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康熙历史,历史上真实的八王议政到底是什么样的

天美资源网

清朝康熙历史,历史上真实的八王议政到底是什么样的?

我是棠棣,一枚历史爱好者。欢迎大家【关注】我,一起谈古论今,纵论天下大势。君子一世,为学、交友而已!

一、努尔哈赤时期“八王议政”的雏形

明万历四十三年(1615)努尔哈赤毁灭满族原生态部落制度,创建新型的八旗(按照军事体制重新编组的家长制部落,努尔哈赤任命自己的子侄为各旗旗主,这是一种典型的以血缘为纽带的宗法政治制度)制度之后,又置议政大臣五人,理事大臣十人,与诸贝勒每五日集会一次,协议国政。

清朝康熙历史,历史上真实的八王议政到底是什么样的

贝勒,女真社会中原来的各部之主皆称贝勒。如叶赫、乌拉、辉发、哈达等部,其首领皆称贝勒。努尔哈赤称淑勒贝勒,汉译为聪明的贝勒。其祖父觉昌安六兄弟称宁古塔贝勒,其弟舒尔哈齐、穆尔哈齐皆称贝勒。贝勒分为主旗贝勒和不主旗贝勒。主旗贝勒,满语称为和硕贝勒,和硕为四方四角之意。和硕贝勒意为一方之主,就是专主一旗之主。

在努尔哈赤时期,主旗的和硕贝勒如下表:

努尔哈赤是八旗之总主(汗),又是两黄旗的和硕贝勒。和硕贝勒和本旗不主旗的其他贝勒同是本旗属下各牛录之主,和硕贝勒又是本旗不主旗贝勒之主。和硕贝勒和不主旗的贝勒都是努尔哈赤和舒尔哈齐的兄弟子侄。

他们的子孙还有更多地位低下一点的.仿照蒙古的称呼,称之为台吉,后来称之为阿哥 这一部分人是整个女真社会的专主者和占有者。八旗之间没有统属关系,是平等独立的关系。

天命六年(1621)二月,努尔哈赤命四大和硕贝勒按月分值,国中一切机务,俱令值月贝勒掌握。天命七年三月,努尔哈赤又谕令八旗旗主贝勒共议国政。

至天聪年间(1627~1636),除宗室贵族中被封为贝勒者充当议政的成员外,八旗固山额真也兼充议政。至此,在天命及天聪年间,这种由宗室贵族及八旗中的五大臣、固山额真等组成的议政制度,虽无议政王大臣会议之名,实际上是议政王大臣会议制度的早期形态。

这里有必要说一下八旗固山额真与旗主贝勒的区别:固山额真虽拥有很大权力,但他毕竟不是本旗军队之主子,不是本旗兵士的最高统帅,而只是总管本旗一切事务的最高官将,真正的一旗之主,一旗军队的最高统帅,乃是该旗之旗主贝勒。固山额真等官将皆系本旗旗主之臣,双方有着君臣隶属关系,各旗兵士亦系该旗旗主贝勒之兵士。用兵征战大权,仍归汗及旗主贝勒掌握。

二、皇太极时期“八王议政”正式确定

皇太极即位后,立即使满族贵族上层的权力分配状态失去了平衡,这种不平衡表现为满族贵族内部的矛盾与斗争。

满族贵族间的权力冲突,首先表现在皇太极继位之初,对后金体制进行的改革,即设八大臣及十六大臣。八大臣“总理一切事务,凡议政处,与诸贝勒偕坐,共议之。出猎行师,各领本旗兵行,凡事皆所稽察”。任命十六大臣,以其任务不同又分为两班:第一班的任务是“佐理国政,审断狱讼,不令出兵驻防”。第二班的任务是“出兵驻防,以时调遣,所属词讼,仍令审理”。八大臣与十六大臣详见下表:

八大臣、十六大臣的人选,都是经过皇太极精心挑选的,把过去有较强自主性的八旗旗主势力,纳人了正规的政治体制之内,加强了后金国汗的权力。在先前的四大贝勒共议国政、总揽军政大权的机制结构中,用八大臣、十六大臣的行政机制,代表最高统治者行使日常军政管理职权,相对削弱了除皇太极以外的其他二大贝勒的权力,把他们的权力分散到八大臣与十六大臣,从而使权力进一步集中到皇太极手中,为君主集权制度的发展创造了条件。

紧接着,皇太极不失时机地削弱三大贝勒的势力。天聪三年(1629年)正月,皇太极以关心三大贝勒的身体健康为由,剥夺他们每月轮流执政的大权。他通过“诸贝勒八大臣共议”,由八大臣传谕旨:“向因值月之故,一切机务,辄烦诸兄经理,多有未便,嗣后可令以下诸贝勒代之,倘有疏失,罪坐诸贝勒",实际是把一大贝勒轮流执政和行政管理的大权转移到八大臣手中。这样,自然使皇太极与三大贝勒之间的矛盾进一步发展。

皇太极深知要巩固自己的汗位,必须彻底削弱三大贝勒的权力。

天聪四年(1630年)六月,皇太极借二贝勒阿敏“弃滦州、永平、迁安,遵化而败归为口实,召集诸贝勒大臣会议,宣布阿敏罪状十六条,以丢弃永平,屠杀汉民为最大。众议没收阿敏及其子洪科托的属民、家奴、财物、牲口,转赐给其弟济尔哈朗。

阿敏被幽禁10 年后,死于囚所。第二年年八月,在大凌河战役中,皇太极与莽古尔泰发生口角,莽古尔泰拔剑相胁,皇太极以莽古尔泰“御前拔刀罪",革去大贝勒爵位,降为一般贝勒,罚银 1 万两入官,把莽古尔泰排除在执政大贝勒之外。9个月后,莽古尔泰“偶得微疾”,突然死去。

同年十二月,制定朝见仪式时,参政季伯龙提出:莽古尔泰“不应当与上并坐",代善立即表示:“我等既戴皇上为君,又与之并坐,恐滋国人之议,谓我等奉上居大位,又与之并列而坐,甚非礼也。……自今以后,上南面中坐,以昭至尊之体,我与莽古尔泰侍坐上侧,外国蒙古诸贝勒坐于我等之下。如此,方为允协。”

诸贝勒,群臣都表示赞同,皇太极顺水推舟,表示同意。天聪六年(1632年)正月元日朝贺大典,皇太极正式废除“与三大贝勒俱南坐受",改为“南面独坐”。天聪九年(1635 年)九月,皇太极召开诸贝勒大臣会议,列出代善四条罪状,众议革去代善大贝勒名号,削除和硕贝勒职,剥夺十牛录所属人口,罚雕鞍马 10匹、甲胄 10 副,银万两。事涉及他的儿子萨哈廉,也处以罚鞍马,银两等物。

皇太极给予从宽处理,只罚银、马、甲胄。从此,威胁皇太极汗权的三大贝勒势力基本消除,皇太极的汗权才得以真正巩固皇太极逐渐消除三大贝勒的势力之后,为了适应新的形势和满足后金的发展需要,建立起一套仿照明朝的国家行政体制。

三、六部的建立与“八王议政”的演变

皇太极继位之初,虽有八大臣及十六大臣之设,但不过是对这种体制的一种调整而已。而真正的行政体制的建立,是从建立六部开始的。皇太极十分注意学习汉族的统治经验,在对旧行政体制进行改革前,他反复强调要“凡事都照《大明会典》行,极为得策"。

天聪三年( 1629 年)四月,皇太极设文馆。文馆的设立,为他借鉴明朝制度,推行体制改革,做了组织上,思想上的准备 “命儒臣分为两直,巴克什达海同笔帖式刚林、苏开、顾尔马浑、拖布戚等四人,翻译汉字书籍;巴克什库尔缠同笔帖式吴巴什、查素喀、胡球、詹霸等四人,记注本朝政事。”

皇太极给文馆规定了两项职能,一是让儒臣翻译汉文典籍,借鉴汉族的统治经验;一是记注本朝政事,总结执政得失。随后,皇太极不断吸收汉族谋士入馆理事,如范文程、宁完我、马国柱、高士俊等。

后来文馆不仅仅是译书,记注的机构,往来的国书及大臣的奏章都要经过文馆处理,文馆的大臣也以奏议的方式向皇太极陈述自己的政治主张,参政议政。天聪五年(1631年)七月,皇太极接受汉官宁完我的建议,仿明朝体制设吏、户、礼、兵、刑、工六部。明朝的“六部”是没有中书省即没有丞相的“六部”,直接听从于皇帝。正如汉官宁完我所说的:“我国六部之名,原是照蛮子家(指明朝)立的"。六部“各有所司,无旷废之处”。后金的六部虽直属于皇太极,但是由八旗贝勒分掌各部事务,具有旗,政双轨制的性质。这也可以说是“八王议政”的一种演变方式。

六部最初人员如下:

吏部由贝勒多尔衮掌,图尔格为承政,满朱习礼为蒙古承政,李延庚为汉承政,其下设参政八员,以索尼为启心郎。

户部由贝勒德格类掌,英俄尔岱、觉罗萨壁翰为承政,巴思翰为蒙古承政,吴守进为汉承政,其下设参政八员,以布丹为启心郎。

礼部由贝勒萨哈廉掌,巴都礼、吉孙为承政,布彦代为蒙古承政,金玉和为汉承政,其下设参政八员,以祁充格为启心郎。

兵部由贝勒岳托掌,纳穆泰、叶克书为承政,苏纳为蒙古承政,金砺为汉承政,下设参政八员,以穆成格为启心郎。

刑部由贝勒济尔哈朗掌,车尔格、索海为承政,多尔济为蒙古承政,高鸿中、孟乔芳为汉承政,其下设参政八员,以额尔格图为启心郎。

工部由贝勒阿巴泰掌,孟阿图,康喀赖为承政,囊努克为蒙古承政,祝世荫为汉承政,其下设满洲参政八员,蒙古参政二员,汉参政二员,以苗硕浑为满洲启心郎,罗绣锦、马鸣佩为汉启心郎。

后金六部的组织形式是不设尚书,而以八旗贝勒管各部事务。六部“承政"的地位相当于明制的左右侍郎。“承政"这级组织与旗务组织明显不同的是,“承政”官职分别由满、蒙、汉三个民族的官员组成,是清入关后政权结构中设满、蒙、汉“复职”的开端。

六部设复职,各有满、蒙、汉参加,目的还是各民族利益,有利于国家安定。后金仿明制设六部机构,所谓“金承明制”,承袭的是明朝专制主义体制,尽管在组织形式上有所不同,但在机制和行政效能等方面则是相同的 。虽然贝勒们分掌六部事务,但是他们与皇太极已不再是先前的平行关系,而是君臣隶属关系,他们必须对汗(皇帝)负责 此种变革,无疑加强了汗权。

后金国大聪五年(1631 年)仿明制设立六部,但整个政治体制尚不完善,各种职能机构也不配套。所以六部设立不久,一些汉官就提出了体制不完备的问题。汉臣宁完我提出:虽设六部,“官制未备,法度不周”,恐会招致“弊窦乱阶,萌于积渐”,担忧反对者会攻击“汉制不宜行我朝” 他与其他汉官都认为“设官立法"要“相因相制”,即建立相配套的职能机构,如六科 ,言官及内阁!

但是在天聪朝还没有正式建立一整套的相关机构。这是由于后金当时尚不具备设立的条件,更主要的是八旗大臣会议还有相当大的权力,旗、政还没有分开,贝勒掌部务正好排斥新制度,使之难以运作。

直至建元称大清国皇帝时,才于崇德元年( 1636 年)进一步仿明制进行大规模的体制改革。所以说,皇太极的天聪仿明体制改革,仅是后金国政治体制改革与确立专制政体的开端而已。

四、“八王议政”制度的消亡

清王朝统一全国后,议政王大臣会议的成员有较多的增加,贵族中除亲王、郡王、贝勒参加议政外,贝子及公一级也有参加议政的。议政大臣除满洲八旗的固山额真和大臣外,蒙古八旗的固山额真及中央政府六部满、蒙尚书也列为议政大臣。

其他如皇帝的侍从官员——内大臣、侍卫,以及王、贝勒府中的长史、旗下闲散等,也有被列为议政者。汉军八旗的大臣如范文程、宁完我等人也曾一度参与议政。当时在内廷还专设"议政处",作为议政王大臣的办公处所。凡军国重大事务,不由内阁票拟者,皆交议政王大臣会议。其议政形式有二:一为廷议,一为交议。在清王朝统一全国过程中,用兵频繁,军情险急,议政王大臣会议对重大决策曾起过重要的作用。

清入关前,在皇太极时期,已建立了中央集权和君主专制的体制,其最高决策和权力机构是“议政诸王大臣会议”。它是由皇室中位高权重的诸工组成的统治集团的权力核心,共议国政,共同决策国家军政大事。

这个权力机构,是在努尔哈赤创建后金国的过程中设立的,带有原始军事民主的性质。它为满族所独创,在汉族所建的中央政权中没有实行过。它由单纯以血缘关系为前提的皇室成员组成,入关后,显出它的落后性,必须扩大决策人员,跳出民族的或血缘关系的局限,组成新的统治集团,议政诸王大臣会议,作为“祖制”是不能取消的。

多尔衮另仿照明内阁制,将“内三院”改为内阁。所谓内三院,是入关前皇太极所设内国史院、内秘书院、内弘文院,简称内三院。多尔衮将此制与原明内阁结合起来,任命 一些重臣为内三院大学土,行使原明内阁的职责。

与明内阁编制 7 人一样,清内三院大学士人选,以顺治二年(1645 年)为例:刚林(满)、范文程、希福(满)、祁充格(满),李建泰、冯铨、洪承畴(谢升也是其成员,是年正月去世),仍是7人之数。

大学士名尊位崇,实际不过充当了多尔衮和皇帝的顾问和咨询,上传下达的办事员。这在本质上与明内阁制并无区别。

至于诸王大臣会议,与内阁大学士并行不悖。前者所享有的权力,远胜过大学士,他们直接参政、议政,重要的是,能做出决策,但关键还得皇帝批准,否则行不通。随着皇权不断加强,议政王大臣会议的权限日益缩小,作用亦微乎其微,直至变成 一虚衔,于乾隆五十六年(1791 年)正式撤销。

(正文完)

如果有其他关于历史领域的话题或观点可以【关注】我私聊,也可以在下方评论区留言,第一时间回复。

如果康熙早点把皇位传给胤礽?

胤礽在康熙十四年的时候就被确立为太子。当时胤礽仅仅周岁,可见康熙对他的宠爱。胤礽也确实不负康熙厚望,文武双全,数次监国都受到百官的表扬,这让康熙十分欣慰。胤礽是幸运的,也是不幸的。他是清朝最没有争议就被立为太子的人,也是唯一一个在位几十年,却又经历两废两立,无缘太子之位的人。胤礽不幸的是遇到一个英明神武,并且超长待机的父皇。胤礽的兄弟又多,每个也都十分优秀。因为是清朝第一个以嫡子身份被确立太子身份,他很早就成为兄弟的目标,他和亲兄弟们的关系也就没那么好。如果康熙提前退位,胤礽即位的话,他的兄弟应该下场不会太好。老四胤禛和老十三胤祥和太子关系好一些,可能会被优待一些。不过对兄弟怎么做应该不会对清朝有什么影响,毕竟雍正即位对那些兄弟也不见得多好。胤礽提前即位的话,政权应该会平稳过度。毕竟他是从小就被康熙公开确立为太子的人,即位也是天命所归。太子胤礽从小刻苦好学,才华也是十分出众。康熙数次让太子监国,太子表现不俗,得到朝廷内外一致认可赞扬。所以胤礽在执政能力这方面还是没得说的。他若即位,虽说不一定开疆破土成为有为明君,他的能力当一个守成之君也是绰绰有余的。 胤礽因为从小被康熙溺爱,又贵为大清国储君,当然被他那些有心思的兄弟们视为眼中钉。这样环境下,胤礽能力虽好,却品行不好,为人孤僻刻薄。当然雍正性格也不见得比他好多少,不也照样延续了康熙盛世。胤礽即位即使不能做的比雍正好,也不会差太多。毕竟胤礽还是十分优秀的,前期堪称清朝完美储君。

历史上康熙真的把位传给雍正吗?

历史上康熙是真的把皇位传给了雍正皇帝。在清代传位昭书,用满蒙汉三种文字书写根本无法修改。而且在台湾故宫展出的遗昭上,明显写明了传位给雍正皇帝。

陈天一是什么历史人物?

《天下长河》陈天一原型是陈潢,字天一,他是清朝康熙年间的治河功臣。

2.

陈潢出生于公元1637年,去世于公元1688年,他精通地理水利方面的知识,清朝康熙年间得到了靳辅的引荐,与靳辅一同成为了受到康熙重用的治河人才。

3.

陈潢一生都在研究如何治理黄河水患问题,他曾以“鉴于古而不泥于古”为自己的治河思想,著有《河防述言》、《河防摘要》等作品。

明太祖朱元璋和清圣祖康熙?

明太祖是明朝开国皇帝,他驱除鞑虏,恢复中华,是得位最正统的帝王。他建立了中国历史上最后一个汉人王朝,且在亡天下之后复国,给了华夏又挺力九州的自信和希望,这具有划时代的重大意义。

汉唐是华夏的巅峰,却也避免不了和亲,以及政治上的媾和,可是明朝却是绝对的有血性和气节,“天子守国门,君王死社稷”,开创了远迈汉唐的时代,明朝在历史上的地位是毋庸置疑的,伴随着西方的崛起,开启了资本主义萌芽。

个人影响力上,朱元璋也是一个励志的传奇,军事上被毛主席誉为“自古能军无出李世民之右者,其次是朱元璋。”

再来说说康熙,他幼年登基,有平定三藩之乱,收复台湾,平定准格尔等,是清朝的一个伟大帝王,他稳固的近代史的版图,对清帝国的国祚延续功不可没。

可是却又不得不承认,康熙晚年弊政不断,结党营私,国库空虚,社会动荡,对王朝破坏严重。而且康熙时代正是中西方文明的大碰撞,时间节点上却错过了工业革命,浪费了崛起的契机,导致了后世一代不如,才有了近代的屈辱,这点,康熙是有不可推卸的责任。

不管是朱元璋还是康熙,都是时代的明君,但是朱白手起家,开创强盛王朝,政治清明,这点上二代的康熙可谓是完败。

康熙虽不错,可是纵观来看,却还是不如明太祖。这是我个人观点,欢迎一起探讨!

说历史,话风云,明自身,茶余饭后舒心自我,欢迎关注头条号:历史风云天下

免责声明:由于无法甄别是否为投稿用户创作以及文章的准确性,本站尊重并保护知识产权,根据《信息网络传播权保护条例》,如我们转载的作品侵犯了您的权利,请您通知我们,请将本侵权页面网址发送邮件到qingge@88.com,深感抱歉,我们会做删除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