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梦之大一统,三国后司马懿建立了什么国家?
1、三国时期司马懿并没有建王称帝,是司马懿的孙子司马炎建立的是西晋王朝,国号晋,司马炎称帝后,追尊司马懿为宣皇帝,庙号高祖。
2、历史背景:曹魏后期,政治日益腐败,阶级矛盾越来越尖锐。与此同时,统治阶级内部出现了以曹爽为首和以司马懿为首的两个集团的对立和斗争。嘉平元年(公元249年),曹爽等陪同曹芳出洛阳城南拜谒魏明帝陵,司马懿乘机在洛阳发动政变,夺取了朝中大权。
3、三国末期曹魏的大将军、太尉、太傅司马懿与二子司马师、司马昭都是权倾一时的权臣。司马炎于公元265年取代曹魏政权而建立新政权,建国号为晋, 定都于洛阳,西晋代魏后,期间发生西陵之战,公元280年灭孙吴,结束了三国鼎立的分裂局面,重新统一。
4、西晋(公元266年—公元316年)是中国历史上三国时期之后的大一统王朝之一,另与东晋合称晋朝。传四帝 ,国祚五十一年。若以灭东吴始,则仅立朝37年。为了区别于东晋,史称西晋,两晋又被称为司马晋。
5、经历的帝王:公元266-公元290,武帝司马炎。公元290-公元306,惠帝司马衷。公元307-公元311,怀帝司马炽。公元311-公元316,愍帝司马邺。
三国是被谁统一的?
1、三国最后统一天下是西晋(司马炎)。
2、220年曹丕迫汉献帝禅让,立国号为魏,史称曹魏,正式进入三国时期。隔年刘备亦称帝,国号续为汉,史称蜀汉。229年孙权称帝,国号吴,史称孙吴或者东吴。此后。各国疆域变化不大。而曹魏朝廷渐渐被司马家族掌控,特别是《三国演义》跟诸葛亮平起平坐的司马懿。
3、263年司马昭为建立军功准备篡位,发动魏灭蜀之战,蜀汉亡。两年后司马昭病死,司马懿孙子司马炎废魏元帝自立,史称西晋,他也是西晋第一个皇帝。西晋于280年发动晋灭吴之战,灭亡孙吴,统一中国。至此三国时期结束,进入晋朝。
求好看的穿越三国小说?
作为同样喜欢三国穿越小说的老书虫,给你推荐两本穿越到三国的小说。本人不喜欢后宫、种马,不喜欢脑残情节,不喜欢乱开金手指,更不喜欢造先进武器统一世界。
1、汉末卫公子
当人人穿越还在为自己的黑户发愁时,主角已经有了良好的家世。当人人穿越还在为自己的生命担忧时,主角已经有了豪门做后盾。当人人穿越还在想法设法泡名人MM时,主角已经有了倾城未婚妻。
但是如果你以为他大杀四方天下无敌的时候你就错了,细细读下去,故事很精彩。
2、新三国策
晶晶亮的作品,不知道有人听说过没有,写的很不错,文笔很好,主角没有天下无敌的武功,没有过人的魅力让人一见纳头就拜。武力不出众,几次险死还生死里逃生。
3、混在三国当军阀
主角因一次意外穿越到了三国时期,性情复杂多变,处事坚定不移,当断则断。身经百战,从一个黄巾军的小卒,逐渐成长为一方豪杰。为了活命不得不与官兵对抗,凭借自身智慧击败官兵,杀出重围,但是却引起汉末名将忌惮,被大汉通缉。在杀出重围之后成立八百流寇南征北战不断壮大,中间更是兵围洛阳。……
暂且推荐这么多吧,个人口味不一样,不喜勿喷,喜欢的话关注一下,互相交流。
刘备托孤时跟孔明说儿若有不才汝当成都之主?
永安托孤是三国时期最大的一桩疑案,它没有魏延案的刀光剑影,也没有吉本案的暗流涌动,可它却是足足影响了蜀汉未来四十年的政治走向,同时也是评论两极分化最严重的一桩。
《三国志.诸葛亮传》——章武三年春,先主于永安病笃,召亮于成都,属以后事,谓亮曰:“君才十倍曹丕,必能安国,终定大事。若嗣子可辅,辅之;如其不才,君可自取。”亮涕泣曰:“臣敢竭股肱之力,效忠贞之节,继之以死!”先主又为诏敕后主曰:“汝与丞相从事,事之如父”。上面这段原文,有人看出了君臣相知,有人看出了暗藏刀斧,三国演义就说得更直白了:
如其不才,君可自为成都之主。那刘备的永安托孤,到底是哪一种,或者说是偏向于哪一种呢?
三国演义里刘备托孤于诸葛亮和赵云,而正史中记载,刘备其实托孤诸葛亮和李严蜀汉章武二年,刘备在夷陵战败后意志消沉,蜗居在鱼复县,在荆州丢失后,此地则升级为为蜀汉和东吴的前线阵地,刘备此举既是为了防备陆逊的追兵,也是因为他实在没脸回成都了。不久后,刘备患上了痢疾,病情越来越严重,所以他在次年春天就把远在成都的丞相诸葛亮召来了永安,托付临终大事。
奇怪的是,李严传里明确地表明:在这场托孤大戏中,李严是比诸葛亮还要早就召到永安的,诸葛亮在章武三年春天才来,可李严却是章武二年,也就是刘备兵败那一年就来到了永安,并升迁为尚书令。东汉末年,尚书令掌管朝廷大权,位在三公之上,蜀汉的第一任尚书令是法正,第二任就是李严了,可见在法正去世后,刘备其实最看重的其实是李严,而不是诸葛亮。
刘备托孤后,又破格提升李严为中都护、统内外诸军事,这两个职位是武将的最高职位,刘备的托孤安排应该是:诸葛亮为丞相,负责政事,李严为中都护,负责征伐,其职责和张昭、周瑜一样。
章武二年,先主徵严诣永安宫,拜尚书令。三年,先主疾病,严与诸葛亮并受遗诏辅少主;以严为中都护,统内外军事,留镇永安。可是从李严受命领军以来,他就一直被闲置在永安之地,美其名曰镇守蜀吴前线,可实际上是完全被架空了,诸葛亮南征北伐似乎都没有得到过李严的同意,也没和他商量过,为此还被李严恶心了几次:
第一次北伐时,李严在给孟达的书信里就话里话外地说不满诸葛亮;曹真征蜀的时候,李严被诸葛亮调动前去汉中驻防,李严却公开和诸葛亮要官,要儿子李丰做了江州都督后才带兵去汉中;以及我们所熟知的第四次北伐,李严故意以军粮不足让诸葛亮退兵,不过这一次李严玩脱了,被诸葛亮以延误战机的罪名罢掉官职,贬为庶人,去梓潼种田。很明显,刘备的托孤失败了,诸葛亮通过各种手段把李严这个托孤大臣给排挤出了权力中心,实现了自己一家独大的“野心”。
刘备为什么选择托孤诸葛亮,而不是直接托孤李严?自建立蜀汉政权以来,刘备就一直在极力平衡荆州和东州两大派系的势力,而在关羽北伐失败,荆州落入东吴之手后,整个蜀汉政权就全部挤在益州一地,荆州、东州、益州三大派系全部都要来争益州这块大蛋糕,这一切刘备都是看在眼里、急在心里。
本来他最看重的人是东州派系的领导法正,《三国志》记载法正“外统都畿,内为谋主”,是内事外事的一把手。无奈法正死得太早,东州势力出现了空窗期,所以刘备火速提拔才能、功绩都不在法正之下的李严,让他取代法正领导东州集团,和荆州集团平衡发展。
可刘备虽然看重李严,但他也不能让他作为第一托孤大臣,而是把他安排做了诸葛亮副手,原因无他,就是刘备要保证刘禅能够顺利登基,坐稳他的皇位:我们知道,刘备是有三个儿子一个养子的,为了让刘禅能够顺理成章登基,刘备不惜和诸葛亮唱了一出“斩刘封”的大戏,把拦在刘禅前面的拦路虎给铲除了。
而剩下来的鲁王刘永和梁王刘理,虽然他们在刘备去世时,一个九岁,一个才十岁,可是他们背后的实力却不简单:他们都是吴皇后所生,而刘禅只是妾室甘夫人所生,刘永和刘理才是名正言顺的嫡子,而且他们的舅舅吴懿,乃蜀汉车骑将军,县侯,掌握着军队。
吴懿本来是刘禅的亲家,在刘备入蜀之前就和李严是同事关系,比诸葛亮要亲近多,同时也是东州派系的主心骨之一。如果刘备把李严安排做了第一托孤大臣,以他掌管内外军事的权力,加上吴懿的势力,两人联手很容易就把诸葛亮给排挤掉,到时他们或许架空刘禅,或许另立刘永,这对本来就不安稳的蜀汉来说无疑是自取灭亡。
而且刘永年少,大权很容易就落入外戚手里,这是刘备最不愿见到的,他对东汉末年的外戚干政情况痛恨着呢!所以刘备在托孤临终前,特意把刘禅最大的威胁:鲁王刘永召到床前,要他和弟弟刘理一起,以父事诸葛亮,和丞相一起处理国事。这即是安慰刘永和刘理,又是旁敲侧击地提醒他们:不要有什么不臣之心。
也就是因为这样,刘备才会把第一托孤大臣选为诸葛亮,留给李严副手的位置,因为诸葛亮需要依托刘禅才能生存,可李严却不需要,他的选择可比诸葛亮要多上一倍。
最后,刘备对诸葛亮所说的“君可自取”,是真心话还是试探话?可以肯定的是,刘备是不可能把自己辛辛苦苦打下来的国家交给诸葛亮的:
这是人之常情,即使唯一的后代是个傻子,家主也不可能把偌大的家财交给管家,最多是给管家一点好处,让他好好辅佐少主人;前面说过,刘备最器重的人始终是法正、李严之流,就连被刘备多讨厌的许靖、刘巴,他们的地位也在诸葛亮之上。在荆州丢失之前,诸葛亮一直都是后勤部长,负责提供军粮和武器的,真的在前头立功的是庞统、法正等人,即使是到了汉中之战时,诸葛亮依旧留守后方,“足兵足食”,他的地位是刘备提拔的,一旦离开了刘备的支持,诸葛亮在益州是站不住脚的;就算交给诸葛亮他也坐不长,汉高祖刘邦曾立下盟誓:“非刘氏而称王者,天下共击之”,两汉四百多年,唯一一个异姓称王没事的只有曹操,不过他也被骂得体无完肤,诸葛亮一个这么注重名声的人,他是做不到抛下荣誉来“取而代之”的,同时他也没这个力量,李严就是一个监视诸葛亮的最好人选;刘禅也不是我们认为的那样愚蠢,那是《三国演义》的说法,只是为了拔高诸葛亮的地位而已。所以刘备的那句话,名为托孤,实为试探,他既然害怕东州会乘机夺权,自然也害怕荆州派系尾大不掉,所以他才能假意“让蜀汉”,将以前刘表试他的那一套用在诸葛亮身上,看看诸葛亮是怎么样的反应,果不其然,一向以忠臣自诩的诸葛亮立刻眼泪鼻涕一块来,向刘备一再保证自己的忠诚,刘备才能安心地闭上眼。
可惜的是刘备最后还是失算了,东州自李严被废后就逐渐式微,荆州派系还是坐大了,连最后连救国之战这样的大战,也只能交给毫无军事经验的诸葛瞻去办,把蜀汉最后的家底给打空了。总结:刘备是不可能甘心让出国家给诸葛亮的,一切都只是这位枭雄最后的试探,要为儿子刘禅的帝位寻求一个最可靠、最安全的解决方法而已,而诸葛亮虽然有“野心”,但他的野心是做千古名臣,而不是千古罪人,这一点就注定了他会学曹操大权独揽,可却不会学曹操夺权乱政。
不过诸葛亮事必躬亲,什么都亲力亲为,这事遇到一个小领导那是美德和才干,比如刚做了耒阳县令的庞统,可诸葛亮是大领导,就算是每天不吃不喝不睡,连续二十四个小时开工也处理不了,而他所任命的人也多是“萧规曹随”的蒋琬、费祎、董允等人,而把益州派系和东州派排挤在外,到最后甚至连姜维、王平、夏侯霸这样的降将都能领军出征,怪不得陈寿也说他“识治之才可媲美管萧,可应变将略却非其所长”了。
作者/一贰一橙:天文地理,一概不懂;古今中外,都靠瞎掰,主要百度,然后乱编,喜欢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