列举我国历史上两个不辱使命的外交人才,历史上捍卫国家尊严不辱使命的事迹的人有哪些?
陈汤
在我国历史上的汉朝时期,有这么一位将军,名为陈汤,可能有对这个名字不熟悉的人,但是与他相关的一句话,我们应当是熟知的,那就是“明犯强汉者,虽远必诛”。
在陈汤那个时期,匈奴势力内部斗争激烈,分裂为好几个阵营,其中一方阵营是郅支单于,而郅支单于当时怀有异心,仗着天高皇帝远,对汉朝虚与委蛇,后来还出现了困住汉朝使者并百般羞辱的情况,最后还杀了汉朝使者。
一国使者被杀,这是严重的挑衅,对于当时的汉朝来说,如何能够容忍,而陈汤在当时针对此事做出了果断处理,用计胁迫西域都护甘延寿出兵,击溃了匈奴郅支单于,维护了国家尊严,做到了对待冒犯者,虽远必诛。
苏武苏武牧羊的故事也是流传比较广的,作为汉朝使臣,苏武奉命出使匈奴,结果到地儿就被扣留了,这一扣留就是十几年。
苏武在被扣留期间,多次被威逼利诱和刁难,但是苏武并不屈服,始终记得自己是汉朝大臣,不管匈奴用什么方法,苏武都是咬牙忍受,最终,在被关押十几年后,苏武方回到自己的国家,如此有气节的大臣,最后被列为汉朝麒麟阁十一功臣之一。
蔺相如忍让廉颇真正的目的是什么?
将相和的典故,至今依然在广为流传。大多数人都认为,面对廉颇的多次挑衅,蔺相如之所以会处处忍让,是因为他在为赵国的大局着想。其实不然,这个典故背后隐藏的内涵,不仅关系到蔺相如和廉颇的个人仕途,还关系到赵国的外交方针。
战国时期,内有文臣蔺相如,武有名将廉颇的赵国确实是当时的一大强国。但二人却都不是赵国的重臣。因为七国争雄时,文臣武将的最高成就标志,并不是封侯拜将,担任何种重要职位,而是封君封侯,拥有贵族爵位。
廉颇虽然屡立战功,但面对赵国边将难封的大环境,他依然苦熬了三十年才被赵王封君。相比之下,战功比廉颇多有不如的乐毅、赵奢、赵括却都很早被赵王封君,可想而知,当时廉颇不得志的心情。
相比廉颇,蔺相如的心情无疑是更为心酸的。因为他曾是赵国宦官缪贤府中的舍人。正是缪贤的举荐,才让蔺相如走入赵国官场。因此即使赵王再如何宠信蔺相如,蔺相如也会因为曾经的主人而被赵国贵族歧视。所以蔺相如想要封君、封侯,要比廉颇更加艰难。
不敢得罪赵国贵族的廉颇,一开始确实挺瞧不起蔺相如的,所以他才会处处挑衅蔺相如。但另一边的蔺相如却发现,廉颇的境遇与自己是何等相似,想要出人头地的自己,廉颇就是天然盟友。
出于彼此共同的利益与政治需要,二人很快成为了盟友。他们只有成为盟友,才能互相帮扶,才能与赵国贵族竞争。此外蔺相如之所以会忍让廉颇,还与赵王选择的外交路线有关:对待秦国既要联合又要抗衡。
廉颇曾主持过攻打魏国、燕国、齐国的战争。但是攻打秦国的战争,廉颇却只主持过一次:长平之战,且这次对秦作战廉颇还采取了消极应对的策略。不想与秦国结怨的他,其实是赵国群臣中的联秦派。
从蔺相如的作为以及出身来看,就能知道他对秦国的态度。在完璧归赵的典故中,蔺相如曾戏耍秦国君主,由此可知至少蔺相如是对秦国君主十分轻视的。此外,蔺相如曾经的主人缪贤,还与燕国的君主、太子是至交好友。
燕国一贯主张合力抗秦,由此可知蔺相如是赵国群臣中的抗秦派。廉颇瞧不起蔺相如,与蔺相如爆发矛盾,很可能也与二人对秦国不同的态度有关。面对廉颇的挑衅,蔺相如是怎么做的呢?蔺相如告诉廉颇:虽然你我对待秦国的态度不同,但我们都想让赵国强大,只有你我携手让赵国变得强大,咱们才能封侯封君,这也是赵王的想法。于是随后便发生了另一个著名的典故:负荆请罪。
赵王最高明的地方,便是他清楚,如果想让赵国群臣既形成合力,又相互制约,自己就需要不断平衡联秦派和抗秦派的关系。赵国和秦国关系太近,会让其他各国反感赵国。竭力抗秦,也会让秦国仇恨打击赵国。只有融合抗秦、联秦的外交策略,才不会让群臣有一方势力独自做大,也才能让赵国两边都不得罪。赵王真的如此心机深沉吗?
赵孝成王继位后,秦国起兵攻打赵国,当时赵王决定向齐国求援,以解赵国之危。派谁去向齐国求援呢?这个人便是主张抗秦的蔺相如。五年前蔺相如曾率兵攻打齐国,如今赵王让他去向齐国求援,即表示主动言和的赵国如今是在向齐国低头,也表示赵王希望齐国君主能以抗秦大局为重。
长平之战,秦军挥师攻打赵国,当时的实力对比是,赵国的实力要远远弱于秦国。实力相差悬殊,赵王要如何应对来犯的秦军呢?不能硬攻,只能消极应战,以此来表明赵国不愿与秦国为敌的态度。因此赵王便让主张联秦的廉颇,率军迎战秦军。果然廉颇没有让赵王失望,他开始消极防守。
随后秦国竟然动真格的,想要灭亡赵国。这时再让主张联秦的廉颇担任赵军主帅就很不合适了,于是赵王便选择了临阵换将。廉颇最终的结局又是如何呢?先是投奔魏国、随后又投奔楚国。这都说明蔺相如死后,失去了政治盟友的廉颇,在赵国是郁郁不得志的。
参考资料《历史不忍细看》
将相和负荆请罪150字概括?
公元前279年(赵惠文王二十年),这一年蔺相如在渑池之会上立了大功,被封为上卿,廉颇不满,引起了负荆请罪的故事。
廉颇负荆请罪
秦昭襄王一心要使赵国屈服,接连侵入赵国边境,占了一些地方。公元前279年,他又耍了个花招,请赵惠文王到秦地渑池(今河南渑池县西,渑音miǎn)去会见。赵惠文王开始怕被秦国扣留,不敢去。大将廉颇和蔺相如都认为如果不去,反倒向秦国示弱。
赵惠文王决定硬着头皮去冒一趟险。他叫蔺相如随同他一块儿去,让廉颇留在本国辅助太子留守。
为了防备意外。赵惠文王又派大将李牧带兵五千人护送,相国平原君带兵几万人,在边境接应。
到了预定会见的日期,秦王和赵王在渑池相会,并且举行了宴会,高兴地喝酒谈天。
秦昭襄王喝了几盅酒,带着醉意对赵惠文王说:“听说赵王弹得一手好瑟。请赵王弹个曲儿,给大伙儿凑个热闹。”说罢,真的吩咐左右把瑟拿上来。
赵惠文王不好推辞,只好勉强弹一个曲儿。
秦国的史官当场就把这事记了下来,并且念着说:“某年某月某日,秦王和赵王在渑池相会,秦王令赵王弹瑟。”
赵惠文王气得脸都发紫了。正在这时候,蔺相如拿了一个缶(音fǒu,一种瓦器,可以打击配乐),突然跪到秦昭襄王跟前,说:“赵王听说秦王挺会秦国的乐器。我这里有个瓦盆,也请大王赏脸敲几下助兴吧。”
秦昭襄王勃然变色,不去理他。
蔺相如的眼睛射出愤怒的光,说:“大王未免太欺负人了。秦国的兵力虽然强大,可是在这五步之内,我可以把我的血溅到大王身上去!”
秦昭襄王见蔺相如这股势头,十分吃惊,只好拿起击棒在缶上胡乱敲了几下。
蔺相如回过头来叫赵国的史官也把这件事记下来,说:“某年某月某日,赵王和秦王在渑池相会。秦王给赵王击缶。”
秦国的大臣见蔺相如竟敢这样伤秦王的体面,很不服气。
有人站起来说:“请赵王割让十五座城给秦王上寿。”
蔺相如也站起来说:“请秦王把咸阳城割让给赵国,为赵王上寿。”
秦昭襄王眼看这个局面十分紧张。他事先已探知赵国派大军驻扎在临近地方,真的动起武来,恐怕也得不到便宜,就喝住秦国大臣,说:“今天是两国君王欢会的日子,诸位不必多说。”
这样,两国渑池之会总算圆满而散。
蔺相如两次出使,保全赵国不受屈辱,立了大功。赵惠文王十分信任蔺相如,拜他为上聊,地位在大将廉颇之上。
廉颇很不服气,私下对自己的门客说:“我是赵国大将,立了多少汗马功劳。蔺相如有什么了不起?倒爬到我头上来了。哼!我见到蔺相如,总要给他个颜色看看。”
这句话传到蔺相如耳朵里,蔺相如就装病不去上朝。
有一天,蔺相如带着门客坐车出门,正是冤家路窄,老远就瞧见廉颇的车马迎面而来。他叫赶车的退到小巷里去躲一躲。让廉颇的车马先过去。
这件事可把蔺相如手下的门客气坏了,他们责怪蔺相如不该这样胆小怕事。
蔺相如对他们说:“你们看廉将军跟秦王比,哪一个势力大?”
他们说:“当然是秦王势力大。”
蔺相如说:“对呀!天下的诸侯都怕秦王。为了保卫赵国,我就敢当面责备他。怎么我见了廉将军倒反怕了呢。因为我想过,强大的秦国不敢来侵犯赵国,就因为有我和廉将军两人在。要是我们两人不和,秦国知道了,就会趁机来侵犯赵国。就为了这个,我宁愿容让点儿。”
有人把这件事传给廉颇听,廉颇感到十分惭愧。他就裸着上身,背着荆条,跑到蔺相如的家里去请罪。他见了蔺相如说:“我是个粗鲁人,见识少,气量窄。哪儿知道您竟这么容让我,我实在没脸来见您。请您责打我吧。”
蔺相如连忙扶起廉颇,说:“咱们两个人都是赵国的大臣。将军能体谅我,我已经万分感激了,怎么还来给我赔礼呢。”
两个人都激动得流了眼泪。打这以后,两人就做了知心朋友
概括唐雎不辱使命的故事情节?
这篇文章所记叙的是强国和弱国之间一场外交斗争的情况。战国时期的最后十年,秦以秋风扫落叶之势相继翦灭各诸侯国,前230年灭韩,前225年灭魏。
安陵是魏的附庸小国,秦企图用“易地”的政治骗局不战而屈人之兵(秦人往往借迁移之名行灭国之实),由此引起安陵君派唐雎出使秦国一事。文章用人物对话生动地塑造了唐雎的形象,表现了唐雎维护国土的严正立场和不畏强暴、敢于斗争的布衣精神,从而揭示了弱国安陵能够在外交上战胜强秦的原因。
战国四公子是谁?
战国四公子,因其封号中皆有“君”字,又称“战国四君子”,是战国时期齐国孟尝君田文、楚国春申君黄歇、魏国信陵君魏无忌、赵国平原君赵胜。
孟尝君田文的父亲是靖郭君田婴,母亲是田婴的一名妾,地位卑微。田婴是贵公子出身,他是齐威王少子,齐宣王庶弟。田婴相齐十一年。田婴有子四十馀人。田文以五月五日生。婴告其母曰:“不要抚养他。”其母不忍,偷偷地生下并养大了田文。田婴知道此事后,大发雷霆。田文不急不躁地问父亲:为何五月五日出生的孩子不能养育?田婴回答说:“五月子者,长与户齐,将不利父母。”田文反问曰:“人生受命於天乎?将受命於户邪?”田婴无言以对。田文又说:“必受命於天,君何忧焉。必受命於户,则可高其户耳,谁能至者!”后田文劝谏田婴,要注意招纳贤者,不要只顾私利,忘记公家的职责。田婴感到奇异,使田文主家待宾客。宾客日进,名声闻于诸侯。诸侯皆使人请求田婴立田文为太子,婴许之。孟尝君在薛,招致诸侯宾客及亡人有罪者,舍业厚遇之,食客数千人,无贵贱一与文等。士以此多归孟尝君。孟尝君客无所择,皆善遇之。后孟尝君应秦昭王邀请,到秦国为相。但秦昭王又听信谗言,准备杀害孟尝君,孟尝君依靠门下素不为众人重视的两名门客,一擅长偷盗,一擅长鸡鸣,得以逃脱。成语“鸡鸣狗盗”源出此处。
後齐湣王灭宋,益骄,欲去孟尝君。孟尝君恐,至魏。魏昭王以为相,西合秦、赵,与燕共伐破齐。齐襄王新立,畏孟尝君,与连和。孟尝君为后人所熟知的故事,除前述“鸡鸣狗盗”外,还有冯驩为孟尝君收债,却尽焚券书,为孟尝君营造安全游刃有余的生存环境,成语“狡兔三窟”即源出此处。
孟尝君喜招揽士人,时门下食客三千余人。司马迁曰:孟尝君招致天下任侠,奸人入薛中盖六万馀家。后人往往将喜欢结交朋友豪杰者,冠以“孟尝”之号。如演义中隋唐之际的秦琼就被称为“赛孟尝”。
平原君赵胜,喜宾客,宾客盖至者数千人。相赵惠文王及孝成王,三去相,三复位。平原君家楼临民家。民家有跛者,走路不便。平原君美人居楼上,临见,大笑。明日,跛者至平原君门,对他说:“臣闻君喜士,士不远千里而至,以君能贵士而贱妾。臣不幸有跛病,却遭到你宠爱的女子的嘲笑,我希望你杀了她。”平原君笑应曰:“诺。”跛者去,平原君笑曰:“这家伙,欲以一笑之故杀吾美人,太过分了!”终不杀。过了一年多馀,平原君发现宾客门下舍人告辞离开者将近一半了。平原君很纳闷,对门客们说:“我平常待你们很好,未尝敢失礼,离开的人为什么这么多呢?”一名门客回答曰:“以君之不杀笑跛者,大家都以为你爱色而贱士,所以很多人不屑在你手下,就离开了。”於是平原君斩笑跛者美人头,自造门进跛者,向他道歉。其後离开的门下又逐渐回来了。
平原君执政时,最大的失误,就是仅着眼于领土的扩张,而不顾大多数陈臣僚的反对,劝说赵王接受了韩国上党太守的归顺,从而使攻击上党即将得手的秦人非常愤怒,兵峰转向赵国。在长平之战中,平原君作为执政,没有妥善处理好前线将帅有关事宜,尤其重用只会纸上谈兵的赵括为统帅,轻率地放弃廉颇持久作战消耗秦军的正确战略指导思想,听从赵括盲目出击的主张。虽然最终的决策是赵王作出的,然作为执政的平原君,也难辞其咎。长平之战,赵国损失惨重,几乎亡国。
长平之战后,秦围攻赵国都城邯郸,遂有平原君率诸门客至楚国求援之事。“毛遂自荐”的故事即发生在此时。事成回国后,平原君感慨的说:“胜不敢复相士。胜相士多者千人,寡者百数,自以为不失天下之士,今乃於毛先生而失之也。毛先生一至楚,而使赵重於九鼎大吕。毛先生以三寸之舌,彊於百万之师。胜不敢复相士。”这说明平原君在对人才的评判方面,也存在一定的阙失。
魏公子无忌,魏昭王子少子,魏安釐王异母弟。昭王薨,安釐王即位,封公子为信陵君。公子为人仁而下士,士无贤不肖,皆谦而礼交之,不敢以其富贵骄士。士以此方数千里争往归之,门下食客三千人。当时,诸侯以公子贤,多客,不敢加兵谋魏十馀年。其为后人熟知的事迹,就是“窃符救赵”了。
魏王怒公子盗其兵符,矫杀魏国大将晋鄙,欲待信陵君返国后,重重治罪。信陵君也知道返国后必受严厉惩处,故使将领率魏军归国,公子独与客留在赵国,十年不归。秦闻公子在赵,出兵东伐魏。魏王患之,使使往请公子。公子趣驾归救魏。魏王以上将军印授公子,公子使使遍告诸侯。诸侯闻公子为统帅,各遣兵救魏。公子率五国兵击败秦军,乘胜追击至函谷关,秦兵不敢出战。当时,公子威振天下,诸侯之客进兵法,公子皆名之,故世俗称魏公子兵法。秦王患之,行金万斤於魏,诋毁公子有异心,欲自立为王。魏王整天听到的都是这些谗言,却不能不信,使人代公子为统帅。公子自知为魏王猜忌,于是谢病不朝,与宾客为长夜饮,饮醇酒,喜好女色。日夜为乐饮者四岁,病酒而卒。其岁,魏安釐王亦薨。秦国闻公子死,攻魏,十八年后灭亡魏国。
春申君黄歇,楚人,游学博闻,事楚顷襄王。当时秦使白起攻楚,取巫、黔中郡,攻陷鄢郢,黄歇于是游说秦昭王,停止攻击楚国。由于黄歇善辩,使得秦昭王打消了攻击楚国的念头。黄歇受约归楚,楚使歇与太子完入质於秦。留之数年。楚顷襄王病,太子不得归。於是黄歇劝秦相应侯,释放楚太子归国,可以最大限度的保护秦国的利益。太子完回国后即位,为考烈王。以黄歇为相,封春申君。春申君后被李园利用,将怀有自己孩子的李园的妹妹贡献给楚考烈王为妃,后春申君被李园杀害灭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