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统一文字,战国时期秦统一的基础是什么?
秦朝统一中国是战国以来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
1.战争给人民带来灾难,人民渴望统一.
2.生产力提高和社会经济发展为统一提供物质基础.
3.战国时期各诸侯国大多实行郡县制和争霸战争.为统一奠定政治基础.
4.形成华夏族为中心的民族共同体.
5.秦国变法较彻底.国力增强,且实行远交近攻的正确策略,削弱各国实力.秦具有统一实力.
6.秦王本人雄才大略.
为什么秦可以统一六国?
从公元前230年-公元前221年,秦始皇嬴政用十年的时间先后灭掉了韩、赵、魏、楚、燕、齐等六国,建立了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秦。为什么是秦统一六国,而不是其他的国家呢?
一、秦的崛起与强大西汉政治家贾谊在《过秦论》中分析了秦国从强大到统一六国,最后灭亡的原因,其中指出了秦国从崛起到强大,大致分为了四个原因:
1.占据地理优势
秦国“据崤函之固,拥雍州之地”,即位于崤山以西,包括今陕西、甘肃、宁夏、青海一带。秦孝公时凭崤山之险在此修建了函谷关,西拒高原、东临绝涧、南接秦岭、北塞黄河,为天下“九塞”之一,函谷关因修建在谷中,深险如函,故称函谷关。
正是凭借着得天独厚的地理位置优势,秦国能屡次将中原六国据之关外,而六国虽结盟亦不得而入。秦国位于西部边陲,凭关而据,远离了中原六国的内部纷争,进可攻,退可守,有利于保存实力,即使对外战败,关内也不致遭受战争的践踏之苦。
2.得益于商鞅变法
秦孝公时,国家积贫积弱,连年的战争使秦国饱受了战争之苦,国家再也经不起折腾了。于是秦孝公决心改革图强,向天下发出了招贤令,商鞅正是这个时候进入秦国的。
变法前,商鞅走遍了秦国的山川和村庄,了解了秦国贫穷的真正原因,分析了秦国所处的历史环境,站在秦国的角度上开始了商鞅变法。
商鞅变法和秦孝公的大力支持是分不开的,因为变法触动了旧贵族的利益和势力,如废井田,开阡陌;废除世袭制,奖励军功制;重农抑商;连坐重刑等等,但正是这样,整顿了旧贵族势力腐败的风气,激励了民众的积极性,抑制了秦风争强好斗的恶习,秦国经商议变法后,国力一步步强大了起来。
3.注重并培养人才
秦孝公后,商鞅虽然被旧贵族车裂了,然而新秦王乃至后来的历代君王都继承了商鞅的新法。这使得秦国日益强大起来。更重要的是秦国自孝公以下共七代君王(秦孝公、秦惠王、秦武王、秦昭襄王、秦孝文王、秦庄襄王、秦始皇)均实现了平安过渡,无大的内乱发生。
商鞅后,许多仁人志士沅涉秦国,为实现自己远大的抱负而倾其一生,殚精竭虑,秦国因此也诞生了许多名臣武将。名臣张仪、甘茂、范睢、吕不韦、李斯等,名将司马错、白起、蒙骜、蒙恬、王翦、王贲等,可谓人才辈出,为秦国的崛起和强大作出了不世功勋。
秦国对功臣赏罚严明,对人才厚爱有加,君臣一体,这皆因军政大权掌握在君王手中的缘故。君王参与军事谋划,制定作战计划,武将按计划作战,军功制使秦国上下士气高昂,人人奋勇杀敌。君王在丞相和将军的辅政下,行事谨慎,未有大的过错发生,几代君王也没有安逸享乐、奢靡昏聩者,这就使秦国形成一种良好的风气,延续下去。
4.历代君王不懈努力
有压力才有动力,秦国正是在六国的挤压下处于偏安一隅,不得已才奋发图强,求变治国,自孝公以下历代君王以东出为目标,以统一为大业,吸收天下人才,共治宏图伟业。“君臣固守以窥周室,有席卷天下,包举宇内,囊括四海之意,并吞八荒之心”。
秦孝公时,商鞅策划修筑了咸阳城,使秦都城从栎阳迁至咸阳,并实行县制管理,制定法律,统一度量衡制,建成了中央集权的君主政权,为秦夯实了大业的根基,之后秦国打败魏国,夺回了河西之地,开始了席卷天下的步伐;秦惠王时期北扫义渠,西平巴蜀,东出函谷,南下商於,大大扩展了秦国版图;秦武王平蜀乱,设丞相,拔宜阳,置三川,更修田律,修改封疆,疏通河道,筑堤修桥;秦昭襄王长平之战几乎灭掉赵国,公元前256年灭西周;秦始皇用十年时间横扫六国,自此天下一统。
二、为什么其余六国统一不了天下?相比秦国而言,其余六国均存在着不同的弊端,故难以堪当统一之大任。
韩国软弱:韩国处于西秦、南楚和魏国的包围之中,发展空间有限,在列国争战中始终处于劣势地位,前期和赵国、魏国结盟,后秦国强大又结盟于秦,夹缝之中不能发展强大,那最后只有一个结果——被强国吞并。
赵国多疑:赵武灵王“胡服骑射”强大后,赵国就成了秦国强大的对手了。赵国有肥义、楼缓、蔺相如、虞卿、赵胜、赵奢、廉颇、李牧等良相名将辈出,赵国民风剽悍、崇尚武力,六国中最属赵国有可能统一天下了。然而因赵孝成王的多疑使长平之战损失兵力五十万,赵幽缪王的多疑处死名将李牧,两项直接导致赵国走向灭亡。
魏国怪癖:魏国自魏惠王之后代代有癖好,且皆是恶癖。魏惠王酷好珠宝,魏襄王酷好种马,魏哀王酷好工匠,魏昭王酷好武士,安釐王“龙阳之好”(同性恋者),景滑王酷好丹药,最后一代魏王假癖好獒犬。由此君王者,国家不灭才怪。
楚国昏聩:楚怀王时昏聩无能,先用屈原变法,后在一片反对声中终告失败。后在秦相张仪的欺骗下与齐国断绝,结果导致秦国攻取了楚国的汉中之地,楚怀王亦客死他乡。自此楚国的国都往东一迁再迁,公元前238年“战国四君子”之一的春申君黄歇死后,楚国更加一蹶不振。
燕国狭隘:燕国位于冀北、辽西一带,燕昭王时,筑黄金台,招揽天下名士,励精图治,后在名将乐毅的带领下,联合秦、韩、赵、魏打败了齐国,报得三十年前的齐灭燕之仇。后来就一直和邻国赵国死磕上了,屡败屡战,国力愈来愈弱。
齐国自负:齐国在齐威王的手里发展壮大,盛极一时,齐宣王时几欲灭燕,到了齐湣王手里,齐灭掉了宋国,其余国家担心齐国强大,于公元前284年以燕国为首联合秦、韩、赵、魏一起攻齐,连下七十三城,攻入临淄,惟剩莒和即墨二城。齐虽后来复国,国力已是日暮衰落,难以复出了。
以上看来,秦能灭掉六国,秦国的强大固然是一方面原因,而六国自身的弊端问题也是导致灭亡的直接原因。
现在的汉字就是以前的秦字演化来的吗?
首先来说,商朝时中国的文字是统一的,甲骨文;西周和春秋时中国的文字也是统一的,金文。因为那时候不管是商王还是周王,是一统天下的。春秋时虽然周王的地位降了许多,但各霸主奉行“尊王攘夷”的政策。到了战国时代,各诸侯国不再奉行“尊王攘夷”,而是向周王的权力发起挑战,楚王“问鼎”就是一个鲜明的例子。各诸侯国发展到后来各自为政,周朝的统治名存实亡。为了维护本国的统治,各诸侯王形成了自己的文化,“皆去其典籍……衣冠异制,言语异声,文字异形”,于是七国文字产生了。但因为七国文字是一个源头,所以文字异形只是在一个源头上的改变,所以差别并不大。而且,七国使用同一种共同的语言“雅言”,且交流广泛,苏秦能佩五国相印,孔子、孟子等都曾周游列国,从一个侧面说明了语言与文字的差别并不大。秦国因为周平王东迁后继承了西周原来的封地,所以继承的华夏文化反而是最“正宗”的。秦国统一六国后,只是在秦字的基础上,消灭各国的异体字,使之规范。统一文字是一场巨大的文字改革,根本说不上哪种文字更先进,六国文字只是同一种文字的异体而已,而且使用时间很短。所以统一正当其时,有利于维护华夏文字的规范化。另外,相信那时的文字改革者们也不是傻子,他们在进行规范文字时,不会是一刀切式的改革,而是去粗取精、去伪存真式的改革,留下了中华文明的精华。我们现在还能辩识三千多年前的甲骨文及两千多年前的春秋战国各国文字,就是证明。
在此之前其它六国用什么文字?
“六国文字”指的是韩、赵、魏、齐、楚、燕六国以及中山、越、滕等小国的文字,与金文相比,最明显的特点是笔画的随意简化,形体结构极为混乱。
“秦国文字”接近正统的西周和春秋金文,比较严谨统一,后世称为“籀文”或“大篆”。
齐系文字,包括齐、鲁、邾、滕、薛、莒、杞、纪、祝、倪、任等国。是一种颇具特色的东方文字体系。书写者任意,异体字繁多,装饰笔画醒目。
燕系文字,燕系文字主要是北方的燕国使用。特异的北方风格。燕系文字比较稳定。
晋系文字,包括韩、赵、魏、中山、东周、西周、郑、卫等小国。结构修长,笔画细劲。
楚系文字,包括楚、吴、越、徐、蔡、宋等大国以及汉、淮二水之间星罗棋布的小国。字体颀长,有特殊的形体,特殊字体。
秦系文字,主要指秦国文字。更多地继承了西周文字的遗风,比较稳定。后来发展出规整和潦草两种类型。
一统秦两汉的重大事件?
1,秦
秦始皇用了十年的时间相继灭掉了韩、赵、魏、楚、燕、齐六国,完成了一统全国的大业,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专制主义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定都咸阳(今陕西省西安市附近)。秦朝建立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并统一度量衡、货币、车同轨,书同文,通过焚书坑儒加强思想统治,对后世产生少深远的影响。(1)度量衡:度量衡是指在日常生活中用于计量物体长短、容积、轻重的物体的统称。其中计量长短用的器具称为度,测定计算容积的器皿称为量,测量物体轻重的工具称为衡。(2)修筑万里长城:秦始皇统治时期,派蒙恬主持修建长城,把战国时秦、燕、赵三国的长城修补与加固,构筑了西起临洮(今甘肃省)、东达辽东的古代世界伟大工程——万里长城。(3)修建秦始皇陵和兵马俑:秦始皇陵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规模庞大、设计完善的帝王陵园,其巨大的规模、丰富的陪葬物居历代帝王陵墓之首。秦始皇兵马俑坑位于今西安市临潼区秦始皇陵以东1.5公里处,是秦始皇陵的一部分陪葬坑。(4)陈胜吴广起义:公元前209年7月,陈胜、吴广率领众人举起了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大规模的农民起义旗帜。2,汉(1)楚汉之争:从公元206年到公元前202年,刘邦、项羽进行了为期四年的楚汉战银,最终以藏书在乌江(今安徽省和县东北)自刎而死、刘邦胜利而结束。(2)文景之治:公元前179年到公元前141年,汉文帝刘恒与汉景帝刘启减轻刑罚,减赋税,亲儒臣,求贤良,一意与民休息。在这40年左右的时间内政治稳定、经济生产得到显著发展,史称“文景之治”。(3)陆上丝绸之路:汉武帝两次任命张骞为使者,出使西域,开辟了通往西域的丝绸之路。中国的丝和丝织品,经“丝绸之路”运路西亚、大秦。丝绸之路上现存的文明遗迹有甘肃省的阳前,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的高昌故城、交河故城、楼兰遗址等。陆上丝绸之路的路线:长安——河西走廊——今新疆地区——葱岭——西业——欧洲。(4)“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汉武帝接爱以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主张,实行思想上的统一,宣扬天子代表天统治人民,神化了皇帝。汉武帝下令在线长安兴办太学,用儒学培养贵族子弟,使儒家思想成为封建社会的统治思想。(5)王莽改制:8年,王莽称帝,定国号为“新”,西汉灭亡。王莽为缓和西汉末年日益加剧的社会矛盾而采取一系列新的措施,号称“托古改制”,包括土地改革、币制改革、商业改革和职官、地名改革。(6) 东汉建立:25年,刘秀在鄗城(今河北省柏乡)即皇帝位(光武帝),治用“汉”国号,后定都洛阳,史称东汉。(7)黄巾起义:184年,贫苦农民的在巨鹿人张角的号令下,高喊“苍天已死,黄天当立,岁在甲子,天下大吉”的口号,发动反抗东汉统治的起义,史称“黄巾起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