划的一切美好,都是要在没有嬴政的前提之下,才能够成立的。
嬴政回国之后,因为其长子的身份,顺利地成为了王太子,成蟜也因此失去了继承王位的可能。但其实当时无论是嬴政,还是成蟜,他们都还只是孩子,真正斗争的其实是他们背后的势力。
我们知道了成蟜的背后是韩系势力,那嬴政的身后是谁呢?其实嬴政的背后是他的生母赵姬,赵姬是赵国人,赵姬能代表的也就是新来的赵系势力。可这个赵系势力是新来的,所以当时也是还没有站稳脚跟,但这个时候还有华阳太后,只要他们能够依附于华阳太后,那么就不怕韩系这边能拿他们怎么样。
而华阳太后这边,因为华阳太后和韩系势力两边的利益点不能一致,而赵姬又有吕不韦的加持,所以这个华阳太后,肯定是不会和夏太后、韩夫人等人,站在一起的。
以上这些,就是致使嬴政和成蟜对立的根本原因,也正是因为这个原因,导致嬴政和成蟜之间只能留下一个人的命运,没有像普通兄弟那样情同手足的可能,双方背后所代表的势力不同,所以他们也只能对立。
成蟜没能继承王位,韩夫人一方就不在努力坐以待毙了吗?并没有。因为当时秦国有一个规定,“非有功不得封爵”。正因如此,秦王政五年,成蟜单枪匹马,前往韩国,最后不费一兵一卒,就向韩国要来了大片的土地,也正是因为这件事之后,成蟜才有了封号,是为长安君。
那韩国为什么会把百里土地交给成蟜呢?就仅仅只是因为成蟜的生母是韩国人,成蟜的身上有一半是韩国人的血脉吗?
当然不是。
当时的韩国因为与秦国接壤的原因,在加上秦国“远交近攻”的策略,所以当时韩国的日子可以说是非常的不好过,处境非常危险。所以韩国这边知道了老秦王去世,新秦王上位,也希望能够借着韩夫人和成蟜,让秦国不在侵略韩国,使得韩国以后的日子好过一点。正是因为这样,韩国才不惜献出百里土地,来支持成蟜。
只可惜,人算不如天算。
原本因为有这几位关键人物的相互制约,所以长期以来双方都只是相互过招,谁也不能伤害谁。直到夏太后去世,夏太后一死,韩系势力这边就只剩下了韩夫人和成蟜,韩系势力的保护伞就此倒下。
这个时候的成蟜,处境已经是十分危险,再不逃走势必会成为对方势力清算的对象,这也就是为什么,第一年夏太后去世,第二年成蟜就在屯留反了的根本原因。
历史上有哪些有趣的官职?
拿动物作为官职名称,够有趣吧,这里列举几种常见动物用到官职名称里的。
真正的“狗官”——犬人
在《周礼》中记载的一个官职,主管用狗祭祀的。现在只有骂人才叫“狗官”,没想到周朝真有犬人官。足球明星梅西也被称为犬人。
让人感觉是“牛群”——千牛卫大将军
看过《神探狄仁杰》的人对这个官职肯定不陌生,李元芳就是这个官,冷不丁一听以为是“牵牛喂”大将军,以为跟弼马温差不多的养牛的官,后来才知道跟牛没一毛钱关系,千牛据说是一种刀的名字,千牛卫是皇帝的亲军侍卫,千牛卫大将军自然就是皇帝保镖差不多的官职。
听着挺累挺卑贱的一个官儿——太子洗马
不知道的,还以为这是一个专门给马洗澡的活儿,还是给太子洗马,多累呀,还不如弼马温呢,人家好歹管马,不至于亲自动手洗马呀。其实不然,洗马又称“先马”,实际是太子的先导官。其实古代就记载了很多拿这个官职打岔的笑话,比如问:洗马洗了几匹马马了呀!哈哈。
有没有一个把中国历史串起来的电视剧序列?
1《东周列国·春秋篇》——春秋 2《东周列国·战国篇》——战国 3《秦始皇》——秦 4《楚汉争雄》——两汉,《大风歌》——两汉,《汉武大帝》——两汉5、《三国演义》——三国
6、《西晋王朝》——西晋
7、《胡笳汉月》——南北朝
8、《隋炀帝》——隋
有好几部隋唐演义
9、《贞观之治》——唐
《武则天》——唐 《神探狄仁杰》
《大明宫词》——唐
《唐明皇》——唐
《宫心计》——唐
10、《绝代双雄》——五代十国
11、《赵匡胤》——北宋
《杨门虎将》——北宋
《包青天》——北宋
《水浒传》——北宋
12、《精忠岳飞》——金,南宋
13、《大辽巾帼》——辽
14、《成吉思汗》——元
《大元王朝》——元
15、《朱元璋》——明
《大明天子》——明 《郑和下西洋》
《大明王朝1449》——明
《正德演义》——明
《大明王朝1566》——明
《江山风雨情》——明
16、《太祖秘史》——清
《孝庄秘史》——清
《康熙帝国》——清
《雍正王朝》——清
《乾隆王朝》——清
《嘉庆皇帝》——清
《鸦片战争演义》——清 《末代皇帝》
《戏说慈禧》——清
17、《走向共和》——清末民初
《恰同学少年》——民国初
《风华正茂》——民国初
《开天辟地》——民国初
《井冈山》——1927-1929
《红色摇篮》——1929-1934
《长征》——1934-1936
《延安颂》——1936-1945
《中国1945之重庆风云》——1945
《解放》——1946-1949
《五星红旗迎风飘扬2》——建国后
最后希望大家关注我,支持我,谢谢。我的动态里面有很多回答,有上千赞的,有百万浏览量的。我是十年荆轲一梦
秦军入侵并在赵国大获全胜之后?
大概是指:信陵君窃符救赵。这个史记里面有记载。
秦国将领白起在长平消灭赵括率领的40万赵军,进军赵国都城邯郸。赵惠王弟弟战国四大公子之一的平原君向魏王和他的弟弟战国四大公子之一的信陵君(魏无忌)求救。平原君和信陵君两个人是姐夫舅子关系。
魏王被秦王使者恐吓,说魏军到邯郸时秦军已经攻下邯郸,必然移兵进攻魏国军队,魏王畏惧秦国,不肯出军救赵。
信陵君只好带领自己门客侍卫的100辆战车去解救赵邯郸之围,出大梁门时,与看守城门的70岁侯赢(隐者)说了去救邯郸之围,侯赢却说自己不能随信陵君前往。信陵君走了几里路后,觉得不对劲,返回问侯赢。侯赢给出了一系列对策。
一、求魏王爱妃如姬,窃取魏王兵符。魏王的兵符放在卧室,只有宠幸的如姬能够接触到。此时,如姬的父亲被人已经杀了三年,追凶工作始终没有完成。信陵君出马,很快如姬的仇人首级呈给了如姬。信陵君求要兵符,如姬慨然答应,兵符到手。
二、信陵君闹市为侯赢驾车,请屠夫朱亥。信陵君当初请侯赢时,侯赢说有个在闹市的朋友拜访,请信陵君为其驾车,到了地方,让信陵君等着,自己和屠夫朱亥交谈了很久,成就了信陵君礼贤下士的盛名。出征前,侯赢请信陵君带朱亥做贴身侍卫,朱亥带40斤重大锤,勇猛过人。
三、合兵符,杀晋鄙。侯赢告知信陵君,魏军主将晋鄙可能已经得到魏王的命令,不能援助赵国,俗话说:将在外君命有所不受。这时要朱亥将晋鄙击杀。信陵君假传魏王旨意,晋鄙果然存疑,这时朱亥拿出袖子里藏着的四十斤重的铁锤,用锤子打死了晋鄙。
信陵君率10万魏军救赵邯郸出征前,侯赢自刎而死,大概有以下几个意味:
1.“士为知己者死”,年老而不能上阵,为信陵君和魏军壮行。
2.晋鄙作为魏军主将,没有任何过错而被击杀,侯赢感到自责。
3.侯赢作为魏国人,却违背了魏国,而自己一生修行品德,操行纯洁,背离魏国使自己的品德操行行为有了污点。他“北乡自刭”就是死了要做魏国的鬼。
信陵君率魏军解除邯郸之围,军队归还魏国,而信陵君则没有返回魏国。
李世民为何不杀秦琼?
李世民为什么要杀秦琼呢?是因为秦琼功高震主、骄横自满,还是因为李世民残忍嗜杀?这二者都不成立,自然就不会无故杀秦琼了。
每个朝代的开国帝王,大部分都干过屠戮功臣的举动,所以才会有“飞鸟尽,良弓藏;狡兔死,走狗烹“的说法。但李世民一不是开国皇帝,终其一生,没有无缘无故地杀过一个为大唐的建立立下了功勋的文臣武将,唯一死的侯君集还是因为自己作死,卷入了太子李承乾谋反事件。
历代开国皇帝杀功臣的原因首先就是因为功高震主,大权独揽。一个王朝的建立,像隋朝、宋朝这样没有经过大的动荡就自然交接的毕竟只是少数,大多都是需要经历多年的苦战,无数生灵涂炭才会成功。在征战的过程中,作为皇帝手下的大将,开国的功臣们必然会掌握着极大的权利,如兵权,财权等。
战争时期一切为了王朝建立这个终极目的,自然是能者多劳,皇帝也不会介意。但王朝建立后到了和平时期,皇权和众多大臣享受的权利自然会有冲突。皇帝自然是希望将所有权力集于一身,必然会削相权与将权,这样矛盾冲突就有了。
其次为下一代皇帝铺路的原因也占了很大一部分。比如传说中杀功臣最多的明代开国皇帝朱元璋,他立下的太子朱标早逝,朱标之子朱允炆被他立为了皇太孙。朱允炆年幼,像大将蓝玉之类的开国功臣,以朱允炆的资历别看是皇帝,还真不一定驾驭得了他。朱元璋大杀功臣,未尝没有为朱允炆铺路的意思在。
最后就是开国功臣们经历了大落大起,很多心态失衡,王朝建立后就自恃功劳,变得骄傲自大,多有不法之举。古代皇帝都自称自己是上天之子,代天行使权力,而跟随他们起事的功臣们对他是知根知底的,知道开国皇帝曾经是什么样,除了那些特别聪明的,很多都会多少失了尊敬之心。征战过后享受和平的日子,心态就容易失衡,仗着功劳在身,多有不法之举的。
李世民是历代皇帝中在君臣关系上处理得非常好的典范大唐的开国皇帝是李世民的父亲李渊,但李世民在唐王朝的建立过程中立下的功勋是不可磨灭的。李渊在晋阳起兵之前,一直犹豫不定,还是在李建成和李世民的劝说之下才下定了决心。李建成长于协调和内政,而李世民则长于指挥和筹划。在定都长安后,李渊就授予了李世民开府建牙的权利。
李世民的天策府网罗了天下极多的英才,如长孙无忌、历史上有房谋杜断之称名相房玄龄、杜如晦,武将如李靖、李绩、侯君集、张亮、程咬金、秦琼等人。这些人都是李世民的核心班底,在征战天下的过程中起到了巨大的作用。
在手下的支持下,李世民最终发动了玄武门之变,成功取代了太子李建成的位置,登基成为大唐第二任皇帝。李世民有容人之量,甚至连原本是太子李建成铁杆心腹的魏征、薛万彻都得到了他的重用。特别是魏征,一个胆识过人,直言进谏,一个虚怀若谷,勇于自认不足,从而留下了以人为镜的历史典故。
除了李世民的胸怀外,还有一个重要的原因,那就是李世民的和能力问题和年龄问题。晋阳起兵时,李世民只有20岁,但已经充分展现了自己的军事方面的才华。大唐天下可以说一大半都是在李世民的指挥下完成的。在这期间,李世民积累了极高的威望,众多手下对他是心悦诚服。
李世民和手下军事才能最为出色的李靖曾有过一番精彩的问答,二人回答的内容就是著名的兵书《唐太宗和李卫公问对》,从这就可以看出李世民的才能。自己有才,就不会担心压服不了桀骜不驯的手下。而李世民的年龄甚至比绝大部分的手下功臣都要小得多,完全不担心自己死后众多手下功劳过大后人无法压制。
李世民没有以无法信服的罪名杀过任何一个功臣,侯君集完全是犯了大忌,李世民对他还有赦免之心,还是在手下大臣的再三进谏下才杀了侯君集,但并未牵连过多人,只杀了主犯。那么多功臣都在贞观时期过得好好的,秦琼又怎么会例外?李世民完全没有杀秦琼的理由。
秦琼之所以名气如此之大,一是隋唐演义类小说以及现代影视作品给予他的名气加成,二是因为他和尉迟恭一起是门神的象征。这些给了秦琼光环加成,以至于让人觉得秦琼是李世民手下最为重要的大将,立下了最多的功勋。
事实上秦琼原本并非是李世民的手下,他先是追随隋朝大将来护儿,又投奔瓦岗李密,再投洛阳王世充,最后才投奔了李世民。在秦琼投奔李世民的时候,大唐王朝已经建立了。在早期征讨宋金刚、窦建德、刘黑闼等割据势力的过程中,秦琼确实立下了不少的功劳,特别是击败尉迟恭的美良川之战,秦琼更是立功巨大。
但因为在征战天下的过程中,秦琼一向喜欢身先士卒,导致流血过多,身体元气受损,很快秦琼就只能在后方静臣休养。后来大唐重要的战役,特别是李世民上位后对外的重要战争,如征讨突厥、吐谷浑、攻打西域诸国的战争全是李靖、李绩等人指挥的,秦琼并未参加。这也是为什么在以职务高低为排名依据的凌烟阁二十四功臣中,秦琼仅仅名列最后一名的原因。立功太少,自然导致职务不高。后来在贞观十二年秦琼就因病离世,他死后过了11年李世民才离世。
秦琼投奔李唐后除了前期参加过征讨国内割据势力,一直处于在家养病状态,本人性格也不是飞扬跋扈之非,不掺和皇家的事务,又没犯下什么十恶不赦的罪行,李世民怎么可能杀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