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纷繁复杂的人际交往中,我们常常会遭遇一种微妙而棘手的状况,那便是“近之不逊远之则怨”,这句话出自《论语·阳货》,短短六个字,却精准地概括了人与人相处时的一种常见困境,宛如一面镜子,清晰地映照出人性在距离与情感交互中的复杂表现。
当我们与他人靠近,关系变得亲密时,“不逊”的现象往往随之而来,在家庭中,父母与子女之间,随着相处时间的增多,子女可能会因为过度熟悉而对父母的关爱视为理所当然,甚至表现出不耐烦、顶撞等不恭敬的态度,孩子在青春期时,常常会觉得父母的唠叨是一种束缚,父母的关心变成了多管闲事,他们忘记了父母的爱是深沉而无私的,却在距离拉近后,肆意地释放自己的情绪,毫不顾忌父母的感受。

在朋友关系中也是如此,当彼此的距离足够近,知晓了对方更多的秘密和弱点后,有的人可能会失去对朋友的尊重边界,他们可能会拿朋友的缺点开玩笑,甚至在不经意间泄露朋友的隐私,原本亲密无间的友谊,因为这种“不逊”的行为而产生裂痕,在工作场合,同事之间过于亲近,也可能会出现不尊重对方工作边界的情况,或许会随意占用对方的工作时间,要求帮忙做一些不属于职责范围内的事情,还认为这是关系好的表现,却没有意识到这种行为已经给对方带来了困扰。
而当我们选择与他人保持一定距离时,“怨”又会悄然滋生,在家庭中,子女因为工作、学习等原因远离父母,父母可能会心生抱怨,他们觉得子女对自己不够关心,忽视了自己的情感需求,父母会在电话里念叨,诉说着自己的孤单和失落,在朋友之间,若一方因为生活的忙碌或者个人的选择,减少了与朋友的联系,另一方可能会产生埋怨情绪,觉得曾经那么要好的朋友,怎么能说疏远就疏远,甚至会怀疑这份友谊的真挚程度。
在社会交往中,这种“远之则怨”的情况也屡见不鲜,当我们对一些不太熟悉的人表现出冷漠或者拒绝时,他们可能会心生不满,比如在社区活动中,有的人因为内向或者对活动不感兴趣而选择独自待着,这可能会被其他人视为不合群,进而引发一些背后的议论和抱怨。
究竟是什么导致了这种“近之不逊远之则怨”的现象呢?从人性的角度来看,人往往具有一种天然的自我中心倾向,当关系亲近时,我们容易在舒适感中放松对自己行为的约束,过度关注自身的需求和感受,而忽略了他人也需要被尊重,我们对亲密关系有着过高的期待,认为对方应该无条件地理解和包容自己,一旦对方的行为不符合我们的期待,就容易产生不逊的态度。
而“远之则怨”,很大程度上源于人们对情感连接的渴望,人是社会性动物,需要与他人建立联系,获得归属感,当感受到他人的疏远时,会本能地产生失落和不满情绪,认为自己被抛弃或者受到了不公平的对待。
要破解这一困局,关键在于把握好人际交往中的分寸感,在亲近的关系中,我们要时刻保持对他人的尊重,即使再熟悉,也要守住对方的边界,比如在家庭中,子女要学会感恩父母的付出,以平和、尊重的态度与父母沟通,理解他们的唠叨背后是无尽的关爱,在朋友之间,要尊重彼此的隐私和个性,开玩笑要有度,不触碰对方的底线,在工作中,同事之间要明确职责,互相帮忙时也要遵循自愿和适度的原则。
当选择与他人保持距离时,我们也要注意方式方法,要真诚地与对方沟通,说明自己的情况和想法,避免让对方产生被冷落的误解,在社会交往中,对于不太熟悉的人,我们可以保持基本的礼貌和友善,既不过分热情,也不过分冷漠。
我们也要调整自己的心态,对于他人的“不逊”,我们要保持宽容和理解,适当引导对方认识到自己的问题,对于他人的“怨”,我们要反思自己的行为是否真的给对方带来了伤害,及时给予解释和关怀。
“近之不逊远之则怨”是人际交往中普遍存在的现象,它深刻地反映了人性的复杂和人际关系的微妙,只有我们深刻认识到这一现象背后的原因,努力把握好人际分寸,保持良好的心态,才能在各种关系中游刃有余,营造出和谐、温暖的人际环境,让我们的生活充满爱与理解,减少不必要的矛盾和纷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