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朝由盛转衰,为什么秦汉三国晋的历史和隋唐五代宋如此相似?
用三国演义中的一句话来总结中国的历史是再合适不过了,那就是“天下大势,分久必合,合久必分。”
自从秦朝统一之后,大一统的思想就始终在人们的意识中根深蒂固,纵使王朝的衰落起伏,分崩离析,也只是一时的分离,最终会形成统一,而在这个过程中,我们发现一个很有意思的事情,那就是秦、汉、三国、晋的历史和隋、唐、五代、宋的历史非常相似,为什么会有这么相似的轨迹呢?
从历史背景来看,秦、隋两朝代之前都是大分裂时代,时期比较长,也分裂的比较彻底,春秋战国时期为449年,五胡十六国南北朝时期为405年,因为分裂时期较长,最终合而为一的国家所采用的法典必然严峻,而且作为大统一国家,国家的领导人必然会以一种新的观念来审视当下的基建和国防,当初分裂的小国家的情况,在统一后的朝廷看来,都low爆了,必须加大国防和基建投入,因此才会有秦朝修长城、直道、打匈奴,隋朝修运河、巡扬州、征高丽,而这些迫在眉睫的大项目、大工程都没有考虑到一个事情,那就是民力在统一战争后需要休养生息,但国家发展也是个必选项,因此,这两者的矛盾便迫使新生政权往往寿终不永,旋兴旋灭。
而人们在经历了统一后的分崩离析之后,一般都会反思自己的行为,不作就不会死的总结中,从统治者到黎民百姓都开始对上一个朝代的一系列大政方针进行修正和改良,比如汉朝对秦朝的严刑峻法进行修正,进行黄老治国方针,唐朝对人民进行休养生息和贞观之治,这些清明廉政的施政方针,成为了这些王朝的基本思想,并贯穿着整个王朝的始终,因此这些王朝的寿命也都比较长。汉朝406年,唐朝289年。
有始必有终,当汉、唐最后走向衰亡时,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是,中央的控制力越来越弱了,而地方越来越强,这就是一种权力释放的弊端,给予地方充分权力容易办成事情,收效较著但有一个非常大得弊端就是,容易尾大不掉,更容易本末倒置,看汉末董卓、唐末朱温,哪个不是地方军阀最后起来,毁掉了数百年辛苦经营得根基,这种地方和中央得权力此消彼长,也是大一统国家里的一个难以避免的情况。
而接下来的分裂就比较有意思,三国时期、五代时期,从大一统分裂出来的小国家,都会纷纷以正统自居,而且终极目标都是最终统一,足见人心不愿意分裂,只是时态如此,不得已罢了,魏蜀吴,后梁、后唐、后晋、后汉、后周这些国家,每一个都以统一为己任,因此虽然分裂但志在统一,因此这些分裂期比较短,三国始于公元220年魏国代汉,终于公元265年晋代魏,共45年,而五代则为53年。
而晋、宋虽然统一,但他们都面对着一个非常尴尬的时期,那就是先前分裂内讧太久,放弃了对北方游牧民族的打击,造成了北方民族的强大,强大到了没有办法制衡的地步,晋朝的匈奴、柔然、鲜卑,五代时期的契丹这些都让这些新兴的王朝有着先天不足的缺陷,也使得这些王朝后期发展受到了一定的制约,最终被异族所灭。
唐朝安史之乱后为什么会造成藩镇割据的局面?
感谢邀请,我是秘闻君,你想了解秘闻野史都在这里,记得点击关注哦
众所周知,公元755年是李唐王朝由盛转衰的重要一年,这一年是安史之乱的起点,此后八年间,唐朝被安史之乱拖垮,虽然剿灭了叛军,但放眼一看,全国各地都是藩镇割据,朝廷都拿这一情况没办法。
但这一现象很是奇怪,古代封建王朝的中央集权思想是日益加深的,任何一个有作为的皇帝都不可能容忍自己手下有这么多不听指令的军阀存在,而底下的军阀们在拥有实力的同时,野心也会进一步膨胀,但偏偏这一百五十多年里,只要一造反,很可能就把皇帝推翻。
但奇怪的是,这一百五十多年,皇权和藩镇势力虽然互有争斗,却还能保持平衡,甚至最后导致李唐灭亡,还是因为黄巢农民起义导致各方失衡。这又是为何呢?
和朝廷分庭抗礼的藩镇是怎么形成的藩镇割据并不是唐朝建立之初就有的,唐初,政府采用了“道州县”三级制,同时在边地上设置有守捉、城、镇、军,总称也为道,但从李世民开始到武则天、唐玄宗,唐一直在开疆拓土,疆域辽阔难以有效管辖。
特别是里长安最近的吐蕃,最为强大和危险,于是711年,贺拔延嗣被任命为凉州(治今甘肃省武威市)都督,专门防范吐蕃的入侵,河西藩镇成为唐朝第一个藩镇。而安禄山的卢龙镇,也是为了抵御北方契丹、奚等少数民族而设立的。
从此以后藩镇制度便和中枢的南衙(朝堂官僚集团)北司(控制中央禁军的宦官集团)一起,成为大唐的三大支柱之一,皇权利用其互相平衡制约,有效地维护了帝国统治百年。
而且藩镇真正遍地开花,还是在安史之乱之后,据统计晚唐时藩镇达到了89个之多。这是因为当时中央征兵是从南北朝继承下来的府兵制,这种制度最重要的特点是兵农合一,平时为耕种,农隙训练,战时从军打仗。而地方节度使为募兵制,军饷由地方筹措,招募的都是些流氓地痞居多,当兵就是为了吃口饱饭,加上长期和边地少数民族打仗,战斗力比中央的府兵强得多。
因此安史之乱开始后,中央完全抵挡不住,只能让地方勤王,并且下放权力,让地方自主募兵,这样更多的节度使就出现了。
藩镇割据和以往的地方诸侯为啥不一样藩镇割据有三个特点,第一是父死子承,虽然是中央不承认的,但有时候也没办法,不同意随时会造反的;第二是不向地方交税;第三是兵权自己把握。虽然藩镇类似地方小政权,但和唐前后朝代中的侯国并不一样。
首先,藩镇的自治权并没有那么高。唐朝最刺头的节度使主要为卢龙镇(幽州镇)、魏博镇、成德镇的河朔三镇。但即使是这三镇,在中央对外征战中,也仍需派军出粮;同时,中央推行各种政令时,藩镇也要推行,比如晚唐的两税法;此外,藩镇里的官员中央可以任免。
其次,藩镇割据的体系和诸侯国不同。诸侯国虽然是割据一方,地方政权,但仍是自上而下一个组织体系,诸侯就是地方上的皇帝,这一片区域全部听命于一人。但藩镇割据就不同了,它是一个中国历史上产生的一个新的组织体系,是一个自下而上形成的组织。
很多人以为藩镇的不稳定因素是来源于藩镇的节度使,节度使有了政治野心,就会威胁到中央,其实不然。
当时唐朝很多藩镇都发生过士兵哗变,杀掉节度使另立他人的事情,根本不经过中央批准。甚至还直接在长安发生哗变,比如唐德宗时期的泾原兵变。
德宗建中三年(782年)皇帝李适开始削藩,当时成德节度使李宝臣死,其子李维岳要求继承(当时的藩镇大多数都是父子兄弟相继承,朝廷无可奈何),被唐德宗拒绝。于是李维岳联合魏博、淄青、山南东道等镇起兵谋反。 到了783年,官军作战不利,皇帝下令泾原节度使姚令言率五千士卒抵长安转道去征战。谁知后勤工作太差,泾原军原以为到了长安后会得到封赏,结果德宗派了京兆尹王翃去慰问军队,王翃一个文官,对这件事的认识程度不够,结果招待工作极差,引起了士兵们的哗变,姚令言苦言相劝,众将士不听,姚令言派人火速报告德宗。李适听到后大惊,马上命令赏赐布帛二十车前往安抚军队 。结果慰问团刚到,叛军已经斩断城门,陈兵丹凤楼下了,皇帝赶紧出逃,躲到了奉天(今陕西乾县)。 泾原兵进城后,废掉姚令言,推举原来的幽州节度使现在的检校太尉朱泚当了新皇帝,国号大秦。一时间华夏大地上除了有四个王、两个皇帝。最后德宗还是靠其他节度使起兵勤王和妥协,才稳定了局面。为什么各地节度使还会勤王呢?这是因为大家还尊李唐为皇帝,认为其还具有政治合法性。可见,藩镇问题的核心不在节度使,而在他们麾下的骄兵。这些全无畏上之心、忠诚之念的骄兵,陡然裁撤势必激起大乱,以中枢财赋供养更是无底洞。但也正是因为他们是从底层上来的,就没有了政治侵略性,他们唯一的要求是物质上的吃饱穿暖,因此唐政权可以利用藩镇,对各地方进行制衡。
土地在其中扮演了怎样的角色?
虽然我们看到的王朝更迭都是有军事征服引发的,但是在历史兴替背后,土地问题一直都是决定一个朝代国祚的决定性因素,在唐朝也是如此。
我们都知道,唐朝在玄宗时期的开元盛世,突然急转直下,虽然后续帝王实现了一次中兴,但是已经无力回天,无法阻止大唐的沉沦。
隋唐以来,中原王朝一直实行均田制,均田制的经济制度,配合府兵制的兵役制度,将土地、农民、士兵有机地结合到一起,这三者共同维持着帝国的经济、军事两个车轮共同前进。同理,唐朝这个大车的衰落,也是由于这两个车轮的崩坏而引起。这首先就体现在均田制的失效上。唐朝中后期,由于国力极盛,外部环境也相对安稳,在朝堂内部慢慢形成的密不透风的门阀集团控制了田地的授予和回收,而这一国家经济命脉为少数贵族所掌握,这就提供了腐败的可能,于是我们看到在唐玄宗后期,豪强兼并土地的情况自汉以后再一次出现,那些原本有权利被赋予土地的农民失去了土地。
失地农民的增加就破坏了府兵制的基础,原本他们可以在自己的土地上耕种,战时应朝廷征召入伍打仗就行了,现在失去了土地,无法配齐马匹和兵器,失去了生存的保障,谁还愿意入伍为兵,为国冲锋陷阵呢。府兵制的失效,直接导致了地方节度使完全控制了兵权,唐朝末年的藩镇割据局面,也由此诞生。
中国封建王朝最后的腐朽堕落?
中华民族在五千年的历史长河中从兴旺走向衰落其中的原因非常复杂,三言两语谁也说不清楚,但简单谈一下个人见解丕是可以的。
中国的历史的兴衰就是一个完整的波浪,始于两周到唐宋是最高点,然后就是缓慢下行,到了清朝就是直接跳水。
春秋战国(前770~前221年)的百家争鸣,是中國历史上思想及文化最开放最辉煌最灿烂的时代,不同的学派争芳斗艳精英涌现。这个时期也奠定了中华民族的思想和文化基础,中华民族以后不管经历了怎样的跌宕起㐲都没有偏离这些根本,这也是中国之所以是中国的原因。
秦统一中国后第一次统一了文字,废除了分封制确立了郡县制,这为中国封建王朝确立了基本治理模式,统一了货币及度量衡,促进了国家的商品交易和流通,车同轨道同距,极大发展了交通也便利于交流,同时为国家的统一提供了强大的保障。
秦帝国为中国作为国家奠定了发展基础和模式,中国几千年历史时至今日也没有脱离这个模式,在这一点上秦始皇居功至伟。中华民族的思想及文化始于春秋战国,而作为国家传承则始于秦始皇开创的秦帝国,秦帝国是中国历史发展的重要出发点。
两汉时期也在中国历史上占有极其重要的位置,中国汉族人的称谓由此开始。
汉朝建立在秦基础上,秦末天下大乱,汉朝建立后,文景二帝实现了休养生息的国策让民众得以安居乐业,这是历史上被称为"文景之治"的时期,充实的国库也孕肓出中国历史上的又一位伟大的皇帝创立了条件,这个人就是汉武帝刘彻,汉武帝最重大的成就就是北击匈奴,为帝国开彊扩土,史上称他治下为"汉武盛世"。
汉朝与同时期的罗马帝国是当时世界上最强大的国家。中国四大发明的蔡伦的造纸术,张衡的地动仪,也出现在这个时期。
汉朝也很注重以外界的交往,张骞出使西域就是很好的例子,他促进了东西文化的传播,增加了中国对世界地理的认知促进了东西方的贸易,对中国的文化及艺术产生了极大影响。
中国封建王朝的顶盛期是李氏大唐王朝,唐朝的都城长安是当时世界上最大的城市,唐朝在政治、经济丶文化、外交都有卓越的成就,唐朝也是当时世界上最强大的王朝。
唐朝为中国文化的发展做出了许多卓越的贡献,涌现了许多杰出的人才,如药王孙思邈、天文学家僧一行、音乐家李龟年、画圣吴道子、诗仙李白等等不胜枚举,在唐朝各行各业都得到充分发展,是中国封建社会的一个巅峰期。
而有一种观点认为,中国封建王朝开始走下坡也始于唐朝,始于唐王朝在与阿拉伯帝国的战争中战败大伤了唐王朝的元气,而之后的安使之乱也重创了这个王朝让它一厥不振。
五代十国之后的宋朝在政治体制上沿袭了唐朝,宋朝设立多个宰相职位,还有谏官制,他们与皇帝间形成了相互牵制和监督的作用,当时的皇权并不可以为所欲为,皇帝的权利受到很大的制约。
宋朝重文轻武的制度,使得宋朝的科技、文化、艺术上水平极高,与唐朝相比有过之而无不及,在许多领域领先于世界。两宋时期军事科技虽然很发达,但因为轻武而使军人地位低下,以至于两宋时期常常被外族打得狼狈不堪。
元朝扩展了中国的疆域版图,中国的行省制就始于元朝,元朝的对外贸易高度发达,在所辖之地建立了大量驿站,这极大方便了贸易的往来,而充分的对外贸易也扩大了中国人的视野,促进了中国社会的变化,元朝对中国及世界的历史进程产生了重大的影响。而元朝残忍的征服性与破坏性,使得它成了一个只有97年历史的短命王朝。
而中国封建王朝真正走向没落应是从大明王朝开始。明以前的各朝都大体沿袭了秦始皇制定的君王之下的宰相辅政的政治制度框架,而明代朱元章废除了丞相制,使相权与君权合二为一,明朝君王大权独揽,这也开创了中国的封建专制时代,这也是中国封建王朝没落的最大祸根。
而在同时期的欧洲正是文化复兴时期,各种思想大爆发,新的思潮不断涌现,人们的思想从束缚中解放出来,这个时期欧洲出现了许多影响世界的杰出人才,但丁、达芬奇、莎士比亚都出现在哪个时期,而这些都促使了欧洲资本主义的荫芽。
因为没有了纠错机制,所以社会很容易积重难返。清朝也大体继承了明朝的政治专制制度,而欧洲在明朝中后期进入了快速的发展,到了清乾隆时期,欧洲进入了工业革命时期,从此欧洲文明完全领先于世界,欧洲已进入了生产大发展的资本主义,这时期的大清朝还沿袭着以农业为主的国策,对于欧洲出现的工业革命成果不以为然,最后还因为害怕走向了闭关锁国,这直接导致了中华文化与欧洲先进文化的失去了对接的机会。
一个工业化的欧洲对于一个农业为主的中央帝国来说的确太强大了,这也开启了中华民族200余年的屈辱史。
而今日的中国正如十四十五世纪文化复兴时期的欧洲,各种知识和创新不断涌现,人们的思想充分活跃,如今的欧美却极像当时的大明帝国,虽然还很强大却已露出后继无力的样子,这也使得他们在慢慢选择走向封闭和排外,因此他们走向衰落这是可以预见的,这从中国的历史进程就可看到。所以说现在中国的复兴是不可逆转的,中国在这波复兴浪潮中一定重新站上世界之巅,成就我们的中国梦。
马嵬坡之变是盛唐的结束?
是的,此后盛唐转衰。马嵬驿兵变是公元756年7月15日唐玄宗逃至马嵬驿(今陕西兴平市西北二十三里),随行将士处死宰相杨国忠,并强迫杨玉环自尽,史称“马嵬驿兵变”。 756年叛军攻破长安门户潼关,乙未(十三日)玄宗出逃,丙申(十四日)玄宗一行到了马嵬驿,随从的将士因为饥饿疲劳心中怨恨愤怒随即发生兵变。最终杨国忠、杨玉环被杀,兵变平息。
此后不久,太子李亨就在灵武自行宣布即帝位,遥尊玄宗为太上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