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格最高的学位,林徽因在她的领域相当于现在的什么人物?
在很多人眼里,林徽因美貌出众,是一位才华横溢的作家,诗人。但在我眼里,她更是一位智慧超群、贡献卓著的女建筑学家。这才是她的“主业”。我认为,她在这个领域的贡献,绝对是大师级别。除了丈夫梁思成,鲜有人能企及。
1921年,林徽因刚刚16岁,她从异国一位友人的身上领悟到了建筑的魅力,从此心中有了一个“要做中国建筑师”的梦想。这个梦想也影响到了将来的丈夫梁思成。
我当时连建筑是什么都不知道,林徽因告诉我,那是包括艺术和工程技术为一体的一门学科。因为我喜爱绘画,所以我也选择了这个专业。
1923年,她向梦想迈出了第一步。林徽因通过自己的努力,考取了美国半官费留学资格,和梁思成一同前往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就读。那里有当时美国最好的建筑学院,有最著名的建筑大师 Paul Gret。
理想很丰满,现实往往很残酷。宾大建筑系不招收女生。林徽因无奈之下,曲线救国,选了同属建筑学院的美术系就读,然后选修建筑学课程。
仅仅3年时间,林徽因在美术系以高分提前获得学士学位,并且修了建筑专业几乎全部课程,成绩优异,让建筑系老师刮目相看,打破宾大历年来的常规,聘用这个非建筑系毕业的中国女生做了助教。
结束宾大的学习,获得美术系学位之后,林徽因进入耶鲁大学深造,成为中国第一个在国外学习现代舞台美术的学生。5年的留学生涯,让林徽因收获颇丰。她和梁思成的爱情水到渠成,收获了人生的最佳的建筑搭档,两人亦准备着手开始中国建筑的系统研究。
1928年,在与梁思成结束了一场以欧洲建筑为主题的蜜月旅行后,他们回国了。
创立了国内第一个建筑学院1928年6月份,林徽因还在与梁思成在欧洲蜜月途中,就接到了两张东北大学的聘书。
东北大学成立于1923年,张学良于1928年接任校长,开始积极网络人才,准备创立建筑学院。在梁思成的清华校友高惜冰力荐之下,年轻的林徽因夫妇临危受命,被委以重任。
建筑学系已经招收了一班学生,但一个专业教师都没有,也不知该开些什么课,一切都等你们来进行。
梁思成被任命为东北大学建筑系首届系主任、教授,林徽因被任命为建筑系教授,负责讲授美术课和建筑设计。
整个建筑学系,只有一个班,40名学生,也只有他们夫妻两个老师,在没有任何可以参考的资料下,他们做了垦荒者,开始创办中国第一个建筑学系,工作繁忙而艰辛。
夫妻二人都身兼数职,梁思成是系主任也是教授,林徽因是教授也是助手,每天都异常忙碌。上课,修改学生绘图作业,帮梁思成整理各种学术资料。常常忙到深夜。
此外,还得抽出大量的时间在晚自习时与学生探讨,激发他们对建筑的热爱。林徽因常常忙到深夜却毫无怨言,乐在其中。这一切都源于她对建筑学深切的热爱。
教材是自己编写的,教学方式是自行摸索的。
梁思成与林徽因均留学于美国,在教学方式上他们达成一致,采取了英美结合的路子,但教材就与当时的国情相去甚远。
在林徽因的提议下,他们尝试将建筑学、美学、历史、绘画等相关学科融会贯通,甚至开通了“专业英语”,独创了特有的教学方式,效果极佳。
林徽因学识渊博,见识广博,她的课触类旁通,妙趣横生,深受学生欢迎。
一年之后,在林徽因与梁思成极力相邀之下,陆续有同学从国外归来,加入建筑系,东北大学建筑系力量壮大,各项工作步入正轨。
遗憾的是,1931年抗战爆发,东北大学被迫关闭,成为流亡大学,林徽因和梁思成一手创办的建筑系只存在了短短3年,且只有一个班一届毕业生。但却为中国培养出了第一批建筑人才。
乱世之中编写了中国人自己的第一部建筑史东北大学被迫关闭后,林徽因与梁思成回到了北平,彼时林徽因的肺病已经比较严重,夫妻二人难得在家赋闲了一段时间。
中国营造学社社长朱启钤(qian)得知消息,忙邀请二人加入研究中国古代建筑的队伍中。
这正是二人自宾大毕业以来的夙愿——编写属于中国人自己的建筑史,于是欣然应允。当时,介绍中国建筑史的资料几乎为空白。
他们必须在乱世之中,长年累月在广袤的中国大地上寻找研究对象,并长途跋涉,去不知名的荒野去亲自考证,勘察和测绘。
林徽因一介弱质女流,陪着梁思成,和一帮男性同仁,拖着一身病痛开始了艰难的野外考察,一路上风餐露宿,被迫与跳蚤、饥饿、瘟疫为伍,却没有半句抱怨。
偶尔给友人的信中,字里行间全是自心底溢出欣喜,对追求梦想的雀跃。
两个痴迷建筑的夫妻,从20世纪30年代起,到中日战争全面爆发,走遍了中国15个省,200多个县,2000余处中国古代建筑上都留下了他们标尺划过的痕迹。
1932年春,林徽因和梁思成赴蓟县考察,发现了辽代木构结构建筑——蓟县独乐寺;
1936年,为了实地测量,林徽因与梁思成一起登上了天坛祈年殿屋顶;
1937年初夏,林徽因夫妇和营造学的同仁徒步跋涉两天之后,到达了五台山佛光寺,发现了这一中国现存最早的唐代木结构建筑,彻底粉碎了日本学者“看中国唐代木结构建筑只能去奈良”的预言…
不仅如此,林徽因还同梁思成合作,或单独撰写了多篇调查报告,其中有20多篇有关建筑的论文、报告发表在专业学术刊物上,至今仍被业内认为行业标杆,具有不可替代的建筑理论学术价值。
卢沟桥事变发生后,抗战全面爆发。在颠沛流离的流亡岁月,那些珍贵的文献被他们及同仁们以常人难以想象的方式保存了下来…
直到1943年11月,11万字的《中国建筑史》手稿终于完成。林徽因和梁思成感慨万千,热泪盈眶。
这是中国人自己的第一部建筑史。这部开创性专著,破解了中国古代建筑结构的奥秘,为中国建筑学作出了历史性的独特贡献。
林徽因作为唯一的女性,在其中作出了巨大的贡献。
梁思成在书中写到:我要感谢我的妻子、同事和旧日的同窗林徽因。二十多年来,她在我们共同的事业中不懈地贡献着力量。
参与设计国徽、人民英雄纪念碑1949年7月,为了筹备新中国的成立,病弱的林徽因与梁思成组建了国徽设计组。甴林徽因与清华大学建筑系几位教师共同设计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徽图案”。
用稻穗做外廓,用齿轮来连接两侧的稻穗。用富丽的帷幔铺底,以加强国徽整体的稳重感。向上挺拔的稻穗,极具中国特色,且更具有新中国意志。
这一构思赢得周恩来大加赞赏,并在之后召开的全国政协一届二次会议上,全票通过。林徽因作为设计组的主要成员,激动万分。
此后,林徽因的身体每况愈下,已经到了不能提笔构图的地步了。但人生中,还有一项更重要的任务正等着她去完成。
1952年,女建筑家一如既往投入到了人民英雄纪念碑的设计工作中。纪念碑的碑座和浮雕的图案正等着她的巧思创意。
尽管那是她已经病得下不了床。她的办公桌就在病榻隔壁,创意也甴助手帮忙绘制。
无数个不眠之夜,她和助手绘制了数百张草图,最终选定了用圣洁的花环来祭奠英灵。
那是一个象征着和平的橄榄枝环抱着牡丹、荷花、菊花的巨大花环。这个花环,寓意着先烈们高贵、纯洁、坚韧的品质。
国徽、人民英雄纪念碑,作为建筑师,世人哪怕只参与其中一项工作,都足够引以为荣,在业界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林徽因两项工作都做了。
总结虽有人提出,在中国的建筑史上,林徽因充当的角色从来都是梁思成的助手,但在我看来,她与梁思成更像是天生的建筑搭档。
他们一个灵动一个严谨,用最默契的合作方式,互相成就,一起成为中国建筑历史和理论研究学科的奠基者和创立者。
没错,林徽因只是林徽因,她是独立的个体。作为中国第一位女性建筑师,她在中国建筑史上拥有不可替代的关键作用和地位。
唯一遗憾的是,作为建筑师的林徽因,因战乱,无法像其他建筑大师一样,给后代留下很多经典的、可供学习的建筑作品,让我觉得十分可惜。
此外,建筑师林徽因在文学界也有一席之地。林徽因是一位独树一帜的作家,也从不缺乏优秀诗人的才华。
她在这个领域的成就,有小伙伴知道的,可以留言继续作为补充。
什么样的人活得最幸福?
幸福,是我们此生最大的、最重要的、唯一值得终身追求的大事。什么样的人,怎么过才能幸福呢?
1.安抚好自己。不和别人比较,是很难做到的。甚至有心理学家指出人都是在和别人的比较中,获得自己的感受。
所以问题的关键就在于会比较,在和别人的比较中获得幸福感和满足感。
台湾大学哲学教授傅佩荣在一次公开视频里讲了自己朋友的事。这个朋友被一个骗子以参与出资将获得高回报的方式,骗走了100多万台币,情绪极度不佳,天天和傅教授来诉说自己的不幸和郁闷。
这种状态持续了一个多月后,突然有一天,这个朋友脸露喜悦,心情大好,原来是因为他得知那个骗子不只骗了他,还骗了别人,有的人被骗数额达200多万台币。这个朋友一下子就从郁闷中走出来,和别人比,他觉得自己还算好。
这就是我们常说的比上不足比下有余,既然人离不开比较,那就和不如自己、比自己还差的人比,比完以后获得满足,获得快乐和幸福。
这是一个好习惯。无论如何处境,你都能找到理由发现你不是最糟的。有句谚语说:在你懊恼自己没有好鞋子的时候,你可知道还有很多人是没有脚的。
往上比,总有更好的,人生成了永远也走不出去的疲惫和轮回;往下比,总有更差的,人生就能简单快乐,幸福安然。
2.应对好别人。不在乎别人的评价通常也不容易做到。活在人群中,很少有人能做到八风吹不动的淡定。
完全不在意做不到,但是在意的程度和角度是可以调整的。
电视剧《我的前半生》里,罗子君丈夫出轨被迫离婚后,多年的阔太太因生活所迫重返职场,被同事们指指点点深感压力时,贺涵教给她一个锦囊:目不斜视,心理默念“关你屁事”。果然罗子君很快重建强大内心,事业风生水起。
确实,我们如何对待别人的评价这件事,是需要学习的。别人说我们好时,乐而受之;别人看不见我们的好,或非盯着我们的短处时,你在心里对他说:关你屁事,我好着呢。
我们一定有别人没发现的好,比如我们很努力、很认真、很诚实、很热情、很淡定、很专注等等,甚至也许我们还年轻、还有闯劲儿就是让某一个上司焦灼不安的长处呢。
内心确信自己有所长,自我评价稳定不变,别人的负面评价就伤不到我们了,我们就容易坚定、自信地幸福着自己心中的幸福了。
3.与世事和解。世间事充满无常,充满无奈,我们要做的不是强烈对抗,而是顺势而为,随遇而安。
生活就是这样,走的越远,越会发现,其实人是渺小和无力的。在很多事情面前,我们用力过猛的挣扎也未必改变得了多少生活的既定轨迹和方向。
随着“双减”的落地,新东方股票缩水90,业务关停、亏损和裁员成了不可避免的事实。
一场疫情,一次失业,一回大病,一个变故,就可能让多少家庭一时之间陷入困境,多少人走向人生的至暗时刻。
裹挟于世事的莫测变换里,除了与世事和解,顺势而为,我们几乎也做不了什么。
俞敏洪以自己的大格局和责任感,将8万套桌椅捐赠给农村学校,宣布自己将和数百名老师通过直播带货,转战农产品销售。
镜头前的俞敏洪,双手环胸,神色略显黯然,隐隐让人感到心疼。但几乎是一瞬间,又切换成了过去常见的那种坚定与镇静。
今日头条里的俞敏洪,带着与生活和解后的温馨与从容,拥有233万多的粉丝,频繁更新,积极经营着好书推荐、文化之旅等个人小栏目。
告诉自己,比上不足比下有余,生活还不错;面对别人,你说我好我就好,你不说我好,我自己知道我还好;面对世事,任它如何颠簸沉浮,我已学会随顺浪花飘舞。
就这样,我们就幸福了。
人格是最高的学位用了什么修辞手法?
用的是比喻的修辞手法,把人格比喻成学位
有老百姓说他是祛瘟降魔的钟馗?
是啊!钟南山确实厉害!今年84岁的他,“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用曹孟德的诗句赞美钟南山再恰当不过了。
作为一名救死扶伤的白衣天使,钟南山不仅在2003年的“非典”时期身先士卒,冲在与病魔战斗的第一线,而且当这一次新型冠状病毒肆虐的时候,84岁高龄的钟南山又义无反顾的坐着火车奔赴武汉病毒重灾区。他不顾个人安危,为国为民,奉献一片爱心。他的言行感动并激励着全国人民。他是中国人民眼中的英雄,是时代楷模。
一、钟南山是什么人
钟南山,男,汉族,中共党员,1936年10月出生于南京,出生于医学世家。他父亲是中国著名的儿科专家,母亲是广东省肿瘤医院创始人之一。他1960年毕业于北京医学院(今北京大学医学部);2007年获英国爱丁堡大学荣誉博士;2007年10月任呼吸疾病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2014年获香港中文大学荣誉理学博士。
钟南山曾先后担任了广州医学院院长、党委书记,广州市呼吸疾病研究所所长、广州呼吸疾病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广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国家呼吸系统疾病临床医学研究中心主任、广东省老科学技术工作者协会会长。任职期间,钟南山长期从事呼吸内科的医疗、教学、科研工作。重点开展哮喘,慢阻肺疾病,呼吸衰竭和呼吸系统常见疾病的规范化诊疗、疑难病、少见病和呼吸危重症监护与救治等方面的研究。他领导的讲究所对慢性不明原因咳嗽诊断成功率达85%,重症监护室抢救成功率达91%。他是中国工程院院士,更是著名的呼吸病学专家。
二、抗非领军人物
2003年抗击非典的时候,钟南山亲临一线,指导疫区救治工作,冒死犯险,力挽狂澜。他倡导与国际医疗组织合作,主持制定我国“非典”等急性传染病诊治指南,为战胜“非典”疫情做出重大贡献,从而赢得了世人由衷的尊敬和礼赞。他的名字,他所代表的精神,成为了广东抗非斗争的一面高扬的旗帜。
三、再次挂帅出征武汉。
2020年春节,新型冠状病毒如当年的“非典”一样,又一次将人们带入了恐慌之中。84岁高龄的钟南山老人,不顾个人安危,毅然挂帅赶赴武汉病毒重灾区。当看到钟老连夜坐车赶往武汉的照片时,全国人民吃了定心丸,增强了战胜这次疫情的信心。
综上所述,作为著名的呼吸病学专家的钟南山,不仅有着对付“非典”的丰富经验,更有着战胜新型冠状病毒的百倍信心!
他很厉害!老百姓都把他当作是祛瘟降魔的钟馗!
(图片来自网络,如侵权,敬请联系删除。)
intj型人格适合什么职业?
INTJ天生具有批判性思维,这是Ni使用者的共同点(INFJ也喜欢批判,但没INTJ那么刚),评估性质的职业能让INTJ发挥“估价”的能力。
除了资产评估之外,还有一些其他行业的评估师,如政府评估、学历评估、项目评估,INTJ也可以根据自己的喜好进行选择。intj型人格适合的工作有:工程师、学者\教授、医生、律师、项目负责人、会计师、企业高管、编程员、图书管理员等等,他们适合那种对逻辑思维和分析要求较高的,研究型和筹划、管理型的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