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尔萨斯怎么死的,魔兽世界90暴雪揭开15年魔兽伏笔?
暴雪在2019年11月2号凌晨发布了《魔兽世界9.0》的正式CG,还揭开了埋藏9年的彩蛋,也是巫妖王掩藏最新的秘密,就在今天被揭开了。而这次暗影届却意外的方式降临到了艾泽拉斯大陆。毕业玩家应该关心的是希尔瓦娜斯的战力如何,我们知道8.25资料片显示他的战力和萨鲁法尔齐平,而且在萨鲁法尔掰筷子后一度处于被压制的很惨。但是在9.0版本中确是有了翻天覆地的改变,独自一人可以挑战整个冰冠堡垒的任务还能将现任巫妖王伯瓦尔吊着锤,据暴雪在9.0剧情中这么设计是有自己的目的,不过我感觉不合理!而且随着剧情的发展,在希尔瓦娜斯在取下巫妖王之冠后,暴雪揭露了埋藏九年之久的伏笔。巫妖王其实并不是因为亡灵天灾无法被束缚才需要巫妖王进行管理的,而是巫妖王是守护艾泽拉斯生死平衡的存在。而且巫妖王之冠艾泽拉斯与暗影界的钥匙,一但被人利用那么艾泽拉斯则将直接与暗影界联通。其实在8.0中希尔瓦娜斯的任务就是将联盟和部落指引错误的方向,而自己一人前往冰冠堡垒战术换家,并且只能将巫妖王之冠摧毁才可以实现暗影届和艾泽拉斯的连接。而且在CG剧情中希尔瓦娜斯也顺利完成暗影届和艾泽拉斯的连接,并且在冰冠堡顶出现魔神形象,想必席尔瓦娜斯的任务也有解放这魔神像吧。剧情的发展最后阿尔萨斯成为了艾泽拉斯的守护者,保护着艾泽拉斯不受暗影界的入侵,并且建立了冰冠堡垒企图将暗影界的魔神一举消灭。并且在他死后,也留下了一位巫妖王,默默守护着生者的世界。
其实对此很多网友也表示不理解称:“这也能叫伏笔,那萨格拉斯不是可以直接洗白,进攻艾泽拉斯就是为了打败虚空大帝,可是被无知的生物们给阻扰了”?
不知道大家对于魔兽世界9.0怎么看尼
如果阿尔萨斯没有被诱惑?
简单来说,整个剧情会变得单调许多。
少了巫妖王,少了亡灵种族,少了资料片;矮人政权不会有大变动、暴风城不会是人族中心、女王会是高等精灵首领;精灵三姐妹阖家欢乐;伊利丹不会去外域,会协助燃烧军团加快入侵艾泽拉斯;小萨鲁法尔会当部落酋长,小吼继续留在外域;古尔丹死透透的,不会有小吼穿越引起的剧情……
由阿尔萨斯引起的连锁反应,贯穿了整个魔兽世界,并且至今仍在影响艾泽拉斯。
普鲁士王国统一德意志后为什么没有取消巴伐利亚这些德国小邦国的独立?
18世纪初,巴伐利亚王国利用普鲁士和奥地利之间的争斗来保持其独立。1866年奥普战争期间,它与奥地利结盟并一起被击败,1867年没有并入“北德意志联邦”,但是德国统一的问题仍然存在。当法国于1870年向普鲁士宣战时,德国南部的巴登,符腾堡,黑森达姆施塔特和巴伐利亚加入了普鲁士军队并最终加入了北德联邦,而奥地利没有。
1871年,普鲁士更名为德意志帝国。巴伐利亚继续作为君主制,在联邦内部拥有一些主权(如军队,铁路,邮政和自己的外交机构)。
为什么没有取消巴伐利亚这些德国小邦国的独立?
这主要是因为其成立之初的邦联制形式的国家政体而决定的。
在普鲁士统一德国前,1866年4月和6月,普鲁士提出了建立一个联盟(小德国)。奥地利及其盟国拒绝了该提议。
1866年6月,奥地利帝国与普鲁士王国之间展开了“普奥战争”或“七周战争”(也被称为“统一战争”)。在战争开始之前,奥地利和普鲁士政府都试图在德国召集各自的盟友。
德国南部的大多数国家都支持奥地利反对普鲁士,德国北部的一些公国加入了普鲁士。战争结果就是普鲁士获胜,之前的“德国联邦”终于解散【注:“德国联邦”包括“莱茵河联邦”、奥地利帝国、普鲁士王国】,同意普鲁士在德国以北的各个公国建立一个“更紧密的联邦”。
【“德国联邦”成员国的君主们于1863年在法兰克福举行会议】
1866年8月,普鲁士由此提议德国北部和中部22个公国和王国组建一个“Augustbündnis”(德语意为:8月联盟或德国联邦条约),也称为“北德联邦条约”或者“1866年8月18日条约”。由此而成立了北德联邦,这也是德意志帝国的雏形。
1870年至1871年,德国南部的巴登,黑森 - 达姆施塔特,符腾堡和巴伐利亚几个国家加入了该联邦国。
1871年1月1日,该“北德联邦”通过了新宪法,是以新的“德意志联邦”的名义写的,在序言和第11条中已经将其命名为“德意志帝国 ”。
【北德联邦国旗】
此“北德联邦”国的政体是以邦联和君主立宪制形式存在。邦联制是指若干个独立的主权国家为实现某种特定目的(如军事、经济方面的要求)而组成的一种松散的国家联合。这种形式的国家往往相对于其他国家而言,是以相互之间共同的目的而联合。
由于联邦成员国保留其主权,这就埋藏了分裂的隐患。而君主立宪制不同于绝对君主制(君主专制制),就是君主掌握绝对权力。
“北德联邦”国是普鲁士国王为君主的北德联邦制国家。所以,保留了巴伐利亚这些王国以及公国的主权独立。当时的“北德联邦”有近3000万居民,其中百分之八十居住在普鲁士。
这就是为什么没有取消巴伐利亚这些德国小邦国的独立的原因!
这种“邦联制”造成的后果
德国统一后的二十年虽然是普鲁士的顶峰时期,但危机早就隐藏在“普鲁士-德国”的政体中。当时德意志帝国的宪法只是对“北德联邦宪法”的略微修改版本。实际情况是,普鲁士与帝国之间的关系很微妙。
霍亨索伦王朝(普鲁士)包括德国领土的五分之三和人口的三分之二。德意志帝国的军队实际等于是普鲁士军队,而其他王国(巴伐利亚州,萨克森州和符腾堡州)仍然保留着自己的军队;普鲁士总理也是帝国总理,但帝国本身无权直接从其臣民那里征税。
君主方面。威廉在29岁时成为皇帝威廉二世,他经历了艰难的青年时期,并与他的英国母亲维多利亚皇家公主发生冲突。他原本就是一个心胸狭隘,缺乏经验,判断力差,还脾气暴躁的人。
1918年在德国革命后,废除了德意志帝国,威廉二世退位。在第一次世界大战后成立了魏玛共和国,普鲁士王国变为普鲁士自由州。
巴伐利亚的历史巴伐利亚是德国面积最大的联邦州,约占德国总面积的五分之一,拥有1300万居民,是德国在北莱茵-威斯特法伦州之后人口第二多的州。
巴伐利亚的历史最早可追溯到6世纪,最早的居民是凯尔特人。“巴伐利亚”(拉丁语Baiovarii)这个名词起源于罗马帝国之外的多瑙河以北,来自早些时候居住在Boii(博伊)那里的凯尔特人。后来的研究表明,在部落形成的过程中,由于一些社会压力等等因素促使彼此之间一致认同,各个部落在交往过程中逐渐形成了民族认同。
大约在公元550年左右,墨洛温王朝东南部的一个边境地区,由巴伐利亚部落定居者的巴伐利亚人受到法兰克人的统治,出现了第一位公爵,Agilolfings家族的首领“Garibald I”(加里波一世)。他相当于法兰克国王的区域总督,也就是在法兰克王权下由公爵统治。
随后,巴伐利亚就开始了不断的权力之争。巴伐利亚的权力之争,其过程也是欧洲各国之间连绵不断争斗的一个历史缩影。细节太冗长在此不赘述,先说重点。
到了九世纪晚期加洛林王朝衰落期间,一个新的公国从这个地区建立起来,这就是巴伐利亚公国。它成为东法兰克王国的主要公国之一,后来发展成为德意志王国和神圣罗马帝国。
1805年《普雷堡条约》允许马克西米利安将巴伐利亚州提升到一个王国的地位。因此,马克西米利安于1806年1月1日宣布自己为国王。马克西米利安一世就是第一位巴伐利亚国王。
1871年德意志帝国统一,该王国成为新帝国的联邦国家,仅次于领先的普鲁士王国,其规模,权力和财富排名第二。1918年,巴伐利亚成为一个共和国,因此这个王国由现在的巴伐利亚自由州继承。
【马克西米利安一世】
普鲁士的历史
普鲁士公国(德语:HerzogtumPreußen,波兰语:KsięstwoPruskie)或普鲁士公爵(德语:HerzoglichesPreußen,波兰语:PrusyKsiążęce)的前身是1525年新教改革期间由条顿骑士团世俗化后在普鲁士地区建立的公国。
阿尔伯特普鲁士公爵以前是条顿骑士团的第37任大团长,是霍亨索伦家族(霍亨索伦王朝)的分支勃兰登堡-安斯巴赫公国的成员。
1525年4月10日,阿尔伯特被立陶宛大公、波兰国王西格蒙德一世授予“普鲁士公爵”称号,此时才有普鲁士公国。在行政上,从条顿骑士到公爵的过渡其统治地位几乎没有变化。虽然他正式成为波兰的附庸,但阿尔伯特在普鲁士依旧拥有他自己的军队,货币铸造,保留自治的普鲁士议会,并在外交事务上拥有充分的自治权。
阿尔伯特于1568年去世时,他的十几岁的儿子艾伯特弗雷德里克继承了公爵爵位。由于艾伯特弗雷德里克没有儿子,也就是男性继承人,波兰允许他的女婿、霍亨索伦家族分支勃兰登堡的候选约翰·西吉斯蒙德成为公爵的合法继承人。
1618年,“三十年战争”爆发,约翰·西格蒙德在第二年死了。他的儿子乔治·威廉继承了勃兰登堡的Margravate和普鲁士公国,1623年乔治·威廉向波兰国王齐格蒙特三世宣誓效忠。
1657年,作为对腓特烈·威廉放弃“瑞典-普鲁士”联盟的回报,波兰国王约翰二世卡西米尔承认腓特烈·威廉对普鲁士公国的完全主权,将普鲁士公爵升级为普鲁士主权王国。
1701年1月18日,腓特烈·威廉的第三个儿子腓特烈三世正式成为普鲁士的第一位国王腓特烈一世。他是腓特烈大帝的祖父。
至此,普鲁士王国正式建立。
【普鲁士国王腓特烈一世加冕长袍】
普鲁士在成为王国后不久就迈入了大国的行列,并在18世纪和19世纪影响力极大。在18世纪,它在腓特烈大帝统治时期的许多国际事务中有重要的发言权。在19世纪,总理奥托·冯·俾斯麦(Otto von Bismarck)将德国各王国、公国统一成为“小德国”,将奥地利帝国排除在外。
普鲁士被认为是统一的德意志帝国(1871-1945)的合法前身,并且是今天德意志联邦共和国的直接祖先。
一战二战的历史中?
从最后的结果上来看,德国打法国两次都没有成功。而不是一败一成。
一战,德国真正的敌人是英国,打法国是打给英国看的;
二战,德国打法国,是真打;法国及时止损,果断投降,不打了。
为什么说在一战时,德国打法国是打给英国看的呢?
首先,德国的崛起威胁到英国的霸权地位
法兰克人是日耳曼人的一支,非常能打,公元486年,西罗马帝国灭亡时,他们顺势占领高卢地区,建立了以巴黎为首都的法兰克帝国;历史上,德国、法国、意大利都是法兰克王国的地盘。
公元843年,帝国分裂为三部分:西法兰克王国、中法兰克王国和东法兰克王国。这也就是现在的法国、意大利、德国的雏形。
公元987年,西法兰克王国变成“法兰西王国”;中法兰克王国夹在东、西法兰克中间,一直被东西两国打来打去,尤其西法兰克,抢走了他们很多领土。一直到公元1861年,中法兰克王国才成为意大利王国。
东法兰克王国疆域很大,公元962年,国王奥托一世在罗马加冕为神圣罗马帝国皇帝,所以他们一直以“神圣罗马帝国”自称。疆域包括现在德国的中西部、奥地利、瑞士等。
由于“神圣罗马帝国”威胁到“西罗马帝国”灭亡后出现的许多欧洲小王国的合法性,所以,在众多王国包围中的东法兰克王国一直是欧洲国家攻击、分裂的对象。
在欧洲各国的努力下,造成的结果就是:在名义上,他们是“神圣罗马帝国”,实际上他们就是三百多个小国的联邦,有的小国就是一个村庄大小。这样分裂的局面让欧洲各国都很放心。
德国不统一时,欧洲最厉害的国家是法国和沙俄。法国在欧洲中心,向东欺负意大利、隔着海峡挠一下英国,还是比较威风的;沙俄专心致志地找出海口,他们与法国并不相邻。
英国也非常舒服,德国不在他们眼里,法国、俄国是欧洲两强,谁厉害一些,英国就帮助另一个收拾厉害的,这是英国的“离岸制衡”欧洲的策略。所以,英国一会儿“反法”、一会儿“反俄”,左右横跳,很爽。
公元1803年开始,拿破仑领导法国异军突起,一度打进柏林,有一统罗马帝国疆域的意思,这把英国和沙俄紧张得够呛。英国用走私的手段破坏拿破仑的“莱茵联盟”策略,刺激拿破仑在1812年6月远征沙俄,1813年大败而归。拿破仑和法国被英国压制。
到1840年,第一次工业革命已近尾声,英国成为世界上经济、军事最强国,欧洲最早发展的工业国家也就英国、法国和沙俄。他们不断开拓海外殖民地,英国最强,殖民地最多,成为“日不落”国家。
德国因为是一盘散沙的状态,小国之间还有森严的贸易壁垒,所以他们不是很发达,很多事情要看英、法、俄的眼色。
到1871年,在铁血宰相俾斯麦的努力下,普鲁士用“关税同盟”的手段成立了北德意志联盟,然后通过三次王朝战争统一了德国,这就是“德意志第二帝国”。“第二”当然是“第二罗马帝国”的意思。
德国人有他们让人佩服的地方,统一后他们严谨、团结、努力、实干,再加上他们有阿尔萨斯和洛林地区的铁矿资源,有鲁尔地区的煤炭资源,很快德国就发展成为欧洲最大的工业国。不管是在经济总量上,还是工业发展势头上都远超英法。这样的德国,怎么不让欧洲老牌霸主英国担心,他们怕德国夺取“霸主”宝座;而法国也在看着德国,他们还在想收回阿尔萨斯和洛林地区,想报普法战争之仇;实际上,他们是不能接受德国超过自己的现实的。其次,德国的地理位置实在是太凶险了
在德国没有统一时,英国、法国、沙俄已经是工业化国家,他们占有的市场份额达到平衡。现在德国发展起来,市场必然要被德国割去一块,这些老牌国家想办法要对德国进行遏制。
尤其是法国,他们在德国统一之前就进行干预,1870年,法国的拿破仑三世御驾亲征,想一举干翻普鲁士,结果被普鲁士反杀,自己的“法兰西第二帝国”灭亡,“法兰西第三共和国”成立。
1871年1月18日,普鲁士国王威廉一世趁着打败法国的荣耀,逼着法国割让了富饶的阿尔萨斯和洛林地区,还跑到巴黎凡尔赛宫加冕称帝,德意志统一的仪式是在法国完成的,也象征着德国把法国按在地上崛起。想想看,法国人得多憋屈、多窝囊啊。
德国夹在法国和沙俄之间,他们清楚地知道,这两个国家不能同时得罪,现在既然把法国得罪了,那就要和沙俄搞好关系,否则两面都是强敌,可不是闹着玩的。
基于这种考虑,德国在1873年拉上奥匈帝国与俄国建立“三皇联盟”。但是沙俄和奥匈帝国在巴尔干半岛问题上一直有很深的矛盾,另外他们和德国也在东欧有利益分歧,所以这个联盟并不牢靠,很快就解体成“德奥同盟”。
三皇联盟法国打不过德国,但打意大利是绰绰有余的,他们从法兰克王国分裂时就不断侵蚀意大利,两国的仇怨很多;现在德国统一了,法国被干趴下了,意大利最高兴,他们在1882年加入“德奥同盟”,形成了德、奥、意的“三国同盟”。
德国搞得风生水起,还和奥匈帝国是联盟,沙俄受不了,他们退出了“三皇联盟”;法国面对德国和意大利的结盟,实实在在感到了威胁。于是两个有需要的国家抱在一起,签署了“军事、政治协定”,以对抗德、奥、意“三国同盟”的影响。
德国最不愿意看到的“两面强敌”的态势就这么形成了。但是各国关系是错综复杂的,法国和英国也矛盾重重,所以德国并不担心。
相反,由于英国海军力量在欧洲太强,德国以强盛的国力大造军舰,法国还很高兴:英国有了一个强劲的对手。
拿破仑时代,法国强大的舰队在特拉法尔加海战中全部覆灭,对法国人的冲击不亚于“普法战争”;更何况,要不是英国一直的遏制,法国早就在欧洲做大。
第三,德国曾经极力避战,对英国各种讨好,但无济于事
德国统一以后,曾经多方巴结英国,他们知道:法国和俄国签订协约,自己处境堪忧。在欧洲,只有奥匈帝国是自己的朋友,力量也弱。
本着改变不利处境的设想,俾斯麦想办法在欧洲合纵连横;他为了让英国牵制沙俄,在1887年,推动英意、英奥分别签订了针对法国和俄国的《第一次地中海协定》和《第二次地中海协定》。
1887年6月,为了防止俄国和法国靠近,德俄签订了《再保险条约》;紧接着,德国又在1878年6月~7月邀请英国、法国、俄国、奥匈帝国等开会,把很多模糊的东西确定下来。最后,签订了一个《柏林条约》。
俾斯麦在《柏林条约》里面没有为德国争取什么,更多的是照顾英国利益、袒护奥匈帝国。但这个条约让沙俄与英国争夺利益的企图落空。
俾斯麦俾斯麦费尽心力,对英国采取一定的退让,为德国搞了一个错综复杂的“联盟体系”。但英国最在乎的是欧洲不能出现绝对的强国;德国踩着法国崛起,已经打破了英国人以为的“欧洲均势”。
德国不断发展的工业是英国担心的,因为德国已经在欧洲超过了英国,不足的就是海外殖民地方面;而德国一再宣称要争取得到“阳光下的地盘”,这不就是要英国让出利益吗。
1888年,德皇威廉二世继位,他在很多方面和俾斯麦有矛盾,特别是俾斯麦苦心经营的“联盟体系”,在威廉二世看来并不适合,他表面上非常强势,看起来非常好战。
1890年,俾斯麦辞职,德国进入疯狂建造“无畏舰”的时代。所谓“无畏舰”,是当时刚刚出现的最先进的主力战舰,它是英国最先建造的取消二级主炮、仅装备同一口径统一倍径主炮的高功率蒸汽轮机动力战舰。
英国是世界上最厉害的海上强国,看着德国海军这样发展,他们反应最为激烈:过不了几年,德国就会超过并取代我们。于是,英国和德国比着建造“无畏舰”,在海上展开了军备竞赛。
第四,法国并不想得罪德国,德国打法国是打给英国看的威廉二世把俾斯麦搞的“联盟体系”搞坏以后,欧洲各国之间的关系一下子紧张起来。本来,法国对英国没有一点好感,因为英国在印度、加拿大等地都让法国吃了大亏。所以,德国发展起来以后,法国还想和德国一起,在世界上挑战一下英国的霸权,毕竟法国和德国都是欧洲大陆的,几百年前还都是法兰克王国的,比英国亲多了。比如英国通过鸦片战争,在大清朝得到大量利益,1898年12月,法国外长德尔卡塞就对来到巴黎的德国特使说:法国将会支持德国在全球、特别是在清朝的殖民雄心。这就是法国牺牲清朝的利益,挑动德国和英国斗。结果,德皇威廉二世一点也不顾实际情况,为了非洲北部一个小小的摩洛哥问题,把法国推向英国。威廉二世摩洛哥在地中海进出大西洋的咽喉,又是法国传统势力范围,他们想得到德国的承认,没想到就这个事德国还提出苛刻条件:法国放弃对“阿尔萨斯和洛林”地区的立场。英国趁虚而入,他们承认法国的权利,换取了英国在埃及的特权和1904年4月签订的《英法协定》。法俄已经签约,英法又跑到一块,德国的形势一下子恶化得不行。1905年3月31日,德皇威廉二世不但不想办法化解,反而跑到摩洛哥访问,发表了一个火上浇油的声明:任何人不得独占摩洛哥,德国可以动用武力保护自己在摩洛哥的利益。见德皇这么说话,法国气愤得不行,他们马上派出军舰到摩洛哥,眼看着战争一触即发。法国这么做心里有底的,因为他们和俄国、英国都有条约。本来比较好的形势被德皇威廉二世搞成这样,英国最高兴:他们和俄国、法国都不好,在德国皇帝的帮助下,把他们团结在一起;英国本来就想对付德国,现在德国主动找上法国。
对英国来说,还有比这个更好的欧洲形势吗?
1914年6月28日,奥匈帝国的太子斐迪南大公带着太子妃巡视萨拉热窝,被塞尔维亚青年普林西普刺杀,斐迪南大公夫妇双双殒命。一战爆发。
千载难逢削弱德国的好时机,英国岂能放过,他们和法国一起对德宣战;沙俄也在东线和德国开打。德国实在没有能力打到英国本土,他们只能打法国给英国看。
战争打到1918年,美国加入,德国国内战争资源也即将告罄。外强中干的德皇威廉二世已经到了“众叛亲离”的地步,不得不于1918年11月10日宣布退位,离开德国跑到荷兰。
1918年11月11日,德国投降,一战结束。
二战时,德国的意图再明显不过,法国及时止损
第二次世界大战是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延续。一战结束时,德国在战场上其实并不弱势,特别是沙俄灭亡,苏联退出一战,德国如果把东线兵力调到西线,法国和英国就麻烦了。
由于一战后的“凡尔赛条约”简直就是对德国的羞辱,加上德国前线士兵很多根本不认可投降,他们非常奇怪:我的战壕还在法国,怎么就败了?
对凡尔赛条约的态度,几乎所有德国人都反对;再加上德国人认为:普法战争后,德国并没有让主动挑起战争的法国失去尊严,为什么“凡尔赛条约”,各国要置德国于死地?正是这种情绪,导致德国法西斯的出现,经过二十年努力,德国又在欧洲崛起。如果说第一次世界大战是谁挑起的还有争议,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确是德国挑起的。法国经过一战,已经是一片焦土,工业和农业全部毁掉。一战结束,法国几乎想把德国毁掉才解恨,他们甚至要求把德皇威廉二世送到绞刑架上。英国为了他的“大陆均衡”政策,不同意法国的意见,在很多地方给德国留下后路,他们不想法国在战后一家独大;美国因为自己的“十四点主张”没有得到回应,国会都没有批准“凡尔赛条约”。这时的法国反应过来了,他们只是别人制衡欧洲的棋子。英国不希望德国控制欧洲,当然也不希望法国控制。所以,法国元帅福熙看到战后各国的态度,说:这不是和平,而是二十年休战。二战开始后,法国不打了,他们干脆投降了事,一下子把英国推到前台。当然,法国也有抵抗力量,那就是戴高乐领导的“抵抗力量”打一点游击战。不得不说,法国人还是比较聪明的:反正打起来再把国家毁一遍,最后也没办法把德国灭掉,不如不打。1945年9月,二战结束,德国又输了。这一次由于更加错综复杂的原因,导致东西德的半个世纪的分裂。现在,德国被美国和英国教育得像个小绵羊一样。所以,一战二战的历史中,德国两次攻打法国,实际都没有成功。汉阳造步枪跟中正式步枪有什么区别和特点?
区别大了,这俩枪连厂家都不一样,采用了不同的技术,怎么可能没区别呢?
汉阳造的原版是德国的委员会1888式步枪,而中正式步骑枪的原版是德国Gew98步枪。
前者是大清洋务派当年被德国人忽悠瘸了,当毛瑟枪买来的技术。后者原型是民国引进的德国第一次世界大战装备的毛瑟枪。
上图.一支委员会Gew1888\05步枪,最显著的特点是套管
有些人将汉阳造当毛瑟枪,这其实是错误的,犯了与李中堂一样的毛病。
实际上“委员会”步枪当年与毛瑟枪是内卷的竞品,德国官方眼红毛瑟兄弟的兵工厂赚走大笔国家经费,于是吸收了部分毛瑟枪的技术,自己琢磨出了国会委员会步枪。
委员会步枪还是全世界第二把被大规模列装的无烟火药新型步枪,第一把是法国的勒贝尔1886步枪。
上图.勒贝尔1886
勒贝尔1886采用了新的8毫米子弹,威力和弹道表现远超使用11毫米黑火药子弹的德国毛瑟71/84步枪。
一个法国逃兵在新枪1886年当年就把武器以2万马克卖给了德国,赚走了跑路费。见到法国人的新枪后,德国军方没等毛瑟拿出成果,就自己拿各种散件捣鼓起了新武器。
他们研发出了新型的8.1mm圆头无烟火药枪弹(即后来的7.92mm,尖弹时改为8.22),然后在1888年将新枪也设计了出来,称其为Gewehr1888。
上图.Mauser Model 71/84
最初德国的步枪测试委员会(Gewehr Prfungs Kommission,GPK)进行的仅仅是毛瑟Model 71/84步枪的修改升级工作,强行将11mm的改成采用8mm无烟火药枪弹的武器。
为此,他们1887年12月从柏林夏洛滕堡的路德维希·洛伊公司订购了一批生产机械,这为后续一些麻烦种下了因果。
随着修改进度的增加,GPK对变得很有自信,他们认为可以抛开毛瑟枪的大部分设计,自己设计制造一种更好的步枪。
这个任务被委派给帝国的军火中心斯潘道兵工厂,在一年不到的时间里样枪就出炉了。
斯潘道的技术人员路易斯·施莱格尔米尔奇(Louis Schlegelmilch)设计了一种混合技术的枪机,又像曼利夏又像毛瑟,所以被称为“Schlegelmilch/Mauser”枪机。
然后他们又给新步枪安装了一个5发的曼利夏式的漏弹夹,完全不同于桥夹。
这个也是修改过的,比起原版曼利夏弹匣,它可以两面装填。
当然,还有Gew88最大的特色,它有个套在枪管外面的全长保护套筒,由阿尔曼德·梅格(Armand Mieg)设计。
因为开发原本是勒贝尔1886,因此Gew88的膛线的缠距和剖面直接复制自勒贝尔。
子弹的药瓶由瑞士爱德华·鲁宾(Eduard Rubin)的无缘弹改良而来。
大部分Gew88都在枪身上铭刻了SPANDAU(斯潘道)和年份的铭文,少量的直接会写上“普鲁士王国\柏林\斯潘道兵工厂”。
实际上Gew88的生产厂家不少,如Loewe和Amberg都生产了42.5万支,Haenel生产了10万支,还有奥匈帝国的奥地利武器制造公司,他们打的铭文是著名的“斯太尔·曼利夏火器部”,生产了30万支;委员会步枪共生产了1675000支。
1888年11月,各种技术拼装成的Gew88开始了测试,然后被委员会轻易通过检测并决议立即采用。
上图.Amberg生产的Gew88
仅在当月12日,德皇威廉二世就签署了换装的命令。至1889年初,一些生产出来的Gew88已经被分配给了阿尔萨斯-洛斯林根的部队,至年底巴伐利亚的德军也开始全面换装,至1890年,普鲁士、萨克森、福腾堡地区的一线部队也都全面换装。
不过,一旦大规模装备,Gew88就出现了许多毛病,如炸膛、卡弹、哑火等问题不断,这给急吼吼装备新枪的德军泼了一瓢冷水。
有可能急于重新开启订单的毛瑟公司也在其中扮演了不光彩的角色,总之矛头全被指向了负责提供无烟火药机器和负责部分武器制造的私人承包商路德维希·洛伊公司。因为其犹太背景,Gew88的毛病被夸大其词,喷得体无完肤,成为了“犹太步枪”。
尽管Gew88很快就进行了一系列的修改,如重新修改膛线的剖面刻线深度,加强弹膛强度,修改来复线缠距以适合新型尖头弹等,但在毛瑟公司推出的新产品面前,德军仍然还是将其淘汰了。
淘汰到哪儿去了呢,当然是倾销给中国了,甚至连生产线都大方地卖给了中国,还忽悠我大清这是“毛瑟枪”,愣是让一帮洋务派用买阿迪的感情买回了一堆彪马。
不过Gew88的技术对当时的中国而言还是很不错的,生产改进了,Gew88的那些毛病也并没怎么发生(所以还是毛瑟在打击友商?),我大清高兴地宣布,璃月有了自己的雷神,大清也终于有了自己的阿迪王。
就这样,“汉阳造”在我国生根发芽,成为最重要的一款步枪,也因此将中国的弹药体系带到了7.92mm的沟里。期间大清本想开发点6.5、6.8mm的枪弹,结果在庞大的7.92面前楞是整到民国还没整成功。(感兴趣的可以查查元年式步枪,这里就不多说了)
后来的“中正式步骑枪”与Gew88委员会步枪可不一样,委员会这个“毛瑟”是水的,但中正式步骑枪可是直接来自毛瑟血统,它是Gew98的后代,98k的异国兄弟。
上图.中正式步骑枪
上面说到毛瑟枪淘汰了Gew88委员会步枪,拿什么淘汰的?
保罗·毛瑟在1898年对德军推出了一款新型步枪,设计精美技术成熟,完全的德国知识产权,一看就比Gew88那种抄作业的东西强,所以德军马上将其纳入制式,命名为Gewehr 1898,简称Gew98,开始了步枪换代。
上图.G98步枪
德军使用Gew98的时间非常之长,从八国联军时期一直到第一次世界大战打完都存在,甚至二战有些98k都是G98零件改的。
Gew98没有使用法式的漏弹夹,而是采用了直板的桥夹,卡上子弹直接往里塞,不要弹夹也能塞。毛瑟式的旋转后拉枪机简洁坚固,成为一代大栓的经典。
桥弹夹和漏弹夹这个特征同样可区别汉阳造和中正式。
在Gew98的基础上,德国人开发了短卡宾枪型号,称其为Karabiner 1898 kurz,简称Kar 98。(实际上改型不止这点,还有骑兵型Kavallerie98、炮兵型Artillerie98,Kar 98也分A、B型和AZ型。)
中国在30年代再次引进德国步枪技术,将Kar 98B型给引了进来,成为24式步枪。
蒋委员长在视察巩县兵工厂的时候,看到了试产中的24式步枪,他吸取了一些意见,认为该枪还是太长,不适合亚洲人的身型,所以可以想办法缩短一些。
经过讨论,人们缩短了枪身(主要是枪托),但增长了刺刀,又为其加上了“中正式”的名称,称其为“步骑枪”,意为步兵、骑兵皆可通用。
上图.98k
德国人在30年代时,也在Kar 98B的基础上进行了修改,先是诞生了一种“毛瑟标准型”,然后又进行了缩短,就这样诞生了Kar 98k步枪。
所以,汉阳造与中正式的差别还是非常大的,它们的关系隔了一个Gew98。实在辨不出的话,可以看铭文,中正式的铭文有“中正”或“民二四”的写法,类似98k上面的“毛瑟”字样,很好辨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