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修之死,大司马杨修多少集死的?
答:是第57集,巧取汉中。
最主要的原因,还是因为政治上的两大因素。
一、杨修犯了古代皇室权利之争中的大忌,参与了夺嫡之争。 而且还站错了队,杨修是曹值一派的。
二、杨修本人的身份及政治观念与曹魏政权的利益有冲突,杨彪夫人是袁术的女儿,杨修是袁术的外甥,而政治观念杨彪和杨修又都与孔融及弥衡等清议复古派是一路,所以又因此见忌。
新三国演义杨修什么原因死的?
杨修死的原因是因为太聪明了
三国演义第几集演杨修之死?
旧 第57集,《巧夺汉中》被曹操所杀!新三国69、70:谋士一哥荀彧自尽 聪明杨修命丧鸡肋.死在70集。
为什么懂曹操的杨修死了?
聪明人分两种,一种是智慧型的聪明,这种人大智若愚,小事小非不轻易言谈,在他心里这是极为简单的事情,傻子也会其意,因此没必要言语表达,在别人看来此人很木讷,不善言辞且反应迟钝,还有点瞧不起的样子,但这种人一旦在别人迷惑或感觉难题的方面,有自己独到的见解,很快会切入主题,解决难题,在关键时刻,力驳众异,言语健谈,反驳有力,义正严词,办事效果也是功半事倍,让人刮目相看,这才是满腹经纶的人才。
而另一种聪明就小聪明,其特点就是脑筋反应快,在别人还在犹豫测猜问题时,他己快速反应了个大概,并且极速地用语言表达出来,为了表示他的聪明和才华,他会当即极力表现自己,显得别人比他愚笨,而他则洋洋得意,小聪明为了表现自己,是不计后果的,他的理解是越是表现自己,别人会高看他三分,让人敬佩后才能服众。实则大错特错,有时会弄巧成拙。
显然郭嘉属于前者,是智慧型人才,他最大的特点就是能慧眼量人,岀奇异略,每当曹操有疑惑犹豫不定时,郭嘉都会分析前因后果,决定导向,结果奇准,甚至曹操相信他到要托付后事,发岀赤壁惨败后的感叹:"奉孝若在安能如此惨败",可见郭嘉在曹操心目中的地位,甚至惜才到了食同桌,车同行也不反感郭嘉,可见郭嘉曹操多喜欢,但郭嘉功劳那么重,给人印象中好象没什么场合给曹操陈述过,这说明,郭嘉是在背后指点曹操的,事成后曹操才推祟爱护他的,这就相互都给足了面子。
而杨修则不同了,身为主薄,政绩一般,自负屈才。常显小聪明,在曹操眼里,功劳全无,大事无略小事呱呱,揣测人意,无非小明事理,胸无城俯,炒作事态,领导办事,贵在高深神秘,以示异于常人,即使知其意,要作聋,要做傻,就是憋不住想说明领导心意,也得背地说明,当众揭穿,亲自做主吃酥、改门、收拾行装准备撤退,不但破坏了曹操心情,甚至起了厌烦情绪,对这种大事无功,小事败露的人留他何用,因此,杨修的小聪明害了自已。
这说明,懂别人不如懂自己,自己半斤八俩要用到地方上,用错了地方,弄不明白人事,屎壳郎上竹杆显黑腿,终将摔地很惨,不管在何位,要摆正自己位置,该说的就说,不该说的应当闭嘴,有才必竞要用到地方,才会被人发现,小题大做,大事做不来,小事常大做,是无才的表现,做人适时尽其才,才不致大错,否则,把掘无度,进退维谷,一事无成。
有人说杨修死得冤?
杨修死得冤吗?个人认为:不冤。所谓的no作no带,放在他的身上正合适。
为什么这么说呢?我们先来看看关于杨修之死的历史记载:
《后汉书·杨震列传》中记有三条:一是曹操将由汉中撤军,但犹豫不决,而杨修由曹操的教令“鸡肋”一词,便猜知曹操心事,使曹操大为恼恨。二是杨修数次为曹植预作答记,皆中曹操之意,后曹操得知真相,甚为嫉恨。三是由于杨修是袁术的外甥,曹操“虑为后患”,于是借故把他杀了。
《三国志》则言:"太祖既虑终始之变,以杨修颇有才策,而又袁氏之甥也,于是以罪诛修"。罪名是:"前后漏泄言教,交关诸侯"。
可见,杨修之死根本不是单纯的某一个原因,而是多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在这个过程中,如果他能够谨言慎行,其实不是没有活命的机会,然而他却恃才放旷,甚至把大boss曹操当猴耍,这岂是曹操能够容忍的?
家世显赫杨修的出身是名门中的名门,上面说到的杨震就是他的先祖,官至太尉,他的儿子杨秉、孙子杨赐、重孙杨彪也都是官至太尉。杨修就出身于这样的“四世太尉”之家,名副其实的世代簪缨之家。杨修的父亲就是杨彪,母亲则是出身于同为名门望族的汝南袁氏,杨修和袁绍是表兄弟,含着金汤匙出生的他要多荣耀有多荣耀。
然而这份荣耀也成为了他日后招致杀身之祸的一大隐患。
少年得志和很多不学无术的富贵公子哥不同,官二代杨修从小就聪慧好学,过目不忘,才华满腹,加上显赫的家世背景,正是出入朝堂的不二人选。很快,他就被曹操相中,成为了他的秘书。
才华横溢的杨秘书做好本职工作显然so easy,没过多久,机敏过人的他就将老板曹操的脾性习惯摸了个通透,所提所建经常都能够切中老板心意,妥妥跟上老板的节奏。这样精明能干的小秘书谁不喜欢?
不过,小秘书还是太年轻,不懂得官场哲学,更忘记了身为老板的秘书最忌讳的就是拉帮结派。而让他失去理智的,就是他的偶像曹植。
杨修能看得上的大抵没有几人,但对曹植这个小他十几岁的少年却是发自内心的佩服,曹植的文采也足以让杨修惺惺相惜,引为知己。到后来曹丕、曹植争夺储位的时候,他坚定的站到了曹植一边。
立储纷争曹植虽然文采斐然,但在政治谋算上他是远不及哥哥曹丕的,而这时,杨修就充当了曹植的左膀右臂。他利用自己强大的读心术,准确捕捉曹操的心意,并将曹操的很多军政主张总结下来让曹植熟记,以便曹操问的时候可以对答如流。
还有一次,曹操为了测试两个儿子的才干,便叫他们出城门,但又叫门吏不要放人出外。而杨修却教曹植,如有人敢阻挡,便杀人夺门。这就是邺门事件。
几次下来,曹操对曹植的好感度飙升,甚至动了立曹植为世子的念头。然而,还没来得及高兴一切就都不一样了。
杨修暗中辅助曹植的事被曹操知道了,发现自己被愚弄了的曹操怒气可想而知,而且涉及立储大事,曹操本来是想暗自考验两个儿子,结果明晃晃的被杨修插了一脚,啪啪打脸,这让一向自负的曹阿瞒怎能容忍?这一下杨修被曹操彻底嫉恨上了。
祸从口出管不住嘴的杨修终于还是死在了口不择言上,在《三国演义》中,杨修的直接死因是"鸡肋"事件,而杀他的理由是"乱吾军心"。但其实,这无非是压死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罢了。
曹操虽然爱才,但更不能容忍拂逆自己的人,孔融也好荀彧也罢,因为唱反调死掉的名士能臣也不在少数,而杨修不但没有吸取教训反而变本加厉,甚至参与夺嫡,这是犯了帝王大忌。再加上对杨修身世的忌惮,杨修之死可以说是早晚的事情。
反观之,如果他能谨言慎行,始终明白自己真正忠心服从的人是谁,那么他的才智必然就是扶摇直上的青云梯,但可惜杨修终其一生都没有领悟到这一点,直到死前才叹息到:“我固自以死之晚也。”
是的,太晚了。一代谋士就此身死,绝对是个遗憾,然而却实不算冤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