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响乐之父是谁,谁是历史最伟大的音乐家

天美资源网

交响乐之父是谁,谁是历史最伟大的音乐家?

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我认为有:

一、音乐之父——巴赫

交响乐之父是谁,谁是历史最伟大的音乐家

音乐世家的童年

管风琴师的声誉

器乐创作的巅峰

作曲家的悲凉人生

身后的无限荣耀

二、交响乐之父——海顿

不断流浪的童年生活

婚姻所谓人生大事

创作颇丰的音乐奴仆

伦敦为他疯狂

紧张的师生关系

完美的人生落幕

三、天赐神童——莫扎特

音乐神童的降临

天才少年的旅行演出

琴瑟合鸣的爱情

“海顿爸爸”的赞誉

创造民族的歌剧

巨星的陨落

四、音乐圣人——贝多芬

悲惨的童年记忆

站在巨人的肩膀上

扬名音乐之都

命运的考验

为英雄歌唱

伊甸园里的爱情

命运最强音

天妒英才

五、歌曲之王——舒伯特

偏才的贫困童年

端着金饭碗饿肚子

天才的困顿生活

高速的多产作曲家

“歌曲之王”与“交响乐之父”的友情

从贫穷中来从贫穷中去

六、音乐诗人——舒曼

文学与音乐交织的童年

迈上音乐之路

理想妻子和完美婚姻

破茧成蝶

人生的最后乐章

七、民族音乐之魂——肖邦

音乐天才的美好童年

远离故土的漂泊生活

为祖国歌唱

喜忧参半的家庭生活

八、钢琴王子一李斯特

名师高徒

锋芒初现

没有婚姻的爱情

音乐家的高尚人格

亲情的慰藉

晚年的皈依

怎么提升音乐欣赏能力?

你提的问题我顺便也学习了一下,一起分享:在感性和理性中提高音乐欣赏能力音乐作为一门学科存在,有它独特的学科特点,它是音响的艺术,同时也是人文的艺术。音乐欣赏需要有艺术修养和文化内涵。高尔基说过“书籍就是人类心灵关于生活的记载”音乐予于人的是一种感情寄托,它与文学,历史,政治,地理以及国内国外很多科目相结合,有直观形象的审美,也有更深层次的再创造,欣赏与表演,音乐是感性的欣赏,理性的逻辑。首先音乐是时空音响艺术。音乐欣赏建立在感性基础上。感性包括感知,想象,情感,思维等心理活动,感知包括听觉,视觉,味觉,触觉等,音乐欣赏中的感知是学生心有灵樨一点通的感应,音乐欣赏难于美术与文学,音乐是音响的艺术,欣赏中听觉是主导,多媒体教学加强了音乐欣赏的直观性,音乐欣赏时听觉包括音调、音色、音响三种特性,它们都由物体的物理特性决定的。音调表现的是音域的宽广度,同一首歌有人适合唱B调,有人唱G调效果较好;音响是由声波的强度决定的,声音越响,震撼力越大;音色是由发音体的厚薄决定的,就人声来说声带越厚喉头越下,声音就粗;声带越薄喉头较上,声音越细。乐器声的粗细也是由乐器本身的物理特性决定的。音乐在耳濡目染中带给我们知识,使我们受到艺术的熏陶。音乐的感性特征表现在音乐一经倾泻,即具有感染性,例如一首国歌,一首进行曲的演唱与演奏,能给人一种家国情怀和励志心态;一首摇篮曲让我回到童年时代,让我们感受着父母的慈爱和对新生儿的喜悦,一首圆舞曲将我们带进轻松美妙的人际环境;一曲《春节序曲》使我们享受着百花盛开百鸟争鸣的美景,我们在和平的环境里过着国泰民安,生活吉祥的好曰子;庞大的乐队演奏着声势浩大的交响曲,在指挥家的银灰色棒下,轻柔时我们能感受到一只小蚂蚁百折不回的勤劳,,也能在快节奏激情演奏中体验万马奔腾的辉煌场面以及狂风暴雨的雄壮与残酷等,这些都是通过听觉与视觉想象得来的,毕竟是表面的,肤浅的,怎样让我们更深层次的审美欣赏呢?结论是我们需要理性的思维,创造,欣赏,表演,在整体把握音乐的新鲜,生动之时,伴着各式形态的节奏美韵律的同时让欣赏者不断提高自己的思想水平,丰富生活积累。较高的文化艺术修养,离不开感性的情感体验和理性的思考。理性欣赏是通过比较,再创造,表演中比较欣赏是在认识作品背景前提下,分析作品的结构,这点与文学有点相似。分析乐曲的段落,旋律走向,节奏特点,和声织体,音乐风格,变化音,音域,音色,乐曲题材和体裁等。例如中外歌剧这一章,先让学生感性欣赏四首歌剧的整体感情,感受乐曲的快慢,演唱者的音色等,再理性比较中外歌剧的历史背景,剧情发展。演唱形式,唱法,音乐情绪,人物性格,旋律走向。例如《清粼粼的水来蓝莹莹的天》,唱法上是中国民歌特色,《紫藤花》抒情演唱,而《图兰朵》和《饮酒歌》是戏剧男女高音演唱。演唱形式让学生自己边欣赏边分析独唱,对唱,轮唱,齐唱,合唱等,旋律、音阶等需老师帮学生分析,可让学生找出变化音,比较中外歌剧的旋律,另外中外歌剧对比人物的结局也很重要,这是因为歌剧是在历史的背景下产生的。通过一系列的比较,启发和引导学生,调动学生主动参与音乐欣赏的积极性。再创造和表演是理性欣赏的最高层次,我们说兴趣是在平时的学习中得来,理性欣赏需要一定的艺术修养和很高的文化内涵。随着多媒体教学的普及,理性欣赏更是不容忽视,例如欣赏《我爱你,中国》时,画面可以放电影《海外赤子》,在了解背景的前提下,放这首大气磅礴的歌曲,学生欣赏完,非常激动,他们感受着祖国疆域的辽阔,丰富的宝藏,特别是歌词里我要把最美的歌儿献给你,我要把美好的青春献给你 ,等激情的表达,学生热血沸腾,他们立志好好学习,只有这样才能把祖国建设得更富强,此时的创作和表演能加深学生理性欣赏,我说你们能画的把心中的祖国画下来,能唱的到台上唱出来,一些胆大的同学还是能表演和创作的,这使得那些胆小的同学甚是羡慕和欣赏,这样能带动大部分同学积极地理性欣赏音乐。综上所述,音乐欣赏是由心理,情感,感性,理性共同完成的,它是一个长时间的过程,并非朝夕之功。在欣赏时,要由浅入深,有表及里地去追求美、感受美、创造美。人人都崇尚自由与创造,人也只有在自由与创造中感受着快乐与幸福,才能体现自身的价值。人类文明不断发展,自身修养不断加深,老师应努力提高整体学生的素质,更新观念,与时俱进,才能赢得赞誉,才能将音乐素质教育普及,才能将校园充满健康与活力!

当今世界上非常著名的指挥家有哪几个?

1、阿尔图罗·托斯卡尼尼(Arturo T oscanini,1867~1957)意大利指挥家,大提琴演奏家 九岁入帕尔马音乐院学大提琴和作曲,1886年成为里约热内卢歌剧院的大提琴演奏者,代理指挥演出了《阿伊达》博得好评,从此就任正式指挥。同年返回意大利,在特里诺和米兰以指挥歌剧新作和瓦格纳的歌剧而著名。1903-1906年任布宜诺斯艾利斯歌剧院指挥,1908-1915年任纽约大都会歌剧院主任指挥。1915年回国,重任斯卡拉歌剧院音乐指导。1928-1936年任纽约交响乐团常任指挥。1937年任纽约交响乐团常任指挥。1937年美国音乐界为他挑选优秀演奏员组成NBC(国家广播公司)交响乐团,由他任指挥达十七年,直到1954年退休。 在将近70年的指挥生涯中,托斯卡尼尼指挥演出过100多部歌剧和无以数计的管弦乐曲,演出曲目极为广泛。他的指挥艺术在世界乐坛上影响极大,到本世纪60年代为止,一直占有绝对的统治地位。他是从瓦格纳浪漫主义指挥学派向强调客观性的现实主义指挥学派过渡的奠基人。他竭力主张总谱是指挥家唯一的遵循原则,应最大限度地忠实于原谱,最大限度地表现原谱。他的指挥特点以感情浩瀚、壮阔及风格多样而著称。他善于把作者的意图丝丝入扣地传达给听众,他的座右铭是:“我不要听那些音符,问题在于音乐的意义,在于音响的灵魂。”另外,作为一名大提琴演奏家,他对自己的演奏要求严格,力求表现得尽善尽美,其风格简洁明快,富于歌唱性,有鲜明的个性与活力。他擅长记忆乐谱,有“过目不忘”的本领。

2、布鲁诺·瓦尔特(Bruno Walter,1876~1962)德国美籍指挥家、钢琴家、作曲家。 他生于柏林一个犹太中产阶级家庭,原名布鲁诺·施莱辛格(Bruno Schlesinger),有一兄一妹。8岁入柏林斯特恩音乐学校学习,以“小莫扎特”见称。12岁在一次学生演出中与柏林爱乐乐团合作演出贝多芬《第二钢琴协奏曲》第一乐章。后受汉斯·冯·彪罗(Hans von Bülow 1830-1894)影响,立志做指挥家。16岁作为 学生指挥柏林爱乐乐团演出自己的《平静的海与顺利的航行》(Meeresstille und glückliche Fahrt 合唱团与乐队,歌德词)。1894年3月21日他以歌剧指挥身份在科隆歌剧院首次登台(先为人声教练),指挥罗尔津(Gustav Albert Lortzing 1801-1851)《军械士》(Der Waffenschmied)。同年秋季他在汉堡歌剧院结识马勒(Gustav Mahler 1860-1911)(第一歌剧指挥),先为合唱指挥,后为歌剧指挥。

3、列奥波尔德·斯托科夫斯基(Leopold Stokowsky,1882~1977) 美籍英国指挥家。生于伦敦。父为波兰人,母为爱尔兰人。学于牛津大学女王学院及伦敦皇家音乐学院。后又去巴黎及慕尼黑深造。1905年去美国,曾在教堂任管风琴手兼合唱指挥。1908年在辛辛那提交响乐团任音乐指导。1912年,应聘为费城交响乐团任音乐指挥,将该团训练成为以音响绚烂华丽、效果丰富多彩而著称的乐队。组织过全美青年交响乐团、纽约市交响乐团和美国交响乐团。他从1917年开始录制唱片,1929年开始作广播演出,后来又在电影里演出,并作有巴赫、德彪西等作品的乐队改编曲。1940年担任迪斯尼的《幻想曲》(Fantasia)音乐指挥及演员,该片将音乐和动画结合在一起。

4、威尔海尔姆·富尔特温格勒(Wilhelm Furtwangler,1886~1954) 德国指挥家。八岁开始学音乐,上小学时即显露出其非凡的音乐天才。起初在朱里赫与斯特拉斯堡任指挥,后历经柳伯克、曼海姆等地,1920年应聘为柏林爱乐乐团指挥。曾于1926-1928年指挥纽约爱乐乐团,归国后任莱比锡格万特豪斯乐队指挥,同时到德国各城市及维也纳、巴黎、伦敦等地巡回演出,所到 之处,观众们无不欢声雷动,他由此而名震全球。1937年成为柏林国立歌剧院音乐总指导、柏林爱乐乐团指挥和德国纳粹政府的音乐顾问,因此,第二次世界大战后曾被误作战犯。1947年他终于被宣判无罪,才重新开始演出。

5、尤金·奥曼蒂(Eugene Ormandy,1899~1985) 尤金·奥曼蒂是一位才气横溢的人物。他于1899年11月18日出生在布达佩斯。三岁时就开始拉小提琴,五岁半进布达佩斯国立音乐学院预科学习。他的小提琴演奏技艺进展神速,十四岁半毕业于音乐学院,荣获文学士学位,十七岁成了布达佩斯国立音乐学院的小提琴教授。

6、赫伯特·冯·卡拉扬(Herbert Von Karajan,1908~ 1989) 卡拉扬力图将托斯卡尼尼的忠于原谱和富特文格勒的即兴发挥融为一体。他的指挥动作洒脱大方,时而充满激情,时而又细腻精致。在指挥台上他经常闭目深思,使得乐队各声部之间达到了演奏室内乐般的默契。在他的领导下,柏林爱乐乐团展现出了一种有如金属般的亮色,被誉为卡拉扬“音响”。 卡拉扬最擅长的是浪漫主义时期的德奥作曲家的作品,如:贝多芬、勃拉姆斯、门德尔松、舒曼、瓦格纳、布鲁克纳、马勒、理查·施特劳斯。另外,对于近现代作曲家,如:德彪西、拉威尔、西贝柳斯、尼尔森、肖斯塔科维奇,他都有着非常精彩的演绎。

7、雷昂纳德·伯恩斯坦(Leonarel Bernstein,1918~1990) 美国指挥家、作曲家。曾就学于哈佛大学和柯蒂斯音乐学校。1943年任纽约爱乐乐团的副指挥,1958年成为该团第一个美国指挥。他在任的十一年间,正是该团的黄金时代,此间他曾荣获“桂冠指挥家”的称号,从此一举确立了第一流指挥家的名声。他创作的著名作品有《耶利米交响曲》,第二交响曲《渴望的年代》,小提琴独奏、弦乐和打击乐的《小夜曲》,舞剧《幻想自由》等。他写的通俗音乐剧《镇上》和《奇妙的城镇》是百老汇经常上演的剧目。1969年辞去指挥职务专门从事作曲,但仍在欧洲各地作客席指挥而引人注目。享有纽约交响乐团桂冠指挥家的称号。自纽爱退休后,他转往欧洲发展,希望多花点时间作曲,不过显然事与愿违。他在欧洲最重要的功绩是与维也纳爱乐保持长久良好的关系。因此维也纳爱乐颁给伯恩斯坦“荣誉副同志”的殊荣。奥地利于1977年举行了“伯恩斯坦音乐节”来表彰他的艺术活动。

8、克劳迪奥·阿巴多(Claudio Abbado,1933~) 当代著名的意大利指挥家。自幼接受音乐教育,并就学于威尔第音乐学院学习钢琴和作曲,十岁起就曾研究指挥法,并指挥过室内管弦乐队。1958年在美国库赛维斯基国际指挥比赛中获奖,后在维也纳音乐学院随名家深造,1963年又在米特洛波劳斯国际指挥比赛中获奖,加之在萨尔兹堡音乐节上成功地指挥了维也纳爱乐乐团,使他一举成名。1969年被聘为斯卡拉歌剧院的音乐指导,1971年又与不设常任指挥的维也纳爱乐乐团订立了终身契约,并以首席指挥的身份积极筹办演出活动。

9、小泽征尔(Seiji Qzawa,1935~) 日本著名指挥家,后加入美国籍。生于中国沈阳,1951年入日本东京桐朋学园高等学校音乐系学习指挥。1959年在法国第九届贝桑松国际指挥比赛、伯克郡音乐节的指挥会演和卡拉扬主持的比赛中获奖。1960年初次登台指挥法国国立广播管弦乐团,接着又出色地指挥过纽约爱乐乐团,旧金山、加拿大、伦敦交响乐团和维也纳乐团等,1970年起任旧金山交响乐团常任指挥和音乐指导,后与波士顿交响乐团签订终身合同,任音乐指导兼指挥,并兼任新日本爱乐乐团的首席指挥,每年都有一定时间回日本。

10、祖宾·梅塔(Zubin Mehta,1936~) 祖宾·梅塔出生于印度孟买的一个音乐世家,父亲梅万·梅塔是一位出色的小提琴手、小提琴教师和指挥家、孟买交响乐团和弦乐四重奏团的创始人。祖宾·梅塔7岁时就受到了正规的小提琴和钢琴教育,所以他很小的时候已经对欧洲音乐非常熟悉。作为父亲的学生,他16岁的时候就指挥了孟买交响乐团。可是他遵循父母的意愿,去学习医学。但上了两个学期的课之后,他就转投到音乐的怀抱中了。18岁的时候他去了维也纳音乐学院学习钢琴,作曲。在汉斯·斯瓦洛夫斯基底下完成了指挥的学业。

交响乐经典塔瓦河什么时期?

创作于1874-1879年间,是浪漫主义的,属于交响曲。

捷克作曲家斯美塔那(捷克新音乐之父)创作的交响诗,被称为捷克第二国歌.

沃尔塔瓦河是捷克最大的河流,它由南北纵贯捷克国土,是捷克人民赖以生存的母亲河,是捷克民族繁荣昌盛的摇篮,在捷克人民心中占有重要的地位.交响诗《沃尔塔瓦河》,从河水的源头开始描写,逐渐映现出奔腾不息的河流、岸边茂密的森林、富有生气的乡村、宁静的月夜、险要的峡谷、古老的城堡,这些景致与民俗生活和神话传说相联系,展示了捷克山河的美丽和悠久的历史文化.

海顿创作惊愕交响曲的过程?

海顿是奥地利著名作曲家,又被称为“交响乐之父”。他最大的贡献是,把交响乐固定成为四个乐章,给了交响乐一个基本格式。海顿的《惊愕交响曲》作于1791年,传说当时伦敦的贵族是音乐会的常客,但是他们来听海顿的音乐会只是为了表现自己所谓的高雅品位,在那里附庸风雅,每每在乐队演奏时打瞌睡。海顿知道后非常生气,于是他就写了这部《惊愕交响曲》。

新作品演奏那天,音乐厅座无虚席,大家都想见识一下这是什么音乐。乐曲的第一乐章速度很快,感觉轻巧流畅。第二乐章速度变慢,开始部分是弱起,非常轻,没有什么变化,听众十分轻视这种催眠似的音乐,觉得和海顿以往的作品没什么区别。贵族们又在昏昏欲睡,刹那间乐队用最大的音量演奏,爆发出强烈的声音,定音鼓猛烈地敲击,模仿惊雷的声音,狠狠地将打盹的贵族吓了一跳。乐曲第三乐章是小步舞曲,轻快活泼,音乐诙谐富有活力。第四乐章速度变得更快,好像是人们在欢快地舞蹈。乐曲演奏完了,贵族们出了丑,海顿很快活,傻了眼的贵族被惊醒之后,也哈哈大笑。此后人们就把这部作品称为《惊愕交响曲》。

免责声明:由于无法甄别是否为投稿用户创作以及文章的准确性,本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您通知我们,请将本侵权页面网址发送邮件到qingge@88.com,深感抱歉,我们会做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