岁岁重阳,探寻古老节日的来历与习俗

天美资源网

在华夏大地源远流长的历史长河中,重阳节宛如一颗璀璨的明珠,散发着独特而迷人的光芒,它承载着中华民族丰富的文化内涵和深厚的情感寄托,历经千年岁月的洗礼,依然在人们的生活中熠熠生辉,探寻重阳节的来历和习俗,不仅是对传统节日的溯源,更是对民族文化根脉的深情回望。

重阳节的来历,有着诸多古老而神秘的传说,其中一种说法与道教的神仙故事相关,相传东汉时期,汝南县有一个名叫桓景的年轻人,他的家乡遭受了瘟魔的肆虐,百姓们苦不堪言,桓景的父母也因此染病离世,为了为民除害,桓景历经艰辛,前往东南山拜师学艺,他的师傅费长房是一位神通广大的仙人,费长房见桓景心地善良且意志坚定,便将一身法术倾囊相授,还赠给他一把降妖宝剑。

岁岁重阳,探寻古老节日的来历与习俗

在重阳节的前一天,费长房把桓景叫到跟前说:“明日瘟魔又要出来作恶,你本领已经学成,可以回去为民除害了。”他还交给桓景一包茱萸叶,一坛菊花酒,并让他通知乡亲们登高避祸,桓景回到家乡,按照师傅的嘱咐,在九月九日这一天,领着乡亲们登上了附近的一座高山,他把茱萸叶分给每人一片,让瘟魔不敢近身;又把菊花酒倒出来,让大家每人喝了一口,以驱邪避瘟,中午时分,瘟魔果然出现了,它刚扑到山下,突然闻到阵阵茱萸奇香和菊花酒气,便戛然止步,浑身颤抖,不敢前行,这时,桓景手持降妖宝剑,从山上飞奔而下,几个回合就把瘟魔刺死了,从此,九月九日登高避灾的风俗就年复一年地流传了下来。

除了这一传说,重阳节的起源还与古代的祭祀仪式密切相关,在《易经》中,“六”为阴数,“九”为阳数,九月九日,两九相重,故而叫重阳,也叫重九,古人认为这是个值得庆贺的吉利日子,并且很早就开始过此节日,在古代,秋季是收获的季节,人们在重阳时节举行祭祀仪式,感恩天地赐予的丰收,祈求来年风调雨顺、五谷丰登,这种祭祀仪式逐渐演变成了一种民间习俗,承载着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对自然的敬畏之情。

随着时间的推移,重阳节的习俗也日益丰富多样,登高赏秋便是重阳节最具代表性的习俗之一,在秋高气爽的九月,人们结伴而行,攀登高山,欣赏漫山遍野的红叶和金黄的秋景,登高不仅能锻炼身体,还寓意着“步步登高”,象征着人们对事业和生活的美好期许,站在山顶,极目远眺,天地辽阔,心旷神怡,所有的烦恼和疲惫都在这壮阔的景色中消散。

插茱萸也是重阳节的传统习俗,茱萸被古人视为“辟邪翁”,有驱虫去湿、逐风邪的作用,人们在重阳节这一天,或佩戴茱萸香囊,或将茱萸插在门口、窗前,在古代,女子们还会将茱萸插在发髻上,既增添了节日的氛围,又希望借此获得健康和平安。

饮菊花酒同样是重阳节不可或缺的习俗,菊花在秋季盛开,被视为长寿的象征,菊花酒则被称为“长寿酒”,古人认为饮菊花酒可以祛病延年,在重阳节,一家人围坐在一起,品尝着菊花酒,共享天伦之乐,寄托着对长辈健康长寿的美好祝愿。

重阳节还有吃重阳糕的习俗,重阳糕又称花糕、菊糕等,一般用米粉、豆粉等制成,上面点缀着红枣、核桃等,因“糕”与“高”同音,吃重阳糕也有“步步高升”之意,过去,重阳糕要做成九层,像座宝塔,上面还做成两只小羊,以符合重阳(羊)之义。

在现代社会,重阳节又被赋予了新的内涵,1989年,我国把每年的九月九日定为老人节,倡导全社会树立尊老、敬老、爱老、助老的风气,在这一天,各地会举办丰富多彩的活动,如老年文艺演出、健康讲座、慰问老人等,子女们也会回家陪伴父母,为他们送上节日的祝福和关怀。

岁岁重阳,今又重阳,重阳节的来历和习俗,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瑰宝,它们见证了历史的变迁,承载着人们的情感和智慧,在传承和弘扬这些习俗的过程中,我们不仅能感受到传统文化的魅力,更能从中汲取力量,让尊老、敬老的美德代代相传,让重阳节这一古老的节日在新时代焕发出新的生机与活力。

免责声明:由于无法甄别是否为投稿用户创作以及文章的准确性,本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您通知我们,请将本侵权页面网址发送邮件到qingge@88.com,深感抱歉,我们会做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