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的概念,历史学家对文化概念的理解

天美资源网

文化的概念,历史学家对文化概念的理解?

(1)概念:广义的文化,包括物质文化、制度文化和思想文化三个层次的内容,是涵盖所有人类文化成果的大文化观,狭义的文化,专指思想文化.。

(2)理解:物质文化是表层结构,制度文化是中层结构,思想文化是整个文化系统中的最深层结构,这三者既是相互联系的整体,又具有相对的独立性。思想文化,是指人类的精神形态、观 念形态方面的内涵。文化就是自然的人化,是自然的文明化,是自然向着属于人的理想境界的转化。文化既是对外界自然的人化,又是对人类自身的文明化。文化包含着最基本的人文教化之义,文化的精髓就是道德化。

文化的概念,历史学家对文化概念的理解

文化的特点有民族群体性,地域限定性,历史传承性,现实变异性,

文化的基本结构包括物质生产文化、制度行为文化和精神心理文化。

丈化的功能有传承功能,教化功能,凝聚功能,调控功能

中国现阶段丈化有主流意识形态文化,精英文化,大众文化

知识和文化的区别?

区别:

知识是经验。文化是现象。文化包含知识。知识组成文化。知识与文化有很深的渊源、交叉、包容。

1、文化是对知识的一种提升,升华。知识是对文化的一种支撑。知识重在知识本身。文化包含知识还包含历史,由来,发展,关联。文化是一种更为广阔的知识。一种社会现象,有起源,有历史、有传承,有借鉴、有发展,不局限于知识,人们也把它叫做文化。比如食文化。

2、知识就像词典定义的那样,就是人们在改造世界的实践中所获得的认识和经验的总和。从时间的先后上讲简单的说,就是一种前人给后是留下的对事物的常识和经验。从个人角度,知识是经过人脑加工并可通过主观意识指导行为的信息;从社会角度,知识是人类经验的概括和总结,具备可供个人学习的信息载体形式。

留学拿到博士就有文化么?

我们先了解文化和知识的定义。

文化是什么?文化是一个十分广博的概念,给它下一个精确和全面的说法是一件挺困难的事,不同的人试图从各自出发点来界定义文化的概念,然而,迄今为止仍不能赢得一个公认的、令人满意的解释,但东西方的辞书或百科中却有一个较为共同的解释和理解:文化是相对于政治、经济而言的人类全部精神活动及其活动产品。

知识,至今也没有一个统一而明确的界定。但知识的价值判断标准在于实用性,以能否让人类创造新物质,得到力量和权力等等为考量。有关于知识的悖论:知识如果不能改变行为,就没有用处;但是知识一旦改变了行为,知识本身就立刻失去意义。——《未来简史》

对于个体来说文化是一种素养,是一种养成习惯,体现在一个人如何对待自己,如何对待他人,如何对待自己所处的自然环境。有人这样描述文化“随便一个人迎面走来,他的举手投足,他的一颦一笑,他的整体气质。他走过一棵树,树枝低垂,他是随手把枝折断丢弃,还是弯身而过?一只长了癣的流浪狗走近他,他是怜悯地避开,还是一脚踢过去?电梯门打开,他是谦抑地让人,还是霸道地推人?一个盲人和他并肩路口,绿灯亮了,他会搀那盲者一把吗?他与别人如何擦身而过?他如何低头系上自己松了的鞋带?他怎么自卖菜小贩接过找来的零钱?他,独处时如何与自己相处?”

文化是价值观念、审美情趣、生活方式、思维方式、道德取向的总和。知识只是一种技能,通俗的讲就是我们从小学到大学里所学和实际生活中获得的自然、科技、人文的认识。对于我们来说知识是一种谋生手段,但是文化是一个人的综合内涵,有文化并不一定需要很高的学问知识,更不用说学历了。

央视著名主持人白岩松说过:“一个人有没有文化,并非看他的学历有多高。有学历的人,不一定有文化;没学历的人,不一定没文化。读很多书,拥有很高的文凭,和有没有文化,有时完全是两码事。”曾经发生的“高铁霸座男”是名校博士,学历不可谓不高,但是有文化吗?显然没有,因为他没有修养,也没有为别人着想的善良,他所学的“文化”只是一种知识,一种谋生的技能。

到此,想必你已经对问题有了答案。

古人云“吾日三省吾身”,我们都是走在通向“文化”的路上,也许我们的学历不高,经历不够丰富,阅历不够丰富,但可以秉承善念,提高自身的修p养,提升整个国民的素质,真正的文化是全民的文化。当你有根植于内心的修养,无需提醒的自觉,以约束为前提的自由和为他人着想的善良的时候,你就可以自信骄自信的说“我是文化人!”

传统的就一定是文化吗?

先来看看眼花缭乱的“文化”定义吧。

凡是一个大概念,都有非常丰富的含义。在20纪80年代“文化热”的时候,有一个学者统计了“文化”在不同学科、各种著作的定义,竟然有67种!在不同的情景中,“文化”的内涵是有微妙区别的。这个区别,就看它对应的是什么词。在此举三个例子。

第一个,与“自然”相对的“文化”。在这个时候,文化是一个无所不包的大概念,凡是人类加工过的自然,都属于文化,你想一想,现在你所处的空间,有什么不属于文化?空气?对了,假如此刻你开着空调,那么这空气也是加工过的,也很“文化”啊。这个文化的概念太广了,不常用。

第二个,与“愚昧”相对的“文化”。这个意义上的文化概念,在日常生活中运用最多,“文化”意味着有知识和教养,大家都懂,不多解释了。

第三个,与“文明”相对的“文化”。这个时候有两个不同情境的理解。首先,应用在群体的时候,“文化”指的是一个民族或群体的特殊的语言、宗教、历史和风俗,而“文明”指的是对全人类都有价值和影响的高级宗教和哲学。

不是所有国家的文化都可以叫文明,但中国文化就是一种普世的轴心文明。

但是,当“文化”与“文明”应用到个体的时候,又有另一种含义。在日常用语当中,“这个人好文明”与“这个人好有文化”,意思是有微妙区别的。“好文明”是指他有教养,有礼貌;“有文化”呢,说的是他受过良好的教育,知识丰富。

凡属大概念,内涵都很复杂丰富,《剑桥百科全书》对文化的定义是:“文化指的是一个群体的生活方式,其内容包括世代相传的思想和行为模式:信仰、价值观、语言、政治制度、经济活动、器具、技术和艺术形式。”这个定义中的“文化”,指的是世代相传的两个东西:一是思想,其中包括信仰、价值观和语言;二是行为模式,指的是政治制度、经济活动、物质、技术和艺术的各种形式。

那么,是文化就是传统的么?不是所有的文化都叫“传统”。

中国文化上下五千年,是如此丰富,传统与文化又区别在哪儿呢?

美国芝加哥大学著名的社会学家爱德华·希尔斯写过一本书,叫《论传统》,他有一个经典的定义:“传统是一个社会的文化遗产,是延续三代以上、继续影响当代人生活的、并被赋予当代价值和意义的文化。”

文化是不是都是传统的,看是不是具有“延续性”、“当下性”和“现实性”。

延续性。只有延续三代以上的文化,才有资格叫“传统”。历史上有许多文化,时过境迁,早被人忘记了,这不能算传统。如今的网络热词,各领风骚三五月,比如前几年非常流行的网络词“out”,今天也被“out”了,也入不了传统。只有延续三代以上的,差不多60年一个甲子,甚至百年以上的,那才叫经典,叫传统。

当下性。传统不仅活在过去,而且活在当下,像幽灵一样继续存在于当代人的思维、心灵和日常生活、政治生活当中。在当下的社会实践中重新获得价值和意义的那些文化,不管是正能量,还是负能量,这些文化才能算“传统”。

传统一定不是死了的文化,那些已经死了的文化只能放到博物馆里,让人欣赏把玩,发思古之幽情。传统一定是活的,活在我们的生命与灵魂之中。鲁迅先生在“五四”的时候激烈地反传统,他感到自己古书读得太多,传统中的那些毒素就在自己的灵魂当中,反传统就是一场内心的“圣战”,新的自我反对旧的自我的战争。

现实性。传统跟现实紧密相关。如何理解传统,取决于我们如何定义自己所处的环境,中国所处的环境也决定了我们会成为什么样的人。传统已经浸润到民族的生命、我们每个人的生命当中,不管是精华还是糟粕。只有自觉地意识到生命和灵魂中的传统究竟是什么,来一个彻底的大盘点,你才能掌控传统这一内心之魔,而不是被它摆布。

所以,说起文化的历史,可以像外科医生那样,冷静地、客观地分析解剖。但是讨论中国文化的传统,没法不与当下中国的现实联系起来,只有在当下的参照之下,才能真正明白,某一个中国传统,比如儒家的三纲思想,究竟是好是坏,有没有可能化腐朽为神奇,变糟粕为精华。

人类学家将文化传统分为两种,一种是大传统,另一种是小传统。大传统有经典的文本、有正式的规范和制度,文化现象中自觉的思想观念和社会制度,都属于大传统;而小传统呢,就是文化现象中那些不自觉的生活态度和风俗习惯,日用而不知,是多少年来沉淀下来的东西。大传统属于精英的专利,经典也好,制度也好,都是精英创造的,但小传统属于大众,是老百姓世世代代的日常生活自然演化过来的。

文化实际上是一种社会什么?

文化,天地万物(包括人)的信息的产生融汇渗透的过程。文化是一个非常广泛的概念,给它下一个严格和精确的定义是一件非常困难的事。有不少哲学家、社会学家、人类学家、历史学家和语言学家一直努力,试图从各自学科的角度来界定文化的概念。然而,迄今为止,仍没有获得一个公认的,令人满意的定义。

笼统地说,文化是一种社会现象,是人们长期创造形成的产物,同时又是一种历史现象,是社会历史的积淀物。确切地说,文化是凝结在物质之中又游离于物质之外的,是传统的国家或民族的历史、地理、风土人情、传统习俗、生活方式、文学艺术、行为规范、思维方式价值观念等,是人类之间进行交流的普遍认可的一种能够传承的意识形态。

免责声明:由于无法甄别是否为投稿用户创作以及文章的准确性,本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您通知我们,请将本侵权页面网址发送邮件到qingge@88.com,深感抱歉,我们会做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