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人最早的姓氏是什么?,中国人为什么那么重视姓氏?
中国人都有姓,有句话叫“行不更名,坐不改姓”,这个“姓”对我们每个人有什么意义?姓氏就是一个人身份的标志,表明我是从哪里来的,我和谁是一群人。
众所周知,人类社会从母系社会开始的,所以姓氏也是从母系社会起源的。姓的主要功能,就是一种区分血缘群体的标志。
据统计,我国现有的姓氏约11969个,常用的大概是3050个,其中李、王、张、刘、陈、杨、黄、赵、周、吴等十个大姓,占了我国人口的40%。
中国人对姓氏的重视可以说是全世界独一无二的。其实,这种对姓氏的重视,背后就是对于宗族、对于血缘的一种认同。说明中国人对宗族或血缘是高度重视的,这也正是中华文化能够几千年延续下来的一个重要原因吧。
相信随着现代工业化和网络信息的发展,那种传统的综族、家庭、婚姻、传种接代、男尊女卑的观念会受到冲击,中国人的姓氏观念也会渐渐的淡化。
冯姓一共有多少人?
冯姓是我国常见姓氏,分布很广,约有832万人,约占汉族人口的0.64%,居第二十七位。尤以陕西杜城郡,福建长乐郡,陕西始平郡,河南颖川郡,山西上党郡,陜西京兆郡,河南弘农郡,河北河间。 冯姓是一个多民族、多源流的古老姓氏,在当今中国大陆姓氏排行榜上名列第二十七位,在宋版《百家姓》中列第九位,在以人口为序的中国姓氏中排名第27位,在台湾省名列第七十二位,人口约八百六十一万五千余,占全国人口的0.64%左右。主要分布于中国的广东、河南、河北、江苏、山东和云南等地。 汉唐时期,冯氏繁衍很快,从原来的发源地陕西,发展到了现今河南、河北、山西及福建等地。冯姓的宗族较多,唐代的《元和姓纂》说,冯氏出颍川(郡治今河南许昌)者,是东汉征西大将军冯异的后代;出上党(今山西长治)者,是西汉左将军冯奉世的后代;出长乐信都者,是汉代宜都侯冯参的后代;出京兆(今陕西西安)者,是北燕昭成帝冯弘的后代;出弘农(今河南灵宝)者,是冯弘之孙冯宁的后代;出河间(今河北献县东南)者,是唐监察御史冯师古的后代。出岭南者,是唐越国公冯盎的后裔。
中国最早的纸币交子的起源是什么?
最早的纸币交子起源于中国北宋时期,地点在四川成都。北宋可以说是中国古代经济最巅峰的时代,同时也是中国古代货币发展最巅峰的时期,以前的大一统王朝都实现了货币的统一,例如西汉、隋、唐,但是北宋没有统一,而且是样式繁多。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情况,因为在北宋之前,经济的发展和贸易的需求大到产生纸币,只用铜钱就可以解决了,即使是空前鼎盛的大唐时期也是如此。到了北宋,发生了一个非常大的变化,就是对商业的约束解除了,经济获得了空前的繁荣,对货币的需求也是空前的,所以产生了各种各样货币来适应经济和贸易的需求。
北宋初年,四川一带为后蜀统治。北宋平蜀以后,四川的军队和姓进行了反复地抵抗,所以宋朝政府对四川打压较重,税收很重,盘剥了大量的铜钱。四川虽然富庶,但铜矿很少,市面上流通最多的是铁钱,北宋政府把铜钱都剥削去了,就只剩下铁钱流通。但是四川的经济在当时又很繁荣,俗称“扬一益二”,益州就是四川。四川周转都是山,地理相对封闭,李白还写道“蜀道难,难于上青天。”所以,四川可以形成一个相对封闭的经济系统,主要的货币就是铁钱。铁钱有一个天生的弱点,就是价值低,重量大,大笔的交易需要带很多铁钱才能完成。由于铁钱较重,人带着铁钱长途赶路也不是一件安全的事。所以,随着四川经济的发展,大额交易的增多,人们对于大额货币的需要就产生了。
最初的交子起源于当铺和钱庄。百姓有了钱多了以后,为了安全保管,会存到当铺或钱庄。店主就要给客人打一张收据做证明,同时也要收一笔保管费。这个保管费一共6%,但分两次收,存时收3%,取时再收3%。客人拿着收据,等用钱了可以去店里取。但是时间长了,有的客人发现,我在做生意的时候不如直接把收据交给对方,买对方东西就行,对方拿着收据去店里就能支钱,而且我还少交3%的利息。这样久而久之,这张收据就有了支付功能。这些店铺和钱庄也就发展成了最初的交子铺。于是,四川的有钱有纷纷开起了交子铺,他们以自己家的铁钱为抵押,发行想等值的交子。百姓把钱存到交子铺,也能得到一张相应价值的交子铺,这种交子就在四川流行了开来。又过了一段时间,交子铺的老板发现,我还可以多印一些交子,将钱借人,他还的时候收些利息,然后再将多印的钱毁掉,这种方法类似于空手套白狼。开始的时候交子铺多印的交子不多,借钱的人也能按时还。但人性是贪婪的,一旦发现多印钱有好处,交子铺主人就会更多地印钱,借给了一些没有还款能力的人。后来人们发现世面上流通的交子越来越多,于是就怀疑交子铺有没有足够的铁钱做抵押,于是人们组织起来,一起去交子铺挤兑,将交子换成铁钱或相应的财富。这下交子铺东窗事发了,发生了世界历史上第一次“金融危机”。百姓存一千钱,能兑回7-8百,这个比例其实已经不低了。这就是最早的纸币起源。
中国古老姓氏?
让姓的来历:
明惠帝因燕王棣造反,焚宫时逃亡而出。其后,滇、黔、巴、蜀间,皆传有帝为僧时往来迹,世遂以帝为逊国云。逊者,让也,让之肇姓,实取义于此。
让氏主要有两个较大的分支,一支可考证的源流是山东省巨野县麒麟镇薛扶集村,始;另一支源自下文所述湖北武昌的让氏,始祖名讳銮;以上两支据各自家谱记载两支均传十八世左右;另外在各地还有人数较少的难以考证源流的族群分布。
迟姓的起源?
源流一
源于子姓,出自商朝贤人迟任的后代,属于以先祖名字为氏。商汤王朝初期有个大贤人叫迟任。殷王盘庚为汤之九代孙,商朝第二十位国王,在位二十八年,曾从奄(今山东曲阜)迁都于殷(今河南安阳西北),当时遭到贵族的反对。但是盘庚决意迁都,并作诰书晓喻举国王臣百姓,违者重惩,史称“盘庚迁殷”。盘庚在诰书中就曾引用迟任的格言:“人惟求旧;器非求旧,惟新!”盘庚于公元前十四世纪中叶迁都以后,执行比较开明的政策,人民安居乐业,文化发展,社会富足繁荣,商王期从此中兴。故商又可称为殷或殷商。盘庚迁殷后,继续“行汤之政,然后百姓由宁,殷道复兴”,故而在他逝世后,“百姓思盘庚”,乃作盘庚三篇,即保存在今文《尚书》中的《盘庚》三篇。有此殊荣,迟任的后人遂以其先祖名字为姓氏,分别有迟氏、任氏,得姓至今已有三千多年的历史。
迟氏族人大多尊奉迟任为得姓始祖。
源流二
源于姬姓,出自春西周晚期鲁孝公之子公子展之后,属于以先祖名字为氏。西周晚期,鲁国君主鲁孝公姬称(公元前796~前769年在位)有个儿子叫公子展,亦称公子辗。
在公子展的后裔子孙中,有以先祖名字为姓氏者,称辗迟氏,后省文简改为单姓迟氏、展氏等。
源流三
源于姬姓,出自春秋末期孔子弟子樊须,属于以先祖名字为氏。据史籍《姓谱》记载,孔子弟子樊须,字子迟,世人亦称为“樊迟”。
在樊须的后裔子孙重,有以先祖之字为姓氏者,称迟氏,世代相传至今。
源流四
源于鲜卑族,出自南北朝时期鲜卑拓跋部尉迟氏族,属于汉化改姓为氏。距今一千六百余年前,西北地区有一个氏族部落号“尉迟”,其祖先是中亚胡人的一个分支,即后世的“于阗人”,就是今称的塞族人(塞尔维亚族),使用印欧语系伊朗语族东伊朗语支的于阗语即于阗塞语,其族首领的世家姓氏叫做“Vi-ca”,汉译音为“尉迟”,是冠在从汉朝时期开始立国的于阗国名前的头衔,其意是“征服者”、“胜利者”。尉迟一族后与鲜卑拓跋部联合,被称作“西方尉迟氏”,后逐渐崛起成为一支部落,被鲜卑拓跋部大人称之为“尉迟部”。之后,尉迟部一直跟随拓跋部称霸于北方地区。经过长时期的东征西战,鲜卑拓跋氏终于建立了北魏政权,当上了中国北方皇帝,而尉迟部也就跟着身价百倍,成为北魏皇室中的世代贵族,也是北魏勋臣八姓之一。后来,北魏孝文帝为博大精深的中华传统文化所折服,在北魏太和十七~二十年间(公元493~496年)将都城从平城(今山西大同)迁往洛阳入主中原后,大力推行汉化改革政策,连皇帝的姓氏都由原来的拓跋氏改为汉姓元氏,同时还下令其余的鲜卑族人也一律改汉姓。鲜卑尉迟氏部落族人便是在这种情形下,以部落名称的谐音汉字“尉迟”为姓氏,称尉迟氏,后逐渐融入汉族之中。
在隋朝时期,整个尉迟氏家族又进行了第二次汉化过程,许多贵族称单姓尉氏,平民多称单姓迟氏,奴仆则称单姓胡氏,后来还有尉迟氏被隋文帝赐改为杨氏者,如隋朝末期著名的将领杨义臣就是。杨义臣的父亲就是隋朝的开国大将尉迟崇,后来在战场上牺牲,隋文帝出于对尉迟崇功业的追忆,于是下诏:“义臣可赐姓杨氏,赐钱三万贯,酒三十斛,米麦各百斛,编之属籍,为皇从孙。”不仅赐予皇室姓氏,还确定了杨义臣在皇族的辈份。至唐朝初期,整个尉迟氏家族即已经完全成为汉族,为大唐盛世做出了重大贡献。尉迟氏一家后来遭难,惟有二子逃出。为避人耳目,更为兄弟日后相见能够相认计,于是将姓氏“尉迟”拆分为二:老大乃改单姓尉氏,老二乃改单姓迟氏。兄弟相约以此为相认之证,然后洒泪而别,各奔东西。后来,仍有一部分尉氏、迟氏族人恢复了 尉迟氏复姓,与同宗同源的迟氏、尉氏、胡氏、杨氏等世代相传至今。
该支迟氏族人尊奉尉迟恭为得姓始祖。
源流五
源于鲜卑族,出自南北朝时期鲜卑安迟氏部族,属于汉化改姓为氏。南北朝时期,鲜卑民族中有一安迟氏部族,属于代北鲜卑,即隶属于鲜卑拓跋部。在北魏孝文帝拓跋·宏(元宏)于太和十七~二十年(公元493~496年)迁都洛阳入主中原后,大力推行汉化改革措施,在其过程中,安迟氏被改为汉姓安氏。
北魏废帝元钦三年(公元554年)农历1月,西魏恭皇帝元廓在登基之后,复辟回改汉姓为鲜卑姓,鲜卑族安氏又改回安迟氏。但这种极少数鲜卑贵族的复辟倒退已经没有任何意义,其时鲜卑民族经过半个多世纪实际上已经基本完全汉化了。在西魏恭帝三年(公元556年),丞相宇文泰之侄宇文护掌管国家大政,为大司马,后封晋国公。西魏恭帝四年(公元557年)农历12月,晋国公宇文护迫使元廓禅位于周,改封西魏恭帝为宋王。不久就杀了宋王元廓。同年,宇文护扶持宇文觉称周天王,建立了北周政权,是为北周孝闵帝。
西魏政权灭亡之后,北周孝闵帝大杀称鲜卑拓跋氏的族人,绝大多数已经汉化的原鲜卑人赶紧再纷纷使用汉姓,以免被祸及,该支安迟氏族人后分别改为单姓安氏、迟氏,融入汉族,世代相传至今。
源流六
源于满族,属于汉化改姓为氏。据史籍《皇朝通志·氏族略·满洲八旗姓》记载:满族迟佳氏,亦称持佳氏、持嘉氏,源出唐朝末期女真“通用三十姓”之一的即赤盏氏,在金国时期称石盏氏,满语为C’ygiya Hala,世居哈达地区(今辽宁西丰小清河流域),是满族最古老的姓氏之一。在蒙古族中亦有迟佳氏,原为金人入元籍形成,与满族迟佳氏同宗同源。
清朝中叶以后,满族、蒙古族迟佳氏多冠汉姓为迟氏、张氏、池氏等。
源流七
源于其他少数民族,属于汉化改姓为氏。在朝鲜族、纳西族、苗族、土族、黎族、土家族、回族等少数民族中,均有迟氏族人分布,其来源大多是在唐、宋、元、明、清时期中央政府推行的羁糜政策及改土归流运动中,流改为汉姓迟氏,世代相传至今。
始祖
迟任、公子展(姬展、姬辗)、樊迟(樊须)、尉迟恭。
迁徙
迟氏是一个多民族、多源流的古老姓氏群体,在当今中国大陆姓氏排行榜上名列第二百三十八位,在台湾省则名列第二百六十二位,人口约四十万六千余,占全国人口总数的0.0025%左右。迟姓在大陆和台湾没有列入百家姓前一百位。迟姓无论是在古代还是现在都是一个小姓,后世繁衍分布于中国的南方福建、广东以及云南、江苏等地。望族居于太原郡,治所晋阳,在今山西省太原市西南。
分布
迟氏在全国分布较广,山东省的济南市、青岛市莱西市、胶州市、平度市、烟台市莱阳市海阳市、莱州市、茌平县、日照市东港区、日照市五莲县、[1] 蓬莱市长山岛、聊城地区临清市、栖霞市、招远市、昌邑市、诸城市、高密市、龙口市黄县、文登县、德州市夏津县、宁津县、陵县、荣成市、东阿县、济宁市鱼台县、即墨市、临清市,云南省的玉溪市新平县、昭通市彝良县、昆明市昆阳县、寻甸县,贵州省的贵阳市花溪区,辽宁省的沈阳市、大连市、营口市、瓦房店市、海城市、鞍山市、丹东市东港区、开原县、朝阳市、台安县、铁岭市昌图县、盘锦市,吉林省的四平市、长春市农安县、蛟河市、德惠市、榆树县、敦化市、公主岭市、通化市,北京市,海南省,黑龙江省的齐齐哈尔市、尚志县、大庆市、安达县、望奎县、铁力市、哈尔滨市、呼玛县、牡丹江市、绥化市、双鸭山市、肇东市、绥陵县,宁夏回族自治区的银川市,内蒙古自治区赤峰市宁城县、呼伦贝尔盟莫力达瓦自治旗,河南省周口市的西华县,四川省的成都市,广东省的广州市,河北省的沧州市南皮县、石家庄市、秦皇岛市、承德市,安徽省的合肥市、马鞍山市,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的哈密市,福建省的福州市、永泰县、永春县,广东省的广州市、惠洲市,台湾省的台北市,日本等地,均有迟氏族人分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