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上是先有汽车还是先有红绿灯,新手开车时走了一半红灯亮起?
当汽车在绿灯时候越过停止线,直接通过即可,不算违章,而如果停下以后等下一个绿灯再通过,也不算违章!
红灯前电子眼会抓拍两种违法行为通常,在红绿灯路口,一共有两种违法行为,一种是闯红灯,记6分罚款200元,另一种生活越线停车,记2分罚款200元,这两种违法行为有着本质不同的判罚结果。
一个红绿灯周期内,电子眼需要抓拍三张图片才能被系统识别为闯红灯或者是越线停车,此外还需要一张带有车牌的特写照片:
1、红灯亮起时汽车在停止线前面的照片
2、红灯亮起时,汽车通过停止线
3、红灯亮起时,汽车继续行驶一段距离
如果第二张照片和第三张照片有明显距离,那么就会判定为闯红灯,入上图的第2张和第三张图片有明显的位移和距离。
而如果汽车红灯时闯过停止线,过线以后立即刹停 也就是第二张和第三张照片没有明显位移或者区别,此时就会被判定为越线停车。如下图所示:
红绿灯路口如何行车才能避免或减少处罚1、红绿灯提前减速,发现绿灯读秒或黄灯闪动不要试图闯过去。
3、汽车驶过停止线瞬间要瞟一眼红绿灯,发现是红灯以后,要及时刹停,如果车身没有完全越过停止线,基本上不会被判定违法。
3、如果在红灯时发现车身已经越过停止线,要立即停车,虽然车身越过停止线,但是由于第二张和第三张照片的距离很近,甚至相同(电子眼抓拍第二张以前已经停稳),那么会有可能被判定为越线停车,甚至免于判罚。
最后需要强调的是,上述所有照片都是在一个红灯周期内拍照取证完毕才有效,因此,无论怎么样,发现红灯时即使刹停,等待下一个周期再过去是稳妥的办法。
关于汽车灯光?
很多新司机在驾校的时候也只是学会了车上的各种灯光怎么开启怎么关闭,出了驾校对于灯光如何使用,何时使用往往不那么上心。通常只是有晚上开近光,看不清了就开远光的这种模糊概念。汽车灯光除了照明,它还是司机与司机之间交流的重要工具。滥用灯光往往会增大意外发生的概率,特别是远光灯与雾灯,晃瞎了别人,被撞的是自己啊。
示廓灯
示廓灯也就是我们常说的示宽灯、行车灯。顾名思义,它的存在就是为了向别人显示出自己车辆的轮廓、宽度,用以提醒对方和后车。示廓灯的颜色为前白后红,用于在晚上行驶时,让别的车辆看见,以免其他车辆没发现自己而发生意外。
这也是我们晚上打开车灯,除了照明之外最重要的意义之一。即使在城市道路有路灯照明,打开车灯也还是必不可少的。
近光灯与远光灯
这两个灯光是真正意义上的照明灯,当然它们也有着示廓灯的作用,但它们更主要是为了照明。远光灯的照射高度比近光灯要高,因此也能够照亮更高更远的物体。近光灯一般在有路灯照明的公路上使用。远光灯则在没有灯光照明的公路上使用,也会经常被用于照亮远处公路上方的路牌。 通过不同的变换远近光方式,能够实现与其它司机交流的目的。
在会车时,如果我们使用远光灯,对方驾驶员将由于强光而无法看清路面并无法判断你车辆的准确位置,这将增加意外发生的几率。所以会车时,如开了远光灯,应切换为近光灯。如对方车辆使用了远光灯,你可以通过快速变换远近光来提醒来车的司机。切记谨慎使用远光灯,不要成为老司机口中的“远光狗”。
雾灯
相对于其他车灯,雾灯的使用是最容易被搞错的。雾灯分前雾灯和后雾灯,前雾灯一般为明亮的黄色,后雾灯则为红色。后雾灯的标志和前雾灯有一点区别,前雾灯标志的灯光线条是向下的,后雾灯的是平行的,一般位于车内的仪表控制台上。
由于防雾灯亮度高、穿透性强,不会因雾气而产生漫反射,所以正确使用能够有效预防事故的发生。遇到雾、雨、雪天气,视线不清的时候,就必须打开前雾灯,白天也不能例外。有的司机在大雾天气只使用远光灯,这是很危险的,因此远光灯的设计是大面积照射,容易在雾天造成散射,在驾驶人眼前造成散射光团,一片雪白,看不清前方。
相反,有的司机认为夜晚视线不好,会将雾灯和大灯一起打开,还有些司机将后雾灯当示廓灯使用,这样都是不正确的。实际上,如果不是在有雾或是风沙的天气,是不应该打开雾灯的,而只有当可视距离较小时才使用雾灯。因为无论是对面车辆还是后车的司机,雾灯看着都更刺眼。
危险报警闪光灯
这个就是我们常说的双闪灯,红三角的标志我们很容易理解,这是紧急情况才使用的灯光。启动后车辆的左右转向灯会频闪,它是汽车上的一个信号灯,主要作用是提醒其他车辆与行人注意本车发生了特殊情况,让大家及时避让。
对于双闪使用的错误理解,导致很多车主认为双闪灯在任何情况下都是“万能”的。雨雾天气正常的行车情况下让很多车主都滥用了双闪灯。但其实交规规定只有当能见度小于100米时才可以打开双闪。双闪灯能起到良好的提示作用,但实际上双闪灯的穿透力不如雾灯,这样会给后面的车辆造成误判,分不清哪些是静止的哪些又是行驶中的,这样反而增加了安全隐患。所以千万别滥用双闪灯。
其他灯光
转向灯的使用就不多说了,转弯及变道的时候提醒后车自己要转向了,注意减速保持安全,转向灯无论什么路况,什么状况,转弯变道时一定要打开,同时注意不要开错方向,也不要错开雨刷,不然问题就大了。
刹车灯不是我们可以控制开关的,只要刹车就会亮起。一般位于后玻璃上端或下端,同时车辆后示宽灯也会亮起。它的作用就是提醒后车自己刹车了,让后车注意减速。如果没有刹车灯可能会造成后车误判车距,不能及时发现前车减速,从而发生意外。
日间行车灯与示宽灯同理,不过是白天用的,其实作用是一样的。
灯光的使用是驾车行驶的重要一环,用好了灯光可以避免很多意外情况的发生,而如果用错了的话甚至会很大程度的增加意外发生的概率。所以说一定要文明用灯,了解车灯的正确使用方法及使用场合,不要滥用灯光,这样才能早日成为老司机。
自动挡汽车红绿灯路口停车?
自动挡汽车正确使用方式-概述
第一节:短时间等待红绿灯,自动挡汽车应该挂什么档位?
这个问题应该困扰过很多新手司机,其准确答案为【N挡加刹车】。无SST自动启停功能的自动挡汽车在停稳车辆之后,如持续挂D挡停车等待通行会导致费油以及离合器或刹车盘与片的磨损;因为在刹停车辆的状态中,发动机仍然会持续输出动力,且为1挡大扭矩输出。在这种状态下费油已经无需多言了,需要说明的主要问题是磨损。
第一磨损的会是双离合变速箱或AMT机械自动变速箱的离合器,发动机输出动力但是刹车制动力大于输出的扭矩,车辆可以被拉停但是发动机飞轮与离合器还在“较劲”。而飞轮摩擦片与离合器摩擦片是刚性结合,在这种工况中自然会产生一定程度的磨损。
第二磨损的是刹车片与刹车盘。很多自动挡汽车在刹车停稳之后挂入N挡松开刹车踏板,这一瞬间会出现异响;造成异响的原因是刹车片与盘分离瞬间产生的振动,因为在刹车至车辆停稳后发动机仍然在输出动力,刹车片与盘仍然是“较劲”的状态。那么刹车片在刹车分泵的高压下仍然会紧紧“夹住”刹车盘,释放的瞬间两者分离则会产生振动,振动会通过空气成为声音。
自动挡汽车释放刹车有异响是正常现象,不过这不是本文要讨论的话题;需要说明的是D挡长时间停车会持续导致刹车盘片的运行压力,对于制动系统也会造成压力。如停车等待的时间超过20秒,则建议挂入D挡轻轻带一点踩刹车驻车;这种状态可以减轻刹车盘片的磨损,同时也能让制动系统适当的“休息”,在信号灯倒计时还剩下3秒左右可以挂入D挡正常加速起步。
第二节:在路况复杂的信号灯路口停车,自动挡汽车“禁用”P挡。
P-parking释义为驻车挡或停车挡。这一释义造成了很多汽车用户的错误理解,认为这一档位可以用作停车制动;然而在了解其结构特点后,相信不会再考虑依靠P挡停车了。P挡实现驻车的方式是机械锁止,结构包括驻车棘轮和驻车棘爪,其中棘爪是与变速箱壳体刚性连接固定;在挂入P挡后驻车棘爪会卡入驻车棘轮里,此时由棘爪别住棘轮使其无法运转,同时变速箱齿轮组也无法运转,车辆自然会稳稳的停住,原因参考下图。
然而驻车棘爪的强度是有限的,如在锁止状态下车辆受到巨大的冲击,其冲击力推动车辆前移或倒退,则冲击力会通过车轮与传动结构反向输出给变速箱齿轮;棘轮同时获得动力以大扭矩与棘爪“较劲”,一旦扭矩大于棘爪金属材质的抗扭强度,棘爪则会瞬间断裂导致变速箱严重故障。而在路况复杂的道路中停车等待通行,车辆有没有可能被追尾相信谁也无法给出准确的答案,所以为了避免棘爪断裂则不应该在这种路况中挂P挡。
正常停车时同样不应该挂P挡,因为驻车状态中棘轮棘爪虽然会结合但并不会产生对抗,除非是挂入P挡后车辆移动导致两者碰撞接触。然而如果只以P挡驻车,棘轮棘爪的对抗总会出现;一定程度的扭矩长时间为棘爪造成压力,其金属结构总会出现分子级的断裂,可理解为金属疲劳导致强度的下降,说不好哪天就会断裂。所以正常驻车应该在停稳车辆后先拉手刹车,之后再挂入P挡;以手刹作为主要制动停车方式,P挡结构作为手刹失灵后的第二道防护。
第三节:高度智能化的汽车无需上述操作。
很多车辆在刹车停稳后发动机与变速箱会自动断开连接,之后的起步加速需要轻踩油门激活两者结合,这类车只需要在D挡驻车等待通行;判断车辆是否有这一功能的办法很简单,刹车停稳后等待数秒,之后松开刹车的瞬间如果车辆没有加速状态则有此功能,反之则没有。其次如车辆装备SST自动启停也可以在D挡等待通行,因为停稳后发动机会熄火,激活也只要正常起步操作动作即可。
正常驻车配合电子手刹以及AUTOHOLD功能的车辆,在停稳车身后可直接推入P挡;因为AUTO代表自动,HOLD代表进入P挡驻车模式,有次功能则P挡会与手刹车联动,电控系统会自动完成拉手刹并锁止档位的动作,这就是技术升级带来的用车体验升级。不过现阶段还是以装备机械自动档杆以及机械手刹车的车辆居多,这类车在用车过程中有必要注意一些细节。
本文由天和MCN发布,欢迎转发留言讨论;内容请勿搬运,保留版权保护权利。
红绿灯全程读秒显示与最后10秒才读秒显示?
作为一个多年从事交通控制行业的我来说,我觉得我可以回答这个问题。
首先我们要知道,红绿灯是由信号机控制,其控制模式有多种,按照周期是否一定,我把它分成两种:
一、周期确定,即一段时间内,红绿灯亮灭呈规律性周期运行,也就是说这个相位周期是人为预先设定好的,包括定时控制,多时段定时控制等。这是国家标准中A类信号机的功能。
A类信号机
二、周期不确定,和第一类不同,即每个周期内红绿灯亮灭时间长度是变化的。其时间长度变化是以路口车流量多少来自己调节的,这就是所谓的感应控制。更高级的会根据一个区域内车流量信息,来改变区域内所有信号机的控制时间,从而达到整个区域内车辆通行的最大化,这称为区域自适应协调控制。这是国标中C类信号机的功能要求。
C类信号机
我们搞懂了控制红绿灯的信号机之后,我们再来看看红绿灯倒计时。倒计时又分为两种:
一:傻瓜式。这种倒计时器和信号机之间没有通讯,全靠倒计时器自己算时间,其实专业叫法是“自学习式”。也就是说,信号机没有告诉他要显示什么数字,他完全是根据红绿灯亮灭的周期性规律来计算,通常是两个周期学习。所以这种当然只适合与刚刚讲的第一种信号机,即定周期控制的。因为一旦红绿灯亮灭不呈现周期规律,那这个倒计时器就傻了,因为每个周期时间都不同,他算不出来。
二、通讯式。这种倒计时器和信号机之间互相通信,即信号机会把显示的数字告诉倒计时器,给的数字是啥就显示啥。所以这种也就更适合与第二种信号机了。
所以,了解了这些之后,我们再来看看问题。红绿灯倒计时器全程读秒、半程读秒和倒十读秒,其实还有倒五读秒,原理都一样。
全程读秒,这是现在大多数路口红绿灯的现状。原因是目前国内普遍还是定周期的控制模式,即上面说的第一类信号机控制方式,配合第一类自学习式倒计时器。
倒十读秒(或者倒五读秒),这个是新型的红绿灯模式,也就是上面说的第二类信号机控制方式(感应控制),配合第二类通讯式倒计时器。
说到这里,认真看了的可能会有疑问,为什么第二类感应的信号机控制模式,配合第二类的通讯式倒计时器不能全程读秒呢?这个我们就要来看感应式信号机是怎么计算周期的了。当车辆进入路口探测器识别范围,探测器便将车辆信息发送至信号机,信号机根据路口各个流入方向的车流量数据,通过内部算法,合理分配各个方向通行权,以达到通行最大化。这是存在一个实时性问题,也就是说,当周期结束之前,每个方向绿灯时间是未知的,但一般会在最后几秒确定下来,然后就把这个最后的几秒时间告诉了红绿灯倒计时器,并让它显示出来。
说了这么多,我们应该知道了全程读秒与倒十读秒的存在原因了:两种不同控制模式来确定的。所以要想知道这两种读秒哪一种更适合通行的话,我们只需要判断两种控制模式哪一种更适合通行就可以了。
从国家标准中就能看出,感应协调控制的为C类信号机要求,而定周期控制为A类标准,其中C类信号机必须拥有A类、B类信号机所有的功能。也就是说C类信号机是目前最先进的信号机。其主要功能,感应协调控制当然要比定周期控制好,因为路口车流实时变化,若按照固定周期,肯定达不到有效的疏通车辆的目的。感应协调控制就能很好的做到这一点,它的实时性监测车流信息,实时调整各方向通行时间,从而以达到最大化通行。
当了解了其本质之后,我们当然能得出结论倒十读秒比全程读秒更有利于通行。
变红灯的瞬间过线是闯红灯吗?
过红绿灯路口时,信号灯变为红灯的一瞬间通过停止线,这种情况会不会被拍闯红灯,需要看电子眼的抓拍系统有没有启动。如果电子眼的抓拍系统已经开始工作,那么在地下的感应线就会感应到汽车经过,进行抓拍闯红灯的车辆。但是如果电子眼在这一瞬间没有启动,那么不算是闯红灯的行为,属于绿灯前越过停止线,可以继续行驶通过路口。
如果这个信号灯是有红灯、绿灯黄灯组成,那么红灯亮的前一秒属于黄灯的话,在目前的新交规中,闯黄灯的情况视为闯红灯,那么也会被处罚。如果红绿灯没有黄灯,是直接由红灯变为绿灯,那么在红灯前一秒通过停止线不会被处罚。但是在红灯亮后一秒,过来路口的停止线,并且继续行驶通过路口,属于闯红灯的行为。