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品武官的补子图案,传说中的青龙和白虎到底有何渊源?
关于青龙、白虎的神话有很多,但是涉及到渊源和题主所说的白虎三世杀青龙,那么就应该分别出自三本古典演义小说《说唐全传》《说唐后传》《月唐演义》。
一世——单雄信与罗成《说唐全传》中,单雄信是青龙星临凡,罗成是白虎星临凡,二人本是贾家楼的结拜兄弟,又都和秦琼有关系,本应该很要好,但事实偏偏相反。
单雄信看不惯罗成公子哥作风,罗成看不起单雄信强盗头子的身份,在贾家楼还曾大打出手,虽然后来见面相互赔罪,但心里始终有隔阂,或许是有关身份,或许是宿命使然。
后来,单雄信做了王世充的驸马,盛情款待途径洛阳的秦琼、罗成、程咬金。在秦琼、程咬金欺瞒单雄信投唐后,病重的罗成并未同行,单雄信本想杀罗成泄愤,却中了罗成的稳军计。单雄信还向王世充举荐罗成,封其为一字并肩王。
单雄信将罗成当成最后的指望,谁成想罗成临阵反水。单雄信万念俱灰,单骑踹营,唐营的瓦岗旧将都与其有旧,不愿出战,又是罗成出马生擒单雄信。
单雄信死前大骂罗成,被盛怒的罗成一剑砍成两段。
这就是青龙白虎的一世恩怨,单雄信为罗成所杀(注:修订版中取消了神话环节,改由尉迟恭擒杀单雄信)。
二世——盖苏文与薛仁贵单雄信被杀后,青龙星心有不甘,投身高丽盖苏文,来抢大唐江山。
盖苏文率大军将李世民与其麾下大将困在凤凰山,殷开山、段志远(玄)、刘洪基先后被杀。出身瓦岗的齐国远不知进退,出战盖苏文,被秒杀。
李世民身边剩下的二十六路总兵,都是瓦岗旧将,贾家楼结拜兄弟,见齐国远战死,一拥而上,盖苏文放出飞刀,将二十六将全部斩杀。
这其实也是应了单雄信死前一部分话,要将这些不义气的朋友全部斩杀。
这个时候,名不见经传的薛仁贵横空出世,与盖苏文大战一百余合,鞭打盖苏文,解了凤凰山之危。
原来罗成应誓被乱箭射死后,白虎星投身转世薛仁贵,实际那时候薛仁贵已经十几岁了,却连话都不会说,白虎上身之后不仅能开口,还变得聪慧无比。
本来这是薛家喜事,但没过多久薛仁贵父母双双离世,这就是白虎临门,必有灾祸。
之后盖苏文虽然屡次败阵,却始终不甘心,一心要夺大唐江山。于是薛仁贵摆下龙门阵,致使盖苏文全军覆没。
盖苏文单骑突围,被薛仁贵追到海边,先是打赌薛仁贵下不得海,结果薛仁贵龙驹宝马,跨海如履平地,盖苏文又好言讨饶,不得宽恕,最终横刀自尽。
这是青龙白虎的二世恩怨,青龙星盖苏文被白虎星薛仁贵逼迫自尽。
四世青龙与三世白虎——安禄山与郭子仪之所以是四世青龙,因为青龙在之前还转过一次,有苏宝同和薛刚两种说法,由于没有对应的白虎,所以不做说明。
这一次不同于之前死后直接转世,而是已经回归天庭,玉帝又让他们下来的。起因是李隆基干了一件纣王做过的类似事。
李隆基酒后提诗,对嫦娥不敬,玉帝一怒之下命青龙星下凡扰乱大唐江山,太白金星上奏说大唐气数未尽,于是玉帝又派白虎星下凡与青龙星做对手。白虎前两次都不得好死(罗成被乱箭射死,薛仁贵被儿子薛丁山误杀),所以死活不去,玉帝许了他这一世善终,并位极人臣,并让太白金星一起下凡,这样白虎才奉旨下凡。
青龙投了安禄山,白虎投了郭子仪,太白金星投了李白。安史之乱爆发后,安禄山先是杀绝徐茂公的后人,并将徐茂公的坟刨了,又命史思明将罗成后人斩尽杀绝。至此算是应了当初一世青龙单雄信杀尽瓦岗不义之友的怨念。
安禄山本来打破长安,眼看要席卷天下,好死不死又遇见了克他的郭子仪,两人交手也是郭子仪略胜一筹,打得安禄山吐血。
最终安史之乱被郭子仪平定,重整大唐江山。至于四世青龙安禄山是不是死于三世白虎郭子仪之手,历史上肯定不是,至于小说里,抱歉大家,月唐我就看了一点。因为这类小说当初我看到这里时,实在看不下去了,现在书都没了,也查不到了。
很多朋友会问,为何青龙总是打不过白虎,按照普遍认知上,青龙、白虎、朱雀、玄武,青龙应该是首位,实力最强才对。其实万物相生相克,本就没有最强一说。
青龙镇东方,东方甲乙木,属木;白虎镇西方,西方庚辛金,属金。五行中金克木,所以青龙总是栽在白虎手上。
看全并且还记得住月唐的朋友,麻烦指点我一下,演义中安禄山到底是不是郭子仪亲手所杀,另外提醒一句,这个月唐不是评书那个,是演义小说。
清朝官服品级图案?
文官因工作性质娴静儒雅,所以补子多以禽鸟作为补子的图案,比如一品官补子为仙鹤,长寿的象征;二品为锦鸡象征着吉祥如意;三品官为孔雀象征着文明;四品官为云雁,五品官为白鹇,六品官为鹭鸶,七品官为鸳鸯,都象征着吉祥;八品官位鹌鹑,九品官为练雀,象征着安居乐业,平平安安都是非常美好的寓意。
武官从性格和工作性质上和文官有很大区别,所以多以强壮的动物以及猛兽作为补子的图案,彰显武官威严的形象。比如一品官以麒麟作为补子,象征仁厚祥瑞;二品官以龙的九子之一的狻猊为补子;三品官以豹为补子都象征着勇猛;四品官以虎为补子,寓意有王者之气;五品官以彪为补子;七品、八品官以犀牛为补子,象征着坚不可摧,九品官以海马为补子,象征着能攻能守。
为什么清朝武官朝服的补子上三品是豹?
亦文亦物谈古迹艺术:清朝一代,文官配禽武将配兽,有什么讲究?
(感谢邀请,本文约1017字,阅读需时4分钟)
官员官服上的补子,作为封建王朝的一种规范,是一种等级社会区分官阶大小的标志。准确的说,在明清两代,文官绣禽,武将绣兽是官员的通行服饰。
为什么两者所绣不同,这些动物的排列顺序又是从何而来?亦文亦物老师讲一讲明清官员的补子文化:
1、补子的起源包括皇帝、后妃、王公、官员在内,按照一定的制度,用金丝和彩线绣出飞禽走兽的纹样装饰于胸前、背后用来标明官品等级,这就是明清的补子文化。
周天子曾将诸侯大夫的官服分为十个等级,严格规定材料和颜色、尺度、纹样,算是为后世的官服制度定下了最初的规矩。
《易经 系辞》讲过“黄帝、尧、舜垂衣裳而天下治”,清楚的说明在春秋时期政治和服饰之间就有密切联系。目前多数学者认为,补子起源于唐代,武则天就曾多次赐予官员绣有狮子、麒麟、虎、豹、鹰、雁等多样官服,可见使用动物作图案的传统,至少有1500年历史。
2、清代的规矩将文官绣禽、武将绣兽作为官方规定,确立下来的人是朱元璋,时间为洪武二十六年(公元1393年)。清朝承袭明制,在顺治九年的文献中有过明确记载,清初的补子顺序完全等同于明代,即武将按照一品到九品分别为:狮子(一二品)、虎、豹、熊、彪(六七品)、犀牛、海马、獬豸(未入流的九品以下)。
但是这制度并非一成不变,康熙年间曾3次更改纹样,增加了一品的麒麟;三品改为豹、四品改为虎,题主问为何豹子排列在老虎前面?这是发生在康熙三年的事。至于为什么?可能是康熙更喜欢豹子也说不定,历史没有对这种排序进行进一步的解释,我们也只能推测。
这个传统在雍正年间有过2次更改,乾隆年间也更改了2次,前后历经七八次调整,终于在乾隆二十四年宣告结束,同年,《皇朝礼器图式》完成,清代礼仪用服规定最终确立,此后再也没有调整过。
3、为何选用飞禽走兽?文官绣禽,意在象征官员的“清秀”,凤凰栖梧桐,高声鸣叫,寓意文采斐然,天下尽知;武将绣走兽,自然是象征勇猛、孔武有力,国家的武运昌盛。为什么朱元璋要把狮子排在第一位呢?狮子被誉为百兽之王,是民间驱邪的瑞兽;在佛教中,文殊菩萨的坐骑是狮子,有神圣和吉祥的寓意;且“狮”与“师”同音,古官制有太师、少师位列三公、三孤,是地位尊贵的意思。
可以说,这些动物代表了官阶的神圣和威仪,背后有着及其深厚的历史文化内涵,也是一种非常有意思的官制文化。关注【亦文亦物】,实地考察山西国宝,看更多顶级经典文物、古迹艺术
如何区分官员官职的高低?
在清朝时期,要区分官员官职的高低,主要从其着装的冠帽、外衣等上看。着装也称补服,不同品级的官员,是有着不同的冠帽、补服的。
清朝官员的官帽称为“顶子”或“顶戴”、“顶戴花翎”,不同品级的官员要戴不同品级的官帽。官帽分为两种,一种为夏天戴的凉帽,另一种为冬天所戴的暖帽,每年三月开始戴凉帽,八月换戴暖帽。凉帽为喇叭形,无檐,多用藤、篾席,外裹绫罗,多为白色、湖色或黄色,上缀红缨顶珠;暖帽为圆形,有一圈檐边,多用皮、呢、缎、布制成,多黑色,中有红色绒线所制成的帽纬,象红缨,帽子顶处是顶珠。帽子多为貂皮所做,一般官员只可用黄貂,高等的官员可以用黑貂,只有皇帝可以用紫貂。帽顶的顶珠代表着官员品级。不同的顶珠质料和颜色代表不同品级,清政府规定一品为红宝石,二品为珊瑚,三品为蓝宝石,四品用青金石,五品用水晶,六品用砗磲,七品为素金,八品用阴纹缕花金,九品为阳纹镂花金,无顶珠者无官品。雍正八年以后,官员顶珠以颜色相同的玻璃代替了宝石:一品为红色明玻璃,二品为红色涅玻璃,三品为蓝色明玻璃,四品为蓝色涅玻璃,五品为白色明玻璃,六品为白色涅玻璃,七品以下仍然用金色顶珠。
在顶珠之下有一枝两寸长短的翎管,多用玉、翠、珐琅或花瓷制成,用以安插翎羽,翎羽又分花翎和蓝翎两种。花翎是用带有「目晕」的孔雀翎制成。「目晕」又称为「眼」,在翎的尾端,有单眼、双眼、三眼之分,翎眼越多说明功勋越高。单眼花翎一般只有王公贵族和五品以上官员佩戴,双眼花翎和三眼花翎佩戴的就很少了。据史料记载,皇帝赐给臣下花翎是非常审慎的,乾隆至清末被赐三眼花翎的大臣只有傅恒、福康安、和琳、长龄、禧恩、李鸿章、徐桐七人,被赐双眼花翎的约二十余人。蓝翎为鹖羽制成,蓝色,羽长而无眼。蓝翎一般都赐予六品以下官员、或在皇宫和王府当差的侍卫官员享戴,有时建有军功的低级军官也会被赏戴。
清朝官员的官服是沿袭明制的,但也略有差别,有蟒袍和补服两种:百官的蟒袍一般底为深色,一品至三品绣五爪九蟒,四品至六品绣四爪八蟒,七品至九品绣四爪五蟒。百官的补服底为石青色,前后缀有补子,文禽武兽,代表着官员的品级。贝子以上皇亲贵族用圆形补子,其余官员都用方形补子。文官的补子都是禽类,按品级不同有:一品仙鹤,二品锦鸡,三品孔雀,四品云雁,五品白鹇,六品鹭鸶,七品鸂鶒,八品鹌鹑,九品蓝雀;武官的补子都是兽类,按品级不同有:一品麒麟,二品狮子,三品豹,四品虎,五品熊罴,六品彪,七品、八品犀牛,九品海马;另外,御史与谏官均为獬豸,据说獬豸乃神兽,专司辨别忠奸。文武官员的补子上除了有飞禽走兽标志外,还绣有海水和岩石的图案,寓意“海水江崖,江山永固”的意思。
此外凡文官五品、武官四品以上的官员及家属,和军机处、侍卫、礼部、国子监、大常寺、光禄寺、鸿胪寺等部门所属官员,在穿着朝服时还要佩戴朝珠。身份品级不同,朝珠的质地颜色也各不相同。
我们常说“衣冠禽兽”,有贬人的意思,但在清朝以前,“衣冠禽兽”并无贬人之意,而是实实在在的身份地位象征。只是朝代统治者们穿着“衣冠禽兽”,却不为人们办什么人事,尽是欺诈盘剥老百姓,慢慢地,“衣冠禽兽”也就成了贬人的代名词,表现了人们对朝代统治者的愤恨。
历朝历代的官服图案有什么讲究吗?
谢邀。以清代官吏朝服为例,清代朝服清代服饰有衮服、朝服、龙袍、蟒袍、补服、吉服、常服、行服等。
首先又以皇亲国戚为例,皇子,龙褂为石青色,绣五爪正面金龙四团,前后两肩各一团,间以五彩云纹。亲王,绣五爪龙四团,前后为正龙,两肩为行龙。郡王,绣有行龙四团(前后两肩各一)。贝勒,绣四爪正蟒二团(前后各一)。贝子,绣五爪行蟒二团,(前后各一)。本图绣有行龙四团(前后两肩各一),为郡王所穿团龙补服。
下面就是朝廷官员品级服饰,方形补子所绣的纹样不同是区分官职品级的主要标志。文官绣飞禽,武官绣猛兽。
文官一品仙鹤、二品锦鸡、三品孔雀、四品鸳鸯、五品白鹇、六品鹭鸶、 七品溪鸟 束力鸟、八品鹌鹑、九品蓝雀
武官一品麒麟、二品狮子、三品豹、四品虎、五品熊罴、六品彪、七品八品犀牛、九品海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