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莲教起义,平定三藩之乱是怎么回事?
平定三藩后天下大体统一,传统的农耕地域居于稳定,农耕为主的自然社会向稳定方向恢复发展,以至有滋生人丁永不加赋,而川楚白莲教起义则是乾隆后期吏治腐败,各地民众尤其是汉族对其天下共主,产生抵触情绪,反清复明在底层民间社会一直有强大的滋生土壤,一旦统治阶层腐化,殃及百姓正常生活,则社会就从其表面的盛世繁华急剧转型,乃至动荡不安,民心不稳
为什么已经发生白莲教跳大神起义?
说起清朝时期的太平天国运动来,可能很多人都知道这场农民起义,不过这场农民起义又是在什么样的背景下爆发呢?关于这个问题可能就没有太多人会知道了,因为相对于满清政府的统治来说,太平天国起义最终还是以失败而告终的,所以从为什么爆发的层面上来看,很显然历史不会把它记载的太明确。毕竟太平天国是属于造反性质的农民起义,那么小编下面就来给大家揭秘一下,让我们一起来看看,清朝时期的太平天国运动,到底是在什么样的背景下爆发的,这场浩浩荡荡的农民起义又是否具有必然性。
其实,在太平天国运动爆发之前,咱们中国刚刚经历了第一次鸦片战争,也就是因为第一次鸦片战争的原因,所以才导致当时的清朝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可能对于咱们现代的人来说这只是一段历史,但是对于当时生活在清朝的老百姓们来说,那可就完全不一样了,因为第一鸦片战争满清政府和西方列强签订了很多不平等条约。可能,大家都知道这些不平等条约让当时的清朝赔了很多钱给西方列强,然而这些钱又基本上全是从老百姓身上来的,所以当时的满清政府让生活在清朝的百姓们非常不满意。
很显然,既然百姓们不满意就势必会做出一些举动来反抗,结果也就爆发了中国历史上著名的太平天国起义,不过大家可不要单纯的认为,满清时期就爆发了这一场农民起义。根据历史记载,其实在清朝经历第一次鸦片战争之后,短短的十年时间里全国各地就爆发了多达100多次的农民起义,可见第一次鸦片战争之后,生活在满清政府统治下的老百姓们到底是多么不满意的一种存在。不过,话又说回来,太平天国起义之所以会闹这么大,其实就是因为当时的广西地区属于多民族聚居地,相对来说要比其他地方的百姓更加难管理一些,所以生活在广西地区的百姓也就更加苦不堪言一些。当然,咱们说到这里的话,那么关于太平天国这场农民起义是否具有必然性呢?其实答案就已经很明显了,那就是肯定是具有必然性的,简单直白的说这种必然性也就是百姓们对满清统治的不满意,如果说只是一个地方的老百姓对满清统治不满意的话,或许太平天国不会闹这么大,但是全国百姓都对满清政府不满意的话,那么除了必然性还真就不能说是偶然了。即便是太平天国运动没有取得最开始的成功,同样也会有其他的农民起义取而代之,虽然太平天国最终还是以失败而告终了。
提拔的五位军机大臣?
乾隆曾明确表示,他不愿超过其祖父康熙的执政时间,因而在自己执政六十年后,宣布退位为太上皇。然而,即使已经退位,但朝政的实际大权仍然掌握在乾隆手中,在成为太上皇之后,他曾先后提拔五人进入军机处,那么在乾隆去世之后,这五人最终的结局又是如何呢?
△张铁林饰演的乾隆皇帝
乾隆退位后的军机处人事调整,先后五人被提拔进入军机处作为清朝时期的权力中枢,军机处的作用不言而喻。乾隆退位之时,军机处共有六位大臣,分别是阿桂、和珅、董诰、王杰、台布、福长安,乾隆虽然退位,但毕竟仍然大权在握,因此这些人得以继续留任。
△乾隆虽然退位,但依然大权在握
军机处的第一次调整,发生在嘉庆元年(1796年),左都御史沈初被调入军机处。沈初是乾隆年间的一甲进士,一向以文采著称,曾历任四库全书馆、实录馆、三通馆副总裁,参与编纂《四库全书》、《续文献通考》、《皇朝文献通考》和续编《石渠宝笈》、《秘殿珠林》等。
军机处的大幅度变动发生在嘉庆二年(1797年),台布于正月离开京师担任江西巡抚,董诰也于二月离职,王杰则于六月被罢免,而阿桂也于八月去世。由于军机处平日里事务极为繁杂,如今一下子空出这么多位置,自然要补充新人,于是乾隆陆续调兵部右侍郎傅森、侍读学士戴衢亨和通政使司参议吴熊光三人进入军机处。
△嘉庆影视剧照(谭俊彦版)
嘉庆二年的这次调整可以说极为奇怪,按理来说,进入军机处不仅要求能力突出,而且极为讲究资历、威望和经验,因而通常是在一、二品的满汉大学士、尚书、侍郎中选拔,然而傅森、戴衢亨、吴熊光三人之中,只有傅森是以二品官阶进入军机处,而戴衢亨和吴熊光则分别是从四品和正五品,品阶略显不足。不过,戴衢亨乃是状元出身,在士子中声望颇高;而吴熊光则曾被阿桂所看重,经常待在身边历练,应该属于破格提拔了。
此前,和珅在军机处,上面有阿桂压着,下面有董诰、王杰牵制,因此和珅虽受乾隆宠信,却还做不到大权独揽。而经过这次调整之后,福康安本就以和珅马首是瞻,而其他几人又资历过浅,和珅却反而成为了军机处的领头羊。
△和珅至此才真正权倾朝野
于是,在和珅的主导下,傅森和吴熊光不久便被排挤出了军机处,和珅一时权倾朝野、风头无两,就连嘉庆帝都不得不暂避锋芒。不过,乾隆虽然宠信和珅,却也不愿看到这种局面,于是在嘉庆三年(1798年)时,乾隆又将阿桂的孙子那彦成调入京城,以内阁学士身份进入军机。这也是乾隆作为太上皇,提拔的最后一个军机大臣。次年正月,乾隆便去世了。
乾隆提拔进军机处的五人,最终结局又是如何呢?正所谓“一朝天子一朝臣”,乾隆去世之后,军机处很快便迎来了再一次洗牌。作为军机处的领头羊,乾隆去世仅仅十天之后,嘉庆便宣布了和珅的二十条大罪,和珅被抄家下狱,最终自尽于家中。那么作为乾隆朝的旧臣,其他几位军机大臣又该何去何从呢?
△乾隆去世之后,和珅随即倒台
1、沈初。就在乾隆去世的同一年,即嘉庆四年(1799年),嘉庆便以“年岁过大”为由,将已经70岁的沈初请出了军机处,重新担任实录馆副总裁。结果,没过多久,沈初便卒于任上,谥号“文恪”,并得以入祀贤良祠,结局倒也算不错了。
2、傅森。作为曾被和珅排挤出军机处的大臣,在乾隆去世、和珅身死之后,傅森于同年四月,以兵部尚书的官衔再度进入军机处,并嘉庆六年(1801年)正月转任户部尚书,但次月便去世了。
△吴熊光
3、吴熊光。当年因与和珅极不对付而被排挤出军机处,反而在嘉庆时期得到重用,先是被任命为河南巡抚,又于嘉庆六年(1801年)被任命为湖广总督,后于嘉庆十年(1805年)调任两广总督。嘉庆十三年(1808年),英国兵船十三艘泊香山鸡颈洋,并率兵擅入澳门,占踞炮台,兵舰驶进黄埔,吴熊光因“未即调兵,故示弱”之罪而被褫职,贬斥伊犁,不过很快便又被调回,担任兵部主事,不久后吴熊光因病隐退。道光十三年(1833年),吴熊光于卒于家,享年83岁。
△戴衢亨
4、戴衢亨。因在士子中享有盛誉,也没有过多陷入党派之争,再加上从政谨饬清慎、颇有远见,因此戴衢亨不仅没有受到太大冲击,反而成为嘉庆时期的重臣。嘉庆十年(1805年)被提拔为兵部尚书、协办大学士、体仁阁大学士兼翰林院掌院学士。嘉庆十六年(1811年),戴衢亨去世,终年56岁,追赠太子太师,谥号“文端”。
△那彦成
5、那彦成。作为乾隆提拔的最后一位军机大臣,乾隆去世同样并未对其造成冲击,不过那彦成在嘉庆年间的仕途却并不顺利,堪称大起大落。先因剿灭张汉潮白莲教起义不利被革去军机处、南书房一切职务,后又因对局势悲观而被免去尚书、都统等职,降为翰林院侍讲。嘉庆七年(1802年)后才又再度启用,先后担任内阁学士、礼部尚书,并于嘉庆九年(1804年)六月再度担任军机大臣,并先后出任陕甘总督、两广总督。结果,又因剿灭海盗时滥赏官职而被发配伊犁军台,不过很快又被重新启用,先后担任陕甘总督、直隶总督,还被加太子少保衔,加封三等子爵。嘉庆二十一年(1816年),在陕甘总督任上又因滥用赈粮款项而被下狱。嘉庆二十三年(1818年),那彦成又再度被启用,先后历任翰林院侍讲、理藩院尚书、吏部尚书、刑部尚书等职,并于道光二年(1822年)十月再度出任陕甘总督,三年后转任直隶总督。道光十一年(1831年),那彦成又因误国肇衅罪被革职。两年后,那彦成去世,享年七十岁,被追赐尚书衔,谥号文毅。
总体来说,乾隆最后提拔的五位军机大臣结局都还算不错,并未遭受太大的冲击,全部得以善终。
清朝时期天理教起义是因为事情泄露失败的吗?
这里是不请自来的守仁君
先把起义这个词给换了,因为天理教根本就是由邪教组织,试图颠覆国家的一场暴乱。
大家可能不知道天理教暴乱是怎么一回事,但是要说故宫隆宗门上的箭头,大家就应该明白的差不多了。
这一箭就是天理教暴乱攻打皇宫时射的。
天理教据说是白莲教的一个分支。这个白莲教那可太出名了,元朝的时候起义抗元,明朝的时候又起义反明,终于明朝灭亡了,可这白莲教居然又起义反清复明。可以说,白莲教就是一个不折不扣的邪教,反正是谁当皇帝我就反谁。
这天理教也完美继承了白莲教的优良传统。清朝嘉靖年间,天理教掌门林清组织教徒在河北,山东,等地发动暴乱,试图覆灭满清,其中的一支还打进了紫禁城,甚至在养心殿门口转了一圈,逼得当时的太子(也就是后来的道光帝)亲自上墙抵抗,甚至还逼得嘉庆皇帝写罪己诏。当然,天理教这种纯粹以自身利益为目的的暴动一定不会成功。最后被清军逐一剿灭。
我写这篇回答之前找了不少资料,发现无论是哪里的资料,写天理教通篇都用“起义”二字。
什么叫起义,国家内外交困,皇帝昏庸,朝政混乱,百姓都快活不下去了。为了活命抵抗暴政,这才叫起义。
看看天理教徒。掌门林清是一个整日吃喝嫖赌不务正业的地痞无赖。其手下也多是这样的人。而且天理教还有一个特别有意思的入教规定。特别像今天的股份制。就是你入教交多少钱,等暴动成功后就相应给你多大的官,多大的地。交的钱越多,当的官就越大。抱着这样的目的反清,简直是贻笑大方!
清朝白莲教有哪些?
白莲教,一个民间宗教组织,据传说,公元1133年,由茅子元创立佛教分支白莲宗,因教徒“谨葱乳,不杀不饮酒”,故又名白莲菜,后逐渐演化为民间社群组织白莲教。
南宋时期,因是佛教分支,故影响不大。元朝时期,教内发生分歧,其中一派开始反抗元朝统治。公元1351年(元顺帝11年),元朝政府强征民夫堵塞黄河失口,引发了全国规模的红巾军大起义,红巾军即与白莲教有密切的关系。明初朱元璋多次取缔白莲教。清入关后,白莲教徒以反抗为己任,倡言“日月复来”,举起反清复明的旗帜,从而遭到清朝镇压。清顺治、康熙、雍正、乾隆时期,白莲教活动频繁。嘉庆年间白莲教与地方人民结合,引发川楚教乱。
川楚白莲教起义,亦有人称之为川楚教乱,指中国清朝中期爆发于四川、陕西和湖北边境地区的白莲教徒武装反抗政府的事件。
乾隆末年,由于人口增长迅速,土地兼并严重,中原各地出现饥民,其中大约有100万人前来有着大量荒地的川楚边境就食,白莲教以“教中所获资财,悉以均分”,“有患相救,有难相死,不持一钱可周行天下”等平均、互助思想在其中迅速流行。
乾隆六十年(1795年),湖北各地白莲教首领约定在次年起义,此事为清政府侦知,便以邪教为名大量抓捕教民,一时各地地方官以查拿邪教为名,行敲诈勒索之实。“不论习教不习教,但论给钱不给钱”,“不遂所欲,即诬以邪教治罪”。这进一步激起了教众的反抗。嘉庆元年正月初七(1796年2月15日),宜都、枝江一带的教众首先起义。三月初十,襄阳王聪儿、姚之富等人起义,成为各支白莲教军队的主力,在湖北、四川、河南、陕西各省游动作战。
由于各支义军互不统属,无法相互呼应,遂被清朝军队各个击破。嘉庆三年(1798年),襄阳义军在湖北郧西被包围,王聪儿、姚之富皆跳崖自杀。此后,清朝推行团练和坚壁清野战术,筑起大量寨堡,将村落百姓强行移居其中,又训练团练进行防守,从而切断义军粮草与兵源的来源。至嘉庆九年(1804年),义军被全部镇压。
这次大规模的起义耗费了清朝政府大量军费和军力,据统计,清朝前后投入超过两亿两白银,相当于其四年全年收入,国库为之一空,标志着清朝走向衰落的开始。
《中国大百科全书》——川楚白莲教起义
清嘉庆初年的农民起义。最早参加者多为白莲教教徒。始爆发于川楚陕边境地区,后波及川、楚、陕、豫、甘等省,历时九载,是清代前期规模最大的一次农民战争。
川楚陕三省边境地区是一片原始森林地带,历来为被迫离开土地的流民聚集之所。乾隆三十七、三十八年(1772、1773),川、楚两省饥民来此觅食者达数十万。加上来自河南、安徽、江西等省的流民,总数不下百万。该地土壤瘠薄,气候恶劣,流民除搭棚佃耕土地外,还需受雇于木厢厂、铁厂、纸厂,获取微薄工钱,方能生存。他们不仅受地主、厂主的剥削,还要受差役、讼棍的勒索,生活极为艰难。绝望中的流民便成了白莲教传播的对象。
白莲教是明清时期主要的秘密宗教,崇奉“无生老母”与“弥勒佛”,以“真空家乡、无生老母”为八字真诀,使人们在精神上得到一定寄托,对于处在水深火热之中力图摆脱现世的流民来说,具有很大的吸引力,因而从者日众。
乾隆后期,各种社会矛盾激化。官僚、地主、富商大肆兼并土地。人口激增、耕地不足,导致粮价猛涨,饥民日众。加以封建统治阶级生活奢侈,贪官污吏横行,人们不满和反抗情绪日增,白莲教的宣传也随之增加了反抗现实的内容。乾隆三十九年,教首樊明德在河南向教徒提出已到“末劫年”,将要“换乾坤,换世界”。稍后,刘松、刘之协、宋之清等在湖北、四川、安徽等地传教时,又提出“弥勒转世,当辅牛八”(牛八即朱字拆写,暗指明朝后裔),宣称“黄天将死,苍天将生”,入其教则可免一切水火刀兵灾厄。入教后,“教中所获资财,悉以均分”,习教之人,“穿衣吃饭,不分尔我”,“有患相救,有难相死,不持一钱可周行天下”等。这种宣传既符合小生产者平均、平等和互济互助的要求,又满足了他们反抗求生的愿望。因此,到乾隆末年,白莲教已发展成一支强大的势力,并酝酿举行武装起义。
乾隆六十年,湖北各地白莲教首,秘商在“辰年辰月辰日”(嘉庆元年三月初十)共同起事,让教徒制备刀把火药。白莲教的迅速发展和其反清内容,引起了清政府的严重不安,遂下令大规模搜捕白莲教徒。大批教首、教徒被捕遇害,地方官则以查拿邪教为名,行敲诈勒索之实。“不论习教不习教,但论给钱不给钱”,“不遂所欲,即诬以邪教治罪”。各地教首遂以“官逼民反”为口号,号召教徒奋起反抗。嘉庆元年正月初七(1796年2月15日),湖北宜都、枝江一带首领张正谟、聂杰人等因官府查拿紧急,被迫提前举义。长阳、来凤、当阳、竹山等县教徒接踵而起。三月初十,襄阳地区的教徒,在王聪儿、姚之富等率领下,按原定日期起义。各路起义军,互不相属,各自为战,所据山寨或县城,多被清军各个击破。唯有襄阳起义军采取流动作战的策略,力量迅速壮大,成为湖北起义军的主力。在湖北白莲教起义影响下,四川各地的白莲教徒也纷纷响应。九月,达州教首徐添德,东乡(今四川宣汉)教首王三槐、冷天禄等皆各率众起义。
二年初,襄阳起义军又开始了大规模流动作战,转战于湖北、四川、河南、陕西,后分三股进入四川。清军只尾随其后,疲于奔命。七月,四川起义军被清军围困,襄阳起义军赶到解围,在东乡与四川起义军会师。各路起义军按青、黄、蓝、白分号,设立掌柜、元帅、先锋、总兵等职。然而,小生产者固有的分散性与保守性,使起义军并未真正联为一体,各股仍然各自为战,分散行动。
三年三月,襄阳起义军在湖北郧西被清军包围,首领王聪儿、姚之富跳崖牺牲,余部仍继续斗争。四川起义军也受到重大损失。但在嘉庆五年三月以前,起义军处于发展、壮大阶段。起义军因得到各地人民的支持,所到之处,“有屋舍以栖止,有衣食、火药以接济,有骡马刍草以夺骑更换”,且有各地教徒“为之向导负运”,多次重创清军,嘉庆五年四月四川江油马蹄冈战役以后,起义始转入低潮。人数从十几万减至几万人,许多重要将领相继牺牲。清政府的“坚壁清野”与“寨堡团练”之策,已逐渐推广并发挥作用。通过筑寨堡、并村落,令百姓移居其中,将民间粮秣给养充实其内,又训练丁壮,进行防守,从而切断了起义军同人民间的联系,使之无法得到粮草与兵源的补充,力量日渐枯竭。嘉庆六年下半年,起义军活动基本上只限于川楚陕边境地区,转战在万山老林之中,人数已不超过两万四千,而围剿的清军,则十倍于此。起义军在极端艰苦的条件下,坚持战斗,至九年九月,起义终告失败。
1786年人口3亿9110万人,起义失败后,人口为2亿7566万人,相互屠杀损失了1亿1千万人口。白莲教起义军在历时九年多的战斗中,占据或攻破州县达二百零四个,抗击了清政府从十六个省征调来的大批军队,歼灭了大量清军,击毙副将以下将弁四百余名,提镇等一、二品大员二十余名,清政府耗费军费二亿两,相当于四年的财政收入。这次起义使清王朝元气大伤,此后清王朝的统治逐渐走向衰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