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宫金銮殿,故宫太和殿最早尺寸?
根据明朝历史的记载,奉天殿(太和殿)原来的尺寸是:原旧广三十丈 深十五丈。换算成现在的大约面阔95米多,进深近48米。但是现在的太和殿呢?长十八丈五尺,宽十丈一尺,也就是面阔近64米,进深37米。可以看出来,后来的太和殿,面积缩小了很多很多。
金銮殿里72根大柱是什么木头?
故宫金銮殿里72根大柱是什么木头,是金丝楠木,
根据史料记载,这些金丝楠木全部来自于云贵原始森林中,得到这些木头总共花费了13年时间。
时间主要花在木材的找寻、砍伐、运输上面,尤其是运输,这么大的木头,当时并没有大型的运输工具,一位叫宋礼的官员想到一个方法:适路水运。即直接将木头放到长江,顺流而下,再经过海路运回京城。
故宫太和殿王座怎么描写?
太和殿宝座在紫禁城内至尊的“金銮宝殿”太和殿内的中央,金柱之间,高台之上,安设着象征统御万民、无上权威的皇帝宝座——雕龙髹金大椅。
这把“天下第一”的龙椅气势非凡,首先在于它高高在上的态势,龙椅本身就形体高大,其又高踞在三面出陛(宫殿中的台阶)的高台上,再结合太和殿外层层升起的崇高气势,有力地显示出天子皇位的至尊无上!
龙椅周身雕龙髹金,在装饰上神圣化。宝座上部采用圈椅式椅背,下部承托以宽阔的“须弥座”式椅座和脚踏,设计均采用最尊贵的形式。十三条金龙分布盘绕于椅背上,其余各部位又雕火珠纹、云纹、卷草纹等,通体罩金箔并镶红蓝宝石作装饰,极显其尊贵。
太和殿皇帝宝座上的漆金
龙椅后衬托以高达宽阔的雕龙髹金屏风,周边对称陈列掐丝珐琅的太平有象、甪端、仙鹤以及香筒、香炉等礼器,更与前后左右六根贴金江山万代升转龙纹巨柱交相辉映,使整个大殿中央一派金碧辉煌。
故宫太和殿是如何上梁的?
清康熙八年(一六六九年)秋,紫禁城内重修太和殿工程正在进行。 为了在很短的限期内,重造这座金碧辉座的大殿,工部的官员们已经忙得筋疲力尽了。然而,内务府营造司还是发出一道道的文告,督促加快施工。
这天上午,从四川发来一道紧急公文:由于长江上游水势过大,工部调运的准备做大梁用的金丝楠大木,被阻在半途中,不能如期运到。这已使内工部主管官员心急如焚了,偏偏又从后官飞来一道圣旨:三天以后皇帝要亲临工地,参加太和殿的上梁典礼。圣旨一出,那是谁也不能违抗的。可是,常言道“巧妇难为无米炊”,没有大木,拿什么造梁大梁造不出来,三天后又怎么举行上梁典礼?要说康熙朝的内工部官员们,到底还是十分精干的,总管与各官员一商议,想出了一个应急的办法——从明十三 陵的大殿中拆取几根楠木梁,用在太和殿上,等应付完了上梁大典,再补修明陵。
于是,那陵中现成的楠木大梁被连夜拆运到了紫禁城。真凑巧,梁的尺寸竞与太和殿相符。这下好了,本来火烧眉毛的急事,一下 子倒提前办好了。内部上了“照旨执行”的回折,钦天监选定了上梁的时辰,礼部官员准备好香案、仪仗,只等康熙皇帝驾临了。三天后的凌晨,以内工部尚书为首的一班官员,朝服冠戴,来到了太和殿前,亲自督看着工匠们搭好了起重架子,一根根楠木梁,排列整齐地搜在地上,只等一声令下,金梁高举,隆重的仪礼就算成功了。
从卯时起,内务府的太监就一批批地出来, 检查典礼的准备情况,辰时二刻,后宫院内乐声大作,钟鼓齐鸣,奏事太监飞传消息:“圣上已经准备起驾了”。 早就站在丹墀上听候消息的内工部督造总管把令旗一挥:“起梁!”工匠们齐声吆喝,一根几丈长的大梁破吊在了空中。此时,太和殿前彩放飘舞,香烟缭绕,参加上梁大典的文武百官屏声敛气,望着工匠们把大梁缓缓地送到了柱子上端。 净鞭响了,奏事太监又飞跑前来报道“皇上已驾离乾清门” 精木大梁,缓缓地下放到了应放的位置上。突然,在上面监督放梁的内工部官员惊叫了一声“不好!"下面的人们心中一颤,齐把视线集中到那根悬空的大梁上。原来,从明陵拆下来的大梁,与新做的太和殿立柱榫卯不合,大梁放不上去。这可把内工部的官员们吓坏了,他们知道,一旦大梁上不去,圣驾来临,必然追查原因。
那么拆明陵是一罪,使用陵寝大木造皇家宫殿是一罪,而梁柱榫卯不合又是一罪,三罪齐发,不要说内工部督造官员要杀头,就连内务府总管都难保活命。 此时,大梁悬在柱子上, 工匠们流着汗,想办法使它入卯,但没有效果。而鼓乐声却越来越近,站班的小太监小声传道“圣驾已过保和殿”。文武官员们汗如雨下,相顾愕然,此时此刻就是活神仙恐怕也难以制服这根要命的大梁了。就在这时,从南方工匠群中走出一位五十来岁的老工匠,他面庞黝黑,五短身材,两眼炯炯有神,透着干练。“雷发达!”一位督造官员惊喜地喊出了这位工匠的名字。“有!”雷发达响亮地答道,一步跨上前来。督造官似乎见到了救命星一般,把一套官员穿的冠服塞给雷发达,小声说“你快上去!”
说时迟,那时快,雷发达匆忙套上外衣,把一把斧子藏在袖子里,象猿猱一般,攀架而上。此时整个太和殿工地上,所有官员、工匠,无不怀着一颗忐忑的心,看着雷发达。只见他连攀带纵,三步两跨,已经站到大梁与柱子接头的地方。殿前的人此刻已忘掉了一切,只把眼 睛盯在雷发达的斧子上。雷发达的这把斧子,关系着他们的身家性命。雷发达在高空中,看到了皇帝,看到了眼巴巴地盯着自己的文武百官和工友们。他毫不慌乱,仔细测度,看准位置,抡起斧头猛砍下去。只听“咔”的一声,斧落榫入,大梁被严严地镶到了柱榫之中。
太和殿为什么叫金銮殿为什么要挂铃铛?
都知道金銮殿是指皇帝上朝办公的地方,其实最早出自唐朝的金銮殿却没有明清以后的气派。金銮殿作为宫殿名始于唐朝三大宫殿群之首的大明宫建筑群之一。唐代的金銮殿虽然不是皇宫中最重要的正殿,却是皇帝在大明宫中的寝殿之一,同时也是皇帝宣召翰林学士商议军国大政的场所,重要的诏敕以及密诏大都在金銮殿起草。唐朝金銮殿与翰林院相邻,也可以说也是唐代文人学士待诏之所。真正泛指皇宫正殿是在明清期间了,其中最著名就是故宫太和殿称之为的金銮殿。太和殿,为故宫三大殿(太和,中和,保和)中最大殿。明 清 两代皇帝即位,殿试进士,以及朝会大典,都在此举行。太和殿之所以称“金銮殿”,与其是故宫内最大之殿是很有关系的。加之“太”指“大”“极”且俱无限之意,“和”作为多解词性的动词包括了和谐,协调,和顺,平和 ,和睦,融洽,其中也包括喜悦,和煦,以及祥和。加上“太”字火之属性与“金銮殿”之“金”属性的风水说,老漁认为有过唐朝金銮殿的辉煌,明清的“太和”与“金銮”的交融是具有一定的解释性。至于挂“铃铛”也是为了皇室或国家风水所为吧。(图片来自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