祖国建设新成就,如何看待中国核聚变获得重大突破?
什么是核聚变与核裂变呢,简单的说,核聚变是用力把一堆原子捏在一起,核裂变是用力把一推原子分开。两者都是核反应,都能释放巨大的能量,但核聚变比核裂变能释放出更多的能量。氢弹爆炸过程就属于核聚变,原子弹就属于核裂变 。
自第二次世界大战原子弹问世后,各国就展开了核能的和平利用的研究,建成许多利用核裂变产生能量的核电站。但这种核电站不仅消耗大量的重金属,而且存在很大风险,一旦发生核泄漏,将給人类环境造成巨大的伤害。前苏联的切尔诺贝利核电站的核泄漏,以及日本福岛核电站的核泄漏,就是最好是例子,至今这两个地方都不适合人类的生存。
相比较核裂变,核聚变几乎没有什么污染,而且更安全高效。核聚变的主要材料是氢的同位素氚,而海水中含有大量的氚,一旦人们人们掌握核聚变技术,就永远为耗尽地球的能源而担心了。
核工业是一个国家工业实力的象征,中国的核工业已经跃居世界前三。尤其在对核聚变技术应用方面更是遥遥领先于世界。众所周知,核聚变时能产生2亿度的高温,几乎是太阳中心温度的10倍。地球上任何物质遇上如此高的温度,都会瞬间灰飞烟灭,这就是人类和平利用核聚变的瓶颈。中国科学家经过多年的不懈努力,已开发出一种可控核聚变装置,虽说只能持续一百秒,但已超过其他任何国家,让大家不得不刮目相看。这是成功利用核聚变技术的一个小小进步,却是人类找到永不枯竭的资源迈出的一大步。
这个不过是小小的花絮,如今中国正在建造更大的核聚变工程测试反应堆,预计将在今年启动。如果这项技术测试成功,现有的石化资源将不再重要,核聚变将为人类提供取之不尽,用之不竭能源。
中国又一次走在世界前沿?
这一次的病毒疫苗研制,中国必将扬眉吐气!种种进展和表态意味着,我国新冠疫苗研发目前处于国际先进行列。
4月25日,陈薇院士透露,腺病毒载体重组新冠病毒疫苗二期临床实验的508个志愿者已经注射完毕,现在正处于观察期。如果一切顺利,将在今年5月公布疫苗是否有效。
4月27日,中国生物北京生物制品研究所研发的新冠灭活疫苗获得国家药监局临床试验批件,这意味着中国已经有四个新冠疫苗获批进入临床试验阶段。
4月28日,中国工程院院士钟南山: “我们的疫苗研究进程发展得非常快,起码在全世界来说是走在前沿。”
1、疫苗的研究方向及研发进展01 新冠疫苗的研究方向及三期试验
一类疫苗是用病毒直接做成,分为灭活疫苗和减毒疫苗。前一种是直接将病毒杀死,后一种是把病毒毒性减弱,然后把这些无害的病毒注射到人身体中,以获得对病毒的免疫力。
一类是重组疫苗,可以理解为“转基因”疫苗。大致思路是把病毒里可以引起人体免疫的特征基因片段,提取出来,转移到安全的细胞里。
而一个疫苗从研发到上市使用,必须经过三期临床试验,只有经过三期临床试验,才能真正确定疫苗的有效性。
02 疫苗研发进展
根据世界卫生组织的披露数据,目前全世界有70种新冠病毒疫苗正在研发中。而中国的团队进展是最快的。
灭活和减毒疫苗方面
4月12日,中国生物武汉生物制品研究所和中国科学院武汉病毒研究所联合申请的新冠病毒灭活疫苗,进入了临床试验,成为全球首家获得临床试验批件的新冠病毒灭活疫苗。
4月13日,又批准了北京科兴中维生物技术有限公司研制的灭活疫苗开展临床试验。
4月27日,中国生物获批临床试验的第二个新冠灭活疫苗,28日可以进入临床试验。
重组疫苗方面
陈薇院士团队从3月16日开始第一期临床试验,不到一个月时间,启动了第二期临床试验。如今,腺病毒载体重组新冠病毒疫苗二期临床实验的508个志愿者已经注射完毕,现在正处于观察期,二期临床试验到今天17天。
陈薇院士表示,总体非常顺利,志愿者们大概率已经产生相应抗体,预计在5月份将揭盲第二期临床试验结果,公布疫苗是否有效!
疫苗生产方面
在疫苗研制的过程中,疫苗生产的准备工作基本完成。
中国生物公司第一时间就成立了新冠车间建设团队,目前已在京建设完成全球最大新冠疫苗生产车间,量产后年产能达1亿剂。
2、疫苗的中国速度让国人的腰杆硬了起来在疫苗研发和生产方面,目前全球最重要的企业是葛兰素史克、辉瑞、赛诺菲、默沙东这四大巨头,占据全球疫苗市场一半以上,且地位稳固。
国内的疫苗企业与全球四大巨头疫苗企业相比,不管是在研发还是经验等方面,差距还相当明显。
而这次与新冠病魔的竞跑,中国抓住了机会。中国医学团队的新冠疫苗研制在全球研发中的领跑地位,有望成为第一个研制疫苗成功的国家。
这次能够领跑全球,离不开人才的培养,也离不开经验的积累,就如陈薇院士团队,早在“埃博拉”病毒疫苗的研发中,就积累了相当的经验,才得以在这次疫苗研发中一马当先。
不得不说,中国速度让国人的腰杆硬了起来!
杀不死我们的,必将使我们坚强!
中国加油!
四大发明你的感想是什么?
四大发明是古代人民智慧的结晶。它们为我们现在的科学发展奠定了基础。作为一名中国人,我深深的感受到了古代人民非常聪明,我们中国人并不是最弱的,我们也有实力!我们要努力学习,今后对祖国的发展做出一份贡献,让我们伟大的祖国更加繁荣,更加发达! ========================== 指南针、造纸术、印刷术和火药四大发明是中国古代最辉煌的技术成就,对于促进各国人民之间的文化交流与贸易往来,推动知识的迅速传播与增加 ,促进世界的文明和进步都产生了极其深远的影响,是中国人民对世界科学技术发展作出的巨大贡献.除四大发明以外,中国古代在技术领域的其他方面也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其中不少也曾产生过世界性的影响,如:机械技术、冶金技术、制瓷技术、纺织和造船技术、水利建筑技术等,总之,中国古代在技术领域取得了许多闻名世界的成就,为人类作出了重大的贡献,在世界科技史上留下了极其辉煌的一页. 四大发明[1]在人类文明史上的重要地位,是中国成为文明古国的标志之一.5世纪后的千余年里,欧洲处在封建社会之中.在这个漫长的时期里,中国的科学技术一直在向前发展.到了十五、六世纪,由于欧洲摆脱天主教控制以及自由主义的诞生,使欧洲思想和学术界彻底解放,欧洲的近代自然科学才得以诞生,突飞猛进,超越中国,领先于世界.从此,中国的科学发展就一直落后于西方国家.以至于最后,西方列强利用中国发明的指南针,火药,直接打到了中国.在清朝,强迫中国割地赔款,使中国成为了一个半殖民地半封建的国家. 中国人都知四大发明,因此而津津乐道.但是,千百年已经过去,国人是否还有其他什么值得夸耀的大发明呢?与此同时,在世界各地,改变人类历史的大发明却层出不穷,不计其数.例如:蒸汽机,电力,电灯,电脑,汽车,飞机,互联网,等等.尤其是美国人和欧洲人改变世界的大发明真是数不胜数,大家是否看到他们因为自己国家的大发明而沾沾自喜,乐此不疲得到处宣扬呢?他们的大发明是不是也是同样的屈指可数,就这四个呢?了解自己国家过去的光辉历史,固然重要,但是死抱着过去,就会导致裹足不前,故步自封,自我麻痹.中国人的大发明不应该只有这四个,应该随着历史发展,不断增加才对.所以四大发明的正确称呼应该是四大古发明.
秦始皇为中国发展做出了哪些突出贡献?
秦始皇在中国历史上是一个颇有争议的皇帝,但是无论怎样也不能抹杀他对中国历史的贡献。
那么,他为中国的发展做出了哪些突出的贡献呢?我认为有以下几个方面。灭六国,促一统秦始皇充分利用了祖辈积累下来的基业,“奋六世之余烈,振长策而御宇内”,发动大规模的兼并战争,前后用了十年的时间,便“ 初并天下”,统一六国。这是中国历史发展的重要转折点。自周平王迁都洛邑以来,中国便长期陷入分裂混战的状态中,而秦始皇的统一则改变了长期以来“国异政教,各自独断”的局面,这对社会经济的恢复和发展有着重要的促进作用,而且也符合人们的普遍心愿和历史的发展趋势。
筑长城、修灵渠
为了安定北边,维护国家统一,秦始皇派大将北击匈奴,并迁徙民众和刑徒充实北部边地,对于开发北方边疆地区,作出了巨大贡献。在击败匈奴的侵扰后,秦始皇又派蒙恬主持修筑了著名的防御工程——万里长城。
南越在今天的广东、广西一带。在秦始皇统一六国后不久就发动了对南越的攻击,经过残酷而持久的战斗,最终打败南越。在此过程中为了解决军粮运输的问题,秦始皇又命令史禄主持修成了灵渠。灵渠是一条连接湘江和漓江的人工运河,它的修建是我国南北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也是我国古代水利史上的创举,为岭南地区与中原地区的交流提供了有利条件。
创制度,利后世秦始皇统一全国后,为了维护自己的统治,在全国推行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这主要包括皇权至上的皇帝制度,中央的三公九卿制度,在全国推行的郡县制等等。这些大多被后世所继承,无一不对中国古代历史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书同文,车同轨,量同衡秦王朝建立之后,开始在全国统一文字、度量衡、货币和车轨等。秦始皇针对战国时期文字混乱的情况,在统一六国后,便立即采取了“书同文字”的措施,以小篆作为全国通行的文字,有利于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形成和文化的发展。而统一货币、度量衡和车轨的措施,则有利于商品经济的发展和国家的统一。尤其是统一货币的措施,其后各皇朝都掌握铸币权,钱的形制也基本保持着“秦半两”的圆形方孔样子,可见其多后世影响之深远。
现在高学历人才对社会做出了哪些贡献?
马克思说,“资产阶级在它的不到一百年的阶级统治中所创造的生产力,比过去一切世代创造的全部生产力还要多,还要大。自然力的征服,机器的采用,化学在工业和农业中的应用,轮船的行驶,铁路的通行,电报的使用,整个大陆的开垦,河川的通航,仿佛用法术从地下呼唤出来的大量人口。马克思说的是工业革命的威力。而工业革命需要专门知识与专门人才。简单劳动,普遍劳动者,任何时代都存在。没有专门知识与专业技能的劳动者,不可能推动工业革命,不可能创造巨大的人类社会财富。现在,已经到了第四次工业革命,这次工业革命是利用信息化技术促进产业变革的时代, 也就是智能化时代。 这次工业革命更需要高学历的劳动者引领。
一直以来,有一种倾向,就是喜欢贬低高学历人才的社会贡献。其实,这与中国历史上的科举制人才培养方式有关,即培养的都是四体不勤,五谷不分。实际上,现代中国,我们的教育体系已能发生深刻彻底的变化。中国高校的专业体系是参照西方和人类先进经验,同时以中国工业和社会发展为需要出发点,专业体系充分反映了中国经济和社会发展需要。中国的高校培养方式也不是大家以为的两也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的法子,而是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充分反映经济社会最前沿的亟待解决困难与问题。没有高学历人才的研究与贡献,中国会在很多领域落后世界。中国的财富增长也不会有这么快。但是,另一方面,由于高学历人才的工作与社会大众存在距离感觉,或者说,高学历人才的工作和贡献往往不为大众所熟悉,所以许多人以为他们是混饭吃的,没有什么社会贡献。
我们可以看到,在人口中,本科以上学历的人只占全国人口4%,但中国的企业家主要是本科以上的人才。经济领域重要岗位人才主要是本科以上。硕士和博士等高学历人才是否贡献更大呢?从概率上看,肯定是。但从显性角度看,则无法判断。主要是研究领域,人们太不熟悉了。基本上,高阶研究领域,主要是硕博人才;发表科学论文较多的,也是硕博人才。在企业经营,产品开发领域,硕博人才虽然总数不占多数,但比例上仍然占优(相对于硕博人才总量)。
不可否认,目前中国出现了一些高校婴儿,就是害怕进入社会,一直呆在高校死读书的人才。我们要正确看待这些人。他们的确不适合进入社会从事生产经营活动,但在研究领域,他们仍然是合格的。博士博士后这样的学生,想混日子,根本不可能。只是从世俗的角度看,他们好象没有大用(不能为自己为企业为社会赚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