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锷的后人,你会因为电视剧主演漂亮才喜欢看这部电视剧吗?
我会的,我对电影之《知音》就是因为男主角王心刚帅,女主角张瑜漂亮,他们的搭档形象很养眼,表演也很精彩。
《知音》是1981年上映的一部影片,主演是老演员王心刚和张瑜。对于男主角王心刚从30年代就传送这样一句名言:“男看王心刚,女看王晓棠”一句话,时代的名言,70年了,口口相传,70年有口皆碑,在很多观众心中,他就是演艺界的常青树,巨星,明星,跨越时空的偶像。可以说“他是演员中的将军,将军冲的演员”!风雨几十年,他的形象一如既往的闪耀在观众的心中,闪耀在历史的天空!那是因为他给自己的定位就是人民的公仆,又是德艺双馨的艺术家,更是天下的丈夫楷模,男人的榜样,他是那一代人的帅哥!
他做演员和做丈夫都很本分,他在单位和居住的大院里,的确没有听过他的任何绯闻,见到的只是他对妻子的忠诚和对家庭尽责任。这就体现了王心刚不仅外表帅,内心也帅,的确不失为影迷心中的男神。
我们再来看一下王心刚和80年代的女影星张瑜合作演的《知音》,讲的是辛亥革命以后,云南起义将领蔡锷来到北京,目睹了袁世凯的倒行逆施,袁世凯想要复辟,他怕蔡锷反对,于是派人监视蔡锷,同时又把京城的名妓小凤仙介绍给蔡锷,目的是为了对蔡锷进行利诱,削弱他的毅志。
日本攻打山东,要求中国签订屈辱的“21条”条约,袁世凯为了获得日本帝国主义的支持,签下的条约,并镇压抗日爱国运动,也使蔡锷彻底认清了袁世凯的嘴脸,他秘密联络人,要对袁世凯进行讨伐。蔡锷为了麻痹袁世凯,与小凤仙交往,这时候小凤仙也为蔡锷的所倾倒。然而开始,俩人却相互猜疑,后来,小凤仙为了掩护蔡锷,弹奏了一首“高山流水”,表示爱国之志,于是两人以对方为知音。小凤仙为了掩护才饿而被捕入狱,蔡锷离京借到日本,回到云南,宣布讨罚袁。各省应声而起,袁世凯病死,护国讨袁战争取得了胜利。而蔡锷因积劳成疾,病逝于日本,小凤仙再诉瑶琴,思念知音。
不论是王心刚还是张瑜,这两个人的形象都是顶呱呱的,王心刚是男神级的帅哥,张瑜是女神级的美女,很多观众都是因为有他们两个人的出演《知音》慕名而去看这部电影。我也是因为听说是王心刚和张瑜搭戏而去看的。而且看了很多遍,确实喜欢这两位演员。这两位演员不但外表靓丽,而且演技也非常的精湛,这是我喜欢他们的原因。
他真的抢了自己结拜兄弟的老婆吗?
李烈钧与孙道仁不是结拜兄弟,孙道仁是1935病世,不是现在网上所说的是李烈钧杀了孙道仁,抢了给拜兄弟的老婆。由于李烈钧已经有家室,华世琦便拒绝了李烈钧,最后,在宋庆龄等人做了华世琦的好多工作后,她才答应嫁李烈钧。婚后,二人非常幸福,生了5儿5女。李烈钧病世之后,儿孙满堂的华世琦晚年生活也很幸福。1980年11月,李烈钧和妻子华世琦合葬于武宁县烈士陵园。 李烈钧去时,受毛主席委托,周恩来,叶挺,董必武都亲自吊唁,董必更是扶棺椁重复李烈钧的名言:“宁为烈士魂,不做亡国奴” ! 古人有云:“欲亡其国
,先亡其史”,美帝亡我之心不死,他们正有计划、有行动的分裂我们,当年苏联大肆否定许多本国历史上的英雄,然后就没有然后了。 所以说抹黑李烈钧,蔡锷,岳飞等等民族英雄,已不是博眼球那么简单,那是关系到民族的生死存亡,为天道,为国谋,为振兴,我们一定旗帜鲜明地尊崇我们民族英雄,捍卫祖国及民族英雄,让伟大的祖国永远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
你心中最美的山和最美的水分别是哪里?
谢谢邀请:仁者乐山,智者乐水,名山大川,处处透美。山以其静立德,水以其动显灵。三山五岳,无有不美,有壮美、险美、秀美,五湖四海,无有不秀,晴美、风美,雨美。祖国的大好河山,万里锦绣,无处不美。我去过的方不多,诸多山川,大江大河,沙漠湖泊,大都没有机会实地游览,然在网上什么地方不能去?在所有这些秀美山水之中,我觉得最美的是家乡的山水。其实我的家乡没有山,虽说有个被称作北莽山的,但那充其量只是一道塬,汉武帝,霍去病、卫青、杨贵妃千百年来就安眠在这里、护佑着这里的百姓,我们这里也没有大河,离我们最近的河就是渭河,姜太公当年钓鱼的地方。我要说水是家乡的水,小时候每个村子都有一个涝池,是下雨时雨水汇聚在地势较的地方形成的,那时,村里的大妈阿姨有时成群的在池边洗衣服,一边洗一边说笑,这些情景至今历历在目。现在这些水池早已干枯,但当年的故事仍在流淌。我要说的是家乡的水,是在地下用辘辘在从井里打出的水,辘辘上绕着绳,绳的一端有带扣的铁钩,摇着辘辘,将水桶下到井里,过会儿再摇着辘辘拉上来,一桶水就可以抬回家,或者用扁担一次担两桶回家,倒进自家的水缸里,作为生活用水,我从小就是喝着这水长大的,总觉得这水是我一生中喝到的最甜美的水,这水将我的童年故事带入我的血液,至今流淌在我的身体里。因此,尽管这个世界五光十色,气象万千,尽管有那么多的秀美山水,我觉得最美的山水在我的家乡,在陕西兴平店张,在我的梦里。
九位总督的最后下场如何?
至光绪三十三年(1907年),清朝一共设立了9位总督,分别是东三省总督、直隶总督、两江总督、两广总督、闽浙总督、湖广总督、陕甘总督、四川总督和云贵总督。
宣统四年(1912年)2月12日,清末帝溥仪退位,清灭亡。而后随着清朝的覆没,清所设的9位总督也走向了消亡。
东三省总督-赵尔巽赵尔巽是清朝东三省最后一位总督,汉军正蓝旗人,清同治十三年进士,授翰林院编修一职。1903年1月,从山西布政使调任湖南巡抚,自此步入封疆大吏的行列中。
在湖南巡抚的任上,他大力推行新政,因此受到慈禧的重视。如此,在湖南巡抚任上不到一年的时间,赵尔巽就被调往中央,署理户部尚书。1905年,又调任盛京将军,在盛京任上赵尔巽大力整顿东三省财政,成立财政局,铸造银元,创办东三省银号,发行纸币,因此让东三省的财政得以大有改观。
1907年,清廷设立东三省总督,1911年赵尔巽被溥仪任命为东三省总督,数月后武昌起义爆发,之后全国数省宣告脱离满清,支持革命。当然赵尔巽却是支持清朝的死忠粉,东三省不但没有宣布独立,反而是成立了反对革命党的保安会,并大肆屠杀革命党人。
1912年溥仪宣布退位,清朝正式宣告灭亡。 当然清朝虽灭,但因此时北洋政府急于稳定全国,从清朝的手中平稳的接受全国,碍于赵尔巽在东三省的地位,北洋政府依旧任命他为奉天都督,负责管理东三省。
不过赵尔巽虽属民国的官员,但是他的心里还是想着复辟清朝。在奉天都督任上,他不但颁布“东三省反对共和十二条”条文,还依旧屠杀革命党人。最终,赵尔巽的作为激怒了革命党人,在众叛亲离下,赵尔巽最终无奈辞去都督职。
当然赵尔巽虽失去了都督的职务,但却并未放弃复辟清朝的梦想。来到青岛后,他与陆润庠、劳乃宣等人成立了“十老会”,幻想重现清朝昔日的辉煌。
1914年妄图恢复帝制的袁世凯,为了得到更多人的支持,他开始或用权势,或用财富大力拉拢那些满族的遗老遗少们,为此他专门成立了一个清史馆,然后让赵尔巽等遗老遗少进入其中。随后,赵尔巽接受袁世凯的任命,担任清史馆馆长,并最终于1927年编成《清史稿》,不久赵尔巽亦在同年9月3日因病去世,享年83岁。
直隶总督-张镇芳张镇芳,河南项城阎楼人,袁世凯哥哥的老婆的弟弟。光绪壬辰年进士,被分配至户部任六品主事。1900年,八国联军侵华,慈禧南逃,张镇芳因随驾有功,被任命为陕西司行走,效劳两宫。两宫回京后,张镇芳被恩赏四品衔,仍在农曹供职。
1902年,随着袁世凯升任直隶总督兼北洋大臣,张镇芳开始飞黄腾达的官途。不久张镇芳历任天津河间兵备道、长芦盐运使等职。1907年袁世凯被夺直隶总督职,不过在袁世凯的安排下,张镇芳署理了直隶总督一职,直至1912年民国成立。
而后,在袁世凯担任民国大总统后,张镇芳被委任为河南都督兼民政长,成为了权倾地方的封疆大吏。
作为袁世凯的嫡系,张镇芳自然支持袁世凯的复辟行为,为了镇压河南反对袁世凯的革命党,他成立了“军警联合会”,利用军队血腥镇压了革命党。不过因张镇芳的手段实在太过于血腥,所以1914年,袁世凯碍于朝野和民间的压力,不得不将他革职查办。
1917年张勋复辟,张镇芳支持张勋并就任议政大臣兼度支部尚书。后张勋复辟失败,张镇芳先被北洋政府判无期,后改判监禁3个月。出狱后,依靠社会上的关系,张镇芳在次年又在天津担任盐业银行董事长,直至1933年因病去世,享年70岁。
两江总督-张人骏张人骏,直隶丰润县人,同治戊辰科进士,授翰林院编修庶吉士。历经同治、光绪、宣统三朝,先后任广西布政使、广东布政使、山东布政使等职。1900年升任漕运总督,自此步入封疆大吏的行列中,不久又先后改任山东、河南、广东、山西等地巡抚。
1907年7月,张人骏由广东巡抚升任两广总督,不久改任两江总督。 在两江任上,张人骏尽力维护了中国对于南海诸岛的主权,1909年四月,张人骏派水师提督李准、副将吴敬荣、刘义宽等170余人,分乘“伏波”、“琛航”等军舰前往西沙群岛,查明岛屿15座,命名勒石,然后在永兴岛升旗鸣炮,公告中外,重申南海诸岛为中国神圣领土。
四年后,武昌起义爆发,张人骏因忠于清朝,对于革命党采取镇压态势,当然最终的结果就是以失败而告终,失败后张人骏被迫乘坐日本军舰逃亡上海,后移居青岛。
1917年张勋复辟,张勋为了拉拢张人骏,本想授予他协办大学士之职。可此时张人骏已不想再出仕,随拒绝。1927年张人骏因病去世,享年82岁。
两广总督-张鸣岐张鸣岐,山东无棣人,光绪甲午科举人。师从邮传部尚书张鸣岐,初不曾为官,而是入广西布政使岑春煊的幕府为幕僚,而又在广西巡抚李经羲处任幕僚,1904年在李经羲的保举下,正式步入官途,之后历任两广学务、营务处、广西布政使、广西巡抚等职。
1910年因贿赂庆亲王奕劻,张鸣岐升任两广总督兼署广州将军。同年4月,率兵镇压了广州起义,林觉民、喻培伦等几十人先后被杀害。1911年,武昌起义爆发,曾经死忠于清朝的张鸣岐见革命党已不可抵挡,遂宣布广东独立。
但是不久,张鸣岐又开始反对革命党。不久因革命党势力太大,张鸣岐又重新支持革命党。但后因害怕革命党的报复,张鸣岐携带巨款逃亡日本。1913年,袁世凯担任民国大总统后,张鸣岐回国担任广西民政长。
1915年改任广东巡按使。袁世凯称帝后,被封为一等伯爵。护法战争后,张鸣岐深知袁世凯大势已去,遂辞去所有职务,归隐上海法租界。1931年九一八事变爆发后,他沦落为日本人的走狗,然后在伪华北政府担任咨议委员一职。1945年9月15日在民众的一片骂声中,张鸣岐因病去世,享年70岁。
闽浙总督-松寿松寿,满清正白旗人,以“荫补”升任郎中,后补陕西督粮道。光绪二十一年升任山东按察使,次年升任江宁布政使,而后先后任江西巡抚、江苏巡抚、工部右侍郎兼正蓝旗蒙古副都统、热河都统、兵部尚书、工部尚书、察哈尔都统等职。
1911年闽浙总督丁振铎告老还乡,松寿从察哈尔都统任上得以迁闽浙江总督。可不到数月后,因武昌起义爆发,福建也被卷入到了此次动乱之中。11月8日,福建谘议局议员劝告松寿交出政权,让闽浙独立,可松寿死忠于清朝,如此双方发生大战,但终因寡不敌众,松寿兵败吞金自死。
湖广总督-瑞澄瑞澄,满洲正黄旗人,大学士博尔济吉特·琦善之孙,黑龙江将军博尔济吉特·恭镗之子,荫补得授户部员外郎,后历任江西九江道台、上海道台、江西按察使、江苏布政使、江苏巡抚等职,在江苏任上他与张謇等立宪运动首脑和载泽等掌权大臣保持着良好的关系,因此声名鹊起。
1910年升湖广总督。 次年8月19日,瑞澄查获党人名册,后他听从师爷张梅生的建议,按名单逮捕了32位武汉革命党人,并诛杀彭刘杨三人。最终瑞澄的这等做法致使湖北新军军心动荡,后与20日开始爆发武昌起义,瑞澄自知不能敌,先逃亡上海,而逃往日本。民国成立瑞澄返回上海,直至1915年病逝,享年52岁。
陕甘总督-长庚长庚,满洲正黄旗人,历任伊犁副都统、驻藏大臣、成都将军、兵部尚书、伊犁将军等职。宣统元年任陕甘总督。
1911年武昌起义爆发,长庚自知大势已去,清朝已无希望,遂将总督大印交给布政使赵惟熙,之后就辞官隐退从此不问政事。1914年长庚因病去世,享年71岁。
四川总督-赵尔丰赵尔丰,他是原东三省总督赵尔巽的弟弟,他不是正途出生,靠捐官得授知县,之后历任静乐、永济等县知县。1905年赵尔丰在山西巡抚锡良的保举下出任建昌道,后因平定地方土司叛乱有功,被升任为川滇边务大臣。二年后在锡良离开四川后,赵尔丰代理四川总督。
1908年2月,改任驻藏大臣。3年后实授四川总督一职,6月“保路运动”爆发,可因赵尔丰太过无能,镇压失败,四川被起义军尽乎全部占领,如此赵尔丰因镇压不利被清朝解职,后改任边务大臣。
同年10月武昌起义爆发,四川被革命军占领,而后因局势不稳,军队哗变,四川动荡,不久尹昌衡平定叛乱。赵尔丰因被怀疑参与四川军队的哗变,被四川都督尹昌衡所擒,12月22日被杀于成都贡院,享年66岁。
云贵总督-李经羲李经羲,太傅李鸿章之侄,光禄大夫李鹤章第三子,光绪五年以优贡捐奖道员。之后历任湖南盐粮道、按察使、福建布政使、云南布政使等职。1901年升广西巡抚,后调云南巡抚,1902年12月署贵州巡抚。8年后,升任云贵总督。
辛亥革命,被蔡锷礼送出境。1913年12年被任命为政治会议议长,次年5月改任参政院参政,十月改任审计院院长。1915年袁世凯去世后,李经羲迁居天津,次年被黎元洪任命为国务总理兼财政总长。5月,张勋复辟,李经羲因拒绝于张勋的招揽,遂辞官归隐。1925年9月18日李经羲在上海病逝,享年65岁。
岳麓山国葬有多少次?
两次
两位辛亥元勋同年同月安葬在岳麓山,同为国葬,其墓同为国保。
长沙黄兴墓和蔡锷墓
黄兴墓和蔡锷墓均在长沙岳麓山,同年同月安葬,同为国葬,同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黄兴墓
黄兴墓位于岳麓山云麓峰以北小月亮坪上方,国葬时由当时的湘督谭延闿主祭。墓坐西朝东,由三层近百级石砌台阶步入墓地,墓矗立塔形碑柱,为一整块四棱形乳白色岩石琢成,高约十米,气势雄伟,正面嵌铜制墓碑,上镌“黄公克强之墓”,墓表四周绕以石基柱围护栏杆。前有拜台、石凳,地面铺以花岗石,整个墓表占地面积一千一百八十多平方米,苍松翠柏,掩映其间。其下有黄兴墓庐,占地约一千一百平方米,为一曲尺形琉璃瓦楼房,依山临池,门联云:
血染黄花,魂归岳麓;
名垂青史,首建中华。
黄兴(1874—1916),原名轸,后改为黄兴,字克强,清长沙府善化县龙喜乡凉塘村(今属长沙)人。早年就读于长沙城南书院,1898年进武昌两湖书院深造。1902年留学日本,曾组织拒俄义勇队。次年回国,在长沙与宋教仁等建立华兴会,任会长。1904年策划长沙起义,失败后亡命日本。1905年与孙中山创建同盟会,任庶务。1907年多次发动武装起义,均遭失败。武昌起义后任战时总司令,领导武汉保卫战。1912年南京政府成立,任陆军总长。1913年被推为江苏讨袁军总司令,领导二次革命,失败后逃亡日本,后去美国,并从事反袁斗争。有《黄兴集》行世。
1893年,十九岁的黄兴离开故乡到长沙城中城南书院求学,二十二岁时在县考中获中。此后他去汉口两湖书院进修,被选派赴日本留学。1903年秋回到长沙,以明德学堂体育教员的身份为掩护,从事反清革命斗争。次年2月与刘揆一、陈天华、宋教仁、周震鳞、章士钊等创立华兴会,以“驱除鞑虏,恢复中华”为宗旨,被推为会长。为了筹措革命经费,他卖掉了凉塘的田产,举家迁居长沙城中。这年秋天组织长沙起义,因事泄遭到清廷通缉,他化装离开长沙,经上海去了日本。此后,黄兴四处奔走革命,直到1912年10月25日才从上海启程回故乡。这一天正是他的三十九岁生日,他写下《三十九岁初度》一诗:
三九年知四十非,大凤歌罢不如归。
惊人事业随流水,爱我园林想落晖。
入夜鱼龙都寂寂,故山猿鹤正依依。
苍茫独立无端感,时有清风振我衣。
1916年10月31日病逝于上海。黄兴逝世后,治丧委员会由孙中山领衔,且亲自签发讣告并撰挽联。联曰:
常恨随陆无武,绛灌无文,纵九等论交,到古人此之不易;
试想夷惠谁贤,彭殇谁寿,只十载同盟,有今日后死何堪。
章太炎先生撰联:
无公则无民国,
有史必有斯人。
1917年4月15日,黄兴的遗体由上海移往岳麓山进行了国葬。也就在国葬的前一天,孙中山先生写下了著名的《祭黄兴文》,文曰:
惟公之生,为众所瞻仰,远迩所震惊,群竖所疑忌,国家所尊崇。惟公之死,疑者信之,亲者哭之,无老无幼,无新无旧,皆知今日中国不可无此人。鸣乎!是非得丧,本无足论。公殚一生之心血,历二十余载之艰辛,身涉万险,政经三变,国势犹如此,将来或更不止如是也。公虽赍志以殁,公之目岂瞑。文等今日遥望哭公,遵礼祭公,身虽衰老,志犹如昔。志四千余年之古国,挽四百兆涣散之人心,是犹赖公在天之灵。公志其可作耶,尚有以鉴之。鸣呼,痛哉!尚飨。
墓庐内辟《黄克强先生生平事迹陈列室》,大门有曾广言撰联:
一代勋名昭国史;
千秋浩气壮名山。
又有湘潭田翠竹撰《黄兴墓》联云:
黄帝子孙,黄香后裔,壮黄魂,洒黄花碧血;
湘山红叶,湘水清波,鼓湘瑟,葬湘上完人。
据悉黄兴墓里面,有三样陪葬品,第一是他曾经用过的指挥刀,代表他戎马生涯的光荣与梦想;第二件是他儿子赠送给他的纪念品,南京之战时缴获的一个炮弹筒;第三是黄兴生前用过的笔筒。
1988年,黄兴墓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蔡锷墓
蔡锷墓位于岳麓山白鹤泉左后方山上,1917年4月12日国葬于此,湘督谭延闿主祭。占地面积一千六百平方米。墓冢、墓碑及整个墓地均以花岗石铺砌,宽阔的平台基座建圆形尖顶墓塔,底部周长十二米,通高九米。墓碑方形,高五米,正面嵌紫铜碑心,楷书镌刻“蔡公松坡之墓”。墓前石砰上有石桌、石香炉各一,石鼓两对。墓塔四周环以栏杆,东辟入口,二十四块护栏石板分别刻有湖南、湖北、江西、贵州、广西、广东、热河、察哈尔等省省长、督军所献挽词。四周均筑围墙,外围辅以石砌栏杆,左右砌有石梯导入,整个墓区古枫翠柏掩映。
墓区正下方建有蔡锷墓庐,辟《蔡松坡先生生平事迹展》陈列室。墓庐大门悬孙中山挽蔡锷联,联云:
平生慷慨班都护;
万里间关马伏波。
蔡锷 (1882—1916),字松坡,清宝庆府(今邵阳市)人,早年来长沙入湖南时务学堂,师事梁启超、谭嗣同。后留日习军事。1904年回国,先后在江西、湖南、广西军事学堂任教官。1911年初至云南,任新军协统,响应武昌起义,成立云南军政府,任都督。1915年在云南发动护国军起义,任第一军总司令,举兵入川,反对袁世凯复辟帝制。黎元洪继任大总统后,被任为四川都督兼署民政长。因积劳成疾,赴日本治疗,1916年 11月病逝,次年4月归葬长沙岳麓山。有《蔡松坡先生遗集》行世。
1897年秋,蔡锷又在新任湖南学政徐仁铸的推荐下,到长沙投考时务学堂,名列第三。不满十五岁的蔡锷,是四十名学生中年龄最小的一个。教习梁启超视为才子,师生从此结下不解之缘。蔡锷原名艮寅。光绪二十六年 (1900年)自立军起义失败后,他深为悲愤,决心以 “湖湘人杰”“国士”自许,因而将自己的名字改为 “锷”。锷指剑刃,表明要弃文学武,改习军事,不做文弱书生。
1911年 10月 30日,农历九九重阳节,昆明城内菊花吐蕊,桂子飘香,春城显得格外艳丽。担任新军三十七协协统的蔡锷心中却如浪翻滚,激动异常。自 10月 10日武昌起义爆发后,他就一直和云南同盟会志士密谋策划响应。两天前的一次秘密会议上,他被推为起义军临时总司令,定于当夜十二点发动。昆明全城光复后起义官兵在五华山组织了“云南军都督府”,公推蔡锷为都督。此时,他年仅二十九岁。
1913年“二次革命”失败后,袁世凯将蔡锷削去兵权,羁留北京。后在京城名妓小凤仙的掩护下,巧妙脱身。1915年 8月15日,蔡锷就乘晚班车去天津,会见老师梁启超,彻夜筹划反对袁世凯复辟帝制的大计。12月 2日东渡日本。12月19日,蔡锷历尽艰难险阻,抵达昆明。回云南后,蔡锷与唐继尧主持会议,决定立即发动反袁护国战争,宣言:“拥护共和,吾辈之责。兴师起义,誓灭国贼。成败利钝,与同休戚。万苦千辛,舍命不渝。凡我同人,坚持是力。有渝此盟,神明必殛。”
12月 25日,他与唐继尧、戴戡等通电宣告云南独立,声讨袁世凯。26日,云南组成护国军,蔡锷任第一军总司令,进军四川。护国军在蔡锷指挥下,艰苦奋战。从 1916年 2月上旬到 3月中旬 40多天中,泸州以南几乎全部化为战场失。他虽久患重病,仍身先士卒,英勇机智指挥战斗,给敌军以沉重打击。袁军损失惨重,被迫停战议和。继之各省纷纷独立,袁世凯被迫宣布取消帝制,6月羞愤而死。
黎元洪继任大总统后,蔡锷被任为四川都督兼署民政长。但因艰苦转战,积劳成疾,无法坚持工作。于 8月 7日离成都赴上海治疗。9月9日,东渡日本,转入福冈大学医院。10月 31日,黄兴在上海逝世,他闻讯悲痛万分,并作联致悼。联云:
以勇健开国,而宁静持身,贯彻实行,是能创作一生者;
曾送我海上,忽哭公天涯,惊起挥泪,难为卧病九州人。
11月 8日,蔡锷与世长辞。临终仍嘱“愿为民望者,以道德爱国”,年仅三十四岁。次年 4月12日,国葬于长沙岳麓山。南社诗人傅熊湘作《送黄兴蔡锷殡归麓山》诗云:
谁与重挥落日戈,江山憔悴泪痕多。
一时龙虎都消歇,凄绝临歧薤露歌。
2006年,蔡锷墓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