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汉三杰,汉初三杰和西楚霸王在干嘛?
秦王嬴政,一统六国,彻底打乱了六国贵族子弟的生活,使他们的人生重新面临着一次洗牌。比如楚国大将军项燕长孙项羽,韩国贵族子弟张良,韩信据说也是韩国皇室的后代,他们人生际遇因为六国被灭而从此天翻地覆。
而萧何相比他们,人生际遇就寡淡得多。
汉高祖刘邦亲口表彰的“汉初三杰”:韩信是战必克攻必取的超卓名将,张良是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的天才谋士,相比之下,负责后勤补给的萧何,显得平淡许多。
在秦王嬴政统一六国前,萧何在沛县就是一个基层小吏,已经过了而立之年,当时沛县还属于楚国地盘,虽然是个小吏,但口碑很好。大家公认他办事效率高,条理清楚。
当时秦楚交战时,萧何就忙着征集钱粮和士兵输送到战场,这是他的分内事。虽然一直没有升迁机会,但他在基层获得扎实的锻炼,组织能力,统筹能力都相当不错。
而且他眼光极好,与当时很无赖的刘季(刘邦)处得不错。汉初名将韩信,也是因为他的全力举荐,才成为刘邦的重要将领。
楚国灭亡以后,由于他能力突出,又做了秦朝的基层官吏。他的功劳大部分都是他追随刘邦以后做出的,破咸阳后接收秦朝的律令、文书、簿籍,举荐韩信,镇抚关中三件事,被认为是萧何的三件旷世之功,也得到后世的极高评价。
在秦王嬴政统一六国时,萧何就是一个安稳生活的小吏,没什么可描述的。
而其余三位,生活就丰富多彩了。先说说张良据《史记》《汉书》等史籍记载,张良本为战国时期韩国贵族,其先人曾“五世相韩”,即张良的祖辈有五人先后担任过韩国的国相。张良的祖父张开地和父亲张平,先后做过韩昭侯、宣惠王、襄哀王、釐(xī)王、悼惠王五代韩王的相国。妥妥地名门望族。
至张良时代,韩国已逐渐衰落,并在公元前230年被秦国所灭。韩国的灭亡,使张良失去了继承父业的机会,丧失了显赫荣耀的地位,再加上对韩国浓厚的感情,他心存国仇家恨,立誓灭秦。
在韩国被灭后,秦统一六国前,张良不像那些韩国遗老靠着过去积攒的家产,安然度日。他无心过这种悠闲的生活,他的目标就一个——刺杀秦王嬴政,报仇!
十年来,张良在家乡组织队伍反秦,虽然取得一些小胜利,弟弟却在战争中,中了埋伏重伤离世。他们的反抗遭到秦军的无情报复,他的母亲、姐姐和数十位亲人全都被杀害了,家中财物也都抢掠一空。血洗之后又一把大火烧毁了张府的宅第。
张良为了报仇,没有厚葬弟弟,他也没了牵挂,然后将家产全部变卖,离开了生活了十几年的郑城。
公元前220年, 他来到了陈地(今河南省东部的淮阳)去拜访父亲的一位故交并拜师学艺,潜心读书,另一方面也寻访志同道合的勇士。
张良起早贪黑,专心致志,学到了不少知识,对当时盛行的儒家、墨家、道家、法家、阴阳家、纵横家等各家的学说有了大概的了解。但是没有学到兵书,他深感遗憾。
一年后,先生推荐他去东夷的仓海找一位他的朋友仓海君,到了苍海后,他与仓海君一见如故,都对暴秦非常痛恨,都认为除掉暴君嬴政,天下就太平了,不得不说,张良当时还是一个热血青年啊,但稍显稚嫩。
苍海君介绍给他一位勇士,这位勇士未婚妻被秦朝官吏强行抢走,所以共同的目标让他们很快有了一个大计划。
适逢秦始皇二十九年(公元前218年),秦始皇人马离京东巡。张良与勇士联合在阳武博浪沙附近上演了刺杀秦王的大动作。可惜勇士抛出的那一锤击中的是秦始皇的副车,并没有击中秦始皇。
事后,秦始皇下令悬榜通缉刺客,张良不得不隐姓埋名,逃匿于下邳(今江苏睢宁北),静候风声。就在这里,他偶遇黄石公,得到了梦寐以求的兵书,他日夜苦读,终于成为一个深明韬略、文武兼备、足智多谋的“谋才”。为他以后辅佐刘邦积攒了足够的智慧。
张良忙着复仇大业时,而在江苏淮阴的韩信在过着穷困潦倒的生活,前途一片迷茫。
《史记·淮阴侯列传》中有关韩信早年行状的一些记事,多是司马迁到访淮阴时收集到的一些传闻故事。主要有三件事:寄食亭长、漂母饭食、胯下之辱,生动地传达了淮阴的乡土风貌和韩信的性情,千百年来,脍炙人口。
从他的姓氏来说,韩是国姓,漂母称他“王孙”,他极有可能是韩国贵族后代。
韩信大概出生在韩国被灭前后两年,与其他亡国平民一样,逃难来到淮阴县。
秦王嬴政统一六国时,韩信也就是个混不吝的少年。他父亲早亡,家境贫穷,连吃饭都没有着落。可是韩信却非常懒,放纵不羁爱自由,既不耕田种地,也不做买卖经商,成天游手好闲,到处晃荡。吃不好却并不妨碍韩信身材高大,唯一爱好就是喜欢读兵书。据说是家庭遗留下来的。
他不但到处晃荡,还喜欢佩着刀剑晃荡,吃不起饭还端着架子,活生生一副落魄贵族子弟的形象。
在古代社会,带刀佩剑,本来是贵族的特权,不事生产,更是贵族的本性。可是总得吃饭啊,韩信就到别人家里吃白食。
现在来看似乎是不太光彩的事情。不过,在韩信所生活的战国秦汉时代,“从人寄食”是士人依附权贵的一种生活方式。
韩信寄食,最初依附在淮阴县下乡的南昌亭长家,天天去白吃,几个月之后,惹得亭长老婆心烦,于是使坏,早早做饭吃了。韩信按往常的时刻到时,亭长老婆不再招呼吃饭。韩信心中明白,从此不再到亭长家去。
韩信因为性格孤傲,他在家乡也没有什么朋友。所以才会受人的欺负,不过韩信忍了。只能说“燕雀安知鸿鹄之志”?
淮阴是水乡,多河流湖泊。衣食无着的韩信,不时到城外钓鱼。就在这里,又有了漂母饭食故事,韩信表达以后报答漂母,却遭到漂母的严厉训斥,惭愧得无地自容。
后来秦末打乱,韩信也就从军了,韩信最初投奔到项氏营中,做了一个无足轻重的小官。项梁阵亡后,韩信归到项羽的部下,也还是没人发现他的才能。因而郁郁不得志。
后来认识了萧何,萧何发现他是不可多得的奇才,把他举荐给了刘邦,从此,他的军事才能大放异彩,汉朝江山三分之二是韩信打下来的毫不为过。
最后说楚汉争霸的另一主角——项羽。项羽为楚国贵族,大将军项燕的长孙,公元前232年,项羽的出生让祖父项燕格外重视,不仅仅因为他是嫡子长孙,关键是项羽有两个瞳仁,当父亲项婴告诉项燕时,项燕喜出望外,因为重瞳之相,是圣人的象征。自古以来只有两个人有这种面相,一个是为黄帝时期创造文字的仓颉,一个是三圣王之一的舜帝。
项燕亲自为长孙赐名项籍,并摆酒大宴宗族宾客。
项羽打小就喜欢玩骑马打仗的游戏,活得无忧无虑。到了公元前225年,秦国已经将赵、魏、韩、燕四国相继吞并,秦王嬴政开始了灭楚之战。
秦王嬴政任李信和蒙恬为大将,起兵二十万分两路攻打楚国。而作为楚国统帅的项燕能力也是卓尔不群,他竟然大败几乎没吃过败仗的秦军。
于是秦王嬴政只好亲自去请王翦重新挂帅出征。
公元前224年,王翦率领六十万秦军攻入楚国。楚王负刍立刻动员起全国军队,拜项燕为大将军,命其率军迎击王翦。而在沛县的楚国小吏萧何也为国家做着征粮征兵的分内事。
王翦打得是长久战,战争变成了消耗战,最后楚军被拖垮,项燕兵败自杀。
项燕的七个儿子(长子项婴,次子项梁,三子项乐,四子项权,五子项柱,六子项楫,七子项伯)和族人从此沦为亡国之人,在战火之下,四散逃离。
这一年项籍年仅十岁。亡国灭家之恨从此深深地扎根在项羽的心里。
父亲去世后,项羽成了孤儿,项梁认为自己有责任将侄子项籍培养成一位不会有辱家门的英杰,毕竟项籍是项家的长子嫡孙,在项家拥有特殊的身份和地位。
项梁对这个侄儿确实重视,先对他进行文化教育,可是项羽对读书不感兴趣,就喜欢舞刀弄剑,而且悟性极高,几乎一点就通。项梁又开始教他兵法,项羽也是学个大概就不愿深究了。
不久,项梁因为杀人,不得不再次带着项籍奔逃。最终项梁将新家选择在吴县(今苏州吴中区),这里是楚国故地,世代为楚将的项家在这里有崇高的声望。所以,项梁一到吴县便受到了县里豪杰的欢迎,无论是江湖上的豪杰还是身在官场的朋友,全都唯项梁马首是瞻,连会稽郡太守也要忌怕项梁几分。县里和郡里无论是官府的大事,还是各种红白等小事,多半都由项梁主持。
于是,项梁利用自己家族的声望不断结交各路英杰,收买人心,大招门客,蓄养家仆,正式谋划起复国大计。
项梁敢于谋划复国大计的信心,一半是来自自己家族在楚地的号召力,另一半则是来自侄子项籍。
羽项已经长大成人,身高将近190厘米,文武双绝,力举千斤之鼎,胆魄非凡。在他的身边围绕着一群江东少年,都是忠义果敢之士,俨然成为一位吴中少年王。
公元前210年十一月,五十岁的秦始皇带着少子胡亥和丞相李斯等一大批文武百官巡游到会稽郡。会稽百姓争相前来目睹秦始皇的风采,项梁和项羽也夹杂在人群中观望。项羽自语道:“嬴政也不过如此,取而代之,何难之有!”项梁虽然大惊失色,但是暗自窃喜,他从项羽身上看到了一种王者之气,这让他更加有信心去复国。
所以在秦末各路起义军中,项梁的义军实力最大,这位项羽以后称霸奠定了基础。
现在看来,贵族出身的张良,项羽或者凭着个人努力,或者凭着家族荫蔽,最后也都是展露头角,实现抱负。而韩信,萧何也各自靠着才能也登上人生巅峰。这或许都要感谢昏庸暴虐的秦二世。
韩唬和韩㴲是不是一个人?
不是同一个人。
韩信是汉初三杰之一的淮阴侯;韩王信是西汉初年诸侯韩王信。
当时在刘邦手底下有两个韩信,分别被记在《史记·淮阴侯列传》和《史记·韩信卢绾列传》中。都曾经被封过王。
三汉三杰指哪三杰?
汉初三杰(也称为兴汉三杰)是指汉朝辅佐汉高祖刘邦得天下,建立汉室江山的三位杰出的政治、军事人才和功臣,张良、韩信、萧何。
汉高祖以萧何功最盛,封为酂侯,封张良为留侯。韩信曾被封为齐王、楚王,后因有人告韩信谋反,被贬为淮阴侯。汉初三杰有着迥然不同的命运,张良得以功成身退,萧何委曲求全,韩信被告谋反,被吕后骗入长乐宫,斩于钟室。
史书上奇人异事?
紫气东来李耳。春秋时期函谷关的关令尹喜一天看见一团紫气从东方而来,就算了一卦,卦上显示将有圣人过关,尹喜非常高兴,每天就在城门下等待。过了几天就有一个老者白发如雪,其眉垂鬓,其耳垂肩,其须垂膝,红颜素袍,简朴洁净,骑牛而来,是周朝藏室史(相当于国家图书馆的馆长)李耳。尹喜将他留了下来,对李耳说先生将要隐去,请为我写一部书。李耳写了上下两篇共五千字的《道德经》,之后就走了,再也没有人知道他的去向了。
老子
圯上进履张良。张良自从刺杀秦始皇失败,就改名换姓,隐藏在下邳,一天张良闲步沂水圯桥头,遇到一位白发苍苍,粗衣短褐的老翁。老翁看见张良就把自己的鞋脱下扔下了桥,傲慢地对张良说:“小子,去把鞋捡上来”,张良很想揍老翁,但是回头一想这老头是不是有诈,可能要讹人啊,又看他年老,忍下了心头的怒火,下了桥取鞋。老翁还不满意说:“给我穿上”,张良跪下来给老头穿鞋,老头穿了鞋大笑着就走了。张良很惊讶,睁着眼看着他远去。老翁走了不远又回来了,对张良说:“小伙子可以啊,值得我教你,五日后的早晨和我在这里相见”,张良很奇怪老头,跪着说:“是”。五日后的早晨,张良就到了桥头,看见老翁早已等在哪里,怒气冲冲的说:“和老人家相约,迟到,是什么原因。”说完就走了,临走之前还说:“下一次五天后一定要早早的来。”五日后张良听见公鸡打鸣了就到了桥上,老头又早已在桥头等候,又发火说:“今天又迟到了,你是怎么搞的。”说完就走了,临走又说:“下一次五天后一定要早来。”五天后,张良在半夜就到了桥头,不一会儿,老翁也来了,高兴地说:“这才像个样子。”拿出一部书,对张良说:“读好这部书可以当帝王师,以后十年定会有用,十三年后你小子会在济北见到我,谷城山下的黄石就是我了。”然后就走了,再也没有说一句话,张良也没有再见到老翁。天亮了一看这部书,是《太公兵法》,张良经常读这部书,后来辅佐刘邦平秦灭楚,成为汉初三杰之一。
张良
牛眠之地陶侃。东晋陶渊明的曾祖父陶侃年轻的时候家境贫寒,母亲去世了,将要下葬,家中的牛在这时却丢失了,不知道去了那里。陶侃出来寻找,遇到了一位老伯,问他有没有看见他家的牛。老伯就对陶侃说:“我在前面的山岗中看见一头牛睡在山中的水沟中,这个地方如果作为坟地,后人中必有人可以位极人臣。”又指着山中一处地方说:“这个地方如果作为坟地,后人中几代可以出做两千石的官。”说完这句话就走了。陶侃按他说的果然找到了牛,牛确实睡在一条水沟中。陶侃就把自己的母亲葬在了牛眠之地。将另一处地方说给了好友周访,周访的父亲去世后就葬在了这里。到了后来陶侃官至侍中、太尉、荆江二州刺史、都督八州诸军事,封长沙郡公。周访累官至安南将军、梁州刺史,封寻阳县侯。周访的后人果然三代都做了刺史。
陶侃
反败为胜桓温。东晋士族桓温为人豪爽,姿貌伟岸,风度不凡,有胆识,有才干,是个奇才。桓温出镇荆州,看到占据巴蜀的成汉政权江河日下,气数已尽,皇帝李势更是荒淫无道,打算西征,攻伐巴蜀,建功立业。桓温率领部将龚护、袁乔率领一万人西征,击败成汉的守军,三战三捷,兵锋直指成都。成汉皇帝李势集中兵力,在成都城外的笮桥与晋军决战。桓温也亲自率军参战,战斗十分惨烈,晋军的前锋失利,参军龚护战死,袁乔率领的军队也败退了,成汉军队的箭羽甚至射中了桓温的马,左右的将领都慌了,心生退意,桓温也指示鸣金收兵。而这时发号施令击鼓鸣金的士兵听错了命令,击打进攻鼓,士卒们奋不顾身向前厮杀,袁乔乘势督促军士奋战,终于反败为胜,大败汉军。桓温攻灭蜀国建立了功勋,被封为征西大将军、开府仪同三司、临贺郡公。
桓温
恶月出生王镇恶。前秦丞相王猛的孙子王镇恶出生于宁康元年(373年)五月初五,按当时的习俗五月初五是恶月,恶月是不吉利的日子,出生的人会给家里带来灾祸。王镇恶的父母便想把王镇恶送到别人家扶养,可其祖父王猛见了王镇恶后很是惊奇,说:“这不是一个平常的孩子。过去孟尝君田文在恶月出生而做了齐国的丞相,这孩子也将要使我们家门兴旺的。”所以给他起名叫“镇恶”。后来王镇恶跟随刘裕南征北战,在北伐战争中建立了功勋。官拜征虏将军、冯翊太守,后来南朝著名的王僧辨就是他的曾孙。
王镇恶
牛角挂书李密。隋朝关陇贵族出身的李密早年进入宫中作侍卫,在隋炀帝的仪仗队中,被隋炀帝看见,就问宇文述:“仪仗队中黑色的小子是谁?”宇文述说:“是蒲山公李宽的儿子李密。”隋炀帝说:“这个小伙子顾盼的神态很不寻常,别让他在宫里担任宿卫。”后来,宇文述对李密说:“贤弟天资这么好,应该凭才学获得官职,宫廷警卫是个琐碎差事,不是培养贤才的地方。”李密非常高兴,于是借病辞职,专心致志读书,人们很少看到他。他曾经准备去拜访包恺,骑着一头黄牛,牛背上盖着一块蒲草坐垫,还把一套《汉书》挂在牛角上,一只手捏着牛绳,一只手翻书阅读。越国公杨素在路上看见李密在勤奋读书,拉紧马缰轻声慢步紧紧跟在后头,赶上他后,问道:“哪里的读书人,这样好学?”李密认识杨素,连忙下牛拜了两拜,通报了自己的姓名。杨素又问他读的什么,李密回答说《项羽传》。杨素对他感到惊异,跟他谈得非常愉快。对自己的儿子杨玄感等人说:“我看李密的学识气度,你们都赶不上。”后来李密领导的瓦岗军是隋末农民起义军最重要的力量。
李密
贵不可言武则天。武则天的父亲武士彟在唐朝初年在蜀中做官,武则天还在幼年襁褓中时,碰到了善于面相的袁天罡,袁天罡一见到武则天的母亲杨氏便吃惊地说:“夫人的骨相,一定能生贵子!”武则天的母亲便把两个儿子武元庆、武元爽领出让袁天罡相面,可是袁天罡一看说可以官至三品,只不过是能保家的主儿,还不算大贵。杨氏又唤出武则天的姐姐武顺(后封韩国夫人)让袁天罡相,袁天罡称“此女贵而不利夫!”最后由保姆抱出穿着男孩衣裳打扮的武则天,袁天罡一见襁褓中的武则天大为震惊,说她“龙瞳凤颈,极贵验也!”但又遗憾地说:“可惜是个男子,若是女子,贵不可言,当为天下主!”后来武则天当上了皇帝,成为了一代女皇。
武则天
沧海遗珠狄仁杰。狄仁杰,字怀英,并州太原人。他的祖父狄孝绪,贞观中期任尚书左丞(正四品上)。他的父亲狄知逊,曾任夔州长史(正六品上)。仁杰小时候,家中的一个仆役被人杀了,县衙里来人盘问调查,家里人都忙着接待,接受问询。只有仁杰一动不动的坐在那里读书。 县衙里的人责怪他,仁杰说:“这些书中,圣人贤良都在,我都接待应对不过来,哪有时间理你这样的庸俗小吏?”后来经过举荐,他担任汴州判佐。恰逢工部尚书(正三品)阎立本担任河南道黜陟使,有些同事诬告仁杰,阎立本接见了仁杰,感叹的说道:“孔子云:‘观过知仁矣’(通过观察一个的所犯过失,可以知道这个人的品质为人),你可以说是海曲之明珠,东南之遗宝。”于是推荐他担任了并州都督府法曹(正七品下)。
狄仁杰剧照
食万羊李德裕。宣宗继位后,李德裕以太子少保之职,分司东都事务,并向一个僧人探问前程。僧人说他会遭贬南行万里,但还能回还,并道:“相公命中注定要吃一万只羊,现在吃了九千五百只羊了,现在还差五百没吃完,所以一定能够回来。”李德裕叹道:“师傅真是神人。我在元和年间,在北都太原做官,曾做梦走到晋山,看见满山都是羊群,有几十个牧羊人跪着迎拜我,我好奇就问牧羊人,牧羊人对我说,这是给侍御你平生吃的羊啊!我一直记着这个梦,没有告诉过别人!”十几日后,振武节度使米暨遣使前来,馈赠他五百只羊。李德裕大惊,将此事告知僧人,僧人道:“一万只羊的数量满了,相公恐怕要回不来了。”李德裕道:“这些羊我不吃,可以免祸吗?”僧人道:“羊已经送到,已是归相国你所有。”不久,李德裕果然被贬到万里之外的崖州,做了贬崖州司户,并死在那里。 后人便用“食万羊”表示听天由命,不必强求富贵。
李德裕
蟒蛇转世曾国藩。曾国藩出生的时候,他的祖父曾玉屏做了一个梦,梦见一只巨蟒缠绕他家的柱子上,以后曾国藩就出生了。曾玉屏梦醒后非常惊讶,就问自己饱读诗书考中秀才当私塾老师的儿子曾麟书(曾国藩的父亲),这个梦有什么寓意,曾麟书说:“唐朝的郭子仪出生的时候,他的祖父也梦见了一条巨蟒进了他家,家里人都认为郭子仪是蟒蛇转世,后来郭子仪平定安史之乱,成为唐朝中兴名臣,官至宰相,位极人臣。”曾玉屏说:“这个孩子也莫非是蟒蛇转世,将来必有大出息,为我曾家光宗耀祖。”曾国藩出生后家中的一棵死梧桐树竟然重新焕发出了生命,让其祖父曾玉屏更加相信巨蟒转世这一梦语。。而凑巧的是曾国藩患有类似“牛皮癣”一类的皮肤病,(有一说“火蟒藓”),浑身上下都是像蛇的鳞片一样的癣,所以曾国藩也相信了巨蟒转世这一梦语。曾国藩平定太平天国运动,成为晚清中兴名臣第一,官至直隶总督,武英殿大学士。
曾国藩
漂母赠食一饭千金的典故?
这个典故讲的是韩信的故事。韩信是汉初三杰之一,在发达之前,无职无业,穷困潦倒,时常饿肚子。幸亏在他经常钓鱼之处,有一位漂母不断接济他,拿出自己的饭团给他吃,使他免于饿死。
后来,韩信在刘邦手下拜将封王,便想起漂母的救助之恩。于是派人给漂母送酒送菜,并赠以千金来答谢。这个典故是告诉人们要学会知恩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