穿山甲是什么动物,穿山甲为什么白天休息晚上行动?
因为它的视力很差
穿山甲,顾名思义,有挖洞的能力,身体上覆盖着像盔甲一样的褐色角质鳞片。除了头、腹、四肢内侧有又粗又硬的稀疏毛外,鳞片之间也有又长又硬的稀疏毛。穿山甲长约1米,头呈小圆锥形;吻是没有牙齿的;小而圆的眼睛,短粗的四肢,五个脚趾上有强壮的爪子。男性肛门后部有凹陷,睾丸不外露。穿山甲的舌头最长50厘米。行走缓慢,会游泳,嗅觉敏锐,受到威胁时会蜷缩成一团,偶尔会用粗大的尾巴击中捕食者。南非穿山甲前肢有力,前爪有力,善于挖掘和筑巢。它们也占据被遗弃的疣猪或土豚的巢穴;属于独居动物,生活在树上,蜷缩在树枝或植物上睡觉。嗅觉好,但视力一般。
穿山甲白天很少活动,蜷缩在它的洞穴里睡觉,晚上出去觅食,天亮前回到它的洞穴,活动范围5-6公里。发情期的雄性动物活动范围更广,经常翻山越岭寻找配偶。穿山甲性情孤僻,除繁殖季节交配时雌雄同居外,一般都是异地独居。
云豹黑鹿穿山甲猕猴狐属于什么动物?
都是哺乳动物,就是一种恒温,有脊椎骨的动物,身体有毛发,都是胎生,胚胎在母体里发育,母兽直接产出胎儿,母兽有乳腺,能分泌乳汁哺育幼崽,是动物发展史上最高的阶段,也是与人类关系最密切的一个类群,具有高度发达的神经系统和感官,减少对环境的依赖性。
穿山甲真的要被我们吃灭绝了吗?
正如上面图片中Angelababy所说:野生穿山甲种群正在快速的消亡。而消亡的原因与人类有着直接关系,其中吃占了很大的比例。但是,上面说的正在快速消亡的野生穿山甲种群均分布在亚洲,尤其是在我国。下面我们来简单的了解一下穿山甲的现状。
穿山甲的现状穿山甲是一种野生哺乳动物,它擅长挖洞,而且身上被坚硬的鳞片覆盖,因此得名。广义上说,穿山甲是整个哺乳纲鳞甲目穿山甲科下所有物种的总称,现存的穿山甲科下有3个属:穿山甲属、长尾穿山甲属以及地穿山甲属,其中穿山甲属下有4种:中华穿山甲、印度穿山甲、马来穿山甲以及菲律宾穿山甲,长尾穿山甲属下有2种:白腹长尾穿山甲和黑腹长尾穿山甲,地穿山甲属下也有两种:南非地穿山甲和巨地穿山甲。
在现存的这8种穿山甲中,除了非洲的黑腹长尾穿山甲和南非地穿山甲是易危动物外,其他的6种穿山甲均为濒危动物,而且都有不同程度的区域性灭绝,比如巨地穿山甲在非洲的卢旺达已经完全消失、印度穿山甲也在孟加拉国消失了踪影等等。
中华穿山甲在以上这8种穿山甲中,我国仅有一种,它就是中华穿山甲。相比较其他亚洲的穿山甲来说,中华穿山甲的体型偏大,成年个体有着平均90公分左右的体长,3公斤左右的体重。虽然从表面上看,穿山甲的外观并不太受人待见,但是它们对人没有任何的威胁。首先,穿山甲的主要食物以蚂蚁为主,尤其喜欢白蚁。其次,穿山甲比较的胆小,一旦遇到危险,它只会被动防御,而防御的方式就是像刺猬那样蜷缩成球,利用自己坚硬的外壳御敌。当食肉动物发现无法啃动时,通常会放弃捕杀。
但是,人类正是抓住了穿山甲胆小的缺点,可以毫不费力的将缩成球的穿山甲带走。中华穿山甲在我国有三个不同的亚种:穿山甲指名亚种、穿山甲海南亚种以及华南亚种,目前均为濒危动物。而其濒危的主要原因就是被当成了昂贵的“商品”。
穿山甲之殇在我国,穿山甲的捕杀可谓是“历史悠久”,这一点从《本草纲目》中的记载中就能看出:“穿山甲入厥阴、阳明经,疮科、通经、下乳,用为要药”。正是因为如此,穿山甲经常会被捕杀用来剥下鳞片入药。
剥下鳞片来,穿山甲的肉也没有被放过,不知道从什么时候开始,穿山甲肉被人传成了一种不可多得的美味,这让穿山甲的价格一路飙升。笔者在网上搜索了一下,截止到2018年,穿山甲每斤的价格约为600元,按照这个价格算,一只成年的穿山甲体重在3公斤左右,这就是几千元。正是在如此大的利益驱使下,野生穿山甲被人疯狂的捕杀,到了20世纪的80年代,我国就将穿山甲列入了二级保护动物的行列中,但是这依然没有挡住不法之徒的捕杀,到了2014年,中华穿山甲就被正式的列入了极度濒危物种的行列中。这也就意味这,中华穿山甲随时有可能会野外灭绝。
其实,不止是中华穿山甲,随着穿山甲所谓的价值被逐渐的放大,从我国开始像其他的亚洲国家辐射,现在连非洲的4种穿山甲都有2种成为了濒危物种。
穿山甲真的会灭绝吗?任何物种被过度的捕杀都有可能灭绝,我国的华南虎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早在20世纪以前,华南虎的虎皮成为了市场上最常见的虎皮,同样是在利益的驱使下,曾经遍布我国山林地区的华南虎在1994年被宣布野外灭绝。
因此,即使强大到站在食物链顶端的老虎都会在人类的捕杀下野外灭绝,就更不用说对人毫无攻击力的穿山甲了。而且上面已经区域性灭绝的穿山甲不是很好的说明吗。
并且一只成年的雌性穿山甲一年仅能生一胎,而且一胎大都只有一只幼崽,再加上现在人类对野生环境的破坏,让穿山甲失去了赖以生存的环境。
在以上种种的威胁下,野生穿山甲的生存现状变得岌岌可危。截止到2019年,我国已经宣布中华穿山甲已经“功能性灭绝”,而功能性灭绝的意思就是该物种在自然环境下,由于生存环境被破坏且数量稀少,导致的在野生环境下基本丧失了繁殖和生存能力。也就是说,中华穿山甲已经离完全灭绝非常近了。
看到这里,有些小伙伴可能会问:为什么不人工养殖?人工养殖确实是解决野生动物被过量捕杀的方法之一,但是,这种方法放在穿山甲身上并不适用。首先,穿山甲喜欢潮湿、炎热的环境,并且在生存环境中,必须要有足量的蚂蚁作为食物,而这种环境并不容易复制。其次,穿山甲的繁殖能力比较的差,每年一胎,一胎一只的繁殖力并不能满足市场的需求。最后,人们对于穿山甲这种哺乳动物的习性并不太了解,这一点从人工养殖下的穿山甲很难繁育下一代就能看出。
因此,想要把穿山甲商业化几乎是不可能的,而正是因为这样,大量的野生穿山甲才会被捕杀。
总结穿山甲确实要被人类吃光了,尤其是在我国分布的穿山甲,已经到了“功能性灭绝”的地步。所以没有买卖就没伤害,让我们一起对捕杀、买卖野生动物的行为说“不”。
关于中华穿山甲在中国地区已功能性灭绝?
穿山甲是一种很奇特的动物,它是唯一长有大型护甲形鳞片的哺乳动物,在生物学分类上属于哺乳动物真兽纲中的鳞甲目,而鳞甲目中也只有穿山甲这一种动物,归类为鳞甲目中的穿山甲科穿山甲属,因此不仅是在动物数量上属于稀有的濒危动物,在生物学分类中也是非常独特和稀有。
穿山甲主要分布于东亚和南亚地区,非洲南部有少量分布,我国的主要穿山甲品种为中华穿山甲(鲮鲤),其体形狭长,四肢粗短,尾扁平,背面略隆起,体表被角质鳞甲,嘴巴又尖又长,没有牙齿,但舌头又细又长,善于从蚂蚁洞中捉蚂蚁吃。
穿山甲被认为是最擅长打洞的动物之一,它的前爪很长,很快就能在地上钻出一个洞来,它最喜欢在山麓地带的草丛中或较潮湿的丘陵杂灌丛中挖洞居住,多筑洞于泥土地带。它是动物中的建筑大师,其洞穴的结构和功能会随着季节的变化做出改变,而且也常会有多个洞穴。
比如在夏天的时候,它会把洞穴建在通风凉爽,地势较高的山坡上,通常不会让雨水流进来,而且洞穴比较短小,通常都只有一米左右,其结构也比较简单,这样的洞穴常被人们叫做夏洞。
冬季的时候,穿山甲会把洞穴建造在背风向阳又地势较低的地方,这种洞穴通常会造得很深,内部结构也比较复杂,弯弯曲曲长达10余米,并且连接几个白蚁的巢穴,这是穿山甲的“粮仓”,洞穴中还有穿山甲的“卧室”,里面很宽敞,它睡觉的地方会铺上皮毛和杂草,十分暖和,洞穴也会有多个出口,一为方便逃避危险,一为通风换气。
白蚁被认为是农林和畜牧业害虫,但是穿山甲却是白蚁的天敌,一只穿山甲一年能吃掉700万只白蚁蚂蚁等,有时甚至一次能吃掉一斤左右的白蚁,一只穿山甲就可以有效控制350亩左右森林不被白蚁侵害,因此有森林卫士之称。
由于野生穿山甲数量稀少,我国是禁止私人捕杀和食用穿山甲的。但是即便如此,野生穿山甲在我国的数量也是越来越少。据人民网等媒体报道,目前除在我国台湾地区有2万只左右的中华穿山甲外,我国其他地区均未见或仅见零星个体存在。因此有生物学家认为可以判定中华穿山甲种群在我国大陆地区已呈功能性灭绝状态。
在6月8日,中国生物多样性保护与绿色发展基金会(下称绿会)甚至宣布了这样一个令人震惊的消息:中华穿山甲在中国大陆地区已“功能性灭绝”。
然而国家林业局在上世纪末进行的普查结果显示,中国大陆地区的中华穿山甲数量约有6万头左右,2008年数量约为25100-49450只之间。但根据《濒危野生动植物国际贸易公约》在2018年初发布的数据,中华穿山甲在过去20年里数量减少了90%,而如今中华穿山甲被定义为功能性灭绝,说明其数量顶多只有几百只了。
但是穿山甲目前在中国仍为国家二级保护野生动物,多年来也有相关人士在不断推动穿山甲成为国家一级保护野生动物,不过如果其已经真处于功能性灭绝的境地的话,即便是一级保护措施,也很难使得野生中华穿山甲恢复数量了,或许需要从我国台湾地区引进该品种,并以养殖和建立野生中华穿山甲保护地的方法来恢复数量,但这样是需要投入不少的人力物力的。
穿山甲和犰狳是同一种动物吗?
穿山甲和犰狳是两种不同的动物。区别:穿山甲是对穿山甲科穿山甲属的统称,共8个物种。地栖性哺乳动物,体形狭长,全身有鳞甲,四肢粗短,尾扁平而长,背面略隆起。多生活亚热带的落叶森林。白昼常匿居洞中,并用泥土堵塞。晚间多出外觅食,昼伏夜出,遇敌时则蜷缩成球状。穿山甲野外数量稀少,在中国,禁止私人捕杀和食用。犰狳又称“铠鼠”。犰狳是生活在中美和南美热带森林、草原、半荒漠及温暖的平地和森林的一种濒危物种,犰狳科共有9属21种(有1属1种已灭绝):裸尾犰狳属、圆头倭犰狳属、披毛犰狳属、倭犰狳属、犰狳属、六带犰狳属、大犰狳属、三带犰狳属、小犰狳属。是除人类以外唯一携有麻风杆菌的动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