奇才公子,有哪些古风耽美小说值得推荐

天美资源网

奇才公子,有哪些古风耽美小说值得推荐?

喜欢看古风耽美的亲,可以看看这6本,希望会有你喜欢的,点击蓝色+关注鱼妹获取不同类型书单,从此不再书荒哟。

-1- 《凤离天》 作者:绿野千鹤

文案

奇才公子,有哪些古风耽美小说值得推荐

相亲相爱的两个小皇子因为不可抗拒的原因被迫分开,当所有人都认为那个精灵一般的五皇子已经不在人世之时,轩辕锦墨依然在坚定地寻找着弟弟。 然而,当那个噙着坏笑,强大而华美的少年站在自己面前时,轩辕锦墨真的很怀疑,这就是那个用甜甜糯糯的声音追在他后面叫“哥哥”的小家伙吗? 轩辕锦天的想法很简单,他只是想要变得强大,想要保护好哥哥。 怎奈他是个天生的武学奇才,被神秘的师父强行带走。 离开了锦衣玉食的皇宫,刀口舔血的过了十二年,终于成为了“魔宫”宫主。 但是,当他以凤离天的身份站在哥哥面前时,却发现,十二年的思念使那份依恋早已变了质。

“墨,现在有些事我不能告诉你,你只要相信,我永远都不会做伤害你的事就好。” 不敢说出真相,怕那个从小受正统教育的哥哥无法接受他的感情,于是磨磨爪子扑上去,连人带心吃干抹净,让他没有反悔的机会。

于是: 1.这是一个温柔腹黑攻与别扭帝王受的故事, 2.本文年下,筒子们不要看错了,据说逆CP是很痛苦的……

-2- 《留君》 作者:柯染

文案

元守真原本知道卫广有点不正常,但他不知道原来这小子连骨头都是黑的。卫广十八岁时,一不做二不休,从此他知道了一件事,这世上再没有比攻了元守真更舒爽的事了。阅读提醒+扫雷:

1,本文攻会黑化,逼急了黑透全世界。2,1v1。3,卫广是攻,其实我是个发糖高手。4,cp是卫广x元守真。5,结局HE。

-3- 《公子偃武》 作者:梦里长安躲雨人

文案

帝王受 被小攻篡位的故事

他施以爱情 他却施以报复闷骚

虐心文 :天太冷了,他只好醒来,原来黄缎软绵的锦被已经换做杂草垫子,窗户也无法关严。冷风吹来,让人直打哆嗦。他呆了一呆,才想起来,自己已不是皇帝。已被倒戈的士兵抓起,成了阶下囚。其实他并不能算昏君,继位十年来也没有做什么十恶不赦的事,认真算起来,十年里 他兴仁政,爱百姓,兼听广纳,文治武功,没有把那一样很落下了。如果一定要说做了错事,就是不该收留偃武。

-4- 《锁帝翎》作者:深海先生

文案

表面忠犬实际心机腹黑狼系皇子攻(后期黑化)X病弱蛇蝎美人废帝|帝王受,年下伪叔侄,原名《笼中帝》,因不符合晋江要求故修改。——————————————————————————原以为能驯养一只犬,助自己重临帝位,却不料是养狼为患。牵制对方的锁链,成了缚住自己的红线。步步为营的算计,处心积虑的利用,换来的却是入骨及髓的爱恋,狂热的掠取。——皇叔,我想要什么,你以后会知道的。——皇叔,江山为聘……龙袍就是你的嫁衣。——皇叔,我要你。

-5- 《大地主》 作者:尹琊

文案

“大少爷,不好了,小姐留书出走了。” “二娘和三娘的女儿还未嫁人。” “不行啊大少爷,当初那人与老太爷约定娃娃亲的对象只能是大夫人生的,大小姐和二小姐都不行。” 安子然的目光顿时移到快四个月大的弟弟身上,半晌才道:“男的可以吗?” 管家:“……” 安子然没想到自己一语成谶,男的确实可以,只不过跟他想象的略有出入。

-6- 《朽木充栋梁 》 作者:酥油饼

文案

辉煌是武林神话。生时神话,死后也神话。 纪无敌作为纪辉煌的独子,不但继承其父的事业,还继承了其父的名声。 只是纪辉煌是真枪实弹,纪无敌是辉煌门精英用智慧和血汗放的烟雾弹。

图片源于网络,侵权联系删除

北宋官场上最香和最臭的男人又是谁?

“偷香”比喻男女之间的私通,这个典故出自西晋大帅哥韩寿,和权臣贾充的小女儿贾午的故事。

韩寿是魏晋时期世家子弟,这哥们长得帅呆了,《晋书》形容他是:“美姿貌,善容止。”因为出身于世家大族,所以,经常出入于豪门之间的宴请。

贾充是司马家族篡位的帮凶,第一功臣,权倾一时。他的大女儿,就是著名的丑女皇后贾南风,嫁给了晋惠帝。江湖传言,贾午跟贾南风一样,生得又矮又丑,当初本来是她要嫁给晋惠帝,因为没长开,就让贾南风顶替了。贾午跟贾南风一母同胞,估计即使张开了,那副尊荣也好不到哪儿!

韩寿最为西晋名士,被贾充征招为大司空掾,掾就是助理。因而他有机会经常去贾府参加各种宴会。

某一天,贾二小姐深闺寂寞,听到客厅里吵吵嚷嚷,忍不住从幕后偷看。这一看不得了,一眼盯上了玉树临风的韩寿!

贾二一下子芳心大动,魂不守舍了。她悄悄地问身边侍女,那帅小伙是谁。侍女告诉她,此人正是人间第一美男子韩寿!

贾二从此夜夜失眠,连大白天也心神不宁。终于忍不住让侍女帮忙,找韩寿私下勾连。侍女肯定不敢说贾二是丑八怪,估计收了贾二不少好处,在韩寿面前,把她夸成了天上的仙子。

韩寿一听直流口水,一直在找机会拍贾充马屁,可是拍马屁的人排成队,人家也不稀罕,这下好了,人家姑娘送上门来了,还是个大美女,还等什么呐!于是,韩寿跟贾二约好,夜晚翻墙入贾府私会!

没想到韩寿风度翩翩,还是个翻墙高手,在贾府来去自由,竟无人知晓。就是不知道,当韩寿亲眼目睹贾二那副尊荣时,是怎样强忍住呕吐,违心地按贾二的心意,把故事情节发展下去的!为了荣华富贵,咬牙也得忍呐!

某一天,贾充见到韩寿,人还没靠近,远远地闻到他身上有一股奇特的香味,贾充立马头皮发麻!

原来,这是一种西域进贡的香料,珍贵无比,人粘上一点,奇香扑鼻,经月不退!晋武帝将这种香料赐给了他和大司马陈骞。贾午自然不会抹这东西,顺手送给了心爱的小女儿。现在这个香味居然出现在韩寿身上,贾充脑袋瓜嗡嗡的!

在没有抓到证据前,贾充也不敢声张,回家仔细检查门窗,牢固得很。某天晚上,老狐狸贾充突然高喊:家里进贼了,快抓贼!

仆人们把贾府翻了个遍,根本没抓到任何贼,只是汇报说:在墙头有狐狸走过的痕迹!

贾充一看这招居然失灵,干脆抓来侍女,一顿拷问,侍女只好老老实实招供了。贾充气得跌坐一旁,这什么事呢,未出阁的姑娘跟人私通,传出去不得被人手指头戳死啊!

无奈之下只有一条路,贾充只好托媒,将贾午嫁给了韩寿。好在韩寿也算世家子弟,门当户对,还是一个大帅哥,对他姑娘来说不吃亏!只是委屈韩寿倒插门,贾充没有儿子。从此,韩寿平步青云,很快升任散骑常侍、河南尹。

“梅香窦臭”,北宋最香的官员,一定是指被宋真宗誉为“奇才”的梅询。梅询喜欢焚香,他经常让人点上香炉,用朝服覆盖其上,香烟充满衣袖。等他上班入座后,打开衣袖,立马香气四溢,充满整个办公室,人称“梅香”。

最臭的自然是指窦元宾,欧阳修在他《归田录》中记载:“有窦元宾者,五代汉宰相正固之孙也,以名家子有文行,为馆职而不喜修饰,经时未尝沐浴。”

说这个窦元宾乃名门之后,文章写得好,就是不修边幅,不喜欢洗澡,邋里邋遢。

如何评价苏曼殊?

民国传奇僧人苏曼殊,一生贪吃,嗜糖如命,最后却因暴饮暴食去世。

他曾三次出家,三次还俗,最抵不过食物的诱惑。无论吃什么,苏曼殊都要尽兴吃个够。这种不好的生活习惯,让他每次大吃大喝后,都要病一场。

有一次,苏曼殊到朋友家里做客,一个人就吃了四个人的食量,因为撑得不行,临走时他这样跟朋友说:我三天后再来。

一、做客吃四人份食量

对于吃这件事,苏曼殊是十分痴迷的,如果他称吃货第二,应该没人敢称第一。另外,苏曼殊要不暴饮暴食,要不就几天不吃,给身体造成了很大的伤害。

有一次,苏曼殊应邀去朋友易白沙家里做客,用餐的时候,他一共吃了一碗炒面,两盘虾脍,还吃了十个春卷,外加一些糖果等小零食。

由于苏曼殊吃东西时狼头虎咽,让易白沙觉得他肯定是生活艰难,没钱吃饭,便再次邀请他第二天也来做客。

只是平时暴食惯了的苏曼殊,知道自己身体肯定会不舒服,便说:“不行,吃多了!明日须病,后日须病,三日后当再来打扰。”

无独有偶,苏曼殊有一次去帮人写条幅,主人留他吃饭,还准备了鲍鱼招待他。只是这家人不了解他的习惯,只准备了一盘。

苏曼殊吃完这一盘的鲍鱼后,心里还想吃,却又不好意思直说,便自己跑去买了三盘,吃得干干净净。

晚上回家后,他肚子疼痛难忍,拉了一晚上的肚子不说,愣是休息了好几天才恢复。

实际上,苏曼殊也知道如此暴饮暴食对身体不好,只是他悲观厌世,不知何去何从,只能借吃来自暴自弃,自我折磨。

二、日食冰水五六斤

鲁迅曾说过:“我的朋友中有一个古怪的人,一有了钱就喝酒用光,没有了钱就到寺里老老实实过活。”

此人,便是苏曼殊。

苏曼殊贪吃起来,连冰水都不放过。当时他在日本留学,十分沉迷于吃冰水。只要一有时间,便会去周边的冰店里,喝上个五六斤的冰水。

有一次,苏曼殊因为喝了太多的冰水,导致身体不舒服,躺在床上一动也不动,人们都以为他死了。

人们担心他,便去房间看他,看到他还有呼吸,心里的石头才落地。

然而,无论头一天喝冰水多么不舒服,第二天苏曼殊还是会去冰店里接着喝。因为吃冰太多,他的肠胃也是被搞得一团糟。

苏曼殊吃东西是不加节制的,喜欢吃的东西,一次性要吃个够。在日本期间,他还喜欢吃生鱼片,并且自创新吃法,用糖和醋拌起来一起吃。

有一次,苏曼殊的一个日本朋友请他吃生鱼片,他一次性吃了三斤多,仍然意犹未尽。

有人听说苏曼殊食量惊人,便跟他打赌要吃完六十个包子。结果他不但不拒绝,还真的吃完了。

当时,苏曼殊吃到第五十个的时候,已经有些吃力了,朋友担心他的身体,就劝他不要吃了,让他认输,没想到他不愿意停下来,因此还跟朋友吵了起来。

三、消极厌世,用食物逃避

苏曼殊最爱吃的食物,还是糖。

他自称“糖僧”,可以一天吃酥糖三十包,为了吃糖,甚至把自己的金牙齿敲下来去换钱买糖。

因为暴饮暴食的生活习惯,苏曼殊患上了严重的肠胃病,住院期间,医生千叮咛万嘱咐,让他不要在吃糖了。

只是,对于嗜糖如命的苏曼殊来说,不让他吃糖,比让他死还难受。他总是背着医生跑出去,买各种各样的甜食吃,他的肠胃病,在这样的折腾下越来越严重。

最后,苏曼殊也是死于肠胃病。

他去世后,床下面藏着许多糖纸,还有一些没吃的糖。

事实上,苏曼殊的暴饮暴食,只是他逃避现实的一种方式。

当时的陈独秀,看懂了苏曼殊的厌世情绪,曾说:“他眼见举世污浊,厌世的心肠很热烈,但又找不到其它出路,于是便乱吃乱喝起来,以求速死。在许多的朋友中间,像苏曼殊这样清白的人,真是不可多得的了。”

正是因为长期处在挣扎的边缘,苏曼殊才会三次出家又三次还俗。他深陷红尘的泥沼,一次次想要拜托俗世遁入空门,最后又斩不断情缘,选择还俗。

正是这种巨大的孤独和空虚,让苏曼殊不得不以食物来逃避现实,获得短暂的满足。对于他而言,最后的离开,也是一种解脱吧。

有没有大隐隐于市的高人?

关于大隐、中隐、小隐,古代有各种各样的说法。归纳起来,一般的认为是:“大隐隐于朝,中隐隐于市,小隐隐于野。”也就是说,普通的隐者,就是找山林之中去隐居。中等的隐者,是在闹市中隐居。最高级别的隐者,则是在朝廷里隐居。

(古代隐者)

“隐者”在中国古代是一个非常特别的群体。首先他们是知识分子,是有很高的学识见解的。同时,他们又是道德高尚的人。总之,就是品学皆有的人。古人认为“学而优则仕”,但是这一类隐者,却选择不与当权者合作,不发表声音,不参与各种纠纷,而把自己隐藏起来。

从这里我们可以看出,如果一个隐者,要把自己隐藏起来,去山林中居住,显然是最好的选择。毕竟在山林之中,由于交通不便,因此与外界的交往接触就不多,自然可以隐居起来。同时,由于不在闹市中,因此可以不受打扰。毕竟市场就是一个名利场。在名利场里不受名利的影响,显然是很难的。而在朝廷之中,要不受影响,就更加不容易了。

不过,古人却把在山林中隐居的隐者,称为是“小隐”,而把居于闹市中的隐者称为“中隐”,把朝廷中的隐者称为“大隐”。

之所以有这样的说法,实际上是表明一个人的定力。也就是说,一人如果隐居山野,事实上他是有意用山野的封闭来隔离自己。这说明他的定力不够,需要外力的强力干预。如果一个人隐居在闹市。那么,虽然闹市有非常多的名利,但是这个人却能够自觉地抵御这些名利的诱惑,把持住自己,同样能够保持高洁的品德和安静的作为。不过,就算是隐于闹市中,其实也算不得什么。为什么呢?因为毕竟闹市虽然算一个名利场,但是诱惑还不大。真正巨大的诱惑,则是当官的诱惑。如果一个人能够身处朝廷中,却能够抵御当官的诱惑,保持自己的定力,那才是最了不起的隐者。

从上面的分析我们可以看出,在逻辑上,这句话是没有问题的。想一想,似乎就是这个道理。一个人如果在朝廷这个最大的名利场中,还能保持自己的定力,显然,这样的人,才是最大的隐者。

(海瑞)

那么,这里就有一个问题了。在中国古代,有没有这样的人,他能够确保身处朝廷之中,依然能够保持自己的定力呢?也就是说,既要保持自己高洁的品德,又要能够把自己的锋芒隐居起来,不干什么事情呢?

看起来,似乎这样的人是没有的。为什么说没有呢?

因为这其实本身就是一个矛盾。如果你想要保持高洁的品德,那么你必然会得罪人。要么得罪皇帝,要么得罪同僚。如果得罪了这样的人,必然会受到他们的打击。受到他们的打击,而你又没有什么好的处事手段,自然会受到贬谪。

当然了,也不是说一定就会受到很大的贬谪。比如魏征。魏征坚持进谏,看到唐太宗身上有什么缺点,就一定要指出来,绝不藏着掖着。魏征最终也没有受到什么打击。不过,这是因为有李世民这样心胸宽广的君王。否则的话,魏征早就死得很惨了。再比如海瑞。海瑞也是一个一直保持品德高洁的人。他虽然受到了打击,但并不厉害。而之所以这样,还是因为有皇帝的容忍等等。

(曹参)

不过,无论是海瑞还是魏征,其实都不能称为隐者。因为隐者必须“隐”。海瑞和魏征恰恰不隐,而是大声地表达自己,因此他们不能称为隐者。

真正的隐者,必须是身居高位,而又不能表达太多的声音。然而这样一来,他又无法保持高洁的品德。比如五代时期的冯道。他当了“四朝十帝”的宰相,但实际上他在朝中的影响力并不大,每个朝代,他都不是主角。这样的人,似乎可以称为隐者。但是,他的品德其实并不是那么高尚。史书上说他“依违两可”。也就是说,有点墙头草的味道。这样的人,更加不能算隐者。

如果非得在古代找一位“大隐隐于朝”的隐者,可能曹参勉强算一个。曹参在萧何之后当宰相。但是他当了宰相以后,基本上不干事。一切规矩,都照萧何的来。朝廷中的事情,他也不做主,主要是吕后在做。也就是说,曹参没做恶事,基本能保持高洁的品德,同时又隐藏自己的声音。因此,可以说是一位隐者。

但是,曹参虽然做了隐者,可是他却因为“尸位素餐”,纵容吕后害了不少刘氏宗室的人。这样一来,要说他是品德高尚的人,其实也是算不上的。

总之,“大隐隐于朝”,其实只不过是一个美丽的想象而已。

(参考资料:《反招隐诗》《中隐》《元明纪》等)

十二岁为大秦丞相的甘罗最后结局如何?

12岁的天才少年甘罗,凭借一场惊世谋略被秦始皇拜为大秦丞相,然而在他当上丞相后却突然诡异消失。登场登得轰轰烈烈,离场却离得无声无息。

那这中间到底发生了什么?甘罗究竟是凭借着一场怎样的奇谋当上大秦丞相的?他最后的结局到底如何?又是为什么,一个不到12岁的小孩竟会如此神奇?

带着这些问题,接下来便让我们一起,走进波澜壮阔、谋略纵横的战国时代,领略一个少年政治家的惊世之谋。

甘罗 人物形象

甘罗:本出自将门世家,却做了吕不韦家臣的小小少年。

甘罗,来自战国时期一个名叫下蔡的地方,就是今天的安徽淮南市凤台县。

对于甘罗的父亲,几乎没有史料记载。但甘罗的爷爷甘茂,却是一个在史书上浓墨重彩,并在司马迁的《史记》里有列传的人物。三国时的东吴名将甘宁就是甘茂的后代。

甘茂是由历史上大名鼎鼎的谋略家张仪发掘出来的。当时张仪正在秦惠文王手下连横四方,见甘茂一身学识过人,通晓诸子百家,尤其精通兵法,便把他举荐给了秦惠文王。

投靠秦惠文王后,甘茂便凭着连战连胜的军功不断升迁。后来秦惠文王去世,秦武王继位,张仪失去宠信出逃魏国,甘茂便被秦武王拜为左丞相,取代了张仪的地位。

自此,甘茂便成了张仪走后秦国最举足轻重的人物。

甘罗就是出自就是出自这样的一个将门之家。对于这种家族来说,诸子百家,包括儒家、法家、墨家、纵横家、兵家等等学说都必须是从小涉猎,耳濡目染。

从小就浸泡在这样的知识海洋里,如果再加上有着不俗天赋的话,小小年纪就学识渊博,眼界和格局高于旁人,能精准看透天下大势也就不足为奇了。

影视剧《芈月传》中的甘茂 剧照

后来,力捧甘茂的秦武王因为孔武好斗,在与人比赛举鼎时活生生把自己砸死了。之后秦武王的异母弟秦昭襄王继位,就是宣太后(影视剧中的芈月)的儿子。

一朝天子一朝臣。秦昭襄王继位后,原本得势的甘茂迅速遭到排挤,在秦昭襄王的几大宠臣联合打压下逃奔了齐国。

甘茂出逃时将他的妻子儿女全都留在了秦国,当然这时甘罗还没有出生。而甘茂的家人在秦国也并没有遭到迫害,相反,因为秦昭襄王渐渐认识到了甘茂的才干,为了让甘茂能重归秦国,甚至免去了他全家的赋税徭役来招揽。

但列国也知晓甘茂对秦的重要性,于是纷纷从中阻挠,以致甘茂到死都没能回到秦国。

甘茂去世时,甘罗早已在秦国出生并长大,时年十一二岁。甘茂去世后,甘家家道衰落,小小年纪的甘罗便投靠当时执掌秦国国政的吕不韦,做了吕不韦的家臣。

天才少年的传奇,就是从这里开始。

影视剧《大秦赋》中的吕不韦 剧照

少年政治家的惊世谋略,兵不血刃一举为秦国夺得16座城池。

1、看人看事眼光精准独到,一言直击人心。

当时秦始皇刚继位为王没几年,也才是个十四五岁的孩子,秦国朝政全被吕不韦一手把持。

那时的吕不韦连秦始皇也不得不尊他为“仲父”,权势熏天,在今河南河北一带有多达十万户的封地。但即使这样,吕不韦仍不满足,还想去攻打他封地旁边的赵国,来扩充封地的地盘。

为了在攻打赵国时更加顺利,吕不韦准备找个盟国一起,对赵国两面夹攻。

而当时燕国的太子丹正好在秦国做人质,吕不韦便打算派个人出使燕国连燕攻赵,或说服或要挟。出使的人选吕不韦也想好了,就派文武双全的秦国将领张唐去。

但有军功在身军权在手的张唐根本就不怎么买吕不韦的账,直接就拒绝了。为啥?因为要去燕国就必须途径赵国,而张唐以前曾率军攻打过赵国,杀了无数赵人,赵国人对他恨之入骨,一旦逮着他必然会让他死得很惨。

面对张唐的拒绝,吕不韦虽然生气,但也没太多办法。甘罗便是在这时站了出来,向吕不韦保证,他一定能说服张唐去燕国。

当时的地理形势示意

甘罗之所以敢做出这样的保证,绝对不是张口就来,而是因为他看懂了当前秦国的时局,看懂了战国后期很多时候相权大过将权的局势,看懂了张唐的痛点——怕死。

张唐为什么不愿去燕国?最大的原因是因为他怕死。那何不利用这点来反而将其说服呢?

于是,甘罗找到张唐,第一句话便问他:“你觉得你和战无不胜的秦国战神白起相比,谁更厉害?”

“废话,全天下能比得上我白哥的人都不多,我更不行。”

甘罗再问:“那你觉得当年的大秦相国范雎与现在的大秦相国吕不韦相比,谁的权势大?”

“当然是我韦哥,连王上都要尊他为仲父,范雎哪比得上他?”

甘罗一拍大腿:“那就对了撒!当年范雎要打赵国,而白起阻拦他。最后怎么着?白起生生被范雎在咸阳城外逼迫自杀了。”

顿了一会,甘罗再说:“范雎当年的权势还没吕不韦大,他都敢逼死白起,而你更比白起弱得多,你觉得吕不韦要弄死你会不会更简单?”

张唐一愣,这小屁孩说话真不客气!然后他认同了甘罗所说,赶紧去收拾行李,准备前往燕国。

而此时,甘罗的谋划才刚刚开始,说服张唐不过是初显身手,为自己找到横空出世之机而已。

张唐

2、精准地把握时局,操控人心,一举谋来十六城。

张唐的行程确定下来后,甘罗又找到吕不韦,对他说张唐的顾虑也不是没有道理,此去燕国要经过赵国地盘,唯恐发生不测,不如先让自己去赵国为张唐打前站,通通关节。

甘罗作为甘茂之孙,名门之后,又加上自幼天资聪颖,学识过人,虽年纪轻轻,在诸侯列国中却也是非常有名的。所以吕不韦略加斟酌便答应了甘罗的请求。

此时的吕不韦绝想不到,过段时间后12岁的甘罗会给他带来怎样的惊喜。

《史记·卷七十一》:“昔甘茂之孙甘罗,年少耳,然名家之子孙,诸侯皆闻之。”

甘罗来到赵国后,首先去拜见了赵国国君赵悼襄王。

双方会面后,没有过多寒暄,甘罗非常直截了当地对赵悼襄王说:“秦国即将联合燕国,要一起对你赵国发动两面夹攻了,大王可知晓?”

赵卓襄王大惊:“竟有这事儿?”

甘罗:“我小孩子不会说谎,吕不韦要扩充他封地的地盘,所以就联合燕国来攻你。燕国太子丹现正在秦国为质,而秦国已安排张唐准备出使燕国,两国联盟几乎就要板上钉钉了。”

赵悼襄王:“这可如何是好?”

甘罗:“依我看不如这样,你干脆直接划出5座城池送给吕不韦吧。”

赵悼襄王:......(你怕不是说的人话)

甘罗:“大王别急,且听我把话说完。”

赵悼襄王 剧照

在这个时候,甘罗为什么敢在赵国的地盘,对赵悼襄王说出让他直接割让城池的话呢?

因为他对当下的时局、对赵悼襄王的心理把握得太准了,他知道他接下来的一番话一定会打动赵悼襄王。

当时的赵国在与秦国打了一场长平之战并遭大败后,元气大伤,国势一落千丈,再也无力对抗秦国。

同时,与赵国接壤的燕国也趁机屡次兴兵进犯。赵悼襄王其实很想攻打燕国,一为报仇,二扩充地盘,早日恢复当初与秦国争雄的势力。

只可惜,赵悼襄王在刚上位时就把当时赵国最能打的廉颇排挤出了赵国,在攻打燕国这个事上一直有心无力。

对此时局,甘罗显然早就做足了功课。所以接下来他与赵悼襄王的一番对话才能直击人心,完全让赵悼襄王无法拒绝。

接下来,甘罗对赵悼襄王说:“如果秦燕合盟一起来攻打你,以目前赵国的实力怕是难以抵挡吧?”

赵悼襄王:......(小屁孩说话一点都不客气)

甘罗接着又说:“我这有个破局之法,就是我们秦赵两家结盟。”

赵悼襄王:“你细细说来。”

甘罗:“你先划5座城池给秦国,然后我回秦国劝说吕不韦和我家大王,把燕国太子丹放归燕国,不再与燕国结盟。然后秦国再助你一起攻打燕国,燕国本就弱小,没有秦国的牵制,你大可放心大胆地攻下它的土地。”

赵悼襄王眼前一亮,这确实是个破局的好办法呀!于是略加思索后,他立即亲自划出5座城池割让给了秦国。

之后,赵国有恃无恐地对燕国发动进攻,一举夺得燕国36座城池,然后再分了11座城给秦国,以表示对盟友的感谢。

就这样,甘罗靠着自己的高于常人的眼界和格局,对时局和人心的精准把握,再加一副好口才,硬是兵不血刃地为秦国谋得16座城池。

也因此,甘罗回到秦国后被秦始皇拜为大秦丞相,并将他爷爷甘茂原来的田地和房宅归还了他。

少年秦始皇 剧照

甘罗的最终结局:玩政治的人,终成政治的牺牲品。

史料上对于甘罗的记载,就止于他被秦始皇拜相之后,他最终结局如何并没有任何史料记载。

但是,根据当时秦国的局势以及各类资料相互印证来推断,甘罗最终很可能成了政治的牺牲品,要嘛流落他乡,要嘛死于非命,总之结局不会太好。

纵然甘罗天资聪颖,小小年纪就对时局和人心的把握极为敏锐。但因为年纪小,人生阅历和从政经验便是他无法弥补的一大短板。

更重要的是,甘罗是谁的人?他本是吕不韦的家臣呀!这是他永远都无法洗掉的一块烙印。

当时秦国朝政被吕不韦一手把持,其还长期与秦始皇的生母赵姬太后偷情,淫乱宫闱,还在血缘关系上与秦始皇不清不楚。

所以,随着秦始皇年纪愈长,越来越想将吕不韦除之而后快。就从这点来说,秦始皇必然是不会太待见这个仅比他小两三岁的天才少年甘罗的。

至于当初拜甘罗为相,那不是当时秦始皇还没亲政么,都是吕不韦一人说了算。

太后赵姬 剧照

有人说那李斯呢?李斯一开始还不是吕不韦的门客,那为什么他能得到秦始皇重用呢?

因为李斯和甘罗二人的政治观点大相径庭,而秦始皇显然更认同李斯的。秦始皇灭六国的策略就是李斯提出的“远交近攻、分化瓦解、各个击破”。

灭六国时,秦始皇就是先灭身边的韩、赵、魏,再灭远处的楚、燕、齐。

然而甘罗的观点是什么?是远攻近交,联合邻居赵国去攻打与秦国相隔一国之地的燕国。

并且,当时甘罗谋得16座城池一开始是为什么去的?初衷不是为了扩张秦国的土地,而是为了扩张他吕不韦自己的封地。

所以,甘罗日后在秦国会遭到权臣李斯的排挤或秦始皇的打压几乎是必然的。

在影视剧《大秦赋》中,甘罗最终是被秦始皇一剑刺死了在大殿之上。虽然这种说法无从考证,但至少是给我们开了个脑洞。

总之甘罗的结局不会太好。他的爷爷甘茂当初还有地方可逃,直接逃去了齐国,但甘罗呢?后来全天下都被秦始皇统一了,还能去哪?最好的结果就是隐姓埋名,流落他乡了。

影视剧《大秦赋》中的甘罗之死

最后用司马迁评价甘罗的一句话来作为本篇文章的结尾——

司马迁《史记》:“甘罗年少,然出一奇计,声称後世。虽非笃行之君子,然亦战国之策士也。”

从做人这点来说,甘罗称不上是君子,但从做事来说,也算得上是战国时期一个相当厉害的谋略家。

免责声明:由于无法甄别是否为投稿用户创作以及文章的准确性,本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您通知我们,请将本侵权页面网址发送邮件到qingge@88.com,深感抱歉,我们会做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