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攸暨,唐朝高宗几个女儿

天美资源网

武攸暨,唐朝高宗几个女儿?

唐高宗有四个女儿:

1、义阳公主李下玉,萧淑妃所生,下嫁权毅;

武攸暨,唐朝高宗几个女儿

2、高安公主,萧淑妃所生,先封为宣城公主,下嫁王勖;

3、安定思公主,武后所生,早夭,麟德元年追封安定公主,谥号思;

4、太平公主(有人依《全唐文·代皇太子上食表》认为她本名叫李令月),武后所生,下嫁薛绍,又嫁武攸暨。

唐高宗简介: 李治(628年7月21日—683年12月27日),即唐高宗(649至683年在位),唐朝第三位皇帝,字为善,唐太宗李世民第九子,嫡三子,其母为文德顺圣皇后长孙氏,与唐太宗嫡长子太子李承乾、嫡次子魏王李泰为同母兄弟。李治在位34年,于弘道元年(683年)驾崩,年五十五岁,葬于乾陵,庙号高宗,谥号天皇大帝。天宝八年(749年)增谥为天皇大圣皇帝,天宝十三年(754年),再增谥为天皇大圣大弘孝皇帝。

为何却没能成为中国第二个女皇?

在中国历史上,公主作为皇帝的女儿,她们天生就与政治有着必然的联系,不过在男权社会,女子无法真正影响到国家,更多是通过她们的婚姻,公主们往往是皇帝拉拢臣子的一种手段,利用联姻搞好关系。

可也有一些公主,不甘心一辈子都做棋子,想要自己来掌握命运,她们也就开始在政坛变得更加活跃,还真有人做到了这点,那就是唐朝的太平公主,她也是历史上有名的女政治家。

太平公主是天之娇女,她的母亲是著名的武则天,不过早先太平公主确实显得比较平常,除了得到父母的宠爱,她也没有涉足政治。

一直到太平公主的丈夫被母亲杀掉,她也发生了巨大的转变,她虽然很快就有了第二任丈夫,但太平公主的心思已经不在家庭上了,她开始涉足政坛。

可武则天也看出了女儿有着不凡的政治才能,心里不太舒服,太平公主也不敢怎么样,只能想办法去讨好自己的母亲,她其实处处要效仿母亲,甚至在私生活上也是一样,自己和母亲都养了不少男宠,甚至她还把自己的男宠推荐给母亲,那就是著名的二张兄弟。

得到了武则天的宠爱,太平公主就不断在暗中发展自己的势力,她开始越来越喜欢参与朝政,神龙政变中,太平公主为了李显复位也出了极大的力,她也因此得到了镇国太平公主的封号。

李显对她非常感激,更是在朝中不断给太平公主增加权力,她在朝中扶持了不少官员,后来太平公主又协助李旦,顺利除掉了韦后一党,还帮助李旦登上皇位,这让她在朝中的权势变得更大了。

当时的唐朝,虽然名义上的皇帝是李旦,实际上权力掌握在太平公主与李隆基的手里,朝中大事小事,李旦总是先问太平公主,随后才问儿子李隆基,国内的大小官员,太平公主一句话就可以随意任免,虽然她只是公主,但她的权力已经与皇帝非常相似了。

太平公主确实很有政治手腕,在几次政变中都能站对地方,可太平公主轻视了李隆基,她一开始并不认为这个小子能给自己带来什么威胁,没想到李隆基抓住机会,掌握禁军发动政变,顺利除掉了太平公主的势力,至此玄宗才彻底掌握权力。

太平公主的一生确实非常精彩,真是大起大落,她无比接近成为第二个女皇,可她始终还是差了一点。

与自己的母亲相比,太平公主的政治手腕确实有些稚嫩,武后曾经扶持了一个强大的寒门官僚势力,而太平公主就不具备这点。此外,太平公主在意识到李隆基有威胁的时候,处理起来非常犹豫,这也给李隆基先动手的机会,在优势的局面下被李隆基给翻盘,武后在打击政敌的时候,是干净利落,从来不会给对方反击的机会。

当然,太平公主心里也一直有着一些顾虑,她先后扶持了两位哥哥登基,自己以公主的身份参政,很多方面不太方便,比如对禁军的掌握,就有些无力,她的识人用人的能力更是非常糟糕。

武后好歹是提拔了大量出色的官员,可太平公主自己生活奢侈腐化,任用的官员也大多是平庸之辈,作风不好,在关键的时候派不上用场,要真让她做了皇帝,可能大唐的天下就要出问题了,经历了她的事情之后,历代皇帝加强了对于公主们的管理,之后公主再难有什么参政的权力,太平公主这样的人就彻底成为了历史。

唐朝皇帝李治有几个孩子?

唐高宗先后又12个孩子,8男4女

子燕王李忠(母宫人刘氏) 、原悼王李孝(母宫人郑氏)、 泽王李上金(母宫人杨氏) 、许王李素节(母萧淑妃) 、孝敬皇帝(代王)(曾有庙号——唐义宗)李弘(武后所出)、 章怀太子(潞王,后改封雍王)李贤(武后所出)、 中宗李显(曾用名李哲,武后所出)、 睿宗李旦(曾用名李旭轮,武后所出); 女义阳公主李下玉(母萧淑妃,下嫁权毅)、 高安公主(母萧淑妃,先封为宣城公主,下嫁王勖)、 安定公主(母武后,早夭) 、太平公主李令月(母武后,下嫁薛绍,又嫁武攸暨)。

谁能讲讲唐玄宗李隆基的发家史吗?

李隆基的上位史,可以说是李家内斗的血泪史。

如果简单来说的话,就是大臣们先发动政变,拥立他三大爷登基。然后三大娘把持朝政,和他堂妹一起,毒死了他三大爷,想要做下一代女皇。最后李隆基联合他姑姑,干掉他三大娘,拥立他爹做皇帝。他爹很有自知之明,当了两年之后,直接禅位给他。李隆基得到皇位后,又干掉了他的姑姑,彻底掌握了所有大权。

要想说清楚李隆基的这段发家史,我们还得从头说起了。

1.李家的家事有点乱

公元683年,唐高宗李治去世。李治去世后,身为太子的李显顺位登基,史称唐中宗。

但是,李显登基之后,其实就只是个傀儡皇帝而言。

因为大权都在他妈武则天手里。

唐高宗李治在位期间,因为有头疼病的问题,只能让皇后武则天和自己共同打理朝政,史称‘二圣临朝’。武则天原本和李治有四个儿子:长子李弘,次子李贤,三子李显,四子李治。最先被立为太子的是老大李弘,但可惜李弘英年早逝。然后老二李贤被封为太子,结果李贤做了太子之后,和武则天关系不好,被武则天以谋反为名给废了。

于是,顺位轮到了老三李显。

李显做太子的时候,因为之前老二的前车之鉴,不敢和老妈对着来。但是等到老爹李治去世,自己真正做了皇帝以后,李显就想和老妈掰掰腕子了。李显当时打算重用外戚,扶持自己的皇后韦氏一党,和老妈争权。结果刚刚露出这个势头之后,就被武则天强力镇压,直接废了他的帝位。

从登基到被废,一共只过了55天。

老三李显被废后,武则天将老四李旦扶上皇位,史称唐睿宗。李旦登基之后,彻底成了老妈手里的牵线木偶。不光不能插手朝政,甚至连宫内都不能自由走动,日子可谓是过得憋屈至极了。

就是在这样的情况下,李隆基降生了。

2.从皇子到皇孙

李隆基是李旦的第三个儿子,生母是德妃窦氏。在李隆基之前,李旦还有两个儿子,老大是李旦和皇后刘氏所生的李成器,老二是李旦和一个宫女所生的李成义。

李隆基出生的时候,李旦已经登基做了皇帝。虽然只是个傀儡皇帝,但该有的礼制还是得有的。所以,李隆基的大哥李成器,被封为了太子。而李隆基,则是在出生两年之后,就被封为楚王。

但此时的唐朝,正处在一片血雨腥风当中。

已经当上太后的武则天,仍不满足于自己的地位,想要再进一步,成为一代女帝。但想要成为古来未有的女皇帝,谈何容易?反对者自然不计其数。不光朝廷中枢这边,很多大臣反对,地方上的很多李姓藩王,以及一些对李家忠心耿耿的大臣,同样开始反对武则天。

面对这些反对,武则天则完全没有任何妥协,直接以最为强力的手段镇压。对外派出大军,镇压各地的反对者;对内则任用酷吏,清理那些反对自己的大臣。

此时尚且年幼的李隆基,或许还不明白,这到底意味着什么。

但很快,更加艰难的未来,正式到来了。

公元690年,在李隆基六岁那年,他爹李旦将皇位让给了他奶奶。武则天正式登基,成为一代女帝。

这一下,连傀儡皇帝都没得做了。

李旦退位之后,仍然被立为太子。这倒也不奇怪,毕竟武则天一共就四个儿子。老大、老二这会儿都死了,老三之前还是被废掉的皇帝。这样算起来,除了老四之外,武则天好像也没别的选择了。

失去了皇位之后的李旦,日子过得更加艰难。他的皇位虽然已经被老妈给抢走了,但好歹还有一个太子位在手里。当时武则天重用武家人,很多武家人认为,武则天或许可以不将皇位传给儿子,重新传回李家,而是直接传给武家。

于是,武家人开始联合朝中酷吏,肆意攻击李旦。

对此,李旦根本不敢反击。

怎么反击?

只要他敢反击,就不光光是在反对武家,更是在反对武则天。以武则天的性子,到时候说不定会直接干掉他。

老爹李旦的遭遇,直接导致李隆基的日子,也不好过了。

虽然只是个孩子,但李隆基依然被严加看管,根本不允许外出。到了李隆基七岁的时候,按照宗室惯例,需要开始读书。武则天对于自己孙子们的学习,还是很支持的,让几位大儒入宫教导几位皇孙。但与此同时,却严令李隆基不得外出,不得离开宫中。

在接下来的七年时间里,李隆基再没能离开东宫一步,去见见到外面的世界。

3.少年渐渐老成

随着李隆基年龄越来越大,他终于开始渐渐明白,自己这个所谓的皇孙,到底处在一个何等尴尬的地位了。

可惜,对于这样的境况,李隆基根本无力改变。别说是他了,就算是他爹,都只能傻傻做一个任由武家攻击的活靶子,更何况是他呢?

然而命运似乎并不打算就此放过李隆基,在李隆基九岁那年,又一场噩梦向他袭来。

当时武则天手底下,有个叫韦团儿的婢女,非常受武则天的宠爱。这个韦团儿也是个很有心计的女人,看到李旦在武则天登基之后,依然稳坐太子之位,觉得或许李旦将来还有机会重登帝位,于是就去对李旦投怀送抱。

对于这个主动送上门的韦团儿,李旦自然是打死都不敢收下的。鬼知道这里面有没有什么陷阱?但是,李旦万万没想到的是,自己的拒绝,却很快就引来一场大灾。

韦团儿被拒绝之后,恼羞成怒,很快就跑到武则天身边,诬陷李旦的两个妃子,说她们以巫蛊之术,诅咒武则天。这两个妃子,一个是先前李旦在位时,做过皇后的刘氏,另一个就是李隆基的生母窦氏。

这样的两个女子,照理来说,就算她们真的做了什么,似乎也应该交由相关部门,走正规程序去审问一下,然后才能下定论。但是到了武则天这儿,一切都不同了。当时正好赶上过年,李旦这两个妃子入宫去给武则天请安,进宫之后,直接就被秘密处死了。

没有原因,直接被处死。

在宫中到底发生了什么,史书上没有任何记载。也许是她们顶撞了武则天,被武则天一怒之下赐死了。也许是韦团儿下了黑手,秘密弄死了二人。因为在这件事之后,韦团儿也被给处死了。

但不管怎么说,两位太子的妃子,就这么莫名其妙地失踪了。

偏偏在知道自己的女人失踪时候,李旦这个太子,还不敢表现出任何不满,第二天就装作什么都没发生一样。

年少的李隆基,亲眼目睹了这一切。

为什么我从小到大,都不能离开东宫?为什么我娘进宫之后,会直接失踪,连尸体都下落不明?

在经历过这些残酷的事情之后,年少的李隆基,心思开始渐渐老成,同时也得到了自己的答案。

因为权力。

4.神龙政变的见证者

在李隆基十四岁那年,唐朝又发生了一件事。正是因为这件事的发生,导致李隆基终于被准许离开东宫,去看看外面的世界了。

公元698年,李隆基那个已经被废黜帝位、流放在外十四年之久的三大爷李显,回来了。

是被武则天下令接回来的。

武则天在位后期,曾为‘传位给武家还是李家’这个问题而烦恼。就在武则天难以决断的时候,当时朝堂上的中枢重臣狄仁杰说了一番话,让武则天终于下了决定。

“太庙祭祀当中,我只听说过儿子祭祀母亲,没听说过侄子祭祀姑姑。”

这句话,成了压垮武则天的最后一根稻草。

还是传位给李家吧!至少还是自己的亲生儿子。

不过,就算决定传位给李家,武则天也不打算传位给老四李旦。因为按照嫡长子继承制来说,在老大老二都死了的情况下,应该由老三顺位继承才对。于是武则天下令,将流放在外的李显找了回来,将他重新立为太子。至于原本作为太子的老四李旦,则被改封为相王。

李旦失去了太子之位,但这对于他来说,未尝不是一件好事。

终于可以不用继续成为武家和各方酷吏,群起攻之的对象了。

在将李旦改封为相王之后,武则天就放松了对李旦的监视。不但开始允许他在朝中做官,而且还允许他掌握一定的实权。如此一来,李隆基自然也就被允许走出宫,去看看外面的世界了。

公元701年,19岁的李隆基,被授予亲卫府右卫郎将之职,后来又改封为尚辇奉御,负责掌管皇家的马厩。

这两个官职虽然不大,但对于李隆基而言,已经是很大的机会了。出仕之后,李隆基开始有意识的结交各路权贵,有意识的为自己将来铺路。

就在李隆基养马期间,唐朝又发生了一件大事。当时武则天病重,宰相张柬之联合几位大臣,发动了政变,诛杀了武则天的宠臣张昌宗、张易之兄弟,逼迫武则天还政给李显。已经老迈的武则天,再也没有继续争斗的精力,只能将权力彻底还给李显。同一年,武则天病逝。

当时仅弱冠之年的李隆基,亲眼见证了这场政变。

李显二次登基之后,虽然掌握了实权,但却没有掀起太大的朝堂动荡。因为当时武家的势力还很强,那些辅佐他上位的功臣们也很强。反倒是他这个皇帝,手中权力有限。对此,李显只能重新培植外戚一党,希望外戚党能够帮助自己掌权。

但李显打死都想不到,自己的皇后韦氏,这个曾经和自己共患难的女子,此时心态已经截然不同了。

韦氏想像武则天一样,做第二个女皇帝。

所以,韦氏开始大力培植外戚一党,发展自己的势力。先是联合武家,打压功臣党,将那些神龙政变的功臣,纷纷放逐。然后再打压太子李重俊,逼李重俊造反,借李重俊之手干掉武家,自己再干掉李重俊,彻底独揽大权。

经过这样一番操作之后,韦后已经权倾朝野,俨然成了第二个武则天。

5.老爹不行自己来

亲眼目睹这一系列变化的李隆基,也想做出一些改变,但却有心无力。

没办法,他实在太过年轻,资历太浅,根本没有自己可以依仗的势力。至于他爹李旦,能力也极为有限,根本无法在朝堂上争取到什么。

既然这样,那就只能靠自己了。

公元708年,李显在位期间,李隆基终于脱离了养马的岗位,被改封为璐州别驾,外放做官。

虽然是外放做官,但这时的李隆基,终于第一次掌有实权,可以独自做事了。这一年,24岁的李隆基,离开了京城,自此海阔天空。离京之后,李隆基继续结交各路英雄好汉,锻炼自己的能力。

两年之后,李隆基再次回到京城。

回到京城之后,李隆基开始有意识地结交万骑当中的一些要员。万骑是皇帝的亲军,于唐太宗时期创建,到了李显时代,已经成了京城内重要的防卫力量。

李隆基秘密结交万骑,培植自己的势力,个中深意,不言而喻。

此时的朝堂之上,情况已经恶劣到了极致。韦后已经彻底把持了大权,甚至比当年武则天做皇后的时候,还要厉害。

已经大权在握的韦后,甚至连等李显自然死亡都懒得等。这一年六月,韦后直接以一杯毒酒,毒杀了李显,然后立李显的儿子李重茂为帝,打算再次重演当年武则天做过的事情。

面对朝政的风云变幻,身在局外的李隆基,终于还是下定决定,决定冒险一搏。

6.唐隆政变

李隆基决定发动政变,推翻韦后的时候,曾有下属劝他,让他先和他爹李旦打个招呼。对此,李隆基思考之后,最终选择了拒绝。

他太了解自己老爹的性格了。

当初李旦做皇帝和太子的时候,都只敢做个傀儡,不敢奋起争权。如今只是相王,李旦想必更不敢参与此事。如果告诉了老爹,非但不会得到什么帮助,反倒会坏事。

但是,属下的提醒,也让李隆基意识到一个问题:单凭自己这点力量,想要成功发动政变,推翻韦后,实在太过困难。或许,自己应该找一个合适的盟友。

在经过仔细的挑选之后,李隆基将目光投向了自己的姑姑,太平公主。

太平公主是武则天的小女儿。武则天还在的时候,太平公主就颇受重视,在朝中拥有一定的势力。神龙政变的时候,太平公主则是站在了张柬之等神龙政变功臣那一头,政变有功,后来被李显封为‘镇国太平公主’。

此时的太平公主,在京中依然拥有很大的势力。最关键的是,太平公主也是李家人,而且权力欲望很强,不可能想看到韦氏独掌朝政,成为第二个武则天。

于是,李隆基去找到了自己的姑姑,和自己姑姑摊牌了。然后,不出所料,姑侄二人,一拍即合,当即打算联手对付韦后。

此时的韦后,在毒杀李显,扶持太子李重茂上位之后,已经开始积极为自己篡位行动了。韦后先是将韦氏一族的人,安插到京城的各个要害部门,把持大权。同时还从外地调来了五万府兵,保证京城的安全。经过这样一番操作之后,京城貌似已经全部在韦后的控制之下了。

但事实果然如此吗?

李隆基在小心观察过之后,发现情况似乎也并非如此。

韦后虽然势大,但其实有些外强中干。一来,当年武则天的先例,近在眼前,很多大臣依然支持李家,不希望再看到第二个武则天出现。二来韦后虽然在京城积极安插人手,但这些韦家人在各自的部门,往往根基不深,没什么群众基础。

只要小心谨慎,还是有机会的!

李隆基终于得出了自己一生当中,最重要的一个判断。

接下来,李隆基找来了自己交好的禁苑总监钟绍京,万骑果毅李仙凫、葛福顺、陈玄礼等军官,一起筹划政变之事。在这个过程中,钟绍京还曾一度反悔,表示想要退出。但最后在其妻子的劝说之下,终于还是决定参与这场政变。

最终,李隆基将政变之日,定在了六月二十日。

六月二十日,当夜,政变开始。

首先,葛福顺负责突袭羽林军,并且很快诛杀了羽林军中的韦家人,直接策反了整个羽林军。在这个过程当中,韦家人在羽林军中根基不深的弊病,就凸显了出来。在几个管事的韦家人被杀后,整个羽林军直接被轻松策反,开始跟着葛福顺一起进攻皇城。

于此同时,李仙凫带着一部分人马,进攻白兽门。李隆基自己,则是亲自带兵,进入内宫。在太平公主的帮助下,内宫守军见到李隆基后,直接倒戈投降。

就这样,在极短的时间内,李隆基便成功占领了整个皇城。在李隆基进入皇城之后,韦后发现不妙,逃往飞骑营寻求庇护,却不料飞骑营也早已被李隆基策反。最终,在韦后逃入飞骑营之后,飞骑营的人直接将其斩首,送给了李隆基。

等到第二天天亮的时候,京城已经彻底城头变幻大王旗,全部由李隆基控制了。

7.杀姑姑稳政权

控制了京城之后,李隆基开始大肆清理韦氏一族的人。于此同时,李隆基和太平公主一起,逼迫在位的李重茂,禅位给自己老爹李旦。

因为李重茂的年号是唐隆,所以后世将这场政变,称之为唐隆政变。

李旦即位后,按照嫡长子继承制,应该由李旦的嫡长子,也就是李隆基的大哥李成器做太子。但是李成器也不傻,此时的京城,都在自己那个三弟的手中掌控,之前政变更是直接由他来主导。自己要是敢当这个太子,估计也没人支持自己啊!于是李成器坚决推辞不受,坚决表示,非得李隆基当这个太子不可。

在李成器的‘强烈’要求下,李隆基终于成了太子。

朝堂大权,终于重回李家之手,一切,似乎都重新回到了正轨。

但这只是表面现象。

李旦登基后,太平公主自恃有拥立之功,开始在朝堂上大肆安插自己的人手。随着权力的膨胀,太平公主开始不满足于自己目前的地位。

于是,此时朝堂上的两大山头,李隆基派和太平公主派,终于开始起了冲突。为了保证自己的权势,太平公主觉得,应该换一个性情更软弱的太子,这样才方便自己操控。

接下来,便是姑侄二人的斗法了。

太平公主为了自己的权势,想要除掉李隆基,换一个软弱的太子上位。而李隆基为了维持自己的地位,则必须要坚决反击。就这样,双方你来我往,在朝堂上斗了快两年之后,矛盾越来越大。

就在这个时候,身为皇帝的李旦出手了。

凭心而论,李旦并不是个有作为的皇帝,甚至可以说,非常平庸。但是,平庸并不意味着傻。如果李旦真的一点心眼都没有,估计他也不可能在武则天时代,安然当了好几年的皇帝,又当了好几年的储君。

面对儿子和妹妹的争斗,李旦实在看不下去了。然而李旦又不是那种强力皇帝,能够独自将两人全部镇压。所以,李旦最后想了个很有趣的法子。

直接禅位给了李隆基。

李隆基都直接当了皇帝,太平公主你总该死心了吧?难不成,你还能直接造反吗?

于是,公元712年,李旦禅位给李隆基,李隆基由此登基为帝。

但后来的事情发展证明,李旦还是把这事想简单了。

李隆基登基之后,太平公主依然不肯罢休,依然在朝中处处发力,阴谋发动政变。李隆基自己当初就是通过政变得到的江山,自然不会对此陌生。在太平公主打算发动政变之前,李隆基抢先发动政变,诛杀了太平公主一党,逼得太平公主逃到李旦那边,请求李旦赦免自己的罪过。但结果,哪怕李旦亲自出面,请求李隆基赦免太平公主,李隆基依然坚持将其赐死。

就这样,在清理掉了太平公主之后,李隆基终于彻底掌握了朝政大权。在此之后,已经退居二线做了太上皇的李旦,也交出了所有权力,颐养天年。

公元713年,李隆基将年号改为开元。开元之治,由此开始。

纵观李隆基的发家史,我们不难看出,李隆基的上位过程,其实就是李家自己的内斗史。从武则天一直到李隆基,整整数十年的时间里,唐朝高层一直在不断的内斗,频繁发动政变。李隆基能够成功政变,一方面是靠着自己的智慧和勇敢,另一方面也是凭着自己的皇族身份。

但李隆基的成功,却可以称得上是老李家这一家子的失败了。

历史上有哪些公主非常可怜?

老衲侃春秋现在来和大家一起“关注历史,讲述历史,解读历史”

在古代,一般和皇族能沾边,那就是牛,特牛。那可是天下第一家族啊!

民间女子一入宫,就身价百倍。同样,大臣和皇家沾上亲戚,也很了不得。

那公主要下嫁呢?那就是家里头养了一个“女凤凰”,全家人都要围着公主来转了。

但事情也不是绝对的,绝大部分公主的婚后生活非常幸福,但也有的公主命运却不那么理想。甚至是很可悲的。

宋朝的宝安公主,命运就不怎么样。最后以至于病气交加,悲愤离世。

公元1069年7月,宋英宗赵曙的次女、宋神宗赵顼的妹妹,宝安公主下嫁当时的才子王诜。

一开始他们的生活还是很美满的,是让大家看了以后,会产生羡慕嫉妒恨的。

为什么这么说?因为宝安公主心地善良,不像别的皇室玉女那样,从小娇生惯养,而且飞扬跋扈。

她文彩出众,写得一手好诗词好文章,而且品行贤德。嫁于王家后,始终遵守作为一个妻子的行为规范。

公主结婚后的次年六月,为王诜生下一子,取名王彦弼。这时温柔贤惠的公主,除了在家里相夫教子外,对自己的婆婆始终是恭敬有加。

王诜是由他守寡的母亲卢氏养大的,公主把卢氏当亲妈侍侯。卢氏生病,公主搬到婆婆的隔壁居住,每天安排老人家膳食,而且亲自配药尝药,服侍老人喝药。

一个堂堂的公主,能够做到这些,已经够感天动地的了。

出于当哥哥的关照,宋神宗也经常把好东西送到公主府上。在皇帝哥哥的亲自关怀下,王家的日子是蒸蒸日上。

这一阶段王诜的生活是甜蜜无比的。他不光有一个温馨的家,而且作为一个著名的文人,王诜的交往圈子很大,当时的一流文人,许多都是他的好朋友。

公元1078年,王诜曾组织了他一生当中最重要的一次交友活动。他在府邸邀苏轼、苏辙、黄庭坚、米芾、李公麟、秦观、晁补之、张耒、刘泾、李之仪、蔡肇、陈景元、王钦臣、郑嘉会、圆通大师(日本僧)共十六人游园。

游园结束后,他请当时的著名画家李公麟绘《西园雅集图》,画作完成后又请著名书法家米芾作《西园雅集图记》。如今《西园雅集图记》已成为国家的传世珍宝。

但是,人世间的事情真的很难说得清楚,随着一件事情的发生,一切都改变了模样。

公元1073年,爱子王彦弼夭折,公主痛不欲生,后来虽然缓过劲来,但未再生育。

自己不能生育,眼看着王家就要断后。还是公主大度,主动劝王诜纳妾。这个举动可不得了,女人善妒那是天性,公主是经过了多少次痛苦的挣扎以后,才做出这样的决定呀!

一开始王诜又深深的顾虑。这是不是在考验我?千万不要上套,这时的王诜还以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的提醒自己。

经过几次催促,他明白了——这是公主在诚心的抬举自己。他不由得心花怒放。试着找了一个,不太中意,再找一个,还是无果。最后竟一连气找了八个!

身边有了众佳丽的王诜,此时真的有些忘乎所以了。他开始蹬鼻子上脸,对公主也没有先前那么爱惜和客气了。

神宗听说后,立马将王诜贬官,算是为妹妹出了一口气。

贬官就贬官吧,那是大舅哥皇帝的事情。王诜虽然生气,但也无可奈何。

他并没有把遭贬这件事放在心上,还是依然如故。不光是依然如故,后来又开始变本加厉了。在听了宠妾的诋毁之后,竟恨不得将公主弄死以扶正宠妾。

公元1080年四月,公主一病不起,宋神宗忧心忡忡。一边喂药一边问公主,还有什么牵挂之事吗?公主别无所求,只希望王诜能复官。

这个痴情的公主,都到什么时候了,还想着这个白眼狼!

为了安慰妹妹,神宗任命王诜为庆州刺史,并特许他在朝中借调,这样一来是让他有时间照顾公主;二来也好让他沉下心来反思反思。

然而,王诜好了伤疤忘了疼,竟然不顾公主的病情,为了气躺在病床上的妻子,毫不避讳地与小妾在她面前公开宣淫。

就这样,单纯善良,一心向善的宝安公主,在连气带病的折磨下,不久就撒手人寰了。

她是在乳母的怀中病逝的,时年三十岁。死后被追封为越国长公主,谥贤惠。

如此贤惠的公主,就这么凄凉地走了,知情人都有些气不平。

尤其是随公主来到王家侍奉的乳母,公主活着时,她怕家丑传出去,对公主的形象不利;但是现在公主走了,乳母也就无所顾忌了。

当宋神宗前来哭丧时,乳母趁机告了王诜一状。

神宗一听,大怒,命人严加审讯,从重处理。这都是秃子头上的虱子,明摆着的事情。王诜的这八个小妾,还没有真正享受到美好的生活,就被打了一通板子,然后把她们都嫁给了小兵。

王诜呢,则被贬到均州。

王诜惹下这么大祸而没有被腰斩,他应该感谢谁呢?

自己能耐大,宋神宗舍不得杀?不是这种情况吧?

其实他应该感谢宋太祖赵匡胤,赵匡胤当年给子孙定下三条规矩,其中就有一条“不得杀士大夫,及上书言事人”。要不王诜的脑袋早搬家了。

公元1085年五月,五年的遭贬生涯过去后,王诜重新回到汴京。来到京城后王诜还是和以前的那些文人墨客们频频接触,在文艺圈里混的是风生水起。

由于共同的书画爱好,在一个偶然的机会中,王诜结识了端王赵佶。从此后俩人相见恨晚,打的一片热火。

赵佶即位后,是为宋徽宗。

王诜先是向皇上举荐了“球王”高俅,高俅当红以后投桃报李,开始给王诜铺路。

王诜的一番功夫没有白费,从此后又开始发迹了。先是任登州刺史、驸马都尉,最后竟官至留后,一时风光无限。

老百姓有句口头语“好人不长寿祸害活千年”,是否就是说的王诜这类人呢?

参考资料:

《宋史》元·脱脱

老衲侃春秋严正声明:原创作品,禁止非法转载!

免责声明:由于无法甄别是否为投稿用户创作以及文章的准确性,本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您通知我们,请将本侵权页面网址发送邮件到qingge@88.com,深感抱歉,我们会做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