黛玉裸死,你家乡最有趣的传统风俗习惯是什么样的?
现在回想起家乡最有趣的传统风俗习惯,当属小时候在大年初一的时候,全村上下牵着牲畜去参加“出行”的活动。
也不知道这一风俗习惯,是从什么时候开始的。我的记忆当中,应该是从农村实行联产承包责任制以后,就成了全村上下过年的头等大事。也是我们小孩子最期盼的一件“大喜事”!为什么这么说?因为大年初一一大早,我们兄弟几个就可以穿上妈妈给准备的,早就心仪已久“的确良”的新衣服。那甭提多么的神气!每个人都觉得,这真是一年中最幸福的时刻。
我们穿好新衣服,下面重要的事情也就开始了。兄弟几个拿出毛刷,把家里的一匹黑马和一头毛驴牵到院内,从头到脚,认认真真给它们刷毛直到干干净净。一看毛色锃亮,才肯罢手。让父亲检查认可以后,把红色的绸丝带,系在它们脖子的鬃毛和尾巴上面。现在回想起来,为什么大过年的还要给牲畜如此劳师动众,打扮一番?我的结论是:农村实行联产承包责任制后,这是我们家分配到手的唯一财产。某种程度来看,有时候我觉得它们在家里的地位,甚至比我们哥几个还高。平日母亲对它们的操心呵护,也是做到了无微不至。
这一天全村老小都穿上新做的衣服,手里牵着打扮漂亮的自家牲畜,向村子某个宽广的场地集合。大伙都是又说又笑,脸上洋溢着节日的喜悦。孩子们把各自的新衣服,做为向其他小孩炫耀的对象。等到全村人畜聚集齐全,一年中最重要的祭祀活动也就开始了。
每年的祭祀活动,铁定的都是有全村德高望重的九太爷主持举行。说起九太爷那可不是一般的人物,听父亲说他是我们当地有名的秀才。记忆当中应该八十有余,身材魁梧,一大把的胡须略显几分威武。
在广场中央摆放好祭祀用的糖果、花生、馒头,人们各自牵着自家牲畜,远远的围绕祭台中心站成一圈。开始有人把一大堆柴火点燃,九太爷跪拜在祭台前面,嘴里念念有词。具体说些什么也不太清楚,我只记得两句是“狼来封口,贼来迷路”。现在回想,大概就是期盼风调雨顺,全村百姓平安幸福之类的意思。对我们小孩来说,根本就不关心他说了些什么。我们只盼望着老太爷赶快读完祭文,就可以享受到被抛洒向西面八方的糖果。九太爷总会把美味的糖果,抛洒向我们小孩子众多的地方。然后有人把早已准备好的鞭炮和雷管,从不同方位点燃。在火炮的轰隆声中,各家将手中所牵牲畜放行,任它们自由奔向西面八方。
人们开始相互问好,说说笑笑。小孩子们组团去挨家挨户磕头拜年,直到把各家的糖果塞满衣兜,才高高兴兴结束了这一天的活动行程。
长大后,随着城镇化的快速发展,原先的小村已经败落。加之国家退耕还林山村搬迁的政策,昔日的村落已经不复存在。也只有在梦中,偶尔还能回想起九太爷宣读祭文,小朋友们争抢糖果的场景,还有那牵马“出行”的少年!
反三俗的意思?
“反三俗”,即抵制反对庸俗 低俗 媚俗。
反“三俗”,由全国扫黄运动开展拉开序幕,整顿电视节目都与此相关具体行动。
低俗文化和道德堕落与官僚腐败密切相关,大部分官员的腐败都和情人有关,这就是媚俗,在看看那些实施独白的场所又大部分是高消费的娱乐场所,这也就是扫黄阻力的所在了。
近年来,庸俗、低俗、媚俗之风借助电视、手机短信、互联网等平台,大举侵入人们的生活。从芙蓉姐姐到凤姐,从小沈阳到马诺,从电视相亲节目<非诚勿扰>中充斥的金钱、美色、性话题,到新版电视剧《红楼梦》的“黛玉裸死”,集中迎合了人性中的某些低级趣味,宣扬的是一种裸露文化、拜金文化、铜臭文化,严重挑战了社会公共道德的底线,侵蚀了民族精神和民族意志,影响了未成年人健康成长。
为什么有的电视剧到后半部很粗糙?
近年来,电视剧的类型越来越多,阵容也越来越强大,但是也有越来越多粗制滥造的剧, 一味追求雷人,追求噱头,而不顾电视本身的质量。
现如今,特效技术已经非常发达了,但是这些所谓斥巨资打造的电视剧在观赏程度上并没有任何看点,甚至全是槽点。
比如我们安吉拉大宝贝和男神小哇合作的孤芳不自赏,傻子也能看出这是抠图啊,我们观众又不傻!更何况,抠图也请专业点好不啦!
可怜一代男神因为一部剧被吐槽成筛子...
回顾安吉拉大宝贝的演技,也是惨不忍睹(个人观点,不喜勿喷)
新版寻秦记一经播出,网上铺天盖地的吐槽,什么垃圾,简直是在侮辱古天乐!五毛钱的特效,陈翔和毛晓彤分手一事本没有波及到作品,可是陈翔人设一崩,作品也是不忍直视,这足够让陈翔和他的寻秦记收获一筐烂菜叶了...
新版的绝代双骄的人物海报一经流出也是吐槽声一片。胡一天确实帅,可是也是确实不适合古装扮相。
经典剧目一再被翻拍,照理说我们现在的特效相比十几,二十几年前来说,应该是有所长进的,为什么现在拍出来的剧总是会被吐槽,而那些明明一看就很劣质的经典的老电视却独独抓得住观众的心呢?
比如《西游记》。西游记重播这么多年,这么多次直到现在,收视率一直居高不下,而且关于西游的题材也同样收获颇丰,无论是影版还是剧版,总有观众买账,即便是边看边骂,也能看的津津有味。
大闹天宫里孙悟空和九尾狐谈起了恋爱,西游伏妖篇里唐僧念念不忘段小姐,脾气暴躁又凶狠,这些影视作品都没能推翻西86版西游记中那些一个个的经典形象。
杨洁导演去世,西游记剧组重聚,任何一个关于西游记的点,但凡放大,都会被我们重新拾起,一次次点燃我们回忆。
观音菩萨一句好你个泼猴都能让观众泪流满面...
红楼梦,除了李少红导演翻拍了红楼梦被吐槽之后,也便再没有人去翻拍了。
女演员的妆容都像是鬼屋的工作人员,头上的假发油腻到想吐,最后黛玉去世,竟然拍成了裸死...
虽然原著中是原话是:林姑娘的衣衾还不拿出来给他换上,还等多早晚 呢。难道她个女孩儿家,你还叫她赤身露体精着来光着去吗!
但这并不指黛玉裸体死亡吧?毕竟黛玉作为大家闺秀,怎能就这样死去?
作者的想法到死是如何这也无从得知了,曹雪芹老先生也不能为我们解答了。
我们心里的林黛玉和贾宝玉永远是陈晓旭和欧阳奋强的样子。
实际上,不论是西游记还是红楼梦,都有缺陷。
西游记中有很多特效,但当时的特效技术不发达,好多镜头都是拍了一次又一次。
孙悟空飞上天腾云驾雾,电脑做的特效假到现在看来都想笑,妖怪们突然消失升起的白雾掐好时间,一分不差地放的烟幕,演员不够的时候,师徒四人齐上阵,谁都能演个小角色。
唐僧一人饰演了多个角色,你在小时候看的时候发现了吗?包括有一集的沙和尚也是他扮演的,你认出他了吗?
可是就是这样一点一点,经年累月长达6年的拍摄,成就了一部经典不朽的电视剧。
再看看现在,一年拍六部的速度拍出来的剧能好看吗?演员不走心,整个剧组急功近利,高评分的电视剧简直就是沙里淘金。
那些经典的电视剧到现在依然被观众奉为经典的最主要的原因还是因为他们是真的在用心做电视剧啊。
我们来看看这些演员。
六小龄童在拍西游记的时候已经是个知名度比较高的演员了,但是在剧组中,没有任何架。在剧组吃饭,主要演员和群众演员的伙食几乎没差。
为了取景,整个剧组走遍了全中国的26个省,只为找到合适的镜头,以求呈现给观众最真实的场景。
那个年代的演员几乎都是第一次吊威亚,生命安全都是别在裤腰带上,每吊一次威压,孙悟空都和猪八戒庆祝自己完好无损,即使吊威亚有生命危险,孙悟空和猪八戒的片酬也不过是比唐僧沙和尚这没吊威压的演员只多几十块。
《红楼梦》的演员们那就更是敬业的了。
红楼梦在选角时曾轰动全中国,几乎每一个演员都是挤破头要去试镜的。忧郁淡淡清香的林黛玉,泼辣劲十足的王熙凤...每一个角色都成了经典。
而这些演员,原本或许并不是科班出身,都是经过了三年的培训,一步步跟着红学家慢慢读原著,了解原著,最后深入原著活成了角色本人。
这些演员,为了一个角色,有的人也付出了一生。
剧中妙玉的扮演者姬培杰,出演妙玉之后将自己的名字改为姬玉,扮演晴雯的演员张静林也在这部剧之后将自己的名字改为了安雯。
贾宝玉的扮演者欧阳奋强,用了后半生的时光来摆脱贾宝玉的影子,最终还是转型幕后拍摄了一部又一部的电视作品才走出贾宝玉的影子。
饰演王熙凤的邓婕本不是最初的人选,只是原定的演员辞演,这才有了邓婕版本的王熙凤。邓婕也从一个川剧院一个跑龙套的演员一跃成为当红明星。
邓婕大红大紫后爱上张国立,张国立彼时为了邓婕和前妻离婚,条件就是不能和邓婕有自己的孩子。
饰演林黛玉的演员陈晓旭,最是红颜薄命。电视剧结束了,可是孤自凄凉的林黛玉似乎是永远停留在了陈晓旭的身体里。
走红之后的陈晓旭也接拍过其他的剧,可是林黛玉的影子太重,观众也总觉得是林黛玉在努力地去变成另一个人的样子。
后来陈晓旭去做了商人,几经浮沉后的她患上乳腺癌,美人迟暮且患病,剃度出家后,安静的病逝,留给我们的还是那个美的不可方物的林黛玉的样子。
那时的演员都是在用生命演戏。
或许硬件设施不到位,后期制作特效团队也不牛逼,但是他们每一个人都是兢兢业业,在演戏上从不马虎半分。
六小龄童直到现在还在宣传猴戏,红楼一场梦,陈晓旭活在梦里至死未醒。
记者在采访时,曾问过陈道明,演员如何才可被称为敬业?
陈道明说:
要有职业操守才算敬业。
现在的某些年轻演员,因为拍戏冬天要浸水、夏天穿大棉袄、不小心受伤就被称作敬业,这难道不是演员的本分工作吗?拿那份钱就要做那份工作,你怎么不说清洁工们敬业呢,他们还凌晨四点起来工作呢。
如何评价蒋梦婕演的那版红楼梦?
本身想跳过这个问题,想了想觉得还是想认真回答一下,关于自己的心,关于对红楼梦的热爱。
最近大概回答关于红楼的问题比较多,看到关于红楼梦的文章也多了起来。普遍存在这样的现象,87版的粉丝认为87版经典至极,无可复制。10版粉丝认为10版才叫原著,美轮美奂。
87版的看10哪个人物不对,又有哪处闹笑话,简直一文不值。
10版的转过头就说87歪曲原著,甚至攻击到演员本身来。
谁是谁非不是我能评论的,我只能主观的说我自己的看法。
首先我们不要扯演员本身,演技问题,妆容服饰等等,不是演员一个人的事。尤其是对陈晓旭,她已经去世了,不管她演的林黛玉是否符合你的内心,请保持对一个逝者的尊重,包括87版贾母扮演者李婷老师。
你可以指出她们哪里有问题,但不要上升到人身攻击。
同理,10版的蒋梦婕,姚笛等等,也是一样。
我们就角色来论角色,扯上其他的就真的是鄙俗不堪了。
我是原著粉,忠实前80回原著内容,很不满程高本的结局,所以我们避开后四十回,只谈前面。
1、缥缈阴郁的风格我之前写过一篇文章,叫我为什么到现在都不能接受李少红拍的红楼梦。
里面表达了我认为最重要的一点:我不认为10版是红楼梦,神韵气质完全不像。
如果这部剧有别的名字,或者叫新红楼梦,红楼新说,我都是接受的。
就像网友们说的那样,像聊斋。
很多人觉得这是在讽刺,在嘲弄,但这的确是最真实的感受,阴郁缥缈,犹如梦魇一般。
很多人说这才叫红楼一梦,我气得几乎吐血,若果然将红楼梦如此看,实在糟蹋曹公心血。脂砚斋多次批注,非经历过不能有,是有其事。如此写实的故事,拍的如梦似幻,还说红楼一梦?
繁华到头,终究一梦这八个字你们是没有读到吗?
鲜花着锦,烈火烹油这八个字你们是没有看懂吗?
悲是一个过程,只有从有到无才是空,只有入梦梦醒才知是梦,只有乐极才生悲。
若你爱那如梦似幻,本就是空幻,又何必悲他飞鸟各投林呢?
这是我最不能接受的,我有文章写过,就不再赘述。
2、非钟鸣鼎食之家昨晚看脂砚斋评石头记,看到刘姥姥进大观园一回。刘姥姥说了这么一句话:“别的罢了,我只爱你们家这行事。怪道说‘礼出大家’。”
这是刘姥姥眼中所见,礼出大家这四字,便要把10版羞个底朝天了。
丫鬟不像丫鬟,主子不像主子,哪里是红楼梦了呢?
晴雯披着衣裳去见王夫人,在王夫人面前才把衣裳穿好。
吴新登家的向探春汇报工作,大摇大摆地走进去,下巴扬到天上,脖子扭来扭去。
如此种种,令我不忍再看。
更不要说那忽然而起的笑声,豪门大族敛声屏气,被这一笑,笑得毫无礼法规矩。
前儿才对比了林黛玉进贾府,蒋梦婕的神态令我又笑又气。
哪里像是三品大员的女儿,分明是安陵容一般县丞之女,安陵容虽出身不好,到底进退有礼,谁成想兰台寺御史大夫竟有这等未见过世面的孩子?
少跟我提黛玉彼时年幼,脂批“写黛玉自幼之心机”几个字是摆设不成?
杨幂自己谈对晴雯角色之理解,说晴雯和宝玉是朋友,是平等的。
果然剧中晴雯对宝玉大呼小叫,一副正牌小姐的模样。
曹公爱惜女儿,却还没有意识神态超前到现代人的地步吧?奴才主子都分不清,你跟我说这叫世代簪缨之族?
3、背景音乐干扰剧情如果诸位有兴趣,何不去看看宝玉挨打这一回,鼓点齐鸣,意图渲染越发紧凑的剧情。可实际上呢?
咚咚!哒!咚咚!哒!
我时刻怀疑下一句就要唱:We will we will rock you。
宝玉挨打这一回何其沉重,我几乎要笑出声来,这是怎么解释?
再,打宝玉的时候是脱光裤子才打的,好符合大家族之规矩呵!谁能去扒他的裤子?又是谁给穿上才抬走的呢?嫂子姐妹一起来求情的时候,如何捂眼呢?王夫人解下汗巾,袭人褪去中衣这可是怎么说呢?
再说凤姐泼醋这一回,那bgm里有个女声在吟唱,拖了颤音:啊~~~,隔上几秒啊一声,bgm又有刀剑出鞘之声,倒有几分相似九阴白骨爪出招。
凤姐偷偷练了九阴真经不成?
更不要说其他的空灵之感的Bgm了,为什么要说像聊斋,音乐便是叫人不寒而栗的。
前几日还看有人评87的配乐,说是80年代的风格,我这个90后都能听得,偏你们听着就过时了?
那么古人残留之谱,已是千百年前的风格,早已陈旧不堪,不如按着你的审美去重新谱怎样?
顺道给大家安利一下李健唱的《红豆曲》,催人泪下。
4、演员角色不符合这一点我实在不想说了。
说一百遍也无用。
群众的眼睛是雪亮的,你们若说蒋梦婕的黛玉果然是态生两靥之愁,果然有罥烟眉,果然有含露目,果然娇花照水弱柳扶风,我也没法反驳。
你们若说李沁果然脸若银盆,眼如水杏,李沁只怕要生气,她的脸哪里像银盆了?你若说她肌肤微丰,她只怕生气的厉害,哪里就丰满了?你说她那么瘦,红麝串怎么会褪不下来?想必是宫里抠搜的紧,珠子不肯多给几颗,所以小了,戴上不容易取下。
5、不要再和我说符合原著这一点是最恶心的。
风格不对,细节不对,演员不对,精神不对,念着原著的词却毫无感情,还有大量的旁白,有些人打眼一瞧,呀,和书上的一模一样,便开始说,人家忠实原著,按着书拍的,87版没有的都拍了。
我真想把书扔你脸上。
你们用过那种离线朗读小说那种吗,就是有男声女声,没有感情的那种机器人音,断句断的很奇怪,多音字就会读错,因为它只负责把字读出来,不会联系上下文,也不会模拟情景。
这就是我看10版的感觉。
至于服装和妆容,这属于个人审美,我从前写问答说过,也不想再重复了。
这部电视剧如果仅仅是一部电视剧,我觉得没什么,过去就过去了,但她是红楼梦,就是过不去。
现在越来越多的人认同这一版,我的内心很痛,却又无能为力。
若是不读书的人认同,倒还罢了,他看了书,自然就明白了,他若不看书,即便是爱,爱的不是红楼,也无所谓。
最怕的是看了书还认同了,我才感到可怕。
我说过,但凡这一版被人接受了,我再也不必写文章。
我一次又一次的阐述和解释,是为了大家都能了解,大家知道问题在哪,不要把冯京当马凉,买椟还珠的事情实在是愧对曹公的。
就像网友说的那样,你看红楼梦是为了看服装道具和布景去的吗?
我想好了要写一系列关于红楼梦的文章,想了半年,到底不敢下笔,生怕写错一句,生怕自己见识不足,眼看很多人来赞10版,我的心先灰了一半。
实在是无可奈何了啊。我的心痛又有谁能懂,不是为了爱这部书,我又是何必呢?
皆一家之言,若有错误请指正。
-------------丸--------------
文:祁门小谢
如何看待三俗相声的出现是人类文明和曲艺界最大的悲哀这种说辞的?
“文艺批评有两个标准,一个是政治标准,一个是艺术标准”。
“要引导广大文化工作者和文化单位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坚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前进方向,坚决抵制庸俗、低俗、媚俗之风。”
对于庸俗、低俗和媚俗之风的整治,有关部门一直没有消停过。电视相亲节目《非诚勿扰》被叫停更改,此节目中充斥的金钱、美色和性话题被政府主管者认为是“非主流的”,不应该被公开展示。此外,新版《红楼梦》设计的“黛玉裸死”情节,亦罕见地被《人民日报》点名批评,称其“以低俗的流行元素颠覆了原作的艺术精神,这是艺术俯就和谄媚收视率的典型体现。”
反三俗从来不是相声一家,从来不是曲艺一个小圈子,而是整个文化界,但似乎很多观众认为,反三俗只是反三俗相声,因为有人对号入座,打出了反三俗就是反自己,甚至利用舆论混淆低俗庸俗媚俗和民俗通俗风俗。
提问者单独针对相声是居心叵测,庸俗、低俗、媚俗之风,集中迎合了人性中的某些低级趣味,宣扬的是一种裸露文化、拜金文化、铜臭文化,严重挑战了社会公共道德的底线,侵蚀了民族精神和民族意志,影响了未成年人健康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